本文目录一览:
95岁老红军的传奇一生:家人一度以为他已在战场牺牲
新华社昆明5月30日电(严勇、董文静、李元兰)“1945年2月至1946年1月,在山西省浮山县游击大队三连当战士;1948年12月至1950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41师121团三营八连任副连长、连长……”
这是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一位95岁老人跨越近80年时间的“红色档案”。老人名叫武思秀,曾先后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这份“红色档案”,记录了这位老红军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
红军梦早已扎根
“是不是国歌响了,推我去看看升国旗吧。”一到这个时候,武思秀老人就精神抖擞。
武思秀家住镇康县南伞镇新城社区西陵村,距离国门不远。每天清晨,这里都会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但老人却听不清嘹亮的国歌声,只是坐在轮椅上面朝国门方向远远望着。
4月13日,武思秀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
三儿子武园毅说,淮海战役时,父亲耳膜被炮弹震伤。这些年耳背严重,讲话时得凑近耳朵并大声说话,他才能勉强听见。老人也因在一次攻城时从云梯上摔下来致腰部受伤,如今旧疾复发,只能坐在轮椅上活动。
但武思秀丝毫不服老,每天坚持锻炼。
年过九旬的武思秀思路清晰,很多事情都还记得,尤其是那些“红色记忆”。
“当年,红军来到我们村,发动群众跟地主作斗争。地主家仓库一打开,穷人才分到粮食。”老人历经风霜的手翻来覆去地比划着,还原他第一次见到红军时的场景。
4月13日,武思秀老人从轮椅上起身开始锻炼。
武思秀说,在他很小的时候,日本人到村子里烧杀抢掠。自从亲眼见到红军,他们为穷苦人民斗争的形象在这个少年的心中深深烙下了印。
“我长大了也要当红军!”那时起,他在心里暗暗做了决定。
家人曾以为他已牺牲
1942年12月的一天,16岁的武思秀干起了革命。由于表现突出,他很快成为党组织的培养对象,并于1946年6月,光荣入党。
“员要坚决服从命令。第一次见到敌人坦克时,营长叫我带两个人打掉它,二话没说我就去了。”武思秀说。
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后,武思秀对自己要求更高了。因表现突出,他先后被提拔为副班长、班长、副连长、连长。他跟随部队常年在外,多年杳无音讯,家人甚至以为他已牺牲。
1947年,武思秀回乡探亲,到家后发现供桌上放着两碗饭。一问兄弟才知道,家人一直以为他牺牲了。
那天父亲挑水回来,推开门看见武思秀在屋里坐着,一时说不出话来。父亲赶紧将供桌上的两碗饭收起来,跑过来一把抱住他。“回部队那天,父亲问我什么时候再回家,我没有回答。”武思秀说,没想到这竟是父子俩的最后一次见面。
武思秀在抚摸获颁的奖章。
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攻打山西省乡宁县时,因地形复杂,武思秀所在部队只好采取挖工事的办法,挖了近一周才挖通。当天,在请求支援途中,武思秀发现有敌人,立即冲上去,成功抓获两个俘虏。
最终,部队顺利攻下县城,俘虏了敌人一个团2000多人。这次战斗中,表现英勇的武思秀被记特等功。
人就是要奋斗终生
“我们班长,从结婚到牺牲,才短短一周。头天请假回去结婚,第二天就跟着部队出发了。战斗中,他负伤换好了药,又冲上去,就再也没有下来……”说到这里,老人一度哽咽。
在后来的战斗中,连长牺牲、副连长受伤、三排长也没能醒过来……如今回想起来,武思秀心里还是很难受。很多时候,战友们都是同吃一个高粱馍。武思秀还吃过战友为他留着的烤地瓜,他说这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4月13日,武思秀在给老伴杨莲芳讲照片上的故事。
“看到国家如今建设得这么好,多希望他们也能看见,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武思秀说。随后,他还多次带队剿匪,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一举平定了镇康地区当时猖獗已久的匪患。
云南和平解放后,老英雄被委以重任。他和部分战友留了下来,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一待就是几十年,做出了很大贡献。
如今,老人已是四世同堂。他给儿孙们立下一条家训:永远不忘的恩情。“加入,我从不后悔!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动摇过。”武思秀说。
贫苦农民出身的武思秀,自幼常受地主的欺负,有人说他一辈子都是干长工的命,可他从来不信命。后来,参加了革命,他的命运得以彻底改变,还干出了一番事业。
武思秀老人的一生,始终不褪人努力奋斗的底色。武思秀常对还在上学的重孙说:“你们这一代人是祖国建设的希望,将来一定要做一颗不朽的螺丝钉,继续为国家出力。”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