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遁甲与六壬有何区别?
中国古代三大预测秘术:太乙神数,奇门遁甲,六壬。这三种分别对应天,地,人三者。
传统数术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要流传下来的,就一定有他的辉煌之处。
所以,六壬也罢,奇门也罢,六爻也罢,都有他自己独到的优势,关键在于你掌握的水平如何。
太乙神数、奇门遁甲、大六壬古称为三式,是东方古代最高深的预测学。天地人三才,天对应太乙,地对应奇门,人对应大六壬。万物生灵人为贵,人世又是最为纷繁复杂的,所以大六壬适合于现在的应用。
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为三式之首,由奇、门、遁甲三个概念组成。
奇门遁甲的符号单位最初只是作为军事术语来运用的。
奇——就是乙(日)、丙(月)、丁(星)三奇;
门——就是休、生、伤、杜、景、惊、 死、开八门;
遁——即隐藏,“甲”指六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
甲——在十干中最为尊贵,它藏而不现,隐遁于六仪之下。
六壬
六壬学比起其它占卜术是较为合理和合法,它是一门能预断吉凶的学问,其推演法类似易学。
首先由“占时”至“月将”,是无极生太极,再由月将至干支,由干支而产生四课。
再发三传,即发三才。然後再布各天将及神煞,用五行生克预测吉凶进退。
在河图五行中,以水为首,十天干中壬癸都属水。壬为阳水,癸为,舍阴取阳,故名为壬,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为六。
又在六十甲子中,壬有六个(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故取名六壬。
并以十二辰分野做天盘,地支十二辰方位做地盘。天盘随时转运,地盘一定则不变,以推测事情全过程。调和阴阳、和于术数的六壬是天地人之际,四象八卦的发展,它是以天圆地方、天规地矩的天地盘为主。
天盘以太阳日行为主,日行即是太阳运行的度次。一年三百六十度,二十八宿。地盘以地球四方、五行河图洛书为准。太阳日行加占时则形成正反的六壬格局,合之则为天地人之际。
天将盘一动,左旋右转,产生了交易三才,阴阳、五行、四方都在其中,岁、月、日、时为数。岁时为万,月时为千,日时为百,时时为十,五行求数,数求五行。
这两者,要论难易的话,都不易学,自古为密中之密,帝王之学。六壬更多的是列各种式子,而奇门遁甲更多的是空间和平面的之间的方位,但是六壬包含天象十二宫,六十纳音决等,细分的话我认为六壬更为复杂,更为难懂,要学还是莫要急功近利,一步步的把基础夯实,一切都无形,随机应变是要点。
通常最好入门的术数门类是八字、六爻和梅花。但是这两个个入门容易精通也难。
而奇门、大六壬连入门都不容易,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难点::有大量内容需要记忆
奇门的理解与传承:
一:它融合了很多东西, 这其中有源自于九宫、八卦、河图、洛书。奇门既可以演易,也可以穿壬,它涵盖的知识点几乎包含了中国所有术数的内容,所以学习起来知识点太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也庞杂。
二:都说\"奇门无真,六壬无假\"奇门的圈子太乱,在传承上有很多分歧和派别。
唐朝的时候,\"奇门和\"太乙雷公式\"是三式(太乙, 奇门, 大六壬)中被禁止民间学习的两门术数。
唐时功令,以奇门、雷公、六壬为三式。雷公即太乙,所谓太乙雷公式是也。唐制禁奇门、雷公不传,惟六壬便于民用,无涉兵事,故不之禁,传习多歧,精者独卒鲜。太乙管\"天\", 奇门管\"地\", 六壬管\"人\"事。因为大六壬只算人事,不影响朝政所以得以在民间流传。据说唐代政府为了防止民间学习奇门,甚至故意在民间流传了一本假的奇门,使得现在的奇门传承很乱。
本身理论上奇门也有置润,拆补等排盘上的争论,另外还有转盘、飞盘、刻盘等多种派别,让人无所适从。
我相信奇门的真传在民间,现在正式流传的奇门可以学习,但是是否准确,还需要自己体悟一下。
六壬的理解与传承:
大六壬的传承非常完整是可以靠自学来掌握的。虽然在理论上也有一些小分歧(比如贵人起法:甲戊庚牛羊, 还是甲羊戊庚牛,涉害课的起法)。不过大的理论上多数著作都没有变化。
大六壬的书籍特别多,民间有句话:\"车载奇门,船载六壬\",其中最经典的两本书是陈宫献的《大六壬指南》和邵彦合的《六壬断案》。能领悟这两本的内容,你绝对可以成为中国的六壬大家。六壬的记忆量也非常大,毕法赋、心印赋、指掌赋、鬼搓脚这些都要背诵。
另外这是一门很依赖神煞的术数,你通常要知道起码20多个神煞才能应付一些常用的判断,完整的神煞不下100个,当然有的派别主张像清代人的八字命理一样不用神煞,只用正五行生克,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我的师傅也对此持否认的态度。
然今人近年来对奇门遁甲炒作甚广,致使奇门一时名气大噪,遂由一门纯粹的学术变成了商业产物。
从而衍生出了各种奇门派别,什么四禄奇门、法术奇门、道家奇门、佛家奇门、阴盘奇门、阳盘奇门、年家、月家、日家、时家等等,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是为了推出自己的新意,妄立名目罢了。
还有人用奇门来调理风水,一时江湖风起云涌,乌烟瘴气,学术乐园变成了名利厮杀场。
南京大学副教授沈文华:女仙与女冠:道教仙传中的修真女子群像
提要:道教史上的女仙群体形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道教吸收先秦神话、宗法宗教及民间信奉的众女仙神,并融摄历史上修道有成的诸多坤道,形成了以西王母为尊、以上清派为主的女仙谱系。本文在勾勒女仙神谱全貌的同时,着重刻画了女仙中的杰出女冠。透过她们由凡入圣的事迹,可以一窥道教神仙世界修真女子的风貌与精神。笃信太上之道的女仙与女冠以传道教化、扶危救厄、行善济世、艺术创造等各种方式实践大道之真善美。
主题词:女仙 女冠 修真女子 道教仙传
道教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杂而多端包罗万象,却能直指根柢而与时偕行。作为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道教修真女仙为道学乃至中国文化留下了绚丽的篇章。
上古时期为华夏神系之滥觞,原始道教从中已现端倪。最初的神仙人物源于上古神话,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典籍中多有记载,如《山海经》《庄子》《列子》中的女娲、西王母、后羿、广成子、彭祖等。及至秦汉之际,各类神仙学说大兴,此时神仙数量已具规模。魏晋时期神仙道教风行,上清、灵宝、三皇等派鼎盛,道教遂蔚为大观。南北朝时,陶弘景作《真灵位业图》,将天神、地祇、仙真、人鬼等分7个阶次组织排列,形成了较系统的道教神谱,并专设了女真神位。上清派致力于西王母作为道教女仙领袖的塑造,促成其从神话女神向道教女仙的转变。五代杜光庭撰《墉城集仙录》,第一次为道教女神女仙编制谱系,道教女仙神圣世界的面貌得以完整清晰地呈现。
作为道教史上现存最早、唯一独立成书的女仙专辑,《墉城集仙录》在仙史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原书共10卷,“集古今女子成仙者百九人”。现《道藏》本存有6卷,载37位女仙;《云笈七籤》卷114—117,录27名女仙。
《墉城集仙录》序言云:“男子得道,位极于真君;女子得道,位极于元君。”“真君”与“元君”为男女得道者最高阶次的尊称。据杜光庭在叙中所言,其“纂彼众说,集为一家”。此“众说”包括了秦阮苍、汉刘向的女仙叙事,《洞冥书》《神仙传》《道学传》《集仙传》《续神仙传》《后仙传》《洞仙传》《上真记》等,以及名山福地篇、括地山海说、搜神博物记、仙方药品文中出现的女仙事迹。因“女仙以金母为尊,金母以墉城为治”,所以“编纪古今女仙得道事实,目为《墉城集仙录》”。该仙录构建了以西王母所率昆仑女神为尊、以上清派女仙为主的女子神仙谱系。换言之,就是以昆仑墉城统领天下仙山、洞天福地以及散居于凡俗民间的女仙。《墉城集仙录》奠定了后世女仙体系的基本框架。宋李昉《太平广记·女仙》、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清王建章《历代神仙史·列代女仙》等篇,则是唐以后的女仙传记。下文将依道教各类神仙传记对历代女仙形象予以分析。
一、 以西王母为尊的女仙群像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叙云:“《墉城集仙录》者,纪古今女子得道升仙之事也。夫去俗登仙,超凡证道,驻隙马风灯之景,享庄椿蟾桂之龄,变泡沫之姿同金石之固,长生度世,代有其人。绵历劫年,编载经诰、玄图秘箓,灿然可观。神仙得道之踪,或品升上圣,或秩预高真,或统御诸天,或主司列岳,或骑箕浮汉,或隐月奔晨,或朝宴九清,或徊翔八极。”所列女子得道升仙者包括位列上圣高真、统御诸天的天仙,“牝谷幽林,隐景潜化”的地仙,以及“解化讬象,蛇蜕蝉飞”的尸解仙等。此外,还有修行功德未全备,或至孝至忠至贞至烈之人,成为“地司不制,鬼录不书”的鬼仙。
在神仙传记中,将女神与女仙统称为“女仙”,这是广义上的女仙。但严格来说,道教的神与仙是有区别的。神多指先天自然之神,生于天地未分之时,又称“先天尊神”;仙为后天在尘世修炼得道之人,也称“后天仙真”。道教女仙谱吸收先秦神话、宗法宗教及民间信奉的众女仙神,并融摄了历史上修道有成的诸多女道士。其基本架构依《墉城集仙录》而定,受到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尤其是上清派修道思想的影响。虽然后期有所增补,但在体系上并无大的变动。仙传中的女仙包括:(1)先天至尊神明与天仙,一般具有天界尊位或职司;(2)居于各仙山、洞府以及隐于民间的神仙、地仙和尸解仙等,这是数量最为庞大的群体。她们多为由凡入圣的后天修真女性。
汉初有小儿于道歌曰:“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墉城集仙录》叙曰:“木公主于震方,金母尊于兑泽,男真女仙之位,所治昭然。”杜光庭从五行、方位、八卦等予以解说,即东方震位,五行为木,因此“木公主于震方”;西方兑位,五行为金,八卦为泽,故“金母尊于兑泽”。西王母与东王公(木公),共理阴阳二气育养天地,陶钧万物,治理男真女仙。道教宣称修道者成道升天之时,需谒金母、拜木公,方能升九天,入三清拜太上。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得道登仙者,均由西王母统辖。
西王母又称“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她由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云:“王母师匠万品,校领群真,圣位崇高,总录幽显。”金母乃女仙之首,治所为昆仑仙山。昆仑山又名“昆仑墟”,可上通天庭,为帝之下都。《淮南子·地形训》曰:“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谓太帝之居。”可见早在西汉刘安的地理叙事中,昆仑就是令人神往的不死仙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云:昆仑“有墉城,金台玉楼,相似如一。……西王母之所治,真仙灵官之所宗。上通旋机,元气流布,玉衡常理,顺九天而调阴阳,品物群生,希奇特出,皆在于此,天人济济,不可具记”。通过西汉刘安、北魏郦道元、唐代杜光庭的著述,昆仑墉城以仙山的形象呈现了出来。杜光庭更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得道女仙皆汇聚昆仑墉城之群像。因此,由西王母统率的墉城众仙神,史称为“昆仑女仙”。
《墉城集仙录》中的排序“以金母为主,元君次之”。列金母之后,最尊贵者为元君;在此之下,以其仙界位阶,参照人间帝王及士大夫阶层女性的称谓,以夫人、妃、嫔等名号相称。
在女仙传记中,那些具天界尊位或职司的先天至尊神明与天仙,有老子之母“圣母元君”(即无上元君,其由洞阴玄和之气凝化而成)、太一元君(群仙之尊,万道之主)、九天玄女(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上元夫人(太古以来得道证仙的三天真皇之母)等。还有上清紫素元君(南岳魏夫人)、太真元君,太素元君、南极元君(南极王夫人)、九微元君、太微玄清左夫人、上清三元冯夫人、中侯王夫人、西岳蒋夫人、北海玄清夫人、上真东宫卫夫人、北海石夫人、紫虚左宫郭夫人、太极中华石夫人、方丈台昭灵李夫人、北岳上真山夫人、琼华夫人、右华九成夫人范定英、长陵杜夫人、紫元夫人、东宫中侯王夫人、太和上真左夫人、西汉夫人、华山夫人、五仙夫人、郭内夫人、紫清上宫九华真妃、东华玉妃淳文期、朱陵北绝台上嫔管妃、西华灵妃甄幽萧、右嫔之姬赵罗约、右阳玉华仲飞姬,以及金阙宫官太保侯范法安、经命仙伯牙叔平、太玄仙女西灵子都(司马季主之师)等。其中,金母有五女名声较著,她们在仙界分任各职,分别是云华夫人(其由西华少阴之气凝气成真)、南极王夫人、沧浪云林右英王夫人、紫微王夫人和太真王夫人。
道教史上还有数量众多的天仙女神,构成了女仙群体的另一部分。她们包括那些先后列入道教神系,或在民间享有盛名的女仙神,以及历代被信奉的女子成道者。著名的有后土皇地祇、斗姆、妈祖、碧霞元君、嫦娥、麻姑、织女、弄玉、湘江二妃、骊山姥等。其他如主春夏万物生长之神女夷、二十八宿星君之一的女宿天女星君、司电之神电母、能“行风雷、制鬼神”的六丁玉女等。
在仙传中还有许多位列天仙,在各仙宫职任仪使的女子,一般以“玉女”“神女”相称。在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所载玉女有:南陵玉女、登天上箓玉女、上天玉女、三天玉女、百等玉女、青腰玉女、白素玉女、玄光玉女、赤圭玉女、黄素玉女、北宫玉女、五帝玉女、玉华玉女、天素玉女、白素玉女、平天玉女、六戊玉女、青天益命玉女、神丹玉女、五流玉女等。玉女中的一些人物,也常以从官和近侍的身份出现。如随侍王母的李庆孙、宋灵宾、王子登、董双成、石公子、许飞琼、婉凌华、范成君、段安香、于善宾、李龙孙、法婴、张灵子、田四妃、郭密香、李方明;随从主仙道君的范运华、赵峻珠、王抱一、华敬涤、李伯益、鲜于灵金;上元夫人之侍女纪罗容、宋辟妃,昭灵李夫人侍女隐晖,清虚真人王褒侍女华散条、李明兑,云华夫人侍女陵容华。另有玉清神女房素、北寒玉女宋联涓、东华玉女烟景珠、太帝宫官灵林玉女贾屈廷、飞玄玉女鲜于虚。
在文学作品中,这些仙子、玉女赋予诗人以灵感和想象。白居易《长恨歌》“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瑏瑢,小玉、双成即王母身边玉女。李白《桂殿秋》词云:“仙女下,董双成,汉殿夜凉吹玉笙。曲终却从仙宫去,万户千门惟月明。”
在道教仙传中也散见有一些天界的谪仙。如原为上清仙人的黄观福、织女侍儿梁玉清、女仙杜兰香、玉女武元照;原居玉清无欲天的崔少玄为玉皇左侍书玉华君,因生欲想触染而堕谪居人世;妙女为提头赖吒天王韦宽之女,因泄露天门间事谪堕人间;张丽英为金星之精,谪降人间;曹文姬原是天上司书仙人,以情爱谪居尘寰。此外,有天汉仙子白水素女,奉天帝令下界帮助谢端。她是民间传说中田螺姑娘的原型。
上述多为天仙。另有一些修道有成后进入各洞天以及在各山得道的女仙,处地真之位。据《真诰》《真灵位业图》所载,作为茅山上清派的华阳洞天,其易迁馆(宫)和含真台分别聚居了83位和200位女仙。处易迁馆的女仙有赵素台、黄景华、傅礼和、张微之、窦琼英、韩太华、刘春龙、郭叔香、李奚子、周爰支、张桃枝等,窦琼英等几人均为明晨侍郎。对女子任侍郎之职,《真诰》曾作特别说明。侍郎职位以“良才举之”,所以不限于男女性别。另有居易迁宫中的王进贤、田六出、张姜子、李惠姑、施淑女、郑天生、陶科斗(许谧妇)、李专姑、夏侯玄妇、宋漂金母、鲍靓妹等。在元代,方妙智得吕祖度化,入易迁宫。此外,有钱女真入华阳洞天。
同属于上清一系的还有黄观福、薛玄同、鲁妙典。除华阳洞天外,其他仙山、洞天福地的女仙在仙录中也有所涉及。如东华方诸台郭勺药、赵爱儿、王鲁连,元洲之宫王抱台,朱陵仙嫔丁淑英,以及掌蓬莱紫虚洞的陈仁娇等。此外,还有洛川宓妃、夜光夫人、和适夫人、杜陵夫人、宜安宋姬、范丘林等。
一般而言,散仙指不在天界、洞府任仙职的天仙、神仙、地仙,如著名的“八仙”。散居于民间的女修行者为数众多,她们是女子散仙的主体。兹收录其于下:
《道藏》本《墉城集仙录》:婴母、钩弋夫人、阳都女、盱母、彭女、弄玉、园客妻、昌容、汉中酒妇、女几、河间王女、采女、太阳女、太阴女、太玄女、樊夫人、东陵圣母、西河少女。
《云笈七籤》本《墉城集仙录》:梁母、鲍姑、孙寒华、王氏、花姑、徐仙姑、缑仙姑、广陵茶姥、边洞玄、神姑、王奉仙。
《太平广记·女仙》:萼绿华、明星玉女、西河少女、玄天二女、南阳公主、程伟妻、江妃、毛女、秦宫人、董永妻、酒母、王妙想、郝姑、成公智琼、庞女、褒女、班孟、天台二女、蔡女仙、紫云观女道士、秦时妇人、何二娘、杨正见、董上仙、张连翘、张镐妻、虞卿女子、吴清妻、杨敬真、玉蕊院女仙、张云容、韦蒙妻、慈恩塔院女仙、裴玄静、戚玄符、王氏女、戚逍遥等。
《历世真仙体道仙鉴后集》:女偊、梅姑、屈女、刘仙姑、薛练师、河北王母、焦静真、王法进、王女、文女真、蔡寻真、李腾空、麻媪、吴彩鸾、诸葛氏、韦女、杨保宗、无名氏、赵仙姑、郑仙姑、刘妍、虞真人、莫州女、于仙姑、张仙姑、徐道生、陈琼玉。
《历代神仙史·女仙》:傅姓四女、鲁女生、丁秀英、麻姑、曹仙媪、屠氏女、黄华姑、范志元、索姑、郑仙姑、马仙姑、立化女仙、耿先生、周惠抃、刘女仙、任仙姑、陈炳、紫园山仙女、唐广真、关氏、潘章妾、李仙女、苟仙姑、焦姑、王昙阳、沈氏女、沧州孝女、舒氏、观园山仙姑、苏氏、于仙姑、刘仙姑、瞽琵琶、宁夏姥姥、罗浮山仙人。
此外,还有南海之中的南溟夫人,水晶宫太阴夫人,嵩山女真韩西华,秦时女真鱼道超、鱼道远,金代凤仙姑,中条老姆薛真阳等。
根据仙传所载,在上述女仙中,有一些为神仙弟子或眷属。她们或有幸得闻道法;或处修道家庭之中,耳濡目染同修仙道,其成就亦不凡。如太阳女奉事绝洞子李修;太阴女修玉子之道,得太阳子禹明指点;太玄女受玉子之道;河间王女为玄俗之妻;采女得彭祖授道;神仙伯山甫外甥女西河少女;张道陵之妻孙氏,天师女张文姬、张文光、张贤、张芝;第二代天师张衡之妻卢氏,女张玉兰;许逊之女许氏;神仙王伯纲之女王鲁连;晋天师刘纲妻子樊夫人,刘纲弟子东陵圣母;樊夫人妹妹云英;鲍靓之女、葛洪之妻鲍姑;东晋神仙黄仁览之妹黄仙姑;神仙李八百之妹李真多;吴猛之女吴彩鸾;彭祖之孙女彭女;唐天师智冻之妻费妙行;司马承祯弟子谢自然;宋马五娘;马钰之妻孙不二;张三丰弟子沈万山之女沈线阳;余十舍之女、沈万山之外孙女余氏女;彭鹤林之妻潘药珠等。
二、女仙中的著名修真女冠五代鹿虔扆《女冠子·步虚》词云:“步虚坛上,绛节霓旌相向。引真仙,玉佩摇蟾影,金炉袅麝烟。露浓霜简湿,风紧羽衣偏。欲留难得住,却归天。”宋刘克庄《紫泽观》诗曰:“修持尽是女黄冠,自小辞家学住山。”上述诗词形象地描绘了出家女子的生活,为女冠日常修真的写照。
自周代迄汉,戴冠原是男子的专属权。但六朝至唐代,戴冠女仙大量出现在道经中,她们具有仙官身份。这些道经中所述之“冠”体现了仙界的等级秩序,不同的冠对应着不同的品级,从最初级的玄冠直至最高等的飞云凤气之冠。与此同时,人间的女子修道者也开始流行戴冠。道冠所象征的权力来自于仙界。这一来自神圣世界的授予区分了凡俗与修道者,不同的道冠象征不同的修行次第和等阶。“女冠”之称盛行于唐代,女道士戴冠威仪遂为道门定制。唐女冠人才辈出,以金仙、玉真公主为代表的众多王室公主、贵女出家入道,著名的坤道诗人李冶、薛涛、鱼玄机被称为“女冠三杰”。从上流社会到民间,女子修仙一时蔚然成风。
“女冠”成为女子出世修道者的通称。在历代著名修真女冠中,汉有三天师夫人、张微子,三国有王鲁连,晋有魏华存、女夷、萼绿华、鲍姑、陶科斗,南朝有钱妙真、唐有鲁妙典、崔少玄、薛玄同、边氏女、蔡寻真、卢媚娘、王灵微、谢自然、焦静真、李腾空、徐炼师,五代有耿先生、周蕙抃、胡谙,宋有曹道冲、王妙坚、钱善道、何仙姑、武元照、王清蕙,金有孙不二、马爱娘、刘妍、李梦仙、任氏女,元有奥敦妙善,明有焦奉真等。其中,魏夫人、谌母、鲍姑、樊夫人、谢自然、何仙姑、曹仙姑、孙不二、崔少玄等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们或开宗立派,或惠济一方。其事迹在各种道经、仙传中记载如下:
魏夫人名华存,东晋任城人。自幼好道,志慕神仙。年长后许配给太保南阳刘文,生二子。待二子稍稍长成,华存斋于别室,谨修道法。精思百日后,感得太极真人、东华大神、方诸青童、景林真人、清虚真人王褒等来降。王褒授其《大洞真经》等31卷,景林传《黄庭内景经》。华存冥心斋静,道行日进。其住世83年,后托疾尸解。奉天帝锡命,夫人位为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主诸学道生死图籍,摄御三官,关较罪考。魏夫人屡降茅山,传法于杨羲、许穆。《真诰》卷19称,魏夫人曾将《上清真经》等授弟子杨羲,从而大开上清道法,上清派尊魏华存为第一代宗师。
西晋时,谌母在金陵丹阳修道。一日在丹阳街市,遇一位3岁男孩悲啼哀告,求母收养。当男孩长成,告知其为上界孝悌明王化身,以行孝道度诸神仙。于是谌母建立坛靖,阐扬孝道明王之教,明王传谌母修真诀要。母密修大法积数十年,而人莫知。至西晋末年,许逊、吴猛听闻谌母有道,于是赴丹阳求法。母授许逊、吴猛孝道明王之教、真仙飞举之宗,及正一斩邪之法、三五飞步之术。又将孝悌明王铜符铁券、金丹宝经、一遵元戒等传付许逊。从此,孝道之法经许、吴二真人弘传而行于江表。洪州高安县东40里有黄堂靖坛,即许君立祠朝拜圣母之所。
樊夫人名云翘,为晋天师刘纲之妻。闲暇时,夫妇俩经常较量道术。“纲作火烧客碓舍从东而起,夫人禁之,火即便灭。庭中两株桃,夫妻各咒一株,使之相斗击。良久,纲所咒者不胜,数走出于篱外。纲唾盘中,即成鲫鱼,夫人唾盘中,成獭食其鱼。纲与夫人入四明山,路值虎,纲禁之,虎伏不起,适欲往,虎号之。夫人径往其前,虎以面向地,不敢仰视,夫人以绳缚虎,牵归系于床脚下。”如此每次斗法,刘纲都不能胜。即便飞升之时,“纲升树数丈,力能飞举。夫人即平坐床上,冉冉如云气之举,同升天而去”
鲍姑名潜光,东晋陈留人,为鲍靓之女、葛洪之妻,得尸解之道。其父鲍靓曾任南海太守,师事阴长生真人,学得炼丹之术。姑自幼耳濡目染,长成后也事炼丹与行医。与葛洪结为夫妻后,两人一起在南海采集丹砂,炼丹制药。鲍姑一生行医采药,擅长灸法,尤其精通艾炙法。她以专治赘瘤和赘疣而闻名,以艾线灸人身之赘瘤,一灼即消,疗效显著。其足迹遍及南海郡各地,地方史志称其为“鲍仙姑”,所制艾即“鲍姑艾”。后人有诗赞曰“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建有鲍姑祠,以纪念其功德。
谢自然居四川南充大方山下,自幼常诵《道德经》《黄庭内篇》。14岁秋季食新稻米饭时,言“尽是蛆虫”,因此绝粒。几次服食皂荚汤,上吐下泻使腹中诸虫出尽。之后每日进柏叶一枝,7年后停服柏叶。9年后,不再饮水。唐贞元九年(793),刺史李坚为其在金泉山筑室,自然移居此山。金泉道场有蛇、虎、鹿、麒麟、青鸾等或相跟随或为护法,金母、上仙等时常来访教导,赐药、符、桃等,并召升天出游。自然修道而有神力,日行千里而人不知;白天夜晚,纤微无不洞鉴;寒不近火,暑不摇扇,寒暑不能侵;人间吉凶善恶,无所不知。自然曾与李坚言及,药力只可益寿,而升天驾景全在修道服药。在修道事中,服柏可以绝粒,其他如茯苓、枸杞、胡麻等也能长生久视;修道应于山林静居,远离家庭亲属;辟谷入山可依众方,除三虫伏尸;服气先调气次闭气,出入不经口鼻令满身自由,则生死不能侵。谢自然于金泉道场白日升天,有士女数千人一起见证瞻仰。其留语道:“勤修至道”,有五色云遮亘一川,天乐异香弥散。
崔少玄,唐时人。据《太平广记·女仙》所载,其昔居无欲天,为玉皇左侍书,号“月华君”,主下界三十六洞学道之流。因生欲想遭贬落凡尘,后嫁卢陲为妻。当少玄将返归玉清之际,卢陲请赐指喻以出秽浊之世。少玄为此留诗一首:“得之一元,匪受自天。太老之真,无上之仙。光含影藏,形于自然。真安匪求,神之久留。淑美其真,体性刚柔。丹霄碧虚,上圣之俦。百岁之后,空余坟丘。”言毕而卒,发葬时举棺如空,却发现棺中只余衣衫。瑐瑢后来,卢陲遇九嶷道士王方古得诗中要旨,解释大义数千言,录为《少玄玄珠心镜》,收入《道藏》洞玄部。
曹道冲字希蕴,北宋女冠,赐号“清虚文逸大师”“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曾为《老子》《庄子》《黄庭经》《西升经》《清静经》等经典作注。曹仙姑另作有《阴符经注》,收在《道藏》洞真部玉诀类《黄帝阴符经集解》中。据《罗浮山志》,仙姑明于丹敕,曾作《大道歌》言“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又作七言诗赠道士邹葆光。自陈撄宁先生作《〈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曹仙姑之名广为流传。
孙不二号清静散人,为“全真七子”之一。其原为马钰之妻,生3子。夫妇两人俱礼王重阳为师,不二于51岁时得师传道要。后东迁洛阳,依凤仙姑而居,分处上、下二洞。凤仙姑内修仙道外隐仙踪,有云:“绿叶漫天长,黄花满地开。千里觅不得,万里捉将来。”不二修6年道成,行化度人而归者众。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她对弟子言:“师真有命,当赴瑶池,期即至矣。”留颂曰:“三千功满超三界,跳出阴阳包裹外。隐显纵横得自由,醉魂不复归宁海”,趺坐而化。孙不二作《坤道功夫次第诗》传世。从《收心》之“吾身未有日,一气已先存”,《斩龙》之“风中擒玉虎,月里捉金乌”,至《出神》之“身外复有身,非关幻术成”,《冲举》之“佳期方出谷,咫尺上神霄”,将女丹修炼次第节节吐露。
另有一些女冠的事迹也各有特色。张道陵夫人云雍氏与天师同隐龙虎山修三元默朝之道。后于蜀中阳平化炼金液九丹,丹成后于云台化白日升天,位至上真东岳夫人。唐时女道士黄灵微年80而童颜,肤如婴孩,道行高洁,世称“花姑”。其生前逝后事迹神异,颜真卿作仙坛碑以纪念。何仙姑是唐广州增城人,即民间传说著名“八仙”中之唯一女性。武则天曾经遣使相招请,却在赴京途中失其踪迹。《广州会仙观记》云:“何仙姑居此食云母,唐中宗景龙中白日升仙。”据载,在玄宗朝时有人见其出现于都虚观会乡人斋。代宗大历年中,又现身于小石楼。卢眉娘精于工巧,能在一尺绡上绣《法华经》,字大小如粟米。在唐顺宗时入朝,宪宗时眉娘请求度为女冠放归南海,被赐号“逍遥大师”。有罗浮处士李象先作《卢逍遥传》。
遐举为仙传中天仙所具的标志性成就。仙传中除了先天尊神和上古得道女子外,三代之后飞升的女仙有昌容、李真多、太阳女、彭女、孙氏、张文姬、张文光、张贤、张芝、卢氏、南阳公主、谌母、盱母、吴彩鸾、蔡女仙、许氏、王鲁连、王妙想、孙寒华、樊夫人、边洞玄、黄观福、杨正见、董上仙、张镐妻、丁淑英、黄仙姑、焦静真、王法进、明星玉女、太玄女、文女真、裴元静、戚逍遥、何仙姑、谢自然、诸葛氏、曹文姬、玉蕊院女仙、慈恩塔院女仙、薛玄同、鲁妙典、傅姓四女、萼绿华、晋代麻姑、马仙姑、马五娘等。
此外,仙人所具的神通异能在女仙传中也屡见不鲜。如弄玉随凤飞去;太玄女得玉子之术,盛寒之时单衣冰上而颜色不变,坐火中衣服鞋帽不燃,又能迁徙官府宫殿城市屋宅于他处,令物体变大变小,自身变化种种物事;樊夫人降鼍伏虎;东陵圣母易形变化、隐见无方;梅姑着履行水上;程伟妻神通变化等。
三、女子修真之流风余韵道教史上的女子修真者数量已不可考。她们或为社会底层引车卖浆之辈,或生于簪缨世族之家;或在穷街陋巷中隐世,或处名山大川潜修。无论出家修炼还是在家行持,所追求的无非是天地至理、性命之真,其有成者进入女仙之列。笃信太上之道的女仙以传道教化、扶危救厄、行善解困、艺术创造等各种方式实践着大道之真善美。
总结仙传中所载女仙的功绩,首在教化与弘道度人。这样的例子在道教仙传中较多,如以帝王师的身份,帮助帝王安定天下、治理国家、修养身心;教导弟子、传授道法设立道派。如老君与许多神仙都曾得到女仙授法或指点。上清派与忠孝净明道的创立,也与女仙有着直接的关系。圣母元君曾授老君神图宝章变化之方、还丹伏火水汞液金之术共72篇。《太清神丹经》之法也出于圣母元君。此外,太一元君亦传老子神丹之方。
相传西王母曾遣白虎之神,赐予黄帝其所辖地域图,于帝晚年又传清静无为正真之道;在虞舜摄位期间,王母派使者赠舜白玉环,授予增补后的地图,扩黄帝之九州为十二州。王母又授舜皇管,吹之以和八风。《史记·赵世家》记述了周缪王西行巡狩,面见西王母之事。在《汉武内传》中,一代雄主汉武帝曾向西王母叩问长生之道。西王母告诫他应贱荣乐、卑宫室、耽虚味,方能使道来复,并教导养性守神、保精固气全形之法;又请上元夫人授之八会之书、五岳真形、五帝六甲灵飞之符等12种。
西王母除授诸帝道法外,也曾应茅盈之请,传其玄真之经、四童散方;又命上元夫人传授茅固、茅衷四部宝经。在女真中,王母传魏华存《玉清隐书》4卷;边洞玄、谢自然等女真都曾朝奉王母而受道登仙,“边洞玄躬朝而受道,谢自然景侍而登仙”。
上古有九天玄女受西王母之命降授道法,成为黄帝之师。当黄帝讨伐蚩尤,双方大战于涿鹿之野时,玄女传帝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从而大败蚩尤使天下大定。黄帝又从玄女、素女受房中之术。
传说在大禹治水之时,老君派遣云华夫人相助。夫人授禹策召鬼神之书,命神将狂章、虞余、黄麾、大翳、庚辰、童律、巨灵等,帮助其斩石疏波、决塞导厄,以便通流;又传禹灵宝真文和上清宝文,使之于陆地可以驱策虎豹,于水泽可以降制蛟龙。同时又可斩邪祛凶、出入水火、啸叱幽冥、呼召六丁、隐沦八地、颠倒五星、久视存身,从而成就不世功业。此后,夫人又命令狂章、巨灵等神,助禹诛民害。禹戮防风氏于会稽、锁淮涡水神无支祇于龟山,均仰仗夫人之力。
在上清道法与经籍传授中,诸位夫人起着重要作用。上元夫人曾降句曲华阳洞天,以《三元流珠经》《丹景道精经》《隐仙八术经》《太极录景经》授予茅固、茅衷。南极王夫人为清虚真人王褒之师,在汉平帝时,降于阳洛山石室中,授小有天王王褒《太上宝文》等经31卷。又于晋兴宁三年(365),降于杨羲家予以教导。紫微王夫人曾降授太上宝神经于裴玄仁,裴笃行之,后为清灵真人。夫人又授道于杨羲。太真夫人曾救马明生性命,并安排其师从神仙安期生。马明生受金液还丹之方,后炼服升天。九华安妃曾降杨羲家,授《上清玉霞紫映内观隐书》《上清还晨归童日晖中元》等经。其他如昭灵李夫人、三元冯夫人、太微玄清左夫人、东华上房灵妃、云林右英夫人等都曾降于杨羲家予教授指导。
在《太平广记·女仙》中,南岳魏夫人令其子刘璞传法于杨羲、许穆,并屡降茅山。《真诰》卷19称,东晋兴宁二年(364),有魏华存等众真仙降,魏夫人将得自清虚真人王褒的《上清真经》31卷与诸仙真传记、修行杂事等授弟子杨羲,杨羲传许谧及其子许翙,此3人均修上清法得道。上清派奉魏华存夫人为第一代宗师,至陶弘景为第九代宗师。陶弘景在茅山传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从此上清派为茅山派所继承。这一法脉从东晋至唐宋一直隆盛。除上清派外,也有一些女仙曾受魏夫人点拨或帮助,如寓梦开示花姑黄灵微,向薛玄同传授《黄庭》澄神存修之旨并赐丹,派遣使护持缑仙姑等等。
晋时,谌母授许逊、吴猛孝道明王教法、飞仙之宗,以及正一斩邪法与三五飞步罡法。同时,又将孝悌明王铜符铁券与经、戒等一并传付。孝道能感天地、动鬼神、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助道弘化。孝道之法隆于晋代,豫章之俗至今行之,谌母功不可没。
在唐代,李筌于嵩山石室中得到寇谦之所藏的《黄帝阴符经》,读千遍而不明其义。后来,入秦地在骊山逢一老姆,为其解说《阴符经》玄义。李筌遂成为老姆弟子,所作的《阴符经注疏》多得益于姆。
除弘道度生外,女仙们又以各自的神通法力行善济世,救黎民于危难,或移风易俗,造福一方。
有蚕女为高辛(帝喾)时蜀人。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以衣被于人间。昌容能提炼紫草,精于染工,所得钱款常年救济贫病者,所以崇奉者甚众。唐德宗贞元年间,樊夫人化身湘媪,以丹箓救疾;又在洞庭杀一白鼍,救下数百人性命。东陵圣母常常治病救人;用道法使盗贼无所遁形,当地因此路不拾遗。凡做奸盗之事,圣母作法使大者风波没溺,小则生病。鲍姑在南海行炙医治赘瘤有年,又教程伟以此法行善。太玄女能入水不濡、入火不燃,“起死回生,救人无数”。蔡寻真、李腾空能以丹药符箓救人疾苦,庇佑乡邻;后有杨保宗仰慕蔡、李之德行,也效仿以丹药符箓救人疾苦。韩西华慈爱于物、常行阴功。
在道教的神仙世界中,女仙是艺术的创造者。她们青春常在、美丽非凡,其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以艺术之极致彰显大道之真美。
女娲不仅造人补天,还是音乐之神。《世本·帝系篇》:“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圣氏为斑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既成,天下无不得理。”《世本》又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西王母“可年二十许,天姿晻蔼,灵颜绝世,真灵人也”。她在会见汉武帝之时,“命王子登弹八球之璈,董双成吹云和之笙,石公子击昆廷之玉,许飞琼鼓震灵之簧,婉凌华拊吾陵之石,范成君扣洞阴之磬,段安香作九天之钧,安法婴歌玄灵之曲。众声激朗,灵音骇空”。上元夫人“年可二十余,天姿清耀,灵眸艳绝”;宓妃为洛水之神,形貌绝殊离俗、姣冶娴都,为美之经典。曹植作《洛神赋》叙其状,“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日,飘摇兮若流风之回云。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笑蕖出绿波”,“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其他如麻姑年可十八九许,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商王之女昌容食蓬蒙根200余年,颜如20许;采女少得养神之道,年270余,视之如十五六岁;太阳女得内修之要、吐纳之益,用五行之道,年280岁,颜如桃花、口如含丹、肌体充泽、眉鬓如画、光彩照人,视之如十七八;有年数百岁,貌若童子的刘仙姑刘懿;又有“肌肤丰莹,洁若冰雪,螓首蛴领,皓质明眸,貌若天人,智辩明晤”的王奉仙,童颜雪肌常若处子,却以忠孝贞正之道、清净俭约之言、修身密行之要警俗,使远近瞻敬。
卢媚娘工巧无比,能作飞仙盖,以丝一缕为盖五重,绣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亭台麒麟凤凰等;盖阔一丈,却无三数两重。曹文姬姿貌绝伦,尤工翰墨。笔力为关中第一,人号为“书仙”。她说:“人世三百年,仙家犹顷刻尔。”
作者简介:沈文华,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华文化研究院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道家道教、佛教哲学和生命哲学。
来源:《宗教学研究》2021年01期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周易》笔记10,《连山易》与《奇门遁甲》
1 夏代《连山易》
和《归藏易》一样,夏代的《连山易》在唐朝时候失传了,但是却在神农部落流传了数千年,今天仍然能见到其痕迹。在今天神农后羿水族的巫师家族,有水书《连山蜴》,而从字源看,蜴和易同源,以此可以窥见《连山易》的样貌。2005年水族巫师的后代谢朝海将其家族中流传了数千年的水书《连山蜴》捐献给了贵州民族博物馆,并且说明连山易的用卦就是汉族所说的后天八卦。见下图(第一排右图为水书后天八卦图,第二排左图为水书文字写的先天后天八卦图,外圈为后天八卦,注意其左上角为离卦):
水族原本居住在中原一带,在商朝灭亡之后大规模南迁到江南,并与江南少数民族深度融合。水族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一部分文字直接来源于甲骨文、金文,后来又逐渐融合进其他的汉字,形成了自己的文字体系,水书。
在水族聚居地区,能看懂和会使用水书的水族人(全部为男性)被人们称作“鬼师”,他们在水族民间的地位很高,被人们所崇拜。“水书”就是“鬼师”祖传的极为珍贵的宝物,只传男不传女,一般不会轻易传给外人。水书就是靠一代又一代的鬼师通过口传、手抄的形式流传几千年。水书所记,大多是原始宗教信仰方面的日期、方位、吉凶兆象及驱鬼避邪为巫师施行法事的工具。水书这种特有的功能,促进了水族鬼神崇拜的世代沿袭。
水族鬼神崇拜的一切活动,不论是判定事情的吉凶,认定鬼魅作祟,还是驱鬼送鬼、禳灾乞福的巫术仪式,均由鬼师从水书中查找依据。因此,在水族鬼神崇拜的一切活动中,必须通过鬼师使用水书作为媒介才能发挥。鬼师与水书的结合,是维系水族原始宗教信仰——鬼神世界的纽带,是巫文化传承的物质因素,并维系着这个神秘世界经久不衰。水族的这种习俗,就是远古文化的活化石,伏羲、炎帝时代,古人的知识体系也是如此流传,一直到夏商周的。
水书除了包含大量的原始宗教信仰内容以外,它还保存了天象、历法资料和水族古文字资料。而水族的历法,与夏代历法基本一致,只是9月过年与夏历不同。在水族文字中,有一部分是比甲骨文还要古老的象形文字,应该是夏代文字。在夏朝遗址二里头曾经出土的陶片上,有24个文字符号,经辨认其中大部分和水书中的文字是一致的(如下图)。
水书《连山蜴》大约有8万字,与记载中《连山易》的字数一致,而其中的文字也没有涉及《周易》内容。其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以各种动物为象征、以图画和示意符号为主要表现方式,记载日月星辰、二十八宿等天象及其历法的设置情况;二是以天文历法为基础,演绎推导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之间的冲、克、刑、合规则及其原理;三是根据这些原理来预测、指导各类活动,什么月份、什么日子为“吉”,什么月份、什么日子为“凶”,包括出行、经商、生产、出猎、婚嫁等各个方面。里面囊括了天文地理各方面的知识,无论婚丧嫁娶、行军打仗、养殖种植均有记载。这正反映了水书《连山蜴》在古代部落中的皇家秘书的地位。这套水书,应该是在《连山易》的基础上,经过历代水族巫师不断地吸收当时最新的占卦模型体系,一路演化到今天的。
在清华竹简中《筮法》中,其内容包括了婚丧嫁娶,行军打仗,吉凶祸福等等,包罗万象,非常类似水书《连山蜴》。而其中又有部分内容与《鹖冠子》相去不远。其中第二十五、二十七、二十八节中记载了纳甲法,与西汉京房的纳甲法完全相同,而其第二十六节专门讲“祟”,依次为乾、坤、艮、兑、坎、离、震、巽,这个卦序,和之前推论的《连山易》卦序一模一样。因此,《筮法》内容的直接来源,极有可能就是夏代《连山易》。
综上所述,夏代《连山易》的六十四卦卦序,极有可能就是京房的八宫卦卦序(与帛书《周易》卦序相同)(根据后人搜集的佚文,《连山易》阳爻用七代表,阴爻用八代表,而《周易》用九代表阳爻,六代表阴爻):
从八索卦与地支结合图来看,古人曾经解释,艮宫与地支寅对应,而夏朝历法中的正月就是寅月,因此夏代《连山易》以艮卦起首是由此而来。
2 从先天八卦到后天八卦
回顾从伏羲时代以来出现的四种卦序,可以看到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四者是从最开始的“先天八卦”(伏羲八卦)一步一步演化成“后天八卦”(八索卦)的,如果缺少了中间两种,只有伏羲八卦和八索卦,会发现两种卦序之间的联系非常弱,八索卦的出现非常突兀。但补充上了连山卦序和归藏卦序,四者的关系就一目了然,而且也体现出了五行、八卦等抽象符号之间关系的演进关系:
如果河图(数字+方位)是八卦图的雏形,那么先天八卦图就是从河图变换而来;将先天八卦图中的家庭关系理顺就得到连山卦图;将连山卦图中四个角落(“四隅”)对调,就得到了归藏八卦图(或者直接将先天八卦图用后天数标记,再按着洛书顺序排列也可以得到)。而归藏八卦中,已经有了金木水火四个行,但不在位;如果将金木水火放在四正位,艮、坤对应土,按着新的家庭关系以及先天八卦图的关系图,就得到了八索卦图。
夏禹观洛书结合五行九宫而得到八索卦,重新阐发《连山易》而做《八索》,并将天干地支洛书历法星象等都结合进来,就形成了汇集阴阳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六十四卦的集大成者,成为当时解释力最强的一个模型。
在六十四卦方面,夏禹继续沿用了神农的《连山易》,就形成了后世所传夏代用《连山易》。除了水书《连山蜴》,至今道家的内部还流传着《连山易》,细看就是些占卦的内容,和清华简的《筮法》类似。换句话说,也许是因为《连山易》由于占卦的内容太多(各地出土的竹简中,大部分都是占卦类的),所以被孔子等弃之不用(子曰:善易者不占),最终只在各路方士手中一直流传,并不断添加新的内容,到今天在江湖上看到的术士的罗盘(如下图),乃至《奇门遁甲》,应该都有夏代《连山易》的遗迹。
3 《奇门遁甲》
顺便提一句流行至今的《奇门遁甲》。所谓奇门遁甲,就是古人发现10天干与其余的体系融合得并不理想,如果天干只和五行对应,那么就只照顾到了四个正位,四个角落就没有照顾到。所以古人试图在解决10天干与体系融合的过程中,想到了如果让10天干少一个,那么9天干就可以和9宫完美结合了。
于是古人就让“甲”隐藏起来,根据不同的时间,甲隐藏的位置不同,再将其余天干按着一定的规则排列,这就叫“遁甲”。同时古人将当时流行的其他占术中的内容,诸如八门、八神、九星等都结合进来,形成了一个融汇2仪3才4象5行6甲8卦8门8神9宫9星10天干12地支24节气72侯于一体,而又有极多排列组合的体系(至少有4320种组合,如果更细的深究,可能排列出多至531441种变化的组合),古人通过不同的组合,解读出最佳时间和方位。这套体系里有负责解释“天”的九星,负责解释“地”的九宫,负责解释“人”的八门,负责解释“神”的八神,非常全面。由于此系统可解释空间足够多,系统足够复杂,就可以预测并解读大多数事情了。
4 模型总结
综合起来,到了夏代,已经演化出非常成熟的预测模型。这套模型的演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网络(如上图),从“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观察开始,中间经过10层中间层的抽象、调整,最终演化成了相对稳定的夏代的占卦工具,这些工具最后流传至今。这些模型从最开始先民的简单观察,到精确测量,到形成历法,然后形成最初步的抽象符号(太极图、七星),之后逐渐复杂化(阴阳、四象,八卦、九宫,天干、地支、河图,三才、五行,六合、先天八卦、洛书、24节气……),以八字(干支历)、五运六气、周易筮法(64卦+后天八卦)、奇门遁甲(罗盘)等来输出。
而使用这些工具算卦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工具演化的过程的模拟,就像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是对进化过程的模拟一样,都是复杂系统演化特点造成的。这个过程,输入的变量只有时间、方位和内心疑惑想要占问的内容,中间经过10层网络节点的计算,最终输出一个或者吉或者凶的结果,和谷歌用神经网络判断一个图片是不是一只猫的过程一模一样。而这里面有4个输入节点,27个中间节点,4个输出节点,每个节点都要比神经网络的ReLU函数要更复杂,有更好的自适应性。
因为要占问的事物与输入的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联系(见《周易》笔记8),那么经过千百年占卦巫师们不断的总结(也就是用标注好的数据来训练神经网络),有经验的占卦师那里根据每次占问的结果的准确性给不同工具赋予不同的权重,最终会形成非常神奇而准确的占问结果,就如同我们看到深度学习网络能够判断一张图片是不是一只猫时候的惊奇一样。最终就会找到适合某些特定场景的最优网络结构,例如,现今占卦的师傅都知道,太乙适合算大周期事物,奇门适合算中等周期事物,六壬适合算具体事物,梅花易数应急算非常好等等。
而由于占卦的过程是针对具体事件和场景的,因此充满了随机性,而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出之间也是混沌的,也就是输入变量的微小差异可能导致输出结果的巨大不同,所以对求卦者求卦时的时间、方位、内心状态要求就非常高,这就体现了中国思维中的“同时性”的特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