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的名字(杨的名字女孩)

有内涵的杨姓男孩名字大全

有内涵的杨姓男孩名字大全

有内涵的杨姓男孩名字大全

有内涵的杨姓男孩名字

杨逸宸

逸:指安闲,安乐,不受拘束的意思。用作人名意指超越,安逸,舒适,闲情逸致之义。

宸:指帝王的住所,宫殿。用作人名意指尊贵,德高望重,严于律己之义。

杨义仁

义:意为正义、仁义、公正;仁:意为同情,友爱、仁义;

杨庭杰

庭:本义为宫廷,朝廷。在人名中用“庭”字,引申为在政府或大企业集团中掌管权力。;

杰:意为超群、与众不同、高出常人、才能出众;

有内涵的杨姓男孩名字大全

姓杨男孩名字优雅大气

杨喆智 杨歌振 杨初兴 杨曜华 杨星儿 杨奥鸿

杨木修 杨正运 杨懿温 杨德建 杨浩烨 杨毅向

杨运季 杨敏智 杨鹏曜 杨福正 杨飞浩 杨光温

杨鲲祺 杨歌良 杨海昆 杨纶智 杨胜俊 杨修飞

杨熙星 杨真阳 杨朗浩 杨智高 杨业雅 杨慨元

杨君正 杨曦敏 杨宇毅 杨杰鹏 杨大嘉 杨平弘

杨茂立 杨睿昌 杨业君 杨熠阳 杨宇泽 杨逸良

杨逸鸿 杨晖奇 杨成鹤 杨虎泰 杨宸鹏 杨良伟

杨涵星 杨群修 杨湃康 杨文祺 杨涛耘 杨语景

杨彦高 杨平凯 杨盛俊 杨骞嘉 杨泽孟 杨材建

杨翰正 杨白昊 杨文浩 杨尘意 杨然瀚 杨远乐

杨志经 杨旻新 杨能炫 杨德弘 杨哲锐 杨叡承

那个大眼睛的男孩子很可爱啊 ,眼睛真是水汪汪的

杨胜浩 杨诚宏 杨卿玉 杨光睿 杨言嘉 杨熠浩

杨玥澎 杨望乐 杨明骏 杨栋华 杨明伟 杨才开

杨山弘 杨瑞建 杨博伟 杨湛智 杨致兴 杨驰元

杨谊良 杨霁安 杨硕鸿 杨瀚高 杨逸宏 杨志泽

杨吉旭 杨君震 杨尧博 杨民良 杨范明 杨乐悦

杨振凯 杨炫志 杨思翰 杨弘懿 杨裕哲 杨子平

杨景逸 杨凯唱 杨子琪 杨波光 杨博厚 杨承弼

杨观澜 杨恩言 杨耀增 杨圣恩 杨慕道 杨喜乐

杨灵福 杨信实 杨喜悦 杨西门 杨灵雨 杨得恩

杨恩赐 杨神荫 杨名哲 杨祥硕 杨易恒 杨毅坤

杨盈抒 杨嘉平 杨宁韦 杨宇玥 杨世诚 杨培尧

杨海萦 杨海旭 杨殊御 杨抒薪 杨旭双 杨颢谦

杨语殊 杨汇杰 杨文敏 杨君昱

姓氏起源:杨姓的前世今生 结草衔环 程门立雪 日生汤谷 都是杨姓故事

杨姓

本文精华预览:

第一部分:杨姓源起.云台山.洪洞县.杨伯侨

一、“日升汤谷”云台山:帝俊、羲和与后羿的传说。二、“梦里故乡”洪洞县:洪洞有棵大槐树。三、源于姬姓一,始祖叔虞次子杨杼。四、源于姬姓二,始祖周宣王之子。五、源于姬姓三,始祖杨伯侨。六、源自“扬”姓。七、源于赐姓和改姓。八、少数民族自有的杨姓。

第二部分: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国内)

第三部分:开枝散叶.生生不息(海外)

第四部分:杨姓宗族的郡望堂号

第五部分:杨姓宗族的历史名人

第六部分:杨姓宗祠字派、通用对联、祖训家训

第七部分:杨姓族谱简介

第一部分:杨姓源起.云台山.洪洞县.杨伯侨

杨姓,源远流长

杨姓的起源有很多传说,认知度最高的是源于山西省洪洞县(古时的“杨国”),主要源于姬姓,得姓始祖是杨伯侨。2015年和2021年的杨姓人口数据分别为4270万和4620万,移居全国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超过380万,是绝对的“杨姓第一大省”,其次是河南和云南,三个省加起来的杨姓人口占比全国超过了30%。

杨姓的祖上出过皇帝、皇后、太尉、首辅、将军、诗人,还有像杨朱这样的大家领袖,可谓是蔚为壮观、不可胜数。就是近代,也是名人辈出,比如:杨绛、杨振宁、杨利伟、杨钰莹……。杨姓一脉,从古到今都是辉煌过、并且继续辉煌着的。

一、“日升汤谷”云台山:帝俊、羲和与后羿的传说

“日升汤谷”云台山

“杨”者,“阳”也,日出东方之意。姓杨的朋友自我介绍时,总喜欢说:本人姓杨,木易杨!没错,古时的“杨”是由“木”和“昜”构成的。“木”者“杨树”也,古称“扶桑”,传说最初生长在东方海上一个叫“汤谷”的地方(今连云港云台山周边),在古时候这里就是神州的最东方了,估计那个时候还有一半泡在水里,属于半岛的性质。所以有“日升汤谷”之说。

古时的“阳”即“昜”,是同一个字,加上到处都是“扶桑”(杨树),生活在那里的族群部落,很自然地便将杨树(“木”)和太阳(“昜”)都当成图腾来崇拜;久了便合二为一,将“楊”作为自己氏族和部落的族微和图腾了;再后来,到处迁徙的族人们,便将“楊”作为姓氏来使用,以区别与别族的不同。

关于杨树(扶桑)源于东方海边(或海上)这个说法是有很多证据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将日本称之为“扶桑”的原因了。因为它在我国东方,而且在海上。而“扶桑”除了代表杨树,其实早已引申为“东方”、“日出的地方”的代名词了。说到这里,姓杨的朋友们,有时间不妨去“云台山”看看吧,一方面是追思一下杨姓的先祖们,另一方面那里也的确是个旅游的好地方呀!

扶桑神鸟

当然了,神话传说中的“扶桑”则是远古时期的一种神树,树上住着十只金乌!近年来由于“三星堆”出土了类似的文物,倒好像神话里也不都是骗人的哦。如果是这样的话,杨姓的源起就有意思了,是不是说,“杨”代表的是“扶桑”神树上面住着十个“太阳宝宝”呢?杨姓的祖先,大概就是那个神树的守护者吧!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杨姓的祖先族人们其实并不住在“扶桑”所在的那个岛或者半岛(云台山)上,因为那个时候“扶桑”还是个海上“漂”着的岛,杨姓族人们聚居在连云港这边的“岸上”,每天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远远望去,太阳都是从“扶桑”树上腾空而起的!于是便有了那个美丽的传说:

据《山海经》记载:在上古时期,有一位天帝叫做帝俊,他和妻子羲和生下了10个太阳。因为他的这10个孩子长得非常像鸟,还经常栖息在一个扶桑树上,所以也被叫做“金乌”,亦或是“扶桑神鸟”。

这10只金乌,便每天轮流执勤,一天一个,给大地带去温暖和阳光。终于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10只金乌一起出现在了天空之上,将人间炙烤得生灵涂炭。最后,便有了后羿射日,让大地重归清明的事情。

由此推论,后羿可能也是杨姓的祖先呢。

二、“梦里故乡”洪洞县:洪洞有棵大槐树

山西洪洞大槐树

“要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山西省洪洞县是很多姓氏的“梦里故乡”,更是春秋时“杨国”的封地。历史上的“农民皇帝”朱元璋曾经从这里向全国各地迁徙了大量的人口,其中杨姓族人非常多。

相传在元末明初时天下大乱、征伐不断,造成各地的人口锐减。当时河南、河北两省的人加起来也不到400万,然而隔壁的山西境内居然有403万人。

原因是山西的三山一河(太行山、吕梁山、恒山与黄河)成了天然屏障,把山西包裹得严严实实,外面的敌人想要入侵十分困难,因此也就相对较少地受到战火波及。这里的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在当时是妥妥的“世外桃源”。世外桃源的人闲着干嘛?生孩子呀!

我们的朱元璋同志当了皇帝以后,发现全国大多数地方都是地广人稀,这些年打仗把人都打完了。一转头看见山西洪洞县的人口数据,便笑了起来。于是大笔一挥:“皇帝诏曰:……。”在接下来的数十年时间里,从朱元璋的“洪武”到他儿子朱棣的“永乐”年间,先后“曰”了8次,也就是说,前前后后组织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从此,包括“杨姓”族人在内的许多洪洞人,便散布到了全国各地。

至于为什么是“大槐树”,有两个传说。

第一个比较可靠:所有的移民第一站便是山西河南交界,那里是一个山口,旁边有一棵古老的大槐树,人们走到这里,看到那棵著名的“大槐树”,就知道马上要永远地告别故乡了,便会在这里向老家的方向磕头告别,并在大槐树上挂上一些衣物、帽子、布条之类的纪念物。走得远了回头看时,家乡已被大山阻隔,只有那棵大槐树还依稀可见。从此,从洪洞出来的人们心里,“大槐树”便成了永远的念想了。

第二个是传说:老百姓活得好好的,谁愿意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呀!官府就一边拿圣旨吓唬,一边边哄带骗带忽悠,加上罗织罪名、武装押送等,把山西洪洞的老百姓一批又一批送往全国各地。终于有一次老百姓要造反了。地方官看着舆情沸腾,便想出了阴谋诡计,通知所有人到村口的大槐树下面集中,说一下迁徙的条件。老百姓被骗着都来到了大槐树下,忽然便看到村里起了大火。原来是地方官趁着大家出来了,就派兵把老百姓的房子全部烧了。

三、源于姬姓一,始祖叔虞次子杨杼:周武王之孙叔虞的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周灭唐(其地约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代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杼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四、源于姬姓二,始祖周宣王之子: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儿子尚父(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西周末年,王位由武王传至宣王时,国力已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时才被封于杨,为侯爵,所以史书也称他为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

四十二年逑鼎”

陕西杨家村出土27件青铜器中,有一件后来被称作“四十二年逑鼎”和杨国建国有关。该鼎有一篇280多字的铭文,记的是周宣王四十二年,“逑”这个大臣征伐犬戎的一支“猃狁”有功,而得到周王赏赐土地的事情。其中的75个字很关键:“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余令汝奠长父,休。汝克奠于厥师。汝唯克型乃先祖考,以追搏戎,乃即宕伐于弓谷,汝执讯获聝,俘器、车马。汝敏于戎工,弗逆”。

翻译成白话,大意是:我(周宣王)把儿子长父封到杨地为侯,下命令给逑你予以辅佐,让长父在杨这个地方安定下来,你发扬了你的老祖先与猃狁一贯的战斗的精神,与他们交战,追击他们于井阿、历岩、弓谷等地,斩获颇多,你对军事很有的一套啊。

“四十二年逑鼎”的铭文相当于确定了一个史实,周宣王确实封了他的儿子在杨国立国,不过这个开国之君名字是长父,后人演绎成尚父。

五、源于姬姓三,始祖杨伯侨:《姓纂》上面说:“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此为史册有记载的最靠谱的源起,推究上去,他也是继承了“祖业”,被封于“杨”(山西洪洞县),是以上面几种说法也是有根据的。伯侨的后人本来姓“羊舌氏”,因得罪了晋顷公被灭国逃亡,遂以国为“氏”,其后基各地,颇有建树,成为杨氏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杨姓始祖杨伯侨

伯侨,又名文实,定悼公子,一说晋武公子,献公之弟。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勋,仍封伯侨于杨,为杨侯,承继乃祖爵位,谥贤敬。伯侨长子名文,又名逊,袭侯爵。文生子名突,官拜羊舌大夫,食邑于羊舌,故又称羊舌突,辖铜鞮、杨氏、平阳三邑。

晋悼公时,叔向以知识渊博,被任命为太子彪之傅,太子彪即位,是为晋平公,叔向以上大夫为太傅。此后,一直活跃在晋国政坛及各诸侯国之间,是春秋时期颇有见识并受到尊敬的政治家,叔向子名伯石,字食我,号曰杨石,任晋国上卿,因得罪晋贵族而遭迫害,子孙隐居华山仙谷避难,后居华阴。

秦汉以后播迁全国各地的杨氏宗支,许多均源自关西(潼关以西)弘农、华阴,故有杨姓“源于三晋,望出弘农”之说。

有些史籍和杨氏族谱是以伯侨为始祖记载杨氏世系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杨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五子: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誉。鲋字叔鱼。虎字叔罴,号‘羊舌四族’。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

六、源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七、源于赐姓和改姓:

(一)赐姓:

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尉迟氏属西部鲜卑,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北周时为定州总管,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当时义臣年幼,养于宫中,数年后奉诏宿卫宫掖。由于常在隋文帝杨坚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义臣可赐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义臣在皇族的辈份,这在受赐姓者中,可谓极受恩遇。

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二)收养:

西晋时候,活跃在武都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一带的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为飞龙养子,遂从其养主转姓杨氏。后来杨茂搜继飞龙为氐族首领,被晋愍帝封为骠骑将军。

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唐僖宗时,杨复光因镇压王仙芝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弘农郡公,而弘农(治今河南灵宝北)正是杨姓最显赫的郡望。

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杨复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杨玄翼养子,遂转姓杨。杨复恭在唐僖宗时任左神策军中尉,后来定策立唐昭宗,权倾一时。

(三)避难:

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四)少数民族改姓: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很多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八、少数民族自有的杨姓:

(一)白族杨氏,云南杨姓的重要一支:

白族

杨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杨氏曾成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杨干贞,五代十国时大义宁国君主,白族,云南宾州人.先世为南诏权贵,大长和国时为剑川节度使,后为大天兴国权臣,1927年灭大天兴国,自立为主,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因为暴虐,被杀,在位8年。元代以后,杨氏仍为白族大姓。杨鼐,白族,云南大理太和县(今云南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土489年)举人,任黄州府(治在今湖北黄冈县)通判,退休后居家四十余年,闭门读书,乡人都称他为长者。今天的云南喜洲地区是杨氏的聚居地。

(二)满族杨氏:

满族杨氏的祖先多为汉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杨氏,祖先就居住在云南贵州,后迁居山东登州。康熙年间迁居吉林,耕种官田,因为能提前交纳5年的额粮,被批准入汉军镶黄旗,成为满人。这支杨氏自始祖杨荣至今已传十四世。

(三)纳西族杨氏:

纳西族

杨昌,清代纳西族散文家,云南丽江大研里人。喜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任湖北天门等县知县,疏导江流和修筑大堤很有政绩。他的散文非常出众,著有《四下可斋》集。他还写有许多游记、杂记等,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深得士林叹服。他有大约三十篇文章被收入云南丛书《滇文丛录》《丽郡文征》等集中。杨元之,清代纳西族诗人,云南丽江大研里人。祖父杨本程,道光十四年(土83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任刑部主事。杨元之以善写汉、纳两读的诗出名。

(四)苗族杨氏:

苗族

杨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约于元皇庆元年 (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书院,对传播汉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过重大作用。杨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将领。父亲杨(王景),杨洪初从明成祖北征,机警敏捷,以勇著称。正统三年(1438年)任都指挥同知,正统九年,击败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总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镇朔大将军。

(五)云南本土杨姓源起传说:

杨姓图腾

云南的杨姓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柯挪耶劳族,这个族是三大苗族之一,他们自称蚩尤的后代,据说他们的先祖就是蚩尤,他们也一直以蚩尤的后代自居。那么柯挪耶劳族是怎么慢慢拥有杨姓这个姓氏的呢?原来啊,柯挪耶劳一族把太阳当作他们的神灵,进行着太阳崇拜。

根据出土的甲骨文中的记载“杨”是由木太阳形成的,木和太阳是一个组合,山海经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扶桑树是远古时期的一种神树,树上住着十只金乌,本以为这只是神话传说,不过三星堆出土了类似的文物。

(六)回族杨氏:

杨应奎,明代诗人、书法家,回族,山东益都人,正德年间进士。此外在侗族、朝鲜族、蒙古族中也有杨氏。

此外在拉祜族、侗族、朝鲜族、蒙古族等等也有杨氏。

第二部分: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国内)

根据最大公约数的说法,杨姓发源地主要是在今山西省境内杨国(洪洞县)。所以我们从这里说起。

春秋战国时杨国为晋所灭,其子孙中的一部分为避难或者避乱,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向南迁徙到今天的江苏安徽境内,逐渐地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另一部分向西部迁徙发展,进入陕西、河南及山西其他地区;还有一部分则到达了今天湖北江汉地区(潜江一带),后又由此迁徙到江西境内。

到了秦汉时期,湖北和陕西的杨姓逐渐向北发展,迁徙到河内、冯翊(陕西大荔)等地,到了汉朝,杨姓族人已经遍布于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了。

杨姓族人迁居福建是在中原大乱之时,比如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宋徽宗时期的“靖康之乱”等,这些杨姓族人被迫迁徙到当时属于蛮荒之地的福建后,有的安居下来,有的继续迁徙,以福建为迁播中心,向广东、台湾、香港及南洋等地东面开来。

云南杨姓有三个以上来源:赐姓、迁入、少数民族本姓。

1、诸葛亮赐姓:

早在战国时期,云南到处是各种滇族部落。公元前3世纪,楚国大将庄蹻进入滇池地区,建立滇国。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云南东北部设立郡县,并开五尺道自今曲靖联系内地。三国时期,云南地区称为“南中”,225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大军降服“南中”大王孟获,并赐封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李、杨等姓。

2、蛮族名将杨锋:

云南省的杨姓在明清移民之前就在本地是大姓豪族,云南诸多少数民族都和古代羌族有渊源关系,云南土著杨姓自然也和古代羌族有血缘关系的,而杨姓也是古代氐羌的豪族大姓,早在诸葛亮平定赐姓之前,云南就已经有蛮族名将杨锋,据说这一系杨姓极有可能起源于四川盆地,随战乱而南迁云南。

3、白族杨姓,上面已经有介绍了。上面的赐姓和疑似自四川迁徙而来就是另外两种主要的源头了。

4、杨干贞称帝:

隋唐时期的南诏杨姓,当时就是南诏第一大姓,杨干贞(?-937),云南东川郡杨家大山人,今云南省会泽县者海镇杨家大山人,大义宁国皇帝。公元929-937年在位。大长和国国主郑隆亶时为东川节度使。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杨干贞杀郑隆亶,灭大长和国,拥清平官赵善政为主,建大天兴国。四年(929),废赵善政称帝,改国号大义宁,建元兴圣。后晋天福二年(937),原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起兵反抗,杨干贞出走,子孙隐居云南剑川。杨干贞谥肃恭皇帝,大义宁国亡。

5、明清之后汉人迁入:

明清之后,汉人大量迁入云南,但明清史料中记载的云南土司或土著杨姓人物仍然很多。明史中记载的云南杨姓人物如:云南定洲土目杨嘉方、云南北胜洲(今云南永胜县)土百夫长杨克即牙旧、明代首辅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南直隶镇江府丹徒(今属江苏)人,祖籍云南安宁。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云南剑川土官杨奴、杨权,云南临安(今云南建水)土官杨政,明万历年间告发安邦彦造反而家属被杀十三人的云南路安人杨以成,云南南甸世袭巡检司杨义,世袭云南县丞的云南品甸人杨奴,云南土官杨苴,明代好学,读《五经》百余遍的云南太和人杨黼,世袭云南瓦甸巡检司的杨中、杨资。

清史中记载的云南杨姓土司或土著人物有:云南楚雄土县丞杨春盛,云南楚雄广通县回磴关土巡检杨忠荩,云南楚雄镇南关土巡检杨继祖,云南大理府邓川州青索鼻土巡检杨应鹏,云南大理府浪穹县上江嘴土巡检杨康国,云南大理府浪穹县蒲陀崆土巡检杨争先,云南县土县丞杨玉蕴,以讨云南、贵州匪患,后来参加援越抗法战争的名将云南建水人杨国发,不从高应风作乱而死节的云南昆明人杨树烈,平定丽江、鹤庆李祖裕叛乱的云南丽江人杨玉科,近代云南杨姓名人也不少。

宋朝杨姓南迁:

南宋初有大商人杨垢,随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宝山白沙,“潜心经商,诚一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

宋末,杨荣从上虞迁至上海;另支杨氏,与钟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贤滨海地区;元代,渤海滨州人杨乘、嘉靖进士杨道亨的先人,相继自杭州和河南迁入青浦;元末,钱塘杨璃迁南汇下沙;著名诗人诸暨杨维桢避乱华亭天马山。

潮汕始祖杨绘:

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潮汕大多杨姓居民始祖杨绘,晚年弃官南下,来海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梅云一带)定居,创槎桥村。杨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迁潮汕各地。

凤湖杨氏:

凤湖杨厝,在揭西县凤江镇,开基祖杨梅轩,先祖杨三阳原居揭阳槎桥乡,后移居揭阳(今属澄海)蓬州都外砂乡。至二世杨公道(1331~1396),字程川,明洪武四年因避土匪许之信之乱,再移霖田都棉湖寨西门,从事商业。杨公道置粮田三千三百余亩,分给诸子。明正统十一年曾孙杨梅轩移居凤湖开基,成为凤湖杨氏一支。

元末明初,大批江西、浙江的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随后,杨姓也开始了大规模向海外迁移,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江西填湖广:

江西填湖广路线图

明代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

广东中山北山杨泗儒:

南宋嘉熙元年杨泗儒由广东南雄州移居香山县之北山乡。是为广东中山北山杨氏侨外支谱始迁祖。

广东中山南开杨元规:

宋绍兴间杨元规由广陵宦居于香山之南。是为广东中山南开杨公镇东支始迁祖。

浙江上虞岑仑杨承斡:

北宋时杨承斡自关西华阴徙居越州上虞岑仑堰。是为浙江上虞岑仑杨氏始迁祖。

浙江上虞沥海杨一句:

明末杨一句自暨阳地屏迁上虞沥海。是为浙江上虞沥海杨氏始迁祖。

四川巴陵杨文弼:

北宋初杨文弼自湘阴剑滩迁巴陵。是为四川巴陵杨氏始迁祖。

江西吉水杨辂:

杨辂因世居陕西华阴五代南唐时官吉州刺史,遂定居吉水亚塘。字殷,驾化英杨及南,为虞部侍郎,知江西吉州,因家陵城,葬吉水六十二都鸪西洞,今地名杨家墓,配郑氏,封广陵,君葬东冈山后落水塘尾,上山。子二:锐、铤。是为江西吉水杨氏始迁祖。

台湾台南佳里杨氏,源于杨文科:

台湾台南佳里

1661至 1886年间,台南是台湾的政治、经济中心。郑成功祠就在这里。随郑成功入台的杨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为望族。其后有杨文魁,字子伟,号逸齐,奉天人。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佥事调任台湾镇总兵,到任即分布营讯,讲求军务,又立义塾,延聘内地名儒为师,设置学田资膏火,因之大陆去台湾者甚多,对开发台湾起了极大的作用。

有一次蓝理入朝,康熙问台湾总兵如何?蓝理对曰:“练兵马,兴学校,洁己奉公,兵民相安无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莱。”第二天康熙对荐举文魁的巴泰说:“杨文魁身为封疆大臣,惟食腐莱,可谓廉矣!”

当时蓝理奏言台湾实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为不可,谓台湾之田皆为民业,若夺为兵田万不可以,况兵皆由内地调来,父母妻子隔洋相望,谁肯举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从其言,兵民皆喜。及举军政,被劾者皆无怨言,而所拔将弁,多至镇帅,皆有声。故兵民念其德,绘像立祠以祀之。

台湾台北半线杨氏,源于杨志申:

台湾台北

杨志申于康熙三年(1664年)迁居台北,杨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为拓建学宫,其父墓另择穴于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约2.3亩,邑人说此地为“金盘摇珠”。墓毕后有人告之曰:“您素行孝义,子孙必昌,但您当远徙,十年之后可致巨富。”

正是那个时候,半线初启,草莱未垦,志申遂往之,居于柴坑子庄,货番田而耕之,督率诸弟(有六兄弟,志申居二),尽力农耕,数年家渐富,辟田亦愈广。遂凿二八圳,引猫罗之水灌溉,润田数百甲,岁人谷万石。又凿福马及深圳,因之线东西两堡之田,皆为杨氏所有。又以余力开垦淡水、佳腊埔及金包里,岁亦人谷数千石,家畜亦多,佃农数千人,锄耕并进,半线景象是以日兴。

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县治,志申移居东门街。他好行慈善事业,睦宗族,恤乡里,治桥梁,捐学田,邑人莫不称颂之。茔墓于彰化,后循众议,祀台邑孝悌祠。以长子振文,追封为中宪大夫。杨振文能识大体,人郡庠,捐资为知府衔,赏戴花翎。孙杨应选,亦有盛名。

台湾台中杨氏,源于杨琏、杨清钦:

台湾台中

台中县杨氏的开基祖为杨琏,字至器,号华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金门金沙镇官澳村下八巷。兄弟两人,至器居第二,其父杨鸿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庆年间渡台。

初时,身中仅有18铜钱,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不得已挑水度日,后改作厨司。每日克勤克俭,兼作生理,渐有积蓄,即开办船头行,即现时所称贸易商。他与内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号杨合顺。

其从商不但信用可靠,兼对贫民甚多援助,对政府亦多贡献,数十年间置田园数千甲,发大财。当时娶一妻两妾,育8个儿子,即现时8祧房亲,享年63岁。

其次子润卿,进秀才及廪生;三子连卿,进秀才及廪生,至考中恩科进士,由吏部任官福建儒学正堂;五子瑶卿,日人时代为参事。其余各房子孙,皆勤俭,继续购有田园数百甲,亦皆昌盛。

台中沙鹿镇人杨清钦,生于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训,受父亲经商影响。长大后,和昆仲合开味精厂,由小而大,逐渐扩大到今日的味丹集团,员工近5000人,工厂动力达3万匹马力,关系企业计20余家。

香港八闽弘农杨氏:

香港

先生的两名亲密战友革命先驱杨衢云和“四寇堂主人”杨鹤龄 (“四寇”指、陈少白、尤列和杨鹤龄)都是生活在香港的民族精英。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前夜,以寓居香港的福建各地杨氏为主体自愿结合而成的民间群众团体——香港八闽弘农杨氏宗亲联合会成立了,并推选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

现任会长杨金溪,副会长杨友谊、杨慈意,理事长杨丕汉,秘书长杨思敬。联合会的主要宗旨为:弘扬中华文化,光大杨氏正谊明道、廉洁奉公、清白传家等伦理道德规范;并肩负联络宗谊,增强民族凝聚力,互助互济,加强经济合作,促进闽港文化经贸交流,以及扶危济困,举办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等任务。建会初期,就有会员500多名,包含个人会员与团体会员两种。

第三部分:开枝散叶.生生不息(海外)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安居乐土的,但凡向远方特别是海外迁徙,大多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要么是避乱、避战,要么是逃命、避仇,要么是生活所迫去冒险求生。后来有在海外发迹了回来带出去的族人是少数了。

杨姓向海外比较大范围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后,尤其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这是中国南部特别是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杨姓人士向海外迁移的发轫时期。主要是为了避免天灾人祸而向海外谋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在战争以后直到 20世纪初叶,或因政治避难,或为追求西方科技,或为寻找革命真理,杨姓人士迁居的主要地区则面向西方欧美一带,这也是杨姓人士飘洋过海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一、马来西亚沙巴州杨氏:

马来西亚沙巴州

这是杨姓人士足迹踏遍东南亚的第一步。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沙巴州。云川在此长期羁留,而与当地鲁顺族酋长女儿相爱而结婚。公主后因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游览胜地。

而后有原籍福建漳州长泰人杨原抄(1858—1925年),于1877年只身南渡,抵达新加坡,寄宿同乡宗亲会馆中,后又移居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经过艰苦努力,创建立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这里已建立了沙捞越古晋董杨宗亲会。

这个宗亲会成立于1971年,包括沙捞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诗巫等5个地区的杨姓,其次还有美里杨氏公会和雪龙杨氏公会。

二、孟加拉杨氏

孟加拉

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间(1780—1783年),杨姓人士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来,并吸引、接纳中国的侨民,在当时的印度加尔各答建立了“中国城”,从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

三、缅甸仰光杨氏

缅甸仰光

始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今已146年了。他们为谋团结、敦亲谊,于清光绪元年 (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总堂”。嗣后,1922年旅缅侨领杨昭固,又倡议新建植德堂于仰光海滨街三若开恒头,门牌75—76号第三、四楼,1925年冬落成。当时“四知总堂”的会址系租赁,岁时莅止、春秋祭祀,咸感局促。

1957年由几位正副理事长倡议筹建,推举杨唐豪为建委会主任,着手劝募基金,幸得诸族亲热烈支持,踊跃捐献,数月之间,巨款立就。1958年购地于仰光海域街门牌400号,第二年己亥冬兴工,越三年辛丑告竣。内部雕刻布置,历时经岁,至1962年12月举行落成庆典。已在全缅各重镇、市区筹设分堂,宗旨是联系宗亲、加强团结,尽力推行族亲福利,并协助贫穷子弟就学或介绍职业。

四、菲律宾杨氏

菲律宾马尼拉

杨姓人士已散布在菲律宾全国各地区。宗亲总会成立于1950年3月19日,会址设在马尼拉市,下面还有礼智三描分会(礼智市)、宿务分会(宿务市)、三宝颜分会(三宝颜市)、纳卯分会(纳卯市)、班乃西黑人省分会(怡郎市)和美骨区分会及五宝杨氏家族会等。这里的杨姓人士大都来自中国福建的泉州市、厦门市及其附近的晋江、金门、同安、安溪等县。

五、新加坡杨氏

新加坡

新加坡有70%以上是华侨,其中杨姓人士占了较大的比重。他们最初去新加坡的具体时间虽然难以考证,但据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这里就成立了槟城杨氏植德堂公司。嗣后又在这里建立了新加坡杨氏总会及新加坡潮安仙乐杨氏互助社、星洲湖峰社杨氏公会、槟城杨氏公会和新加坡潮州弘农杨氏公会等宗亲会组织。

六、泰国杨氏

泰国

居住在泰国的杨姓人士也不少,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泰国杨氏宗亲总会。

七、印度尼西亚杨氏

印度尼西亚

居住在印尼的杨姓人士建立了印尼杨氏宗亲总会和印尼万隆佛昙杨氏联谊会。后者为以伯侨公为大始祖,直系传下第59世的世隆公,开基于福建漳浦县佛昙镇衍派的子孙居住于万隆市者所组成,会员800余户,达5000余众。还有印尼坤旬杨氏弘农世家,这一家曾于1994年8月组团回河南灵宝市汉太尉杨震教书地三鳝书堂祭祖,,并在开封参加了新建天波杨府的剪彩活动。

八、欧美澳洲杨氏

20世纪以来,杨姓子孙在留学或经商的过程中,侨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的杨氏很多。这些人在贸易、科学、艺术、工程、政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许多人都成了各界精英。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美国国家工程师学院院士杨祖佑,当年即被布什总统任命为总统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等众多知名人士。

第四部分:杨姓宗族的郡望堂号

一、郡望,杨姓的郡望有不少,这里主要介绍3个:

弘农郡、天水郡、河内郡。

(一)弘农郡(又称恒农郡):西汉时置郡,源于司马迁的女婿杨敞。治所一说在陕西华阴,一说在河南灵宝,据史料分析,应该两处都是。

无论治所在哪里,有史料记载的弘农郡一系名人不少,如杨喜、杨敞、杨宝、杨震、杨秉、杨赐、杨彪、杨修、杨骏、杨艳、杨芷、杨佺期。没错,杨修就是这一系的,杨艳、杨芷是皇后。

我们先看第一种说法:

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东汉至北周时,曾一度改名为恒农郡。辖境约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晋以后,弘农郡的辖境逐渐缩小,但从陕西华山到河南三门峡一线,始终是弘农郡令人瞩目的地区,因为这里是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弘农杨氏的策源地,而弘农杨氏在天下杨姓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许多杨姓家谱都把远祖追溯到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是以弘农郡(陕西省华阴县)为郡望的杨姓士族,始祖为汉昭帝时期的丞相、司马迁的女婿杨敞。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等文献记载,弘农杨氏源自姬姓,为晋国公族羊舌氏,太傅叔向之后。

杨敞玄孙杨震官居东汉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为太尉,时称“四世太尉”、“东京名族”。

作为东汉时期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在魏晋时期并未成功转型成为著名的高门士族。东汉末年,杨秉一支的杨彪、杨修父子因为忠心汉室而遭到猜忌甚至杀戮。西晋时期,以外戚身份专权的杨骏、杨珧、杨济兄弟很快失败,被诛三族。东晋时期,杨亮父子因为“晚过江,婚宦失类”而遭到排挤,成为“以武干取职”的伧荒武将,并最终被桓玄、宋武帝刘裕等杀害。

据唐长孺、李文才、魏宏利等学者考证,东汉太尉杨震的后裔至北魏时已经不可究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的北朝以来的弘农杨氏,如杨珍、杨播、杨钧(越公房)、杨雄(观王房)、杨惠嘏—杨坚系等均属伪冒,通过伪托汉魏旧门弘农杨氏,以自抬身价。

我们再看第二种说法:

弘农郡初置于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前一一六),治所在函谷关城,即今河南灵宝市东北的故函谷关。辖境相当于现在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东汉末至北周时,由于避灵帝讳的缘故,郡名曾一度改为恒农郡、作为郡望的弘农郡一直沿用至今。

弘农郡的治所在函谷关城,是全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势险要,北面是大河,南面为崇山峻岭,山谷两边是悬崖峭壁,深险如函,故称东自崤山,西至潼津为“涵谷”。战国时,秦国占领此地,在谷中设置关隘,名“函谷关”。

这条通道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秦国的东方军事要塞。秦国东有函谷,南有武关,西有散关,故称关中。曹操《蒿里行》诗:“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诗中的关东是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秦并吞六国后都咸阳,把函谷关以西原秦国的疆域作为京都,成为统一后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至汉武帝时,关隘东移三百里到现在的新安县东,称为新关;原函谷关称旧关,改置弘农县,元鼎四年(前一一三)置弘农郡。元封五年(前一零六),弘衣郡属司隶校尉部纠察,直隶京都。

杨氏从山西洪洞到陕西华阴,经过长期的发展、蕃衍,使这里成为杨姓的大本营之一。秦汉初期,杨姓子孙主要散居在华阴、扶风、弘农、冯翊一带,尤其以弘农较为集中,人口最多,影响最大。

弘农郡杨姓在两汉时开始著名,有杨震一家“四世三公”。西晋有势倾天下的杨骏、杨珧、杨济“西晋三杨”。魏有杨播一家,到唐朝则成为宰相世家,盛极一时。《太平寰宇记》载唐末诸郡世族郡望,曰:“虢州弘农郡五姓,杨姓居其首”,奠定了弘衣郡作为杨姓郡望的首要基础,以后杨姓子孙便以弘农郡望为荣。

(二)天水郡(也称关西郡):西汉时置郡,得名于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一系杨姓可能并非汉族后裔,也称甘肃杨姓。

甘肃天水

西汉元鼎三年(前114)置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是当地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地名。

天水人杨阜,字义山,东汉末年举孝廉,初为州刺史从事,后为曹操所赏识,征召在丞相府参赞军事。曾从军讨伐马超,颇建奇功,赐爵为关内侯。累官至益州刺史、金洞太守、武都太守,最后官至大匠(如总工程师)。每朝议,阜视天下为己任,然屡谏不听,知事不可为,乃辞官归隐。死后家无余财,足见为官之清廉。

氐族天水杨氏:

甘肃氐族

氐族杨氏是古代少数民族中最大的一支,长期以来与弘农杨氏并称。氐族自称是盘瓠之后,可能与崇拜狗图腾的南方少数民族有血缘关系。后来,他们努力向西扩展,在今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从事畜牧和农业,并与冉駹夷、白马羌交错杂居在一起,在羌族的融合下,慢慢地“嫁娶有似于羌”。故史学家又把他们称之为“西戎”。

杨姓由于是古代氐族中的第一大姓,故在氐族所建立的仇池、前秦、后凉三国中,杨姓起了中坚的作用,其中的仇池国就是杨姓人建立的地方。

仇池,本为山名,亦名仇维山,又名瞿堆,在今甘肃省成县西北(一说即甘肃西和县西南洛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盆地,地势四面陡绝,中间有可供耕种的百余顷土地,是天然的固守之地。在汉代仇池属天水郡清水县,以后分别属略阳郡、汉阳郡、永阳郡、广魏郡管辖。后人沿袭旧称,称他们是天水杨氏或略阳杨氏、永阳杨氏、氐族杨氏、仇池杨氏和百顷杨氏。

早在东汉末年,杨姓人在首领杨腾的率领下,举族迁徙到山川险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仇池山后,杨姓便成了当地的主人。

据史载:杨腾,号仇池。自少武艺高强,能征善战,富有韬略,爱部下如子,颇有大将之风,御下有方,众多敬服,极得时望,因之居于仇池,如王国,无人敢侵犯其境。

仇池地方百顷,物阜丰庶,民众安居乐业。建安年间(196—220年),自号为西夷部落大帅,又以仇池为自号。后来,仇池杨氏利用魏晋南北时期中原大乱之机保土安民,相继建立了五个地方,直到隋朝初年灭亡,立国时间累计达300余年,是同一时期其他少数民族所莫及的。

仇池杨氏,史称氐杨,自东汉杨腾始,历魏晋南北朝,共十六世,先后建立地方,驰骋于陕西、甘肃、四川、山西等地,生存于两晋南北朝各之间,达350余年。杨姓郡望,西汉之后,“弘农”一郡,独步天下。至宋代,陈彭年偏著《广韵》,始有“天水”一望之称,其由盖因杨氏后裔,尤其是仇池杨氏后裔在天水一带特别繁衍而得名。

(三)河内郡:楚汉时置郡,治所在今天河南武陟,源于当时的韩国将领杨苞。

河南武陟

此支杨氏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苞。今河南之河北道大部分地方皆是,胡渭云,古者河北之地,皆谓之河内,自战国魏始有河内河东之名,而秦汉因以置郡,周礼所谓河内,不止河内郡地也,汉时郡治废县,在河南武陟县西南,晋徙治野王,即今河南沁阳县治。

二、堂号,杨姓堂号很多,除了弘农堂,重点介绍四知堂、三鱣堂和立雪堂:

(一)四知堂:源于杨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说。东汉太尉杨震廉洁清正的故事有很多,最出名的便是这“四知”了。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当年杨震调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为感谢杨震过去推荐之恩,深夜怀金十斤馈赠杨震,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说:“暮夜无人知。”而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后惭愧地谢罪。而杨震因此受到后代百姓的尊仰,不少文人学士为之赞叹。南齐王融词赋中说:“阴墙虽两密,幽夜有四知。”宋曾巩在《四知金》诗中写道:“自重肯悲三献玉,不欺常慎四知金。”

“独畏四知而辞金”的清白家风,乃因四世荣登三公而名扬海内外。自汉至今,杨姓子孙以“四知堂”为荣,用来纪念一身正气的先祖杨震。《后汉书》赞曰:“杨氏载德,仍世国柱。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菲忒。修虽才子,谕我淳则。”高度颂赞了杨震一家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

杨姓人以“四知”为堂号主要是弘扬先德,启迪后昆,以“四知”作为训诫,继承清白家风,使震公“四知”精神发扬光大,流芳永世。

(二)三鱣堂:源于杨震“冠雀三鱣”及其父杨宝“衔环报恩”的传说。

《续齐谐记》载:东汉初杨震之父杨宝九岁时,有一次在华山北麓玩耍,见一只黄雀被鹞鹰啄伤,掉在树下,被众多蝼蚁所困。杨宝立刻救起黄雀,带回家中精心照护,还不辞辛劳,四处寻找黄花喂食黄雀。过了一百多天,直至黄雀伤势痊愈,羽毛丰满后,才把它放飞。

因此,黄雀对他非常感激,夜间变成一个黄衣童子来向杨宝道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幸得你相救,才能安然无恙,我一定报答你。”就从怀中拿出四个白玉环交给杨宝说:“就让你的子孙后代荣登相位,四世三公,为官清白如此玉。”说罢悄然离去。后来果然应验。这一故事流传极大,影响亦大,如今在华山一处筑有以此故事命名的“放雀台”;在常用成语中,载有“衔环报恩”的典故。

据《后汉书》载,杨宝勤奋好学,青年时穷究《欧阳尚书》,是个很有学问的人。时值两汉相交,朝不理政,民不聊生,所以他不愿作官,隐居华山仙峪教授学生。后来王莽篡权,征聘他出来做官,他闻讯避而不赴。后汉中兴,光武帝刘秀很佩服他的高风亮节,学识渊博,特别嘉奖他,并派御车去请他做官,可他已届暮年,不能赴任。

杨震继承父志,客居河南湖城任教二十余年。一天,有冠雀衔三条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对杨震日:“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三台指尚书台、御史宪台、谒者外台),先生自此升矣。”

后遂称讲学之所为“鱣堂”(故址今在河南省灵宝市杨家村)。杨震听了以后,更加勉励自己,发奋用功。年五十,四迁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安帝延光二年(一二三)擢升太尉。杨姓人以“三鱣堂”为堂号,是敬仰震公爱人以德,爱屋及乌之高尚品德,激励后裔,操守德行,自有善报。弘农杨氏从杨震开始,四世显赫、位极人臣,无论在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时许多著名人物都出自杨震门下,如《隶释》所载《太尉杨震碑阴》之立碑者中,据洪适考证:“可识者一百九十余人,皆其孙(杨统)门生也。”

(三)立雪堂:源于杨时“程门立雪”的传说。

程门立雪

北宋中期,在复兴儒学的思想洪流中,程颢、程颐兄弟在河南共同创建了洛学,他们以孔、孟的著作和思想为根据,创造性地总结和发展了旧儒学,形成一个庞大而细密的新的“二程理学”思想体系,在当时全国的学术和思想界有着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北宋神宗元丰四年(一零八一年),杨时慕名前往河南颍昌(今许昌)拜程颢为师。由于他刻苦钻研,学业优异,深得老师器重,成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杨时回归时,程颢目送他离去,感慨地说:“吾道南矣!”此后,杨时一直保持着与老师的书信来往,孜孜探求学问。程颢去世后,杨时又于北宋哲宗元祐八年(一零九三年)二赴河南,到洛阳拜程颐为师。

一日午后,杨时与学友游酢一起去请教老师,只见程颐正在厅堂打瞌睡,两人不敢惊动,静立门廊下等候。这时,天降大雪,他们就冒雪静候。待程颐醒来时,门外的积雪已一尺多厚。“程门立雪”或“立雪程门”一时传为尊师重道的佳话。后来成为汉语中的成语,一直流传至今。

杨时后裔以“立雪”为堂号,这里面含有两层深意:一是以有杨时这样学术地位特出、政绩显赫而叉品德高尚的显祖为荣;二是以杨时为楷模,继承先祖的高风懿德,尊师重道,刻苦求学,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关西堂:还是源于杨震,因其“关西孔子”之称而来。据考证,关西堂就是弘农堂,这里就不做补充了。

此外,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孔庙堂、光裕堂、赐书堂、崇本堂、清白堂、务本堂、绍兴堂、瑞本堂、绍先堂、河东堂、栖霞堂、秦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洪洞堂等。

第五部分:杨姓宗族的历史名人

一、弘农郡一系名人不少:

(一)杨喜:西汉开国功臣,因斩杀楚霸王项羽有功而被刘邦封为赤泉侯。

杨喜(—前168年),字幼罗,华阴(今陕西潼关)人。汉初猛将,曾官居汉高祖时郎中骑都尉(管理宫廷车骑门户的武官),又执掌宫中更值宿卫(负责宫中夜间安全的武官)。项羽自刎后,杨喜等五人分其尸,封赤泉侯。

公元前205年(汉王二年),杨喜在杜县(今西安市雁塔区)投奔汉高祖刘邦,被任命为郎中骑。公元前202年,项羽自刎后,杨喜等五人分其尸,封赤泉侯。公元前194年,汉惠帝贬杨喜为民,次年(前193年)复封。公元前168年,杨喜逝世,被追赠为严侯。

(二)杨敞:弘农杨氏第一世祖,司马迁的女婿,西汉丞相、安平敬侯。

弘农杨氏第一世祖

杨敞(?—前74年9月20日),字子明,号君平,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西汉时期著名政治家,西汉中期宰相,政治家,曾担任西汉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司农等高级官职。为人谨慎。为弘农杨氏第一世祖。赤泉侯杨喜曾孙,太史令司马迁之婿。公元前74年,杨敞逝世。

公元前87年,汉武帝的托孤重臣大将军霍光辅佐年仅八岁的汉昭帝执政,位高权重。他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谨言慎行,受到霍光的赏识,当了霍光的军司马。

杨敞之后又先后担任了长史、搜粟都尉等官。

公元前81年,杨敞被任命为大司农,专掌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

公元前80年,外戚左将军上官桀谋反,当时的稻田使者燕仓知道后,告诉了杨敞。杨敞却素来小心谨慎,并没有上奏检举,只是装病卧床在家了。

燕仓又把这事告诉了谏大夫杜延年,杜延年上奏检举,最后成功平反。燕仓、杜延年都得到了封地,但杨敞因为身居九卿却没有告发,没有得到封侯。

公元前77年,御史大夫王欣被封为丞相,汉昭帝封杨敞为御史大夫。

公元前75年,王欣逝世,汉昭帝任命杨敞为丞相。

公元前74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汉昭帝驾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

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计议商定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惊恐万分,只顾“嗯嗯”,汗流浃背。

杨敞的妻子颇有胆识。她见丈夫犹豫不决的样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开时,上前劝丈夫说:“国家大事,岂能犹豫不决。大将军已有成议,你也应当速战速决,否则必然大难临头。“正巧此时田延年回来,司马夫人回避不及,索性大大方方地与田延年相见。杨敞这才告知田延年,他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吩咐。田延年回报霍光,霍光十分满意,马上安排杨敞领众臣上表,奏请皇太后。

第二天,杨敞与群臣谒见皇太后,陈述昌邑王不堪继承皇位的原因。太后立即下诏废去刘贺,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君,史称汉宣帝。

一个多月后,杨敞去世了,谥号为”敬“。

杨敞的儿子杨忠继承爵位,因杨敞安定宗庙的功劳,加封三千五百户。

(三)杨宝:“结草衔环”传说的主人公,西汉末年到东汉初的隐士,“关西孔子”杨震之父,以教书育人为志。

结草衔环

杨宝因刻苦攻读欧阳生所传授讲解的《今文尚书》,而成为当时名儒。衰、平二帝时,杨宝隐居民间,以教书为生。居摄二年(公元7),杨宝与龚胜、龚舍、蒋翊一起被王莽征召,他因不愿出仕做官,便逃避隐匿,不知去向。东汉光武帝刘秀很敬重杨宝才华、学识、品德和气节,建武派官家车辆征召他人朝做官,他因年老有病,未能成行,而老死家中。

传说杨宝在9岁时,在华阴山北(华山之北)见一只凶恶的大鸱鸮咬伤了一只黄雀,后又被一堆蚂蚁团团围着,杨宝于是起了恻隐之心救了受伤的黄雀。杨宝后来将黄雀放置在箱中保护它,又用黄花喂养黄雀;直至黄雀的伤养好了之后,杨宝又将其放走。

事件过后,杨宝梦见黄雀化作一个黄衣童子回来报恩:“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赠送给杨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即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当如此环矣。”黄衣童子讲完了这些话,就不见了。

此后,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均如黄衣童子的说话一样“四世太尉,德业相继”,全都做官至三公,而且品德操守方面都非常的清白。当时成为了传奇,因而成了“衔环”报恩的神话流传,事件可参见吴均的《续齐谐记》。

“结草”之说来源于《左传·公十五年》,后人用结合两个故事作成语“结草衔环”比喻别人对施恩者有恩必报。

(四)杨震,人称“关西孔子”者也,有著名的“四知”传说,东汉太尉,“结草衔环”主人公杨宝之子,也是以教书育人为志,50岁时步入仕途。

“关西孔子”

杨震(?—124年),字伯起,号“关西孔子”、“关西夫子”、“四知先生”,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时期名臣,隐士杨宝之子。

杨震出身弘农杨氏,少时师从太常桓郁,随其研习《欧阳尚书》。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杨震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至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元初四年(117年),入朝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年),升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刘恺为太尉。

杨震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因而被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至延光三年(124年),遭弹劾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自尽。汉顺帝继位后,下诏为其平反。

(五)杨秉:杨宝之孙,杨震之子,也是东汉太尉,也以清廉著称,也以教书育人为志,40岁时步入仕途。

东汉太尉杨秉

杨秉(92年—165年6月18日 [1-2]),字叔节。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中期名臣,太尉杨震之子。

杨秉年轻时研习家业,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四十多岁时,才接受司空征辟,历任豫、荆、徐、兖四州刺史。任任城国相时,以廉洁著称。汉桓帝即位后,杨秉因通晓《尚书》而被征入朝劝讲,授太中大夫、左中郎将,又任侍中、尚书、光禄大夫等职。

当时大将军梁冀掌权,杨秉称病不理事。梁冀被诛杀后,杨秉出任太仆,又迁任太常。后因直言救白马县令李云而被罚至左校劳作,后得赦免,被泰山太守皇甫规举荐。经朝廷公车两次征召入朝,任太常。

延熹五年(162年)升任太尉,与司空周景一同劾奏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喧等五十余人贪赃枉法,他们都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肃然。

延熹八年(165年),杨秉去世,年七十四。

(六)杨赐:杨震之孙,杨秉之子,也是东汉太尉,也以教书育人为志,还是汉灵帝刘宏师,封为临晋文烈侯。

杨赐(?-185年11月4日 [1]),字伯献(一作伯钦、子献)。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时期名臣,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

杨赐出身弘农杨氏,少时研习儒学,常隐居教授弟子,不应州郡礼命。后为大将军梁冀所征辟,又出任陈仓令,因病未就职,连辞三公礼命。后以高第迁侍中、越骑校尉。建宁元年(168年),于华光殿侍讲,教授汉灵帝刘宏。历任少府、光禄勋、司空,因灾异被罢免。

建宁三年(169年),拜光禄大夫,又升为司徒,因直言劝谏被免。光和元年(178年),因屡现灾异,与议郎蔡邕等入金商门,陈述时事。后为国三老,转任少府、光禄勋、太常等职。光和五年(182年),升任太尉。黄巾起义爆发后,杨赐因与灵帝争辩而被罢免。

灵帝移居南宫时,得到杨赐在事前关于防范起义的上书,于感悟之下封其为临晋侯。又拜尚书令、廷尉,杨赐推辞,以特进回府。中平二年(185年),杨赐再任司空,不久即去世。获赠骠骑将军,谥号“文烈” 。

(七)杨彪:还是杨宝、杨震的后人,杨赐之子,更是这一系杨姓家族连续第四个东汉太尉,还是名士杨修之父。

杨彪(142年~225年),字文先。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末年名臣,太尉杨赐之子、名士杨修之父。

杨彪少年时受家学熏陶,初举孝廉、茂才。其后征拜为议郎,参与续写《东观汉记》。任京兆尹时,揭发黄门令王甫的贪赃行为,使其被定罪诛杀。累任侍中、五官中郎将、卫尉等职。汉献帝时,遍历三公之职。

权臣董卓意图迁都时,杨彪据理力争;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曹操挟献帝定都许县后,将杨彪下狱,获释后又任太常。他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曹魏建立后,拒绝出任太尉,改光禄大夫,待以客礼。

黄初六年(225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其著作现仅存《答曹公书》一篇。

(八)杨修:这个家伙多有名就不介绍了,他是杨宝、杨震后人、东汉太尉杨彪之子,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学问渊博。一说因过于聪明外露、口无遮拦而被杀,一说是站错了队伍而被除。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文学家,司隶部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杨震玄孙,太尉杨彪之子。中国东汉末年文人,“外七子”之一。

杨修出身汉魏弘农杨氏,为人恭敬好学,博学多才。献帝建安中举孝廉,任郎中。后为丞相曹操主簿,总揽内外。凡有举动,杨修多能揣摩如意。

建安十三年(208),随军南征。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征东吴,杨修随曹植居守邺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与刘备相拒于阳平,进退两难,出教令曰“鸡肋”,众人莫解。杨修解为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盖决意回师之意。与曹植友善,力助其争太子。后曹植失宠,曹操虑有后患,且其为袁氏之甥,又惧其能窥伺己意,乃借故杀之,时年四十五岁。

杨修生前曾著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15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后汉丞相主簿《杨修集》1卷,梁2卷,录1卷。今存文7篇,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录,其中《答临淄侯笺》收录在《文选》中。杨修又擅长书画,《历代名画记》卷四载《西京图》《严君平像》《吴季札像》并晋明帝题字,传于代。

(九)杨骏:西晋太尉,也是杨震的后人,和他两个弟弟杨珧、杨济并称“三杨”,身为外戚,以晋武帝司马炎岳父的身份当到西晋太傅,一时权倾天下。

杨骏(?~291年),字文长,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西晋初年权臣,东汉“四杨太尉”之后,出身弘农杨氏。初为高陆县令,献女为晋武帝皇后,迁侍中、车骑将军、行太子太保、领前将军,封为临晋侯,联合两个弟弟尚书令杨珧、卫将军杨济势倾天下,时称“三杨”。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趁着晋武帝病重昏厥之时,联合武悼皇后篡改诏书,自封太尉、太傅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督促汝南王司马亮返回封地。自知没有威望,不顾傅祗、石崇、何攀等人劝谏,大开封赏以求收买人心。大权独揽,执政严酷,刚愎自用,不纳良言,遍树亲党,疏远宗室。

永熙二年(公元291年),贾后联合楚王司马玮发动,杨骏坐罪被杀,夷灭三族。

(十)杨艳: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任皇后,杨炳之女。

杨艳: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任皇后

杨艳(238年-274年8月25日),字琼芝,谥号武元。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晋武帝司马炎第一任皇后,曹魏通事郎杨炳之女。

自幼父母双亡,为舅舅赵俊所养,跟随继母段氏生活。聪明贤慧,善于书法,天生丽质,娴熟女红,嫁给了世子司马炎。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即位,建立西晋。泰始二年(266年),杨艳受册为皇后,深得晋武帝宠幸,生下三子三女,包括晋惠帝司马衷。

泰始十年(274年),去世,时年三十七,陪葬于峻阳陵,谥号武元皇后。

(十一)杨芷: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任皇后,前面说的那个“三杨”之首杨骏之女,前皇后杨艳的堂妹。

杨芷: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任皇后

杨芷(259年-292年3月6日),字季兰,小字男胤,史称“婉嫕有妇德,美映椒房”,谥号武悼。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太尉杨震幼子杨奉后裔,东汉末年东莱太守、蓩亭侯杨众曾孙女,西晋太傅杨骏与嫡妻庞氏之女,武元皇后杨艳堂妹。

咸宁二年(276年),立为皇后,得宠于晋武帝。生渤海殇王,早薨,之后再无生育。其父杨骏擅权引起皇后贾南风忌恨,贾南风联络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发动,杀死杨骏,并唆使大臣上书状告杨芷谋反,让晋惠帝司马衷将其贬为庶人,押到金墉城居住。

元康二年(292年),杨芷冻饿而死,谥号武悼皇后。

(十二)杨佺期:东晋著名的龙骧将军,与当时的北方霸主前秦交战屡战屡胜。

杨佺期(?~399年),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族。东晋名将,梁州刺史杨亮的儿子。

沉毅果敢,个性勇猛。进入军府任职,多次打退前秦进攻,历任河南、新野、堂邑三郡太守,因病去职。起任荆州司马、南郡相,累迁龙骧将军、雍州刺史。支持王恭讨伐王国宝,联合荆州刺史殷仲堪对抗桓玄。

隆安三年(399年),受到桓玄举兵征讨。兵败被杀。

二、历史上其他的杨姓名人:

(一)杨朱:他肯定是思想家和哲学家,但是他的思想自成一体,当时称为“杨朱学派”。接近于道家,抗衡儒墨,似乎更应归于法家。

杨朱(约公元前395—约公元前335),一说约公元前450—约公元前370,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杨朱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杨朱学派在战国时代独树一帜,与儒墨相抗衡,卫道之庄周,宗儒之孟轲皆曾加以排斥与攻击,大概正因为这种非议的影响,传后世学者望而止步;更加之秦皇焚书,汉武独尊儒家,因而秦汉时即销声匿迹。但这并不等于其学说及影响之亡绝,只不过沉隐民间而已,至东晋而又由张湛作注复行于世(指《列子·杨朱篇》)。

“一毛不拔”杨朱

张湛《列子序》中说《杨朱篇》为“仅有存者”之一,这不是编造之词。关于杨朱学说,历来或以其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较近于道家,而勉强归入道家;或以其与《老子》思想并非完全一致,老子贵柔而杨朱贵己,且又为庄周所斥,不归入道家;大多以“杨朱”起于老、儒、墨之后,确实是独树一帜,“杨朱”乃自成一家。归纳杨朱言论,其思想中必实为“贵己”,或曰“为我”。

后世多斥杨朱之说“自私”、“颓废”、“堕落”,其实杨朱之言,有其时代性质。春秋晚期和战国早、中期,“孔子提倡”仁以为天下;而诸侯纷争,相互侵略、损以利亡,君王厚生而致使臣民轻死,贵公贵仁之说,已成虚伪之谈。

杨朱愤世而倡导“贵己”之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又说:“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内者,物未必乱。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暂行于一国,而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人人治内贵己,互不侵损,人人自重自爱,不就各安其所,天下治理了吗?

从“贵己”出发,杨朱造构了他的学说:(一)论生死:有生便有死,人人皆如是。生有贤愚、贫贱之异,而死皆归为腐骨,尧舜与桀纣没有不同。(二)贵己:己身之最贵重者莫过生命,生难遇而死易及,这短促的一生,应当万分贵重,要乐生,一切以存我为贵,不要使他受到损害,去则不复再来。(三)全性保真:所谓全性,即顺应自然之性,生既有之便当全生,物既养生便当享用之,但不可逆命而羡寿,聚物而累形,只要有“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满足生命就够了,不要贪得无厌,不要为外物伤生。

所谓保真,就是保持自然所赋予我身之真性,自纵一时,勿失当年之乐;纵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纵心而游,不逆万物所好;勿矜一时之毁誉,不要死后之馀荣;不羡寿、不羡名、不羡位、不羡货,乃可以不畏鬼、不畏人、不畏威、不畏利,保持和顺应自然之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关于“杨朱”其人,上述资料有阳生、杨子、杨朱、杨子居、杨子取等称谓,据《古史辨》第四卷下编郑宾于《杨朱传略》考证,断定为“姓杨(或作阳)名朱,字子居(或作子取)”,并断定为秦人。关于杨朱的生卒年代,必晚于墨翟,而前于孟轲,《古史辨》卷四下编门启明《杨朱篇和杨子之比较研究》断定“他生卒年代的约数,当是西纪元前450至前370(即周贞定王十五年至周烈王六年)之间”。

(二)扬雄:

扬雄

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名士严君平弟子。

少年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辞赋。游历长安,担任大司马王音门下史。汉成帝时,得到同乡杨庄推荐,入奏《甘泉》《河东》等赋。授给事黄门侍郎,修书于天禄阁,结交王莽。

天凤五年(18年),死去,时年七十一岁。著有《法言》《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方面,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三)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 [77] —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

其父杨忠是西魏、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北周宣帝继位,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威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开皇。开皇九年(589年),派晋王杨广南下平陈,统一南北。

隋文帝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适合于南北统一后的中国。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输籍法”、“大索貌阅”,整顿户籍。

隋文帝对周边各族,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统治期间,国势强盛,府库充盈,经济繁荣,人丁大增。晚年用法严峻,社会矛盾加剧。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渐多疑,杀害功臣,并且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仁寿四年七月丁未日(604年8月13日),在仁寿宫离奇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四)文武双全的越国公杨素:

越国公杨素

关于杨素的传说有两极分化的趋势,一说杨素名声不佳,一说杨素是有史以来肚量最大。可见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是不可靠的。不过看他的诗文、气魄,大概“肚量极大”可以成立,至于为什么会“名声不佳”,可能有很多原因吧?得罪了的人造谣?老年糊涂?一失足成千古恨?谁知道呢。

杨素(?-606年),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北州刺史杨敷之子,辅国将军杨暄之孙。隋朝的军事家、权臣、诗人。

杨素自幼胸怀大志,不拘小节。年轻时,喜欢钻研学问,涉猎很广,擅长书法。北周时,杨素因在平灭北齐的战争中建有功勋,被拜为车骑大将军,敕封清河县子、成安县公,后迁任汴州刺史、徐州总管,封清河郡公。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杨素被加封为上柱国、越国公。开皇四年(584年),杨素官拜御史大夫。开皇十年(590年),江南豪族纷纷起兵反隋,杨坚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众讨伐平叛。杨素在大业二年(606年),因病去世。

杨素好诗词,且颇有功力。其诗劲健质朴,矫六朝轻靡浮艳之风。《赠薛番州》14首,史称“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为一时名作。原有集十卷,已佚。《全隋诗》录存其诗19首。

(五)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杨广

杨广(569年-618年),即隋炀帝,讳广,一名英,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

杨广少年时,性聪敏,貌英俊。且能矫情饰行,沉着于外,勤于攻读,文才又好。开皇元年(581年),杨广被册立为晋王,参与了平定南陈。开皇二十年(600年),册立其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杨广正式即位。

在位期间,杨广对内修造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迁都洛阳,穷奢极欲,滥用民力,赋税征敛繁重,使百姓怨声载道。对外频繁发动战争,攻灭吐谷浑、征讨流球,三征高句丽致使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人民难以生存,最终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导致隋朝崩溃灭亡。大业十四年(618年)四月,杨广巡幸江都时,被宇文化及叛军所弑。

杨广在隋文帝“开皇之治”的基础上,征发百万民工,用五年时间凿通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大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项伟大的工程;他还增设进士科,使科举制度正形成;并三次派人到台湾,密切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但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滥用民力,横施,亦给当时的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在历史上留下了暴君的骂名。

隋炀帝杨广还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其诗歌中艺术性最强、成就最高的《春江花月夜》体现了隋代南北诗风交融的实绩,同时也预示了初盛唐诗歌发展的一种方向。《隋书·经籍志》著录《炀帝集》55卷,《全隋文》录存其文4卷,《全隋诗》录存其诗45首。

(六)隋朝名将杨义臣:

隋朝名将杨义臣

杨义臣(?~617年),本姓尉迟,太安狄那(今山西省寿阳县)人,鲜卑族。隋朝名将,北周仪同大将军尉迟崇之子。

谨慎忠厚,长于骑射,深得隋文帝宠爱,赐姓杨氏,袭封泰兴县公,拜陕州刺史。大破突厥,封朔州刺史。隋炀帝即位后,平定杨谅之乱,迁相州刺史,迁宗正卿、太仆卿。随军灭亡吐谷浑、征讨辽东、攻打高丽,屡立战功。隋末大乱后,率军大败张金称、灭高士达、入豆子航,擒格谦,成为镇压农民起义的主将之一。

大业十三年,受到隋炀帝忌惮,入为光禄大夫、礼部尚书,卒于任上。

(七)四大美女杨玉环:

四大美女杨玉环

杨玉环(719年-756年),号太真、杨玉、玉奴,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市)人,齐国公杨玄琰之女。中国唐代唐玄宗的贵妃,音乐家、舞蹈家、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杨玉环出身宦门世家,十岁左右其父去世,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734年,杨玉环被寿王李瑁册立为寿王妃。三年后杨玉环在唐玄宗母亲窦太后的忌辰之日,请求出家。

745年,唐玄宗册立杨玉环为杨贵妃。后因远房兄弟杨国忠操纵朝政、收受贿赂等,杨玉环被唐玄宗先后两次逐出宫。但杨玉环以自己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得玄宗之爱,并视为知己,玄宗终难舍弃玉环,逐出复又诏回。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唐玄宗带杨贵妃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杨玉环被陈玄礼为首的禁军处死,享年38岁。

(八)“初唐四杰”杨炯:

杨炯(650年-693年),字令明,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常山郡公杨初曾孙,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聪敏博学,文采出众。显庆四年(659年),进士及第,授弘文馆待制。上元三年(676年),参加制举,补为校书郎。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垂拱二年(686年),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如意元年(692年),迁盈川县令。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歌。现存诗30余首,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九)南吴太祖杨行密:

杨行密(852年—905年),初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唐末淮南地区藩镇、割据势力,五代十国时期南吴建立者。

杨行密少贫贱,早年应募为州兵,屡有战功,升为队长。后自号八营都知兵马使,起兵据庐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中和三年(883年),唐廷以其为庐州刺史。高骈死后,与秦彦、毕师铎等人混战,据有扬州(今属江苏)。

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攻杀孙儒,尽得其众。封淮南节度使,尽有江东之地。先是江淮数年混战,该地区受到严重破坏。杨行密乃招抚流亡,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百姓得其利。

乾宁四年(897年),与朱温决裂,朱温遣庞师古、葛从周攻淮南。杨行密于清口之役以少胜多,成功阻止朱温南下意图。天复二年(902年),唐昭宗封其为吴王,遂以广陵(今江苏扬州)为都,设置官属。

杨行密为政颇能选拔贤才,招集流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使江淮一带经济得以复苏,后曾数败朱温军,阻其南下。杨行密奠基之吴国,实现由藩镇向王国的转型,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并存的局面得以实现,为禅代的南唐奠定基础,开启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有“十国第一人”之誉。

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唐朝追谥他为武忠王,南吴武义年间改谥孝武王,其子杨溥即帝位时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其作品在《全唐文》中,录有一篇《举史实牒》。

(十)程门立雪、闽学鼻祖杨时:

程门立雪、闽学鼻祖杨时

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福建省三明市)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

杨时自幼在将乐县城含云寺和杨希旦“西斋”读书,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及第。历任徐州、虔州司法和浏阳、余杭、萧山等县知县以及无为军判官、建阳县丞、荆州府学教授、南京敦宗院宗子博士、秘书郎、迩英殿说书、右谏议大夫、国子监祭酒、给事中、徽猷阁直学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职。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二十四日,病逝,享年83岁。南宋朝廷赠左大中大夫、谥文靖,加封太师,又追封吴国公。明代时获封将乐伯。

杨时学问渊博,有经邦济世之才,为官政绩突出,爱国恤民,清廉正直,先历官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他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被后世尊为“闽学鼻祖”,将“二程”洛学传播至东南等广大地区,在“二程”和朱熹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闽学及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理学南传及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北宋名将杨业:

北宋名将杨业

杨业(?~986年8月20日),原名重贵,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名刘继业,戏剧中常称杨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省神木市)人(一说并州太原人,一说保德火山人)。北宋名将,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

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远近。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号为“无敌”。宋太宗灭亡北汉后,归顺宋朝,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雁门关之战中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为监军王侁威逼,毅然带兵出征,在陈家谷口力战而死。追赠太尉、中书令、大同军节度使。

(十二)六郎杨延昭:

六郎杨延昭

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延朗,人称杨六郎。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名将杨业之子,中国北宋名将。

杨延昭初投北汉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后归宋,补供奉官,从父杨业守代州(今山西代县)。雍熙三年(986年),宋攻契丹时,杨延昭为杨业部先锋,出雁门关(今代县西北),战于朔州(今属山西)城下,旋知景州,后徙保州缘边都巡检使。

咸平二年(999年),杨延昭率军民坚守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抗击契丹军进攻,以功升莫州刺史。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军大举南下进逼澶州(今河南濮阳),杨延昭上书真宗,建议趁契丹军深入,人马疲惫,扼其要路歼之。未得回示,乃率部进抵契丹境,俘获甚众。次年,任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守边关20余年,智勇善战,号令严明,同士卒共甘苦,深受部属爱戴。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逝世。

杨延昭所建造的地道“自城中潜通雄县”在防止契丹的入侵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都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召见其并询问应边对策,还称赞他“智勇善战”。杨延昭戌守边关数年,威震四方,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人们的敬仰,契丹人按风俗将其称为“南六斗星”,尊称为杨六郎。

(十三)“红袄军”杨安儿、杨妙真:

“红袄军”起义

杨安儿(?—1214)金末“红袄军”起义首领。金山东东路益都府(今山东青州)人。原名安国,以卖鞍材为业,人呼“安儿”。

杨妙真,金末武术家。益都(今属山东)人。红袄军首领杨安儿之妹,号“四娘子”。杨安儿死后,率部与李全会合,结为夫妇,随李全投宋,后又降蒙古并进攻南宋。善骑射使枪,自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为后世军事家所推崇。 北军称李全“恩府”,杨妙真“恩堂”。

杨妙真

泰和、大安年间,聚众起义,后降金朝,为刺史、防御使。大安三年(1211年)领兵戍鸡鸣山(今河北省琢鹿北),亡归山东,与张汝楫等再次起兵反金,因穿红袄作标志,故称“红袄军”。起兵后,占领山东东部数州。

贞祐二年(1214年)莱州(今山东掖县)徐汝贤开城投降纳都统邹、登州耿格投降(今山东蓬莱),在莱州称帝,所有符节印信诏书皆由耿格起草,改元“天顺”。以李全、刘全为将,郭方三为元帅、李思温为太师,金迁仆散安贞率军镇压,起义军占领州县相继失陷。年底,与部下汲政等乘舟入海,为舟人曲成陷害,堕水而死,所部由其妹杨妙真率领。

(十四)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监博、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秘书监等。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为金朝贺正旦使接伴使。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乞辞官而归,自此闲居乡里。开禧二年(1206年)卒于家中,谥号文节。

杨万里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师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赋有《浯溪赋》《海鱿赋》等。今存诗4200余首。

(十五)颖国公杨洪:

颖国公杨洪

杨洪(1381年10月4日-1451年10月7日),字宗道。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生于应天府六合(今江苏南京)。明朝名将。

永乐元年(1403年),杨洪世袭父职为百户令,远戍开平。此后随明成祖朱棣北伐、阳武侯薛禄征大松岭,长年守备边关。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升游击将军,旋即进升都指挥佥事。正统九年(1444年),进官左都督。正统十三年(1448年),佩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宣府。

自永乐初至正统末年,杨洪在边已四十余年,以敢战、善战至大将,声震南北,迤北诸部对他十分畏惧,称其为“杨王”。史称杨洪“自百户至封侯,威名闻岭北,未尝专杀一人”。“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太师也先掠至宣府城下。也先企图用英宗手谕诈开城门,杨洪不为所动,迫使其退去。明代宗即位后,杨洪因功封昌平伯。北京保卫战胜利后,进封侯爵。英宗被迎回后,杨洪获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并赐世券。

景泰二年(1451年),杨洪佩镇朔大将军印,仍镇宣府。他以盈满为惧,上疏乞休,代宗不允。其后因病返京,不久逝世,享年七十一岁。获赠颖国公,谥号“武襄”。《皇明经世文编》有《杨颍国武襄公奏疏》。

(十六)开国名将杨璟:

开国名将杨璟

杨璟(?-1390年),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明初将领。杨璟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以管军万户从朱元璋攻克集庆,进总管。后随徐达下常州,进亲军副都指挥使。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冬,杨璟从朱元璋攻克婺州(今浙江金华),迁枢密院判官。后杨璟从朱元璋击灭陈友谅、降陈理,以功擢湖广行省参政,移镇江陵。旋平湖南,迁湖广行省平章政事。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冬,杨璟进军广西。次年四月,克永州。后杨璟与廖永忠平定广西。洪武二年(1369年)冬,杨璟奉使四川,谕夏国君主明升归降,未果。次年,封营阳侯。洪武四年(1371年),杨璟随徐达镇北平,练兵辽东。后卒于辽东。

(十七)“三杨”之首杨士奇:80岁,历经五朝。

杨士奇

杨士奇(1366年2月3日-1444年4月2日),初名寓,字士奇,一字侨仲,以字行,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明朝前期重臣、学者。

杨士奇自少丧父,虽孤贫而勤学。后游学四方,以授徒为生,至建文帝时方才被荐入翰林院,充史馆编纂。明成祖永乐初年,升翰林编修,不久后被选入内阁,典理机务,并辅佐太子朱高炽讲读。累迁官为太子左谕德,兼翰林侍讲。

永乐六年(1408年),成祖北征,命他辅太子监国。永乐十二年(1414年),因遭汉王朱高煦谗劾,被囚诏狱,仍上疏力保太子。后被释放。朱高炽即位后,进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历少保、少傅,兼兵部尚书。

明英宗即位后,与杨荣、杨溥共辅幼主,进官少师。杨士奇为官举止恭谨,擅长应对,善于识人,建言朝政,常一语中的。但他荐士颇为专擅,打压政敌不遗余力。晚年放任其子杨稷横虐乡里,侵暴杀人;宦官王振擅权,他也不能匡救,招致舆论非议。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因杨稷被下狱而忧虑病逝,享年八十岁。获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

杨士奇先后历经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任职时间之长为有明一代之首。任内阁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等同心辅政,并称“三杨”;又以居地、郡望,时人称之“西杨”。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编著有《三朝圣谕集》《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文渊阁书目》《东里文集》等。

(十八)大明才子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大明才子杨慎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出居庸关时上疏抗谏。明世宗继位,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其诗词曲各体皆备,自有一定的风格。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风气之外。而乐府首倡《花间》,影响隆、万以下风尚,同趋绮丽。著作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十九)“三杨”之一杨荣:

杨荣(1372年1月15日 [1] -1440年7月30日),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人。明朝初年政治家、文学家,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所处居地,时人称为“东杨”。

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明成祖即位后,杨荣受其赏识,得以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任首辅。在成祖去世后,辅助明仁宗顺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明宣宗登基后,汉王朱高煦叛乱,杨荣力请宣宗亲征。

平叛后,因定策之功,受上赏。安南黎利叛乱不止,宣宗对与安南战和问题犹疑不定,杨荣与杨士奇等力主撤军。后进升少傅,两次随宣宗巡边。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升任少师。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自请回乡扫墓,同年病逝,享年七十岁。获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杨荣历事五朝,参加重修《太祖实录》及太宗、仁宗、宣宗三朝实录,皆为总裁官。他为人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史称其“挥斤游刃,遇事立断”,被比作唐代名相姚崇。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雅好诗文。他和杨士奇、杨溥等多有唱和,为“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北征记》《两京类稿》《玉堂遗稿》卷等,其诗文被辑录为《杨文敏集》。

(二十)“三杨”之一杨溥:

杨溥(1372年-1446年8月6日),字弘济,号澹庵。湖广石首(今湖北石首)人。明朝初年政治家、诗人,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荣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南杨”。

建文二年(1400年),杨溥登进士第,授翰林编修。永乐初年,任太子洗马,侍奉太子朱高炽(明仁宗)。后因汉王朱高煦诬陷,被关进诏狱,在狱中仍勤奋读书,从不间断。十年之间,将经书史籍通读数遍。仁宗即位,杨溥获释出狱,授官翰林学士。仁宗建弘文阁,命杨溥掌阁事,旋即升任太常寺卿。明宣宗即位后,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典机务。宣德九年(1434年),升礼部尚书。

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杨荣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升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在内阁供职十六年,于杨士奇去世后接任首辅(1444年-1446年)。他有“相度”,为人谨慎,有时就连上朝时也总是低头循墙而行。晚年时眼见宦官王振权势益振,却无能为力。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获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定”。

杨溥为人朴实正直,廉洁好静,恭敬谨慎,被时人誉为有高尚的品德。他和杨士奇、杨荣等多有唱和,为“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曾参与编修《明太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有《澹庵文稿》《杨文定公诗集》《杨文定公集》《杨文定公奏疏》等传世。

(二十一)谏臣杨继盛:

杨继盛(1516年6月16日 [1] -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明朝中期著名谏臣。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杨继盛登进士第,初任南京吏部主事,师从南京吏部尚书韩邦奇学习律吕。后官兵部员外郎。因上疏弹劾仇鸾开马市之议,被贬为狄道典史。其后被起用为诸城知县,迁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调兵部武选司员外郎。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在狱中备经拷打,终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遇害,年四十。明穆宗即位后,以杨继盛为直谏诸臣之首,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世称“杨忠愍”。后人以其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有《杨忠愍文集》。

(二十二)东王杨秀清:

东王杨秀清

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今梅州)。中国太平天国领袖之一,太平天国东王,政治家、军事家。

杨秀清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次年冬,杨秀清与洪秀全、冯云山笔结为异姓兄弟。1851年,参加金田起义,任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12月,在永安封东王,称九千岁,掌握军、政大权。次年,指挥太平军由广西永安突围,进入湖南,号召群众“各各起义”响应。

1853年3月,占领南京后,提出就地建都的主张,使太平天国正式建立。其后又策划组织了北伐西征等重要战役。1856年,太平军解救镇江之围,又乘胜击溃屯兵天京城下清军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在胜利的形势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其为头万岁。洪秀全密召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带兵回京图之。后韦昌辉带三千多人从江西入天京,9月2日凌晨攻入东王府,杀杨秀清。

杨秀清粗通文字,未读过兵书,也未受过军事训练,但其为人豪爽,“具大智慧,富权略”。在洪秀全、冯云山的农民革命思想影响下,善于在战争实践中学习军事,成长为农民起义军的统帅,推动了太平天国事业的发展。杨秀清是太平天国战争的实际策创者和指挥者,创造过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赢得了数次关键性战役的胜利,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永安突围战斗和一破江北、江南大营。

(二十三)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1923年,随全家迁往苏州,进入振华女校就读。1928年,进入苏州东吴大学就读。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同年前往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并认识了钱锺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1942年冬,完成了其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并在上海公演。1944年,创作的喜剧《弄真成假》在上海公演。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期间遭受冲击,被诬蔑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1970年7月,下放至五七干校。1978年,出版《堂吉诃德》中译本。1981年7月,出版散文集《干校六记》。1987年5月,出版散文集《将饮茶》。1988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洗澡》。2003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们仨》。2007年8月,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2014年8月,出版中篇小说《洗澡之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5岁。

(二十四)杨振宁:

杨振宁82岁娶28岁的翁帆

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199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3421号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22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二十五)太空人杨利伟:

杨利伟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汉族,党员,特级航天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少将军衔。

杨利伟于1983年高中毕业后考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1987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学士学位,后分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先后成为空军某师强击机、歼击机飞行员;1988年加入中国;1992年部队精简整编,转入驻川航空兵某团;1996年参加中国航天员的选拔;1998年被选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航天员。

2003年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军衔,9月被确定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首飞梯队成员,10月15日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10月16日在完成21小时23分的太空飞行后,在内蒙古中部返回着陆。

2004年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2005年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副主任和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2008年7月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8月参加北京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2009年1月获得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2011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18年4月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2019年10月获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2022年9月参加“月是故乡明”华侨华人中秋晚会。

(二十六)杨贤足:

杨贤足,男,1939年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凤湖乡后角村(今广东省揭西县的凤江镇凤南西村),1975年3月1日参加中国,1961年毕业于棉湖揭阳二中(现棉湖中学),1965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

曾任中国联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二十七)杨希雨:

杨希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曾担任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办公室主任。2005-2007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政治学系任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二十八)杨钰莹:

杨钰莹

杨钰莹,1971年5月11日出生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石岗镇,原名杨岗丽,毕业于南昌师范学校(今豫章师范学院),中国著名流行乐女歌手、音乐人、主持人、演员、豫章师范学院音乐系客座教授。

1990年,发行首张翻唱专辑《爱我多深》,同年10月,签约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代签约歌手之一。1991年,发行首张原唱音乐专辑《为爱祝福》。1992年,因演唱电视剧《外来妹》主题曲《我不想说》被全国观众熟知,因此获得中央广播电台听众最喜爱的歌手奖。1995年,登上央视春晚并演唱歌曲《轻轻地告诉你》。1997年,首次隐退歌坛。

1998年,出版美容书《杨钰莹美颜物语》。2000年,发行转型专辑《故事》复出歌坛,同名主打歌《故事》在第1届音乐风云榜上获“十大金曲”奖。2002年,在北京举行出道后个人首场演唱会。2003年,发行专辑《我有一段情》。2005年,全面隐退歌坛。

2011年12月,参加深圳卫视《年代秀》节目录制,再次复出。

(二十九)杨威:

杨威,1980年2月8日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原中国体操运动员,世界冠军,奥运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操全能金牌获得者。

(三十)杨丞琳:

杨丞琳(Rainie Yang),1984年6月4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祖籍广西合浦,中国台湾女歌手、演员、主持人。

(三十一)杨幂:

杨幂,1986年9月12日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流行乐歌手、影视制片人。

(三十二):

(1907年8月3日—1998年9月14日),男,号诚五,出生于四川省潼南县双江镇(今属重庆市) [1] ,1925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并入上海大学学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三十三)“三杨”之一杨勇:

“三杨”之一杨勇

杨勇(1913年10月28日-1983年1月6日),原名杨世峻,湖南浏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在鲁西南战役中创造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单独攻坚和全歼军1个师又2个旅的先例。抗美援朝期间,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回国后,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1983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闻名的“三杨”之一。

(三十四)“三杨”之一杨得志:

“三杨”之一杨得志

杨得志(1911年1月3日—1994年10月25日),原名杨敬堂,男,籍贯湖南省醴陵南阳桥(今属株洲)三望冲人,中国党员,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和南京军事学院。

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班长、排长、连长,第四十五师管理科科长、九十三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团长、副师长,第二师师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三四四旅代旅长,冀鲁豫支队支队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一旅旅长,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一、第二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司令员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兼陕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三十五)“三杨”之一杨成武:

杨成武(1914年10月27日—2004年2月14日),福建省长汀人,是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

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三十六)杨炳(清):

杨炳素来致力于学业。擅长遣词造句,撰写文章。雍正元年,杨炳是癸卯恩科会元。卷呈御览,雍正帝很赏识,朱批:“卓识名言,不独优于卷,即近科亦不见。”殿赐杨炳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以第三人及第立即召入内廷,特在京城圆明园左侧,赐杨炳普通房庐作为居住之处,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特殊待遇。雍正帝又以此科是他登极首科,恩施格外有加,探花杨炳与状元于振、榜眼戴瀚鼎甲三人都在南书房行走。

(三十七)杨再兴:

杨再兴(1104—1140),南宋抗金名将。原是曹成部将,后降于岳飞,成为岳飞部将,跟随岳飞抗击金军,曾试图单枪匹马冲阵擒获金兀术,失败后仍能单骑而还。绍兴十年(1140年),杨再兴与金人在小商桥相遇,杨再兴寡不敌众,中箭无数,奋战而亡。

(三十八)杨政:

南宋大将。北宋末年从军,为吴玠部属。参与和尚原之战、饶风关之战、仙人关之战,在抗金战争中九战九捷,屡立功勋,受吴玠器重,累官至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兼环庆、利州路安抚使。吴玠死后,杨政改任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熙州知州、川陕宣抚使司都统制,镇守川陕边境中部,成为南宋川陕防线三帅府之一,与吴璘、郭浩并称为“蜀中三大将”。

(三十九)杨开慧: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字云锦,乳名霞,革命烈士,湖南长沙板仓人(现长沙县开慧镇),杨昌济之女。1920年冬,杨开慧和结婚,1921年底加入中国。

大革命失败后,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3年。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拒绝并坚决反对声明与脱离关系,随之被害。1957年为纪念杨开慧特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赞其为“骄杨”。

(四十)杨虎城:

张学良杨虎城

杨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陕军将领。刀客出身。24岁自赋诗:“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自护国起义以来,百战不屈,历经二虎守长安,雪夜奇袭唐生智,在潼关截断西北军后路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终至17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陕西省主席,势力遍布于陕甘两省绝大部分地区。后因与中央的矛盾,暗中联络红军,联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抓捕而被囚十二年。1949年9月6日,因武装兵变主谋而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被杀,终年五十六岁。

(四十一)杨子荣:

杨子荣

杨子荣(1917年3月3日—1947年2月23日),原名杨宗贵,山东省牟平县嵎峡河村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历任战士、班长、团侦察排长等职,同年11月加入中国。参军只有一年多时间。从1946年2月进驻海林剿匪,他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多次立功受奖,并被评为“侦察英雄”、“战斗模范”。1947年,一举将匪首“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25个土匪全部活捉,创造了深入匪巢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在继续追剿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仅30岁。

(四十二)杨乃武:

杨乃武(1841—1914),男,字书勋,一字子钊,因排行老二,人称杨二先生。浙江余杭人。同治年间的举人。1873年被诬陷与毕秀姑(外号小白菜)通奸杀夫,在刑讯逼供后认罪,身陷死牢,含冤莫雪。后由于《申报》数次深入采访使此案惊动京师,在数次更审后虽还予清白,然而两人受尽酷刑折磨的悲惨遭遇仍令人不胜唏嘘。此案后被人编为戏曲、评弹、电影、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及长篇小说《劫后余生》,流传甚广。该案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四十三)戊戌六君子杨深秀:

戊戌六君子杨深秀

杨深秀(1849年4月24日—1898年9月28日),本名毓秀,字漪村(一作仪村),号孴孴子,山西闻喜人,清末维新变法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进士。

精通中西数学。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后授山东道监察御史。1898年3月,与宋伯鲁等在北京成立关学会,又列名保国会。6月上疏请定国是,弹劾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应騤阻挠新政事。维新派湖南巡抚陈宝箴被人胁制时,他上疏辩护。戊戌中,不避艰危,援引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遂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四十四)东林六君子杨涟:

东林六君子杨涟

杨涟(1572年7月10日-1625年8月28日),字文孺,号大洪,汉族,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明末著名谏臣,东林党人,“东林六君子”之一。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杨涟登进士第。初任常熟知县,举全国廉吏第一,入朝任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明神宗病危时,杨涟力主太子朱常洛(明光宗)进宫服侍神宗。光宗即位后,他极力反对郑贵妃求封皇太后。光宗病重时,杨涟上疏力陈其过失,得以获光宗召见,受顾命之任。李选侍在光宗逝世后,欲挟太子朱由校(明熹宗)把持朝政。杨涟说服朝臣,挺身而出,闯进乾清宫,拥熹宗即位,并逼李选侍移出乾清宫,安定朝局。累迁至左副都御史。

天启五年(1625年),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诬陷受贿二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崇祯元年(1628年),杨涟获平反,追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有《杨忠烈公文集》传世。

(四十五)散文家杨朔:

散文家杨朔

杨朔(1913年4月28日-1968年8月3日),山东省蓬莱县(今蓬莱区)人,原名杨毓瑨,字莹叔。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小说家、全国政协委员,与刘白羽、秦牧并称为“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

1929年,毕业于哈尔滨英文学校;1939年参加八路军,转战于河北、山西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1942年7月到达延安,在中央党校学习3年,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1月加入中国。后到宣化龙烟铁矿蹲点,创作了反映工人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红石山》;解放战争时期,杨朔担任新华社战地记者;1950年赴朝鲜前线,写下了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4年回国后,调至中国作家协会,任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

1958年后,从事外事工作,任驻开罗亚非人民团结组织书记处中国书记,亚非作家会议中国联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期间,杨朔被中国作协的列为重点批斗对象,1968年8月3日,在绝望中吞服安眠药自杀,终年55岁。

(四十六)杨毓麟:

杨毓麟

杨毓麟(1872年—1911年),字笃生,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革命家。

少年时代聪慧异常,好学深思。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接连战败,杨毓麟痛诋满清政府贪生误国,深知非改革不足以图存。1902年4月,杨毓麟东渡日本,入学日本私立第一学府早稻田大学。

1903年,杨毓麟与黄兴等人组织横滨团,研制炸弹,声称:“非隆隆炸弹,不足以惊其入梦之游魂。非霍霍刀光,不足以刮其沁心之铜臭”。杨毓麟后由日本携带炸弹潜赴北京,慈禧未果。1903年12月,杨毓麟参与组建华兴会的筹备工作。1906年华兴会合并入中国同盟会。12月4日,萍浏醴起义爆发,杨毓麟准备在上海响应,但未能如愿。

1908年,杨毓麟被留欧学生监督蒯光典聘为秘书,随行至英国。1909年,杨毓麟辞去秘书一职,转赴英国苏格兰阿伯丁大学读书,兼任《民立报》特约通讯员,为国内读者介绍西方各党派的活动情况。1910年3月,汪精卫、黄复生等人满清摄政王载沣所使用的炸弹系由杨毓麟从英国购买而来。

1911年杨毓麟在英国听闻黄花岗起义失败,列强妄图中国,悲愤交加,以致旧病复发,头痛浮肿,痛苦难忍,势单力孤,无法报国,留下遗书,将留学英国数年所积攒的一百英镑转寄黄兴,作为革命经费,之后在1911年8月5日赴利物浦海边,蹈海自尽,终年39岁。

(四十七)杨守仁:

杨守仁,(1535—1621),字嘉复,号蓉江,福建漳埔县佛昙下坑人,嘉靖三十七年中举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官历任广东东莞知县,江西建昌、浙江严州、直隶太平、湖广黄州四府知府和广东海道兵备副使;主持修订《严州府志》二十四卷。

(四十八)杨希闵:

杨希闵(1886年—1967年),字绍基,云南宾川人。1909年入云南讲武堂学习。1911年参加云南重九起义。1912年入江西讲武堂学习。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事败后回滇任连长。1915年12月参加护国战争,入川作战。1916年升为营长。1920年随滇军返滇驱逐唐继尧,升任团长。

1922年6月升为旅长,旋参加讨伐陈炯明战斗,被举为滇军总指挥,委任杨希闵为西路讨逆军滇军总司令。同年9月又任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1923年1月滇、桂军联合进军广州驱逐陈炯明叛军。入广州后,出任滇军驻粤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同年4月,奉令击败发动叛乱的桂系军阀沈鸿英部。

1924年中国改组后,阻挠建立黄埔军校,拒绝执行东征陈炯明命令。病逝后,在唐继尧拉拢下,于1925年6月同桂系军阀刘震寰一起在广州发动叛乱,试图推翻广东革命政府,叛乱被平息后逃往香港,从此过起了寓公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回到内地。1955年被聘为云南省政协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革命委员会。1967年1月17日病逝昆明,终年81岁。

(四十九)杨如轩:

杨如轩(1895一1979),字夷斋,云南宾川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四期毕业,与朱德是同窗好友。辛亥革命爆发后,在昆明参加重九起义。1915年12月25日,云南发动护国起义,出兵讨伐袁世凯,杨如轩被编在第一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第二营任营副兼第七连连长。曾任驻粤滇军团长、旅长,参与讨伐陈炯明之役。

1923年后,历任驻粤滇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江防司令、云南防空司令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协云南省第四届委员、文史馆馆员,负责撰写护国史料。1979年因病逝世。

(五十)杨增新:

杨增新(1864年3月6日-1928年7月7日),字鼎臣,汉族,云南蒙自(期路白乡莫别村)人,清末民初的政治人物,新疆军阀。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历任甘肃天水县知事、河州知州,陆军学堂总办,政绩突出。多次击退外蒙古军队,保全了阿尔泰(今阿勒泰地区),使得新疆在他统治时期未受到到严重的侵略。

入疆后先后任阿克苏、镇迪两道道台。元年(1912年)被中华北京政府任命为新疆督军、省长。之后拥护袁世凯称帝,并受封一等伯爵。袁世凯死后,长期担任新疆省长。杨增新主政新疆先用以柔克刚的“和平谈判”手段,取消在辛亥革命中成立的伊犁临时革命政府,以新疆都督兼行伊犁将军事;嗣后派兵击败沙俄侵略军,平息乱事,改阿勒泰特区为阿山道,完成了新疆的统一。

杨增新在新疆十七年,笃信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奉行“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整顿吏治以“消患未萌”,裁减兵员,奖励垦荒,提倡封建迷信,阻挠兴办学校和传播科学文化,鼓吹“纷争莫问中原事”、“浑噩长为太古民”,以闭关自守和愚民政策统治各族人民,使新疆地区各方面均停滞不前。

对于不时觊觎边陲的外国侵略势力,则折冲肆应,力求自保,维护了边疆的和平。十四年(1928年),杨增新通电拥护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易帜归附,7月1日就任新疆省政府主席职。同年7月7日被政敌刺杀,时年66岁。著有《补过斋文牍》《补过斋日记》《读易学记》等。

(五十一)杨振鸿:

杨振鸿,云南省昆明市人,中国近代革命家,1903年留学日本,入东京振武学校学习军事。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6年回国,任云南腾越巡防营管带。1907年夏,因策划武装起义未成,身份暴露,即经缅甸逃往日本,成立云南独立协会。1908年河口起义时,他回国响应,甫抵香港,即知起义失败。随即转往缅甸的仰光创办《光华日报》,宣传革命。同年冬,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亡,他闻信后即回云南,发动起义,因泄密而失败,后忧愤而逝。

(五十二)雀之灵杨丽萍:

雀之灵杨丽萍

杨丽萍,1958年11月10日出生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中国内地女舞者、舞蹈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之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并以“孔雀舞”闻名。1992年,她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赴台湾表演的舞蹈家。1994年,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2009年,凭借《云南映像》姊妹篇《云南的响声》获得成功,并成为中国第一个举办个人舞蹈晚会的舞蹈家。2019年12月20日,杨丽萍当选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2021年2月2日,当选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十一届副主席。

代表作品:《雀之灵》《月光》等。

(五十三)二郎神杨戬劈山救母担山赶日:

二郎神杨戬

杨戬,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二郎神衍生的神话与文学形象,号清源妙道真君,俗称灌口神、灌口二郎、杨二郎等。二郎神信仰成于唐代,兴盛于两宋,其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几经衍变,终形成了劈山救母(神话中救母成功)、担山赶日的杨二郎传说,在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清代小说等后世作品中描绘了杨二郎的神通广大、智巧机变,成为广为流传的神话文学形象。

外貌为隽朗都丽的俊秀少年或青年,善猎能战,潇洒不羁,乃是仙凡混血而生的独生子(二郎之号取自灌口神,并非指兄弟排序),民间传为天帝(玉帝)之甥(或为外孙),父为杨天佑,母为云华天女(并非瑶姬),师为玉鼎真人。曾斧劈桃山救出自己被镇压的母亲,因此流传有劈山救母的传说。因居于凡界灌(江)口,又号灌口二郎。帐下有梅山兄弟和草头神为伴,斩妖除魔,杀伐四方。

据《蜀梼杌》记载,二郎神前身灌口神的外形特征是戎装披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明清画像和小说常描绘其手持三尖两刃刀(或作枪)、 座下携带一白犬,俗称哮天犬;并出现三只眼的二郎神铜像,万历年彩绘绢本《监门清源妙道真君像》中杨戬相貌英武俊朗,头戴黑纱巾帻,身着淡黄袍配甲胄,凤眼威仪、显灵神通。

第六部分:杨姓宗祠字派、通用对联、祖训家训

一、杨姓的宗族字派有很多,这里收录到一部分:

重庆合川

永秉必朝廷兴仁可以德世代有贤良忠正刚常泽源本至圭锡涵良佑成均汉校宣台伯海堂照笔明

重庆开县

永正传朝国家和万事兴忠厚成名远诗书裕后昆祖德根基长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运才学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树荫

重庆巫山

志道世荣怀锡德永发祥敬守国庭献登崇孝友良进修全大美敏学焕文章立念思先泽继承正启芳

重庆大足

再政通光国恩卿中良相传登大顺

湖北沔阳

元伯光天 日月星辰 宗之源远 世代克成

湖南龙山

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

湖南湘乡

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四川达州

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

四川广安

文元朝显达人承先绪善述绍嘉声曾荣昭督庆百代著芳明

四川巴中

林朝怀秀贤体忠大友维正其时长发祥世永昌修德泽征宗帮卫祖宗显民洋

安徽安庆

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风遇礼代同仁

江苏六合

田德常林玉昌保贵如金

辽宁抚顺

万金法庆常树立永吉祥兴家助为本盛世久安康

陕西安康

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

广东汕尾

梅宏石耆纯绍世耀维与源天宜继畴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开宗道占来初为可贵必广聚居肇毓培立礼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济美集祥长锡萃

贵州毕节

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山东临沂

传家惟效友继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权自先启守之在心中敬绍兴绪远复立鸿文通

广东凤湖

淑骘允宗庆,英天以志必,元仲祺肇昌,鸿基乃益辟,贤良善克承,勋业渐盈积,俊杰列朝邦,芳声昭世德。

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

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

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

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后修改为: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二、杨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三公泽世;

四杰传芳。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列三公之位。下联典指杨炯,他和王勃、骆宾王、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五言通用联

佳气生朝夕;

清言见古今。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杨宾撰书联。)

七言通用联

关西世第弘农郡;

河内家声光裕堂。

(全联典指杨姓名郡名堂。)

程门立雪尊师道;

孔圣传家立美名。

(上联典指北宋哲学家杨时,有“程门立雪”传说。下联典指东汉的杨震。)

三相才华齐凤阙;

千金诗赋重钟山。

(上联典出明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宰相。下联典出明代杨廉夫,能诗,太祖朱元璋曾称赞他的《钟山》诗“值千金,姑且赏赐五百。”)

载福勋名垂宇宙;

云中旭日吊英贤。

(此联为清代抗日名将杨载云庙联。)

忌我何尝非赏识;

欺人毕竟不英雄。

(此联为清代名将杨芳自题联。)

是何意态雄且杰;

不露文章世已惊。

(此联为明代杨继盛自题联。)

祠开苕左新门第;

村纪关西旧世家。

(此联为浙江省湖州杨氏宗祠联。)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立雪表恭,摘星见志;

鱣堂集庆,雀馆呈祥。

(上联典出北宋文学家杨时,杨亿。下联典指东汉杨震,传说其讲堂前,有冠雀衔三鱣鱼至。)

眼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

身外无长物,布衣素食琴书。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杨沂孙自题联。)

关西孔夫子,英雄人物宗风范;

北宋杨家将,文武衣冠祖庙光。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杨氏宗祠联。)

忍人、让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寿;

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点天理积子积孙

(此联为广东省兴宁县大坪镇布路村杨氏宗祠善庆围堂联。)

三、杨姓宗族祖训家训

杨姓图腾

(一)杨氏祖训:

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

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若不节用,俯仰何益。

(二)杨氏家训之一:

勤耕务读祖训依然在,常怀读与耕。

惟勤堪致富,能务亦梯荣。

牛背催三月,鳌头占五更。

荷蓑皆主伯,释菜谒先生。

仓廪如云积,功名指日争。

后嗣敦本业,家训妙兼并。

敦伦孝亲彝伦垂禹范,爱日在双亲。

怀桔情宜笃,遗羹孝始纯。

彩衣披菜子,春酒介芳辰。

顺矣原因翕,伤哉岂在贫。

鸭鸠恩及尔,鸨羽咏凄人。

莫谓行无忝,须听祖命申。

卑无犯上达尊何可犯,逊顺最为宜。

莫谓人堪上,须知我自卑。

望中收白眼,让处有黄眉。

进履真谦也,阅墙且戒之。

割牲侬莫倦,袗臂尔宁施。

祖训谆谆在,从兹慎幼仪。

富莫骄贫同是苍天命,贫人独寂寥。

纵然推我富,绝莫向他骄。

絮拥寒风透,庐斜细雨飘。

何人怜魄落,有客为魂销。

得意曾扬气,产情且折腰。

昌黎穷可送,转瞬又扬锟。

居仁由义吾性从天降,存存岂外求。

须知仁是宅,便觉义堪由。

爱勿分秦楚,行宜学孔周。

广居高许许,正路遇头头。

善长功符夏,辞严道叶秋。

大人征事备,此诣尔思不?

睦族和宗莫以源流远,而忘梓里恭。

敦伦须睦族,饬纪在和宗。

葛藟情宜笃,凫鷖咏可从。

支分休妒忌,缺陷应弥缝。

好戒忘争讼,还期共吉凶。

扪心思一本,祖训即晨钟。

布衣菲食节俭人堪效,须防习俗移。

衣兮布足尚,食也菲为宜。

菲厌昭其质,还思训以时。

緼袍原不耻,菽水自无饥。

寒恤王章卧,鄙贻曹刿嗤。

唐风真足羡,蟋蟀一篇诗。

气忍家宁不识宁家术,休云产荡然。

谁言气可暴,我道忍为先。

物至经三反,心平养十年。

一朝惩小忿,此境即中天。

福萃华堂五,仓储宝稻千。

张公殊可法,壮士应拳拳。

(三)杨氏家训之二:

1、顺父母:

父母为之天地也。顺父母即顺天地,逆父母即逆天地矣。故百行以孝为先,养育之恩永世难报。孝顺必有孝顺子,忤逆终养忤逆儿。只顾妻子儿女而不赡养父母者如禽兽也。敬老好儿女人人称赞,为之榜样;虐待父母者,家法应训之,国法应惩之。

2、睦兄弟:

兄弟者,一母同胞骨肉也,兄弟间应当和好到老,不可因小时利便起争端,不可语言伤和、听信妇人谗言,更不可因小事而激化矛盾,以致骨肉相残,大则参商拘讼,互打官司,小则朝夕怨言,一时之忿,便动干戈,不如相交朋友,成为父母之过错,你本身又何必生儿育女?为人者,以友为兄弟,而族人当睦更有于别。宗族之兄弟是一脉相传,何又不如朋友呢?

3、务勤俭:

勤俭者,是起家之本,传家之宝,立业之基,人生所当务也。勤而不俭,则财流于奢,俭而不勤,则财终于困。人世间,见名门世族,以祖考勤俭为成立之本,下代之福,因子孙奢侈而败家之业。盖俭则富贵长保,家计不难振兴。倘男不务耕作,女不事机杼,好逸 恶劳,鲜衣美食,一旦娇惰,习惯俯仰无资,将祖资财一败而空,拖衣漏食。凡我族众,当务勤俭。

4、信为本:

有诸己之谓信,神圣之始基也,昔孔子以轧轨,喻信之不可无,信可行之蛮貊,不信则难行于州里,圣贤问答,亦綦详矣。溯庐江子思公,西城栖风公,著书立说,无不以信为指归,即参西铬近思录,亦以信为根底,则信实为家传之宝,后人切勿放弃焉。

5、谨丧祭:

丧祭者,慎终追远之大事也。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父母在生之时,尽力供养,逝后要从俭治丧,勿须无财大操大办。丧事从简,也不能俭而不顺民情。凡我族人,当慎谨治肃闺门慎嫁娶 闺门为起化之源,家视不可不肃。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之常情。应当扫除旧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提倡男女平等。嫁女乃人伦之始,联婚不可不慎。男女婚姻,不能包办代替,嫁女择佳婿,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勿取重聘,不要贻误后世子女。凡我族人,当共凛之。

6、安本分:

本分者,人生分内当为之事也,未老不能享老之福,未贵不能享贵之福,未富不能享富之福。凡事尽在其中,不以干名犯义而取优辱。人要经少、中、壮、老,享受要与年龄相当,超前享受害自己,勤劳发奋富终身。安分守己,立志做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葬送自己。凡我族人,应共戒之。

7、禁非为:

守法奉公,全躯保身之要道,灭理犯义,亏体辱亲是污行,工、农、商、学、兵,各有本业,为官为民,社会之分工。偷抢,为非作歹,法律之不容。为人者,切忌把个人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长幼有别,老少有分,敬老尊贤,社会之美德。好淫喜赌,则是偷盗之祸根。吾族忠厚传家,清白世宗,岂容不肖子孙败坏家风。凡我族人,立应禁之。

第七部分:杨姓族谱简介

(一)修谱: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

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

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人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

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

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

(二)家谱保存

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

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

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三)家谱的内容体例

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

1、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

2、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

3、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

4、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

5、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

6、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

7、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

8、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

9、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

10、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四)杨姓家谱文献目录

1、《弘农杨氏重修房谱》

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于福建明溪,为宋代著名学者杨时房谱。该谱除世系传记外,还汇编了有关杨时的诰封敕令及杨龟山年谱、画像及龟山故里图。该谱藏于明溪县龟山乡杨时直系 23代后裔家中。

2、《墨杨氏家乘》

有清至续修刊本及排印本。该谱除详列世系外,有《祭法》一篇,记叙元旦大祭等家族仪式及规程较详,对杨氏族人的定婚许字,丧仪葬礼等也有一定之规。二十五年(公元工936年)排印本所载杨(王介)《家法》条规较细。

3、《武林杨氏宗谱》

有年间抄本复印件。该谱卷l为杨氏《祭规》,订于清乾隆年间,共22条,前面数条为先祖遗规,以后为族众同订。谱中所记宗族支派及世系甚详。

4、《黄梅杨氏宗谱》

该谱托为杨业宗谱,所载祖宗世系多据民间传说故事以编制,世系谬乱,人物真伪不分。

5、《咸丰平越杨氏重修小宗祠谱》

清杨裕深重修,刊本。

6、《杨氏谱书》

时期杨锡绶等续修。该谱包括序及世系等内容。吉林永吉杨氏为满族,谱序称原为汉人,康熙年间由山东登州莱阳县迁居永吉州地方,后人吉林鸟枪营镶黄旗汉军。谱载始迁祖杨荣,至今传14世。该谱为了解东北杨姓迁人情况提供了线索。

7、《杨氏族谱》

该谱为辽宁岫岩满族易穆查氏族谱,光绪二十四年(公元 1898年)立谱。参与修谱者有杨伟、杨春静、杨恒荣等。谱中排列族中先人名讳年庚、长幼次序,并注明迁居他方的族人的居住地、支派及子孙繁衍情况。对族中先人事迹略有考实。了解易穆查氏的改从杨姓,该谱提供了重要依据。

8、《杨氏族谱》

贵州天柱蓝田镇杨氏族谱。1930年杨正光录,杨恩培藏。封面标明“四知堂第”。谱序谓由南昌府丰城县迁来,至修谱时已历 2l世,至收藏者为23世。谱中载字派三种,略有不同,反映由于分房带来一定变化。

9、《杨氏族谱》

贵州独山杨一诚草创,杨祖芳重修,亦托为弘农杨氏支系。该谱包括序文三篇、世系表及重要人物小传等内容。谱载先祖杨春为明末人,由江西来黔贸易,卜居独山,至修谱时传13世。该谱为木刻本。

10、《杨氏谱系》

黔西彝族杨氏谱,杨氏后裔于年间据彝文谱纂修。该谱包括源流、世系、彝汉文对照乌蒙世系、各家支世次及夷字释略等内容。谱至始祖迄修谱达73代,唯中间有阙佚。该杨氏世居黔西,明末改土归流,始从汉姓。该谱为研究黔西杨氏源流的重要文献。

11、《杨氏家谱史》

贵州桐梓杨修礼、杨修国等,1990年据旧谱及其他文献编纂。修谱人称为播州杨氏土司始祖杨端第44代孙。谱分三卷,内容较为丰富,重要者有世次记、碑记、姓氏来源、世系源流、谱系、名宦词、人物事迹、仕居分派史、承续总歌及注解、正宗源流等。该谱自杨端往上溯48代,谬悠难信;白杨端始谱至今历47代。该谱为铅印本。

12、《弘农杨氏宗谱(残)》

始修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咸丰初年杨月三等续修。据谱可知杨月三之族散居于安徽合肥、庐州等处。该谱为刻本。

13、《杨氏家谱》

杨芝田编,该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至杨芝田已为五修。据谱可知杨芝田之族散居山东临沂、沂州等地。该谱为石印本。

14、《衡湘杨氏族谱》

清杨世准修。谱中称其堂第为“清白堂”,认为弘农支系。据谱可知杨世准之族散居湖南衡阳、湘乡等地。该谱为刻本。

15、《杨氏列代世系表》

杨培志编。该谱为铅印本,除世系表外,附坟墓祭祀一览表。

杨氏宗谱(残)据残卷可知谱主为重庆开州人,世系不全。

16、《宁都城东郁公派族谱》

17、《宁都杨氏族谱》

18、《宏农杨氏宗谱》

19、《杨氏铜城族谱》

20、《郴州杨氏十修族谱》

21、《蓝山杨氏族谱》

22、《草塘杨氏七修族谱》

23、《卧龙杨氏四修宗谱》

24、《济邑梅川杨氏宗谱》(乾隆三十六年修)

25、杨玉清、杨兴韶主编的《丰顺杨氏九修族谱》

26、《靖州杨氏宗谱》

27、《杨凝式家谱》

28、《杨氏血脉谱》

29、《杨氏家谱状并墓记》

30、《杨氏支分谱》

31、《杨氏谱》

32、《杨(忄音)家传》

33、《杨氏家乘》

34、《宏(弘)农杨氏重修房谱》

35、《咸丰平越杨氏小宗祠谱》

36、江西《宜春北关五甲杨氏支谱》

37、山东《即墨杨氏家乘》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04/1697193597342338.html
上一篇:小乖麻(小乖麻根登卓玛2023年星座运势)
下一篇:床位(床位摆放方向与禁忌)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