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雨彤(蔡雨彤名字的含义)

高考经验分享:从宜昌一中考入北京大学,她是怎么做到的?

学生姓名:蔡雨彤

毕业中学:宜昌市第一中学

就读院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对于每个高中生来说,考试都是最令人担忧与紧张的事情,我也不例外,但是只要你平时能够争分夺秒、稳扎稳打,并且在考试的时候以正确的心态和考试习惯应对它,就能气定神闲稳定发挥,不负汗水不负韶华。

以下是我关于如何提高个人实力并将其全部发挥出来的一点经验,我走了很多弯路,醒悟时甚至为时已晚,所以我在这里真心实意地写下这些文字,希望这些经验可以帮助你们少走弯路,直达梦想的彼岸。

有利于提高实力的小技巧

——时间管理与学习方法

利用好碎片时间提升。 我的年级主任曾经教过我一个方法,想要超越别人,就要利用好碎片时间,因为这个时候别人都没有进行思考或学习。比如,我从食堂走回教室的时候就会在脑子里想一想有没有什么事情要干,接下来进入教室就可以快速进入状态,而不是随手拿起桌上的某一本作业,没有计划地写。我还习惯于跑操的时候想一下有没有什么单词或者古诗词的生字没记住的,运动的时候思考这些可以加深我的印象。我也喜欢在下课去上体育课的路上跟同学讨论习题而不是疯赶打闹。当你看着这些时间别人都在玩而你在思考,你就会有一种无时无刻不在超越别人的快感和满足感,更有了学习的与欲望。

还有一点就是要正确利用碎片时间,比如,在吃完午饭后教室很吵闹的十分钟里,你不应该去写一篇英语完形填空,而是应该练练英语字或者干一些不容易被打扰的事情。

把整段的时间分块。以前我的自习课没有计划,没有分块时间,以至于我写作业都是以写完为目的,并没有想着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后来我把一整节自习课分为小块,在每一小块的时间逼迫自己完成每一小块的任务,才慢慢提高了效率。平时提高写作业的速度真的很重要,因为考试的时间紧任务重,而且考试的时候会更紧张更细致,如果平时速度不快起来,考试可能会比较吃亏。

不要所有题目都照单全收。相信大家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也有一些辅导资料,我也是,而且我特别喜欢刷完一整本,一题不落下。然而后来我发现刷完整本题目带给我的满足感是要用更为宝贵的时间成本换取的,于是我开始改变策略,专门挑我不会的知识点写。大家肯定都知道针对性复习是最好的,但是又有多少人做到了这一点呢?我身边的同学宁愿花两个半小时写完一整套理综卷子以享受成就感,也不愿意只花一个半小时针对性写完后,在花一个小时好好整理自己的弱点与问题。

考试之前去办公室而不是考试之后。考试之后你能保证你可以以一个平静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错题吗?我有时候考差了被叫去办公室,那时候甚至看着我的错题和分数就掉眼泪,老师讲什么也没听清楚。考试之后去办公室问问题很容易被情绪所打扰,或悲伤或愤怒,这时候的你面对你的问题,并没有真正搞懂它的欲望,反而像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所以我觉得在一个内心平静的时间段去找老师是最好的,考前去找,既能直面问题,真正解决问题,又能够有利于你的心理建设,好好应对考试。

找学习搭子。一个人学习又累又没有动力,但是二人学习或多人学习就不一样。这一点很多学校都组建了学习小组,但是只是流于表面,没有真正落实这一点。组学习小组这种事情是要自发的才会有效果。你可以找一个总分数和你相同但学科和你互补的同学,效果是最好的。我和我们这一届一位优秀的同学(目前在北大数学学院学习)就组了学习搭子,每个星期我给他提供我从网上找来的优秀作文,我做过的好的语文题目和我的语文笔记,他给我提供他写过的理综卷子,我就省了写一套卷子的时间,直接看他的错题就行了,大家互利互助,各取所需。你也可以组织全班进行好题分享,这一点我们班上的化学老师一直有做,同学问过她的好题目她都会展示出来给我们讲解。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麻烦,但是一旦做好了,我相信对全班的学习都是有帮助的。

有利于考试发挥的小技巧

——心态与习惯

当你上一次考试考差的时候,可以悲伤但是不要失望。悲伤是因为你利用好了考试的每一分每一秒,但是你还是错了题,没考到你想要的分,但是你不能失望,因为你错的不管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总之,你找到缺陷了,我的班主任讲过一个体检的例子,就是你去医院体检,查出问题可能很糟糕,但更糟糕的是你的医生是个水货医生,告诉你你没病。一旦陷入考差的悲伤,下一步就是自我怀疑,以至于下一次考试前会畏畏缩缩,无法发挥已有的实力。

考好的时候,不要一下把期望值提得太高。我的某一次语文考了137,前所未有的高,然后我下一次考语文的时候总想着去达到这个目标,前面犹犹豫豫不敢写,作文慌慌张张写得很烂,最终成绩很不理想。考试的时候一旦设定期望值,你的分数就是从上到下的减法,从满分扣起,某一道题不会做就减几分,这个时候你没有全身心投入到试卷中,而是花费一部分精力计算你的分数是否能拿到期望值。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很高的期望值,你的分数就是从下往上的加法,做了多少就能得多少分。一个减法一个加法,很显然后者更有利于考试发挥。再者说,期望值是一点一点提起来的,没有谁可以在分数上一夜暴富。

不要迷信。迷信反应在心理学上应该就是一种自我的心理建设,自己稍微建设一下,增长自信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时间都花在转发迷信微博和迷信说说上。当你特别迷信之后,往往会适得其反。比如有些同学坚信自己的分数是一次好一次坏的规律,这次考差了还好想,万一这次考好了呢?万一你在高考前的那一次考好了呢?那怎么办,你又不能要求学校再来一次考试然后故意考差。很多“迷信”做法我和我身边的极大多数同学都经历过,而最终我们发现面对这些最好的做法就是“不信谣,不传谣,不恐慌”。所以请大家停止以上做法,科学备考。

戒掉不利于高考的所有习惯。你喜欢考试的时候频繁看表吗?你喜欢在英语听力的时候抽空写填词和短文改错吗?你喜欢一拿到卷子就开始写吗?你喜欢考试的时候一不会写就安慰自己“不要紧反正不是高考”吗?我都喜欢,而且我整个高三一直保持着这些非常不利于高考的坏习惯,以至于高考的时候我要频频抬头看钟,甚至引起了监考老师的怀疑,我听力由于没有仔细听错了一个,我高考的时候数学导数题卡壳了却不知道如何安慰自己因为我面临的就是高考试卷。一切的考试都是为了高考做准备,在平时的考试中慢慢戒掉这些习惯,最后的高考考场上,你才可以气定神闲,稳定发挥。

前期明确目标,最后阶段淡化目标意识。我实在是太想太想进入燕园,疫情期间在家学习的时候,每当夜深人静灯火阑珊,我面对着眼前的孤灯一盏,面对着我在文具盒、书架、台灯上写下的“北京大学”四字,甚至有些热泪盈眶,觉得目前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是前期明确而强烈的目标意识,让我有心去进行以上学习方法的思考,不断完善我的学习系统。但是临近高考的时候,我开始害怕高考失利,害怕自己对于坚持了这么久的梦想擦肩而过,这个时候我的班主任告诉我要淡化目标意识,最后的阶段重视过程,我才开始专心投入到冲刺阶段中,不多想这些令人恐惧的事情,也正是最后阶段我淡化了目标,全身心投入备考,我才比别人多了一分气定神闲,一份准备充足的底气,由此才能轻松面对高考,圆梦燕园。

以上内容是我高中三年学习中通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摸爬滚打摸索出来的一些学习方法,这些方法有的听起来可能非常无趣,但是在高三请把自己变成一个无趣的人吧,毕竟虽然他人觉得你无趣,只有你自己乐在其中。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青少年当有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当有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意气,更当有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毅力。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希望大家能够从上面的学习方法中学到一些东西,怀揣着这样一份少年意气,迈入燕园。

来源:北京大学 北大招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文字 | 蔡雨彤,内容有修改 美编 | 李博宇

他拍摄了无数空荡荡的家,那些遗物在诉说什么?

郭国柱《流园 No.01 122°82′E 30°72′N》,128×100cm,艺术微喷,2015年

9月7日,艺术家郭国柱个展“城岭”于上海德玉堂画廊开幕。本次展览通过《流园》、《堂前间》和《遗物》三部系列作品,呈现了艺术家十年来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的影像记录,深刻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得与失。

《流园》

城墙之外的岁月

艺术家郭国柱

野蛮生长的植被、漫无边际的绿色、遍布的残垣断壁、空无一人的山路……斑驳的光影之下,是摄影艺术家郭国柱冷静而又客观的镜头。

郭国柱《流园 No.91 112°43′E 22°22′N》,艺术微喷,128×100cm,2017年

自小在农村长大,长大后亲历了快速城市化的他,迄今为止多年来辗转于福建、广东和浙江等地,拍摄了数个在城市化进程中被遗弃的村落,让人直面湮灭中的农耕文明。

郭国柱《流园 No.18 118°32′E 25°26′N》,艺术微喷,128×100cm,2015年

作为《城岭》项目的主体部分,《流园》系列首先为观者勾勒出了“城市化”这一历史事件的进程。由于交通不便,教育、医疗资源的匮乏,农村的大部分人选择了“出走”,去城市追寻更美好的明天。

郭国柱《流园 No.11 117°26′E 25°10′N》,艺术微喷,128×100cm,2015年

“我始终以一个外来观察者的身份进入这些村落”,郭国柱说。出于对城市复杂性的考虑,他选择了站在城市的对立面,用平实的镜头捕捉乡村陷落的情景。

郭国柱《流园 No.80 120°56′E 28°3′N》,艺术微喷,128×100cm,2017年

每次拍摄前,郭国柱都要进行大量田野调查。在他所探访的废弃村落中,有荒无人烟到被称作“鬼村”的,也有需要驱车数小时后再步行才能到达的......

郭国柱《流园 No.12 117°26′E 25°10′N》,艺术微喷,128×100cm,2015年

郭国柱抹去了这些村落的真实姓名,转而以地理上的经纬坐标标识作品,既消解了名字所承载的独特情感,又赋予了不同地点以平等性。

郭国柱《流园 No.82 120°56′E 28°3′N》,艺术微喷,128×100cm,2017年

“有些村落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了”,艺术家说道。正因如此,他才恰到好处地完成了从特殊到普遍的转化,将城市化的本质从表象中反向抽离,为公众呈现了这一历史进程的真实现状:城墙之外,人类的痕迹近乎快被自然所吞没。

郭国柱《流园 No.02 122°82′E 30°72′N》,艺术微喷,128×100cm,2015年

《流园》系列无疑是对城市化的无声审视,郭国柱以一种文献式的创作方法记录着眼下发生的一切,引发了观者的思考与追问——人类从自然中夺取的,是否终将归还给自然?熟人社会和特定空间中存在的情感和记忆,又是否已经烟消云散?

《堂前间》

忆往昔牵挂

2015年2月,一台推土机驶进了杭州下属的某个小村庄里。那些用来张挂招贴、平日里接待乡里亲朋、年终团聚的堂前间被推倒了,以情感为纽带的乡村熟人社会仿佛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

郭国柱《堂前间 No.30》,艺术微喷,100×78cm,2014-2015年

郭国柱毅然选择了用镜头捕捉对往昔的牵挂,给予了观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瞧!我儿子又获奖了。”一位母亲正指着密密麻麻贴着奖状的墙壁,兴高采烈地向乡亲们炫耀;一对新人夫妇或许正在众人的注视之下走进了新房,墙上的红色双喜剪纸将他们衬托得格外幸福;而另一个房间地上散落的碗筷,似乎意味着这里前不久才办过一次小型聚会……

郭国柱《堂前间 No.26》,艺术微喷,100×78cm,2014-2015年

“堂前间是一个扮演着特殊角色的建筑空间”,郭国柱解释道。作为《城岭》项目的第二部分,《堂前间》系列深度探访了承载乡村人际交往和血缘关系的地点,试图从细微之处揭示城市化对私人生活的影响。

郭国柱《堂前间 No.34》,艺术微喷,100×78cm,2014-2015年

创作该系列作品时,郭国柱采用了类型学的拍摄手法。尽管主人的经济状况、身份地位和文化情趣不可避免地在“堂前间”这个特殊空间中留下烙印,但创作者却对其中所传递的信息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郭国柱从中抽取出了共通且永恒的内在逻辑:伴随着大量人口的迁出,主宰着民俗社会的血缘纽带、邻里关系和世袭生活等传统情感正日益消亡。

郭国柱《堂前间 No.22》,艺术微喷,100×78cm,2014-2015年

不仅如此,郭国柱还对《堂前间》系列作品进行了“并置”处理:宛若白立方般的构图,低饱和度的清冷色调,永远向外界敞开的大门,空气中隐隐飞舞的尘埃……

郭国柱《堂前间 No.17》,艺术微喷,100×78cm,2014-2015年

当这些空无一人的堂前间接二连三地出现在观者眼前时,我们或许会疑惑,又或许会产生共鸣。那些关于家庭的五味杂陈的情感在一瞬间涌出,引导着公众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得与失进行深刻反思——在拥有了高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后,人们对于家庭和邻里间的集体记忆是否依旧鲜活?

郭国柱《堂前间 No.12》,艺术微喷,100×78cm,2014-2015年

从宏观的历史进程聚焦于散落在其中的碎片,郭国柱始终致力于探索人与空间的关系。无论是中国传统的集体性宗庙、现代社会诞生的美术馆,还是乡村特有的堂前间,这些空间都是人类日常生活的汇聚处,在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发挥着各自的社会功效。

郭国柱《堂前间 No.7》,艺术微喷,100×78cm,2014-2015年

当被问及《堂前间》系列中为何不见“人”的踪影时,郭国柱表示:“每个人都是具有典型性的,我更在意照片所反映的普遍性。”这也正是该系列作品的价值所在,艺术家以观察者的视角拍摄早已被废置的空间,将其背后难以瞥见的情感放大,为观者呈现熟人社会崩塌的景观现实。

《遗物》

窥探内心世界

如果说空间是集体生活的依托,那么物品则直接指向了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继《堂前间》系列之后,郭国柱以被村民们遗弃的物品为拍摄对象,创作了《遗物》系列。

郭国柱《遗物 No.20》,艺术微喷,40×40cm,2014-2015年

在郭国柱的镜头下,这些遗物仿佛都被时间印上了封条,抛弃在了往日的尘埃中:七零八落地倒在空荡房间中的破旧家具,曾经也是构成家庭空间的重要陈设;杂乱无章的盆栽肆意向四周蔓延,在房屋倒塌之前必然受到过精心呵护;一篮子土豆或许是某位村民的家中囤粮;而散落在地上的碗碟,一定是用来招待乡间邻里的......

郭国柱《遗物 No.11》,艺术微喷,40×40cm,2014-2015年

无一例外,这些遗物反映的是整个农村的物质文化:手工制作的绣花鞋符合乡村的审美趣味,而耕地用的工具更是农业生产的必备之物。正因如此,这些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物品才被丢弃在了祖屋之中。

郭国柱《遗物 No.06》,艺术微喷,40×40cm,2014-2015年

郭国柱抓住了这一点,巧妙地从正反两面折射出了城市化为内心世界带来的改变——丢弃物品是因为不再需要,还是为了抛下过去而拥抱新生?

郭国柱《遗物 No.28》,艺术微喷,40×40cm,2014-2015年

“不同于《流园》系列的描述性拍摄方式,《堂前间》和《遗物》系列的拍摄具有一定的仪式感,仿佛是在为物品拍摄肖像”,根据郭国柱所说,我们将目光转向画面中的这些物品——它们大多被置于构图中心,或是散落于四周。

郭国柱《遗物 No.03》,艺术微喷,40×40cm,2014-2015年

在占据了大部分视野的同时,看似冰冷的遗物仿佛在邀请观者用想象填补其中的空白。正如用以记录个人精神的肖像画一般,这些物品浸润着回忆和情感,在郭国柱镜头下得以永恒,却在现实中逐渐消散。

郭国柱《遗物 No.7》,艺术微喷,40×40cm,2014-2015年

城岭内外

将不可见之物放大

由于乡村生活给予了郭国柱大量养分,熟人社会构成了他成长中的主要情感体验,在面临城市化之时,他显得更为敏感,十年如一日地按动着快门,观察、记录、转译着这一切。

郭国柱《遗物 No.19》,艺术微喷,40×40cm,2014-2015年

从《流园》中对城市化历史背景的视觉呈现,转而分析《堂前间》中涉及的人际关系的隐喻,最后进入《遗物》中透露的个人内心世界,这三个部分以极强的逻辑性勾勒出了《城岭》项目的全貌,这不仅是郭国柱作为亲历者的心路历程,更是他以观察者的身份赋予作品的内在结构。

郭国柱《遗物 No.17》,艺术微喷,40×40cm,2014-2015年

郭国柱的作品让平凡世界中的每一幕都充满了问号——在乱象丛生的当下和物欲横流的都市之间,究竟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用镜头代替眼睛,使影像成为语言,摄影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又该怎样捕捉人类存在的意义?

郭国柱《遗物 No.14》,艺术微喷,40×40cm,2014-2015年

正如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论摄影》(On Photography)中所说,“摄影的出现大大拓展了人类视野的局限,使不可见之物被放大,让值得被记录的事情记录下来”。郭国柱亦是如此认为,如果单纯地通过文字去描述所见所感,或许会陷入言不达意的困境之中。

郭国柱《流园 No.102 112°38′E 22°15′N》,艺术微喷,128×100cm,2017年

远不止于记录,摄影就像是人类情感的实验室,无数美好的瞬间在快门中被定格;而对于郭国柱来说,摄影更像是一种冷静、客观地看待周遭一切的态度。“只有不断思考、关心当下发生的事情,才会有优秀的摄影作品产生”,这位城岭之外的人间观察者如是说道。

正在展出

展览:郭国柱:城岭

时间:2019年9月7日-10月27日

开馆时间:周二-周六 10:00-18:00

地点:上海·德玉堂画廊 黄浦区北京东路99号 205-206A

每周艺术资讯 | 没价值的雕塑为何卖了50万英镑?

调性主义是什么?

最好的摄影是关于时代的摄影吗?

[编辑、采访、文/蔡雨彤][图片提供/德玉堂画廊及艺术家]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04/1697201582353920.html
上一篇:公司名称大全(公司名称大全简单大气)
下一篇:黄柏雄(黄柏雄个人资料)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