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你知道“三皇五帝”是哪“三皇”、哪“五帝”吗?至今没统一定论
在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或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这个词汇经常出现。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三皇五帝”呢?其实,“三皇五帝”是我国远古时期,对部落首领的一种尊称,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功德的崇高无比,就引用了“三皇”里的“皇”字和“五帝”里的“帝”字,共同构成了“皇帝”的称号。
在秦灭亡之后,后世的封建统治者,更是为了彰显自己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他们也都沿用这么一个称号。久而久之,“皇帝”就成为了古代统治者的一个独有的称号。但是,有意思的是,不同的史家则对“三皇五帝”都有着不同的定义。那么,对于“三皇五帝”区分有哪些?其实,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不同说法。
笔者总结了一下,分别有以下这几种:
第一种、“三皇”指的是:天皇,地皇,人皇。五帝:东方天帝太昊伏羲,南方天帝炎帝神农,西方天帝少昊天金天,北方天帝颛顼高阳,中央天帝黄帝轩辕。
第二种、“三皇”指的是:燧人、伏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第三种、“三皇”指的是:伏羲、神农、共工。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对于三皇五帝的说法很多,但是,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其实,关于“三皇五帝”说法的分歧,其实,是华夏的一个多个民族发展的产物,它也从侧面反应了多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辽阔的中原土地上形成了苗族、华夏族以及各种不同的民族。其中,有说法是:华夏族为炎帝、黄帝之后。从这里能看出,华夏族的发展与黄帝、炎帝密不可分,都是以他们为代表的有亲属血缘关系的族群长期发展而形成的。
在远古社会,人们将大部分事件都或多或少的和“天的意志”与“早期的道家思想”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近乎疯狂的迷信。所以,后世的史学家认为:第一种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可能,会更接近最早的历史原样。因为,在中国的远古社会,尤其是生产技术极为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常常将“自然现象”和“神”的想法联系到一起。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远古社会的人们往往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实现“天”、“地”、“人”三者的统一,而“五行”中说的“金”、“木”、“水”、“火”、“土”更像是中国传统哲学一个极大思想进步。在后世,也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其中,就包括:中药,风水学等传统文化。
时至今日,我们在不少的领域仍能会涉及到这一些传统的哲学思想。所以,按照“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对“三皇五帝”进行分类可能会更为准确。
在历史研究领域里,“三皇五帝”不仅是远古部落社会的一个缩影,它更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称号。
我们都知道,在久远的原始社会,由于,基本没有生产技术和狩猎技术的存在,女性角色天生具有细致的观察力,在采集活动中,更是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所以,在原始社会里,女性就是一家之主,那时的社会又被称为“母系社会”。
而进入文明时代后,狩猎技术的发展和早期农耕的出现,“母系社会”开始向“父系社会”转变,而此时,“三皇五帝”就是这个转变时期的重要证明。在强大的自然面前,脆弱的部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角色作为支撑,部落的发展也需要有一个远瞩的领袖进行一些对外扩张,所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男性角色就显然更加适合。
而此时,三皇五帝就成为了那些带领族人走向强大的英雄人物的一个尊称。
我们普遍认为,秦统一六国之后,中华大地才真正进入到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尤其的是在辉煌盛世的唐帝国,唐王朝的统治者,更是被许多少数民族和藩国尊称为“天可汗”。其实,我们如果仔细研究“三皇五帝”这个远古时期的尊称,便会发现:中华大地统一多民族的特性,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显露了出来,“三皇五帝”也正是远古社会多民族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
在上面我们也说到,所谓“三皇五帝”,其实,就是部落里的英雄人物。而在文明社会的早期,由于,人口的增长,一些大的部落势必要扩张其领土范围,实现部落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对外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爆发一些冲突和战争。战胜的一方将拥有更多的领土和人口,而战败的一方,则面临灭族,以及兼并。
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不同部落的融合,更是民族之间的大融合。
我们可以看到,在“三皇五帝”几个不同的说法里面,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两者反复出现。在远古部落社会的历史中,曾有过几场重要的战役,其中,一场奠定中华民族的基本格局战役就是涿鹿之战,“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了强大的“蚩尤”,这一战使得“黄帝”取得中原大地的绝对统治权。最终,在“黄帝”的领导下,“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多种不同的民族部落也开始逐渐的融合在一起。
其实,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广阔的神州大地上,曾经也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或稀奇,或古怪:创世神“盘古”开天辟地,巍峨的九州自混沌而出,“女娲”捏泥成人,自此,沉寂的九州有了生气,高大的“夸父”追逐着烈日,九州大地时刻向往着光明... ...这些上古传说,就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可以说,它的存在是上古人民努力的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的一种意象”。
参考资料:
【《路史》、《史记·秦始皇本纪》、《尚书大传》】
你知道“三皇五帝”是哪“三皇”、哪“五帝”吗?至今没统一定论
在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或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这个词汇经常出现。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三皇五帝”呢?其实,“三皇五帝”是我国远古时期,对部落首领的一种尊称,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功德的崇高无比,就引用了“三皇”里的“皇”字和“五帝”里的“帝”字,共同构成了“皇帝”的称号。
在秦灭亡之后,后世的封建统治者,更是为了彰显自己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他们也都沿用这么一个称号。久而久之,“皇帝”就成为了古代统治者的一个独有的称号。但是,有意思的是,不同的史家则对“三皇五帝”都有着不同的定义。那么,对于“三皇五帝”区分有哪些?其实,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不同说法。
笔者总结了一下,分别有以下这几种:
第一种、“三皇”指的是:天皇,地皇,人皇。五帝:东方天帝太昊伏羲,南方天帝炎帝神农,西方天帝少昊天金天,北方天帝颛顼高阳,中央天帝黄帝轩辕。
第二种、“三皇”指的是:燧人、伏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第三种、“三皇”指的是:伏羲、神农、共工。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对于三皇五帝的说法很多,但是,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其实,关于“三皇五帝”说法的分歧,其实,是华夏的一个多个民族发展的产物,它也从侧面反应了多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辽阔的中原土地上形成了苗族、华夏族以及各种不同的民族。其中,有说法是:华夏族为炎帝、黄帝之后。从这里能看出,华夏族的发展与黄帝、炎帝密不可分,都是以他们为代表的有亲属血缘关系的族群长期发展而形成的。
在远古社会,人们将大部分事件都或多或少的和“天的意志”与“早期的道家思想”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近乎疯狂的迷信。所以,后世的史学家认为:第一种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可能,会更接近最早的历史原样。因为,在中国的远古社会,尤其是生产技术极为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常常将“自然现象”和“神”的想法联系到一起。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远古社会的人们往往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实现“天”、“地”、“人”三者的统一,而“五行”中说的“金”、“木”、“水”、“火”、“土”更像是中国传统哲学一个极大思想进步。在后世,也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其中,就包括:中药,风水学等传统文化。
时至今日,我们在不少的领域仍能会涉及到这一些传统的哲学思想。所以,按照“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对“三皇五帝”进行分类可能会更为准确。
在历史研究领域里,“三皇五帝”不仅是远古部落社会的一个缩影,它更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称号。
我们都知道,在久远的原始社会,由于,基本没有生产技术和狩猎技术的存在,女性角色天生具有细致的观察力,在采集活动中,更是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所以,在原始社会里,女性就是一家之主,那时的社会又被称为“母系社会”。
而进入文明时代后,狩猎技术的发展和早期农耕的出现,“母系社会”开始向“父系社会”转变,而此时,“三皇五帝”就是这个转变时期的重要证明。在强大的自然面前,脆弱的部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角色作为支撑,部落的发展也需要有一个远瞩的领袖进行一些对外扩张,所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男性角色就显然更加适合。
而此时,三皇五帝就成为了那些带领族人走向强大的英雄人物的一个尊称。
我们普遍认为,秦统一六国之后,中华大地才真正进入到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尤其的是在辉煌盛世的唐帝国,唐王朝的统治者,更是被许多少数民族和藩国尊称为“天可汗”。其实,我们如果仔细研究“三皇五帝”这个远古时期的尊称,便会发现:中华大地统一多民族的特性,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显露了出来,“三皇五帝”也正是远古社会多民族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
在上面我们也说到,所谓“三皇五帝”,其实,就是部落里的英雄人物。而在文明社会的早期,由于,人口的增长,一些大的部落势必要扩张其领土范围,实现部落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对外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爆发一些冲突和战争。战胜的一方将拥有更多的领土和人口,而战败的一方,则面临灭族,以及兼并。
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不同部落的融合,更是民族之间的大融合。
我们可以看到,在“三皇五帝”几个不同的说法里面,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两者反复出现。在远古部落社会的历史中,曾有过几场重要的战役,其中,一场奠定中华民族的基本格局战役就是涿鹿之战,“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了强大的“蚩尤”,这一战使得“黄帝”取得中原大地的绝对统治权。最终,在“黄帝”的领导下,“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多种不同的民族部落也开始逐渐的融合在一起。
其实,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广阔的神州大地上,曾经也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或稀奇,或古怪:创世神“盘古”开天辟地,巍峨的九州自混沌而出,“女娲”捏泥成人,自此,沉寂的九州有了生气,高大的“夸父”追逐着烈日,九州大地时刻向往着光明... ...这些上古传说,就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可以说,它的存在是上古人民努力的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的一种意象”。
参考资料:
【《路史》、《史记·秦始皇本纪》、《尚书大传》】
“五帝”究竟是哪五位?横向纵向看各有不同
近日,玄幻仙侠剧《长相思》引起热议,其中不少人物原型来自上古“五帝时代”。
“五帝”传说广为人知,《史记》第一篇就是《五帝本纪》。但“五帝”究竟是哪五位,却众说纷纭。
要理清“五帝”传说,可从两个方向梳理。其一为横向,五帝对应“五行”学说中的五个方位,为白帝、青帝、赤帝、炎帝、黄帝;其二为纵向,五帝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为黄帝、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帝尧和帝舜。
▲汉代画像石五帝画像拓本(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横向:五行方位
“帝”这个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了。这个字像是正在烧的柴火,表示一种祭祀上天的“禘祭”活动,引申为被祭祀的天神。商王去世后,也会被称为“帝”,但生前一律只称为“王”。
春秋战国时期,“五行”思想出现。古人认为,世界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他们又将五行分别配五方、五色和四季,其中金为白色,对应西方、秋季;木为青色,对应东方、春季;水为黑色,对应北方、冬季;火为红色,对应南方、夏季;土为黄色,对应中央、季夏,也就是夏天最后一个月。
有了五行,就诞生了五行天帝。根据《史记·封禅书》,早在春秋初期,秦国就有祭祀白帝的传统;春秋前期的秦宣公,又开始祭祀青帝;战国初期的秦灵公,又开始祭祀黄帝、炎帝。楚汉之争时,刘邦进入秦地,还问人说,听说天上有五帝,为什么秦朝只有四帝黑帝祠呢?大家都不懂,刘邦就说,我知道了,这是要等我凑齐五个呢!于是就建立了黑帝祠。从此,汉朝就有了对这“五帝”的祭祀。
这里的“五帝”,指的是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和黑帝。炎帝属火,自然也就是南方天帝,也可以叫赤帝。战国时期的《墨子·贵义》篇说:“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应该与《孙子兵法·行军》说的“黄帝胜四帝”是同一件事。汉代纬书说,东方青帝叫灵威仰,即木帝;南方赤帝叫赤熛怒,即火帝;中央黄帝叫含枢纽,即土帝;西方白帝叫白招拒,也就是金帝;北方黑帝叫叶光纪,即水帝。
可以发现,这里的“五帝”带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对应五行方位,可以视为“横向的五帝”。他们更多存在于思想观念中,是一种虚构的形象。但其中又有“黄帝”“炎帝”这两个熟悉的名字。这和作为历史人物的“黄帝”“炎帝”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黄帝”“炎帝”的称号可能正是来自五行天帝。不过,在战国时期,五行天帝的称谓与传说中的氏族首领的名号进行了合并,比如“有熊氏”和“轩辕氏”,本来应该只是两个上古部族,他们的首领却被赋予了“黄帝”的名号。战国前期齐威王所作的一件青铜器“陈侯因齐敦”中,也提到“高祖黄帝”,说明最晚在战国时,已经有人以黄帝作为始祖。那么,“黄帝”这个称号由天神转化为了人王,由哲学上的“帝”转化为了历史上的“帝”。
▲明代《帝鉴图说》中尧任命羲和的故事(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纵向:历史沿革
在五行天帝之中,黄帝被认为能力最强,所以关于黄帝的传说也最为丰富。不少国家与部族,纷纷把世系列于黄帝之下。比如在《诗经》中,商人的始祖是契,周人的始祖是弃,两者之间看不出有何联系,商人与周人一般也被认为是两个部族。但在战国儒家编订的《五帝德》《帝系》中,契和弃成为了兄弟,他们都是帝喾的儿子,而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黄帝之子玄嚣之子。同时,“尧舜禅让”中的帝尧也称为了帝喾的儿子。
黄帝除了玄嚣这个儿子外,又有一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叫帝颛顼,不少国家和部族就是颛顼的后人。比如夏朝的始祖鲧,就是颛顼的儿子;楚国的始祖重黎,也是颛顼的孙子(一说曾孙);战国齐国的始祖舜,也成为了颛顼的后代;秦国的始祖大业,也被认为是颛顼的孙女女修吞了鸟蛋所生,那么秦国国君也算是颛顼的后人了。这样一来,“战国七雄”的齐、楚、秦是黄帝后人;赵是秦同宗,也是黄帝后人;燕、韩、魏来源于周室,也是黄帝后人。
就在这个时候,“纵向的五帝”孕育而生。人们认为,在“三王”(夏商周)之前,还存在一个“五帝”的历史时期。这历史上的“五帝”是谁呢?自然就是战国世系中最重要的五位: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相对于“横向的五帝”中的哲学色彩,“纵向的五帝”明显就更加偏向历史。当然,当时还流传其他的一些“五帝”说法,但太史公却认为《五帝德》《帝系》的这种“五帝”最为典雅可信,于是编成《五帝本纪》一文,所以这种“五帝”也最为后人所知。
除了黄帝之外,“横向的五帝”中最有名的要算炎帝了。我们华夏民族号称是“炎黄子孙”,除了以上的黄帝子孙外,还有一支炎帝子孙,就是周朝的姜姓,最有名的就是春秋齐国了,也就是姜子牙建立的国家。不过,春秋齐国在春秋战国之际被“田氏代齐”,卿大夫田氏灭亡了春秋齐国、建立了战国齐国。其他的姜姓小国家,在春秋时期也都灭亡了。姜姓的祖先本是传说中的四岳,大概正是这样的原因,四岳被认为是炎帝的后人,而炎帝又是黄帝的兄弟。
既然黄帝和炎帝已经“走下神坛”了,那么白帝、青帝和黑帝又是谁呢?这也难不倒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黑帝,他们认为是黄帝之后的颛顼,又叫玄帝;白帝和青帝,则找到了少昊和太昊进行配对。少昊和太昊本来是传说中上古时期东夷两位部落首领,少昊是嬴姓祖先,也就是秦国的父系祖先;太昊则是风姓祖先。因为秦国系由东方迁徙至西方,所以西方的白帝自然就落到少昊头上,而东方的青帝自然也就落到太昊头上。
杂糅的五帝
在战国秦汉一些文献中,可以见到“纵向的五帝”与“横向的五帝”的杂糅。《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都提到春季“其帝太皞(昊),其神句芒”、夏季“其帝炎帝、其神祝融”、中央“其帝黄帝、其神后土”、秋季“其帝少皞(昊),其神蓐收”、冬季“其帝颛顼,其神玄冥”。《淮南子·天文训》也说“东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皞,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
这种文章都属于时令类文献,强调的是一种五行思想下的观念,更像是“横向的五帝”;但同时又使用了“纵向的五帝”部分名号,故可以视为一种“杂糅的五帝”。这种“杂糅”不但反映在横向的思想观念中,也影响到了纵向的历史世系。
战国时期流传一种“五德相胜说”,大家认为,五行中是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的关系,而每个朝代都拥有一德,其中夏是木德、商是金德、周是火德,那么谁能取代周,谁就是水德。最终当然是秦胜出了,所以秦成为了水德。汉初承秦制,也是水德;但到汉武帝时期,认为自己是灭亡秦的,所以又改为土德;到西汉末年帝政衰微,大家又认为汉朝要被取代,但不是由于武力而是由于禅让,所以又流行“五德相生说”,五行中是土生金、水生木、火生土、金生水、木生火,王莽以黄帝之后土德自居,所以汉朝又被改为了火德。
“纵向的五帝”本来只有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五代,但经过“五德相生说”的指导,太昊、少昊、炎帝也都挤进来了。既然黄帝是土德、少昊是金德、颛顼是水德,少昊就成为黄帝与颛顼之间的一代,与黄帝之子玄嚣合并为一人;已知炎帝是火德,那么炎帝就与传说中的神农氏合并;至于太昊,因为《周易》说“帝出乎震”,震在八卦中处于东方,所以太昊又在炎帝之上,又与传说中的伏羲合并,成为“五德终始说”系统最早的一位古帝王。
所以在《汉书·律历志》引西汉末的刘歆《世经》中,就可以看到太昊木德、炎帝火德、黄帝土德、少昊金德、颛顼水德、帝喾木德、帝尧火德(汉为帝尧之后)、帝舜土德(王莽为帝舜之后)、夏金德、商水德、周木德,接下来的秦是什么德呢?因为汉的火德、王莽的土德是固定的,所以就说秦虽然是水德,但因为德行不够,被从五行中开除;然后又在太昊和炎帝之间添加了个共工,共工本是水神,自然也是水德,但也因为德行不够,被从五行中“开除”。
这样看来,“杂糅的五帝”已经超越了“五帝”的数目,足足有“八帝”之多,但这明显不符合“三皇五帝”的传统观念,也与太史公的经典文《五帝本纪》相悖,所以影响力终究还是不大。哲学观念下的“横向的五帝”(白帝、青帝、赤帝、炎帝、黄帝),与历史进程中的“纵向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在后世还是呈现一种齐头并进的书写形式。(完)(原标题:“五帝”传说的纵横线)
作者/林屋公子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历史朝代顺序顺口溜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历史朝代歌诀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及顺序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简述“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总是在各种地方看到“三皇五帝”,似是知道的,可仔细想来却又是糊里糊涂。“三皇”究竟是那三人?“五帝”又为何被成为五帝?决定仔细查查资料,彻底梳理下,做个明白人儿。
首先要确定一点,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道教则把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关于三皇五帝究竟是谁,典籍记载众说纷纭,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仅来谈谈最广为流传的说法。
“三皇”一般是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而五位古帝则一般被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皇五帝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