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恩(刘伯温简介)

韩国一封明朝家书,揭露刘伯温死因:朱元璋果真指使胡惟庸毒杀?

本世纪之初,韩国一位学者拿出一封600年前的家书,留书者叫陈宁,生前是胡惟庸的心腹,家书中提及胡惟庸探视刘伯温之前,特意询问了朱元璋关于刘伯温的生死。令人惊悚的是,朱元璋竟然让胡惟庸在刘伯温汤药里面下毒,由此毒死了刘伯温,而陈宁参与了下毒之事。由于事关重大,陈宁害怕全族遭祸,就留书给一个儿子,并将之送到朝鲜,由此保留下一支血脉。

这封家书的内容,到底靠不靠谱呢?从史料上看,包括《明史·刘基传》、《明实录·刘基传》、黄伯生《行状》、张时彻《神道碑铭》等记载,刘伯温是被胡惟庸毒死。但在《明史·刘基传》记载中,朱元璋的表态、刘伯温死前反应等,却又暗指朱元璋才是主谋。

既然如此,韩国这一封明朝家书,真的揭露了刘伯温死因,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毒杀?其实,刘伯温既非胡惟庸所杀,又非朱元璋所杀,最大可能是正常病死!

要探究此事,我们有必要先看一看朱元璋毒杀刘伯温的三个疑点。

明初的乡党之争:淮西派与浙东派

朱元璋统一过程中,有两个功勋聚集地,一是淮西派,李善长、胡惟庸是其代表,一是浙东派,刘伯温、宋濂是其代表。

1368年,明朝建立之后,淮西派和浙东派不免存在争权势头,两派不和这是朱元璋乐意看到的。然而,浙东派并不能与淮西派抗衡,尤其是其代表刘伯温,因为“谈洋王气”事件(1373年),刘伯温“引咎自责”,此后刘伯温一直没能崛起,让浙东派实力大减。

政治讲究平衡,在淮西派势力大增、浙东派势力大减的情况下,朱元璋还要毒死刘伯温,进一步削弱浙东派,可能性还真不大。

刘基的身体情况:40岁已齿脱头秃

刘伯温自幼多病,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四十岁就已经“齿脱头童(秃)”,而且还患有足疾,行走不太方便。58岁时,刘伯温写诗《老病叹》感叹,“我身衰朽百病加,年未六十眼已花。筋牵肉颤骨髓竭,肤腠剥错疮与瘸......”。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遭人陷害,政坛失势,一直孤苦愤懑,身体状况就更差了。1374年64岁时描述自己是“予须发已白过大半,齿落什三四,左手顽不掉,耳聩,足醸踔不能趋”。

因此,1375年2月时,朱元璋批准刘伯温“回乡养老”。而在此前的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让胡惟庸带御医替他探望刘伯温,这就是传统观点中毒杀刘伯温的一段故事。

浙东派比不过淮西派,刘伯温又明显命不久矣,为何朱元璋还要毒死他?从逻辑上说不通。

神奇的杀人毒药:80余天才能见效

1375年正月下旬,朱元璋让胡惟庸带御医给刘伯温治病。1375年农历四月十六,刘伯温去世。在这80余天的时间里,刘伯温没有再喝胡惟庸或朱元璋的其他汤药。换言之,史书记载的下毒之后,刘伯温又活了80余天。

胡惟庸给刘伯温下的什么毒药?可以神奇到让刘伯温肚里长一“硬结”,却又不立刻毙命,而要80余天才毒发身亡?现代社会做到这一点都不容易,更别说古代社会了。而且,对于刘伯温这种千疮百孔的身体状况而言,一旦毒药控制不好,稍不留神可能就是当场而死!

古代毒药无非就是鹤顶红、砒霜之类,没什么神奇的慢性毒药,或“一剂百日亡”等。如果有这种毒药,那么古代皇帝想要不动声色的除掉眼中钉、肉中刺,还要费什么劲?

朱元璋政治手握:借刘基之死打击胡惟庸

通过以上三个疑点来看,刘伯温最大可能是病死,基本可以证实朱元璋或胡惟庸的清白。然而,为何包括《明实录》在内的史书上,言辞凿凿的说是胡惟庸毒死呢?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没什么反应,《明实录·刘基传》仅记载“上痛悼之,赐遗甚厚”。此后四年中,关于刘基死因,明朝上下都没有质疑,直到洪武十二年才被提起。

《明实录》记载,先是胡惟庸的同党御史中丞涂节告发,指出刘伯温是被胡惟庸毒死。然后,朱元璋就此开始审讯,由此揭开了刘伯温之死的“黑幕”!

真凶真是胡惟庸吗?其实,结合明初政坛权力斗争,可以清晰的看到,当时相权与君权的冲突激烈,朱元璋准备打倒胡惟庸,所以不过是借刘基之死找事罢了。刘基死后第五年,朱元璋扳倒了胡惟庸,将宰相职权收归皇帝之手。

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他借助刘基之死扳倒胡惟庸,却被清朝映射为他指使胡惟庸毒杀刘伯温。到了现代,更是有一大票网友、乃至专家学者,都认为朱元璋毒杀了刘伯温。或许,这就是因果报应吧。

人们之所以相信“朱元璋毒杀刘伯温”,一个重要原因是后人将刘伯温神话了,认为刘伯温无所不能,掌握了无数秘密,所谓“你知道的太多了”,所以朱元璋不放心,就派人害死了他。其实,刘伯温是人不是神,哪有那么多的秘密。

刘伯温斩尽99条龙脉,只剩最后一条,但为什么到长白山却走了?

预测“靖难之役”,有诗为证

世人都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的神话故事一个比一个神秘,要说其中最离奇的,当属刘伯温斩尽天下龙脉的故事了。

据说刘伯温替朱元璋斩尽了天下99条龙脉,但是当他到达长白山斩最后一条龙脉的时候,却突然扭头走了。

所以很多人对这个故事十分好奇,到底什么是龙脉?刘伯温又是拿什么斩的?又为什么只剩最后一条龙脉的时候,他却转身离去功亏一篑了呢?

要说起刘伯温的传说离奇在什么地方,从他出生就开始有神仙来相助了:

据说在刘伯温的父亲那一代,因为家里很穷,日子过得很是艰难,所以他也没指望过自己能生出什么有出息的儿子。

然而有一天,却出现了一个离奇的事情:

不知从哪里来的一个道士突然找到刘伯温的父亲说,在某个地方有一处风水极佳之地,只要把祖坟迁到此处,将来他家就能出现一位宰相。

话刚说完,道士竟然变成仙鹤飞走了。

你以为这就已经很离奇了吗?其实还没完。

他的父亲听了这位仙鹤的话连夜动土迁坟,于是在一个月圆之夜,刘伯温就乘着蛟龙降落到了人世间。

刘伯温的出生传说只是一个开始,除此之外,刘伯温预言“靖难之役”一事,也是亦假亦真。

据说有一天,刘伯温夜观星象以后,突然奏请朱元璋加固城墙,朱元璋感觉十分奇怪,明明不久前刚刚翻修了城墙,为何现在突然要再翻修一遍呢?

而刘伯温对此的解释是:虽然现在的城墙的确是坚不可摧,但是如果有燕子飞来,城墙还是很容易被摧毁。

这句话让人们一头雾水,原本朱元璋也没有太放在心上,但是架不住刘伯温一再严肃地强调加固城墙,朱元璋也不得不开始督促工事了。

只要有一处墙角不合格,刘伯温就命令工人将此处全部拆毁重建,总之就是一定要将城墙修得坚不可摧。

因为修建城墙一事,刘伯温还有一首诗流传于世:

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江山永乐平;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修城墙一事朱元璋至死都没想明白,但是当朱允炆继位以后,“靖难之役”的发生,让人们对刘伯温当初的行为恍然大悟。

朱棣的称号是“燕王”,诗中说“一院江山永乐平”,燕子飞到城墙上,永乐大帝可不就是平定了江山吗?

刘伯温除了预言准确以外,他过目不忘的本领也是传得神乎其神。

据说刘伯温曾经在一家书店里翻看一本书,这是本关于天文的书籍,他只是快速地翻看了一遍就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

店家看到这样的才子不禁心生佩服,于是想将这本书送给他,谁知刘伯温却说:“书已经在心中了,拿它还有什么用呢?”

基于刘伯温这些传世的故事太过光怪陆离,所以这么看来,刘伯温能去斩龙脉,也不是多么稀奇的事。

因为这原本就不是正常人能干出来的事。

龙脉到底是怎么斩的?

要说刘伯温为何要去给朱元璋斩龙脉,那要从朱元璋午睡时做的一个梦说起:

有一次朱元璋在小憩时,梦见有处龙脉即将有个真龙天子出世,要夺朱家的天下,朱元璋惊醒以后吓得一身冷汗,于是急忙召来大臣商议对策。

也是因为这件事让朱元璋坚信:龙脉可以孕育新的天子。

原本古代就十分信奉神明,自古以来,皇帝也是以“真龙天子”自称,再加之这个梦境提示,让朱元璋引起恐慌也是无可厚非。

他为了切断所有龙脉孕育新皇帝的可能性,于是想派出一个人将天下的龙脉全部斩断,纵观满朝文武,要说谁有这个胆量与能力,那自然是非刘伯温莫属。

很多人都好奇,究竟什么是龙脉?

其实所谓的龙脉当然不是什么真的龙,而是一些特殊的山川地形。

古代的风水术认为,龙就是地理脉络,而土壤是龙肉,河水是龙血,山石是龙骨,那些起伏绵延的山脊很像一条龙卧在山间,这就是传说中的龙脉。

那么所谓斩龙脉,就是破坏这条山脊的地形,比如在此地修建一些建筑,破坏地形的完整性,这就是传说中的斩龙脉了。

中国传说中的龙脉不少,并且每个王朝都至少有一条自己的龙脉,比如明朝的龙脉就在安徽凤阳。

据说刘伯温最神的地方在于,他能够准确地分辨出龙脉在哪里,并且在斩断龙脉之后,真的有龙血冒出来。

当然了,这个所谓的龙血就着实有些夸张了, 这其中肯定是带了夸张的传说成分,所谓的龙血也不过是人们在发掘土地的时候,挖出了暗红色的土壤。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刘伯温是如何斩龙脉的。

刘伯温发现的第一条龙脉在无锡山,他到无锡当地勘察以后,便对百姓道:这里的泥土不一般,若是做成泥人,朝廷一律收购。

当地的百姓一听说有这种好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挖土捏泥人,时间久了,龙脉之上被挖走的泥土越来越多。

我们知道,泥土是龙的血肉,泥土越来越少,龙也就越来越虚弱,随后他又在龙脉之上挖了一口井,让这条龙脉彻底成为死脉。

第二条发现的龙脉在甘肃的兰州。兰州有个叫皋兰山的地方,这里山川走势蜿蜒起伏,刘伯温发现这是一条龙脉以后,就在龙头的位置,分别在四个方向设下伏龙墩,这样就能将龙脉压的死死的。

除此之外,其余的龙脉都是依据地形去斩断,比如有的龙脉雾气蒸腾,相连山川,刘伯温就在龙背中央挖断,以泄掉龙气。

刘伯温带领着自己的小队陆续斩断了一条又一条的龙脉,这其中包括昆仑山、峨眉山、太行山等地的龙脉。

在这之后民间流传,比如无锡、兰州等地,自明朝以后就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人物出现,都是刘伯温斩断龙脉的缘故。

最后一条没斩的龙脉反了明朝

刘伯温走遍天下,为朱元璋断断续续斩断了99条龙脉,最后剩下的一条龙脉就在长白山。

然而刘伯温都已经踏上了长白山的土地了,却反而收手了,这是为什么呢?

刘伯温斩龙脉一事,原本就是有违天道,所以他也知道自己早就会遭到天谴,只不过他没想到的是,天谴来的比他想象的还快。

刘伯温一行人刚刚踏上东北的土地没多久,天气突然骤变,紧接着一场猛烈的暴风雪就袭来,一时之间,队伍中竟然有一大半的人都病倒了。

刘伯温顿时就感觉这是天公发怒,开始对他降下惩罚,他一想还是保命要紧,于是立即吩咐队伍往回走,不再斩这一条龙脉。

而这就是刘伯温剩下最后一条龙脉,却甘愿功亏一篑的缘故。

也不知是不是刘伯温斩龙脉一事真的遭了天谴,不仅他自己最后死于非命,他的儿子们也都没能得以善终。

刘伯温一生都被神话缠绕着,最终却是死在了胡惟庸的一杯毒酒下,而刘伯温的两个儿子也都惨死。

他的长子刘涟在他死后,也遭遇了胡惟庸的迫害,最终投井身亡,次子刘璟因为遭遇了靖难之役,坚决不降朱棣,因此被下入了大牢,最终在牢中被折磨致死。

这样凄惨的结局,也许本身就带着那么些因果循环的意思。

很多年后,明朝逐渐衰败,并且走向了灭亡,这个时候,有一支队伍从东北方向拔地而起,而这支队伍的出处却恰好就在长白山。

刘伯温斩龙脉的故事,也刚好印证了满族崛起这一事实。

刘伯温在斩龙脉之后,还为朱元璋预测了一个预言,有关于大明的国运。

当时的朱元璋问刘伯温:“当年姜太公能测算周朝的800年国运,你能否也测算一下我大明的国运呢?”

刘伯温说了一句话:“800年嫌多,300年嫌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朱家人争气,至少800年,如果朱家人呢不争气,300年都算多的。

其实这句话算是大逆不道了,哪个当臣子的不是高呼“吾皇万岁”,刘伯温却在“诅咒”大明只有几百年的国运。

然而事实上,刘伯温还真说对了,大明仅仅存在了276年便气数已尽。

当然了,这个关于刘伯温身上的这些传说,至今600多年,自然是有很多夸大的成分,所以这种事情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也有很多人说,风水之说玄之又玄,我们不能十分肯定此事是假的,那么对于古人的很多风水、鬼神之说,我们能做的就是抱着敬畏的心态,客观看待,不迷信、不造谣。

那么对于刘伯温斩龙脉的传说,你认为有几分可信度呢?你又是否在家乡听说过刘伯温斩龙脉的传说呢?

如果有的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刘伯温究竟是怎么死的?罪魁祸首是胡惟庸还是朱元璋?

明史中是这样评价刘伯温的:天文、地理、兵法等无一不通,而且还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在朱元璋身边打天下的大多都是没读过书的草莽,刘伯温自然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跟其他人不一样,也就意味着刘伯温对朱元璋来说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所以世人对刘伯温的评价是极高的:是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样的谋士。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明太祖朱元璋将刘伯温称为“吾之子房”,可见朱元璋自己也承认刘伯温对他的影响、对整个大明王朝的影响,就相当于张良对刘邦的影响一样。就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却在该享福的时候没有享福,不仅晚年凄凉,而且不明原因去世。

洪武八年一月刘伯温开始卧病在床,朱元璋得知以后,便派了丞相胡惟庸前去探望;并且让御医针对刘伯温的病情给开了方子,让刘伯温按照太医开的药方拿药吃就可以。但是刘伯温吃了太医给开的药,不仅身体没有好转的迹象,反而是越来越不舒服。

三个月以后,刘伯温去世。

关于刘伯温从生病到去世的记载并不全,所以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有人说刘伯温是正常病逝的,

有人说是胡惟庸害死的,

有人说其实是朱元璋将其毒死的

朱元璋晚年时期发动胡惟庸案,给胡惟庸定了五大罪名,其中第四条罪名就是“加害同僚,党同伐异”,加害的同僚之一便是刘伯温。

但真的是胡惟庸将刘伯温害死的吗?

这篇文章我们一起去看看,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呢?

一个“被亏待”的功臣

刘伯温与徐达、李善长并称为“明朝三杰”,但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

徐达在洪武三年被封为魏国公

李善长被封为宣国公

而刘伯温只是被封为诚意伯

明朝的爵位等级是这样的:王和公、侯、伯、子、男。

朱元璋的儿子被封为王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是太祖亲子;除了太祖的儿子们爵位最高的便是“公”,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封了六位公爵,除了六位公爵,还有二十八位侯爵,两位伯爵。

不管刘伯温在之前的功劳有多大,对朱元璋的影响有多大,也只是被封为伯爵,不是“公”,连“侯”都不是。

其实朱元璋能将刘伯温这位“诸葛亮”请到自己的麾下颇费了一番功夫:在元朝末年在浙东地区,刘伯温、宋濂、章溢与夜琛被称为“浙东四先生”。

朱元璋在攻下滁州以后,身边已经有汤和、徐达还有常遇春等这些骁勇善战的大将,但是文臣只有两位:李善长还有朱升。朱元璋是一个身怀大志向的人,他也很清楚想要成就大事,就需要招揽越多越多的人才来帮自己,尤其是足智多谋的谋臣。

毕竟对于此时的朱元璋而言,身边大多都是没读过书的草莽,实在是求贤若渴。

胡大海跟朱元璋推荐了“浙东四先生”,朱元璋便让人去请,除了刘伯温以外,其他三位全都投靠到了朱元璋的麾下。

胡大海荐四人贤,故遣使以书币征之。

刘伯温一开始并没有统一归顺与太祖,太祖心想:若他刘伯温真的是人才的话,多请几次也无所谓。

于是朱元璋又派了一个叫孙炎的人去请刘伯温,刘伯温一开始并不想见孙炎,但又不想得罪人,便让人给孙炎送了一把剑。但孙炎并没有收刘伯温的剑,因为孙炎觉得这把剑应当是送给天子的,我是一臣子,实在是不敢收。孙炎便将剑送还给刘伯温,跟剑一起的还有一封很长的书信,刘伯温看完书信以后,便下定决心跟随朱元璋。

先后两次并非是太祖亲往,不过也能看得出朱元璋的诚意;而且刘伯温之所以让朱元璋“三顾茅庐”其实不是恃才傲物,而是也在观察当下的局势,究竟哪一位枭雄能成就大业;既然对朱元璋的考察已经结束,刘伯温自然便心甘情愿跟随太祖身边。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诚意没有白费,刘伯温确实是大才;在之后的每一战中,刘伯温虽然没有亲自上战场杀敌,但是他的作用确实抵得上千军万马,帮助太祖出谋划策,不是谁都能做的来的,需要运筹帷幄的能力。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开始大封功臣,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按理说,像刘伯温这样的奇才,就是封为公爵都不过分,但我们分析朱元璋册封的六位公爵,其实都是最早跟随太祖打天下的功臣们。刘伯温跟随太祖的时间比较晚,即便是功劳再大,也只是一个伯爵的爵位。

单纯从封爵上来说,确实有些为刘伯温鸣不平;但身为开国皇帝的臣子,或许即便是心里再委屈,都不能表现出来;因为很容易“功高盖主”被除掉。这不很快,朱元璋便开始了“”“清君侧”。

刘伯温去世

刘伯温的一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少年时期豪情满怀、胸怀大志

第二阶段:青年时期,与太祖惺惺相惜,千里马遇到伯乐,大展拳脚

第三阶段:大明王朝建立以后,举步维艰,以悲剧收场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明廷开始出现:淮西党与浙东党。

淮西党以李善长为首

而浙东党则是以刘伯温为首

刘伯温担任的是御史的职位,这个职位的性质决定了刘伯温必定会在朝中树敌颇多。毕竟明朝的开国功臣们大多都是草莽出身,经常是居功自傲。

对于经常弹劾自己的刘伯温,自然恨得牙根痒痒。

刘伯温甚至跟太祖提议要接除武将们兵权,自然让淮西党的这些功臣们恨之入骨。

在淮西党与浙东党的互相争斗中,刘伯温不得“因病”离职回乡。洪武五年,刘伯温回乡养病的时候,在莆田南约170里地的位置,有一个叫淡洋的地方。淡洋位于浙江还有福建交界的地方,情况比较复杂,是朱元璋称帝之前劲敌之一方国珍发迹的地方,还有一个称呼叫“盐袅巢穴”。

刘伯温便让自己的儿子前去调查这个地方,然后写成了奏折交给了朱元璋。

这个时候朝中是胡惟庸(淮西党成员)当权,奏折没有经过胡惟庸便直接送到了朱元璋的手里,这让胡惟庸等人很是不满。

胡惟庸便抓着这件事情不放,联合淮西党其他的大臣状告刘伯温:刘伯温擅长风水算命,发现淡洋这个地方散发着王气,居然想要据为己有,将这个地方当成日后他们刘家的墓地;甚至为此让自己的儿子驱逐了当地的百姓。

别的不说,仅仅“王气”二字就触动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

若刘伯温打算将淡洋这个地方据为己有的话,莫不是有反心吗?

于是朱元璋便将刘伯温“请回了”南京,在南京继续养病;实际上是便于朱元璋时时刻刻看着刘伯温。

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

后来淮西党的胡惟庸升为左丞相,刘伯温失望至极,内心的希望也破灭了;时间一久,忧虑过度病情更加严重。

洪武八年朱元璋得知刘伯温病重,便让左丞相胡惟庸前去探望,胡惟庸去的时候还带去了太医给开的药方,让刘伯温照着药方拿药即可。但是刘伯温吃了太医给开的药以后,病情更加严重,身体是越来越差。

其实刘伯温曾经因为此事去找过朱元璋,并且话里话外的告诉朱元璋自己吃了太医给开的药以后身体反而越来越差。没想到朱元璋并没有当回事,也没有关心一下刘伯温,这让刘伯温很是失望。

此时的刘伯温很是心寒,三月份刘伯温得到朱元璋准许可以回乡养病。护送朱元璋回乡的除了儿子,还有朱元璋派去的人。

回乡以后刘伯温不再吃药,拒绝一切人给开的药;他强迫自己正常的作息还有饮食,但仅仅一个月以后,刘伯温自觉自己时日无多,开始对儿子们交待后事。

“我病逝以后,你们要立刻将天文书交给皇上,绝对不能耽误片刻;日后我们刘家的子孙谁也不能再学这门学问。”

还嘱咐儿子们一定要刚柔并济,尊重法律与道德,宽厚待民。

刘伯温在临死之前写了一封奏折,奏折中是十条对策。刘伯温嘱咐儿子刘琏,在胡惟庸死后才可以将这份奏折交给皇上,否则皇上是看不进去的。

四月十六日,刘伯温病逝。

刘伯温病逝以后,后世不断对其进行追封:

武宗将其追认为太师

世宗让其配享太庙

这说明刘伯温的功绩其实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也得到世人的承认与赞赏,他的功过是非,时间与历史给了他一个公断。

结语

史书中记载的是胡惟庸将刘伯温害死的:

《明太祖实录》:“史中丞涂节言:前诚意伯刘基遇毒死,广洋宜知状。上问广洋,广洋对以'无是事’。上颇闻(刘)基方病时,丞相胡惟庸挟医往候,因饮以毒药。乃责广洋欺罔,不能效忠为国,坐视兴废。

这段话翻译出来的意思是:涂节说前诚意伯刘基被毒死了,汪广洋应应该知道;但是朱元璋问汪广洋,汪广洋说没有这回事。朱元璋听说刘基生病的时候,丞相胡惟庸曾带着太医前去看刘基,刘基因为吃了胡惟庸带去太医给开的药才被毒死的。朱元璋很是生气便斥责汪广洋,不忠诚。

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确实是胡惟庸将刘基给害死来的,确实有一定的可信度。

但是还有人说:刘伯温之所以被毒死,实际上是朱元璋的阴谋。

朱元璋很清楚胡惟庸素来与刘伯温有过节,刘伯温病重时朱元璋还让胡惟庸前去探望刘伯温,很明显是在利用胡惟庸对刘伯温的恨来除掉刘伯温。

很明显,刘伯温的死其实跟朱元璋还是脱不了干系的。

但若是追究原因的话,其实刘伯温自身也有责任。

刘伯温一生刚正不阿,有远大的抱负。

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不管是武将还是文臣对朱元璋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人才,自然会当成心头宝;但是等到朱元璋坐稳天下以后,这些打天下的能臣,便变成了“危臣”,对皇权有威胁的人。

若是刘伯温能学张良,在刘邦称帝的时候就隐退,或许真的能善终。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这样评价刘伯温:有人将刘伯温跟张良相提并论,说刘伯温的谋略确实不输给张良;但若是说做官的气节,刘伯温确实要比张良差的多了。

刘伯温有才华,也想要在朝堂之上展现自己得才华,得以名留青史。殊不知,他的“知天下”在朱元璋做坐稳天下以后,便不再需要了。

刘伯温一步一步在朝堂之上“惹恼了”一国之君,其结局在朱元璋登基时或许就已经注定好了。刘伯温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没有认清楚自己的大才与职责其实跟朱元璋治理天下的环境并不相符,落得一个兔死狗烹的下场,实在是可惜。

当然若刘伯温能遇到一位心胸开阔一些的开国之君的话,或许也不会结局这么惨!

人生确实不一样那么圆满,给了一身的才华、得以名留青史,但却不得善终;足以可见,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缺憾,对刘伯温而言,最大的缺憾便是:没有急流勇退!

参考资料:

《明史其实超好看》

《明太祖实录》

《明史-刘基传》

#历史开讲#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04/1697207716362349.html
上一篇:黄金良(黄金良简历)
下一篇:企业起名大全参考(企业起名大全参考吴全)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