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神奇的1776年,中英美的经济分岔口,乾隆爷是坑娃鼻祖「林玉伟」
人类历史上,
总有一些年份特别显眼。
比如2008年、1987年、1945年、1919年......
如果把时光推回到18世纪,
我们会发现,
1776年就是那样的年份。
那一年开始,
领跑世界2000多年的中国,
开始放缓脚步、固步自封,甚至
丢掉领头人的接力棒,
逐步被欧美后起之秀追上、赶超......
一 1776年的英国
在英伦小岛上,
这一年发生了两件日后轰动全球的事情。
来,来,来,见证历史的时刻到了
一是博尔登-瓦特在波罗姆菲尔德煤矿
首次向公众展示蒸汽机的工作状态。
掀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
英国抓住了科技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在工业生产领域,全面领跑全球。
二是,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
经济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由此,英国不仅在工业生产实践中
独树一帜,更是在经济理论研究中,
执全球执牛耳。
实践与理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托住大英帝国永不落的红日。
二 1776年的美国
当年4月,英属北美殖民地
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
华盛顿等人领导的革命成功之后,
一边和法国、西班牙合纵连横,
一边在北美大地开疆拓土,
这个只有13个州的北美东岸小国,
一路扩张成为如今横行全球的
美利坚合众国。
值得称道的是,
《独立宣言》强调的“自由权”、“选择权”、“”、“保护私有产权”、“政府不能随意征税”等条款,
为美国经济发展奠定了肥沃的土壤。
从此,
美国经济就像一匹
肆意奔放的野马一样,
驰骋在美洲宽阔的草原上。
直至嘶啸天下,问鼎世界。
三 1776年的中国
乾隆四十一年。
身居紫禁城的皇帝,
一直悬着的心,稍稍可以放下了。
因为闹腾几十年的大小金川叛乱
终于被压制下去了。
从1747年开始,
乾隆朝一共耗费了9000万两白银,
调遣了大半个中国的兵力,
才将发生在四川阿坝
的大小金川叛乱镇压下去。
乾隆曾自诩为“十全老人”。
并作《御制十全记》: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
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平定新疆、准格尔、台湾等,
那自然是丰功伟绩,
花再多的钱都值得。
但是平定大小金川上,
乾隆可谓是得不偿失。
从人员上看,动用兵力超过60万,对手不过3万;
从伤亡上看,杀四位将军,阵亡三万余人,仅杀苗番两万;
从战果上看,得到的只是四川省西北部的深山荒野,
纵深仅仅二百余公里。
一小撮叛军在这穷乡僻壤,
犹如瓮中之鳖,就是不用围攻,
日后也难逃生天,必然归顺政府。
花费9000万两白银,死亡那么多人,
只得到了一块本来就在嘴边的干巴肉。
真是导弹打蚊子,不划算。
可见,乾隆远没有他老爸那样的经济头脑。
他硬是穷兵黩武,
把雍正十多年呕心沥血积攒下来
的庞大家业耗费得所剩无几。
四 大国崛起:
资本、土地、劳动力、管理
乾隆一直看不起英美等“蕞尔小国”“化外之邦”,
他当然有这种傲娇的资本。
但一朝领先,不等于永远领先。
当大清帝国在树木睡觉乘凉的时候,
大洋彼岸的英美已经在大国崛起
的道路上狂奔起来了。
回望1776年影响英国经济发展的4大生产要素。
资本上,
大量民间资本涌入工业制造业,
为蓬勃发展的工业注入了
源源不断的血液;
土地上,
英国本土显然不够,
而遍布全球的殖民地成为了弥补英国土地匮乏的生力军;
劳动力上,
英国此时已经接过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的接力棒,
成为了奴隶贸易的主力军。
成千上万的奴隶从非洲被贩卖到英国殖民地,
这是一段极为不光彩的血腥历史,
但客观上为英国金银铜矿的开采、
经济作物的耕种、工业资本的积累,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口红利;
管理上,
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兴起,
为有效利用资本、劳动力和土地,
奠定了制度性的基础。
新生的美国,也从1776年开始,逐步走上了经济强国的康庄大道。
资本上,
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几乎都是
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的资本家。
土地上,
从13州逐步抢夺、购买成衔接两大洋的超级大国,
为经济发展解决了土地资源问题;
劳动力上,
非洲奴隶和源源不断的移民,
当然还有大量华工等,
共同构成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管理上,
1776年,华盛顿、亚当斯和杰斐逊等人就已经开立了形式多样的股份制公司和合伙制企业,
他们懂得如何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有效结合,
进而创造经济财富。
再回来看看1776年的中国。
雍正的励精图治,
加上乾隆朝前期的积累,
此时乾隆手里拿着一幅绝世好牌:
资本上,
中国的GDP仍然占世界30%。
单论体量全球第一。
土地上,
中国的疆域达到了1453万平方公里,
是如今960万平方公里的1.5倍。
劳动力上,
此时清朝总人口达到2亿多!
但是,中国缺乏有效协调以上资源的“管理”要素。
极权统治下的中国,
绝大多数财富集中在朝廷。
老百姓民不聊生,穷得叮当响。
人均粮食占有量为清朝建国以来最低!当年外国人从轮船上往外丢死鸭死鸡,在海边等候的老百姓,二话不说,就跳海去捞那些外国人不要的东西吃!
乾隆多次“下江南”,
昭显皇威,巡视江山。
他能看到的不过是地方官员刻意
想让他看到的太平盛世,
不太可能真正体验到民间疾苦。
而虽然有1453万平方公里,
一半以上受制于地理因素不能用,
其余掌控在官僚阶级手里,
土地大多用于低端农业生产,
无法为工商业发展赋能;
劳动力虽然位居全球第一,
但是清朝对老百姓的控制极其严苛。
以一件事为例,
当年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
清朝严禁国人与外国人交流。
一旦发现有人教外国人说中国话,
就是死罪,秋后问斩!
1776年末,
乾隆要求各地“禁毁书籍”,
仅浙江一省,
就毁掉书籍五百三十八种、
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部!
乾隆朝,各种“文字狱”更是层出不穷。
最低程度的言论自由都无法保证,
更不要提民众有选择从事自由贸易等商业活动的权利了。
再则,经济的发展,
亟需懂得经济规律的高端企业管理人才,
而当时中国依然是科举盛行。
80岁老头还要进京赶考!
精英们热衷于“之乎者也”,
对商业漠不关心、甚至嗤之以鼻。
1776年之后,
乾隆的统治进入中后期。
从史料里,我们看到的,
大多是乾隆开始回首往事,
自诩自己“十全武功”;
亦或是翻开历代经典名画,
随意题诗题跋,破坏文物。
了不起的文治武功几乎看不到。
20年后,乾隆去世。
此时国库虚空,
虚胖的大清帝国俨然垂暮老矣。
44年后,战争爆发。
回光返照的嘉庆帝,
一生清贫的道光帝,
背上了“嘉道中落”、“丧权辱国”的大黑锅,
被钉在中国近代史的屈辱柱上。
别怪我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战争的失败,
始于乾隆朝中后期。
乾隆,在位60年,活到89!
从人生履历上看,
他无疑是中国最潇洒的皇帝之一,
但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中,
正是他把领先上千年的接力棒丢了,
说他是坑娃的鼻祖,
不冤。
中国第一条铁路竟是英国人偷偷建的:1876年6月30日吴淞铁路通车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一千五百九十二期】(历史系列第785讲)
中国第一条铁路竟是英国人偷偷建的:1876年6月30日英商在上海擅自修筑吴淞铁路通车,这是外国人在中国建筑和经营的第一条铁路。
这是个很有趣的故事。
早在1825年,英国便建成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营运的铁路——史托顿及达灵顿铁路。
在1876年,欧美的火车都是寻常事物。
今天我们认为,铁路和火车改变了世界。
在没有火车的时代,陆地运输只能依靠马车。而马车运输量一般在一吨左右,再重就难以长距离运输。
而一些民间马车,由于制作粗陋,只能搭载几百公斤的货物。
马车拖曳车辆一般是无法快速奔跑的,每日前进速度大约是35公里到45公里,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种运输量太低,根本不实用。
古代的运输高度依赖水运,但船只速度也不快,毕竟可以大量运输物资。
运河大型船只,可以运输几十甚至上百吨货物,这是马车无法相比的。
古代无论军事作战还是大规模运输,完全依赖河流,尤其是运河。
维持运河的费用和人力投入都非常惊人,必须时刻进行疏浚,不然很容易就淤塞。
自古以来,为了维持运河航运,中国政府花费了可怕的资金和人力。
资料中这么写:为了疏浚河道,朝廷大量征调河工,人数以万计,比如常设性夫役就有坝夫、堤夫、浅夫、溜夫、闸夫、泉夫等。另据《漕河图志》记载,“漕河夫役,在闸者,曰闸夫,以掌启闭; 溜夫,以挽船上下;在壩者,曰壩夫,以车挽船过壩;在浅铺者,曰浅夫,以巡视堤岸、树木、招呼运船,使不胶于滩沙,或遇修堤濬河,聚而役之,又禁捕盗贼;泉夫,以濬泉;湖夫,以守湖;塘夫,以守塘;又有捞夫调用无定;挑港夫,征用有时”,“ 定役夫,自通州至仪真瓜州,凡四万七千四人”。
也就是说,每年维护运河的工人就数以万计,而且分工复杂。
京杭大运河每年需要的固定工人,就高达4万4000多人。
另外,船只的速度很慢,比马车还要慢,一天航行三四十公里就是顶天了。
而且,运河船只不能太大,运输量还是有限,不能和海船相比。
运河船只的运行,还需要大量的船工和码头工人,仅仅山东一省就高达“该夫役一万四千二百余名,约计雇役该银一十三万四千六百余两”。
由于这些工人数量巨多,逐步形成了黑社会性质的青帮组织。
火车出现以后,这一切都成为过去式。
火车具有极大的运输量,很高的速度,以及较少的人力维护。
只要有了铁路和火车,以往所谓鸟不生蛋的偏僻地方,就不存在了。
以左宗棠远征新疆为例,他从西安运输一车粮食到乌鲁木齐,经过河西走廊陆地。运输需要1个多月时间,运输费用是粮食价格的几十倍。而有了火车以后,这只需要半天时间。
如果中国很早就有火车和铁路,版图肯定比现在要大得多,可以统治周边很多国家,没有地理上的限制了。
早在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的时候,普鲁士利用国内铁路,仅仅用了1周时间就将50万大军和相应的装备运到前线。
放在过去,这至少需要1到2个月的时间,现在只要7天。
到了一战就更夸张了,德国对敌人宣战以后,短短12天就将150万大军运输到西线的荷兰前线。
20天内,德国人利用火车运输了300万军队,90万匹军马还有大量的军事物资。
明明铁路如此有用,各国都有大量的使用经验,满清就是熟视无睹,毫不关心。
1863年7月,李鸿章在上海、苏州一带与太平天国作战。
此时,上海27家英法洋行联名向时任钦差大臣、江苏巡抚李鸿章要求,修筑上海至苏州间铁路,表示这有利于攻打太平军。
李鸿章把建议上报总理衙门,得到“严加拒绝”的回复。
英国商人都德,曾经在北京宣武门外修筑了500米长度的铁轨,以展示火车的作用。
都德使用小型蒸汽机车,在这条小铁路上行驶,类似于今天儿童乐园的玩具。
即便如此,北京市民看到火车发出巨大怪声、喷出烟雾、没有马拉也跑得飞快,全部大惊失色。官民们一致认为,这是洋人的妖术。
满清步军统领衙门,随即以“围观者骇怪”为由,急忙拆除该铁路。
时间到了1860年,上海租界的洋人非常想要建立一条铁路,从吴淞码头到租界的货仓。
吴淞码头是黄浦江入海口,大量洋人货船都在这里卸货,然后通过陆地运输15公里,到达租界的各大货仓。
为什么这些货船不直接驶入黄浦江,到达租界呢?
那时候黄浦江淤塞严重,不能行驶大吨位货船。不过,即便是这15公里的陆地运输,也并不容易办到。
洋人货船远道而来,通常携带上百吨到数千吨货物。
卸货和装货还好办,毕竟中国搬运工人的工资低廉。
关键在于陆地搬运15公里,运费很高昂。
当时没有运输汽车,还得使用马车运输,旷日持久,效率极低。
一些货物堆积在码头,还没来得及运完,就因为上海常见的阴雨而发霉变质。
洋人反复申请,上海政府都是断然拒绝,认为修建铁路是不可能的。
洋人前后申请了差不多10年,始终没有结果。
洋人忍无可忍,觉得不能这么等下去,干脆先斩后奏。
1872年,美国驻上海副领事奥立维·布拉特福发起修建一条从吴淞码头到上海的窄轨铁路,并获多家英国工商团体参与。他们未经中方同意就在上海成立了“吴淞道路公司”,并向上海道台沈秉成呈交了征地报告,谎称公司要修筑一条从上海市区通往吴淞的“寻常马路”。
上海政府没有在意这条马路,给予批准。
其实,上海道台沈秉成并不傻,他应该知道洋人是为了修建铁路,只是不敢公然得罪他们。当年太平军进攻上海,沈秉成差点完蛋,完全依靠洋人军队击败太平军才没事。
沈秉成私下也收了洋人很多好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况且,沈秉成认为洋人在上海乡下征地,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答应他们的要求也没有关系。
果然,洋人试图购买短短15公里土地,遭遇了极大的麻烦。
沿途所有乡民全部提出高价,有的干脆是给多少钱也不卖,认为铁路会阻碍祖坟的风水。
洋人也有办法,派出买办软磨硬泡,威逼利诱,尤其是拿出大量现金引诱。
说起来,这些华人买办都是人精一类,在他们来看只要有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上海乡民毕竟贫穷,架不住金钱的吸引力,最终洋人成功购买了15公里土地。
不过支付的购买土地资金太多,这家铁路公司倒闭,由1874年7月28日在伦敦登记成立“吴淞铁路有限公司”接手。
1875年,上海英商怡和作为代理人,开始修建铁路。
铁路建设由英国人负责,从1876年1月开始修建,花费区区1个月就完成,2月14日火车第一次试运行。
数千上海乡民赶来围观,上海道台冯俊光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下令英商暂停兴建铁路,以便请旨再议。
英国人多少要给上海政府一点面子,果然停止运营1个月。
1个月内,满清并没有决定应该怎么办。
英国人又继续修建剩下的附属工程,到4月彻底完工,1876年7月1日,吴淞铁路正式通车。
这是一条商业铁路,只有15公里,修建了高达15座桥梁,主要是运输货物,也可以运输旅客。运营初期每日开行列车6对,列车由6节车厢组成。
1877年2月乘客增多,列车增挂至9辆,时速约25公里,全程行驶35分钟。
这条铁路开通以后,货物运输没有丝毫问题。
本来这条道路上,每天都需要数百个工人和数百辆马车来回运输,繁忙无比。
现在,一条铁路就彻底搞定了。
火车开通以后,英国铁路商人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满清政府极为不满,认为这是破天荒的行为。
同时,铁路沿线居民也不满。尤其是那些并没有在购买土地中受益的乡民,认为火车鸣叫影响地方安宁,惊吓了牲畜,影响粮食生长。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铁路的钢轨破坏了风水,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未来。
运营1个月后,一个乡民在穿越铁路时被压死。
由此,很多乡民聚众去吵闹,期间还发生了洋人开枪,打伤一个乡民事件。
清政府借机换成老百姓反对铁路,长此以往可能出现暴动,压迫英国商人拆掉铁路。
英国商人有政府撑腰,也不示弱,双方大吵大闹了很久。
大家一度闹僵,还是老谋深算的李鸿章聪明。
他提出:为何不由中国按照原价将铁路买回?再让华人公司招标承办铁路……。如此则洋商不至于损失很大,而中国主权也不受影响,是两全其美的做法。
最终,这条铁路运营到1877年10月就停止了。
清政府支付高达28万5000两白银,收回铁路。这个数字超过了建筑铁路的投资。
当时英国人修吴淞铁路的总投资额为4万英镑,相当于13万白银,而清政府付出的银子超出一倍还多。
有意思的是,随后上海很多华人公司蜂拥赶来,愿意承办这条铁路,却遭到迎头一击。
上海、江湾、吴淞三处商民145人曾联名公禀两江总督“请准铁路继续办理”,但清政府根本不予理睬。
他们压根没准备,继续保留这条铁路。
有意思的是,1877年10月20日,中国赎路款项按时付清,吴淞铁路于当天下午2时正式收回。
而收回铁路以后,满清政府并没有使用这条花费接近30万两白银的铁路,而是直接将其拆毁。
后来北洋水师向洋人购买的“超勇”号撞击巡洋舰,也不过20多万两白银。
在拆除后二十年,即1898年吴淞铁路重建。
这条铁路,最好的体现了满清政府的短视和无能。
在5年前的1872年10月,日本就开通了第一条铁路,从新桥至樱木町,长达25公里。
2年后,这条铁路又延伸到神户。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东海道线铁路。
日本很快意识到铁路巨大的好处,尽全力发展铁路。几年后的1881年,日本的铁路里程就超过1600公里,1906年时达到9000多公里。
事实证明,日本铁路为经济腾飞起到巨大作用。
而满清呢?明明已经买下来了,竟然随手拆掉。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2076年2月19日,地球开始流浪的第一个元宵节
2076年2月19日
地球流浪的第二个年头
迎来了第一个没有元宵的元宵节
虽然人们还是会习惯性地庆祝
但是仔细想想却有些好笑
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而此时,月球早已不知身在何处
亿万年的相守都会分道扬镳
那些在一起才几个月、几年的小情侣
何苦还要为分手流泪、发疯、要死要活呢
我想起了几十年前
那一年,地球还没开始流浪
那年的元宵节也是2月19号
我记得节日前几天
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说
元宵当天可以看到超级月亮
下次再见要等9年那么长
但评论的网友们却并不买账
吐槽基本每年都有类似报道
那时他们还沉浸在元宵放假的期盼中
还不知道,往后的日子赏月已成奢望
我记得那天别致的花灯
一盏一盏泛着暖色的光
每一盏都像一轮小小的太阳
默默照耀着前世今生的人间
现如今,那个健康的太阳已不在
他垂垂老矣,行将枯朽
而我们终于是个不孝的孩子
无法忍受他突变的性情,惊慌失措地逃离
奔向未知的宇宙,寻找一个新日
我想起那几天
一对小情侣作妖烧着了房子
人们心疼火警、心疼邻居老人
甚至考虑到了一只猫咪的感受
却没人提起被浓烟污染的地球
那时,他们还以为有足够的时间
去治理环境,抚平地球的大小伤疤
却未料到,那系着过去和未来的漫长岁月
会在某一天变得岌岌可危,甚至戛然而止
我记得那时
人群还很拥挤,食物还很丰盛
大家抱怨灯会是人会,抱怨汤圆太腻甜
如今,他们所抱怨的已成了绝版
徒留灾难中幸存的人们
躲在泥土之下的一方空间
食不知味地啃着蚯蚓干,品着思念
我怀念着曾经拥有却不懂珍惜的一切
也痛心着已经失去又恋恋不舍的所有
幸好
地球还在
家还在
我们就有希望
若终有一天
千年前的种子终于冲破冻土
我的子孙重新沐浴阳光
人们可以自由地在绿茵中奔跑
……
其实,我们拼尽全力寻找的
不过是从前平淡乏味的生活
就像2019年的元宵
你,我,他都在
大家热热闹闹
一起猜灯谜、吃元宵
以上图片来源:pixabay
1276年6月14日,南宋赵罡继帝位于福州
1276年6月14日 (农历五月初一),南宋赵罡继帝位于福州。
宋端宗赵是(1269-l278)为宋恭宗庶子,曾受封为建国公。宋恭帝继位后封为吉王。
1276年(德站二年)正月,元军逼近临安,赵是封益王,逃至福州。
6月14日(五月初一日),丞相陈宜中等泰之接位于福州,改元景炎,母杨淑妃同听政。元军人福建,他逃至海上。海船停泊在广东惠州附近,在海上流亡。
景炎二年(1277)十二月,至井澳,惊飓风成疾。
1278年5月,赵是在广州湾的砚洲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