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法国研究报告:南极出现极地放大效应,气候变暖速度比预测快
日前,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发布了一份由其主导的研究报告,其中证实了南极出现了极地放大效应,当地气候变暖的速度约为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这比原先的气候变化模型做出的预测快得多。
该研究报告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期刊之上。研究团队对78处南极冰芯进行了采样,从中分析南极气温历史数据,并与气候模型和气象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南极的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22至0.32摄氏度,远高于此前气候模型预测的每10年上升0.18摄氏度。论文的第一作者马蒂厄·卡萨多(Mathieu Casado)博士表示,研究证实了南极出现了极地放大效应,升温幅度达到了世界平均值的近两倍。
极地放大效应原称北极放大效应,指全球变暖背景下,由于冰雪融化降低了地表反照率等因素影响,北极地区吸收更多热量,升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水平的现象。北极地区的该现象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但南极升温情况是否有气象学意义此前存疑。
研究团队对南极气候变暖的程度表示担忧:“看到南极洲出现如此显著的变暖,超出了自然变化范围,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我们对未来海平面上升的所有预测都是基于原先被低估的变暖率数据。(现有的)模型可能低估了海冰的流失情况。”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科学家凯尔·克莱姆(Kyle Clem)博士则表示,南极洲的气候向来受到较大的自然波动影响,但该研究表明了“南极气候发生了可检测到的意外变化”,证明了“人为的极地放大效应”在南极存在。 克莱姆称南极气候迅速变暖会造成一系列后果:“就海平面上升而言,海洋变暖已经使南极洲西部的冰架融化,并导致南极洲冰盖后退。近几十年来,这种情况已经在南极大陆出现过,而在南极气候变暖更加剧烈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可能会比预期更早地蔓延至南极洲周围。”
解读:人类难以抗拒的10大心理学现象,彻底暴露了人性!
阅读前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免费获取职场文化及管理知识。职场千里马文化,只做职场干货,完全免费分享!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大象小时候被细绳栓在木桩上,拼命用力都无法挣脱,渐渐的,就认命了,即使长大了,依旧被那根细绳所束缚,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厉害之处……
一、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二、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
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
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三、责任分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 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帕金森定律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
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
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
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五、晕轮效应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
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
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
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
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
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六、霍桑效应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
另外,又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
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霍桑效应:“发泄”使工作效果明显提高。
七、习得性无助实验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
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
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
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八、证人的记忆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
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
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
他们让被试者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
第二天,让被试者回答一些有关录象里内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
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内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
和以前发生的一样,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发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些对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
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
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
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
例如,从总体上讲,他们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别人在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发颜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九、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
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
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
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
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
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
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鼓励你的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
十、虚假同感偏差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
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
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
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
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
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声明:素材与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商业合作,请后台私信“合作”,获取联系方式!
欢迎关注【职场千里马文化】头条号,每天学点职场文化,助力升职加薪!网友都在看:
多少人败在不会说话上?沟通最忌讳的9句话,多说一句都会得罪人!
烂在肚子里,也不能给领导提的5大意见,说了很容易得罪人!
会带团队的领导,都善于做好6大管理:目标、计划、流程、沟通……
一流管理者,对付小人的四大“驭人术”,至少看三遍,管人很实用!
七种穷人思维模式,让你越混越差!不反省改变,很难出人头地!
技术|锂电池自放电测量:静置与动态测量法
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的测量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1)静置测量方法,通过对电池进行长时间的静置得到自放电率;2)动态测量方法,在动态过程中实现对电池的参数识别。
静置测量法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自放电测量方法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电池进行较长时间的静置,测量静置前后电池参数的变化,来表征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程度。根据测量参数的不同,静置测量主要分为3大类:容量测量、开路电压测量和电流测量。
1. 容量测量
在电池进行长时间静置前,对电池进行一次充放电,记录静置前的放电容量Q0。静置后采用同样的方式使电池放电,记录静置后的放电容量Q。
根据式(7)可以计算得到电池的自放电率η。再对电池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一次充放电,记录循环后的电池放电容量Q1。根据式(8)和(9)可以分别计算得到电池的可逆自放电量Qrev和不可逆自放电量Qirr。该方法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容量测量方法示意图
在国际标准化机构及各国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发布的电池测试手册中,对通过容量测量来检测电池自放电作了相关规定: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的《含碱性或其他非酸性电解质的蓄电池和蓄电池组:便携式二次锂电池和蓄电池组》(IEC 61960)中规定,将处于50%SOC状态下的电池,在环境温度(20±5)℃下存储90d,再次充电后电池的放电量应不小于额定容量的85%,具体测量流程如图2a所 示。美国汽车研究委员会(USCAR)发布的电动车用电池测试手册规定,测量前应先测量与电池工作区间对应的实际电量。将电池以C/3倍率放出50%的可用电量后,在环境温度30℃下存储30d,再次充电后测量电池的放电量。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31486)与IEC标准较为相近,规定了荷电保持及容量恢复能力的测量试验流程。以室温试验为例,电池在室温条件下存储8d,要求荷电保持率不低于初始容量的85%,容量恢复不低于初始容量的90%。具体测量流程如图2b所示。
图2 IEC 61960标准规定的测量流程(a)和GB/T 31486标准规定的测量流程(b)
2. 开路电压测量
开路电压测量通过直接测量电池静置过程中开路电压的变化,来表征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程度。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与测量容量相比较为简洁,耗时较短;缺点是对于开路电压-SOC曲线上电压平台较长的锂离子电池(如LFP电池),在很大的SOC范围内,电池电压变化较小,较难通过测量开路电压表征自放电程度,即该方法存在一定的适用范围。
3. 电流测量
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微小电流充电,以维持电池的电压保持不变,稳定时的充电电流值即为自放电电流。根据Zimmerman的研究,该微小电流可能数月内都无法稳定下来,不同设计的电池稳定时间也不尽相同,一般推荐的测量时间为至少一周。
这种方法同测量开路电压的方法存在相似的问题,即对于电压平台较长的锂离子电池,该方法的有效性面临挑战。此外,由于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电流极其微小,一般为C/50000或更低,要施加并测量这一微小量级的电流,对实验仪器的要求较高。
Sazhin等对上述常规的静置测量电流方法作了一定的改进,使用电化学工作站对电池施加一个比开路电压低的恒定电压,同时测量电路中流过的电流,不存在自放电和存在自放电的电池的电流-时间曲线如图3a所示。
图3 Sazhin电流测量方法部分实验结果
通过主动施加恒定电压,控制电池达到平衡状态并测量该过程中电路中流过的电流,可以缩短测量时间。此外,电流为零的跨越点(CZCP) 也可以作为表征自放电率的参数,如图3b所示,电流Isc达到零点的时间tCZCP的对数与自放电电阻Rself的对数成正相关关系。
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缺点,即对实验设备的精度要求较高。实验所用的电化学工作站电压分辨率为100uV(14.5V量程下),电流分辨率为1pA(200nA量程下)。
综合来看,以上3种方法都非常耗时,实验时间跨度从一天至数十天不等,电流测量场景下测量时间的缩短需要高昂的设备成本。
动态测量法动态测量方法,即在动态过程中实现对电池的参数识别。为了缩短测量时间、节省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研究人员也作了很多尝试。一种方法是通过改变环境温度和电池的SOC等条件来加快自放电速率,使测量参数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相对较大的变化。这种方法虽然节约了实验时间,但同时也加快了电池的老化,增加了对电池的损伤,只适用于实验室研究,不适合在实际生产中大规模应用。另外一种方法则是在现有较为成熟的锂离子电池等效电路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自放电电阻,通过不同的参数识别手段,在动态过程中测量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率。
李革臣等利用自动化系统辨识理论,将锂离子电池简化为一阶电阻-电容(R-C)等效电路,对锂离子电池和等效电路施加相同的充放电电流,根据输出电压的差异调整等效电路的参数,直到二者差异趋近于零,就得到了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电阻值。这种方法需要的总测量时间约为12h。但是,该方法将电池等效为一个无源电路,未考虑在实验过程中电池荷电状态变化对输出电压产生的影响。
Schmidt等将电池简化为如图4所示的等效电路。其中:Rp,i为电化学反应电阻,Cp,i为双电层电容,Rself为自放电电阻,C为电池等效电容。通过对锂离子电池施加短时间的电流脉冲,测量随后静置过程中的电压变化,进一步解析得到自放电电阻值。该方法仅考虑静置时每一阶段起主导作用的反应,将复杂的反应机理解耦,在减少计算量的同时也缩短了测量时间。
图4 所用锂离子电池等效电路
具体来讲,静置初期起主导作用的是过电压的恢复,静置末期电池的自放电才起主导作用。可通过静置末期的数据分析自放电的时间常数,再补偿过电压恢复期自放电导致的电压降,求解电池等效电容,最终得到自放电电阻值。该方法可以在10~48h内得到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电阻,与传统方法相比节省很多时间,但为观察到自放电起主导作用的阶段,仍需消耗大量静置时间。
Ouyang等将电池内短路的影响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参数效应和消耗效应。其中:参数效应是指由于短路电阻的存在,导致测量的开路电压和内阻相对真实值有一定偏差;消耗效应是指由于短路电阻的存在,电池内部存储的能量不断被消耗,电池SOC不断下降,这将导致电池开路电压和内阻的真实值相对正常值产生一定的偏差。
式(10)和(11)所示的电池差异模型中:Ei为电池开路电压,Ri为电池内阻,Ui和I分别为测得的电池电压及电流。利用递归最小二乘方法求得ΔEi和ΔRi的值,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识别超出阈值的异常参数,从而判断电池是否出现内短路。在短路电阻为100Ω时,该方法最快可在4h43min内实现内短路的辨识。
以上3种动态测量方法,通过引入等效电路等手段将锂离子电池进行简化,并采用了创新性的实验方法解析出自放电电阻值,在缩短测量时间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总结综述了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两类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率的测量方法,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3点:
1、发生在负极/电解液和正极/电解液界面的副反应是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的主要来源,可以通过对正极表面进行改性,在负极、电解液中加入添加剂等手段,抑制自放电的发生。
2、在电池的存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处于过高或过低的SOC状态,并且环境温度和湿度应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范围内。
3、目前主流的自放电测量方法是以长时间静置实验为基础的静态测量。该类方法的最大问题是测量时间过长,造成空间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结合等效电路模型进行参数辨识的动态测量方法,这些方法在缩短测量时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创新性实验设计,在动态过程中完成对自放电的解耦识别,是未来实现自放电快速测量的关键路径和发展方向。
【每日分享一点知识,有益点赞收藏关注】
分手后有这些行为,复合几率有多大?
分手后为什么你总想问,他哪些行为代表有复合的可能呢?
因为你看不到对方的主动,但总是心存侥幸地觉得他还爱你嘛!
所以接下来所说的几个状态,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因为在我看来,任何情况的分手,都有复合的机会,只是机会的大小不同而已。这需要我们主动努力争取,而不是守着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心"和"面子",守株待兔,坐以待毙地等着对方来主动。
"如果他不爱我了,那我的坚持也没有意义。"
如果你分手后很在意对方,却只关注于对方对你的主动。其实这才是自我贬值的表现。因为你不敢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却又拒绝不了别人对你的需求。
这不是怂是什么?
还有人分手的时候听了什么十年之约"我们先做朋友,如果那时候我们都还对对方有感觉,就在一起。"听起来是不是很浪漫,都是放屁!缓兵之计而已啊!这样的话你也会信吗?如果对方在分手后还跟你做朋友,多半只是为了骑驴找马更方便而已。你在傻乎乎等复合,人家可能已经去见识花花世界了。
所以啊,要不要复合的前提,一定是"你想要怎样?"感情的主动权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复合的机会=分手的原因+对方的态度+你的做法
如果我们想复合,那就从对方的态度+分手原因着手,去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做正确的事,这样才能有最大的机会。
01、朋友圈的陌生人(复合几率10%)为什么"最熟悉的陌生人"最难挽回,因为如果对方能心平气和地跟你联系,用一种温和的对待陌生人的方式对你,不拉黑,不红脸。就代表他对你的需求真的非常非常低,他此时最渴望得到的感情不是两个人你侬我侬,而是自己一个人独立清醒。而且对方足够了解你,你很难通过简单的改变或者价值展示来引起对方的注意,甚至容易适得其反。
·分手原因:因丧失,厌倦而分手。
·对方状态分析:这种情况下,对方对你的情绪比较冷静,能联系得到,但是对你的态度比较客气或无动于衷,因为分手是积累已久,早在分手前,对方就把情绪消释地差不多了。跟你分手往往也不是因为你的错,而是不再感受到"爱"的感觉,希望能好聚好散,和平分手。
·应对方法:
1. 植入差异化价值如果你们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一年之内),你可以取长补短,考虑展示一些他不曾了解的优势。但如果你们在一起超过两年,对方非常了解你,这时候不要一下子做过大的改变,而是你可以为自己现有的价值,重新进行差异化解读,给对方做个思维转换。
具体的操作方法,比如,对方觉得你太过沉闷,不解风情。你就可以给不经意间给他讲一个反面教材,比如XX明星出轨,或者身边的朋友找了一个情绪化伴侣,导致度日如年情绪压抑的悲惨结局,间接向他传达你的"情绪稳定"优势。剩下的,让他自己去判断和对比。如果你们能在一起两年以上,说明你们的综合价值是相匹配的,对方只是一时进入了疲倦期而感受不到你的价值,这时候你只要做到"温柔的提醒"即可。
2. 制造机会补偿效应
两个在心理层面比较平淡厌倦的人,其实可以通过一些生理层面的小刺激,来重新找回。当然,不是叫你去发生关系,而是适当运用补偿心理,去找机会跟对方接触。
比如说,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有什么事情一直拖延没有做成,你就可以主动提出,既然分手了,我也想好好画上一个句号。之前我们约定要去的地方,你陪我去一次吧。地点的选择:1、对方感兴趣,这样会加大你的邀约成功率。2、容易产生触碰或者心跳的地方,比如黑漆漆的电影院、刺激的游乐园、极限运动等等。
如果你们之间没有别的矛盾,只是互相感到疲乏和厌倦,那一般来说,对方不太会拒绝你的邀约,如果拒绝,你就对他说"就圆了我这个心愿吧,以后也没有机会了。这次之后我不会再来找你了。"表达遗憾,并且给对方施压,潜台词就是如果你不陪我去,我还是会一直来找你。
02、经常联系的朋友(复合几率30%)经常有人跟我说,我现在跟他是朋友,是不是离复合不远了。
曾经有个来访者,她的前男友就是一个"话痨",在分手后还三天两头来找她聊家常,抱怨领导。她觉得这代表了"重视"和"在乎",但其实,往往只是对方想要找人倾诉又找不到合适的人,相对别人来说,你更了解他,也愿意倾听他。况且跟你做朋友,百利而无一害。
当你能够持续用"朋友"的身份,做"恋人"该做的事。那最终等着你的可能不是复合,是被"备胎"。
不要自欺欺人了,如果对方一分手就把你当朋友,挽回的机会反而很小。不相信?你试试提复合看看?
·分手原因:在一起时间太短,他还没有来得及"爱"上你,关系不够深入。
在一起时你给他了一些情绪压力,分开后对方反而没有压力。
·对方状态分析:
如果这时候你给他的回应比较足够,那他完全就"恃宠而骄"了。一边享受把你当做一个"情绪垃圾桶",一边可以不负责任地不用承受"伴侣的义务"。跟你保持联系的同时,可以不拒绝跟新的异性沟通。如果找到了合适的新欢,你马上就会被冷落。到时候你再去生气,对方只会一脸无辜地跟你说"我们只是朋友啊"
·应对方法:
1、 保持自我框架性你知道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样的吗?才不是你这样的!
真正的朋友,聊天聊一半消失了,开两句玩笑也没关系,总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朋友"就是在生活的缝隙中交流的人,而不是像你这样,天天抱着手机,人家一发消息你就开心地立马回复,一生气你就安慰,一生病你就买药,一句没吃饭你外卖马上送到。真正的朋友,往往都是"已读不回",你能做到吗?
等你保持了自己的生活框架,不秒回,不舔狗,对方才会开始重视你们的关系,才会重新审视自己,才会明白珍惜,用承诺来换取价值。而不是用一句"你是我的好朋友。"来敷衍打发你。
2、 合理化刺激
当对方持续向你索要情绪价值,甚至更多的价值时,你可以直接回击"你快去找个对象吧,做你朋友好难,还得当垃圾桶。"用一种比较高的姿态去打压对方,相信我,你会有惊喜!
还有一种方式不建议轻易尝试,就是"多找几个好朋友",你可以多跟几个好朋友一起玩,而忽视了他的感受,刺激他的占有欲,他就会主动想要升级你们的关系。
03、拉黑你,拒绝你(复合几率50%)拉黑就是没希望吗?不,拉黑和拒绝反而能代表一个人对你的在意。
心理学研究发现,大脑中参与情绪处理的区域,有一个部分叫做"脑岛",脑岛只感受情绪的强度,而不分辨情绪的好坏。这也就是为什么,能让你笑的最开心的那个人,也能让你哭得最伤心。
因为你是那个能引发对方情绪波动的人啊!这种剧烈的波动,是把双刃剑。用好了,所向披靡,用不好,拉黑拜拜。
·分手原因:对方因为你受到重大伤害,对你有很大的负面情绪。
对方因为某种原因,想要克制自己不再爱你。
·对方状态分析:无论是冲动拉黑,还是理智拉黑。拉黑这个行为就代表了"对方不敢直面面对你的情绪,需要通过外力来阻止自己对你产生情绪。"所以,拉黑一个人往往代表我们潜意识对他还是有很高的需求,因为现实无法实现,所以选择逃避。这时候你要是过于激进地死缠烂打,就会大大缩减成功复合的概率,但如果用对了方式,对方就会逐渐对你放下戒备。
·应对方法:
1.封闭式自我描述"行吧,分手就分手,我放弃了。但是没必要拉黑我吧,我以后不会跟你说复合的事了,要不要加回来随便你。不过你这么抵抗,不会还没放下吧,我都放下了。"你看似给了他选择和拒绝的机会,其实是在给对方一定的压力。如果不加回来,他就是"没放下",所以他大概率只能把你加回来。这样的自我描述其实是一道封闭式选择题,正常情况下,只能选择加回。
2.持续输出稳定情绪
加回来之后,一定要记得,不要再暴露需求感了,更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的需求。不是所有的"对他好",都是"他想要"。尤其是某些男性在分手后,想要挽回对方,就用"金钱补偿",来表达自己的诚意。但女性在分手后收到钱,大多只会感受到"被羞辱",你没有解决问题,却指望用钱让我开心。这种做法,大家千万不要学习哦!!!
在情绪上与对方站到一个阵营,如果她抗拒你,就不要强行逼近。只会拉开你们的对立面,让她产生抵抗情绪。从对方感兴趣的东西下手,偶尔找个借口跟对方聊几句,心态稳定一点,对方自然能接受到你改变的信号。
04、不拒绝也不主动(挽回成功率70%)除了性格非常内向的回避型人格以外,一般人在分手后对你的态度不主动也不拒绝,那就代表,他正在"审视"你。"不拒绝"至少是一种接纳的情绪,不用过度揣测别人的动机。只要他的情绪是接纳的,就是好事!
不要盲目地追求"爱"或"不爱",一段感情是否值得继续,至少要有一个人理智地平衡和判断,这对你们才是最有利的。
·分手原因:对方自己处于一个较为迷茫的时期,没有想清楚未来规划。
他对你没有信心,或者认为你部分价值与之不匹配。
·对方状态分析: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时期叫做"自我同一性的延缓期",也就是在过去父母塑造培养下的我们,和未来我们自己期待中的样子,无法很好的结合时,我们产生的一种矛盾、自卑、纠结的感觉。
当一个人自己的状态比较迷茫时,往往会投射到对亲密关系上的迷茫。男性容易在23-25岁时产生"自我同一性延缓期",而女性会更早一些。所以当对方需要"静一静"的时候,他是真的想要好好想清楚。这时候,做好你该做的就行了。
·应对方法:
1. 展示适配性价值如果你们在一起过,就说说明你对他是有吸引力的。再次分手不是因为没有吸引力和魅力,而是你无法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价值,尤其是他需要的适合他的价值。
比如说,一个忙于事业的男性,一定不会喜欢一个粘人的情绪化的小女生,在这个时期,他可能更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知性独立女性,即使不能在事业上帮助他,也能在生活上多照顾和理解他。
2. 深度沟通未来规划
跟对方聊聊,他的未来规划是什么。即使对方的规划里没有你,也不必着急。先试着理解和认同对方的想法,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规划即可。不要试图去说服和改变对方。
05、主动废物测试(挽回成功率90%)当对方主动否定你,打击你的时候,恭喜你,你离成功复合并不远了。
"你还是跟原来一样"
"我不相信你"
甚至一系列难听的脏话,都代表了对方其实对你有极大的需求和期待,因为你没有满足他的期待,所以他只能通过攻击你来平衡自己的内心。但其实他比你更希望,能够收获一段令人满意的感情。
于是他就会通过主动地打击你,嫌弃你,来测试你的反应和改变。你可能会问,我对他很好,为什么他反而要攻击我,变本加厉?
你可以理解为,对方对你的攻击,是在给自己的分手决定做合理化。此时他内心已经动摇了,所以需要不断打压你,来证明自己分手的选择是正确的。
·分手原因:你对对方造成了重大伤害
你无法满足对方的核心需求
·对方状态分析:他内心其实很煎熬,因为他想要得到一段稳定的感情,却被你伤害,或者不被满足。但是当他下定决心要离开时,你又想要挽回他,于是他很纠结,于是他的潜意识就帮他进行了废物测试,如果你能通过一次次废物测试,他就可以放下心结,试着接受你。如果不能,他就给自己一个下定决心的机会。
·应对方法:
1. 跳出思维框架不管对方说什么,都不要正面回应!不要正面回应!不要道歉不要反驳也不要沉默!比如当对方说"我无法相信你了",你就可以跟他说"我也不太相信我自己。"比如对方说"你真自私",你就可以说"我应该更自私点,这样现在就不会这么痛苦了吧。"
不直接表态,用更轻松地方式去化解你们的尴尬和矛盾。这很难,但是重复几次下来,对方就不会再对你进行废物测试了。
2. 消除复合顾虑分手的问题如果没解决,始终是你们复合的一大障碍。如果是现实问题,比如异地恋,有第三者,父母干预,都还是比较好一次性解决的问题。但如果是性格情绪上的不合,你就需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直到他彻底接受了你给他的"新形象"。
根据近因效应,一个人对他人的认知印象,会由最近最新的感受替代掉过去的感受。但假如你是一个脾气暴戾的人,你欺压了对方三年,你就不要企图用三天,一个月,让对方相信你。这个过程可能需要3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但只要你有意志力,我相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最后得说一句,以上的复合概率仅凭个人从业多年的经验总结,并不能作为绝对准确的方法去执行,只做参考和分享。
关键是想要告诉你们,当你的复合概率只有10%的时候,你可能需要90%的努力和改变。但当你的复合概率有90%的时候,你也不能完全松懈。方法不同,但其核心都是一样的,就是永远不要用自己的"天性"去挽回对方,越是直接不加以修饰的情绪越是容易伤害到对方。而你要做的,就是稍微克制一下自己的天性,理性分析你们的分手原因和未来规划,然后坚持做你该做的事。
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如果你正在遭遇感情困境或者情感危机,试着来做一下下面这个测试吧!
通常我会根据你们的情感状态,以及你对TA客观的定向描述,通过我擅长的很多人格与性格分析的方式,推理出对方目前的心理想法,对方没有跟你表现出来的真实需求,以及对方真实的性格是什么,帮助你更好的维护长期亲密关系。
1.讲话的习惯,语气,例如声调,语速,以及讲话逻辑\发散程度。
2.TA对你你通常是强势的还是依赖的?
3.你通常是怀疑的还是信任的?
4.TA对你通常是给予自由的还是掌控之中的?
5.TA的爱好与癖好。
6. TA在面对敌对情况的反应比如发生冲突的时候,或者生气时候的神态、反应、动作。
7.TA和父母的关系状态,以及父母的性格。
8.你们通常吵架的原因? 例如:情绪问题/ 客观矛盾本身/冷暴力/外因 (父母反对异地等)。
9. TA喜欢看的书电影的类型。
10. 一些特殊的小动作。比如说说话的时候爱转眼珠等。
11.花钱消费的习惯、对于金钱地位的概念。
12.距离描述下热恋前15个月TA对你的依赖程度。
13. TA平时的闲暇时间的安排。
14. TA朋友的性格。
15 TA工作上遭遇麻烦的处理方式。
16.Ta有没有讲述过他成长过程里的一些耿耿于怀的事?
17. TA 最讨厌的事情
18.出去旅游之前TA会做计划吗?
19.通常谁会先跟谁争吵?
20.TA穿衣打扮的风格。
21.TA情绪波动的频率。
22. 你认为最符合TA情感基调的三个词是什么?
A.安全感
B.控制欲
C.占有欲
D.认同感
E.默契感
F.归属感
23.你们二人谁的恋爱状态更像"猫"?
这是描述你的挽回对象的,不要主观评价,尽量客观描述。
我是雨宸,一枚情感咨询师,知道的比你想到得多。有情感困惑可私信或评论咨询。检索练习:学习科学证明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检索式学习是一种高效的记忆方法,它强调通过主动回忆和提取已有知识来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相比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学习方式,检索式学习更注重知识的输出,而不仅仅是输入。在这种学习方法中,学生需要通过自我测试、练习、回顾等方式主动地回忆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加强记忆效果。
为了更好地阐述检索式学习的有效性,下面将从认知科学角度、实证研究以及具体操作步骤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认知科学角度:
1. 检索增加记忆强度:根据“检索增强效应”理论,通过反复回忆和提取信息可以增加记忆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当我们试图回想起某个概念或事实时,大脑会重新激活相关的神经网络,并加强与之相关的记忆痕迹,进而提高记忆的可靠程度。
2. 检索促进深层次处理:在进行检索过程中,我们需要主动思考、组织和整合已有知识,从而促进对知识的深层次处理。与 被动的接受信息相比,主动检索能够激发更多的思考和理解,帮助我们建立更为牢固的记忆结构。
3. 检索提供反馈和修正机会:通过检索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纠正错误或填补漏洞。当我们在回忆中遇到困难或出错时,这种挫折感和修正过程实际上有助于加深记忆并提高学习效果。
二、实证研究支持:
1. Karpicke 和 Roediger (2008) 的研究发现,在学习材料之后进行自我测试比仅仅重复学习材料更有效地提高长期记忆效果。他们称之为“测试效应”,即通过自我测试来促进记忆的保持和迁移。
2. Agarwal et al. (2008) 的研究表明,在大学生中采用检索式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可以显著提高考试成绩。他们发现,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进行传统的阅读复习,另一组则进行自我测试和回顾复习。结果显示采用检索式学习方法的组别在考试中表现更好。
3. Roediger 和 Butler (2011) 的综述研究指出,检索式学习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都具有积极影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通过检索式学习进行复习和记忆都能够提高知识的保持和迁移。
三、操作步骤:
1. 制定复习计划:在开始学习之前,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并将知识点分成小块进行学习。每个小块的学习时间不宜过长,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2. 主动回忆和测试:在每个小块学习之后,尝试主动回忆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测试。可以使用闪卡、问题答案形式的练习或者做一些思考题来帮助回忆。
3. 检查答案和纠正错误:完成自我测试后,检查答案并纠正错误。这一步骤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修正自己对知识的误解或不完整理解。
4. 重复回顾和再次测试: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回顾所学内容,并进行再次测试。这种间隔性的重复回顾和测试可以帮助巩固记忆,提高长期记忆效果。
5. 应用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解决问题、讨论或者写作等方式来应用知识,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
总结起来,检索式学习是一种高效的记忆方法。它通过主动回忆和提取已有知识来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并能够促进深层次的思考和整合。实证研究也证明了检索式学习对于长期记忆效果的积极影响。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检索式学习方法来提高记忆效果,并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遗憾的是,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并未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充分应用或几乎不用,重复、低效、错误的学习方式仍然大行其道,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巨大压力。人们总是条件反射般的拒绝新知识或新理论,只是因为它们与既定的习惯、思维、标准、信仰或规范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