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后半生最好的活法:口无怨怼,眼无是非,心怀善意
有位作家曾说:“擅长把生活过好的人,拥有最多的不是经营生活的实操技能,而是好好生活下去的美好心态。”
我们无法掌控命运,但能选择如何生活。
岁月漫长,我们终其一生,无非是想把生活过好,把内心安顿好。
而后半生最好的活法莫过于:口无怨怼,眼无是非,心怀善意。
口无怨怼
《亲爱的三毛》一书中写道:
“偶尔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情感的某种宣泄,也无不可,但习惯性抱怨而不谋求改变,便是不聪明的人了。”
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遇到事便抱怨不止,再多的运气都会被消耗殆尽。
南非心理学家苏珊,曾经是一个很爱抱怨的人。
任何令她感到不舒服的事,她都能喋喋不休一番。
错过地铁,租的公寓突然停电,工作待遇差,男朋友送的礼物不合心意等等,她都会不停地发牢骚。
对于她的抱怨,大家刚开始还会安慰,后来便没人再愿意理会。
好友慢慢疏远了她,男友因忍受不了而提出分手,同事看见她都绕道走,就连一个她期盼已久的升职机会,也因此而失去了。
生活一连串的变故,令她一度陷入痛苦。
直到某一天,她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遇到了之前的导师。
导师见苏珊状态不好,了解了大致情况后,便和她一起分析这半年以来,她每次抱怨的原因。
她发现,原来自己在80%的场合中,经常不是对事情不满,就是对人有意见,而这种习惯性抱怨,早已成为一种常态。
来源:全景视觉
发现问题后,她决心改变自己。
苏珊将所有的精力专注于研究心理学,每每遇到知识难点,她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怨声载道,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渐渐地,她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工作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她发现,不顺心的人和事变得越来越少了,生活也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生活中,我们也会时常抱怨:
赚钱不容易、对象不好找、伴侣不体贴、孩子不懂事……
偶尔倾诉可以缓解内心苦闷,但若次次诉苦埋怨,生活便会变得满目苍夷。
一味地抱怨,只会让自己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时间久了便觉得木已成舟,放弃挣扎。
真正的勇者,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步履不停。
正如作家刘同所说:“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做自己的摆渡人。
人生下半场,口无怨怼,才是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
眼无是非
余秋雨说:“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生活琐碎中沉沦。”
诚然如此。
世间纷纷扰扰,若凡事都要较真,处处都要计较,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主持人阿雅是个古灵精怪、爱耍宝的人。
但有次采访中,她表示自己曾常常为了小事而耿耿于怀。
由于长相和身材都不出众,经常被观众嘲笑,甚至还有人说她是“男人婆”。为此,有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恐惧舞台,害怕看到台下人的目光。
主持娱乐节目时,因说错话,被搭档调侃,并当场“怼她”脑子不灵活,令她一时语塞,脸红难堪。为此,她会闷闷不乐好几天。
她唱的《锉冰进行曲》这首歌,虽风靡一时,传遍大街小巷,可她开心不起来,因为被很多人吐槽跳舞难看。为此,她苦恼了很久。
直到24岁那年,父亲临终前,握住她的手说,希望她以后能为自己而活,坚持做自己。
来源:全景视觉
带着父亲的遗言,她决心改变自己,并踏上了国外求学之路。
学习期间,她也渐渐想通了很多事。
那些令她难以释怀的事,放到整个人生来看,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如今的她,无论他人再说什么,她都会告诉自己:小事而已,不必挂怀。
巴金说:“凡事看淡一些,看开一些,不计较,少一些争辩,就少很多是非。”
为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就牵肠挂肚;因一点无需在意的芥蒂,便难以释怀。
人只会越活越累。
所以,与其纠结计较,不如挥挥衣袖,继续豁达前行。
眼界放宽一点,脚步放远一点。
过去的恩怨,学会放下;往日的忧愁,学会淡忘。
往后的日子,做到眼无是非,方能轻松自在,坦然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心怀善意
短片《我们都曾经历》中,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位老妇人的车子抛锚了,停在路边。
她向路过的车辆招手,想要寻求帮助,却没有一辆车愿意停下来。
正当她焦急万分时,一位中年男人开车经过,了解情况后,主动将老妇人的车修好。
老妇人万分感谢,从老旧的钱夹中掏出一笔钱,想作为答谢。
虽然这位中年男人急需一笔钱,但他看得出老妇人也并不富裕,便婉言谢绝道:“我们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时候。”说完便驾车离开了。
傍晚,老妇人开车前往一家餐厅吃饭,看见女服务员挺着大肚子还在餐厅里忙碌。
女服员吃力的样子,让她感到于心不忍,她便把那笔准备给中年男人的钱,作为小费给了这位女服务员。
里面还夹着一张她留下的字条:“我们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时候。”
来源:全景视觉
服务员下班回家后,将这件事分享给了她老公,并开心地说,他们眼下的困难终于能够解决了。
看到字条的那一刻,男人明白了,这正是自己白天帮助过的那位老妇人。
有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神奇,你送出去的一颗糖,最终又回到了自己手里。
正如《奇葩说》里提到的一句话:“赠人玫瑰之手,经久仍有余香。心向善,本就是一场互助。”
你温暖了别人,别人也会温暖你;你冷落了他人,他人也会无视你。
请相信善意的力量,它就如同一缕光,给人带去希望。
微不足道的善举,可以激发出披荆斩棘的力量;沧海一粟的善意,可以照亮一片漆黑的低谷。
有句话说得好:“这世上所有的幸运,都是你一点一滴攒下的善良和人品。”
你释放的每一次善意,都会被命运储存下来,最终变成好运和惊喜,等到未来的某一天,将它们全部返还给你。
余生,将善良根植于心底,心怀善意,世间的美好才会与你不期而遇。
来源:全景视觉
看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就如一杯白开水,原本是没有味道的,想要品尝各种味道,要靠自己来调味。”
唯有用心经营,生活才能慢慢变好,日子才会蒸蒸日上。
抱怨万事衰,口无怨怼,生活才会变得顺遂美好;
计较生事端,眼无是非,日子才能过得洒脱自如;
恶意种恶果,心怀善意,人生便会收获满满福报。
愿你我心中有热爱,眼中有光芒,被生活温柔相待,后半生,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作者:熹玥,与文字相伴,执笔话心语。
后半生的好风水,从丢掉这三样开始
时间不知不觉地流淌,岁月如梭,我们不再年轻,却有了更多的阅历和智慧。在这个后半生的阶段,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各种变故和挑战。而要过上好风水的后半生,我们需要丢掉三样东西:抱怨、焦虑和控制欲。
首先,抱怨是耗费精力的一种行为。后半生,我们已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挫折,可是无论抱怨与否,这些都成了过去。抱怨不能改变我们已经经历过的事实,反而会让我们陷入消极的情绪中,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艰难。在后半生,我们要学会接受过去的一切,珍惜现在的一切,珍惜身边的家人和朋友,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过去的梦想,或者是一些未能实现的目标。然而,过度的追忆和牢牢抓住过去的梦想,只会束缚人的心灵,让其无法向前。放下这些沉重的包袱,认清现实,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去追求新的梦想,在后半生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其次,焦虑是在后半生应该丢掉的另一样东西。焦虑是一种无穷无尽的担心和恐惧,它常常使人迷失方向,无法专注于当下。在后半生,我们应该学会释放焦虑,放下那些无法掌控的事情,专注当下,享受此刻的美好。我们要明白,担心和焦虑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它只会使我们陷入困境。而当我们把焦虑放下时,我们才会发现,生活是美好的,我们能够更加放松和自在地享受每一个时刻。
很多人在中年之后,开始担心自己的未来,为了确保安全感,往往会选择短期稳定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然而,好的风水并非只看眼前的利益,而是要着眼于整个后半生的发展。要丢掉短期的眼光,放眼未来,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在后半生中真正享受到好的风水带来的福祉。
最后,控制欲是后半生需要丢掉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后半生,我们已经见识和经历了许多事情,有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事实上,我们无法控制一切,无法左右他人的想法和行为,我们只能掌控自己。纠缠于控制欲中,只会让生活变得紧张而沉重。在后半生,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和接纳,放手让事情顺其自然。抛开对自身和他人的过高期望,我们才能更加自由地生活,享受生命中的每个瞬间。
很多人在中年之后,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扰和挫折,心灵逐渐疲倦,产生了一种颓废的情绪。然而,要想拥有好的风水,首先要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要丢掉颓废的情绪,告别过去的种种不快,勇敢地面对未来,相信自己有能力逆袭。只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才能招引好的风水,让后半生充满活力和希望。
当我们能够丢掉故梦、短视和颓废这三样东西时,才能够为自己创造好的风水。好的风水带来的福气和幸福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内心的满足和快乐。无论是在事业上、家庭中还是个人的成长中,好的风水都能够给我们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正能量。
后半生的好风水,从丢掉抱怨、焦虑和控制欲开始。与其让这些负担拖累自己,不如抱持积极的态度,接受一切,发现美好,宽容自己和他人。让我们以豁达的心态,迎接后半生的挑战和机遇,开启一段优秀的人生旅程。让我们一起丢掉故梦、短视和颓废,迎接后半生的好风水吧!让我们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人生的挑战,在风水的引导下,创造一个舒适、幸福、充满活力的后半生!
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快乐、悲伤、愤怒、焦虑……它们如同一条条走马灯,时而忽明忽灭,时而燃起了熊熊的火焰。控制情绪,成为了我们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环节。
情绪,是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也是心灵的标尺。它是我们在面对外部环境时,对其产生的一种评价和态度。情绪的正常表达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而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则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没有必须,没有应该,只有调整好自己。人们常常会被外界的期望和压力所困扰,有时甚至感到无法呼吸。然而,与其沉湎于别人的期望和压力之下,不如反思自己的内心需求。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清楚自己的“为什么”、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变化和压力。
其次,调整情绪的关键在于情绪智商的培养。情绪智商是指一个人在应对情绪方面的能力,它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控制、情绪应对和人际关系四个方面。自我认知能力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绪,认识到情绪对我们的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则让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情绪所左右;情绪应对能力使我们能够有效地处理不同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的灵活性;而优秀的人际关系则是我们与他人进行情绪交流和调节的基础。
最后,学会释放情绪,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有时候,我们无法避免遇到一些让自己烦恼和愤怒的事情,这时候,释放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各人有各人的释放方式,可以是找个角落大声呐喊,可以是一个人去散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也可以是与朋友好好交流倾诉一番。只有通过适当的方式来释放情绪,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持一个健康平衡的状态。
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必须,没有应该,只有调整好自己。在充满挑战和诱惑的社会中,在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迷失自己,感到无所适从。但只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培养情绪智商,释放情绪的同时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我们就能够在纷扰的尘世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灵,成为真正掌控自己的主人。
让我们不断探索和提升自己,掌控自己的情绪,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会成为生活的主角,而不是被情绪所驱使的陌生人。没有必须,没有应该,只有调整好自己,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自己。
李叔同:人生最好的活法,前半生拿得起,后半生放得下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
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
他出身富贵之家,父亲曾是津门首富,一出生,便含着金汤匙。
他才高八斗,音乐、绘画、戏剧样样精通,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才。
然而,他却在鼎盛之年,转身遁入空门,与青灯古佛相伴。
他,就是李叔同。
李叔同这辈子,置身过声色犬马的繁华,有过恣意纵情的豪迈,也面临过曲终人散得无常。
看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才发现一个人最好的活法不过是:前半生拿得起,后半生放得下。
01
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巨富家庭。
父亲李筱楼,进士出身,曾官至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经商,生意越做越大。
李叔同出生那天,有喜鹊衔松枝至,家里人都认为这是天降祥瑞,李家三公子,以后必是栋梁之材。
他也的确没有辜负众人的厚望。
他天资聪颖,五岁诵读名诗格言,六七岁时攻读《昭明文选》,11岁习《四书》,“年十三,辄以篆刻和书法名于乡。”
然而他的内心,却是悲苦的。
因为母亲出身卑微,他自小便见惯富贵人家的薄情,他懂母亲的孤苦,因而想凭一己之力,撑起母亲和自己在家中的地位。
不幸的是,父亲在他5岁那年去世了,失去了庇佑的母子,生活每况愈下。
那时李家的繁华,似乎与他并没有什么关系。
每当镖局把成箱的盐银浩浩荡荡送来时,院子里人声鼎沸,母亲只能携年幼的儿子远远观望。
他26岁时,母亲离世,当李叔同从上海运送母亲遗体回李家时,却被告知“依旧规,外丧不进门”。
这是李叔同最窘迫也最痛苦的遭遇。
早就痛恨旧规的李叔同,愤而为母亲举行西式葬礼。
一架钢琴,一个礼堂,一篇悼词,他请来400人着黑衣,庄严从容,送完了母亲最后一程。
母亲的离世,抽去了他赖以寄托的心理支撑,也让他顿悟了世态人情和世间因缘的真相。
“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
这是李叔同年少时最为深切的感受,亦成为贯彻他一生的信念。
02
后来,这个在原生家庭郁郁不得志,科举之路又屡屡受挫的少年,一头扎进了滚滚革命浪潮。
奈何他振臂高呼“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图存”支持的维新变法,只维持了短短百天便宣布失败。
李家人因担心受牵连,让他搬出,李叔同于1898年10月,携眷迁居上海。
在上海,李叔同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应好友许幻园邀请,李叔同住进城南草堂——被称作是红楼梦中宅院的地方。
那时,李叔同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义结金兰,号称“天涯五友”,几人志同道合,常于城南草堂一起讨论诗词歌赋。
然而很快,被看作是大观园的城南草堂,变成了落寞驿站。
先是许幻园夫人宋梦仙离世,大观园失了女主人,气象颓然了几分,许幻园扶着亡妻的棺木,几乎一夜白头。
再后来时局动荡,金融危机爆发,好友许幻园投资股票的一百万两银子人间蒸发,只得抵押城南草堂给英国人。
一个黄昏,许幻园站在门外与李叔同告别,“我家破产了,我要暂时离开上海,后会有期吧……”
李叔同追出去,只看见苍茫大雪,他独自在雪中伫立良久,返身伏案写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短短数句,写尽人间悲欢离愁。
生逢乱世,谁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彼时,母亲已然不在人世,好友纷纷散落,经历繁华极盛,又看过生命至哀,李叔同第一次对这个世界,萌生了退意。
再后来,李叔同天津老家破产,他东渡日本回国,经历失业又就业,暂在杭州安顿下来,于杭州师范学校教授图画与音乐。
那时他常与好友夏丏尊几人于湖心亭吃茶,偶尔记忆过去,总觉踌躇满志,故人已远,旧事亦难再提。
此时夏丏尊一句玩笑话点醒了他:“像我们这样的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好的。”
李叔同当下动念,先是带着棉袍棉鞋和一些简单物品去了虎跑山,实行断食计划。
后又给徒弟刘质平写信:“拟于数年之内入山为佛弟子……现已陆续结束一切。”
彼时,日本妻子尚在等待一个脱胎换骨的他,却不曾想,等来的即将是一场永别。
03
清晨,薄雾西湖,水面波澜不惊,他伫立船中,佛俗两界,水陆相隔。
日本妻子雪子轻声唤道:“叔同——”,话音未落,泪水早已打湿衣衫。
“叔同已死,你看见的是弘一。”
“弘一法师,请你告诉我什么是爱?”
弘一法师淡然答道,“爱,就是慈悲。”
言罢他转身离去,没有再回头。
1918年,38岁的李叔同,身披海青,带着几件随身物品,于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弘一”。
他的放下,是真正彻底地放下。
他给母亲上完坟,将所有收藏的书画、金石等物品,都送给友人,所有钱财,分别寄给天津的家室和日籍妻子,与其诀别。
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
此后20多年间,弘一法师行游各地,锡杖芒鞋,经常自己挑着行李;他严守“过午不食”,生活极为清苦。
好友夏丏尊后来曾与弘一见过一面,“破席子摊开,里面是旧被子,两三件衣服卷起来便是枕头,这便是弘一所有的行李。”
午时,夏丏尊为弘一送去斋饭,他不敢做得丰盛,只两碗素菜一碗饭,弘一却坚持退回了一碗。
看似身心极苦的弘一,内心却很澄明,他虽告别红尘,却仍以入世之心,传经布道,弘扬佛法,救助百姓。
黄卷青灯,晨钟暮鼓,此去光阴几十载。
他将失传700多年的南山律宗发扬光大,终成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他不沽名钓誉,有一次到青岛讲律,讲完便闭门谢客,市长设斋邀,他一句“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而婉拒之。
他这一路走来,自有他的坚守,不求名不求利,只求心愿达成,渡人亦渡己。
佛家有言:“出之幽谷,迁之乔木,返璞归真,人格圆满。”
人这一生,总被各种欲念惑于心,为各种关系困于情,拿起时心有戚戚,放下后又诸多怨悔。
人人高喊断舍离的今天,又有谁真的能像弘一般,真正顿悟然后决然远离繁华呢?
或许,情到最深处,便是薄情,最好的拥有,莫过于放下。
04
李叔同的一生,是才华横溢的,底色却是悲凉的。
然而他依旧在以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世间。
他做音乐时,出版发行《音乐小杂志》,成为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
他做话剧,创办春柳社,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话剧团。
他钻研篆刻,成立乐石社,他写书法,又成最著名的书法家。
在艺术造诣上,他用自己的一世,活出了好多人的几辈子。
待人处世,他极为赤诚专注。
年少时看顾母亲,中年时照顾家庭,李家破产后,李叔同换过多份工作,每月俸禄到了账,他都会分别寄往两个家庭,维持妻儿的开销。
他教学极为认真,“一小时课,要准备半天;讲课的时候,一分一秒都控制得很牢,绝不浪费半点时间。”
他爱护自己的学生。
得意门生丰子恺跟领导大打出手,他抹下面子去求,就为了保住学生的前途。
最珍视的徒弟刘质平,因为经济拮据无法完成学业,他硬是在自己的一百零五元工资里,省下二十元负担他的学费。
并说,“这些钱是赠与你的,将来不需要你归还”,让徒弟安心求学。
正是李叔同这份对艺术的追求及待人的赤诚,才使得那时候的文艺界人才济济,漫画家丰子恺、音乐才子刘质平、国画大师潘天寿……
他曾在这世界短暂驻足,发光发热,却又在一切尘埃落定后,放下了这一切。
于丹曾说:“生命中的那些红尘过往、意气飞扬,从来就不会消散。
它们深深镌刻在历史的深处,珍存在后人的记忆中。
我们用整个前半生去拿起,也将用全部的后半生去放下。”
人生在世,拿得起是一种能力,放得下是一种修为。
▽
1942年10月13日,62岁的弘一法师,于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
短短四个字,也道尽了他的一生。
悲红尘俗世欲念之苦,欣内心世界自在安然。
年少时他渴慕爱情,一腔热血追寻理想,照顾家庭,站上讲台,将自己的使命全数承担。
中年后他参透一切,斩断情缘决绝离开尘世,后半生一盏孤灯布衲芒鞋度余生。
入世时,全情投入;出世时,了无牵挂。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前半生拿得起,拿起的是希望和责任;后半生放得下,放下的是虚名和执着。
这是一个人最好的活法。
30年前一部电影让中国人认识了这位公主,但她的后半生有谁知道?
1988年,电影《茜茜公主》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影片中,茜茜美丽聪慧、活泼的性格,让中国观众一下就爱上了她。现在还有很多人时不时翻看这部经典的影片,去感受茜茜公主的魅力。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茜茜的爱情婚姻并不如意,奥地利作家哈曼在写茜茜公主传记时,就把她定义为“一位不情愿的皇后”。
茜茜公主出生于皇族,生活质量非常好,应该说再不济这辈子也是光鲜靓丽。但命运从来不会让一个人太幸福,所以她的后半生电影并没有拍。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童话般的开始1837年12月24日,马克西米连·约瑟夫公爵迎来了自己的第四个女儿,他是当时巴伐利亚王国王室的一个旁系,他的妻子,是当时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同父异母的妹妹——卢德维卡公主。
简单来说这两个人身份的都算是贵族,和王室沾一点边,但因为不是直系,所以相对更自由,更不拘礼节。
约瑟夫公爵夫妇有8个子女,其中包括他们的四女儿伊丽莎白·阿玛莉亚·欧根妮,她后来有了大家都熟悉的:茜茜公主。
茜茜在父母营造的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和兄弟姐妹们过着开心的日子,这种无忧无虑的时光,一直持续到茜茜16岁。
1853年,茜茜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一年,23岁的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到了需要找一位皇后的年纪。
为皇帝操持整件事的,是他的母亲索菲。索菲被称为“哈布斯堡家族中唯一的男人”的女人,先让自己平庸的丈夫继承皇位,然后再把他劝退,让自己的儿子弗兰茨·约瑟夫登基,而自己成了垂帘听政的皇太后。
索菲太后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她想来想去,索菲想到了自己的妹妹,有巴伐利亚王室血统的卢德维卡公爵夫人,也就是茜茜公主的母亲。
但当时索菲相中的外甥女,其实是卢德维卡公主的长女海伦女公爵。她邀请自己的妹妹卢德维卡带着自己的外甥女海伦到皇室来游玩,实际目的就是让海伦接受奥地利皇帝的求婚。
接到“命令”的卢德维卡就匆匆带着海伦从慕尼黑出发了,同行的还有当时不满16岁的茜茜。但是这家人在途中耽搁了行程,更糟糕的是负责装送她们晚会礼服的马车更是不知所踪。
因为当时卢德维卡的姑姑去世,家人都穿着黑色的丧服。在抵达目的地后来不及换衣服,卢德维卡只能带着两个女儿,出现在了年轻的约瑟夫皇帝面前。黑色的裙子显然不适合本来就皮肤黝黑的海伦女公爵,却把肤色雪白的茜茜映衬得更加光彩照人。
年轻的皇帝对姐姐并没有表示出兴趣,而是疯狂地爱上了妹妹。在约瑟夫皇帝生日的前一天,皇帝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在那场舞会上,皇帝邀请茜茜进入舞池,并且在舞曲结束后送给她一束鲜花。这是一个传统的信号,表明茜茜已被选中为未来的皇后。
索菲太后显然不想改变自己原先的选择,但23岁的儿子这一次公然反抗了她,如果不能和茜茜结婚,那他就终身不娶!
强势的母亲,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开心的。8个月后,在维也纳的奥古斯丁教堂,一场盛大的婚礼持续了三天三夜,陪着姐姐去出嫁的茜茜公主,就这样成了奥地利皇后。
这是一个似乎只存在于童话书中的爱情故事,不过,公主嫁给了国王,后来幸福吗?
宫廷并不美好正如所预料的那样,茜茜在经历了最初的甜蜜之后,便开始体会到皇室宫廷的另一面。因为有一个相对开明的父亲,茜茜从小生活在相对不受礼仪束缚的环境里,但奥地利皇室的宫廷,一切都有规矩,一切都讲礼仪,这让她非常不适应。
更糟糕的是,即便茜茜想遵守宫廷的规矩,也未必能得到很好的机会,她虽然出身贵族,但并非皇室正统血脉,这在讲究出身的宫廷里是会被人看不起的。在其他沟通和交流方面,茜茜虽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当时欧洲的宫廷里普遍流行说法语,从小就说巴伐利亚语的茜茜完全不会,阻碍了她和王公大臣以及贵族之间的交流。
茜茜是皇后,这点毫无疑问,但在宫廷,皇后的地位和尊严,很多时候取决于她她能否生出孩子。
弗兰茨·约瑟夫
和约瑟夫皇帝结婚第一年,茜茜就生了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取名为索菲。这个名字是她的婆婆索菲起的,茜茜不仅没有给自己孩子起名的权利,连陪伴自己孩子的权利也是没有的。孩子出生没多久,就被索菲派人给抱走了。
一年之后,茜茜又生下了第二个孩子,依旧是女儿,取名为吉塞拉。同样的茜茜不能给孩子取名,更不能和孩子待在一起。
茜茜现在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已经不是和婆婆争夺孩子抚养权,而是危及她皇后地位的一件事,因为她没有生出儿子。
1857年,20岁的茜茜和丈夫约瑟夫一起访问了当时的匈牙利。远离奥地利宫廷生活的旅行让茜茜变得非常开心,她很快爱上了匈牙利和那里的音乐、艺术以及人民。但是,婆婆索菲以及一班宫中的贵族是非常讨厌匈牙利的。
这次愉快的旅行最终却是以悲剧收场的:茜茜的两个女儿在旅途中腹泻不止大女儿索菲却没有挺住,最终夭折。女儿的去世对茜茜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从此她开始变得郁郁寡欢。
一个公主嫁入宫廷的美好爱情故事,眼看就要以悲剧结尾,但此时又出现了一个转折。
1857年12月,茜茜再度怀孕,9个月后生下了鲁道夫。这个孩子,是整个奥地利宫廷都盼望的男孩。
母凭子贵,在中外宫廷都是一样的。生下了皇太子鲁道夫,茜茜在奥地利宫廷里的地位渐渐提高了。当索菲太后试图像之前的两个孙女一样抱走鲁道夫的时候,茜茜终于站出来反抗了。
眼看性格懦弱、敏感的鲁道夫即将被逼疯,茜茜给皇室下了一道最后通牒:“要求掌握一切有关孩子问题的决定权,一句话,这一切都由我一人决定。”
这一次,茜茜取得了胜利,获得了自己儿子的抚养权。茜茜开始亲自为儿子挑选合适的教师和课程,这让鲁道夫非常感激母亲。
调解矛盾1866年爆发的“普奥战争”,作为战败方的奥地利帝国元气大伤,原本臣服的匈牙利开始蠢蠢欲动。面对随时可能起来造反的匈牙利,约瑟夫皇帝意识到只能和对方坐到谈判桌前,但他之前和匈牙利的领导人安德拉西伯爵已经水火不容,唯一能从中调停的只有皇后茜茜。
茜茜和安德拉西伯爵一直相互欣赏,因为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安德拉西伯爵作为匈牙利的代表,和茜茜进行过几次长谈,两人互相欣赏,以至当时欧洲开始流传一种说法,他们两个人发展成了情人关系,但至今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
茜茜最终说服了自己的丈夫,1867年,奥匈帝国诞生了,有维也纳和布达佩斯两个首都,拥有各自的内阁和议会。安德拉西伯爵成了奥匈帝国的首任首相,而约瑟夫兼任了匈牙利国王,茜茜也成了匈牙利的王后。
在约瑟夫和茜茜成为匈牙利国王和王后的加冕典礼上,茜茜做了感动匈牙利人民的发言,在场的很多匈牙利议员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茜茜的中间调停,匈牙利的地位实际上是大大提高了,所以匈牙利从上到下都对茜茜充满了热爱。
事实上,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茜茜之后还能在政治上继续影响自己的丈夫约瑟夫。
一方面是约瑟夫不喜欢自己的妻子涉足政治;另一方面茜茜对政治也并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参与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合并只是她个人对匈牙利特别有好感而已。
可能是为了回报丈夫同意合并,茜茜又一次怀孕了。约瑟夫一直希望她能再生一个儿子,但是让丈夫失望的是,茜茜最终又生下了一个女孩,他们给她取名为瓦莱丽。
1872年,作为茜茜在宫廷里最大的压力来源,她的婆婆索菲终于去世了。35岁的奥匈帝国皇后茜茜原本可以大展宏图了,但她却开始尽量远离奥地利宫廷,开始了各种旅行。
接二连三的打击有一个问题:茜茜和约瑟夫之间,到底有爱情吗?很遗憾,至少不像电影《茜茜公主》里表现得那样感天动地。
1955年,德奥合拍的电影《茜茜公主》首映,在相当程度上渲染了茜茜公主和约瑟夫之间的爱情。这部电影展现的奥地利旖旎风光以及各种华贵的宫廷画面,还是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88年,上海电影译制厂将这部电影引入中国,一时在国内引起轰动。
毫无疑问,在当初的夏宫,15岁的茜茜和23岁的约瑟夫初相识时,那种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慕之情肯定是无比真实的。但是进入宫廷后,那些繁文缛节让茜茜感到无比不适,而作为她希望依靠的丈夫,约瑟夫还要担负起统治一个庞大帝国的责任。
而且皇后虽然只有一个,但皇帝身边的女人却络绎不绝。1860年,茜茜陷入一场重病,从那以后,茜茜频繁地离开宫廷和自己的家人,开始到处旅行。
1883年,53岁的约瑟夫和比他小20岁的皇宫剧院女演员卡塔琳娜·施拉特交往甚密,这段恋情得到了皇后茜茜的大力支持。
但是,1889年,茜茜和约瑟夫之间最重要的一根维系纽带突然断裂了。儿子鲁道夫与比自己小13岁的情妇一起殉情自杀。鲁道夫的性格内向和懦弱,有时行为古怪,很多人认为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在请求和自己的妻子离遭到父亲约瑟夫的断然拒绝后,鲁道夫在乡间猎屋里先是向自己的情人玛丽头部开枪,然后自杀。
鲁道夫之死对于约瑟夫的重大打击,主要在于奥匈帝国失去了直系的皇位继承人,而对茜茜造成的创痛更巨大,茜茜开始变得脾气暴躁。
自从儿子死后,茜茜性格大变。她将自己所有名贵珠宝和饰品、礼服都送给了别人。从那一年到她生命终结的十年里,她始终只穿黑色的丧服。她又开始了旅行,而和以往不同的是,那些旅行是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的。
1898年9月10日,60岁的茜茜在瑞士的日内瓦湖边和侍女一起散步,一个年轻人跌跌撞撞地冲了上来,用一把磨尖的锉刀刺入了茜茜的左胸。行刺者是25岁的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卢切尼。
由于刺穿的部位正好在心脏,茜茜不久后就停止了呼吸,她的最后一句话,是迷惑地看着身边的侍女:“发生了什么事?”
茜茜死后,被安葬在维也纳嘉布遣会教堂的皇家墓穴。在她的三层棺椁上面原来只刻了“奥地利皇后”,在匈牙利人的强烈抗议下,又刻上了“匈牙利王后”。
在得知茜茜去世的消息后,约瑟夫非常悲痛。他剪了茜茜的一束栗色长发,长年放在胸口处。在皇帝的卧室里,挂满了茜茜的画像,并且之后他没有再娶。
最后两人合葬在维也纳,一起长眠于地下,也算与子偕老。
人生如戏对于我们90后乃至00后来说,茜茜公主其实还是比较陌生的,如果没有看过电影,甚至还不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一位敢爱敢恨的公主。
或许茜茜公主的出身和前半生的好运气,是当下很多女孩子梦寐以求的,家境焉实,颜值爆表,初恋就是结婚对象,还是高富帅国王。
如果只看前半生,那茜茜公主确实让人羡慕嫉妒恨。但哪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她的后半生,女儿夭折、婆婆强势、儿子自杀,甚至老公还跟其他女人有染,这样的人生又有多少人敢去体会?
人总是习惯看到别人表面的好,就希望自己也能一样,活得无忧无虑,却不想一分付出。所以,不要去羡慕别人眼下的光鲜靓丽,她虚华的背后,可能有着很多的辛酸和痛苦。
好的生活,得先让自己配得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