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考诗中之桥:扬州二十四桥—成都万里桥—长安第五桥
二十四桥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大多数国人都是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中知道扬州的二十四桥,之后经详细了解或曾到过扬州之后,才知道那只是一座桥的名字;一如幼时起便聆听过的名曲《二泉映月》,直到到了无锡,才知道那不是两个泉,而是被称作“天下第二泉”的惠山石泉。
亦或更了解到桥名由来,是源于隋炀帝时二十四位美女曾于桥上吹箫的历史传说。但实际情况是杜牧诗中到底指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争论。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乾隆年间扬州仍有廿四桥,即吴家砖桥,在熙春台北,五亭桥西。因为南宋姜夔的词,又名红药桥。今天的二十四桥建于1986年,便是依据了《扬州画舫录》记载的位置。
......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 《扬州慢》
度姜夔之词,更似是指一座桥,但李斗并不认为其时的廿四桥即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而是相信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说法,唐代扬州的确共有二十四座桥,然而沈括只记载和考证出二十一座,所以很多人又以为杜诗中应是扬州众多桥梁的一个数字大体准确的泛指,类似他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
真相究竟如何呢?与炀帝和吹箫的典故当有,因为早于杜牧的中唐诗人包何有诗:
闻说到扬州,
吹箫忆旧游。
人来都不见,
莫是上迷楼。
——包何《同诸公寻李芳直不遇》
迷楼是隋炀帝在扬州建造的宫阙。我们再看晚唐诗人韦庄的怀古诗:
当年人未识兵戈,
处处青楼夜夜歌。
花发洞中春日永,
月明衣上好风多。
淮王去后无鸡犬,
炀帝归来葬绮罗。
二十四桥空寂寂,
绿杨摧折旧官河。
——韦庄《过扬州》
说明这个传说的的确也关乎二十四桥,即便韦庄的生活年代比杜牧稍晚,但看不出其诗是引用杜牧的诗句典故。而在宋词中,二十四桥出现就更多了,这些的确大多与杜牧(或包何)诗的流传有关系了。除了姜夔的《扬州慢》,还有:
......
金壶翦送琼枝,
看一骑红尘,
香度瑶阙。
韶华正好,
应自喜、初乱长安蜂蝶。
杜郎老矣,
想旧事、花须能说。
记少年,
一梦扬州,
二十四桥明月。
——周密《瑶花慢》
燕归帘半卷。正漏约琼签,笙调玉。蛾眉画来浅。甚春衫懒试,夜灯慵翦。香温梦暖。诉芳心、芭蕉未展。渺双波、望极江空,二十四桥凭遍。.......
——陈允平《瑞鹤仙》
细雨弄中秋。
雨歇烟霄玉镜流。
唤起佳人横玉笛,
凝眸。
收拾风光上小楼。
烂醉拚扶头。
明日阴晴且漫愁。
二十四桥何处是,
悠悠。
忍对嫦娥说旧游。
——韩元吉《南乡子·中秋前一日饮赵信申家》
而杜牧诗中引用这个传说,真正用意当是追忆与韩绰昔日扬州月夜乐舞寻欢,这段放荡的日子他在后来的诗中不止一次提起: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
无论如何,后世的今天的确在瘦西湖畔又拥有了一座二十四桥,而杜牧的诗篇流传千古,和同时代诗人徐凝的名句一起,让扬州月夜有了不同一般的诗情画意。
萧娘脸薄难胜泪,
桃叶眉尖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
万里桥扬州二十四桥也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由此又有了成都的十二桥。二十世纪初成都修筑通惠门外护城河上的桥梁,周边景色颇美,建成后谦虚的命名为“十二桥”, 意为只得扬州二十四桥一半风月。但据记载那时的金河(成都护城河)上总计也刚好有二十四座桥。十二桥不见于名诗词,却因1950年成都解放前派于此革命烈士而被世人所铭记。1985年在附近发掘出商周时期的十二桥文化遗址,与三星堆、金沙共同诠释着古蜀文明的早期历史。
诗圣杜甫在成都居住数载,他的作品中一定也有成都桥名入诗,最广为人知的便是这一首《绝句》了: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万里船即是万里桥边船,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西不远处。杜甫诗作中多有提及:
万里桥西一草堂,
百花潭水即沧浪。
——杜甫《狂夫》
唐代的百花潭并不在今天的百花潭公园,而是杜甫草堂西南处。后女诗人薛涛曾居于此。又如: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
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
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
——杜甫《怀锦水居止》 其二
“雪岭界天白”就是“窗含西岭千秋雪”了,“层轩皆面水”,可知草堂边的水系直通万里桥。这样的场景在杜甫诗中多次出现: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
——杜甫《野望》
不熟悉成都的读者初读杜甫的《绝句》,会觉得成都与吴地相隔万里,而慨叹诗圣的想象力所及之远,很多《绝句》的诗意画中也没有桥出现。
万里桥建成很早,是秦代李冰修建的七桥之一,当时叫长星桥;三国蜀汉时期,丞相诸葛亮曾在此设宴送费祎出使东吴,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遂又得名万里桥。
万里桥在诗词中多有吟咏,这也赋予它不同一般的文化内涵。如:
万里桥边多酒家,
游人爱向谁家宿?
......
——唐 · 张籍《成都曲》
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
家住成都万里桥。
——唐 · 刘禹锡《竹枝词》其四
万里桥头独越吟,
知凭文字写愁心。
......
——唐 · 薛涛《和郭员外题万里桥》
到了宋代,陆游居蜀期间,也住在成都城南,离万里桥更近:
万里桥边白版扉,
三年高卧谢尘鞿。
半窗竹影棋僧去,
满棹苹风钓伴归。
......
——宋 · 陆游《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
雕鞍送客双流驿,
银烛看花万里桥。
三十三年真一梦,
茆檐寒雨夜萧萧。
——陆游《感旧》
陆游诗中曾对万里桥的风光有更详细的描写:
成都城南万里桥,
芦根苹末风萧萧。
映花碾草钿车小,
驻坡蓦涧青骢骄。
入门翠径绝窈窕,
临水飞观何迢嶢。
......
——陆游《临别成都帐饮万里桥赠谭德称》
万里桥边带夕阳,
隔江渔市似清湘。
山林独往吾何恨,
车马交流渠自忙。
——陆游《晚步江上》
1940年代的万里桥影像
1988年4月维修万里桥时,水下发现秦汉时期的砌砖和基石。20世纪90年代,对清朝时期所建的五洞石拱桥桥墩进行了完全拆除,并移植到青羊横街望仙桥处仿建。在原址新修了钢筋混凝土的现代桥梁,即今成都南门大桥。
第五桥无独有偶,在唐代长安城南,有一座第五桥,也曾不止一次出现在杜甫的诗作中。 753年(天宝十二年)初夏,杜甫与广文馆博士郑虔同游桥边园囿,写下长诗《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郑虔是杜甫挚友,玄宗称其诗书画三绝。晚年被贬浙江台州,在成都的杜甫为他写下多首诗,也追忆起当年长安共游旧事:
第五桥东流恨水,
皇陂岸北结愁亭。
又说:
乱后故人双别泪,
春深逐客一浮萍。......贾生对鵩伤王傅,
苏武看羊陷贼庭。......祢衡实恐遭江夏,
方朔虚传是岁星。......
——《题郑十八著作虔》
看出杜甫很为这位身处僻乡的老友担心,但实际上郑虔没有因此颓废,而是教化一方,开台州文脉。
第五桥成为杜甫与郑虔交游的重要代表地,也为后世诗人所熟知。苏轼因乌台诗案,好友王巩也遭牵连,被贬宾州(今广西宾阳),几死于岭南。后遇赦北归,时在黄州的苏轼才从深深的自责得到些许宽慰,写诗相寄:
白露凄风洗瘴烟,
梦回相对两凄然。雀罗廷尉非当日,
鸠杖先生愈少年。世事饱谙思缩手,
主恩未报耻归田。谁怜第五桥东水,
独照台州老郑虔。
——苏轼《喜王定国北归第五桥》
末句意思即是王巩比客死台州的郑虔更幸运。
第五桥的地名延续至今,在西安高新区秦渡街道。此桥不是因为周围多个桥中排序第五,而是因在汉代,由复姓第五之人建成而得名,也有人考证认为此人应是东汉名臣第五伦。第五是战国田齐王族后代,今天较为少见,多分布于陕西泾阳、旬邑一带。
郑板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人才辈出,有趣的人数不胜数,妻死“鼓盆而歌”的庄周,爱听驴叫的王仲宣,临死还用“好疼”两字给自己幽默一下的金圣叹,哪个没有一个有趣的灵魂?但要从众多有趣的历史人物里面挑出来一个来写,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郑板桥。
只因为郑板桥不仅仅有趣,他还有一颗爱民如子的心。
郑板桥生活的时代背景介绍我外公常说,生在大地方的人有福。那生在盛世的人自然运气也不算差。郑板桥就是具有这种好运气的千万人之一。他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从弦外之音里多少能听出来一点自豪感,可见他对这个盛世并非完全的不认同。
但中国的古代史一再证明,盛世王朝往往不是思想家的好时光,无妄莫名之灾甚至会让读书人噤若寒蝉。康乾盛世也不例外。此时文字狱正大行其道,区区“维民所止”四字就能看出来这是要砍了“雍正”的头,“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把心肠论浊清”这样的诗句竟然都让作者掉了脑袋。
依乾隆为例,执政64年,文字狱130多起,平均每五个多月就得拿文化人祭一次刀。文化专制到这个地步,对于颇具个性的郑板桥来说,恐怕生在康乾盛世就不是什么好运气了。
郑板桥用自己的“狂”和“怪”对抗时代,趣味无穷郑板桥三岁读书,“生有奇才”,也曾积极地求取功名,却偏偏“不苟同俗”,“不治经学爱读史书”,爱喝酒爱骂人爱独抒己见,“以是得狂名”。于是44岁才考中进士,这比当时考中进士的平均年龄35岁晚了整整九年。
在范县县令任上时,上司姚太守训斥他说“有狂士无狂官”,郑板桥却一脸无辜,“束狂入世犹嫌放,学拙论文尚厌奇”,这意思分明是说,兄弟我已经很收敛了,你还让我怎么样?这是天生的一个狂才!
郑板桥不仅狂,还喜欢拿朋友开刷。说著名画家石涛“又曰清湘道人,又曰苦瓜和尚,又曰大涤子,又曰瞎尊者,别号太多,翻成搅乱。”见过给朋友起外号的,没见过起这么多这么有趣的。
邻居家的竹子长过院墙,郑板桥都要写诗“两枝修竹过墙来,多谢邻家为我栽”幽邻居一默。他不仅拿朋友、邻居开刷,连自己也不放过。用“黄金避我竟如仇,湖海英雄不自由”这样的诗句调侃自己的贫穷,调皮地像个孩子;“年年画竹买清风,买得清风价便松。高雅要多钱要少,大都付与酒家翁。”这首题画诗更是拿自己的又穷又馋酒开涮了一把。
郑板桥不仅狂,更加怪,作为“扬州八大怪”的领军人物,郑板桥可谓怪得惊人,怪得出奇,怪得花样繁多。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尤其以画的成就最高,他一生只画“兰竹石”,把竹子画的出神入化。可“凡吾画竹,无所师承”,任性到极点,寥寥几笔自然天成,不仅让人觉得怪,更觉怪的妙趣横生。
画怪字更怪。在馆阁体盛行的年代,一笔一划写字是对每一个读书人的要求,可郑板桥偏要写出“难得糊涂”这样的怪书。初见此书,犹如初见舒淇,实在不知道那样的大嘴巴有什么好看的,可仔细揣摩慢慢品味,才知道那是真正的性感。
仕途坎坷,郑板桥却一心爱民郑板桥能够名扬四海,在民间拥有超高知名度,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狂和怪,更在于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爱民如子的父母官。
朋友李鱓画了幅白菜,请郑板桥题字,郑板桥写道:“稻穗黄,充饥肠;菜叶绿,作羹汤。味平淡,趣悠长。万人性命,二物担当。几点濡濡墨水,一幅大大文章。”白菜何其平常?却因为画的是百姓的“性命担当”就成了大大文章。这是心中装着百姓的人才会题的词。
郑板桥称王维只不过是一个画匠而已,一个文人画家,却极度看不上文人画的老鼻祖,原因是“试看其平生诗文,可曾一句道着民生痛痒!”可见郑板桥评价一个文人的标准,是看他是否会为了百姓发声。
心中始终装着百姓的郑板桥仕途坎坷。乾隆元年郑板桥考中进士,高中二甲第88名,可等到吏部授官的时候,146个得到官职的新晋进士里却没有郑板桥的名字。郑板桥四处托人找关系仍然没能谋个一官半职,只好回苏州继续卖画为生。
直到六年后,50岁的郑板桥才得到一个范县县令的缺。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县衙的墙让人凿了上百个窟窿,说是要“出前官恶习俗气”。他不让衙役鸣锣开道,而是一个人深入民间,体察民生疾苦。“几回大府来相问,陇上闲眠看耦耕。”上司多次派人前来,发现郑板桥都不在县衙,而是在田间地头。
在范县做了几年县令后,郑板桥调任潍县县令。正是在潍县县令的任上,他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地方志里那些“爱民如子”之类的记载,郑板桥真真当得起!
又过了几年“春雨长堤行麦陇,秋风古庙问瓜田”的日子,郑板桥开始逐渐厌恶官场的腐朽,有了归隐的心思。时值潍县大旱,郑板桥开仓济民,手下人提醒他应该向上级请示,他训斥手下“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生死关头,刻不容缓,郑板桥心中想的不是自己,而是百姓!
因擅自开仓救民的郑板桥,罢官回家的时候,全部家当只用了三只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书童骑,一头驮自己的书。他为官12年,做不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临走时还没忘记把开仓放粮时百姓签下的借条一把火烧了。
徐悲鸿先生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仅想见高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这话十分中肯。
我们今天再看郑板桥的怪书、怪画、怪诗,只觉得妙趣横生,除了他本就是一个有趣的人之外,心中始终装着百姓,才是他所有艺术作品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
爱民如子才让郑板桥有趣,爱民如子才让郑板桥“每一个字,都有分量, 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