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身上都有什么特殊身体特征,项羽重瞳,刘邦有72颗黑痣
文丨创意文斋
编辑丨创意文斋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时代,最高的统治者拥有众多尊称,如“帝王”、“皇帝”、“天子”和“陛下”。他们常被赋予神圣的光环,作为天命所归的统治者,这些非凡的帝王在身体特征上也与众不同,显现出他们超越凡人的尊贵。
始皇帝嬴政秦始皇,名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帝王。史书中关于他的形象描述相当独特。据《史记》记载,他有一副高鼻梁、细长的眼睛和鸡胸。他的鼻梁之高有些出乎意料,因为这更接近于西方人的特征,而在亚洲这并不常见。更有趣的是,史书中描述秦始皇有“鸷鸟”的胸膛,也被称作鸡胸。但最引人注目的描述是,秦始皇的声音如“豺狼”。这种声音听起来非常沙哑、刺耳。
汉高祖刘邦《史记》中描述他有高鼻梁、龙的额角和美须髯,左腿上还有72颗黑痣。这些描述中,尤其是与“龙”相关的,更多的是神话般的传说。例如,有传说刘邦的母亲曾经梦见与神交往,后来生下了刘邦。又如,醉酒后的刘邦身上会显现出一条龙。
西楚霸王项羽古籍中对项羽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战场上的巨人,高出常人一个头,气力绝伦。他的身高接近1.85米,在当下可能被看作是高而不奇,但在两千年前,那绝对是一名真正的“巨人”,而且能够单手举起重达数百斤的鼎。对项羽的描述中,还有就是他拥有重瞳,即一个眼中有两个瞳孔。
光武帝刘秀而相较于项羽的巨人形象,汉光武帝刘秀的形象在古籍中被描述得更为普通、接地气。他的身高1.68米,在那个时代已经是相当不俗的高度。从他的外貌来看,浓密的胡须和眉毛,宽厚的嘴唇和高挺的鼻梁。刘秀的形象似乎更像是古代的一名高官,他那坚定的眼神和沉稳的气质,都显示出他是一名公正严明、为民请命的统治者。
汉昭烈帝刘备按《三国志》所述,刘备身长1.73米,虽不至于显得特别高大,但有两处特征颇为引人注目:长达超过膝盖的手臂和庞大的耳朵,转头看到自己的耳朵。
吴大帝孙权而在《三国志》中对吴大帝孙权的描述,给人的感觉更为神秘而又崇高。他被描述为有着“形貌奇伟”的帝王,具备了“大贵之表”。这种抽象的描述使得孙权显得更为神秘,也预示了他后来的盛大帝国。但关于他的紫髯碧眼的描述,在历史记载中并未出现,更多的可能源于后世的艺术加工。在真实生活中,紫色的胡须或碧眼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常见的
晋武帝司马炎《晋书》中对晋武帝司马炎的描述,展现出他不凡的气质与出身之相。长发至地,似乎体现了其贵族气息与非凡的身份。再有那手臂超过膝盖的描述,与刘备相似,更加深了他不是寻常百姓、而是有天命之子之感。
隋文帝杨坚《隋史》对隋文帝杨坚的描述更像是一段传奇。出生之时紫气满室,身上的角与鳞片似乎预示了他未来的皇帝地位,好似天神降世。额间五印,手中王字,更昭示了他与生俱来的皇族气质。这种神话化的描述也为他增添了一丝神秘与不凡,使他在众多诸侯中脱颖而出。
唐太宗李世民《旧唐书》为我们绘制了一位注定要成为伟大领袖的李世民形象。传说中的两条龙围绕他的出生,象征着他非凡的命运与王者之气。一位占卜先生更是直言,李世民拥有如龙凤般的气质与如天日般的光辉,预示着他日后的济世之能。
宋太祖赵匡胤《宋史》在描述宋太祖赵匡胤时,更是富有神话色彩。洛阳夹马营的那个晚上,赵家的房间被红光笼罩,且有着持续的奇香。最令人震撼的是,赵匡胤出生时的皮肤带有金色的光泽,好像预示着他日后的金色时代。长大后的他,更是彰显出王者之风,身上的气质与众不同,使得有识之士都能一眼看出,他并非凡人。
明太祖朱元璋《明史》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神话般的明太祖朱元璋。他的降世就充满了传奇,母亲梦中神授之药,药丸放在手掌间放射出明亮的光,醒来后口中还留有甜香。而朱元璋诞生之时,那红光映照的房间,仿佛预示着这个孩子的非凡命运。更有趣的是,这红光不仅仅是出生当天,而是连续了数夜,邻里们以为是火灾,却始终只是那持续的红光。
长大后的朱元璋,外型雄健,有着与众不同的相貌,特别是那突出的骨骼连接到头顶,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不同于寻常人,如同那鞋拔子般的脸。
『帝王相』招财、吸水兽
『帝王相』招财、吸水兽
尺寸:高22直径16厘米.青石
又称吸财兽 龙生九子之一. 满身龙麟 俯卧水纹台座.造型生动 神韵十足.可摆放雅室 招财纳福之用.
秦汉时期少府的职责、属官品秩及历史变迁(1)
01 少府职责
少府,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沿,为九卿之一。少府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分支机构掌管各项事宜。驻京师的少府有丞六人,可考者有少府铜丞,西汉前期曾掌管铸钱。有少府狱丞,似主管诏狱。西汉时诸侯王、郡守亦设有少府。
1、文献记载
《史记.平准书》云:“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农佐赋。……水衡、大农、太仆各置农官,往往即郡县比没入田田之。”《索隐》韦昭云:“(少府)天子私所给赐经用也。公用属大司农也。”西汉元帝黄门令史游《急就篇》云:“司农、少府国之渊。”而国家及朝廷公用开支,由大司农掌管。
《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少府,掌山海地泽之税,以给共(供)养,并皇室手工业珍玩符玺制造,为皇帝理财赋私府秘书官署。”也就是说,少府掌管皇帝及皇室私用钱粮等收支。其收入为皇家山海池泽及其它专项税赋。因此,少府虽然名为九卿公卿之官,但在家国一体的“家天下”封建君主统治下,实际上相当于皇帝天子的私属之官。
也就是说,少府掌管皇帝及皇室私用钱粮等收支。而国家及朝廷公用开支,由大司农掌管。因此,少府虽然名为九卿公卿之官,但在家国一体的“家天下”封建君主统治下,实际上相当于皇帝天子的私属之官。
2、九卿之官,职重位显
少府,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沿,为九卿之一。西汉时诸侯王也设有少府,郡守亦设有少府。后废。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并皇室手工业珍玩符玺制造,是皇室私府,理财赋及皇帝的私人秘书官署。专掌皇室钱财、皇家所需物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即主管皇室私属园陵及圭璧珍玩、刀剑、斧钺尚方、符节玺印等器物制作。其收入为皇家山海池泽及其它专项税赋。
少府在诸卿中属官庞杂,地位特殊。汉武帝后,掌收受章奏,出宫诏命的少府属吏尚书,职权渐重。此外,皇帝禁中侍从及顾问侍中、中常侍及符节令、中书谒者、黄门令
等职也属少府,都是中朝制的重要组成机构,地位日显。其中符节台和黄门侍郎、尚书尤显重要。尚书的职责就是诏策宣读、传谕皇室文告,曾一度称为兰台,亦为少府属官,又曾为御史大夫属官。但其所辖之尚书、侍中等分支机构,日后渐掌中枢决策大权,是西汉少府机构孕育了后来的“三省”制各机构的原始胚胎。
东汉仍为九卿之一,掌宫中御衣、宝货、珍膳等。“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又上林中十池监;又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
由上述秦汉时期可以看出,在秦代国家的中央行政机构----九卿中,皇帝的私人事务机构与国家行政事务机构互相混杂,交织在一起。因此,少府就成为管理皇帝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洗澡)和政事的宠幸弄狎亲近之臣。正因张忠曾任少府,故其生前政斗威权突显,文字溢美精练;逝后,其随葬的刚卯镇墓兽规格较大,铭文字多意广,纹饰繁复精美。
从其管理经济来看,史籍有时还贯以“轻重鱼盐之利”名之。张忠政斗镇墓铭文以“鱼山”名之,“鱼”指“鱼盐之利”;“山”指山林收入。《史记.齐太公世家》云:“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索隐》按:《管子》有理人《轻重》之法七篇。轻重谓钱也。又有鱼、煮盐法。
02 少府属官及品秩
汉承秦制,少府汉代三公印卿 制度的属官之一,掌管山海湖泊的税收和宫中手工业的制造,以供给皇室的需要,是特别为皇室而设的财务官。因为这是个供给皇帝需要的机构,在九卿中组织最为庞大。主要的属官有尚书、佐弋、考工室等。尚书负责在宫殿中收发文书,佐弋掌管打猎,考工室掌管制作器械和皇室用品。西汉之初的少府机构已比秦代更加庞太繁杂,分支机构及人员编制大大增加。
(一)概述
少府,本为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供)养,有六丞。秦时的少府机构内主吏为少府卿,属僚有尚书令丞、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符玺、令丞、太医令丞、导官令丞、乐府令丞、中书谒者令丞、宦者令、都水长丞、平准令、佐弋、廪牺令丞、永巷令、御府令丞、盐铁官长丞、左右采铁等多人。
西汉之初的少府机构已比秦代更加庞太繁杂,分支机构及人员编制大大增加。西汉少府机构主吏为少府卿,属官有少府丞、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尚书左右丞、尚书侍郎、尚书令史、符节令、尚符玺郎中、符节令史、太医令、药丞、方丞、员医、太官令、太官左丞、甘丞、汤官丞、果丞。汤官令与丞、导官令与丞、乐府令与丞、若庐令与丞、考土室令与丞、左弋令与丞、居室令与丞、甘泉居室令与丞、左右司空令与丞、东织令与丞、西织令与丞、东园匠令与丞、庖人长与丞、都水长丞、均水长与丞、上林十池监、中书谒者令与丞、黄门令与丞、钩盾令、永安丞、苑中丞、鸿池丞、南园丞、濯监、直里监、尚方令与丞、御府令与丞、织室丞、永巷令、暴室丞、永巷丞、内者令、内者左右丞、宦者令与丞、中黄门冗从仆射、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丙署长、中黄门、守宫令与丞、上林苑令与丞与尉、祠祀令与丞、中藏府令与丞、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御史中丞、治书侍御史、侍御史、兰台令史等。
(二)尚书及皇帝侍者
1、尚书令,尚书台,也曾称兰台
尚书令:侍奉天子日常工作和生活。初掌殿内文书,西汉后期掌群臣章奏。一般有尚书、谒者、使者、黄门侍郎等官,均属少府机构,且在尚书下设左、右、中尚书。后来,尚署改称尚书,设尚书郎。汉武帝因游宴后宫,兼用宦官,称中书令,任用士人称尚书令。
据《汉官仪》,尚书令下置有尚书四人 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天下户口土田垦作,一人主钱帛贡献委输.成帝时又置尚书员五人。可知尚书机构的职权在逐步扩大。《成帝纪》注《汉旧仪》云:“尚书四人,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曹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庶人上书事;主客曹尚书,主外国事。成帝置五人,有三公曹,主断狱事。”
尚书奏折
(1)中尚署, 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掌供郊祀圭璧及天子器玩、后妃服饰雕文错彩之制。
(2)左尚署,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五人,从八品下。掌供翟扇、盖繖、五路、五副、七辇、十二车,及皇太后、皇太子、公主、王妃、内外命妇、王公之车路。凡画素刻镂与宫中蜡炬杂作,皆领之。监作六人。有府七人,史二十人,典事十八人,掌固十四人。
(3)右尚署, 令二人,从七品下;丞四人,从八品下。掌供十二闲马之辔。每岁取于京兆、河南府,加饰乃进。
到东汉,尤其是汉晋之后,尚书越来越受到重视。《资治通鉴.汉纪.肃宗孝章皇帝》云:“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尚书之选,岂可不重!”
《汉官仪》说“初,秦代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号尚书。尚犹主也。汉因秦置之”。《唐六典》卷一说“初,秦变周法,置尚书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汉初因之”。《太平御览.214》引《魏名臣奏》,驸马都尉甄毅奏曰:“汉时公卿奏事,选尚书郎,试,然后得为之。其在职,自赍所发书诣天子前发省。便处当事轻重,口自奠定。或天子难问,据案处正,乃见郎之割断才技。魏则不然。”
2、仆射:首长之义。秦汉时凡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官等,都有仆射。
3、中书谒者令:掌机要,由宦者充任。包括谒者和使者两类。
(1)谒者,古代皇帝身边传达命令的人分宫内、宫外两类。一是谒者,二是使者,在皇宫外各州郡、诸侯国之间快马驿站传递朝廷命令信息,有时甚至代表皇帝或国家出使他国,交往商事。
所谓谒者,即在皇宫里朝廷内负责传诏达谕、通报情况的官员,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云:“朱虚侯已杀吕产,帝命谒者持节(犒)劳朱虚侯”;其中,皇帝贴身政务传令谒者又可分为两类:一是谒者宦人,掌宾赞受事;二是黄门侍郎。《后汉书.百官三》记载:“黄门侍郎掌侍从(皇帝)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坐。” 《国语·齐语四》:“谒者以告,公遽见之。”《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欲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句)为客通。”《韩非子·说林下》:“靖郭君谓谒者曰:‘毋为客通。’”
所谓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期为国君、卿大夫的侍从官员,掌接待引见宾客,或奉命出使,朝会时担任警卫。即掌宾赞受事,为天子传达。秦、汉宫廷、后宫、太子宫、诸侯王国皆置,员额不等,皆掌关通内外,导引宾客。宫廷所置为郎中令(光禄勋)属官,设谒者仆射统领。西汉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选孝廉、郎官年不满五十仪容威严能大声赞导者充任,本职为侍从皇帝,担任宾礼司仪,宿卫宫廷及供其他临时差遣,亦常充任皇帝使者,出使诸侯王国、少数民族,巡视地方,派往灾区宣慰存问、发放赈贷,或收捕、考案贵戚、大臣,主持水利工程等。
又有中谒者令、中书谒者令,为宦官之职。东汉名义上隶光禄勋,实自为一台,以谒者仆射为长官,职权甚重。有常侍谒者五员,比六百石,掌殿上时节威仪; 谒者三十员,掌宾礼司仪、上章报问、奉命出使。其初任职者亦称灌谒者,比三百石; 满岁为给事谒者,四百石。
西汉时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俸比六百石,有仆射(或称大谒者),俸比千石,为谒者长官(见《汉书·百官公卿表》)。
东汉时谒者三十人,其长官称谒者仆射,即谒者台率,天子出,掌奉引。常侍谒者五人,俸比六百石,掌殿上时节威仪。给事谒者,俸四百石,掌宾赞受事及上章报问;将、大夫以下丧,掌使吊。初为谒者的称灌谒者,满一年后称给事谒者,以郎中任谒者的称谒者郎中。掌河堤之事者称河堤谒者,掌监察黎阳军营的称监黎阳谒者(见《后汉书·百官志》)。东汉初或遣谒者监军及监领筑城和水利工程等,后遂常设监领常备营兵的监营谒者和专掌水利河渠的河堤谒者。
有的负专命出使:“遣谒者案行,其死罪系囚在戊辰以前,减死罪一等。”(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二月乙未,遣谒者分行禀贷三河、兖、冀、青州贫民。”(见《后汉书·孝和帝纪》)。有的谒者还领兵征伐:“遣谒者张鸿讨叛羌于允吾,鸿军大败,战殁。”(见《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谒者马贤击钟羌,大破之。”(见《后汉书·孝顺帝纪》)。王国也置谒者,原十六人,后减。掌冠长冠。见《后汉书·百官志》。魏晋沿置,员十人,七品,掌大拜授及百官班次,传宣诏命,奉命出使等,其长官称仆射。为谒者台属官,掌宾礼司仪,传宣诏命,奉命出使。又有监国谒者,监察诸侯王,权势颇重。晋一度省谒者台,以谒者并入御史台。又魏晋南北朝有都水、河堤、劝农、监治、运水、伐船等各种专职谒者,分隶有关官署; 宦官有中谒者、内谒者等; 诸王、公、侯等国亦置为属官。
南朝宋沿置,掌小拜授及百官报章。齐因之。梁、陈为流外官,员皆十人。梁谒者台之谒者,掌朝觐宾飨及奉诏出使,即掌奉诏出使拜假朝会傧赞等。陈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从五品中,二十三年改九品。北齐员二十人,九品。掌吉凶公事导相礼仪。隋时置时废,唐改为通事舍人。见《晋书·职官志》、《宋书·百官下》、《南齐书·百官志》、《魏书·官氏志》、《隋书·百官志上中下》。
陈及隋 皆因之。隋初罢,炀帝大业三年(607) 复置,隶谒者台,有司朝谒者二员,从五品,为谒者台副长官; 通事谒者二十员,从六品,掌承旨传宣; 将事谒者三十员、谒者七十员,掌受诏出使,劳问宣慰,监察地方,后省。唐朝废谒者台,改通事谒者为通事舍人,隶中书省。
隋、唐太常寺亦设谒者十员,为流外官,祭祀时担任司仪; 宦官有内谒者; 王府、公主属官亦置,玄宗开元(713—741)间废; 都水台(监)属官有河堤谒者。金朝太后两宫属官有之,员二人,从六品。唐 改为通事舍人。
(2)使者,在皇宫外各州郡、诸侯国之间快马驿站传递朝廷命令信息,有时甚至代表皇帝或国家出使他国,交往商事。
4、中黄门:宦者掌给事禁中。
5、黄门令及侍中
主省中诸宦者。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自侍中至御史,皆以文属(文官 )。承秦。”
《后汉书.百官三》记载:“黄门侍郎掌侍从(皇帝)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坐。”由此可见,黄门侍郎的地位比一般谒者要重要、荣耀得多。张中家族既为豪门望族,做官当然不会去做宦官。宦官一般是无依无靠的穷人之选择。如明代魏忠贤就是衣食无着而去当宦官谋生,后来才发迹成为害人精魅。
在特殊的时候,黄门还可以发兵征讨叛逆。《资治通鉴.汉纪.孝哀皇帝》云:“建平四年(前3年),东平王(刘)云等至有图弑天子逆乱之谋……上使中黄门发武库兵,前后十辈,送董贤及上乳母王阿舍。执金吾毋将隆奏言:‘武库兵器,天下公用。国家武备,缮治造作,皆度大司农钱。大司农钱,自乘舆不以给共养;共养劳赐,一出少府。’”
6、宦者令:宦署管内廷宦者。西汉宦人:朝廷(政府)见习公务员;东汉宦者,阉割之人。
据文史大家吕思勉先生研究,宦官最初在西汉时相当于朝廷(政府)中的见习公务员。
(1)西汉宦人:朝廷(政府)见习公务员,培养储备后备干部
宦字的思,本来并非指阉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阉割的人所做的官。自西汉开始,就有“五经六花”之说,而“五经”中就有一部唤做《礼记》。其中《曲礼》有一句话说:“宦学事师,非礼不亲”。意思就是说,初次学习的人对待老师,如果没有礼貌就不亲切。反过来就是说,初次见习的公务员,对待老师要“师道尊严”,以礼相待。学就是进学校,宦是什么呢?就是初学之人,用现代语叫做“见习生”。培养储备后备干部,然后下派到地方为官。
对此,我们还是先从古代所谓的学校说起。和现代全然不同,古代从西周开始,官学分为“国学”与“乡学”,并有“小学”和“大学”两级。所谓小学,只是教授些传统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间的礼节,如洒扫应对进退之类。又或极粗浅的常识,如数目和东西南北等名物之类。根本说不上知识,更无实际应用的技能。
至于大学,其中颇有些高深的哲学,甚而宗教的意味甚浓。《礼记.文王世子》说:当时大学所教的,是诗、书、礼、乐、射、御、数等“六艺”标准课程。所谓诗书礼乐,即宗教中所行的礼,乐即宗教中所用的乐,诗就是乐的歌词(辞),书大约就是宗教中的记录。这并不是现在的《诗经》、《书经(尚书)》、《礼记》等等,须知古代的人研究学问的很少,而古人的谶纬和迷信思想较后世人为深。当时的人对于一切问题的解释,都含有谶纬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后世,学术和宗教是分离的,但在古代却是合一的。故古代的学问只存在于(天地鬼神、家族宗庙)宗教(教会)和学堂之中。而教育权也操纵在教会手里。古代教会中非无较高深的学问,然总不能全脱离宗教的意味。
在古代历史和宗教的经典也是分不开的。古代学校中有所谓养老之礼,其仪式是非常隆重的,天子对于所养的老人,要自己割好了肉,捧着送去给他吃。吃完了还要自己斟酒为他潄口,就因为他是宗教中的长老,与不带迷信谶 色彩的师长不同。
《礼记.王制》云:“出征执有罪,反(造)释奠于学。”释奠是一种祭祀之名。发兵出去打仗前,先要杀一个有罪的人,预示“轻易杀敌”;凯旋而归以后要在宗庙或学校里举行祭祀,庆祝胜利。由此可见古代学校不完全是一个学术机关,而其宗教意味极为浓厚。罪犯一般由廷尉执捕和审判,行使执法权的廷尉职官就由古代的御史大夫分管;宗教礼仪学校教化,则是由御史大夫直接掌管。
(2)西汉宦署(人)传授实用知识技能
至于实用的知识技能,则是他们所看轻的,学校里并不传授。我们知道,所谓三代(夏商周)之世,已有较高的文明,其时有许多的事事情,已非有专门知识所不能办理。就是现在所传的几部先秦子书,其中包含专门的知识技能也颇多,不能说全是后人伪造的。然则古人的知识技能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从宦者之中得来的。
古人解释宦字,有的说是学,有的说是仕。的确,这二者就是一回事。因为在古代,有些专门的知识技能,就是在办理那件事的机关里,且办事且学习而得来的。从其办事的一方面说,就是仕;从其学习的一方面说,就是学。
《论语.先进篇》云:“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路再鲁莽些,也不会主张人不学就可以办事。子路只是看重且办事且练习,而反对不能直接应用的知识,和现代有些人看重应用技术,而藐视高深学理一般。这就是重视宦而轻视学。
西汉时皇帝的藏书,由刘向和其子刘歆编成一部书目,叫《七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大部分就是抄录他的。他对于每一类的书,都有推论这种学问从何发源及其得失的话。其论先秦诸子之学,都以为是出于一种宦署,就是这个原因。然则,宦就是在机关中学习做公务员。公务员中,自然有出类拔萃,有学术思想的,就根据经验,渐渐地成为了一种学术。这就是宦的正格。就如现在机关中正式办理公务的公务员。
(3)西汉宦官,又叫舍人,即宦养门客,包括中常侍、黄门郎等
现在机关中不有名为公务员,而实在无事可办,或者只是替长官办理私事的么?在古代政教 型的宗教国家里,更是如此。所以秦始皇少年时,有一个叫做嫪毐的,和他的母亲通奸。嫪毐自然就阔起来了。于是《史记.吕不韦列传》说:“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所谓宦,哪里是在什么机关里学习什么公务?!不过是在他家里做他的门客了。所以要称“舍人”。嫪毐的舍人固然红极一时之相,然而古代的贵族,决不止嫪毐一个人有舍人。史书记载一个叫做“太子舍人”的职官 ,这种在贵族家里做舍人的,都谓之宦。
所以宦字又有了一个训释:养。养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他们是其主人的客,是其主人养活他们,叫主养客。亦可以说,他们是奉养其主人为职务的,也叫客养主。此等门客,皇帝门下自然也有不少,这便是西汉时代的宦官。如中常侍、黄门侍郎等等。
张忠祖父张嵩,就当过汉宣帝的侍中、东郡太守等职;张忠及其父亲张缵就是汉元帝在西汉时黄门侍郎,其时他们并不是阉人,反而儿孙满堂,子孙发达,也就是说 其时并不一定都用阉割过的人,到东汉光武帝之时,才大量地、专门地穿用这些人。所以《后汉书.宦者列传.序》说:“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了。
(4)东汉宦者,阉割之人
所谓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经阉割的人。近代的俗语,亦称太监。那是因为在明朝,他们所做的官有二十四个,都称为“某某监”之故,这是不难理解的。在东汉时代,这一种人威权很大,败坏政治风气,所以《后汉书》有专门的《宦者列传》。并说:“光武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这句话和我们通常的理解有些不太一样。通常的理解,都以为宦官就是阉人,这里却说刘秀光武帝中兴之后,宦官才全用阉人。那么自此之前,宦官就并非阉人了。
(三)主管符节珍玩武卫器械类
1、符节令:又称符节台。
符节:掌符节之事。在少府机构有符节台,符节台有符节令和尚符玺郎管理符节玺印,遣使掌授节。符节令在秦时叫符玺令,在春秋战国时叫有司,汉代沿袭仍叫有司。《汉书.张周赵任申屠传》云:“赵尧为符玺御史”。
2、尚方令:掌管供应制造帝王所用器物,侍奉天子日常工作和生活。主作珍宝器物,包括藏经之器及上好兵器、用器。自武帝开始,尚方令分为左、中、右尚方,手工工场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少府在尚方令一般设有:
(1)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下。掌百工技巧之政。
(2)诸冶监, 令各一人,正七品下;丞各一人,从八品上。掌铸兵农之器,给军士、屯田居民,唯兴农冶颛供陇右监牧。监作四人。有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典事二人,掌固四人。太原冶,减监作二人。
(3)掌冶署, 令一人,正八品上;丞二人,正九品上。掌范镕金银铜铁及涂饰琉璃玉作。
(4)诸铸钱监, 监各一人,副监各二人,丞各一人。以所在都督、刺史判焉;副监,上佐;丞,以判司;监事以参军及县尉为之。监事各一人。有录事各一人,府各三人,史各四人,典事各五人。凡铸钱有七监,会昌中,增至八监,每道置铸钱坊一。大中初,三监废。
《汉书.贾捐之传》云:“乃以少府禁钱续之。”师古曰:「少府钱主供天子,故曰禁钱。」
(5)互市监, 每监监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掌蕃国交易之事。隋以监隶四方馆。唐隶少府。贞观六年,改交市监曰互市监,副监曰丞,武后垂拱元年曰通市监。有录事一人,府二人,史四人,价人四人,掌固八人。
总之少府设在地方的属官发展了郡县手工业,满足了宫廷官府的需要,但也为此耗费了巨额资金。
3、御府令:掌天子金钱珍宝、衣服等。
4、若卢令,主治库兵及诏狱。即主藏兵器,关押犯罪的将相大臣及其亲戚妇女,并设郎中二十人主弩射。
(1)居室:拘禁犯人的处所。
(2)掖庭:《汉旧仪》纪载西汉九卿属官,往往加以狱令名称,如掖庭令称为掖庭诏狱令。陈直曰:“因各令长丞署中,皆有奴婢徒隶,有犯法纪者,即就署入狱,亦有其他官犯分系于各狱。……但《百官表》、封泥、汉印上官名皆无狱字。”
5、考工:考工令是西汉中央兵器制造的主要部门之一。考工之属吏,今可考者有护、佐、啬夫、掾、右丞、护工卒史、船长、仓丞等(陈直说)。“考工,少府之属官也,主作器械”考工令一人,六百石。主作兵器弓、弩、刀、铠之属。成则传执金吾入武库”。“尚方”也是古代铸造兵器之所,专为皇帝铸造权威宝剑。现代仍有“尚方宝剑”之说。
(1)考工室:主作兵器弓弩及织绶诸杂工。汉随秦制,但亦有改革和发变化展。
考工令主作器械,包括弓弩刀铠和祭祀、生活用器。考工官署原名考工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武帝更名为考工。考工规模较大,有手工作坊若干,属吏多名。
少府在地方郡国兴办手工业,以满足宫廷官府的需要。约在景帝、武帝之际,西汉先后在郡县设置工官10处。工官主要管理地方官营手工业,制造宫廷官府用品或兵器。其中设在蜀郡、广汉郡的工官主要制造贵重的漆器和金银器。每年耗费各五百万。工官的设置是封建政府控制地方经济、打击工商豪富、加强中央集权的重大措施。另在齐、陈留两郡设有服官,主作天子之服。又在几个产铜区设置铜官,主掌铜的开采和冶炼,然后运往各地制造器具。
(2)左弋:“左”乃“佐”之省文。掌助弋射之事,兼造兵器。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为考工,左弋为飞,居室为保宫,甘泉居室为昆台,永巷为掖廷(庭)。飞掌弋射,有九丞两尉,太官七丞,昆台五丞,乐府三丞,掖廷八丞,宦者七丞,钩盾五丞两尉。
(3)次飞:出土瓦文作“次蜚”。佽飞令,掌弋射凫雁,以供祭祀宗庙,兼造部分兵器。佽飞原名左弋,汉武帝太初元年改为佽飞,设九丞十二尉。
(4)楼船官,在近江海处设置楼船官,主楼船制造。
(5)采珠官,设金官主采炼金矿。采珠官主采珠玉。
6、钩循令:主管京师附近苑囿、天子弄田(天子年幼试耕戏弄之田)及宝货。
7、中藏府令,掌金银财货,兼作用器。宦者典诸近池苑囿游观之处。
8、左右司空:主造陶瓦,兼石刻工艺。
9、十六官令丞:因司空分左右二官,亦作十七。
10、东园:掌管陵墓内器物的制造和供应。东园令,主作陵内器物。包括东园秘器棺椁、东园温明金缕玉衣等。如西汉张中之镇墓兽、梁王刘胜的金缕玉衣等。
东园镇墓兽
未完待续
古帝王画相图卷,欣赏
古代帝王宫中的八大才女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No.1上官昭容
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664-710年),唐代女官、诗人、皇妃,中国史上最有名的“欲望才女”“女宰相第一人”。史载,唐高宗李治当政期间,上官婉儿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纳入后宫重用,在武则天临朝称制、代唐称帝时期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
上官婉儿自幼聪慧,才思敏捷,常常代帝后及长宁、安乐两位公主同时赋诗,且能做到“众篇并作而采丽益新”。她的诗歌创作,既有对“上官体”形式技巧的继承,更在诗歌的题材范围、抒情特征及格调气度等方面对此前的宫廷诗有所超越,从而为诗歌从初唐宫廷诗的歌功颂德、绮错婉媚迈向波澜壮阔、尽善尽美的盛唐之音,跨出了重要一步。《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No.2班婕妤
班婕妤(前48-2年),西汉女辞赋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乃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西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班固、班超、班昭兄妹的祖姑母。建始元年(前32年),汉成帝刘骜继位,17岁的班氏被选入宫初为少使,后得宠而被赐封为婕妤。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是有口皆碑的。因她不干预朝政,谨守礼教,深受时人敬慕,有“古有樊姬,今有婕妤”之称。班婕妤曾生下一个皇子,数月后夭折。但在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入宫后而受排挤失宠,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汉成帝精尽而亡后,王太后王政君命其守护汉成帝陵园,一直到死。
班婕妤自幼聪颖,相貌俊秀,读书甚多,少有才学,工于辞赋,有集一卷,可惜大部佚失,现仅存《自悼赋》、《怨歌行》、《捣素赋》三篇。《自悼赋》叙述了自己一生荣辱悲欢的经历,及后来居深宫中苦闷与幽怨的心情,可以说是一篇小小的自传。当初,汉成帝就是因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天天同她在一起。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开导成帝内心的积郁。班婕妤又擅长音律,使成帝在丝竹声中,进入忘我的境界,对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侍妾,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了亦妻亦友的知音地位。
No.3蔡文姬
蔡文姬(约174年-约239年),名琰,原字昭姬,后因避司马昭的讳而改字文姬,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她精于天文数理,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蔡文姬是历史上少有的才气盖过美貌的女子。蔡文姬生在文学世家,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她打小以班昭为偶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留名青史。蔡文姬一生留下《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作品,并整理了一批古典经书,为我国文化流传建了大功。其中,《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No.4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约976年),姓费,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女诗人。她自幼能文,尤长于宫词,以美艳得宠于后蜀后主孟昶,封为慧妃,赐号“花蕊夫人”。后蜀国亡后,与孟昶一并被送入汴京,宋太祖赵匡胤惊艳于其美色,毒杀孟昶,并霸占了花蕊夫人,不久后被封为贵妃。但花蕊夫人因与孟昶夫妻情深,孟昶画像悬于寝宫之内,被宋太祖撞见,乃借求子拜神之说,言画像乃张仙送子图,得免罪,张仙送子遂传遍宫内外。后因介入宋太祖立嫡之争,被晋王(即后来的宋太宗)射杀于猎场。
花蕊夫人最爱牡丹花、红栀子花和芙蓉花,当年孟昶官民在成都大量种植,成都的别名“蓉城”即源于此。花蕊夫人很有才名,善诗工词。世传《花蕊夫人宫词》100多篇,诗一卷(《全唐诗》下卷第七百九十八)。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之作,如“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这一首,就写得十分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她的《述国亡诗》亦颇受人称道。
No.5庄姜
庄姜(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齐国公主,卫庄公的夫人,婚后未生育。《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庄姜时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监本诗经》中认为庄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
根据朱熹考证,《诗经》中有五首诗乃是出自庄姜之手:《燕燕》、《终风》、《柏舟》、《绿衣》和《日月》。庄姜出身贵族,侯门之女,且美丽非凡,却嫁了昏惑的庄公,对于深锁宫中的痛苦之情在诗中表露无遗,也勾画了“狂荡暴疾”的卫国诸侯的真实面目。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归,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归,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此诗是美女诗人的代表作,是“万古送别诗之祖”(王士祯语),可泣鬼神(许彦周语)。
No.6左嫔妃
左嫔妃,即左芬(?-300),按墓志铭上所书应为“左棻”,字兰芝,西晋女文学家,我国较早的女诗人之一,是当年“洛阳纸贵”事件主角、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妹妹。晋武帝司马炎闻听她才情过人即纳入后宫,泰始八年(272年)拜为修仪,后为贵嫔,世称左嫔妃,又称九嫔。《晋书·后妃传》有他的传记。左芬因为德才超群每每被帝王群臣赞赏,使后宫佳丽见妒。史称左芬“姿陋体羸,常居薄室”,也就是说长相丑陋,体弱多病,很难得到皇帝宠幸。想必对于声色犬马的晋武帝来说,纳左芬为妃仅为自己博得惜才的虚名而已。
左芬才华横溢不假,“少好学,善作文”。原有集四卷,已失传。今存诗、赋、颂、赞、诔等20余篇,文辞甚为研丽,大都为应诏而作。她的诗构思新颖,感情充沛,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代表性作品有:《啄木诗》、《离思赋》、《感离诗》等。《离思赋》是“受诏作愁思之文”,最为著名。《古诗源》载有她的《啄木诗》,该诗是左芬淡泊自律的生活写照。她入选嫔妃后,长居深宫,物质生活虽然十分丰富,但精神生活却非常空虚,因而她写诗主要是描绘宫中的凄凉生活和青春被葬送的无限悲哀。
No.7梅妃
梅妃,原名江采萍(710-756年),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为数不多的才女妃子。其事迹出于宋代传奇小说《梅妃传》。相传,开元年间,唐玄宗因宠爱的武惠妃去世而终日郁郁不乐,太监高力士等奉命选天下美女,结果在福建莆田县发现了一个兰心蕙质的女孩,她就是江采萍。江采萍入宫初始,深得唐玄宗宠爱,性酷爱梅花,宫中皆植梅树,一时宠冠后宫,也因而被封为梅妃。后因唐玄宗扒灰成功,儿媳杨玉环当上了贵妃,使得清高孤傲的梅妃渐渐失宠,而被贬入冷宫上阳东宫。安史之乱中,唐玄宗携杨玉环等一行匆匆逃到长安,梅妃因不甘心受到贼人的污辱,乃投井自尽身亡。安史之乱平息后,唐玄宗命人寻找梅妃尸身,重新安葬,并多次作诗怀念。
No.8甄皇后
甄皇后(183-221年),即三国魏文帝曹丕的正室文昭皇后,又称甄夫人,魏明帝曹睿之生母。她本为袁绍儿子袁熙之妻,曹操攻陷邺城后成为曹丕的妻室。后因被郭女王(文德皇后)所谮而被曹丕赐死,曹睿即位后追尊曰文昭皇后。曹植描写宓妃的《洛神赋》被认为是写给甄氏的爱情篇章,故此她被后人被称为“甄宓”或“甄洛”。
甄氏多文才,熟知后宫典故,自然明白自己处境恶劣;但苦于远在异地,到不了丈夫面前,无可奈何,于是寄情丝于笔墨,写下了她唯一传世得作品《塘上行》。
黄初二年(221年),曹丕称帝以后甄夫人被赐死,据传殡葬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黄初三年(222年),曹丕册立郭女王为皇后,令甄氏之子曹叡奉郭皇后为母。曹叡即位后追尊甄氏为文昭皇后。太和四年十二月辛未日(231年2月17日),改葬于朝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