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一生两次算命:一次算生,一次算逝,都应验了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只有女人和算命先生懂得如何利用人家的信任"。算命虽然也被认为是一种迷信,但是在中国它自成体系,还有一大批追随者,尤其是商人更是这种"迷信"的主力军。
其实在中国算命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存在卜卦,此后随着朝代更迭,算命形式有所变化,但也愈演愈烈。算命这种听起来就很玄的东西无法用科学加以阐释,信则有不信则无。可任凭岁月变迁,它依然存在必定有一定道理,比如曾经称霸上海滩的"青帮老大"杜月笙,一生两次算命,算生算死都应验了!这些成功案例似乎都给算命镀上一层神奇的外衣。
一代枭雄杜月笙在中国有一个地方,没有六朝古都的历史厚重感,也没有烟雨江南的朦胧美。但曾是很多作家创作的背景,也是如今很多人心驰神往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上海。
1888年杜月笙出生在现如今的上海浦东新区,4岁的时候,父母相继离世,14岁就混入青帮,在当时的青帮龙头黄金荣手下做事。一无文化,二无背景,杜月笙硬生生靠着自己一步步走向上海老大的宝座。
虽然为了攫取巨额利益,杜月笙做过杀人违法的事情。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也毅然将民族大义放在个人利益之前,拒绝日本人的拉拢,支持中国抗战。
到了晚年,他没有应国民政府的邀请前往台湾,而是选择去了香港。杜月笙的一生轰轰烈烈,颇为传奇。而这场以他为主角的电影最精彩的两个片段一定是他的两次算命,一次算生,一次算死,生生死死便是人的一生。
算生叱咤上海滩"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生死富贵也许就在一言之间。1921年,杜月笙还是黄金荣手下的一个小兄弟,因为很有眼色,做事机灵,黄金荣一般外出都爱带着他。
一次,杜月笙陪同黄金荣闲逛城隍庙,突然一个和尚迎面走来,直接停在黄金荣身边,死活要给他算命。黄金荣就报了生辰八字,没想到这个和尚默默演算一番,就开始诉说黄金荣的发家史。
将黄金荣如何成为今天名声赫赫的大人物说的言之凿凿。又对他的未来极尽溢美之词,通篇下来说的黄金荣喜笑颜开,立马给了和尚一块大洋。
没想到拿到大洋的和尚没有立即离开而是转头将目光放在杜月笙身上。开口就表示光看面相,就能看出杜月笙运道极好,甚至将来会超过黄金荣,随即还从杜月笙要八字。
杜月笙看和尚这样说,心里顿生欢喜。但想到自己的"衣食父母"黄金荣还在旁边,立马佯装怒色,对和尚破口大骂,然后恭敬地跟随黄金荣离开。回到家后杜月笙脑海里一直回荡着和尚说的话,于是第二天独自前往城隍庙找那位和尚。
他首先为自己昨天口出不逊表示歉意,随后又递上自己的八字。除了杜月笙可能没有人知道后来那个算命和尚对他说了什么。
但杜月笙曾亲口对身边人表示很遗憾此生没有再次见到那位大师,当年他算命推断杜月笙的事情,没有一件没有应验。也正如和尚当时所说,杜月笙此后确实运道很好,创业成功,身价不菲,也超越黄金荣,成为叱咤上海滩的青帮老大。
算死不差分毫终人总是在年老时才对时间颇有感触,年纪越大越畏惧死亡。晚年的杜月笙隐居香港,早已没有当年不可一世的风光。当年离开上海,他的全部家当只有40万美金,这些钱需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收入不见增多库存日益减少,杜月笙内心非常难受,再加上初来香港,因气候不适,哮喘频发。
1950年前后,内心承受巨大压力,身体还备受病痛折磨的杜月笙开始迷上了算命。他一开始让擅长君平之术的袁树珊和尤擅测字的李栩痷算自己的大限之期。这两人都表示杜月笙至少能活到73岁,起初听大师这样说,杜月笙还十分高兴,治病也十分积极。
但眼看病痛日益加深,他逐渐怀疑两位大师是假意奉承。于是他秘密将自己的生辰八字写在纸上,不留名字等任何信息寄给了隔海相望的台湾六月息馆主算命。不久后杜月笙收到对方来信,看见那纸命书上的批语,杜月笙心灰意冷,随后一直将命书藏在身上。1951年8月杜月笙在港离世,其实第二天就是他64岁生日。
杜月笙逝世后,家人在清理遗物时发现他身上那张命书,纸上只有短短两行字。大致意思就是说他活不过64岁,纸上还印有"六月息馆主"以及馆址。
虽然整件事在杜月笙逝世后,长子前往台湾亲自找到六月息馆主才弄明白前因后果。但不可否认杜月笙这一次批命算死,又再次应验了。常言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杜月笙一次算生,一代枭雄纵横上海滩,一次算死,揭开人生落幕篇章。
算命真的能算出人的一生吗?我更倾向于算命能影响人的一生。沃尔特·本耶明说"请教算命先生的人,无意中丧失了自己内心对于即将来临的事情的预感,这种预感要比算命先生的预言要准确一千倍"。
杜月笙的儿子也曾表示起初父亲一直有很强的生命意识,直到收到那张来自台湾的命书后颇有一种听天由命的颓然,而最终也让纸上的话一一应验。可见,有的时候应验的不是来自算命先生的"通天晓命",而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暗示"。
路是脚走出来的,历史是人创造出来的,你的人生就是你自己一次次选择过后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不能让算命左右了自己的人生,毕竟能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自己。
文/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