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藏语电影“对话”世界:在文化碰撞中讲述文化自信
中新社西宁11月16日电 题:藏语电影“对话”世界:在文化碰撞中讲述文化自信
中新社记者 罗云鹏
时下,越来越多的藏语电影走出国门,出现在世界影坛,并拿下如上海、柏林、威尼斯、芝加哥、釜山等国际性电影节大奖,相关藏族电影人表示,冀通过影像与世界“对话”,在文化碰撞中讲述文化自信。
2019年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新作《气球》入围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并在第55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斩获最佳编剧大奖。
“用影像的方式还原一个真实的藏区,对藏文化去神秘化和消费化,是一种文化翻译的愿望,也是一种天然的交流诉求。”万玛才旦说,近年来有着民族文化背景和视听语言基础的藏族新生代导演的出现,是中国藏语电影发展的关键。
《冈仁波齐》《塔洛》《阿拉姜色》《撞死了一只羊》……近年来在中国大陆院线上映的藏语电影虽以剧情片为主,但票房表现却不俗,如《冈仁波齐》在猫眼电影中累计票房达1亿元人民币,而在豆瓣等社交媒体上,此类电影评分亦在7分以上。
万玛才旦坦言,如何让相对小众的语言和题材的电影,面对汉语和英语为主的大众电影市场及审美惯性是当下藏语电影面临最具挑战性的工作。
近年来,藏语电影除参加各类国际性电影节外,亦“试水”在海外发行和公映,如《塔洛》DVD在北美发行、《草原的河》在日本东京岩波影院在内的50所影院公映,由《阿拉姜色》易名为《巡礼的约束》的电影也将在2020年2月8日定档日本东京岩波影院公映。
“影像在讲述人类一种共通的情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拍片的时候我并不把自己限定为藏族人,试图影像能让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读懂,在文化碰撞中讲述真实。”藏族导演松太加说。
“藏语电影的文化背景来自雪域高原独特人文,放在中国国内是民族题材电影,而在国际上又是中国电影。”松太加说,“因为自己从小生活在藏区,所以在拍电影时也在尽力将宗教、雪山、草原等这类‘符号’弱化,原本就有的东西只是背景,而不能成为内容或者‘声音’。”
“80后”藏族导演拉华加2018年凭借电影《旺扎的雨靴》入围柏林国际电影新生代竞赛单元,并在此后参加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单元,拿下第12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导演奖、第8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受注目编剧奖等奖项。
“藏语电影虽然讲述的是藏区故事,但传达的是人性的东西,人性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是共通的。”拉华加说,“要想让自己的电影走得更远,就需要兼顾东西方共有的表达方式,而这种表达方式就是真实的情感。”
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龙仁青表示,民族性和地域性让藏语电影表现出异质性,当前藏语电影也在社会变迁中“突围”,通过“藏式幽默”讲述温暖的故事,在世界影坛展示来自中国雪域高原的文化自信。(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