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摆“鸿门宴”只是主管,会做“局中局”才能做老板(1)
大家好,我是A龙读书。本期为大家分享一则“历久弥新”的故事,希望从“旧故事”中获得新的智慧。每一次分享,都能给读者带来成长。
01 胜利后两军狂欢,实则各怀鬼胎时间:公园前206年
地点:咸阳,鸿门
01 话说,项羽带领40万大军,一路烧杀抢掠,血战函谷关,终胜。
密谋!
还没等狂欢,属下范增,就着急忙慌地给正在对着镜子欣赏自己健美身姿项羽说:大王,那个傻2已经打下了西安,现在正在逛大唐不夜城呢,听说,他攻下西安后,没有抢夺财产,而是睡在马路边上,搞得很正式,一副军纪严明的做派!
项羽:然后了,老刘这是装2呢?
范增捋捋不足1厘米的八字胡,在项羽面前前后跺步,一会儿,他抬头45°仰望天空,故作忧伤地对项羽说:俗话说,大大咧咧的人,最没有心思;而老刘这家伙,尖嘴猴腮,一看就不是什么好鸟。从开始讨伐秦国,就装得很深沉。你想想,攻打完毕长安这超大都市,竟然不抢东西,这诡异的骚操作,就连我这个诸葛转世都想不明白。我觉地此人当杀,不然肯定未来会给我们摆一道,影响我们称霸天下的目的!
项羽:这种伤脑筋的事情,以后别给我讲,伤脑筋。就按照你说的办!
范增:属下想到一个绝妙的计策,不知道老板是否同意?
项羽:有屁快放,别给我装深沉,别影响我照镜子。
范增:我们就在咸阳组一个饭局,就说我们两个军团一起团建一下,大家乐呵乐呵。到时候,我安排人埋伏在周围。听说刘邦喜欢吃臊子面,我们就给他准备最好的臊子面,趁他吃面的时候,我们拿菜刀砍死他。
范增:大哥,你觉得咋样?
项羽:我看行,不过。。。
项羽吃着肉夹馍,喝着冰峰,思索了大概有10分钟后,眯着眼睛,沮丧地说:目前,论讨伐秦的功劳,我听说刘邦那小子的声望最高,他又是楚怀王封的武安侯,又是奉命出兵,这家伙现在名正言顺啊。再说他有10万军队,而且主力都是他从老家带过来的老乡。
“头疼啊”,项目用他满是伤疤的大手,拍向旁边的桌子,随着啪一声爆响,桌子随声而碎。
”妈呀,老板,你咋变得越来越变态了”,太粗鲁了。范增躲着小碎步迅速往后退,拍着胸口,气喘吁吁,神情紧张又羞涩地说!
“你个娘P,跟我这么MAN的男人,你竟然还这么娘。你懂我的意思嘛,按照刘邦现在的状态,他名声比我大,杀了恐怕有问题;另外,我们的队伍状况,你不清楚吗,娘P范?
"我从我老家就带出来了8000人,其他的都是收编的,那些家伙,现在看着跟着我,但是从他们平时打仗不卖力的样子,我就知道他们定是"夫妻本事同林鸟,大难到头各自飞”的情况。
“老板,你能不能每天多读读书,光知道撸铁!,用词都用错了”范增鄙视地看着暴躁的项羽说。
“但是,不冒险,后面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如果你现在不杀他,以后他会逼你在江边自杀”,不信你试试。说到这里,范增就已经急得吹胡子瞪眼了。
”实在受不了,你这个又娘,又忠心耿耿的样子,就按照你说的办吧“
未完待续!
屈原抛玦、范增举玦……玦是什么?
文物时代:新莽时期(公元9-23年)
出土地点:江苏省徐州市九里区裴窝后山一号墓
保存地点:徐州博物馆
编者按
捐玦置澧浦,解佩寄中洲。细数来,玉不知蕴含着中国文化里多少意义和情感:尊贵、不朽、仁德、真诚、爱慕、乃至决断……几千年来给予着人们难以言说的力量。而从射礼的玉玦渐演变到腰间的佩玉,也显示出周代到汉代玉文化的变迁——抛却了礼制的肃穆,平添了世俗的感性。孔子曾论玉与君子德行的相似之处,最后一句是“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相信如道一般在中国文化中绵延不断的玉,也将一直存续下去。
---------------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6年,在秦帝国分崩离析之际,先入关中的刘邦屯兵于灞水河畔,项羽驻扎于戏水以西、渭河南岸的鸿门。而后刘邦亲赴鸿门拜谒,项羽则在军营备宴留饮沛公。宴上项羽亚父兼谋士范增数次以眼色暗示项羽当机立断擒杀刘邦以绝后患,见项羽默不作声,一连三次举起所佩玉玦。
鸿门宴上范增所持“玉玦”是跌宕剧情中的重要道具,很显然时人皆知这一暗示——举玦蕴含着决断与决绝之意。对今人而言,玉玦的样貌主要来自清末学者吴大澂的考据。自中国近古学兴起后,在东北以及华东史前墓葬中同样频频发现这类玉器:带有一个缺口的环状玉质饰品,似乎正合文献中“玦如环而缺”“半环曰玦”的描述。但这真是范增手中的玦吗?
2001年山东青岛土山屯编号为M6的西汉墓,男性主人棺内清理出土镂雕螭虎“韘形佩”玉器一件。玉器发现时尚位于人体左侧腰部,按此推测是男士的佩玉。同时在棺内发现一片木质遣册,详细记录了棺内的随葬品名与数量。木牍背面第五行首书“玉決一”、下书“寿(毒)牟簪一”,按“毒牟簪”为玳瑁发饰;“決”可通“玦”,故“玉決”便是“玉玦”,无疑应亦是饰品。查同出玉器共计7件,除见玉带钩、玉印各一件,另有口琀、塞具共5件,故而“玉決”当是镂空螭虎的玉器莫属。
这件两千年曾经被摩挲把玩的“韘形佩”,得益于随葬遣册上一丝不苟的记录,让实物与文字两者相印证,确凿地为“韘形佩”来正名,这便是汉代文献中频见的“玦”。
南通博物苑“玉见你”展览中,也正在展出一件新莽时期韘形玉佩。它因长久地埋藏而受沁呈黄白色,不过透光处还能窥见原本的青色玉质。居中的是一个椭圆形带鋬造型环状物,在其周缘围绕镂雕蜿蜒螭虎,鋬下饰以翻转的云气。这件韘形佩与土山屯六号墓玉玦相比,不仅器型基本相同,时代也均处于两汉之交,并且同样出土于男性墓主腰侧,本也是佩挂,无疑便是一件“玉玦”了。
那么“玦”又是什么呢?为什么范增举玉玦可以暗示项羽决断呢?
西周恭王十五年五月壬午日,陕西周原的新宫射箭场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射箭比赛,周王莅临并赐予臣子趞曹诸多兵器,趞曹铭感周王馈赠特铸鼎纪念(《十五年趞曹鼎》)。鼎铭中一字与所赏赐弓、矢并列,形如人之右手拇指戴环状物形象,而被古文字学者隶定为“夬”,即为“玦”。这也是目前最早有关弓射“夬”的文字材料。
“夬”因玉质而为“玦”,然而玦是如何从护指变成了形态和使用功能都几乎完全不同的韘形佩饰呢?
作为“夬”的玉护指是源于商周时期“射”被礼制化后的产物,以玉质的弓射护具,当然是为了彰显使用者的高贵。目前考古所见最早的是商王武丁配偶妇好墓出土的筒型玉护指,其上依然保留着较原始的扣弦刻槽。
两周时期的玉玦发现数量激增,常见出土在使用者的左右两手处,型制已成为便于拇指垫舒适按压的矮体扁舌形。这样的造型比商代的筒型护指,更利于拇指回勾勾住弓弦引开强弓,正如《周易·夬》中所言:“夬,决也,刚决柔也。”
两周之交时,玉玦一侧开始出现钩形的鋬,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细节则是对舌型玉玦功用的重要改进。按射手通常左手持弓,右手戴玉玦,右拇指内曲,以玦内侧舌面扣住弓弦;此时侧鋬正好可以压住箭括(尾)位置,稳定箭杆避免从弦上滑落。如此以椭圆舌型的主体、加身侧伸出鋬构成的玦型——所谓“韘形佩”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此时方才具备。
可以想象,正如射手引弓撒放,箭被快速射出,刹那间不容寡断,当机立断方才行之有效。春秋争霸之际,玦已被认同具有“决断”或“断绝”的意义,即“儒者授佩玦者,事至而断”(《庄子·田子方》)。
至战国中期后,伴随着世俗化的燕射、军射、弋射盛行,实用型玉玦开始式微,由此转向佩饰玦的风靡。《诗》中即有:“芄兰之叶,童子佩韘。”(《国风·卫风·芄兰》)描绘了韘觹佩垂于少男腰间的形象。其中,“韘”是衬于玦内的皮垫。约在战国中期之后,皮质的“韘”渐而指代实用型护指,“玦”则成为玦类佩饰的专有名谓。
诗人屈原将佩玦抛入江中,以抒发心中的愤慨(《楚辞·九歌·湘君》);而鸿门宴上频举佩玦的亚父范増,亦是土生土长的楚人。也许秀颈小腰佩玉玦,便是那时楚男士最追捧的时尚潮流。在艺术上承接楚风的西汉,男女腰中佩玦更为风靡。西汉早期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发现的玉玦,当是其中的佼佼者。
展览中这件新莽时期的玉玦,在繁复的纹样中依旧可以辨认出侧鋬,也不禁让人联想起新莽地皇四年(公元前23年)曾发生与鸿门宴剧情如出一辙的大事件:起义军所拥戴的更始帝大会诸将,计划诛杀功高盖主的刘演,先以观摩为名取下刘演佩剑。正当此时,御史申屠健献上玉玦,以佩玦催促更始帝早做擒杀刘演的决断(《后汉书·齐武王传》)。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能决嫌疑则珮玦。”两汉之际,佩玦依然承担着行事果断、决断的寓意。
此外,赐玦、赠玦、献玦,又是表示善意的行为交往。钟繇以旧藏“东汉尚方宝玦”相赠曹丕,为此兴致颇高的曹丕还歌以《玉玦赋》;孟达曾赠玉玦与诸葛亮;审配书予袁谭、吕布信中,皆提及赠“环、玦”,足见汉末三国之际士人的喜爱。
两汉时期,玉玦也被穿系彩绶、缀流苏成璧翣,张挂于帷幄羽葆之下,为华丽厅堂的点睛之笔。每当风起,璧翣随风摇摆,或再坠以铃铛与绶带“悬黎垂棘,夜光在焉”(《西都赋》),风动铃响可增盎然仙气。
然而,伴随着魏晋时期接踵而至的动荡,士人腰间的玦佩逐渐退隐于历史潮流中,后世遂难以探究其形制。直至千年后的好古敏求者,拨开历史尘埃,追本溯源,才终于又演绎出范增手中神秘多彩的“玦”。
(作者系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左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