嬷怎么读(孃怎么读)

洛阳话:嬷儿与妈儿

 

洛阳人管自己的母亲叫:妈儿,加了儿化音,大家都认为这样写是对的,可我一直感觉别扭,发音与写出来的字似乎没啥问题,可当老洛阳人把继母叫“妈”的时候,我就更加疑惑了,为啥会这样?如果我们用现代人的理解,无法解析。

妈:形声。字从女,从马,马亦声。“马”指人所骑乘的马。“女”和“马”联合起来表示“让孩子骑背的成年女性”。本义:背负孩子的母亲。说明:农村的母亲们常把孩子固定在背后,这样既方便自己做家务,也方便照顾孩子。而对母亲背上的孩子来说,母亲就好像是自己骑乘的马儿。马儿的主要外形特征就是头、项上有长毛,而母亲的脑后也是长头发。这种外形特征的相似性和骑乘关系的相似性就促成了“妈”字的诞生。“妈”这个汉字一定出现在“六畜”齐备之后,更可能出现在鞍辔被发明之后。仓颉时代已经有了马。黄帝臣属当中已经有了兽医,叫“马师皇”,手里拿着针灸用针为马儿刺穴治病。

“妈”,即妈妈。是对母亲的口语称呼。“妈” 从造字上看,妈是形声字,从女,马声。本义是称呼母亲,重读仍为原义。母亲,简称母,是一种亲属关系的称谓,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广雅·释亲》:妈,母也。《康熙字典》“俗读若马,平声。称母曰妈。” 在历史长河中,“妈妈”这个词的含义经过变化,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妈妈”不是外来词,人类的各种语言中,MAMA的发音总是用来称呼母亲的。在上古汉语中“母”发ma音。

如果不是电视剧《还珠格格》的播出,我也不会再琢磨洛阳人对母亲的称呼,让人痛恨特嚣张的“容嬷嬷”,原来是皇后的奶妈。“嬷嬷”啥意思?就是奶妈。

嬷:【普通话拼音】mó(旧mā),1. 老妇,这店家老嬷装得花簇簇地,将个盒盘盛了礼物,双手捧着,一径到妙观肆中来。--《二刻拍案惊奇》2. 母亲,后来我掌起门户,他嬷便死了。--《花月痕》。3. 乳母:也是里头嬷嬷妈,外头嬷嬷爹的跟着。--《儿女英雄传》。4. 祖母,外祖母,闽南方言,潮州方言,台湾方言,海南方言:嬷/ma2//ma4/,称呼:阿嬷,嬷,嬷嬷。

康熙字典:《字汇》忙果切,音么,俗称母为嬷嬷。俗字。嬷乃妈之转音。

这样查阅后似乎就明白了,洛阳人从古至今习惯把母亲叫:嬷儿,这就不奇怪了,我很倾向这个(嬷儿)称呼,这个写法。写成:妈儿乃现代人不知古代还有这个“嬷”字,竟然也是“妈”的转音,知道了就不会写成“妈儿”来替代啦。

总体来讲:洛阳人对母亲的称呼,写成“嬷儿”或“妈儿”都行吧,只要您能正确发音就行啊。

原创:「怀旧记」儿时流传贾汪的童谣、顺口溜,你还记得多少?

《贾汪方言杂谈》

前记:贾汪地处徐州市的东北部,与山东的台儿庄接壤,由于煤矿开采的历史,一百多年来,大批的外地人移居贾汪,在方言上,既保留了本地传统的语言特性,也融入了部分外地的方言词汇,在上个世纪中期,韩桥煤矿成为了国家能源重点基地后,贾汪的文化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在语言交流中,形成了贾汪地方特色的语言风格。比如煎饼,贾汪方言发音为碾凝,碾,汉拼读第三声,宁汉拼读第一声。再比如,有人做事情慢慢腾腾,在贾汪方言里说这种人叫大老撵,撵,汉拼也是读第三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出生的贾汪人,大都是父辈从外地迁居过来后的第二代贾汪人,在语言上,既有父辈带来的家乡口音,在交流中又接受了一部分本土词汇,形成了现在贾汪方言的框架。

贾汪方言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形象生动,内容包括童谣、儿歌、顺口溜、谜语、歇后语、谚语等。

一:童谣和儿歌

《白面疙瘩大红袄》

拉拉,呱呱

白面疙瘩

给谁吃

给俺家宝宝吃

宝宝吃不了

奏个大红袄

跩娄跩娄也怪好

《打腚梆挠腚痒》

打腚梆

挠腚痒

十里路

来听响

听听腚梆响不响 。

(孩子如果回答不响,接着再来一遍)

这两首童谣儿歌,五十岁以上贾汪人大都耳熟能详。第一首《白面疙瘩大红袄》,这首贾汪童谣,不仅极具时代特色,而且能自然体现出非常温馨的亲子互动场景,同时反映了那个贫困年代父母想给予孩子的生活物质。白面疙瘩和大红袄,已经与现在孩子的吃穿差距太大了,但确实是那个时代孩子的渴望。

《打腚梆挠腚痒》这首童谣,反映出了父母哄孩子的慈爱情景。在那个困难时期,父母为了几个孩子能吃饱饭,拿不出多余的钱去买玩具逗乐,用这种语言游戏的方式轻轻拍着孩子小腚梆,就能把孩子逗乐,这就是那个时候特有的亲子互动。当那个时代的贾汪人,回想起来这首童谣,眼前就能浮现儿时家庭的温馨。

《骑马到苏联》

我有五分钱

骑马到苏联

苏联有个老大哥

把我送到托儿所。

在五十年代中苏友好时期,这首儿歌一直流传于贾汪。

还有一首儿童互相馈赠的契约童谣:

勾勾上吊

一分钱不能要

打酒买烟

吃土喝尿才能要

意思是约定好答应的事情不能反悔。

蜗牛,贾汪方言叫屋娄牛,有一首贾汪童谣就是生动描述蜗牛爬行时的神态:

屋娄屋娄牛

爬墙头

先出甲

后出头

贾汪还有反映日常生活的童谣:

米缸

面缸

掀开盖上

贾汪还有一些数字童谣,比如:

一米一米三

三摇摇

摇摇九

九摇摇

你拍一

我拍一

一个小孩做飞机

你拍二

我拍二

两个小孩……

你拍三

我拍三

三个小孩……

这首互动童谣,从一到十,由两个孩子手拍手的互动问答,可以自由想象地发挥语言的创造力。

当然,贾汪流传的童谣和儿歌还有很多,当我们回想着陪伴着自己童年时代的童谣儿歌时,小时候的快乐仿佛又回到了身边。

二:顺口溜

贾汪的顺口溜很多,下面举例说一下比较有时代特性的顺口溜。四十年前,自行车和手表等都算家庭奢侈品,贾汪有关的自行车和手表的顺口溜就有不少。

白田径

不记带

呢绒袜子露在外

没有手表记手绢

没有媳妇要相片

大哥大哥你别躁

你的车子要

前轱辘飞

后轱辘掉

急得大哥嗷嗷叫

骑洋车子带洋火

烧你腚焉别找我

与吃有关的顺口溜也有一些。

宁愿疮流脓

不让嘴受穷

弟兄们不外

辣椒咸菜

喝酒叨菜

贾汪还有一首挺有意思的小学生童谣:

一年级的买块糖

二年级的尝一尝

三年级的看一看

四年级的靠边站

在煤矿反映工作性质的也有一些顺口溜,比如:

掘进紧

采煤松

掉不郎当是通风

扶棚钉道

打眼放炮

顺口溜一般都是反映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事物,贾汪流传的顺口溜当然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谜语、谚语和歇后语

一点铁,一点铜,一点木头,一点绳,(称)说称不是称,一头软一头硬,(鞭)说鞭不是鞭,两边一般宽,(门)说门不是门,旁边有个把门神,(狗)

谜语类还有:

天上飘来千根线,落到河里看不见。(雨)

一个红枣,三间屋成不了。(灯泡)

家后有个磨,谁都不敢坐,(井)

岸边一群鹅,噗喽噗喽都下河。(饺子)

贾汪还也有字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当央,(央的声调同扬)狮子来拉架,耳朵拽一长。(郭)

老鳖的屁股长疮——烂规定

王二宰牛--撂倒(睡觉)

卖糖稀的住大楼——熬上去了

一个手指头和面——你真能捣。

丈母娘的嫂子——大岳母(大约母)

老嬷嬷跳河——坚决到底(嬷的贾汪读音同马,脚的读音同决)

庄户老头你别估,

打春还冷四十五。

桃花开

杏花败

李子开花炸咸菜

云朝东

一场空

云朝南

雨连连

云朝西

小孩走姥娘披蓑衣(姥娘,贾汪话读音同朗宁)

河里无鱼市上看。

门后搁不住滴楼鸡(过去小孩过年玩的一种烟花)

看人吃豆腐牙快。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平嘴头子吃不着磨眼食

三十往上,眼角打囊(囊的普通话拼音是第四声)

四:字词例话

在贾汪方言中,很多字词的表达,很难用规范字词写出来,有的字无法用现代汉语拼音拼读。在平时的言传意会中,只有从小在贾汪长大的人才能听懂。

贾汪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语音与北京较为接近,与普通话的差别主要是词汇,在语法上也有一定独自的特点。对于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本文就不列例枚举了,为了生动有趣,虚构两篇短文故事举例。

1:我们俩一口气蜡(跑)到山下,我光顾着逮老棉丹(蚂蚱),看到一条大长虫(蛇)吓得我一和十(一哆嗦)这会也没看见他各(在)哪了,就喊了一声,他说正在树上够(摘)杏,决脖子(脚踝)被毛资拉子(毛虫)蛰的生疼,他从树上秃娄(滑)下来后,给我一把杏,咬一口尝尝,歇不黄子酸(血酸,很酸)叫我都给板了(扔了)。

2:以前有个籁呆轰(邋遢)鼻子拉塔(流鼻涕)平时不带手捏子(手绢)天天七七叶叶的(不正经)还有点野不啦的(莽撞)那身材一把撰两头不冒(个子很矮)是个左不拉子(左撇子)有一次咔倒了(磕倒了)鸽娄败子(膝盖)非的(摔的)歇糊林拉的(一片血迹)成天(天天)用八棍(光滑的棍子)揉光光蜓(蜻蜓)逮老雀(麻雀),还有点憨不拉鸡的(缺心眼),有一次,他娘喊他家来丈饭(吃饭)他说还要再玩一会,叫他娘先丈,(先吃)结果让他娘抹鞋底(脱鞋后用鞋底)楞头乎了一阵子(朝头打)学习抹门不通(什么都不会)老师都说他一辈子捐了(捐了:完了,没出息了)

最后说两个出自韩桥矿的方言词汇,这或许是最具有贾汪特色的了。

走钩:今天料全部备好了,明天就能走钩了。(这句话里走钩的意思是,明天就能开工了)

放大滑:昨晚骑自行车时,光想别的事了,脑子放大滑一下子骑沟里了(放大滑,在这里的意思是精力不集中,脑子开小差了)

最近生产很紧,,但安全不能放大滑(放大滑在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麻皮大意)

本文作者:李国强,1963年出生,原单位韩桥矿,现居住贾汪。

文化解析:“娘”和“妈”的有啥区别?你有妈妈依赖症吗?

“娘”和“妈”在中华文化中是最伟大的两个汉字,它蕴藏了太多的情感在里面。母亲的爱又岂能是一篇文章所能概括的。但是,我们今天从汉字的角度来讲一下“娘”和“妈”的区别。

汉字,“娘”和“妈”

古汉语中“娘”一般指年轻女子,多指少女。如:姑娘。

“娘”字,左边一个女,右边一个良,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品德优良的女性。

娘,指的是母亲。对长一辈或年长已婚妇女,我们也可以尊称喊大娘,刚结婚的女子,我们也可以喊新娘。在最早的《说文解字》中没有娘这个字,而是【孃】这个字,用于指母亲,读niáng。由母亲之义又引申指女性长辈或老年妇女。古汉语中“娘”一般指年轻女子,多指少女,如姑娘,红娘等。后来娘又指母亲,代替了“孃”字。

年龄大的,我们喊大娘。

娘是一种直属亲属关系的称谓,也是对夫妻双方母亲的称呼。咱中国文化深,地方广,人口多,有很多地方喊母亲现在都喊“娘”。我现在喊我母亲也喊娘。还有的地方喊娘亲、阿母、老母、满洲的朋友喊额娘。

2008年,我和我娘

2008年,我和我娘

关于“娘”这个字的成语也不少如:徐娘半老、金屋娇娘,儿大不由娘等等。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妈”就像一匹默默付出的老马,付出无私的爱。

“妈”,当然指的是自己的母亲了。有一个顺口溜:女子拉着马,娃娃都爱她。从小学说话,张口先喊她,这人是妈妈。【妈】, 左边一个女,右边一个马,就好比一个女子像牛马一样在背后默默的付出,这个人就是妈妈。“女”和“马”联合起来表示“让孩子骑背的成年女性”。我们现在有很多农村的妈妈一边背着自己的孩子,一边自己干活一般看护自己的孩子。

背孩子的妈妈

背孩子的妈妈

“妈妈”并不是外来词。

“妈妈”这个词并不是什么外来词语,世界上各种语言mama的发音都是用来称呼母亲的。比如英语中,妈妈的的口语化单词叫mom,也是妈妈的发音。

英语口语单词:mom,与妈妈发音相似

“妈”,分量很重,很多人都有妈妈依赖症。

可以说妈这个字是最有情感,在我们中国人心中分量最重的一个字。我认为比“爸”这个字还有厚重。我们有些人年龄很大了,回家之后一些小事还需要妈妈来帮助,需要依赖自己的妈妈。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妈,我的袜子在哪里? 妈,我的电脑放哪里了?妈今天做的什么饭?总之,类似这样的话,总是跟妈说,很少跟爸说。就算说也是那句话 “爸,我妈呢”?

总感觉妈妈有一辈子干不完的活

慈祥母亲

“娘”和“妈”的一丁点区别。

关于汉字“娘”和“妈”的区别?其实含义上没有很大不同,都是指自己的母亲。只是在一些使用方式上有些不同。“母”字是自古传承下来的基本词,主要用在书面语,一般不用于当面称呼。妈是由母的音转化来的,出现在古白话文中,现代用于口语。“娘”产生在中国古代,本指少女。有的方言里指母亲。

还是有点区别的

视频加载中...

还记得那首《游子吟》吗?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妈妈纳的千层底

文章到这里结束,祝愿正在观看文章的各位“娘”“妈”一生平安。

还珠格格:容嬷嬷受罚时,你注意到其他人的不同反应了吗?

最近,重播的《还珠格格》再次掀起了一股热潮。这一次,似乎更多的人都喜欢上了容嬷嬷和皇后。

提到她们两个,就不能不提那个最震撼人心的情节——巴郎被捕,皇后布下的陷阱全都露了馅,皇上盛怒之下,要将皇后和容嬷嬷问斩。

真的被李明启老师的演技所折服了,从表情到声音再到动作,都那么妥帖恰当,这点大家有目共睹,无须赘述了。

这一段里,皇后和容嬷嬷的表演十分有张力,相信大家的目光都被她们吸引过去了。不过,你注意到其他人的表情了吗?

首先是太后。

太后在落实了皇后的“罪证”之后,大受打击,眼睛里都含了眼泪。

她一直很相信皇后,也一直对紫薇和小燕子心怀反感,但是她不是真的想将她们两个置于死地。

皇上就不必说了,他气得吹胡子瞪眼睛,用滚烫的声音痛斥皇后。

他斥责皇后的时候,镜头依次给了我们的四个主角特写,来体现他们细微的感受——这一点你注意到了吗?

皇上说到“你害得朕误会了雨荷,差点丢了一个好女儿”的时候,紫薇望着她的皇阿玛,露出了一个温暖的微笑。

她一直那么在乎皇阿玛,听到“好女儿”三个字,一定是很欣慰的。

当皇上说“为了一个布娃娃,你严刑拷打紫薇,差点要了紫薇的命”的时候,尔康用带着锋芒的眼神瞪了皇后和容嬷嬷一眼。

他肯定忘不了紫薇受刑后的惨状,他对这件事一直是有怒气的。

皇阿玛继续痛陈皇后的罪状,镜头照到了小燕子和永琪。小燕子斜着眼睛,微微撅了一下小嘴儿;永琪则是一脸正派,大义凛然。

小燕子的小表情很可爱,她正处于“既恨皇后和容嬷嬷,又似乎也没那么恨她们”的心理之中。

紫薇为了救皇后和容嬷嬷,用了金牌令箭,还念了一首《不打诗》。

有人说她太“圣母”,但是想一想,今天的你不也觉得皇后和容嬷嬷挺可爱的吗?

很喜欢紫薇的那首《不打诗》,也很喜欢尔康的“同声翻译”。

还有小燕子,她求情的方式独树一帜。

她说,皇阿玛,你就不要那么残忍了!

也只有小燕子才会这样求情吧。

最后,也是这段情节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容嬷嬷挨完打之后,一边磕头,一边向皇上保证,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给皇上磕完头之后,她跪着挪到紫薇身前,给她磕头谢恩——毕竟用金牌令箭的是她,念《不打诗》的也是她。

之后,皇后扶着容嬷嬷,两人在众人的目光下,颤颤巍巍地向前走去。

风把她们旗头上的流苏吹得飘了起来,背景音乐也很动情地响了起来,她们两个人一点一点地向前挪着步子——当时这个画面给我的印象很深。

小的时候真的恨皇后和容嬷嬷这么折磨紫薇和小燕子,现在也发觉她们的可爱之处了。

小的时候最喜欢紫薇、尔康、小燕子他们,现在也依旧喜欢,很喜欢。

记得有一次和奶奶一起看电视,正好播到这一段,很少看电视剧的奶奶都说,真感人啊!

你还记得你当初看这一段时的心情吗?

郑州有“砦”又有“寨”,俩字发音相同,读音相同,用起来到底有啥区别?

花园路北三环路口附近的徐砦村

西流湖公园内保吉寨的寨门

 大河网讯大河报记者丁丰林文图

  郑州有“砦”又有“寨”,俩字发音相同,读音相同,用起来到底有啥区别?

  搬倒井、 王、凤凰台、来童寨……这些地名刚一入耳,就让人忍不住去遐想它背后的故事。

  老郑州人常挂在嘴边的“”,现在怎么都不见了?还有很多郑州人在用的地名字,为什么字典上都查不到……郑州的老地名儿,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与乡愁。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有的老地名已渐渐消失。即日起,本报推出“趣解郑州老地名”系列报道,为您搜罗、走访、解读郑州那些老地名背后的有趣故事。

  如果把郑州所有村庄的名字做一个分类总结,那么“砦”和“寨”绝对是其中的两大“门派”,郑州叫砦和寨的村庄加起来有百十个。从以前的郊区农村,到后来的城中村,再到将来拆迁改造后的社区,这些村庄的名字,可能是唯一能被保存下来的乡土记忆。

  对老郑州而言,哪儿叫砦,哪儿叫寨,当然了然于胸。但对很多新市民来说,对到底是“陈砦”还是“陈寨”恐怕还搞不清楚。那么,“寨”和“砦”到底有啥区别?哪些地名叫砦,哪些地名叫寨?为什么砦字似乎用得越来越少,它会不会被寨字替代呢?

  纠结

  站牌上是陈砦,地图上是陈寨到底是哪个zhai?

  董先生从2003年来到郑州,买房落户之后,已然变成了郑州人。董先生刚到郑州时,在北环文化路口附近的陈砦村租住。但时至今日,他依然搞不清楚他当初住的地方是叫“陈寨”还是“陈砦”。

  “我刚到郑州的时候,手机还没普及了,更别提智能导航了。当时花两块钱买了张郑州地图,想去哪儿都从地图上查。”董先生说,当时,地图上显示他住的地方是陈寨,但是在公交站牌上,写的是陈砦,后来他发现在城中村里,陈砦和陈寨夹杂着都有使用,他也没专门去探究过这个问题,现在回想起来,他也想知道到底是哪个zhai?

  申先生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对郑州的地名可以说是一清二楚。“陈砦、徐砦、姚砦……这些都是‘此石砦’,马寨、南阳寨、弓寨……这些都是‘宝盖头寨’”。但被问到砦和寨到底有啥不同?申先生还是得靠翻字典才能回答。

  5月10日下午,记者专门走访了花园路北三环路口附近的徐砦村,村子在几年前已经进行了城中村改造,现在村里是一片工地。在村口的门楼上,写着徐砦村三个大字。但在村内工地的公示牌上,出现的却是“徐寨小学”的字样。可见还有不少人对这俩字犯糊涂。

  解读

  俩字发音相同、语义相通,但其实有区别

  郑州到底有多少个叫“砦”和“寨”的地方?现在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数据,包括郑州市地名管理办公室也没有做过专门统计。不过据老郑州人讲,在郑州城区,地名中带有“砦”和“寨”字的地名、村名得有上百个。

  那么“砦”和“寨”到底有啥区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砦字有三个意思:一是同“寨”;二是盛饲料的器具;三是姓。寨字也有三个解释:一是栅栏;二是营垒,军营;三是村寨,寨子。

  往前追溯,在《康熙字典》中,砦的解释是:音寨。藩落也。又垒也。寨的解释是:与砦同。

  由此来看,砦和寨两字的发音相同,语义相通,似乎没什么区别。不过,郑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结合郑州的地方实际,这俩字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叫寨的村子,在解放前大多都是有寨墙的,或者是土夯的,或者是木头的,用来保护村子。叫砦的村子一般是建在地势稍高的地方,不一定有寨墙,叫做砦”。

  这样看来,叫“寨”的村子似乎要比叫“砦”的村子财力上更雄厚一些,当然,也更安全一些。

  中国地名学研究会首批会员、原河南省地名档案室调研员楚战国告诉大河报记者,因为郑州是平原地带,古代战乱频仍,这里的村民为了自保,就会在村子周围建起围墙,围墙大多是用土夯成,叫做寨墙,这个村子也就被称为“某某寨”了。比如郑州的高皇寨、林山寨、保吉寨、南阳寨、弓寨等,都是有寨墙保留至今,或者是有修建寨墙的文字记载的。

  探访

  寨墙到底什么样?郑州还有最后一座土寨墙

  据《河南通史·第四卷》记载:战争后,国运日衰,捻军驰骋中原。当时的河南团练大臣毛昶熙为镇压捻军,督促黄河以南各府、州、县官绅组建乡勇,赶筑寨堡,河南各地一时寨堡遍地。楚战国介绍说,在解放前,郑州很多村庄都有寨墙,此后随着郑州的城市建设,寨墙逐渐消失。目前,在郑州西流湖公园内的保吉寨村,还保存有郑州市目前唯一的寨门和寨墙。

  5月9日上午,记者在中原西路北侧的西流湖公园内,找到了保吉寨的寨门和寨墙。寨门有两层门楼,由青砖垒成,门为木制,左右两扇,门洞上方有“保吉寨”三个字。透过门缝往里看,寨内已经一片平地,没有建筑。

  附近村民介绍说,保吉寨村原是一个伸向西流湖中的半岛,东、北、西三面环水,只有南侧有路出入,寨门就建在村子的南端。2015年,保吉寨进行了拆迁,村民也都暂居别处,只有这座寨门和寨墙保留了下来。

  从寨门往东约50米,记者看到了这段几百米长、10多米高,由黄土夯成的寨墙,上面长满了灌木,还有几棵大树。

  据相关史料记载,保吉寨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占地60余亩,是在时任鲁山县教谕宋应午的倡议下修建的,至今已有150多年。在2016年,保吉寨被列入第七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

  用“寨”渐多用“砦”渐少“寨”是否在取代“砦”?

  在郑州,虽然“寨”和“砦”有不同的指代,但不少市民发现,现在在很多场合,“砦”字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似乎在逐渐被“寨”取代。也曾有网友发帖指出:似乎“砦”都在慢慢演变成“寨”,但却没有见到有把“寨”字改成“砦”字的。

  “这两个字实际上一直在并行使用,他们各有各的用处,不存在什么厚此薄彼,更没有什么用‘寨’代替‘砦’的推广”。郑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的工作人员解释说。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砦”演变成“寨”的现象呢?有研究者认为,这很可能是外来人口的误用导致的。在几年前,市区里叫“砦”的地方都是城中村,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居住。因为“寨”和“砦”本身语义相通,发音相同,被误用的范围会越来越大。不过对原住居民来说不会存在这种情况,比如说陈砦的村民,肯定不会把自己的村名写成陈寨。

下单“阿嬷手作”奶茶来的却是“阿嬤手作”,涉事商家:确实侵权了

来源:澎湃新闻

日前,消费者杨先生向澎湃质量观投诉平台反映,5月15日,他下单了356元的“阿嬷手作”奶茶。到手后经同事提醒,他发现“阿嬷手作”的“嬷”(注:读mó )变成了“嬤”(注:读mó)。杨先生随即投诉要求退款,并下架仿冒品牌的店铺。

澎湃新闻了解到,目前涉事商家已发表声明回应称,已全部下架并销毁相关产品,对侵权行为表达真诚的歉意并已经做好赔偿。

消费者投诉:

杨先生称,5月15日,他原本想在“阿嬷手作”小程序上下单请同事喝奶茶,然而小程序上因订单过多暂停接单。于是,他选择在平台上下单。

在App搜索“阿嬷手作”后,杨先生看到排在第一位的是“阿嬤手作”。店铺内饮品如29元的打·米麻薯、30元的龙眼栀子椰,名称、价格都与正版“阿嬷手作”一模一样。“当时根本没注意到,此阿嬤非彼阿嬷”。

此外,“阿嬤手作”的配送时间很长,甚至比跑腿代购的时间还要长。“看到配送时间是147分钟,当时还以为是因为太火,一定很好喝!”

杨先生拿到手后并没发现异样。“阿嬤手作”在包装袋上与正版“阿嬷手作”并没有太大差别,只是“阿嬤手作”的外包装袋是保温袋,正版是纸袋。

经同事提醒,杨先生发现,“阿嬤手作”奶茶杯的外壁上写的是 “阿嬤手作”,且字体与图案和正版“阿嬷手作”有明显不同。从奶茶的标签来看,正版“阿嬷手作”会贴上标注奶茶原料产地的“出生证明”,而“阿嬤手作”仅仅只是奶茶名称等。“这才意识到自己买到了李鬼版的”。

在发现自己购买了盗版的“阿嬷手作”后,杨先生向平台投诉要求退款,并下架“阿嬤手作”。“希望下架这个明显擦边仿冒品牌的商家,少一些人上当受骗!”

企业回复:

澎湃新闻在App搜索“阿嬷手作”发现,在上海,除了杨先生提及的“阿嬤手作”,还有另一家“阿嬤手作饮”。而正版的“阿嬷手作”店铺均需要“跑腿代购”。

“阿嬤手作”详情面上写着:“非连锁品牌,介意勿点”。不过,其使用了正版“阿嬷手作”的logo作为头像,且产品、价格等与正版“阿嬷手作”的一模一样。这一操作显然误导了不少消费者下单购买,该店评论区也有不少差评。有的消费者评价:“以为是旁边开的新店,没想到是假的,包装和品名和网红店一样但不是那家网红店,大家谨慎选择。”

对此,“阿嬤手作”却回复:“我想请问你,奶茶不都是人做出来的吗?哪里存在真的和仿的,你如果觉得口味有问题我能接受。”就此纠纷,澎湃新闻近日向客服反馈“阿嬤手作”系盗版,客服称会移交给相关部门处理。

澎湃新闻随后了解到,目前“阿嬤手作”已在店铺界面上发布致歉声明称,使用、销售的包含“阿嬷手作”商标的产品、包装、宣传物料等均未取得“阿嬷手作”商标权利人广西手作幸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许可,目前已全部下架并销毁,对侵权行为表达真诚的歉意并已经做好赔偿。

这些字,你都读对了吗?看《三国演义》学生僻字(四)

#头号有新人#

人物篇(姓氏首字母H、J)

韩馥(fù):字文节,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的诸侯,冀州牧。率军参加讨伐董卓联军,为十八路诸侯的第二路。西凉猛将华雄在联军阵前挑战时,韩馥说:“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随即派出其部下上将潘凤迎战董卓部将华雄,但潘凤为华雄所斩。同盟决裂后,被寻找根据地的袁绍夺取了冀州,抛下妻儿去投奔张邈。后来,袁绍派使者去见张邈,商议机密时,使者在张邈耳边悄声细语。韩当时在座,以为是在算计自己。过了一会儿,他起身走进厕所,用刮削简牍的书刀自杀。

馥本义为香气。

韩暹(xiān):初为黄巾起义军余部白波军将领,后被杨奉招纳。杨奉与董承在东涧大败于李傕、郭汜,韩暹应诏前来救驾,因功拜征东将军。后随杨奉等协助献帝东归洛阳。曹操将献帝迁往许都后,随杨奉投奔袁术,不久后又为吕布策反,最终因骚扰百姓为刘备诱杀。

暹字本义为太阳升起。

韩莒(jǔ)子:东汉末年冀州牧袁绍部下的骑督。官渡之战中协助淳于琼守备乌巢。

另有莒(jǔ)县,在山东省日照市。

韩珩(hénɡ):字子佩,今山西阳高县人,幽州别驾。幽州刺史乌桓触与众官商议降曹之事时,韩珩掷剑于地,大呼曰:“吾受袁公父子厚恩,今主败亡,智不能救,勇不能死,于义缺矣!若北面而降操,吾不为也!”众皆失色。乌桓触曰:“夫兴大事,当立大义。事之济否,不待一人。韩珩既有志如此,听其自便。”。后来曹操多次征召韩珩做官,韩珩到死也没有答应。

珩本义为佩玉上面的横玉。

皇(huánɡ)甫(fǔ)嵩(sōnɡ):复姓皇甫,字义真,东汉末期名将,与卢植、朱儁一起平定黄巾之乱,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为人仁爱谨慎,尽忠职守,谋略、胆识过人。董卓死后,王允命其与吕布等共至郿坞抄籍董卓家产、人口,皇甫嵩将坞中所藏良家子女,尽行释放。

嵩本义指山大而高。

华(huà)歆(xīn):字子鱼,今山东省高唐县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重臣。演义和正史中的形象差距巨大。演义中,华歆被描写成一个趋炎附势、助纣为虐的政客。起初效力于孙策,赤壁之战后,北上晋见曹操,被任命为大理寺卿,自此变成曹操的幕臣。伏完诛杀曹操事迹败露,华歆亲自率兵入宫搜捕伏皇后,在墙壁夹层中找到并亲自动手揪皇后头髻拖出;华歆早早料到曹操病逝,所以自行草诏,并威逼汉献帝签字,确定了曹丕继任的合法性。华歆也由于此功,成为新王曹丕的亲信,继续留在权力核心;当曹丕欲篡汉自立的时候,华歆深知曹丕顾虑世间的骂名,于是担纲扮演逼宫的黑脸主角,强逼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成为曹魏开国的大功臣。

正史中的华歆才识过人,待人平和,从不诋毁他人,为官清正廉洁,主张“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希望停止战争,安定百姓,注重农业生产。华歆与当时的名士管宁、邴原共称一龙,华歆为龙头。

歆字本义为鬼神吸闻祭品的气味,后引申为贪图享受或者愉悦的意思。

华覈(hé):字永先,今江苏丹徒人,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华覈曾上书过百,内容包括陈说利害,荐举良能,解释罪过等。演义中提醒吴主孙休:“吴、蜀乃唇齿也,唇亡则齿寒,臣料司马昭伐吴在即,乞陛下深加防御”;后来劝阻孙皓为蜀国复仇,委婉地提出应该修德安民,专心发展内政。孙皓大怒,命令武士将华覈赶出宫去。华覈出朝以后,感叹说:“可惜锦绣江山,不久属于他人矣!”

覈是“核”的异体字,指果核。

霍弋(yì):字绍先,今湖北枝江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蜀汉被灭、刘禅投降后,身为建宁太守的霍弋素服望西大哭三日,诸将皆劝降,霍弋泣曰“道路隔绝,未知吾主安危若何。若魏主以礼待之,则举城而降,未为晚也;万一危辱吾主,则主辱臣死,何可降乎?”,经过探听得知后主受封,才率部下军士来降。因此得到司马昭赏识,被委以旧任,世守南中。

弋本义指木桩,后引申为系有绳子的短箭。

蹇(jiǎn)硕:蹇硕是东汉时期的宦官,深受汉灵帝宠信,十长侍之一。在黄巾之乱后,被灵帝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首上军校尉,为国家训练军队,袁绍、曹操都曾是其部下。演义中诛杀何进失败,慌忙逃跑之际,被郭胜所杀。此外,曹操在二十岁时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蹇硕的叔叔违禁带刀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其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贾诩(xǔ):字文和,今甘肃武威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贾诩以举孝廉出身,后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先后依附于李傕、郭汜、段煨、张绣,最后随张绣归降曹操。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支持曹丕成为世子。曹丕继位后,封贾诩为太尉,位列三公。

演义中贾诩是顶尖谋士:董卓被诛后,打算逃跑的李傕、郭汜听从贾诩的劝告,打败吕布,长安,逼死王允;辅佐张绣时,曹操两度征张绣都铩羽而归,并折损了大将典韦、长子曹昂及侄儿曹安民等;马超兴兵讨曹操,曹操被逼的割须弃袍,几度在生死间徘徊,最后又是贾诩献计离间马超韩遂,曹操才反败为胜。

贾诩从董卓之乱出场,直到曹丕称帝,形象突出,计无不中,而且善于交际,不管李傕、张绣,还是曹操、曹丕,都将他视为心腹。贾诩亦深晓乱世自保之术,怕曹操猜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三国中要说聪明人,贾诩当首屈一指。

诩本义指说大话,夸耀。

沮(jǔ)授:广平人,东汉末年袁绍的监军。沮授曾进谏袁绍迎献帝,迁都至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起初打算听从沮授的建议,但在郭图、淳于琼等劝告下放弃此计;袁绍非常喜欢第三子袁尚,欲立为继承人,沮授反对,认为诸子分立是取祸之道,但袁绍坚持要令四子各据一州,以观察其能力。沮授叹息道:“祸患要从此开始了!”;袁绍挑选精兵准备进攻许都,沮授建议利用优势军力和地理形势,对曹操进行持久战,三年之后就可以使得曹军疲敝,灭曹定成,袁绍未采纳;沮授屡次谏议未被采纳,反被袁绍以慢军之罪锁禁军中。

官渡之战,沮授夜观天象,知乌巢屯粮有险,连夜求见,让袁绍遣精兵巡哨,袁绍以其妄言惑众,换人监押,沮授掩泪叹曰“我军危在旦夕,我尸骸不知落何处也”;被曹操俘虏后,沮授大呼曰:"授不降也!"操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言,君何尚执迷耶?吾若早得足下,天下不足虑也。",后盗马欲归袁氏,被曹操杀害。其子沮鹄( hú)守邯郸,被张辽所射杀。

不得不说的是袁绍四世三公,起点之高,筹码之好,又是十八路诸侯的盟主。可惜他完美的避开了所有正确选项,一把好牌打的稀碎。真是可惜了沮授,田丰和审配。网友戏称若听许攸则早赢,听田丰晚赢,听沮授早晚能赢结果偏偏听了郭图。

另外在百度百科的资料里沮作为姓氏读jū,而在新华字典里只有jù和jǔ两个读音,且在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沮授也读三声jǔ。所以我暂且按习惯读三声。如果哪位朋友有更权威的资料可以告知,十分感谢。

姜冏(jǐong):字仲奕,今甘肃省甘谷人,东汉末年将领,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姜维之父。曾担任天水郡功曹,在平定羌胡之乱时阵亡。

冏本义为“光明”,在现代网络文化中,“冏”常作“囧”。它的内小“八”字视为眉眼,“口”视为嘴。表示窘迫、郁闷、无奈。

感谢您的阅读,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虽已尽心整理,难免还会有错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同时如果觉得内容还不错,就请为孩子收藏。能为孩子们爱上名著、理解名著和增长知识起到一点帮助,也是同为家长的笔者的初衷!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07/1697204128357369.html
上一篇:郑刚淼(郑钢淼)
下一篇:土克水(土克水什么意思)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