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重磅发布!这两首闽南语歌曲刷屏啦!好听到哭,已循环5遍~
最近,又有两首好听的闽南语歌曲
刷爆厦门人的朋友圈啦!
重磅发布
8月7日上午,第十二届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优秀城市歌曲《来去厦门》《多情少年》首发仪式在厦门广电300平演播厅举行。两首歌曲都是闽南语歌曲,呈现了厦门的城市之美和传统的闽南文化精髓。
厦门,从来都是一座有音乐的城市。艺术与浪漫的气息牢牢地扎根在这座城市之中。作为全世界闻名的琴岛,这里走出了周淑安、殷承宗、许斐平、郑小瑛等音乐大师,留下了很多重量级的音乐作品。在城市音乐的创作方面,也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上世纪80年代
由著名作曲家钟立民作曲,张藜、红曙作词的《鼓浪屿之波》,一经发表就立刻获得了全国民众的喜爱,成为厦门城市的代表作;
上世纪90年代
一首谢晓东演唱的《厦门的路》因为动感的旋律,欢快的节奏体现了特区建设的速度与,成为厦门人喜爱的时代作品;
2000年前后
一曲《厦门人家》因为唱出了厦门人热情、恬淡、温暖的个性而备受关注;
2017年
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一曲《厦门亲像一首歌》因为优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配套厦门美出天际的城市景观,成为金砖期间全民热唱的歌曲。
2019年盛夏
由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厦门广电集团策划执行,中国台湾音乐人郭之仪担纲词曲创作,厦门六中音乐才子高至凡老师及音乐创作人苗子全新编曲,厦门第二中学合唱团、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合唱团以及厦门市音乐学校管弦乐团的孩子们清新演绎的城市歌曲《来去厦门》和著名音乐人陈卫东作曲、一鸣作词的讲述厦门人奋斗的《多情少年》2首作品,一经推出就收到了各界的好评。
来 去 厦 门
《来去厦门》以世界各地来厦观光者的视野,以轻快的旋律结合动人的童声,为听众徐徐展开了一幅城在海上、海在城中,高素质、高颜值的厦门画卷。环境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观,滨海城市独有的人文特色,文明祥和的城市生活,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一一通过时尚、悠扬的音符传达出来,不论你是厦门人还是外地游客,都会为这份城市的美而深深感动。
发布会现场演绎《来去厦门》
MV奉上↓↓↓
多 情 少 年
《多情少年》以城市奋斗者的历程为主线,记录这座城市无数的追梦人奋力拼搏,寻找属于自己的光亮的故事。
发布会现场演绎《多情少年》
主创介绍创作故事
MV奉上↓↓↓
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经济特区,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后,在今天展现出了前所未有魅力。
为了更好地歌唱这个伟大时代,歌唱厦门这座美丽的城市,歌唱闽南人特有的开放包容、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特质,由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广播中心承办,多家媒体共同协办的海峡两岸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经过多番评选出的这两首优秀歌曲,历时半年的反复编曲设计、作品打磨后,在近期完成MV的拍摄,将进行全方位的推广。未来这两首歌曲将在厦门形成全民共唱的热潮。
重磅发布!这两首闽南语歌曲刷屏啦!好听到哭,已循环5遍~
最近,又有两首好听的闽南语歌曲
刷爆厦门人的朋友圈啦!
重磅发布
8月7日上午,第十二届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优秀城市歌曲《来去厦门》《多情少年》首发仪式在厦门广电300平演播厅举行。两首歌曲都是闽南语歌曲,呈现了厦门的城市之美和传统的闽南文化精髓。
厦门,从来都是一座有音乐的城市。艺术与浪漫的气息牢牢地扎根在这座城市之中。作为全世界闻名的琴岛,这里走出了周淑安、殷承宗、许斐平、郑小瑛等音乐大师,留下了很多重量级的音乐作品。在城市音乐的创作方面,也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上世纪80年代
由著名作曲家钟立民作曲,张藜、红曙作词的《鼓浪屿之波》,一经发表就立刻获得了全国民众的喜爱,成为厦门城市的代表作;
上世纪90年代
一首谢晓东演唱的《厦门的路》因为动感的旋律,欢快的节奏体现了特区建设的速度与,成为厦门人喜爱的时代作品;
2000年前后
一曲《厦门人家》因为唱出了厦门人热情、恬淡、温暖的个性而备受关注;
2017年
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一曲《厦门亲像一首歌》因为优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配套厦门美出天际的城市景观,成为金砖期间全民热唱的歌曲。
2019年盛夏
由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厦门广电集团策划执行,中国台湾音乐人郭之仪担纲词曲创作,厦门六中音乐才子高至凡老师及音乐创作人苗子全新编曲,厦门第二中学合唱团、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合唱团以及厦门市音乐学校管弦乐团的孩子们清新演绎的城市歌曲《来去厦门》和著名音乐人陈卫东作曲、一鸣作词的讲述厦门人奋斗的《多情少年》2首作品,一经推出就收到了各界的好评。
来 去 厦 门
《来去厦门》以世界各地来厦观光者的视野,以轻快的旋律结合动人的童声,为听众徐徐展开了一幅城在海上、海在城中,高素质、高颜值的厦门画卷。环境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观,滨海城市独有的人文特色,文明祥和的城市生活,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一一通过时尚、悠扬的音符传达出来,不论你是厦门人还是外地游客,都会为这份城市的美而深深感动。
发布会现场演绎《来去厦门》
MV奉上↓↓↓
多 情 少 年
《多情少年》以城市奋斗者的历程为主线,记录这座城市无数的追梦人奋力拼搏,寻找属于自己的光亮的故事。
发布会现场演绎《多情少年》
主创介绍创作故事
MV奉上↓↓↓
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经济特区,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后,在今天展现出了前所未有魅力。
为了更好地歌唱这个伟大时代,歌唱厦门这座美丽的城市,歌唱闽南人特有的开放包容、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特质,由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广播中心承办,多家媒体共同协办的海峡两岸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经过多番评选出的这两首优秀歌曲,历时半年的反复编曲设计、作品打磨后,在近期完成MV的拍摄,将进行全方位的推广。未来这两首歌曲将在厦门形成全民共唱的热潮。
鼓浪屿老别墅:原主人为解救婢女负债累累,可敬的爱国商人
在鼓浪屿历史建筑名单里,春草堂赫然在列。但这座位于笔架山上的别墅,很少有游客到访,所以关于它的信息知道的人不多。
春草堂建筑面积约490平方米,位于在笔架山上的位置,让其拥有广阔的视野。推开窗便能够俯瞰鼓浪屿半岛风景,以及远处的漳州港口一带风光。到了傍晚,便可倚窗远眺日落后的海上风光,若是不考虑上下山的不便性,算是鼓浪屿最舒服的老宅。
春草堂具体在哪里?右后侧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观彩楼,这里曾是修筑厦门鹭江道的荷兰设计师住所,隔壁就是有中国音乐神童之称的许斐平旧居,这许斐平的父亲与春草堂第一任主人许春堂也是宗亲关系。说到这栋老宅之前,我们不妨来聊聊许春堂这一人。
熟悉厦门的人知道,厦门最牛的房产是成立于80年代的建发。但在上个世纪年代初,厦门第一大建筑公司却是由许春堂白手起家创办。当时厦门以及鼓浪屿在内的诸多建筑,都有许春堂的影子。
许春堂的妻子,是厦门著名人士张圣才的姐姐。这位曾预言日本将袭击珍珠港的谍报牛人,为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让厦门无数家长渴望能进的双十中学,张圣才也是其创始人之一。而他与姐夫许春堂一起筹建的婢女救拔团暨收容院,也是一件令人敬佩的伟迹。
许春堂是草根出身,在旧时代深受地主压迫。那时在大户人家的的婢女,完全没有任何尊严,其地位和奴隶无差别,甚至连自己的性命都掌控在地主手中。早年的许春堂曾投身于革命,过世后,他便在鼓浪屿成立“婢女救拔团”。
当时的婢女救拔团,完全靠许春堂自费承担。为解救受难的婢女,他不惜得罪权贵和恶势力,还自费给那些婢女治疗,同时教习她们生存技能,有些年轻的还送入学堂。为收留这些可怜的女子,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他经济上一度出现问题,最后不惜举债来维护。
遗憾的是,这一婢女收容所在日本占领鼓浪屿后被强制解散。虽然被解散,但其在福建乃至全国产生的影响力,为卑微的女子觉醒做出了重要的作用。这里只是大概简介了其事迹,但如果有了解一些相关报道和书籍,就会知道其在解救的过程中是十分危险。
不仅是解救婢女,抗日战争期间许春堂也和诸多华人一样,积极投身于抗日活动中,是鼓浪屿最有影响力的爱国商人之一。这也是后来其子女,为纪念父亲一生的事迹,把旧居改名为“春草堂”的缘故。
现存的春草堂是有经过重新修缮,是一栋不对外开放的私人府邸。其实参观建筑本身并无多大的意义,所以无需入内一探究竟,它更多只是许家人的回忆。
至于游客,如果路过不妨看看石碑上的春草堂历史背景,也记住这位在国家危难时所作出的贡献。
而这,就是鼓浪屿的意义:无关网红,也无关浪漫。它只是在战乱不断的年代,一些爱国商人和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为苦难中的国家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而后来者的你我,是要记得这段历史的。
百年琴韵——21世纪初的中国钢琴创作(二)
文/ 梁茂春
四、储望华在21世纪的钢琴新作
在20世纪中国钢琴创作的四次高潮中,后三次都有产生广泛影响的储望华的钢琴作品,如第二次高潮期产生的钢琴组曲《江南情景》(1960)、独奏曲《筝箫吟》(1961)、改编曲《解放区的天》(1963)和《翻身的日子》(1964)等,第三次高潮中产生的钢琴协奏曲《黄河》(1970,与殷承宗等人合作)、改编曲《二泉映月》(1972)、创作曲《南海渔童》(1975)等,第四次高潮中产生的《新疆随想曲》(1978)、《春江舟影》(1980)、《随想组曲—灵隐之声》(1982)等。上述第二次高潮期间,储望华二十来岁,第三次高潮期间,他三十来岁,第四次高潮期间,他四十多岁,这些都是他青年、中年时代的作品。下面将要提到的则是他在六七十岁时的作品。
视频加载中...
2012.12.21储望华教授讲课
21世纪开始,储望华在钢琴创作上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接连谱写出了《前奏曲与托卡塔》(2000)、《即兴曲》(2000)、《左手前奏曲—满江红》(2002)、《茉莉花幻想曲》(2003)等钢琴作品。
其中《前奏曲与托卡塔》尝试运用了一些现代作曲技巧及多调性处理手法,又保持着民族性和趣味性。储望华说:“我希望在中国掌握有一定钢琴演奏技能的初、中级程度的学生,能早一些接触和了解现代派风格的钢琴作品,这对不断扩大知识面、掌握丰富的演奏技能大有益处。”①
视频加载中...
储望华《即兴曲》钢琴独奏
《即兴曲》②是采用京剧的“西皮流水”和“二黄原板”旋律编创的一首乐曲,全曲贯穿着中国民间加花变奏和西方钢琴变奏曲相交融的艺术特点,也是对京剧舞台上生、旦、净、末、丑各类形象的即兴性展现。
《即兴曲》第一主题即是京剧“西皮流水”旋律的原型。
例1
这是一段“活泼的快板”,E羽调式,音乐形象诙谐、俏皮。第二主题即是“二黄原板”的旋律,先由左手奏八度低音旋律,A徵调式,再转到右手奏八度高声部旋律,在D徵调式,显示出刚健、有力的宏伟气派。
中段插入了优美、委婉的京剧唱腔,模仿青衣、老旦的声腔特点,到“急板”进入戏剧性的高潮。
乐曲结束之前,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作复调性结合,形成了对比复调和复合调式。
例2
例2中左手八度演奏的是第一主题京剧“西皮”的旋律,而右手的和弦演奏的旋律是第二主题“二黄”的曲调,两个旋律作多调性的复调结合,形成了新颖的音响效果。
综览《即兴曲》全曲,这是一首对京剧舞台形象的回忆式的即兴表现,五彩缤纷的京剧角色和锣鼓喧天的音响效果,都在乐曲中即兴呈现。
《左手前奏曲—满江红》③是中国钢琴作品中很鲜见的专为左手而作的钢琴曲,因此成为中国百年钢琴作品中非常有特点的一首。
原曲《满江红》是一首中国传统古曲,曲谱最早见于1920年出版的北京大学《音乐杂志》第一卷上发表的《满江红·金陵怀古》,词作者是元代的萨都剌。1925年五卅运动前,杨荫浏用这个曲调填入了岳飞的《满江红·写怀》的歌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由于所表达的爱国情感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因此这首《满江红》在高涨的五卅运动中获得广泛传唱,并影响到全国。从此,岳飞作词的《满江红》成为代表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音乐标志,曾在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中被采用。
储望华的《左手前奏曲—满江红》由主题和两次变奏构成。主题段落的音乐庄严宏伟,缓慢的速度中音乐隐带忧伤。变奏一冷峻儒雅,雄浑高古,主要旋律分散在高高低低的六连音里面,这一段音乐表现技巧的难度极大。
例3
例3中这一系列的高低音符让左手的五个手指“忙”得不可开交,但是歌唱性的旋律(谱例中符干朝上的声部)必须非常连贯且突出。变奏一中钢琴还模仿了古琴的演奏特点,仿佛是一位古代儒将在深沉地思考。
变奏二的音乐显得壮怀激烈,气势波澜壮阔,音型更加丰富多样,在结束之前将情感推向高潮的顶点。
例4
例4的音乐是《左手前奏曲—满江红》结束前的段落,仅由左手演奏的强烈旋律,以及六连音的低声部伴奏音型,造成了悲壮激烈的音响效果。一只左手演奏要比两只手演奏难度更大的音乐片段!音乐中迸发出悲愤的。
全曲贯穿着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具有沉雄、坚毅、挺拔、磅礴的气概,在高低繁复的乐音中倾泻而下,这就是这首作品最感人的因素。
《左手前奏曲—满江红》高难的左手演奏技巧令人叹为观止。储望华在谈到这首乐曲时写道:“作品属于高难度,因为是一只手,又是左手。如果全曲用左右双手来演奏都不易,更遑论仅用左手。”④这往往是令诸多钢琴家望而生畏、望而却步的“演奏禁地”,因此自《左手前奏曲—满江红》诞生以来,被演奏的机会并不多。
《茉莉花幻想曲》是一首演奏时间长达七分多钟的中型钢琴曲,它突破了一般“民歌改编钢琴曲”的模式,加强了创造性和幻想性,也增添了戏剧性因素。储望华说:“乐曲在内容情绪的表达上,有一个始由、初呈、延续、进展、转折、高潮、回落、再现、回味等段落的发展过程。”⑤
例5
例5即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初次呈示,呈现出江南姑娘优雅、美丽的形象。左手的中声部如歌般唱出主旋律,右手高音区的五连音,却如点点飘洒的江南春雨,将“茉莉花”衬托得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乐曲缓慢、委婉的旋律中,隐含着深沉的悲剧气息。
《茉莉花幻想曲》的音乐主体是民歌《茉莉花》的几次变奏,其整体发展就像讲述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经过了春风、春雨的滋润,也经历了狂风暴雨的洗礼。音乐的高潮处,是一段插入的华彩乐段。
例6
这段音乐标记着全曲最强的演奏力度ff,节奏上出现了快速的十一连音对七连音等复杂的节奏组合,炫技性的技巧将全曲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高潮之后逐渐回到平静,并在深沉的悲痛情绪中结束全曲。伤感、悲痛的情绪贯穿全曲,这是《茉莉花幻想曲》音乐的主要特点。
钢琴曲《茉莉花幻想曲》刻画的是冰清玉洁的江南女性形象,抒发的是在悲伤中留恋回望的情感,十分动人。这种情感的表达,有深刻的内涵隐喻。《茉莉花幻想曲》是储望华在21世纪初给我们留下的一首优秀的钢琴曲。
2008 年,储望华于三亚讲学
在新世纪的前十五年间,除了上面提到的四首作品之外,储望华的钢琴作品还有:《一条大河》(2001)、《第三钢琴协奏曲—“城市少年”》(2002)、《第二奏鸣曲》(2006)、《18首中外通俗名曲四手联弹》(2009—2010)、《小星星变奏曲》(2014)和《随想变奏曲》(2014)。这些钢琴作品都是储望华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创作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流淌着中国风格的旋律,都表达着浓浓的华夏情怀。既以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为主体,又接受、融合多元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极富个人的创造性。这些作品都是在东西交融、古今磨合的特殊境况下激发出的新的创作。
照片2 2011年9月,储望华和鲍蕙荞先后在北京、青岛、武汉、广州等城市举行“华夏情怀—储望华钢琴作品音乐会”巡演
视频加载中...
鲍蕙荞 新疆随想曲(储望华)
下面简单分析其中的两首。
2014年初,作曲家于京君为中国香港的世界人文出版社组稿编辑《小星星钢琴变奏曲集(国际版)》一书,联系了许多中外作曲家为这本书作曲,储望华的《小星星变奏曲》就是其中的一首。后来,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又出版了《小星星主题钢琴变奏曲集—国际征稿精选作品》⑥。收进本书的70首变奏曲,都由澳大利亚钢琴家迈克·哈维(Michael Harvy)录音制成CD,随乐谱在国际上发行。
《小星星变奏曲》的主题来自英国传统儿歌《小星星》(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原曲的节奏很有特点:每个乐句都是由六个四分音符加一个二分音符构成,这与中国七言诗的节奏十分相符,所以这首英国儿歌在中国也获得了广泛的流传。储望华的《小星星变奏曲》由主题和七个变奏组成。作曲家在谈到这首作品时写道:“七个变奏展现了转调、离调、大调、小调及调式化等多种调性色彩;使用了主旋律的原型、倒影、逆向、逆向倒影手法;发挥了钢琴的高、中、低音音区特色;节奏富于动力,和声色彩缤纷;演奏技术织体比较丰富并且非常钢琴化,有很好的演出效果。请演奏家注意音乐和声音、节奏的现代明快风格。”⑦
视频加载中...
厦门爱乐乐团演奏储望华作品《丝绸之路》
《随想变奏曲》是储望华读了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后,引发创作灵感而谱写的。音乐主题是储望华于1966年2月在陕北靖边广羊湾亲自釆集到的民歌《正月新春》,实际上是陕北信天游一类的民歌。储望华通过一个主题和七次变奏,组成了这首“集音响、感情、音域、色彩和传统、现代时空变化于一体”⑧的作品。
21世纪初,储望华还谱写了一部大型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城市少年”》(2002),于2004年首演。⑨2001年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率李云迪访日演出时,日本东京国际音乐公司请但昭义代为委约中国作曲家创作一部适合青少年钢琴程度的协奏曲。这就是《第三钢琴协奏曲—“城市少年”》产生的直接背景。
《第三钢琴协奏曲—“城市少年”》以表现新世纪的中国城市少年的欢乐生活和精神面貌为主题,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充满活力的快板;第二乐章—柔情的行板;第三乐章—活跃的快板。旋律明快活泼,和声、织体简单而富有效果。三个乐章的音乐具有鲜明的对比。
照片3
储望华是中国百年钢琴历史上一个闪光的名字,他从20世纪60年始登上钢琴创作舞台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每个时代都有优秀的代表作品呈现在听众面前,表现出长盛不衰的创造性精神,为百年中国钢琴创作增添了许多光彩。他的钢琴作品已经深深地进入了人们的音乐生活。2015年在中国香港举办的“‘李斯特纪念奖’国际钢琴公开赛”中,专门设立了一项“储望华作品最佳演奏奖”,就是对他历史贡献肯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019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储望华钢琴作品集》(上、下册),可以说是对他钢琴创作的一个历史性总结和呈现。
视频加载中...
中国钢琴作品发展——储望华
五、黄安伦在21 世纪的钢琴新作
黄安伦的钢琴作品是从他的成名作《中国畅想曲第二号—序曲与舞曲》(1974)开始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改革开放时期他提供给人们的是几部大型钢琴作品,如芭蕾舞剧《敦煌梦》选曲三首(1979)、《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983)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1999)。这些作品奠定了黄安伦在中国当代钢琴创作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视频加载中...
【黄安伦】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 Op.30 (1981)
在21世纪,黄安伦的钢琴作品主要有:钢琴音诗《鼓浪屿》(2006)和《赋格曲四首》(2007)等。他的主要钢琴作品,都收集于《黄安伦钢琴作品新编》。
照片4 2001年,黄安伦与钢琴家许斐平在莫斯科录音
钢琴音诗《鼓浪屿》(作品66)受“第三届鼓浪屿国际钢琴艺术节暨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2006年)委约而创作,是一部单乐章钢琴协奏曲,由一个主题和十四个变奏组成。⑩主题是一个五声性旋律的乐段,具有福建民间音乐特色。因为在接受委约创作之前,李未明、许斐平等人就曾要求黄安伦为鼓浪屿创作乐曲,许斐平还收集了许多有关鼓浪屿的民间音乐和文字资料寄给黄安伦参考。作曲家参考、吸收了鼓浪屿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但音乐主题完全是作曲家创作的。
照片5
例7
例7是钢琴音诗《鼓浪屿》的开始部分,在这六小节的旋律中,音乐简单而深情,就像是一首单纯而朴素的民谣。曲调以级进、跳进相交织,其中a1—d2、e1—a1的上行纯四度跳进和e2—g1、b1—d1的下行六度大跳音程是这个主题特色音程,这个特点在乐曲的各个变奏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接下来的十四个变奏中,都是对鼓浪屿深情的流露和表达:有的像是对生动活泼的儿时生活的回忆,有的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有的是充满活力的奋斗,有的像是对苦难历史的回顾。在第五和第十的变奏中,速度、力度都出现鲜明的对比,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
例8
例8是第五变奏(双钢琴版)的片段。乐队和钢琴作着激烈的竞奏,音乐带有强烈的战斗性效果,令人联想到鼓浪屿附近海面上矗立着的古代英雄郑成功的雕像和壮阔威武的古代战场。
最后,钢琴音诗《鼓浪屿》在第十四变奏(华丽的广板)中达到情绪发展的辉煌顶点,其声势如鼓浪屿波涛震天,日光岩上回声激荡。全曲在高涨的情绪中结束。
钢琴音诗《鼓浪屿》中的钢琴和管弦乐队配合极其密切,音乐充满了交响性。应该说这是一部交响钢琴变奏曲。美国钢琴家约瑟夫·班诺维茨在评论这部作品时写道:“黄安伦作为一位独奏钢琴家,其管弦乐队写作的熟练技巧在钢琴音诗《鼓浪屿》的十四个变奏中十分有力地得到证明。钢琴和乐队之间极为出色的互相作用,被一种万花筒似的不断变换的情绪和色彩所加强。黄安伦在这里运用了一种旋律与和声的语言,它清楚地呼唤出中国民族的精神。”⑪
聆赏钢琴音诗《鼓浪屿》的音乐,脑际经常浮现钢琴家许斐平的影像。鼓浪屿被称之为“中国钢琴之岛”—在这个小小的岛屿上,涌现了像李嘉禄、殷承宗、许斐平、许斐星等诸多著名的钢琴家。而钢琴音诗《鼓浪屿》正是在许斐平、李未明等人的盛情邀约和帮助之下产生的钢琴作品。从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鼓浪屿海潮的澎湃,可以联想到鼓浪屿山花的烂漫,可以看到鼓浪屿人纯净的笑脸。黄安伦通过这部作品既表达了对挚友的怀念,又抒发了对鼓浪屿山水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炽热的、发自内心的爱。
提到“中国钢琴之岛”鼓浪屿,有一件事也应该写到:中国至今已经出现了四部以鼓浪屿为题材的钢琴协奏曲,除了黄安伦的这部和前面提到的杜鸣心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献给鼓浪屿》之外,还有徐振民的钢琴协奏曲《我爱鼓浪屿》(1999)和章绍同为钢琴与管弦乐队而作的《鼓浪屿狂想曲》(2008)⑫。此外,还有以同名歌曲改编的通俗钢琴曲《鼓浪屿之波》《故乡鼓浪屿》等在流传,这在中国确实是非常奇特的现象。小小鼓浪屿,确确实实与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无愧于“中国钢琴之岛”这个誉称。
黄安伦的《赋格曲四首》(作品68)完成于2007年。此前钢琴家杨峻曾建议黄安伦:“你应当为中国钢琴写些赋格,这是我们所欠缺的。”⑬在这句话的启发和鼓励之下,黄安伦一口气将自己前几年谱写的其他体裁的赋格作品改编成了钢琴曲。《赋格曲四首》由《d小调托卡塔、圣咏与赋格》《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组成。
“前奏曲与赋格”本来是欧洲巴洛克时期广为流行的音乐体裁,巴赫把这一体裁提升到巅峰的高度。巴赫的钢琴作品《小前奏曲与赋格曲》的影响在世界上无处不在;他的两套《平均律钢琴曲集》是由四十八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的,成为影响全世界的音乐经典,被誉为“音乐中的《圣经·旧约》”,可见其在世界钢琴发展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西方钢琴音乐的第一座巅峰,黄安伦的这部《赋格曲四首》,就是一部向巴赫表示尊重和敬仰的作品。黄安伦曾说,巴赫是“永远的音乐品位基准”。⑭他以这几首充满了神圣精神的音乐作品,向伟大的巴赫致敬。
《d小调托卡塔、圣咏与赋格》(作品68之1)是一首演奏时间长达15分钟的大型钢琴作品(乐谱共有395小节),改编自1986年谱写的大提琴合奏《托卡塔、圣咏与赋格》(作品39)。大提琴合奏《托卡塔、圣咏与赋格》是黄安伦留学北美六年后的一个创作的总结,表示了他对以巴赫为代表的西方传统音乐的认同和肯定,也是努力将中国音乐风格和“托卡塔、赋格”等西方音乐体裁进行深度交融的一个创作尝试。
钢琴曲《d小调托卡塔、圣咏与赋格》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段是托卡塔,第二段是圣咏,第三段是赋格。在托卡塔主题出现之前,有一个长达68小节的引子,引子主题坚毅而奋发,有一种在苦难中痛苦挣扎的感觉。
例9
引子一开始四度上行的切分节奏,真有点儿“起来!”的号召性语气,既沉重又有力。从单声部开始,发展到二声部、三声部直到四个以上声部的交织和纠缠,表现了深厚的内在抗争力。音乐从pp 到p,渐强直到f,在引子主题再现时(第129小节),音乐达到戏剧性的高点。
第69小节出现了托卡塔快速的连续不断的强烈节奏型,配合低音区斩钉截铁般的固定节奏,技巧艰深,音乐表现了年轻人坚定而勇往直前的冲击力量。
圣咏段落(第174至232小节)是一段对比性的音乐,缓慢、宁静的柔板。
这段内省、安静的音乐,表现了奋斗中人们的沉思和向往,是整部作品里“中国音乐风格”最明显的段落,五声性旋律贯穿整个乐段,中间有一段纯五声音阶的旋律(第199至209小节),令人联想到内蒙古草原上悠长的牧歌,就像是高空的天籁。
例10
赋格段落(第233至395小节)的音乐包含两个主题,一个是青春向上的“前进主题”,另一个是向巴赫致敬的“巴赫主题”,构成了五个声部的二重赋格。“前进主题”以向上四度跳进的快速节奏为特点;而“巴赫主题”是将巴赫名字的四个德文字母“B、A、C、H”转换成b、a、c1和b这四个音高,形成了一个“四音列”旋律,即“巴赫主题”,作为赋格段的第二主题出现。
乐谱第283小节的中音声部(乐谱上方分别标明“B、A、C、H”的四个强音)即“巴赫主题”,黄安伦借用了西方作曲家将“BACH”名字当作“巴赫标志”的一贯做法,表达了对这位音乐家的高度崇敬。两个赋格主题在经过了交响性的展开之后,全曲最后在fff特强音响的高潮中结束。
例11
钢琴曲《d小调托卡塔、圣咏与赋格》在结构上类似一部四个乐章连续演奏的器乐作品:引子表现痛苦与挣扎;托卡塔表现奋发与拼搏;圣咏表现精神的升华与净化;赋格表达进取与向前。
视频加载中...
【黄安伦】4首前奏曲与赋格 Op.68 (2008)
《赋格曲四首》中的另三首作品简介如下。
《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作品68之2)是根据黄安伦2001年创作的《第四号康塔塔》(作品60)的管风琴序曲改编而成的,由“前奏”和“赋格”两大段音乐组成的10分钟的中型钢琴曲。前奏曲音乐纯朴,充满活力,具有青年歌曲的特点,充满歌唱性和长气息;赋格段是四声部赋格曲,音乐充满张力,并具有炫技性特点;尾声在辉煌的高潮中结束。《D大调前奏与赋格》自始至终贯穿着中国民族音乐的韵律。
《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作品68之3)是根据1998年谱写的混声大合唱《启示录》(作品54)的管风琴序曲改编而成的。前奏曲音乐纷扰不安,充满了灾难性的悲剧色彩;赋格段音乐采用混声大合唱《启示录》第九乐章中的合唱赋格,从深沉、宽宏的音乐开始,经过持续的渐强,发展到壮丽的颂赞;结尾是雄伟、庄严的高潮。
《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作品68之4)是根据1987年谱写的混声合唱与管风琴曲《大卫之诗—诗篇二十二首》(《第二号康塔塔》,作品43)的管风琴序曲改编而成,演奏时长为八分多钟。前奏曲的音乐灵动、快速飞奔、充满活力;赋格曲是一首深沉、理性、颂赞式的宏大的二重赋格。全曲音乐是巴洛克风格的自由发挥。
黄安伦的《赋格曲四首》的音乐手法相当传统,在托卡塔、前奏与赋格这些西方古典音乐体裁中,融入了中国音乐元素,因此,它们既有中国音乐的深厚传统,又有西方古典钢琴的深厚传统,两者的结合体现了作曲家大胆探索的精神。他借赋格这一西方音乐体裁,抒写了中国人的情感和灵魂。黄安伦自幼受到巴赫作品的熏陶,他写道:“这里显然有个东西是超越了个人,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地域,超越了时空的;也正是这个东西,使大家无怨无悔地走上这音乐之路。”⑮
黄安伦1980年赴北美留学,1986年定居加拿大。钢琴曲《赋格曲四首》是他出国二十多年后的作品。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他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他的创作获得启发,产生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从他的钢琴曲《赋格曲四首》中,我们都能够从音响深处听到他自己深沉的人生感受。
视频加载中...
黄安伦 - 第一钢琴三重奏 (Op.30) (1980)
西方古典钢琴音乐中的赋格是无标题音乐体裁,这类音乐是富有美感的模糊思维空间,其实无须在音乐内容上对之做细致的文字描写。由于它的创作技巧高深,既带有哲理性的思考,又兼有数学思维,因此内容上比较艰深,演奏技术上也难以控制,因为赋格一般都有两个、三个、四个以上的声部交织进行,每个声部都具有独立的个性,所以在演奏上极其难以驾驭。赋格作品一般都是高度科学性和教神学观念相结合的音乐,大概这种文化差异正是赋格曲在中国钢琴创作上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从20世纪50年始,有少数“学院派”作曲家开始探索小型的“序曲与赋格”钢琴作品,如陈铭志的《序曲与赋格二首》(20世纪50年代)、罗忠镕的《五声音阶前奏曲与赋格两首》(1988)、丁善德的《小序曲与赋格四首》(1988)等。从20世纪80年始,有中国作曲家在大型“赋格曲”创作方面大胆开拓,如汪立三的《他山集—序曲与赋格五首》(1981)⑯,以及黄安伦的《赋格曲四首》。这说明中国作曲家在向赋格曲这类高端艰深的音乐体裁探索前进,让西方赋格曲也发出中国声韵。可惜的是,还没有足够多的钢琴演奏家能够理解和认识到这类大型钢琴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厚重的文化容量,也难以听到令人满意的艺术表达。(待续)
视频加载中...
【黄安伦】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Op.57 (1999)
注 释:
①储望华,《〈前奏曲与托卡塔〉乐曲解说》,《储望华音乐艺术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117页。
②《即兴曲》乐谱见《储望华钢琴作品集》(下),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年,第255页。
③《左手前奏曲—满江红》乐谱见《储望华钢琴作品集》(下),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年,第292页。
④引自储望华2020年12月1日的微信。
⑤储望华,《谈钢琴独奏曲〈茉莉花〉的改编》,《储望华音乐艺术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119页。
⑥于京君编选,《小星星主题钢琴变奏曲集—国际征稿精选作品》,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年。⑦引自储望华2021年2月3日的微信。
⑧《随想变奏曲》乐谱见《储望华钢琴作品集》(上),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年,第104页。上述引文见乐谱后注。
⑨此前,储望华除了参加创作《钢琴协奏曲“黄河”》之外,还谱写过《第一钢琴协奏曲—“翠竹”》(1984)和《第二钢琴协奏曲—为钢琴与室内乐队》(1987)。
⑩钢琴音诗《鼓浪屿》的两架钢琴谱,见《黄安伦钢琴作品新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⑪约瑟夫·班诺维茨,《序一》,《黄安伦钢琴作品新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II页。
⑫参阅林寅之、林青,《整理中国钢琴协奏曲“总目录”的过程及思考》,《人民音乐》,2019年3月。
⑬转引自《黄安伦作品集成》,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制作,2019年,第232页。
⑭黄安伦,《黄安伦钢琴作品新编·跋》,《黄安伦钢琴作品新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192页。
⑮同注释⑭。
⑯参见梁茂春,《百年琴韵—中国钢琴创作的第四次高潮(二)》,《钢琴艺术》,2019年10月。
视频加载中...
【小提琴】黄安伦:小提琴协奏曲《红楼梦》世界首演 独奏:黄滨
廉洁文化中国行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厦门五缘湾大桥风光。五缘湾大桥由五座大桥组成,五圆恰好与“五缘”谐音,故而取名五缘桥。黄嵘 摄
厦门四面环海,因有成群的白鹭栖息,故别称“鹭岛”。岛上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可溯至唐朝,但厦门的建城史则要晚至明代。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抵御倭寇侵犯,建成厦门城,意为“华厦之门”(厦通夏)。清乾隆《鹭江志》总论里说:“鹭岛者,泉东南岛也,以其为泉之门户,故曰门也”。从历史上看,筑城起即为海防御敌人之门,后又为郑成功“通洋裕国”之门,再后成为进出口、华侨进出之门,如今亦是开放之门。
重教兴学:朱子授业地,陈嘉庚故里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迎来了一位叫朱熹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的到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朱熹生活的时期,国家佛教、道教盛行,儒家式微,世人过度沉湎于佛老的“清净无为”,难免丧失斗志。朱熹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于是重新求知,拜师李侗,承袭了程颢、程颐二程理学,并逐渐构建起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最终形成影响后世的程朱理学。
在同安县任主簿的四年里,朱熹完成了“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他为官勤政,爱民亲民,在这里,朱熹深切体会到为官应该“务实”,而非不作为。
朱熹归自同安,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他在同安兼管县学,即科举制度童试录取后的生员读书之学校。朱熹看到了县学应付科举的弊端,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义理”的终极要义,把握“圣贤之余旨”,探究“学问之本原”,而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为了践行自己的办学主旨,朱熹聘请“议论纯正”“操履坚悫”的学者到县学中任教,还亲自给县学的生员上课。朱熹重教兴学,传道育人,他修孔庙、建书院,扩收学生、增加藏书,在他的辛勤教育下,研究义理的人逐渐多了起来,造就出了一批可用之才。
800年后,一位吹着厦门海风长大的企业家,同样意识到文风开化对一个地方的重要性,于是几乎将其毕生所得全数用来兴办教育。漂洋过海的侨批,自1913年开始飞向他的家乡集美后,兴教办学就逐步辐射到厦门和华人聚集的海外,再也没有停下来。
他就是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陈嘉庚一生资助或创办的学校有118所,他在1919年捐助兴办厦门大学时,公开认捐金额是当年个人资产总额的两倍。创办之初的厦门大学,被国民政府称为“基金充足、成绩甚佳,各种设备,亦极完善,方之他处,有过无不及”。
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一掷千金,自己却非常节俭。走进陈嘉庚故居,里边摆放着他当年用过的写字桌、靠背椅、蚊帐、鞋帽、手杖,以及一个用缺了手柄的倒扣旧茶杯做的烛台……所有物件极其简陋朴素。身兼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侨联主席等要职的陈嘉庚,人民政府给他每个月的工资是500多元,而他规定自己的伙食费为每月15元,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作为建校费用。他说:“人生在世,不要只为了个人的生活打算,而要为国家民族奋斗。”
捐资助学的背后,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是贯穿陈嘉庚一生的一条主线。陈嘉庚兴办实业,不是为了堆金积玉,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真心为了报效桑梓、富强祖国。他说:“立志一生,所获财利,概办教育,为社会服务,虽屡遭困难,未尝一日忘怀。”即使在最艰苦的抗战时期,资产不复如前,陈嘉庚为了抗日筹赈,仍然“常月捐,至战事终止,每月国币贰仟元”,而那时,他所经营的企业已经收盘,自己每月花费不足2元钱。
陈嘉庚曾说:“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这个道理,放到今天仍是一样。
刚柔并济:郑成功“情结”,林巧稚的梦想
登上鼓浪屿,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南,举目望去,能看到复鼎岩上的郑成功雕像挺拔刚劲、高高矗立。
在厦门,几乎人人都有“郑成功情结”,这是百姓对他表达推崇和敬仰的一种朴素方式。郑成功39岁的短暂人生里,有十多年时间留给了厦门。他以厦门为口岸大力发展海上贸易,使那段时期的厦门成为闽南最主要的港市聚落。
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被广为传颂的,还是他收复台湾的壮举。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后,在那里建立了殖民统治。目睹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郑成功内心如焚,当即命令各港口以及有关的地区,不准去台湾贸易,使荷兰殖民者陷于被封锁的困境。面对荷兰军队的近代武器装备及部分将领的畏难情绪,郑成功坚决表示“台湾非吾亲征不可”,亲自率领三万多将士抗衡对垒9个多月,台湾最终回归祖国怀抱。
通往鼓浪屿日光岩的路上,至今还能见到一个石砌的寨门,那是郑成功当年建造的屯兵营寨。寨门右边平坦的巨石上刻着“闽海雄风”四个大字,郑成功曾在那操练水师,他站在水操台上沐着天风海涛,沉着挥舞着令旗指挥操练,心中涌动的,是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
如果说,阳刚血性是这座小岛的风骨,那么柔情雅致则是这座小岛的底色。
徜徉在鼓浪屿上,不时能听到若有若无的钢琴声。这个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万人的小岛,似乎自带浪漫属性。岛上有100多个音乐世家,产生了许多音乐家。著名钢琴家殷承宗、许斐平,中国第一位女声乐家、指挥家周淑安等,都是从鼓浪屿走出来的。这个小岛拥有钢琴密度居全国之冠,被称为“钢琴之岛”。
1901年,被誉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就出生在这座小岛。
琴音和涛声滋养着她细腻博爱的灵魂。1940年,在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后,林巧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她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大夫,我不能离开灾难深重的祖国,不能离开需要救治的中国病人。”
作家冰心曾说林巧稚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从来不想到自己,把所有的技术和感情,都贡献倾注给了她周围一切的人。的确如此,林巧稚对病人的关怀,不止在技术高超,更在于设身处地。她用对亲人的方式对待她的病人——直接用耳朵贴在病人的肚子上,为病人擦擦汗水,掖掖被角,使用听诊器时一定要把听诊器焐热了才放到病人身上。
在林巧稚的医务生涯中,拯救过的妇女不计其数,亲手接生过的婴儿更是有五万多个,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1949年,林巧稚收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观礼邀请函,她却选择留在医院,因为她一刻也不想离开心心念念的病人:“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
林巧稚去世后,骨灰按照她的遗愿撒在鼓浪屿的大海上。她说:“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大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
爱国尚廉:苏颂“处事必公”,池浴德“无负天地”
厦门同安东溪西畔的孔庙,当年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周围学子求学的课堂。朱熹在此任主簿时,曾增建经史阁、教思堂、苏公祠、志道斋。
苏公祠供奉着的是宋代科学家、政治家苏颂。苏颂历经五朝,处事精审、正派直道。他一生为官,从地方官一直到宰相,始终两袖清风。据《宋史·苏颂传》记载,苏颂任尚书、宰相时已然是中央大员,却“赡给常苦不足”。为了节约,他常常裁下碎纸片写字,“未尝妄费寸纸,每剪碎纸为签头,稍大者抄故事”。苏颂不仅身体力行,还在家规中训示子孙“处事必公”“为官必廉”,教育子孙“道德为先,文华次之”“国家取士,行实为先”。
苏颂博学多识,以实干事,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及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他领导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对科学技术,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公元1101年,夏至过后一日,苏颂坦然地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宋徽宗下诏辍朝二日,并派中吏临丧致哀。当吊唁的官员赶到苏颂的相第时,不禁目瞪口呆:堂堂的大宋宰相府,却是一所“仅蔽风雨”的简陋住宅。来吊唁者“见其服用俭素,皆叹息而去。”朱熹赞曰:“存小心与宋千古,识大义惟公一人。”
明代同安县嘉禾里(今厦门本岛),一株土生土长的无花果树枝叶繁茂。有一位著名清官池浴德就是这株“无花果”。
池浴德,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举人,翌年考中进士,历任浙江遂昌县令、南京吏部考功主事等职,所到之处以秉公行事、勤政清廉著称。虽所任职务被视为“肥缺”,他却从不苟取一文、以权谋私。
池母欣慰地说:“谚称县令为银树开花,吾子一树,乃无花果也。”
其实池浴德出任县令前,父亲池杨曾担心他自小耽于诗书,不谙世事,难以管理一县之事。池浴德答道:“尽某心力,依古道行之。”父亲大笑:“善哉!子勉之!”后来,池浴德这样告诫自己的子孙:“读书岂尽取科第?时时照管此念头,无负天地祖宗,便为天地肖子。”
在厦门云顶岩上至今可见池浴德的一首七律和诗的题刻,诗中有“数茎菊绽香初远,百仞风高石亦寒”,正如他咏叹的香菊一般。他的清廉故事也绽放于历史长河里,馥郁至今。
同样被纪念的,还有新民镇溪林村的明代中晚期监察御史林一柱。林一柱年近五十才被授官湖广道监察御史,他履职后,多次上疏,一一陈述卖官鬻爵、虚报士兵编制获取饷银而造成官场、军队名存实亡的弊端,为冤死的忠臣平反,明辨是非功过而赏罚分明。其座右铭“慎诏狱、恤民穷、容言官”,对当今为政者仍具有警醒意义。
林一柱辞世后,不仅当地百姓自发供奉,在隔海相望的台湾,同籍林姓同胞也在供奉。如今,村民们将其故居进行修复并作为宗祠,同时将其后裔保留的身着明代官服的林一柱画像修复如新,存放在故居内供人瞻仰。
春秋代序,千年已往。厦门面海而生、清风激荡,岛内东北端的五缘湾大桥巍巍矗立,见证着厦门的人文脉络。五缘湾大桥由五座大桥组成,分别为日缘桥、月缘桥、天缘桥、地缘桥、人缘桥,这五个桥的名字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寓意,如月缘桥,寓意“海上升明月”;天缘桥,寓意“天涯共此时”;人缘桥,寓意“千里共婵娟”……五个缘寄托着中华儿女企盼团圆的美好愿望。(作者:蔡怡琳 苏允娴)
中国当代二部经典协奏曲的名分之争:钢协黄河作者是谁
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二部经典作品,他们的作曲是谁?一部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曲署名陈钢、何占豪。一部是钢琴协奏曲《黄河》,作曲署名殷承宗、储望华、盛洪礼、刘庄。
钢琴协奏曲《黄河》与钢琴家殷承宗的关系密切,这是众所周知的事。石叔诚与钢协《黄河》关系是什么?石叔诚后来修改的版本为什么没有被接受和普及?当年殷承宗策划创作钢协《黄河》这件事来龙去脉,几个当事人曾都有具体回忆文字,都有了明确答案。
.
钢协《黄河》由来概括说来,缘起是一个女同志。她告诉殷承宗,小组某领导希望能以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音乐搞新的音乐形式,不要用光未然写的歌词。殷承宗萌生创作钢琴协奏曲,按殷承宗后来说法,他主要想如何保住钢琴可以演奏。。
.
殷承宗本身不会创作。只能让好友、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储望华帮助实现创作。殷承宗演奏的原创音乐,多出自储望华之手。储望华钟情钢琴演奏热情甚于作曲,但因为家庭原因学作曲,无意中成了钢琴演奏和作曲两头通。
.
钢协《黄河》创作这事,得到领导大力支持。组织上指派专业作曲盛洪礼协助,又拉来在北京京剧院搞样板戏《沙家浜》音乐创作的天才女作曲刘庄加盟。形成了以殷承宗为主的四人创作班子。
.
这四个人也是殷承宗到了美国之后登记注册钢协《黄河》的四个作曲人:殷承宗、储望华、盛洪礼、刘庄。
.
殷承宗在美把黄河登记注册消息见报后,石叔诚在国内闻讯后提出异议,创作团队还有其他人。因为当年创作团队还有二个新来的年青人。一个许斐星,是殷承宗的鼓浪屿老乡,著名钢琴家许斐平的哥哥,中央乐团钢琴演奏员;还有一个是石叔诚。他们都是原中央乐团的钢琴演奏员。
.
殷承宗没有具体解释他在美国登记注册创作为什么是四人。可以推测的依据是,当时他们各自在创作团队的身份地位。创作团队有一个专用套房,内部四小间,他们四人各人一间,许和石等其他助手都在客厅。这似乎可以说明其他人不属于创作员。
.
石叔诚说自己对创作做过贡献。要说贡献,乐团老的成员回忆说到,当时很多人对这部作品完成都有贡献。演奏手稿在储望华手上,因为主要架构是他写的。储望华还在试奏时演奏乐队声部的钢琴家。还有谁能相比殷承宗他们的地位和作用?
.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央乐团指挥家李德伦的贡献和影响。指挥大师发动全团上下,包括乐团各声部首席提意见、出点子和建议,帮助具体修改。中央乐团的诸多能人,大家都在幕后默默无闻支持创作做奉献。确实无法一一署名或致谢。
.
值得一提是李德伦晚年对作品的评价不高,反对石叔诚他们再做什么修改,且拒绝再度指挥演奏。他认为过去的就过去了,不要再演这类简单模仿俄罗斯作品的东西:你们可以问石叔诚,他知道这个演出不需要指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