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长寿基因”?莱州这个家族在历史上出过不少长寿人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由于遗传基因的存在,同一个大家族的成员之间往往会呈现出某些特定的共性。这些遗传基因当中,有的让人欢喜,也有的会增添烦恼。而“长寿”基因显然就属于前者。
近日笔者在查阅史志资料时,发现莱州历史上有个家族出过不少长寿人物,可能就与“长寿基因”遗传有关系。
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叫作林文蔚,他的字为君豹(名和字皆取自《周易》中的典故:“君子豹变,其文蔚也”),生活于明末清初。
关于林文蔚的生平,《掖县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他虽然只是举人出身(万历戊午科),但却官运亨通,由禹州学正擢国子监学正、晋监丞,迁户部主事,历郎中,出知汉中府,最后官至保定兵备副使。每到一处,他都很有政声。
林文蔚不仅仕途顺利,并且还很高寿。县志记载,他卒年九十四(去世时有十七个曾孙、两个玄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过去,这个寿命已经相当难得了。
如果只有林文蔚一个人长寿,那显然无法得出其家族有长寿基因的推论。而详查县志可知,林文蔚的祖上和后辈当中,同样不乏长寿的案例。
在县志收录的林文蔚墓志铭中,对其家族渊源有这样一段记载:“公讳文蔚,字君豹,号元洲。其先成都人,始祖山,明永乐间徙莱;数传至高祖让,是为寿官。”
所谓“寿官”,是古代朝廷为年高德劭的平民颁发的一种荣誉性称号(虚号)。根据上述记载,林文蔚的高祖林让曾获得“寿官”称号,说明其应该相当长寿(具体年纪暂时没有查到记载)。
在林文蔚的后辈当中,其孙子林滕同样因长寿而获朝廷赏赐。《掖县志》记载道:“林腾,字万里,邑庠生,副使文蔚孙也。……与妻任同享耋寿。乾隆元年,恩赐八品顶带,邑侯熊公以“盛世耆英”表其门,至八十七岁终。”而八十七岁的寿命虽然没有超过林文蔚,但在当时也算是高了。
林文蔚本人长寿,他的高祖和孙子同样也长寿。综合来看,这个家族有长寿基因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当然了,一个人能否长寿,除了先天的基因之外,后天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很关键。而从史志资料的记载来看,林文蔚家族以书香传家,不少族人都有科举功名。以此推断,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都比较不错。这应该也是其家族长寿的一个外在原因了。
类似的情况在胶东历史上想必还有不少,本文只是暂举一例作为简介,如果大家了解其他案例,也欢迎留言补充。(本文作者:耳左月)
家谱中常用词语解释大全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家族】与您有血缘关系的族人所形成的家庭组织。
【世系】是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统,也叫世系表。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通常五代为一表。
【祖籍】祖宗的出生地。祖宗家族的上辈,多指较早的。
【房支】您或您的兄弟所成立的家庭便是一个房支。
【辈分表】家族世系的次序表需要进行考证的家谱内容。例如,姓氏来源,迁徙经过和原因等。
【家训】是家族的法规。内容基本上为修身、齐家、守法等方面。其中一部分包括:规约、训语、庙规。
【规约】就是族人必须遵守的规则,如:家法。
【训语】就是教人做人行事的道理,也称为家教。
【庙规】也称家礼。为家族祭祀礼仪,如:祖庙、祠堂组成、祭祀、婚丧礼仪等。
【祠堂】记录家族祠堂的历史与现状、规则、神位、世次、田庄管理以及祖坟、各房墓地的分布和坐向。
【始祖】指得姓始祖,也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远祖。
【始迁祖】指的是某个地方最初迁徙过来的祖先。
【祖宗】对始祖及先代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谱牒】记述氏族或家族世系的书。
【家乘】春秋时期晋国史书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宋黄庭坚有《宜州乙酉家乘》是日记性质,后人撰写家族之始史,袭用《家乘》知名,内容广泛且详尽,如黄帝诰命、圣旨、家族名臣给黄帝的奏疏,家族贤达传记、墓志、可考、著作名录等皆可写。
【考】一指“老”;二指“父亲”。后只称亡父为考。
【妣】一指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二指母亲。“父为考,母为妣”,后来至用指亡母。
【乏嗣】缺乏继承人。
【止】一般指已婚无后代(儿子),就去世的人。
【冢子】即嫡长子,古代指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
【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亡丁】在宗谱中记叙为死去的男子。
【红丁】在宗谱中记叙为目前在世活着的男子。
【旺丁】又名望丁、在宗谱中记叙为还没有出生的。
【谥号、谥】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长沙公于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出嗣、嗣】嗣即继承,接续。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
【承祧】承奉祖庙的祭祀。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祧:古代称远祖的庙。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称承祧。
【双承】继承两支的祭祀。
【嗣子、嗣孙】无子者以同辈兄弟之子过继为后人,称“嗣子”。过继孙辈的,称“嗣孙”。
【乏嗣】缺乏承继人。
【出赘】指本姓男子招女婿出去,宗谱中书'出赘某地某姓'。
【入赘】指外姓男子招女婿进来。
【招赘】旧谱世系表均以男子为主体,本姓女子招女婿都以女婿挂线,故表述为'××赘婿,本姓×'。现时修谱,招女婿多数以本姓女子挂线,这里主语变成了女性,故应用'招赘',也可用'赘'或'招'。
【孀赘】孀赘即丈夫死后,妻子再找一个男人上门,俗称'黄泥畔'。
说明:认定是否招赘不是以女方住在娘家为准,而应以所生子女姓母姓为准;孀赘情况目前时而可见,但是我们在修谱时注意,入谱均以正式婚姻为准,如果找个老来伴,但未领结婚证,还是不录为好。
【止】一般指已婚无后代(儿子)即去世。
【早卒】早年去世。
【流寓】寄居他乡。
【配】元配。初娶的妻子,也称“嫡妻”。继配。元配亡故后,继娶之妻。
【嫡、庶】“嫡”与“庶”相对,“嫡”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庶”指妾,又称副室、偏房。
【守节】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在丈夫死后,立志不嫁,直到老死就是守节的行为,这样的妇女称为“节妇”。
【适】用于女孩儿出嫁,适代表嫁。
【契】古代把合同、总账、案卷、具结都称作契,后单称买卖的文卷为契。
【契约】双方或多方同意订立的条款、文书。
【司厅】即驿丞。明清时,各州县设驿站之地,均设驿丞。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
【翰林院】官署名,唐初置翰林,为内廷供奉之官,本以文学备顾问,得参谋议,其时医、卜、伎、术、方士僧道,皆得待诏翰林,非尽文学之士。玄宗开元初始置翰林院,以张九龄、张说、陆坚等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开元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制。宋设翰林学士院,职掌在内朝起草诏旨。此外在内侍省下设翰林院,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明将著作、修史、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清沿明制,翰林院掌编修国史及草拟制诰等,其长官为掌院学士,满、汉各一人,由大学士、尚书派,所属职官有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无定员。
【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设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国子监设祭酒、司业以及学正、助教、主教、主事、收掌、对读等学官,品秩为从正四品到九品。
【内三院(内翰林)】清官署名,天聪十年,置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合称内三院,康熙九年改为内阁。
【处士】古时称德才兼备而不为官的人士。
【伯仲叔季】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封赠】封建时代施恩臣下,实行封赠之制。即将文武官员的官爵、有关名号授予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及本室的制度。存者称“封”,殁者称“赠”。一品高官可封赠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连同妻室共四代。以下有两代、一代,品位低流官只封赠妻室而不追及上代。
【诰命】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授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含五品)以上授诰命,而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时,存者叫“诰封”,殁者叫“诰赠”;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授”、“敕封”、“敕赠”。
【例授】循例授官。清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授予本人者为“例授”;因推恩而授给本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之存者为“例封”,其殁者为“例赠”。
【貤封】清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远祖、伯叔或外祖父母等)称为“貤封”、“貤赠”。
【议叙】清制,吏部考核官吏后,对成绩优良者加级或纪录,以示奖励,称“议叙”。功多者加倍议赐奖励称“优叙”。又由保举而任用的官员亦称“议叙”,如议叙知县等。
【承荫】明清时,凭借上代的余荫而授的官职叫承荫。
【恩荣】由皇帝批准下旨,赐与荣典,予以褒奖,为“恩荣”。清中期以后,冠以恩荣的官秩,多由朝廷筹饷特许而捐纳取得的品级。
【拣选】各省若因本省人员不敷差遣,可要求于候补人员中挑选相宜者委用,经吏部奏请后,由特派大臣负责拣选。
【署理】是指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的意思。
【庠生】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为庠生。
【廪生】明洪武二年,朝廷令府、州、县皆置学,府学生员四十人,州、县以次减十,人月给廪米六斗。后来名额增多,食廪者谓之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无廪米;后来名额再增,称附学生员。清沿明制,廪生名额及待遇视州县大小而异,月给廪饩银四两。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称补廪,廪生可依次升国子监学生,称岁贡。童生应试,例须觅廪生具保无冒籍、顶替、匿丧等情,称廪保。
【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太学)肄业,称为贡生。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举人】明清专称乡试登第者为举人。
【进士】明清时,举人会试中式,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通称进士,凡列衔皆先书赐进士及第或出身。
【大学士】官名。唐、宋、明、清皆设,职权不一。唐中宗景龙二年,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宋有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以首相、次相分领。明初政归六部,洪武十五年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秩仅五品。其后增设谨身殿大学士。宣宗时,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乃以师保尚书兼大学士,官尊于六卿。清因之,设殿(保和、文华、武英)阁(体仁、文渊、东阁)大学士四人,协办大学士二人,秩皆正一品;赞理机务,表率百僚,遂为宰相之职。
【庶吉士】官名,明洪武初采《尚书·立政》“庶常吉士”之义,置庶吉士,六科及中书皆有之,永乐二年始专隶于翰林院,以进士之擅长文学及书法者任之。清因之,设庶常馆,进士殿试后朝考前列者,得选用为庶吉士。肄业三年期满再经考试,按等第而分别授职,谓之散馆。二甲进士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入选者,内用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外用知县。
【六科给事中】官名,明初沿前代设给事中,洪武六年开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每科又设都给事中一人及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以总司之。给事中衙署即在午门外东西朝房,章奏均必经其手,故权势尤重。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同有建言及进谏之责。又合称台垣,台指御史,垣指给事中。清初沿明制,六科设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秩为正五品。雍正元年始并入都察院,职权范围已大为缩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撤销六科,仍通设给事中。
【光禄大夫】文、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代正一品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升授光禄大夫;清正一品。
【荣禄大夫】文、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代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清从一品。
【资政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清正二品。
【通奉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清从二品。
【通议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清正三品。
【中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清废。
【中议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四品加授中议大夫;清从三品。
【中宪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清正四品。
【朝议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清从四品。
【奉政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清正五品。
【奉直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清从五品。
【承德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清正六品。
【儒林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清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德郎。
【文林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议郎;清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议郎。
【徵仕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为从七品初授从事郎,升授徵仕郎。清从七品。
【修职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清正八品。
【修职佐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清从八品。
【登仕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九品初授将士郎,升授登仕郎;清正九品。
【登仕佐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九品初授将士佐郎,升授登仕佐郎;清从九品。
【骠骑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镇国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昭勇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护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怀远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明威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宣武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威将军。
【武德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
【武略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
【昭信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乘信校尉。
【忠显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建威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一品。
【振威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一品。
【武显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二品。
【武功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二品。
【武义都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三品。
【武翼都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三品。
【昭武都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四品。
【宣武都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四品。
【武德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五品。
【武德佐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五品。
【武略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六品。
【武略佐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六品。
【武信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七品。
【武信佐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七品。
【奋武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八品。
【奋武佐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八品。
【修武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九品。
【修武佐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九品。
【云骑尉】清代为世爵名。为奖赏作战有功或阵亡将士而授的爵位。
【翰林】翰林,即文翰之林。翰林院是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翰林院待诏】明清时,翰林院中置有待诏官职,掌校对章疏文史,官秩从九品。
【主事】明代为各部司等官中最低的一级,官秩正六品。清代沿袭。进士分到各部,先补主事,递升员外郎、郎中。
【署正】在清代,此官职配置于朝廷之神乐署,官秩为正六品。
【典籍】官名。明翰林院及国子监皆有此官,掌文牍及金钱出纳等事务。清内阁置典籍掌章奏文移,国子监置典籍掌书籍碑版。官秩从九品。
【礼部儒士】明清时在礼部设的文笔官员。
【光禄寺署正】光禄寺为掌管宫廷膳食的官署。下设四署,署的主官为署正,官秩从六品。
【鸿胪寺序班】鸿胪寺为掌管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的官署。主官为鸿胪寺卿。序班为鸿胪寺属员,官秩从九品。
【布政司】全称“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为明清省级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布政使,官秩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
【布政司理问】布政司设理问所,掌勘核刑名案件。理问所设理问一人,官秩初为正四品,后降为从六品。
【布政司经历】布政使属官,主管出纳文书事,官秩为从六品。
【卫经历】卫设经历司,管理文牍、军民词讼及儒学等。经历司设经历职官一人,官秩从七品。
【攒典】明代称仓库、务、场等处的吏役。
【知府】官名,明清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明为正四品。清沿明制,官秩为从四品。
【府同知】官名,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官秩为正五品。
【府通判】知府的属官,主管地方治安,官秩为正六品。
【府经历】知府的属官,主管出纳文书事,官秩为正八品。
【府大使】府中管理专项业务的官员,官秩从九品。
【知州】州的行政长官,官秩一般是五品或六品。
【州同知】明代地方各州之副职,官秩从六品。
【州同】清代知州的佐官。属于直隶州的,相当于州同知;属于散州的,则与州判分掌粮务、水利、海防、巡捕诸事,官秩均为从六品。
【州判】清代知州的佐官。属于直隶州的,相当于州同知;属于散州的,则与州同分掌粮务、水利、海防、巡捕诸事,均从七品官。
【学正】学官名。明清时州设学正,掌教诲所属生员。官秩为从六品。
【州吏目】州官的属员,掌理官署内部事务,官秩从九品。
【知县】官名。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官秩为正七品。
【县丞】官名。县之副职,官秩为正八品。
【主簿】官名。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官秩为正九品。
【教谕】学官名。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官秩为正八品。
【训导】学官名。明、清于府、州、县学均置训导,辅助教授、学正、教谕教诲生员。官秩为从八品。
【典史】官名,知县下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官秩为从九品。
【吏员】吏员是衙门中操办具体事务的人员,又称典吏。
【都司】明清武官名,官秩正四品。
【守备】明清武官名,官秩正五品。
【镇抚】明代武官名,主管巡察、缉捕,官秩从五品。
【千总】明清武官名,官秩正六品,又分为营千总、卫千总、守御所千总等。
【把总】武官名,明设营的统兵官位次于千总;各地总兵属下军官,位次于守备。
【千户、百户】宋元明卫所掌兵千人的武官名,元置大都督府,管辖三卫三府。卫府都有千户所,有行军千户、屯田千户、守城千户、钦察千户等名称。后千户所改为兵马司。明京卫也有千户所。千户下设多个百户所。
【外委】清代额外的下级武官。外委千总官秩为正八品,外委把总官秩为正九品。
【舰船正管】清代海军武官名,即舰长,由千总充任。
【巡检】明清时,掌管社会治安的武官,官秩为九品。
【土官】“土官”是相对于“流官”而言,土官是封建王朝封赐的少数民族地方官。
【致仕】官吏因年老或有病不能继续任职而辞去官职,这就是古时的“致仕”(退休)制度。
【一品夫人】正、从一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夫人】正、从二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淑人】正、从三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恭人】正、从四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宜人】正、从五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安人】正、从六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孺人】正从七品,正、从八品,正、从九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乡饮耆宾】明清制,每岁举行一次,朝廷使州县遴选年高德勋之士绅,头名为耆宾,次之者为介宾,余者为众介宾。以乡饮酒礼誉之,授“乡饮耆宾”等称号。
【寿官】为明清时的一种闲职官员,没有具体的职事,类似现在的荣誉称号,是对高龄老人(一般要超过85岁)的荣典。
【耆儒】指年高的学者。耆:指六十岁以上的人。
【直隶】明朝时期称直接隶属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有南、北直隶之分。清代设直隶省,行政中心设在保定。明清时,不属府而直属省管辖的州称“直隶州”,属府管辖的州则称“散州”。
【堪舆】堪舆即风水。《淮南子》中有:“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即天,舆即地,堪舆学即天地之学。
【天官】以冢宰为天官掌邦政,乃百官之长。唐指吏部长官。
【地官】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攘邦国。主管教化的官,为六卿之一。唐武后曾一度以改户部为地官。
【大司徒】地官,主管教化的官,为六卿之一,《国语》周上,“司徒协旅”,注称掌合师旅之众。汉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主管教化,为三公之一。清时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春官】《周礼》以宗伯为春官,掌邦礼。后春官为礼部的别称。
【夏官】夏官以大司马(兵部尚书)掌邦(军)政。
【秋官】主刑,大司寇(刑部尚书)。
【冬官】大司空为冬官,掌管工程制作,后也以冬官为工部的通称。
本文综合整理于网络,仅作为分享交流,未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文字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以作处理!
老丈人寿宴请了三桌却无人结账,他对我使眼色,我起身默默离开
当我收到老李寿宴的精美邀请函时,立刻沉浸在喜悦之中。我连忙翻出上好的纸笔,写就热情洋溢的回执,表达自己一定会准时赴会的心意。
回到家中,我开始兴高采烈地准备赴宴的礼品。虽然老李不在意我带什么礼物,但我还是想送他一份寓意深刻的心意。
我让工匠刻上老李的名字和寿辞,又在如意两头系上红绸子,打上吉祥的蝴蝶结。
参加寿宴的那一天终于到来。我提前一个小时出发,因为要避开上下班的高峰时间。
机缘巧合之下,天公也作美,阳光明媚万里无云。这都是上天赐福老李高寿的好兆头!。
来到酒店,门口已停满来宾的车辆。我小心翼翼地抱着礼品走进宴会厅,立时被热闹的场景所震撼——三桌宴席挤满嘉宾,篮球馆大小的厅内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红色的喜气洋溢每一个角落。
就在我站在门口感慨之时,老李的大嗓门响彻整个会场:“阿福来啦!快来这里坐!”我连忙迎上前去,只见老李笑容满面、神采奕奕地招手。
老李连声说好,一把揽过我坐在他身边。他的手劲还是那么大,动作干脆利落,丝毫不像八旬老人。
坐定后,我将礼品双手奉上,笑着说:“老李叔,我准备了一个小礼物,希望您喜欢。
老李接过礼品,笑得合不拢嘴:“好孩子,你不该这么破费的!”他赞叹地把玩着如意,夸奖我挑选的非常合意头。
这时,另一张桌上的几位长辈也纷纷来到我们这边,给老李送上生日祝福。
我连声称是,心中升起一股温暖的感动——我不是老李的亲生子孙,但老人家将我视如己出,我该感激不尽。
我再次表达对他们的谢意,语气真诚:“谢谢各位长辈,我一定会更加孝顺老李叔,努力工作,不辜负您们的期望。
寿宴在温馨和睦的气氛中进行,我一面吃饭,一面寒暄交流,倍感幸福。偶尔抬头看看老李,他也总是眉开眼笑、津津有味的样子。
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一个多小时转瞬即逝。宴会进行到高潮,老李的儿女们准备上台祝寿的时候,我主动让出座位,到台下录像。
将这一刻珍藏是我对老李最好的祝福。
二、老李的“试炼”
寿宴进行到高潮阶段,我正笑容满面地录下这个喜庆时刻。就在这个时候,老李神秘兮兮地招招手,让我凑过去。
“阿福啊,事情不太妙了。”老李小声说,“我这老糊涂,忘了带足够的现金来结账,身上加起来的钱远远不够啊!” 。
我震惊之余,也很疑惑。按理说,老李的子女早该把这笔费用准备妥当,怎会出现欠款的情况?但我也没有多问,只是淡定地说:“老李叔,您先别着急,我出去想想办法。
老李连忙点头,一边还左右张望,生怕被人发现我们的谈话内容。我了然地拍拍他的手,表示自己知道该怎么做。
我稳步穿过宴会厅,脸上尽量挂着淡定从容的表情,尽量不让人看出异样。
要在这么短时间内凑足欠款,实在难上加难。而我自己的积蓄也远远不够,付不起这样一场寿宴的费用。
我焦虑地来回踱步,后悔当初就不该答应老李尽快想办法。我本可以直接找老李的儿女们核实情况,现在这么做只会让人起疑。
就在我独自焦虑之时,老李的大儿子小明匆匆从电梯里出来,向宴会厅走去。
小明一脸莫名其妙地说:“什么欠钱的事?我早就叮嘱过账房今天必来结账,怎么会有问题呢?”。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李是在试探我!他故意编造欠款的情况,看我能否积极想办法,对他尽孝道。
虽然内心还是有些不解,但我还是决定不要计较老李的这个“试炼”。毕竟,以他的年龄和经历,有这样的小打算也是人之常情。
这么想来,我的反应若是愤怒或怨言,那反倒会让老李失望。我必须用宽容及理解的心态来面对这次“试炼”,更让老李放心才对。
思前想后,我决定还是以宽容为怀去面对。我深吸一口气,整理好情绪,缓步走回宴会厅。
我保持淡然的笑,与他寒暄几句,再次坐下与宾客继续交流。
通过这次小插曲,我更理解了老李的用心良苦。他待我视如己出,希望我成为一个负责任、懂事的人。
人生短暂,我不会因为这点小事生气或怨言。未来,我定会以更宽容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
寿宴结束后,我开车送老李回家。上车前,老李还兴高采烈地跟宾客们打招呼,神态轻松,看不出刚才的“烦恼”已经一扫而光。
车子平稳地驶上回家的道路,老李笑呵呵地对我说:“阿福,今天多谢你全程陪在老朽身边,让我度过了一个热闹的寿宴!”
我会意地笑了笑,平和地说:“这是我应尽的孝心,老李叔您高兴就好。”
“呵呵,好孩子,我看你不是那么小气的人。”老李似乎松了口气,又说,“其实老人家就是想试试你,你不要见怪。
我点点头:“老李叔,我理解您的用心良苦。您视我如己出,这是对我的一种期许和鼓励,我不会计较的。
“好孩子,你果然成熟稳重,不像某些人,遇到点挫折就发脾气。你宽厚的心态让我刮目相看。
我会意地笑了笑,没有接话。通过这次小试炼,我感觉自己与老李的关系更近了。
我通过这次考验,也让他对我刮目相看,我们的感情因此有了升华。
第二天一早,我特意开车去老李家看他,表达自己的孝心。按响门铃,老李很快应门,看到我后有些吃惊,随即哈哈大笑:“阿福啊,怎么今天这么勤快,一大早就来看我啦?”。
我笑着说:“昨天老李叔开心,我也开心。所以今天特意来看看您身体是否还好,您昨晚睡得可还舒服?”。
“多谢孩子你的体贴!”老李满意地点点头,热情地招呼我进屋坐下。
我们边吃早点边聊天,气氛非常融洽。老李直言自己对我的考验,我也表达了自己的谅解之心。
“阿福,跟你在一起,老朽我感到无比欣慰!”老李感慨地说,“你的为人处事让我很放心。
“您放心,我定会一如既往地照顾您、孝敬您的。”我郑重地回答。
我们又闲聊了一会儿,才依依不舍地告别。这次小插曲后,我更看清老李的苦心,并决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
转眼到了清明时节,我特意请了半天假,陪老李去墓地祭扫先人。老李年事已高,我想尽孝道,不能让他一个人奔波劳累。
清晨我来到老李家接他,看到他已经精神抖擞地等待多时了。我笑着说:“老李叔,一切都准备停当了,我们出发吧。
一路上,我特意选择了风景秀丽的乡间小路。老李不停地赞叹道:“真好,真好,阿福你选的路线真让我畅快!”看他高兴的样子,我也感到十分欣慰。
来到墓地,我小心翼翼地搀扶老李下车,又郑重其事地行了三叩九拜大礼。
”我沉默地点点头,随后又为老李精心布置好祭品供桌。
老李虔诚地给先人上香、叩头后,我也恭敬地向老李的祖先烧香跪拜。我在心中默念:“奶奶爷爷,您把老李叔养育成人中龙凤,孙儿在此跪拜,感激不尽。
老李站在一旁看着,眼角似乎噙着泪花,他知道我的孝心打动了他。我们相视一笑,这一刻的情谊无需言语。
祭拜完毕,我搀扶老李到树荫下的长椅歇息。我打开准备好的便当,我们一起享用这简单的美食,边吃边聊。
就这样过去一个多小时,老李似乎有些疲惫,我知道该送他回家好生休息了。
我郑重地说:“老李叔,我会永远孝顺您、照顾您的。您就是我的亲人。”
老李点点头,眼中满是慈爱:“有你这么好的孩子,我就放心了。”
此次墓祭让我和老李的感情升华到新的高度。我再次体会到,血缘远不如情谊来得牢靠。
就在我与老李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之时,一个新的难题摆在了我面前。我的表妹即将结婚,她送来了精美的请柬,盛情邀我参加她的婚礼。
我犹豫着该怎么办的时候,老李已经看出了我的难处。他笑呵呵地对我说:“阿福,你表妹的婚事难得,身为兄长你必须出席。
我还是心存顾虑:“可是老李叔,把您一个人留在家里,我怎么放心呢?”
老李继续劝道:“这没什么,我已经活了这么大岁数,能照顾自己的起居没问题。
听老李一再保证自己会没事,我也很难再坚持留下来陪他。毕竟参加婚礼是我的责任,我已经迟到会失礼。
婚礼当天,我整理好衣装,准时前往新郎家。可坐进婚车,我还是忍不住担心老李一个人在家的安危。
现在突然离开他这么久,我的心里难免空荡荡的。
在新郎家的门口,我给老李打了电话,确认他一切安好。老李的声音听起来很有精神,叮嘱我尽兴参加婚礼就行。
婚礼过程中,我时不时就会想起老李,担心他一个人在家会不会出什么意外。
新郎一再示意我专心参与典礼,我只能强打起精神,但总也笑容不自然。
婚礼结束后,我第一时间打车赶回家中。打开家门,看到老李安然坐在客厅看报,我这才松了口气,大石落地。
我知道这一次离开给老李带来的担忧,以后尽量不再令他独自在家。
为了表妹的婚礼,我只能暂时离开老李一人在家。虽有万分不舍,但我也不得不履行手足之情去参加婚礼。
提前了半个小时,我来到新郎家。表妹见我到来,笑容满面地拉着我寒暄,我也勉强打起精神奉上祝福。
我再三询问老李是否安好,老李也再三向我保证会细心照看自己,让我尽情参加婚礼。
入座后,我时刻关注着手机,生怕老李会突然打来电话。表妹见我心不在焉,打趣道:“哥哥,你看上去脑子里全是老李叔的样子啊。
我苦笑着点头,的确老李的身影占据了我的全部思绪,我实在无法进行心无旁骛的交谈。
就在此时,我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我惊喜地拿起一看,正是老李打来问候的电话。
我连声称是,又嘱咐老李好好注意身体。老李哈哈笑着,说自己正看着电视剧吃水果,让我不用早退场就为他操心。
婚礼正式开始,表妹和新郎订婚、拜堂、入洞房等过程。我虽然身体坐在场内,但思绪始终离不开老李。
表妹让我做证婚人时,我都勉强维持住微笑。
场上的宾客们举杯祝福新人,我也不得不加入豪饮。酒过三巡,表妹让我发表证婚词,我头脑一片空白。
婚礼结束后,我兴冲冲地第一个冲出门外。我知道表妹会理解我内心的不舍与牵挂,我现在只想赶紧回到老李身边,确认他一切安好。
表妹的婚礼过后,我尽量腾出更多时间陪伴老李。可就在一切恢复平静的某天,突然接到老李的邻居打来的电话,说老李猝然晕倒,已经送往医院抢救。
我闻讯赶紧驱车前往医院,一路上不停地自我安慰也许情况没有太严重。
医生检查后告知老李可能是轻度中风,需要住院观察。
“医生,情况严重吗?需要多久的治疗?”我急切地询问。
医生说:“目前情况还不算危急,但中风后遗症复杂,还需要住院观察治疗两个月左右。
我握紧老李的手,真希望自己可以代替他承受病痛。老李虚弱地对我说:“阿福,你不用陪我,自己工作要紧。
“老李叔,您现在最重要,我会照顾您到康复出院。”我坚决地说。
第二天起,我开始轮流向公司请假,每天陪伴老李左右。起初老李还让我不要耽误工作,但看我坚持照看他,也就不再提起。
白天我照料老李的起居饮食,服药时间一丝不苟;晚上则守在病房不离不弃。
我心疼地说:“您别这么说,孝敬您是我应尽的责任。我会在您康复出院前一直陪着您的。
老李点点头,眼中盈满慈爱:“好孩子,跟你在一起,我的日子过得很开心。你能这样伴我度过难关,我感恩不尽啊。
听到老李的赞许,我也红了眼圈。这段时间的相处,我们的感情已称兄弟。我更坚定要陪老李渡过这难关,报答他的养育之恩。
老李住院后,我请了长达一个月的假,就寸步不离地陪伴在他左右。我知道老年人生病最怕寂寞和无聊,我尽我所能照料老李的起居和情绪。
每天我定时为老李擦身、测血压、送饭、服药,一丝不苟。我还学着护士们的方法,帮老李做康复锻炼,让他的身体能够尽快恢复。
锻炼之余,我会取出报纸为老李读报,或与他聊聊天淡忘寂寞。老李总是笑着说我比他的亲人还要孝顺贴心,我也由衷感到开心。
一个月后,医生说老李情况已经好转,可以出院回家继续调理。听到这个喜讯,我开心得快要流下眼泪。
出院那天,我精心准备了庆祝的礼品和美食。帮老李坐上车,我们开心地一起离开了狭小的病房。
回到家中,我继续认真照料老李的饮食起居。老李让我不用这么辛苦,我坚决说服他这是我应做的。
我们相处融洽,每日都过得充实温馨。老李笑说我就是他的贴心“保姆”,我们的关系亲如父子。
老李的病发突然,让我认识到,与老人相处不能有任何大意与疏忽。这段时间我陪伴老李的过程,也让我反思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首先,我必须学会平衡好家庭与工作。不能再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照顾老李。
其次,我要珍惜与老李共处的每一刻时光。生命无常,我必须经常回家看望老李,多陪伴左右,而不是过分沉浸在外面的社交应酬中。
再次,我要多与老李沟通,切实了解他的想法。不能再自作主张做可能让他困扰的决定。
最后,无论多忙,我也要定期回家看望老李,哪怕只是简单问候几句也好。不能再发生像出席婚礼那样长时间不联系的情况。
这次事件给了我深刻的警示。我必须牢记与老人相处的宽容与责任,珍惜我们之间的情谊。
人生只有一次,我不会再让类似遗憾发生。
老李的病发与康复,更让我认识到与他相处的可贵。从今以后,我会以双倍的关心来照料老李的生活。
每天我会早起,精心为老李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再温柔地叫醒他,陪他沐浴更衣。
天气不佳时,我会宅在家中陪老李下棋、聊天,让他感受家的温暖。
中午我会煮老李最爱吃的家乡菜式,然后陪他共进午餐。午饭后,我会在老李午睡时清扫房间,准备好晚餐。
晚上我会再次为老李精心烹饪各种补身子的饭菜。吃过晚饭,老李会在我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散步消食,我时刻注意他的安全。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细心照料,老李可以健康长寿,我们几代人团聚一堂,其乐融融。
人生短暂,我不会再让老李独自面对任何困难。经历这一切,我更懂得与老人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