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寝正终(寿寝正终和寿终正寝区别)

寿终正寝

农村有个习俗,生人头朝内,熟人头朝外。不知道各地是不是一样?小时候农村有老人老大之时,有时喉中有股气,虽气若游丝,但气未咽,过程可能持续几个时辰,大气进小气出,见如此,家属后生更其悲伤欲绝,于是有人提出试试一种矿物,和水灌下,不出半个时辰,便可驾鹤西去。果然,待给老人服下不到半个钟,慢慢地大气进变小气进,渐渐地屋头没有了声响,紧接着就是大人,再到小孩后辈一起哭嚎起来。

安然离去是一种福报

也许是硼砂,也许是冰片,不理,但凡可令老人寿终正寝,安然仙逝的,都不在话下。这和在医院拔管子放弃治疗是一个道理。即使漂泊千万里,临近人生大限,思绪终将自己拉回到故土老屋当中,无病无痛而终,落叶归根,化土作尘,守护着心心念念的土地,也不失为人生之一种归宿。

“享年”与“终年”,二者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每个人的生命都会走到这一天。

从科学角度出发,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自然不能无限增长,从而导致了死亡的诞生,这是调节整个人类数量的重要方法。

有人出生有人离去,人口数量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

其实笔者并不愿意去聊这个话题,因为许多人始终不敢面对,但这一定代表死亡可怕吗?

对于那些上了年龄的人们来讲,死亡不过是一项程序罢了,他们知道自己时日不久,所以内心很是坦然,甚至期待这一天的发生,比如陈司寇老人。

人到晚年,身体机能各方面都有所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病魔的威胁。

活着遭受疾病的痛苦,离去反而是一种解脱,如果是你又会做出何种选择?

说到这里,笔者认为我们更像是一个整体,为了整个大环境更好地运转,所以必须按照现有的规律做出牺牲,即生命走向终点。

对于“死亡”一词有很多别称,这里我们以“享年”和“终年”为例,二者既然都表示的死亡,那之间有什么区别?我们在生活中又该如何运用?

享年

字面意思理解,享受年纪,含有尊重之意。

比如苏轼在《司马温公神道碑》中写道:而公卧病,以元祐元年九月丙辰薨於位,享年六十八岁。

这个词语如何运用,它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做具体划分,一般情况下都是对于那些德高望重之人。

封建时代下,等级分化严重,谁是权贵之家,谁是普通百姓分得很清楚。这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物质生活中,就连逝去时的词语就不能乱用。

人家勤恳一生,为天下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在离去缅怀时也应受到尊重。

不过如今已经是新时代,“等级分化”一事早已不复存在,有说法则是富裕了一生的人。

“享”即享受,所有的年华都是那样舒服轻松,说白了就是享受多少年;对于那些物质水平较为低下的,自然不存在这样的说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就是晚辈对长辈的尊称。

历史发展到现在,中华民族一直被称为“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等等包含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时刻约束着每个人。

特别是在“逝者为大”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丧葬”的禁忌讲究可谓颇多,其中包括“享年”运用。

就目前的情况去看,一般有两个标准。

第一种是60岁以上,即生命超过一甲子,才有使用“享年”的资格。如果寿命连最起码的60岁一轮甲子都没有超过,应用“享年”则显得有些不合适;

第二种情况则是晚辈介绍时会应用,比如何鸿燊先生的讣告,再比如金庸先生的讣告。

子孙后代在介绍长辈的生平时,都会献上内心最崇高的敬意,同时也是根据场合而应用的一种专业性措辞,这里用“享年”才显得合适。

终年

通俗去理解,生命走向终点的时候,年龄是多少岁。

在解释这个词语之前,诸位可以将“终”进行拆解,左边半部分在象形文字中代表的是“一小把丝柠在一起”,右半部分暗示一年四季走向尽头,即“冬”。

二者结合在一起则很好理解,含有寿终正寝的意思。

同时笔者还要强调一点,这个词语不带有任何感彩,没有褒义或贬义之说,但应用的大部分对象都是普通百姓。

它不分年龄段,但特殊情况诸位也要特殊对待,如果因为遭受某些伤害意外离世,这就需要我们用到“殁年”。

关于这个词笔者不愿做过多解释,因为它本身就带有一丝悲伤,这里我只希望“殁年”一词在生活中出现得越少越好。

关于“终年”,这里有一个“题外话”需要说,就是“信佛之人”都用的是终年。

在佛教中有一个主张,即人的一生都在修行,今生受的苦越多来世享的福就越多。

即便他们在生前再怎么德高望重,如果要是生命走向终点,都需要用“终年”进行表述,对于他们自身而言,没有“享福”一说。

其实生活中诸位也经常见到类似的讣告,比如某位高僧离去了,介绍完两个时间点后,都会附上“终年多少岁”。

它本身就是一个中性词,诸位不用有太多的想法去看待,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场合都适用,更不会有“犯错的尴尬”。

笑侃人世间

说到底,还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享年”和“终年”,看似都含义相同,背后却是“礼仪文化”的缩影。生活中如何运用,需要根据具体场合做判断,现在对两个词语的含义学习了解,无形中也避免了因为运用不当的尴尬。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

只有知来处,才能明方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诸位不一定要严格按古代的规定或者格式行事,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古代文化有尊重心和敬畏感,这就足够了。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老死在床上叫做“寿终正寝”,错,大错特错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即便是不可一世的皇帝,也躲不过一死。不管你愿不愿意,早晚都得一死。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可以选择死法,100%的人都会选择“寿终正寝”,离开人世。

在中国,“寿终正寝”不是什么恐惧的事情,相反是一种美好希望,是一件人生三大幸福之一(生得好,过得好,死得好)。形容人类颐养天年,在家中自然死亡,没有经过任何疾病的折磨。

刘熙《释名·释丧制》:“老死曰寿终。寿,久也;终,尽也。生已久远,气终尽也。”

人活到了生命尽头,油尽灯枯即谓“寿终”。活得长寿是中国人的最高理想,民间俗语中有一句话叫作“五福临门”,“五福”中竟然有两福都跟寿命有关。

所谓“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五福”第一福就是“寿”,古人常说人过七十古来稀,然而却把高寿却定在了“一百二十岁”,十分有趣。

古人将寿命分为上、中、下三寿。《庄子·盗跖》篇中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孔颖达在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所作的正义中说:“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

一百二十岁是人活得最长的年寿,因此就用这个最长的年寿来比喻“寿”。再活得更长可就过分了,三国时期嵇康在《养生论》开篇就写道:“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按照这个说法,活到六百岁的彭祖,陈抟完全算的上“妖怪”了。

五福第三福是“康宁”,就是“无疾病”;而第五福是“考终命”,古人认为:“各成其短长之命以自终,不横夭。”按照其天然的寿命长短自然死亡,没有发生意外早死,也是一种福气。

“五福”中的“寿”和“考终命”都跟寿命有关。高寿既是古人的追求,也是最大的福气,所以按照古代的礼节,活到八十岁以上寿终正寝的,属于“喜丧”。送礼不用白布,而是用红色的挽联和红色的帐子,把丧事当作喜事办,和逢年过节一样。

说完了“寿终”,再说“正寝”。很多人以为是躺在床上安然睡去,其实大错特错。“正寝”是指一处具体的场所,还和古代帝王的宫寝制度有关。

古代帝王的宫寝制度称作“六寝”。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宫人”一职,职责是:“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共王之沐浴。凡寝中之事,扫除、执烛、共炉炭,凡

劳事。”

“六寝”包括一座路寝和五座小寝。其中“路寝”又叫“正寝”,“路”不是指路边,而是“大”的意思。凡是国君所居之处或使用的器物都用“路”来形容,比如“路车”即国君乘坐的大车,因此“路寝”又叫“大寝”,汉始称为“正殿”,乃是天子或诸侯议事的地方。

这就是“正寝”一词的由来,原指天子、诸侯治事的正厅,后来凡是房屋的正厅或正屋一概都泛称“正寝”。

与“正寝”对应的还有“小寝”,就是天子或诸侯的寝宫,是休息娱乐的地方。

根据《礼记》记载,在周朝时期,黎明的时候,群臣从王宫的正门入朝;日出之后,国君出来巡视一番,然后退到“路寝”听政;再然后派人出去巡视一番,大夫退了之后,国君才能退到“小寝”暂时休息。

因此,“寿终正寝”是“寿终于正寝”的意思,指年老时在家中的正屋安然逝世。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十中曾辨析过为何要“寿终于正寝”:“古所谓路寝,犹今言正厅也。故诸侯将薨,必迁于路寝,不死于妇人之手,非惟不渎,亦以绝妇寺矫命之祸也。”

原来,古时诸侯死后,不能停尸于小寝,因为这是休息的地方,诸侯的妃嫔和近侍们都在此地,很容易借此干涉朝政或继承人,因此一定要“迁于路寝”;议事的地方是士大夫们聚集之处,可以有效杜绝后宫之祸,此之谓“不死于妇人之手”。

如今很多人不明白“正寝”一词的本义,而是将它泛用,用来形容所有人的自然死亡,其实这是不对的。

原创不容易,更多资讯请关注“酒歌说文”,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识以及传统文化。反正不要钱,多少学一点。

通过语法解成语(22)·寿终正寝

说到寿终正寝,我们不能不说到一个人人都回避不了的词,那就是死。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很久以前,人们便给死做了分门别类的定位,给死排了序,由尊及卑的排列是:

崩,“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里的崩是指帝王或王后的死。

薨,“明年,丞相薨”,薨,古代原指王侯的死亡,唐朝以后二品以上的官员死亦称薨。

卒,“永和四年卒”,卒,指大夫死。

不禄,“悲将军之不禄”,不禄,古代指士的死亡。

死,“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这个大家最熟悉了,泛指平民的死亡。

但这些对于死的表述,其实都不如一个成语来的隐晦巧妙,说“死”而不言“死”,那就是寿终正寝。

寿终正寝,语出明朝人许仲琳的《封神演义》:“你道朕不能善终,你自夸寿终正寝,非侮君而何?”

寿终正寝,指年老而安然死于家中,也比喻事物的消亡(含讽剌意味)。正寝,指家宅的正房。

那从语法角度来看,这个成语怎样理解?这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谓语“终正寝”属于省略句及介宾结构做状语后置句,调整完之后应该是“于正寝终”。

寿终正寝,意思是说寿命在自家的正房终结。这是古人最理想的死亡结局,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终结的状态,而不是像如今一样,把病入膏肓的老人留给医院,进行各种所谓的抢救,死得极其痛苦而难看,毫无尊严。这其实也是一种不人道。

所以我说,寿终正寝才是中国人最安详的死法。

知识点:一、省略句,二、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句。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07/1697214134371370.html
上一篇:求名求利(求名求利利自他,皆大欢喜运气佳)
下一篇:汐的意思及寓意(汐的意思及寓意女孩)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