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不言和,暗合不明和:崇祯十一年明朝的“议和”之念
邓涛
崇祯十年,在清朝再次进攻朝鲜和皮岛之时,明朝正忙于平定北方的农民军。当时,熊文灿节制直隶、湖广、河南、四川、山西、陕西军队,统筹进攻农民军。崇祯十年是大旱之年,当年闰四月,刑科给事中上言:“今日之旱,殆非寻常灾异也,天下财赋之地,已空其半,又遇骄阳亢旱,吴、越、楚、豫、燕、齐之间不知几千万里,是所未尽空者,殆将并空矣。”到了六月,山东跟河南一带又发生了蝗灾。蝗虫遮空蔽目,农作物大受其害,也因此,很多衣食无着的农民加入了起义军,农民起义方兴未艾。
当年八月,农民起义军进攻中都凤阳,张献忠率军抵达扬州附近。不过当时明朝气数未尽,明朝西北地区有一个政治明星正抵达他的履历巅峰,他就是洪承畴。洪承畴,福建南安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洪承畴是崛起于明朝九边地区的肱股之臣,天启朝时担任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元年陕西地区爆发反明农民起义,“流贼大起,明庄烈帝以承畴能军,迁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屡击斩贼渠,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督河南、山、陕、川、湖军务”,陕西延绥就是陕西榆林。崇祯十年十二月,洪承畴和孙传庭协同围攻北方的农民军。崇祯十一年上半年,洪承畴率军进攻农民军取得了空前胜绩,各股农民军相继被明朝击败,张献忠向明朝投诚,李自成隐匿于深山峡谷之中。
崇祯帝运筹攻剿农民军十年,终于在这个时候看到了彻底扑灭农民起义之火的可能。到崇祯十一年八月,明朝基本击败了各主要农民军,各股民军“降略尽”。当时也是李自成人生的“致暗时刻”,麾下大军为洪承畴击败进而被遣散,只能只身一人骑着骡子躲进了湖北跟河南交界的山区,开始了“潜龙在渊”的时段。也就是在这种明朝内部秩序逐渐稳定的大背景下,明朝和皇太极再次开始了议和协商。
明廷内部为何羞于公开议和
其实在崇祯朝之前,明朝同边疆势力的议和并不罕见,其中一些议和,主流观点也予以了正面评价,如初中历史教科书对隆庆至万历初期的“俺答封贡”的论述,“课本以二段小字叙述俺答汗为促进蒙汉和好所作的努力,蒙汉互市的热闹情景,并配有俺答汗和三娘子亲临互市市场载歌载舞的插图”,反映了明蒙议和带来的和平和安定。实际上,万历前期张居正改革和万历中兴的实现,“俺答封贡”是最为重要的外因。“俺答封贡”是明朝空前绝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基本结束了明朝同蒙古近二百年的争斗,明朝的北部边疆至少有80%的地方实现了长达数十年的和平。在“俺答封贡”的背景下,张居正能够集中精力处理内政、进行改革,也能集中兵力处理另外20%边镇的边患,而不是常年疲于奔波、应对边疆事宜。
在中国古代,中原同北方游牧的议和实在是不罕见,就以北宋与大辽的澶渊之盟为例,北宋此前虽然倾尽国力试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地区,但经历了多次激战,多是惨败而归,甚至宋太宗赵光义差点为大辽所俘虏。从这个角度看,北宋是有雄心壮志的,奈何北部边疆崛起了空前强大的大辽,且有直接治理汉地的执念,故北宋君臣心有余而力不足。宋辽双方在长期对峙和损耗之后,都觉得这种民不安生、统治者也不安宁的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因此,宋真宗时北宋和大辽签订了澶渊之盟,之后一百年两国之间几乎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史家虽然指摘北宋军力衰弱无法收回幽云地区,但对澶渊之盟的正面影响也并未否定,即此后北宋的相对盛世也是建立在该盟约之上,而大辽也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崇祯十一年六月,明朝边将与清国协商议和,辽东巡抚方一藻将相关情况汇报给崇祯帝,他认为,此时明朝军队相对孱弱,对内需弹压农民军,对外需应对满蒙联军,实在是顾此失彼、国力不支,因此主张同清国议和。在方一藻看来,议和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因为隆庆朝时明朝曾与漠南蒙古议和息兵、万历时实现了俺答封贡。方一藻的建议,得到了兵部尚书杨嗣昌的支持。结合崇祯朝明朝与清国(崇祯九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关系来说,议和并非不能选择。其实不仅是崇祯帝,甚至包括一些权臣,都觉得同清国长期对峙,消弱了明朝自身的实力,内心有议和的念想。但是他们都太要面子,或者是缺乏担当,害怕议和从己出而遭到言官的群起批判。
那为什么俺答封贡可以实现,而崇祯帝等君臣却羞于公开主张议和呢?崇祯朝与清国议和,同隆庆朝与蒙古议和最大的区别在于,清国不仅侵占了明朝的部分辽东地区,甚至将都城迁往沈阳,明摆着打算长期据有明朝土地。所以,对明朝来说,议和而不能收回故土,于情于理有些说不过去;对于清国来说,议和确实可以,但底线是占有明朝的辽河以东地区。二者在议和的条件上互斥,但如果议和条件不成熟,或许可以协商暂时停战。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明朝就是此类的典型。准确的说,在崇祯十一年时,明朝与清国议和,还是有实力和资格的,因为明朝的“内忧”即农民起义基本被压制,明朝暂时只有清国这个眼前的对手,明朝同清国议和,不至于进一步丧失领地。如果把时间再往后推几年,那时农民起义再次如火如荼,中原局势乱成一锅粥,而明朝的辽东镇又陷入清国的重压和围困之下,彼时且不说清国是否愿意同明朝议和,即便愿意,那恐怕也是明朝进一步割地求和,对明朝君臣来说更是“丧权辱国”了。
崇祯帝画像
用时间换空间
结合崇祯十一年明朝与清国的情形来看,此前虽然满蒙联军不时绕过山海关深入明朝京畿地区劫掠,但多以掳掠各类生产和生活物资为目标,其背景是明朝与清国的互市断绝,清国决定采取野蛮和暴力的方式获取相应物资。所以,清国在军事上占有优势的前提下依然提出议和,其重要缘由是希望通过议和恢复两国互市,同时,也希望通过与明朝达成和平关系,巩固自己在辽东地区的领土,并降低明朝对辽河以东地区的战略威胁。
当时,明朝也在同清国的持续对峙中越来越觉得得不偿失、力不从心。从萨尔浒之战到崇祯十年,这二十年来,明朝在与清国的对峙中不仅没能收复领土,反而让清国多次进入京畿地区肆意劫掠,即便是正统朝的“土木堡之变”、嘉靖朝的“庚戌之变”,明朝也没受过这种窝囊气,尊严也未如此被频繁践踏。所以,在清国同意议和的前提下,部分明朝官员认为议和并非不可行,甚至并非是没骨气,他们认为,可以同清国进行暂时的议和,而非永久的放弃辽河以东的土地,用时间换空间,养精蓄锐,待到明朝国力恢复或等到清国内部,再图进取。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可以卧薪尝胆、再复越国,并赢得了后世史家的钦佩和赞扬,那么明朝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有人认为崇祯皇帝是一个“甩锅侠”,除了在形势十分严峻之时下罪己诏之外,平时经常让官员背锅,所以崇祯朝阁臣换了又换,边将或贬或杀,各路人物匆匆忙忙、粉墨登场又狼狈下台,渐渐让朝臣们看清了崇祯帝的性格。既然自己只是皇帝手中的棋子且随时可能成为弃子,因此到了需要有人背负骂名冲上一线为皇帝分忧解难之时,罕有人替崇祯帝分忧,君臣信任之疏离由此可见一斑。就崇祯十一年明朝君臣对同清国议和的态度来说,崇祯皇帝和一些大臣是“想和而不言和”,而明朝的九边将领却是“暗和而不明和”。
皇帝放不下面子,大臣们没有担当,明面上的议和便不太可能了。庙堂之上,君臣相互甩锅、各自取暖,苦的确实明朝九边边军,他们是明朝应对满蒙联军的主要力量,也是满蒙联军侵扰明地的首要之区。连年的战事弄得他们筋疲力尽,虽然守城尚可,但无力野战,边军们最害怕的是议和失败而导致满蒙联军入侵京畿,那样他们又不得不远离边镇去北京勤王,甚至在宽阔的华北平原同满蒙精锐骑兵作战。所以,对部分边军而言,与其身死异乡,不如私下偷偷打点,默认边人乃至边军同蒙古及清国贸易。在清国统一漠南蒙古之后,边镇将领明知边人同蒙古贸易实际等同于明朝同清国贸易,但依然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通过互市绥靖,求得一丝安宁,早点将“瘟神”和“杀星”送走。
言官的威力
明朝那些想议和的大臣们确实不敢得罪言官,或者是不敢违背“天下”的清议。谁敢当出头鸟,谁敢“一意孤行”主张议和,那么无论是庙堂里的言官,还是京城里的私议,乃至江南地区的“名流清议”,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把这个“不识时务”的官员名声搞臭、搞烂。遥想当年,万历首辅张居正坚持改革,不顾言官们的反对于丁忧期内回京办事,并对言官进行压制,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张居正在任时尚能勉强抵挡言官的群起而攻之,但是下野、去世之后,言官的组成的“复仇者联盟”便掀起了反扑浪潮。
就在张居正去世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言官上疏弹劾了张居正生前举荐的礼部尚书潘晟,此后张居正的名誉很快便沉入言官们的唾沫巨浪之中,目无君上、横行乡里、结党营私等诸种“罪行”被加在了逝后的张居正身上,以至于张居正之子被抄家,张居正坟墓险些被掘。所以对于崇祯朝的官员而言,前有一代名相张居正得罪言官的前车之鉴,他们自然不敢轻易“冒舆论之大不韪”而甘心赴汤蹈火了。
另外,倘若自己一马当先去议和,最后议和没有达成,清国继续侵扰明朝,自己显然“有罪难逃”;倘若最后议和成功,明朝必然不能收回辽河以东地区,于天朝国威有损,自己被加上“”光环;若是之后清国撕毁了议和再次侵明,自己也是“罪不可逭”;换成最理想的状态,明朝与清国的议和达成,清国此后也信守合约,但是一旦崇祯帝早逝而易代,新皇帝上任,自己或又落入言官们“倒算”之中。所以,虽然议和对明朝来说有利有弊,但是对官员个人来说,实在是弊多利少,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真的愿意做的人不多。
崇祯十一年,终于有一个人愿意在与清国议和上“小荷刚露尖尖角”,那人便是兵部尚书杨嗣昌。杨嗣昌曾长期在明朝的九边任职,此时担任明朝的“大司马”即兵部尚书,自然深知国力上升之时清国战力之强大,也明白明朝国库之空虚,因此和辽东巡抚方一藻有同清国议和之念。此种想法刚实践不久,便有人站出来公开反对了,翰林院侍读王铎上言:“闻朝廷有抚和之议,不胜愕然!损雷霆之积威,修金缯之轻举;臣之所大惑也。时传杨嗣昌、方一藻及太监高起潜密发黄金八万、银十万讲款。刑部主事张若麒乞录当日召对语以示中外;报闻。”可以说,在当时的明朝舆论场,议和是逆流,是,是无德;言战是主流、是爱国、是有德。王铎认为,明朝和清国议和就是损害明朝的威信、就是草率的举动,认为只有不计后果同清国“死磕”才是“政治正确”。崇祯帝在阅览上疏之后并未处分杨嗣昌等,“报闻”即是“朕知道了”的意思,至于会不会有后续举措,那是不一定的,也可知崇祯帝当时对议和并非全然反对。
杨嗣昌画像
如果杨嗣昌主张议和得罪了言官,导致一些人“就事论事”也罢了,然而部分言官并不肯善罢甘休,乘机出击、“就事论人”。崇祯十一年,南京御史成勇上疏批判杨嗣昌,认为杨嗣昌没守完制就夺情起复,是“忠孝两不全”。言官们认为,如果要断绝明朝同清国议和的可能,就只能打击那些私下主张议和的官员。把杨嗣昌弹劾下台,自然就不敢有人再敢声言议和了。然而,杨嗣昌被夺情,那也是崇祯皇帝的意思,更何况当年杨嗣昌的夺情,也是源于崇祯九年清军入侵京畿、前任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杀、明廷急需干员主持大局,而非是为了个人仕途。所以此时言官对杨嗣昌的攻讦,就有点无理取闹和颠倒黑白了,连崇祯帝也看不下去了,“上怒,逮讯之”。但是,这股反对议和的势力通过舆论压力最终还是影响了崇祯帝,崇祯十一年明朝与清国的和议最终“流产”。
此外,此次议和失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便是明朝此前基本消弭了中原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明朝似乎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清国而不必对其示弱了。
和谈破裂与明地的劫难
清国得知议和无望,故“重操旧业”,于崇祯十一年秋高马肥之时,再次绕道蒙古入侵明朝,开始了对明朝京畿至山东一线破坏程度远高于前三次入侵的大劫掠。当年九月,满蒙联军攻破北京以东的墙子岭长城,进入京畿地区。十月,京师戒严。崇祯帝不得不召宣大总督卢象升、辽东总兵祖大寿等九边将领入援京畿。
当时清军队在中原地区地纵横驰骋、攻城略地,平民大受其害,而明军却堵御无方,只能疲于追击而无有力打击。当时,崇祯帝询问卢象升如何应对局势,卢象升表明自己是主战派,崇祯帝不怿曰:“朝廷未云抚,乃外议何遽信也。”崇祯帝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卢象升直截了当申明自己主战,有指崇祯帝倾向议和的意涵,故崇祯帝面子上有些挂不住。在满蒙联军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下,崇祯帝只能表明自己也主战的态度了。此后,卢象升领兵三万驻守京北昌平,而清军则绕道赴京畿以南地区劫掠。相比前几次劫掠,满蒙联军此次南下改变了策略,将更南边的山东地区纳入了劫掠范围,进攻北京城根本不在清军的既定战略之中,相比重兵固守的京畿,富庶的齐鲁之地显然更有“经济价值”。
清军南下之后,宣大总督卢象升与杨嗣昌商议战守之策,杨嗣昌建议卢象升不要轻易同清军决战,“象升曰:公等坚意抚款,独不言城下之盟,春秋耻之。且象升握尚方剑,今日愿唯唯从若议,袁崇焕之祸且立至!纵不畏祸,宁不念衰衣引绋之身,又不能移孝作忠、奋身报国,将忠孝胥失,何颜面立人世乎。”杨嗣昌得知卢象升的强硬态度后,便不敢再提议和之事。应该说,卢象升是很有骨气的士大夫,此后在与清军的战事中败亡,为国捐躯,悲哉壮哉!
卢象升插画
崇祯十二年正月,清军攻下了济南城,在抢掠城中财物和人畜之后方才离开。清军离开山东之后,明朝军队进入济南城,埋葬了济南内的死亡兵民,“悉发仓粟赈贫民”。经历此次劫难,济南城已是城破、人空、财尽。崇祯十二年三月,“春暖花开”之时,在明朝腹地劫掠长达半年的满蒙联军带着金帛子女,志得意满、从从容容地从长城撤军而返。事后经统计,此次劫掠,满蒙联军深入明朝内地两千里,半年时间攻破了七十多座城池,并毁坏了济南等城池,明朝不仅在军事上战功几无,在经济上也是损失惨重,还损失了边镇名臣卢象升等。
在经历了此次劫难之后,明朝同清国的议和更加不可能,崇祯帝在满蒙联军的劫掠中受尽了气,北方百姓和士绅也在这次劫难中遭遇浩劫,舆论对清国的痛恨是有增无减,所以此后明朝同清国议和的可能性更加微乎其微。就连此前暗地主和的杨嗣昌也转变成主战派,“大学士杨嗣昌奏失事五案:曰失机、曰陷城、曰通款、曰藩变、曰损将;上从之。”杨嗣昌把通款视为此次明朝遭遇劫难的原因之一,也带有一丝反思意味。此前崇祯帝对议和的态度还模棱两可,此后更不敢轻言议和了。同时,清国通过此次劫掠,更加看清了明朝的虚弱,觉得之后再同明朝议和,恐怕明朝没什么筹码了,所以议和的意愿也大大降低。此前是局势允许明朝议和而不敢议和,此后则是局势急转直下、不能议和,议和便成为了奢谈乃至在敌方看来是不识时务的笑谈。
责任编辑:钟源
八字看有没有灾,几个要点总结。
坤造:甲 庚 丁 庚
戌 午 亥 戌
1.丁亥自合,午亥暗合,地支火土一片制亥水,亥水在日主坐下连体,制过就有灾.
2.坐下的星都不能制得太过。亥水是官,如果坐下是体,后果更严重。水被烤干,水主肾,亥主耳朵,亥被制过耳聋。命中火起坏作用,火克金,制住哑,命主是聋哑人。
乾造: 己 壬 甲 丙
巳 申 辰 寅
1.甲禄在寅,归禄。有禄无印,怕见官杀。
2.月令申金七杀,但申辰拱子水,化杀生禄,没有问题。
3.天干壬水克丙火,枭神夺食,食伤是我生的,与我有关系,怕被制,原命有食伤怕开印库,原命有官杀喜开印库。
4.辛运甲戌年,戌冲辰开了印库,枭神旺来制食;寅戌拱出午火,原命申辰拱出子水,子水来制午火,天干地支一致水克火。命主在幼儿园滑梯上摔下来,摔断了右腿,至今没有恢复正常。
总结:
1、禄不能坏,看坏的程度,重则丧命,一般有灾,轻则破财不顺利。
2、食伤和日主连体或与日主有联系,重则死亡,一般有灾,轻则破财,口舌是非。
3、七杀无制化,直接克身有灾,如果隔位看跟日主有没有关系,有关系也有灾,无关系有口舌是非。
4、比劫羊刃与日主连体时不能坏,坏了有灾。
5、支衡点不能制尽,制尽了有生死大灾。
6、财坏印有灾,多数是官灾,轻则是身体灾。
所有的灾发生都是日主的体(印,比,食,禄)受害,坐下的东西不能制过,哪怕是财官,制过了也有灾。在哪方面以星和宫位五行属性来判断。
民间八字有此一说:暗合贵、马、禄释义!
“暗合贵”中的“贵”,一般指的是“贵人”——天乙、玉堂贵人。
暗合贵有以下几种情况:
甲戊庚生人,见子、午,暗合丑、未贵人;
乙己生人,见丑、巳,暗合子、申贵人;
丙丁生人,见寅、辰,暗合亥、酉贵人;
辛生人,见亥、未,暗合寅、午贵人;
壬癸生人,见戌、申,暗合卯、巳贵人。
暗合贵者,主得贵人暗中帮助。暗合贵的地支也不能受到破坏。
“暗合”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叫做“遁干”,此法在实际运用当中很有参考价值。何谓“遁干”呢?也就是八字中有“暗合贵”时候,用“五鼠遁”(即日上起时法)遁到所要暗合的虚字上,看看是什麽天干,对应日干是什麽十神,这个十神能够把所暗合的“贵”的信息具体化,也就是定义其属性。
例:壬年甲日生人,局中申字多,暗合“巳”贵,这个“巳”本身不但是年干的贵人,还是日干的文昌,用“五鼠遁”遁到巳是己巳,己土是甲木的财星,表示暗合而来的贵人,是对命主文化、钱财方面有帮助的贵人。再比如甲日干,午字多,暗合“未”贵人,“五鼠遁”到未是辛未,辛是甲木的官星,表示这个贵人是官贵,或者说贵人是领导、上司。
“暗合马”中的“马”,一般指的是“驿马”——申子辰马在寅之类。
暗合马有以下几种组合:
巳酉丑生人见寅,暗合亥马;
申子辰生人见亥,暗合寅马;
亥卯未生人见申,暗合巳马;
寅午戌生人见巳,暗合申马。
暗合马的起法,既可以生年支对照日时地支以及岁运,也可以生日支对照年月时支以及岁运。
暗合马一般主出国、远行,或发达於外地、异国他乡。
对命理神煞比较熟悉的易友,应该能发现:暗合马的字,不是“亡神”就是“劫杀”,是属於凶神。亡神和劫杀是相冲的关系,所以局中切忌重见——既有亡神,又有劫杀,否则的话,不但不能暗合到马星,而且还形成“亡劫往来”的凶象:横祸、破耗、官灾牢狱、伤身、克妻克夫。“暗合马”与“暗合禄”、“暗合贵”一样,局中原来没有该字,方能暗合。
暗合禄马,命理中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古以官为禄,财位马,那麼“暗合禄”与“暗合马”所“暗合”的,就应该是官星和财星。
当八字当中没有官星和财星的时候,通过“暗合”的方式也能得到。
《渊海子平》里的“内十八格”中有“合禄格”,就指的是这种类型的“暗合”:
戊日庚申时,以庚申暗合乙卯为官;
癸日庚申时,以申暗合巳中丙戊为财官。
前面所讲的暗合禄马等,都是以六合来说,其实地支的三合局也能“暗合”,但是有条件:
1.必须是以中神去暗合旁神;
2.必须是原局没有财官,要靠暗合才能获得财官;
3.中神在原局中没有冲跟合绊的情况。
比如“六乙鼠贵”格,即是乙日的丙子时,以“子”字暗合申辰为日主的财官。“子遥巳格”,甲子日时,其实不是“遥巳”,而是申、辰、丑。
1、列下四柱,以日干为主,观地支之有根无根,则知漂浮或扎实。若无根,则东南西北,五湖四海,然也未必贫贱。而根气,以临官、帝旺为重,长生次之,墓库、余气为轻。
2、凡看创业,若大运,流年和四柱会齐辰已戌亥天罗地网,则凡事宜静不宜动,宜守不宜进。动则阻逆诸多,虽逢佳运亦同。
3、凡看人命,见金水众多,则知其纵欲。而伤官生财接近日干亦然。
4、凡人命日主,官杀制克太过,虽有救化,然救化不及,命带隐疾。
5、凡人命日主,若旺无依,凶祸。若败绝虚浮,体弱多病。
6、凡女命,逢岁运,若官强烈忌神,而日支无力相助,婚前易受男人轻侮。
7、凡人命,若命中劫财为忌,财源虚耗而难守。若劫财为喜,则出卖祖产致富。
8、凡月柱为日主之强烈忌神者,白手成家。
9、凡人命,日主泄气太过,神经衰弱。
10、凡人命,印绶在命,且为喜神,学业必佳。若更有调候之神,更佳。
11、凡人命,年时二柱反吟,一级相反,伏吟,基业难守。
12、凡人命,若唯一六亲入库,皆非喜象。
13、凡人命,强金伐木,土重木折,水多木漂,火多木焚,木重无泄,皆主肝胆有病。
14、凡人命,正印为喜神,而为他干所合,谓之生而不生,为他人养子。
15、偏印可引伸为药,故凡老年行偏印运,皆主药不离身。
16、凡人命,四柱结构本强烈动摇者,再逢刑冲岁运,凶。为人父母当广行善事,以挽天心。
17、凡人命,杀、伤明透,八字排列非佳,好勇斗狠惹祸。
18、凡看考运,若为高考、普考、升考等,则以官为准,若官为喜则考运佳。反之、则非美。
19、凡人命,岁运和四柱会遇辰戌或丑末者,不宜亲见丧家入土仪式,否则恐犯煞气。
20、凡人命,命中火为用神者,家居宜坐北朝南。宜往南方发展。
21、凡人命伤官重,而无官星管制,恃才傲物。
22、凡人命财重,而日主有根,行身旺运,财必发。
23、凡女命,食伤泄秀者,秀丽。
24、凡人命,八字太热,主痰。太冷,主咳。
25、凡男命,岁运逢财星入命,婚缘。凡女命,岁运逢官入命,婚缘。
26、命带魁罡,嘴硬心软。
27、八字相关之六亲星,若全不见,皆表示命中和该亲人缘浅,再逢代表该亲人之官位刑冲,则缘份更浅。所谓缘浅,又有轻重之别,轻者平时聚少离多,重者,早年分离。而星位,宫位之喜忌又有加减。
28、凡人命,水多火熄,土多火晦,金多火变,木多火塞,火多无泄,皆主小肠及心脏有病。
29、凡人命,木重土陷,水多土流,金多土虚,火多土焦,土多无泄,皆主脾胃有病。
30、凡人命,强火熔金,木坚金伤,土多金埋,水多金沉,金旺无泄,多大肠及肺有病。
31、凡人命,土多水塞,金多水浊,火多水沸,木多水缩,水旺无泄,皆主膀胱(或子宫)及肾有病。
32、凡人命,七杀透出年干,家中老大。
33、凡看流年大运,大运为先,流年为后,依左右同时逼进。
34、凡人命,逢岁运比劫入命,广结人缘,读书分心,心性外向,个性转强。
35、凡人命,逢岁运食伤入命,秀气更高,财源不断,驿马奔行,才华横溢,易有口舌之灾。
36、凡人命,逢岁运财星入命,财源广进,不利读书,个性转而慷慨。但为长辈事烦心。
37、凡人命,逢岁运官杀入命,四柱有印护卫,官印相生,催贵,而心性趋向保守,财源流出,损友谊。
38、凡人命,逢岁运印绶入命,大利求学,心性转而文静,无奔放之心,而食伤被制,不勉财源相对减弱。
北 海 荡 舟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描绘了新中国的花朵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唱歌的欢乐景象。童年的歌,总是令人难忘。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是由作曲家刘枳老师作曲,词作家乔羽老师作词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最能在人生道路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融入了时代,抓住了时代的精髓,合着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它体现了纯正的情感和高尚的灵魂。这首歌描写得就是北京北海公园的真实场景,尤其是少年儿童都会去北海游玩。
水!北海荡舟我和夫人像孩子一样,大清早就来到北海公园,第一步就是去湖心荡舟。这条船是电动的,不用摇奖,只要操纵方向盘,船会自动在水面上行进。时代嬗变,技术越来越先进,电子时代代替了人工,但五六十年代的感觉没有了。亲密的伙伴坐在小船上,轻荡双桨,小船推开波浪,心情无限畅快。情侣相对一笑,甜蜜不必言表。当小船划到湖心,停在水波中任其漂浮,彩伞打开遮住游人视线,情侣拥抱亲吻,笑声激荡波浪。
我来驾驶电瓶船,开始不会操作,方向盘不停使唤,小船横着滑,船主一看方向盘松动了,索性换了一条船,开始平稳地驰向水面。我是第三次来到北海划船,第一次夫妻恩爱如初,第二次带朋友游玩,第三次撰写游记散文。这次我的任务就是船工,驾船在北海水面上观风景,夫人为我拍照摄影,做抖音小视频。
天气晴好,白云蓝天,秋风吹拂,湖水荡漾,船只漂游。我们来得早,此时湖面上还没有多少船只,夫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歌曲音乐,随着优美的旋律,我们又回到孩童时代。我一边驾船一边歌唱,夫人开始拍摄视频,指挥游船的方向,小船向着白塔方向的驶去。
高高的白塔在蓝天白云衬托下,非常壮观,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水里,更显得扑朔迷离。湖边红黄相间的古代建筑,在随风飘飘的垂柳丝条间隐约可见。楼阁、庭院、庙宇都在湖边一一闪现,组合成一幅时隐时现的风景线。夫人一边拍照,一边惊叹:景色太美了!船向左,船向右,船停住,指挥得我不知所错。她呼来唤去,跳来跳去,你看这个镜头太美了!
这时,波动的水面上出现两只鸳鸯,跟在小船后面游动,夫人让我将小船停下来,她拍几组镜头,我将操作盘拨到停止的位置。我们坐在游船里,游船停在湖心中央,看两只鸳鸯在湖面相互嬉戏,母鸳鸯大一些,公鸳鸯略小一些,但羽毛要比母鸳鸯漂亮。夫人立马抓拍,留下那美好的瞬间。我们看到湖面游船里一对对情侣在船篷下,像鸳鸯一样嬉戏在甜蜜的欢笑中。湖水、游船、美景、鸳鸯组成一幅优美的图案。我和夫人在湖水里荡舟,一拍就是半个小时,该到下一个景点了。
北海景点众多,分为北岸景区、东岸景区、琼岛景区、团城景区四大区块。燕京八景的琼岛春阴就位于北海,还有著名的九龙壁,白塔等。景点尽是诗,“北海其实不是海,没有浪花喧哗,没有潮水澎湃。静静地、静静地、就像一幅珍藏的古字画。
塔!白塔拜佛北海湖面荡舟,观湖边美景,游客首选行程。游船玩够就要登琼华岛上白塔拜佛叩首。藏传佛教认为,北京皇城是一座大威德金刚的坛城,而坛城的中央则是位于皇宫附近西苑的琼华岛。此处建塔可寿国佑民。清代曾多次在这里举行过声势浩大的佛教活动。相传“清时每岁十二月十五日,自山下燃灯至塔顶,诸喇嘛执经梵呗,吹大法螺,击圆鼓,以为祈福”。白塔,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上,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也是北海的标志性景点。北海白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塔身全部为砖木石混合结构,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五部分组成。塔身为覆钵式,因此从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砖和石料而见不到木构架。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石砌须弥座。塔座边长18.2米,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压面石和挑檐石。座上为三层圆台,中部塔肚为圆形,最大直径14米。上部由十三重相轮组成的细长“十三天”塔刹。
我和夫人从永安侍爬上琼华岛,山坡虽然不算高,但登山台阶却很陡,如果一口气从下面攀上去,也会累得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看来登山拜佛就是修行,得付出一些代价。不仅仅是钱财,还有精力、意志和感悟。我在前面攀登,夫人在后面拍摄,必定年龄奔七十了,我不敢逞强,手扶栏杆拾阶而上,半截歇息两次,终于攀到白塔下面。围绕塔基口念:阿弥陀佛,转了三圈,了却心愿。
白塔顶部为两层铜铸镏金华盖,下层为地盘,上层为天盘。地盘重约2000多公斤,下面铸有4个预埋的铁环,悬挂着4根粗大的牵杆,牢固地将整个华盖与塔身连在一起。地盘下面挂有16个铜制风铃,每个铜铃重约8公斤,铜铃成六角形,外面铸有六字箴言,风铃内挂着十字悬垂,下面坠有十字交叉的风叶。放有一个9两重的纯金舍利盒,盒内有朱砂,奉释迦牟尼佛牙1颗,舍利子18粒。天盘直径约3米,重约1500公斤,铸有浮雕的轮、螺、伞、盖、花、瓶、鱼、结,这8种图案均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壁!九龙图腾红领巾的笑声装满了北海的游艇,九龙壁上的龙尾激起浪声。
我是诵读闻捷的《我思念北京》这首抒情诗长大的,这是诗里描写北海的诗句。到北海游玩,必去湖水荡舟,白塔拜佛,九龙壁赏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九龙壁设计与装饰或明或暗地蕴藏着象征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数。因为九是阳数的最高数,五是阳数的居中数,所以九五之数就成了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代表。九龙壁的龙共有九条,而不是八条或者十条。九在《周易》中表示“阳”,因为古人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中最高最大的一个,是“道之纲纪也”。所以,九龙壁上的龙,必定是九条。九龙壁上面的九龙,正中的为正龙,两侧的分别为升龙和降龙。九龙腾飞,神态各异。正龙威严、尊贵,升龙刚猛而充满力量,降龙则温文尔雅。寓意,群贤共济,圆满如意、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龙图腾在中国又有消灾弥祸、镇宅、平安、吉祥,财运等含义。
夫人说,正龙黄色,黄色是最高贵的颜色,所以帝王的龙袍都是黄色的。正龙位于正中,不管是从右至左还是从左至右数都是第五条。这条黄色的正龙象征的就是天子。因为在阳数中,五居正中,所以有“九五至尊”的说法。实际上,九龙壁上并不止九龙,除了正面的九龙以外,正脊和戗脊上的图案也是龙,但在数目上都不脱九五之数。不仅是饰物龙的数目,所有建筑九龙壁的材料,数目上也不脱九五之数。正面九龙,也合理地分布在五个不同的区域,同样也暗合九五之数。
我与九龙壁合影留念,出口吟出一首打油诗:
九龙壁上腾九龙,
九龙长相各不同。
九龙戏水长久久,
九龙图腾天地行。
北海荡舟,一泓碧水,一池幻梦,船头飞快地越过波峰。一片欢笑,一阵歌声,船尾热情地抚着春风。
烟波浩渺,手扶栏杆,依身远眺,垂柳婆娑,荷花静开,草草木木做纪念。
赏碑石篆刻,寻古代遗风,山山石石留个影。北海游船,满载欢笑,满载喜悦,满载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