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脸的曹操(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

1954年,保健医生评价曹操是白脸奸臣,毛主席略显激动:实为冤案

前言:

一直以来,人们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印象都是阴险狡诈、狠毒残忍,不过这种印象多半是在《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那里形成的。罗贯中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整体架构是“拥刘反曹”,这使得在之后的几百年中,人们都以曹操是佞臣为蓝本,创造了各种曹操恶劣的形象。

然而,在对曹操的一片骂声中,毛主席对待曹操却是另一种态度。

曹操形象的转变

其实,曹操的形象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恶的。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不同的是,陈寿在西晋时期所著作的《三国志》是以魏国为正统的。这一点,从书中描写的篇幅上就可以看出:《魏书》一共三十卷,《吴书》一共20卷,《蜀书》只有15卷,只有《魏书》的一半。

在书中的描写中,称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并高度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刘备、孙权则被称为“先主”“吴主”。

造成陈寿“尊曹”的根本原因,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陈寿是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他从小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陈寿机智聪颖,精通《史记》、《汉书》,以写文章富丽而出名。按照陈寿的文采,他本应平步青云,但当时宦官黄皓专横弄权,蜀汉大部分官员都在巴结黄皓,唯独陈寿对此行径不屑一顾。

因此,在其他官员眼中,陈寿也就成了一个不识时务的人,黄皓自然也处处给他使绊子。在此期间,陈寿的父亲去世,他在为父亲守丧时因病不得不让婢女伺候自己服药,然而这一幕却被家里人看见,误认为他行为不检点。

随着这件事的发酵,陈寿多次被贬,直到蜀汉灭亡,陈寿还是不被举荐,幸而名臣张华见他文采斐然,认为她虽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依理也不应该被贬废。在张华的帮助下,陈寿这才重新为官。

蜀汉灭亡后,陈寿作为西晋的臣子,在写《三国志》的时候自然会以西晋为正统,而西晋正是以曹魏为正统的。

除了陈寿,唐太宗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可见一斑。当时唐太宗正讨伐高丽,亲自写了一篇《祭魏太祖文》,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和功绩。

这时,曹操还是一个正面人物,不过到了后来,后人对曹操的评价就急转直下,总的来说是因为“国运”二字。当一个国家繁荣昌盛、政局稳定,国家由强人主导时,更加倾向于将曹操评价成为一个“好人”,当国家衰败,甚至面临的时候,曹操就又变成了奸佞之臣。

例如,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处于状态,国家极不安定,那时无论百姓还是朝廷,对曹操的印象都是反面人物。到了北宋时,正值国家安定之时,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对曹操又以尊称。而到了南宋,“尊刘抑曹”的思想又流行起来。

最后到了明朝,作为普及读物的《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了“坏人”,人们也逐渐接受了这个设定。后来在清代,京剧开始盛行,为了区分好坏,人们选用白色脸谱作为坏人的标志,曹操在京剧中就以白脸出现。

而作为三国迷的,他对曹操的评价有着自己的一套见解。

8岁上私塾,13岁开始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因为在上课期间看小说,还被老师赶出了私塾而辍学回家。回家的并没有因此停止对这两本书的阅读,反而更加痴迷。

1910年,考上了湘乡县立东山高小,入学时,他只带了这两本书进入学校。半年后,就成了同学眼中的故事大王,尤其是对这两本书中的内容,了解得非常透彻。直到去世之前还在讨论三国,他一生中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大量的评述,对曹操的评价则更多。

后来进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他认识了在课本上的曹操。他曾在《讲堂录》中写道:“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一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尚已。”

1918年,生平第一次出湘进京,他与同学们因水患而滞留于河南。就在众人无法启程时,他与罗章龙、陈绍休三人到许昌瞻仰魏都旧墟,凭吊曹操,三人还写了一首诗,尽显对曹操的钦佩之意。

后来罗章龙回忆,当时他们几人在那里徘徊了很长时间,在面对魏国废都残垣断壁的场景时,多有感叹。

自此在相隔多年之后,分别在1936年和1938年的两次演讲中,再一次提到了袁曹官渡之战和吴魏赤壁之战时,军事家曹操的才能。之后在1948年,为新华社写的文章中,再次提到了曹操。

中央在进入北平后,在香山的双清别墅中暂住,在这里,他再一次提到了曹操。当时,中央书记处在研究渡江战役,想到了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误,还因此作出大段评论。

表示:赤壁之战中,曹操之所以会被打败,有五点原因:一是曹师不善水战;二是不习惯南方潮湿的天气导致“瘟病”流行;三是中了离间计,杀了唯一会水战的蔡瑁、张允;四是将船只钉在一起;五是中了苦肉计,黄盖带来一片大火。

对曹操有褒有贬,才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真正解读。

毛主席为曹操翻案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处理国家大事的闲余时间,总会捧着各种书看,菊香书屋中到处能看到书的影子。毛主席知识渊博,对曹操的印象很深,以至于所到之处都能想到曹操这个人物。

1950年,周世钊应毛主席的邀请从长沙赶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就在进京途中路过许昌时,周世钊突然想去看看曹操的遗迹,可终究还是没能看到。这时恰逢当地烟叶丰收之际,随处可见忙于运输的车辆,见此情景,周世钊诗兴大发,作下一首《过许昌》,并寄给了毛主席。

诗中“野史闻曹操,秋风过许昌”一句,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在与周世钊的信件交流中,还提到“时常记得秋风过许昌之句。”

在1952年,毛主席参观河南安阳殷墟,因此地距漳河很近,于是毛主席又想到在曹操,他说:“漳河,就是当时曹操练水军的地方,曹操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曹操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而且还在这里实行屯田制,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为后来晋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平时除了看出,调节毛主席身心的还有北戴河。毛主席经常到那里边工作边休息,有时候还带着放假的李敏、李讷一起玩。

1954年,李敏、李讷先行去了北戴河度假,毛主席在给她们的信件中,也提到了曹操。他对孩子们说曹操也曾来到北戴河,他不仅是政治家,还是一个诗人,他的碣石诗非常出名。过了几天,毛主席来到北戴河,还拿着地图查证碣石所在。

有一次,毛主席走在海滩上凝望着大海出神,嘴里念着诗。跟在他身边的保健医生徐涛忍不住问:“主席,您念的是谁的诗啊?”毛主席笑了,没有回答反问道:“你听着怎么样?”徐涛仔细感受到:“感觉很气魄。”

或许是得到了想要的回答,徐涛就看见毛主席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解释道:“这是曹操的诗,《观沧海》。”

在当时,人们在《三国演义》的熏陶下,曹操已然成为了一个奸佞的小人,多数人只知道曹操在政治上的事迹,很少人知道曹操还作过诗。徐涛也是第一次听说曹操会作诗,他不禁将疑惑问出口:“曹操还会作诗?”

徐涛还有点不敢相信,他又问了一遍:“曹操?哪个曹操?”他宁可相信有一个重名的曹操,也不愿联想到三国的曹操。这句话一问出,毛主席更觉得好笑,他说:“当然是三国的曹操了,还能有谁?”

“他,他不是白脸奸臣吗?”徐涛彻底说出了疑问。

毛主席听到这话,略显激动,很不客气地说道:“这叫什么话?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难道还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实为冤案。这个案子我们要翻过来。”

就在这年,毛主席在北戴河游泳后,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词《浪淘沙•北戴河》。

毛主席虽然从小读《三国演义》,但他并没有被罗贯中的思维所影响,他不在意曹操在政治方面的手段,他注重发现曹操对百姓的贡献。这正是毛主席的伟大之处。

毛主席反对贬损曹操,在1957年,他曾对人民日报的负责人说:“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曹操当时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人们对曹操的印象开始改观,从戏剧中对曹操脸部的改变就能看出。

1959年的下半年,人们发现戏剧舞台上的曹操形象不再是全部白脸,在其眉心处多添了一抹红色。大家都知道,在戏剧中各种颜色的脸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性格,红色代表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白脸则代表着奸佞、阴险,而曹操形象的这一变化,很能说明问题。

为什么世人突然对曹操有所改观呢,这与郭沫若的一篇文章有关。

这年初,在毛主席的号召下,郭沫若打响了“为曹操翻案”的第一枪。他在《光明日报》发表的《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中表示,曹操是一位民族英雄,世人把他当成坏人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歪曲。

不久,历史学家翦伯赞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替曹操恢复名誉的文章。两位在学术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学者“替曹操翻案”引起了社会上不小的轰动,在此之后,许多学者都开始参与进来,发表对曹操的看法。

关于曹操是白是红的争论一直持续到这年年中,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说:“是该给曹操翻案了。”为曹操的形象改观,施加了助力。

毛主席谈曹操的缺点

毛主席虽然对曹操的功绩和才能给予肯定,但在为其翻案的同时,也说出了曹操不能统一三国的原因。第一,优柔寡断;第二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先说第一点优柔寡断,这个致命的缺点就足以让曹操失去统一三国的机会。

刘备在蜀地站稳脚跟后,就盯上了汉中这块宝地。汉中位于南北交界之处,北面是秦岭,南面是巴山,这里是连接中原和蜀地最关键的地方,攻下汉中,就可稳坐可攻可守的境地,也是刘备攻打曹操的开始。

不过,曹操同样明白刘备所想,因此拿下汉中也是他必须要做的事。

当时占据汉中的是张鲁,自称是天师张道陵的后人,他深知如今汉中的地位,就与弟弟张卫商量对策。张卫认为,汉中位置险要,城中兵马粮食俱全,可与曹操抗衡,但张鲁对自己很没有信心,准备直接投降。

在弟弟张卫的劝说下,张鲁这才决定与曹军一战。一开始曹操认为自己兵强马壮,对付汉中足矣,没想到因为自己的轻敌,足足花费了4个月才将汉中收入手中。

就在汉中被拿下后,司马懿提出一个想法。他认为此时刘备刚攻下益州,还没有站稳脚跟,就要攻打江陵,如果此时曹军突然向益州发起攻击,必定会使刘备方寸大乱,趁机铲除刘备。但刚刚攻下汉中的曹操似乎没有了志向,开始犹犹豫豫,他担心贸然进攻,会出大事。

司马懿多次谏言也没有打动曹操的心思,无奈之下,司马懿只好放弃这次机会,任由刘备壮大军队,在益州站稳脚跟。

而另一边,刘备听说曹操占领汉中后,便与孙权议和,迅速壮大势力,准备攻打汉中。建安二十二年,刘备发起战争,经过两年多的战斗,最终成功拿下汉中,曹操此时后悔也没有用了。

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曹操因优柔寡断,犹犹豫豫错失了吞并刘备的大好机会。毛主席在一次杭州召开的会议上,就引用了这段历史,成为了现代军事参考的例子。由此看来,毛主席并不是单单在意曹操的优点,更要从缺点中反思问题。

再说曹操的另一个缺点:宽以待己,严于律人。曹操站在同一事情上,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的态度上大相径庭,导致有许多人对他饱含不满。

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就发布了《败军令》,表示只要将领不幸战败就要接受惩罚。这本是对一些懒散、将领的约束,用意很不错,但是真正用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曹操的做法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赤壁之战中,贾诩建议曹操屯兵荆州、安抚民众,孙权必然会投降,但曹操狂妄自大没有听从,选择挥军南下,导致军队大败而归。曹操本应自罚谢罪,但他却无视了自己定下的《败军令》,草草糊弄于人。

曹操的这种做法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评价,毛主席在此故事下批示道:“赤壁之败,将抵何人罪?”由此也能看出毛主席是完全了解曹操的缺点的。

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知缺点还不反思,曹操正是这种人。就在赤壁之战前夕,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正是由于他的狂妄自大,致使自己儿子惨死。

那时曹操准备攻打张绣,出兵围攻宛城。在城内的张绣自知不敌曹军,主动投降。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一座城池,自然高兴得不得了,狂妄自大的性格就显现了出来。

攻下宛城的当天晚上,曹操就设宴款待张绣,意在收拢,但他的做法让张绣大为光火。在宴席上,曹操让武将典韦带着巨斧站在自己身后,让原本就有些心惊胆战的张绣更加没有食欲。后来,曹操又当着张绣的面纳了他的嫂嫂为妾,这对张绣来说是奇耻大辱。

张绣对其嫂嫂敬爱有加,如今看着嫂嫂被羞辱,内心极为愤怒,在宴席结束后便开始策划曹操。曹操丝毫没有反应过来,连忙逃跑,但爱马绝影早被张绣手下砍死,这时曹操的儿子曹昂把自己的马给了曹操,自己留了下来。

最终,曹操逃出了张绣的追击,自己则失去了爱将典韦、儿子曹昂和爱马绝影,这一战完全是曹操自己的狂妄自大所为,怨不得别人。

毛主席评价曹操,不单单是看曹操的优点,更要看他的缺点,把问题一分为二看待,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盘点那些经典的京歌(9):《说唱脸谱》

京歌,是加上了京剧音乐元素的歌曲,是对京剧的改良与创新,是对现代歌曲的充实与丰富。

京歌,大多情深意远,悱恻缠绵,大气磅礴,一声入耳,荡气回肠。

《说唱脸谱》

《说唱脸谱》这首歌,特别强调了语言的“京味”,这也是京剧唱腔的一大特色。词作家和作曲家很讲究“四声”,平上去入,做到字正腔圆。

《说唱脸谱》这首歌由作词家阎肃作词,作曲家姚明作曲,并由青年歌手谢津演唱,流传甚广,深受人们喜爱。

从色彩上说,现在的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老红、瓦灰、金、银等色,这是从人物自然肤色的夸张描写,发展为性格象征的寓意用色。

一般说来,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俦;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则表现自负跋扈的性格;蓝色喻意刚强勇猛;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黄色意示残暴;老红色多表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瓦灰色寓示老年枭雄;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说唱脸谱

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

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

红白黄绿蓝咧嘴又瞪眼,

一边唱一边喊 哇呀呀呀,

好像炸雷 叽叽喳喳震响在耳边。

“四击头”一亮相,(哇呀......),美极啦,妙极啦,简直OK,顶呱呱,!

蓝脸的窦尔敦 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

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

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

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

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

咙个哩个三大件。

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跟上潮流,

吸引当代小青年。

紫色的天王 托宝塔,

绿色的魔鬼斗夜叉,

金色的猴王,银色的妖怪,灰色的精灵笑哈哈!

(间奏)

外国人把那京戏叫做Beijing Opera,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脸上画。

“四击头”一亮相(哇呀......),美极啦,妙极啦,简直OK,顶呱呱。

一幅幅鲜明的鸳鸯瓦,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

一笔笔勾描,一点点夸大,一张张脸谱美佳佳!(哇哈哈......)

#青春回忆杀#

曹操的白脸

戏曲的脸谱,可以说是以往的艺术家在美学上的一大创造。如果有谁从脸谱着手,去探讨一下独特的中国古典美学,一定不会失之徒劳的。脸谱之妙,还不在于那图案造型的精美诡异,而在于传神。就此而言,脸谱可谓奥妙无穷。而尤为奇绝者,莫过于曹操的那张白脸。

脸谱离不开色彩,没有色彩,还有什么脸谱呢?而曹操偏偏是一副白脸,一副没有斑烂色彩的白脸。它的奥妙,恐怕就在这“白”上。关羽的脸谱是红的;包拯的脸谱是黑的;张飞的脸谱是花的。试将他们的脸谱移到曹操脸上,便大相迳庭,神气荡然。

曹操的脸非得是“白”的不可!

这白,不是闺房淑女含娇凝脂的白;不是书斋秀士风流儒雅的白;也不是冤魂厉鬼肃杀凄怨的白。按照民间的传说,这是“鱼肚白”。

白色通常是象征真纯和洁净的。称人品格高洁,便说晶莹似雪,也即是说洁白得象雪一样。而这“白”,却恰好被用来作曹操的脸谱,岂不怪哉,岂不奇乎!然而,仔细想来,不唯不怪,简直是妙不可言。

曹操在古典文学艺术里,是一个无人可夺其位的“奸雄”典型。雄才大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容,气宇非凡,一个十足的英雄——这是曹操;多疑善忌、口是心非、奸诈凶恶、损人利己,一个地道的权奸——这也是曹操。在曹操身上,概括了上千年的封建统治者邪恶的特性,也凝聚了一切象曹操那样邪恶的性格。在这个艺术形象身上,反映了世世代代的老百姓对统治者深入骨髓的观察和体验。

象曹操这样的人,用什么色彩勾画他的脸谱才足以称之呢?实在太难了。无论什么色彩,什么图案,加在他的脸上,都觉得太浅近,太单薄,不能显其灵魂万一。

他的超人的宽容,包裹着无比的猜忌;他那非凡的气概,掩盖着绝顶的私心;他那天才的谋略,伴随着无底的奸诈。他有鲲鹏之志,又怀狐鼠之心。机智和狡猾、盛情和虚伪、慷慨和卑劣、豪爽和阴毒,这一切绝然相反的东西,在他身上竟然难以找出明确的界限;廓廓“君子”与无耻“小人”和谐地融与一体。曹操性格的“色彩”是那么的复杂纷纭,那么变幻莫测,只有一张白脸,才能包容这无数的“色彩”吧?

他杀吕伯奢,屠徐州城,加害华佗以刀斧,置弥衡于死地;忘恩负义,借刀杀人;只能让他对不起天下人,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他。他的心太黑了。夜不掩其暗,墨难描其乌。只有一张白脸,才能显示这无量的浓黑吧?

他城府太深,过于机诈,高深莫测,防不胜防。他手里有一万个“机关”,近之则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他的脸上,任何色彩都会使观者以偏概全,陷于天真。只有一张白脸,才足以昭示他城府之深,心机之诈,使人睹之惕然猛悟,由“无有”想到“无限”去。

过浓而归于淡、过深而归于浅、过污而归于清、过黑而归于白,此所谓欲求其似而反取之。没有色彩,而有无数色彩。曹操的白脸难道不是妙造神境吗?

更其妙者,是这白脸的“白”也并非一般,必得是“鱼肚白”。他是冷血动物,没有人的血性,那一张白脸透出无边的冷来,由他的面孔时时想到死亡。只有这样,才是彻底的曹操。

曹操的白脸,是心灵的屏障,也是心灵的窗牖,它笼罩一切,也显现一切。它为观众提供了无际的空间和时间,让人们从曹操的行为中摄取油彩,并且揉合进自己亲历的体察,在各个人的心里,为曹操画出种种的“脸谱”,比一切油彩更浓重,更深切。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张飞叫喳喳”,为什么典韦是黄脸?

著名的京剧歌《唱脸谱》里有一句词: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不夸张地说,上至八十老者,下到七岁小孩,没有人不知道这句歌词的。只要一看到这句词,旋律立刻能在大家的脑海里响起来。

我们之前讲过蓝脸的窦尔墩,除了窦尔墩,另外四个都是三国人物。在这四个人里,关公是红脸的,红脸代表忠义。曹操是白脸,白脸代表奸诈。张飞是黑脸,和包公、李逵一样,代表的是刚正。这三个人物形象都是深入人心的,他们的脸谱也和他们的性格完全吻合。

这四个脸谱里,最陌生的可能就是这张黄脸。黄脸代表的是什么?为什么典韦是黄脸?

在京剧脸谱里,黄脸代表的是骁勇彪悍,而骁勇彪悍的典韦就是黄脸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三国武力排行有个说法: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个顺序不知道是谁排的,有可能是为了押韵,但是以典韦的骁勇排在第三其实不为过。在正史《三国志》对三国一流名将的传记里,典韦的篇幅是最少的之一,只有两段话。但这两段话记载了几个事情,都能看到典韦的骁勇。

正史开篇就概括了典韦的三个特点:个子高,力气大,爱打抱不平。原文是:“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

年轻时,典韦的好朋友刘同学和一个叫李永的人有仇,可能这个李永之前做过什么不好的事。典韦二话不说,亲自出马帮朋友干掉了李永。李永家是豪族,门庭阔气,屋宇森严,四处都是守卫。典韦独自一人拉着马车坐在路边喝酒,装成一个中二少年。等到李永出门时,典韦掏出一把水果刀飞速过去刺杀了李永,还杀了李永的妻子,然后提着带血的水果刀,慢慢地步行离开。路上的人看到都吓傻了,李永家的守卫几百人都冲出来要捉拿典韦,但是看到典韦的外貌被震慑住了,最后典韦成功逃脱。

光荣《三国志12》中的典韦

这是史书里记载典韦的第一件事,可以看出年少时候的典韦就已经是这么彪悍了。这件事后典韦声名远扬。

第二件事是曹操濮阳大战吕布。吕布亲自率军出马,曹操打不过,赶忙问麾下谁能自告奋勇。第一个出来的就是典韦,典韦只带短戟去迎战。人家说你带个短戟那么短,能打到谁啊,典韦自信不理。来到阵前,吕布的人马开始发起进攻,典韦跟部下说:等敌人离我们还有十步的时候告诉我。

没一会部下就说:十步了。

典韦说:不急,等贼军离我们五步的时候再告诉我。

部下马上说:五步了!

此时的典韦马上抄起短戟十几把,大吼一声,带兵冲向吕布军。吕步军无数人马应声而倒,最后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

自此一战,曹军麾下就诞生了一句打油诗:“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最后一件事就是曹操宛城战张绣,这件事大家都知道。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突然策反,向曹操发动攻击,典韦拼死力战保曹操,身负重伤几十处,仍然奋勇杀敌,但最终寡不敌众,临死前横眉怒目,大骂不止。曹操看见典韦的尸体痛哭不已。

正史《三国志》典韦的传记里只记载了这三件事,但这三件事已经足以说明典韦的忠肝义胆、骁勇彪悍,所以在京剧里,典韦就成了黄脸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剧目《战宛城》唱的就是典韦。

战宛城中的典韦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08/1697202170354686.html
上一篇:易经第一卦(易经第一卦乾卦详解)
下一篇:网店起名(网店起名字比较旺财)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