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耕历山(舜耕历山是哪里的历山)

舜耕于历山,这五个历山都说和舜帝相关,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呢?

舜为上古五帝之一有虞氏。据史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指黄河),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后来舜继尧之位成为上古五帝之一。对于历山,如今我国有多处,而每处都有舜耕的传说抑或和舜相关的历史遗迹,那么到底哪个历山才是舜耕的历山呢?下面小编把了解的历山给大家解读一遍,让我们看看舜帝是在哪儿躬耕的。

济南历山(千佛山)

千佛山,古称历山,为泰山余脉,海拔285米,是济南市三大名胜之一,因隋开皇年间佛教兴起,而改名千佛山,至今济南有历下区(行政区)、历山路、舜耕路等和舜有关的地名,而在济南市区还有舜井等。可见在济南千佛山和舜帝相关度非常高。《皇览》曰:“太甲有冢在历山上。”在千佛山以南济南仲宫有太甲山。

千佛山位于济南市区,是国家4旅游景区,现正申报5A旅游景区,济南新八景之一历山揽胜即指千佛山(老八景为佛山赏菊)。千佛山主要景点有:兴国禅寺、千佛崖、万佛洞(为现代修建)、龙泉洞等。

在千佛山之巅可以俯瞰济南市区全貌,半山腰有一彩绘牌坊,即\"齐烟九点\"坊,古时,登临此处北望可以看到济南的卧牛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药山九座孤立的山头。

山西沁水历山

沁水历山是国家4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南部垣曲县、翼城县、阳城县、沁水县交界处,为中条山脉东段,面积248平方公里,主峰舜王坪海拔2321.8米,为山西南部第一高峰。

关于舜的传说主要有:一是相传舜王当年耕治此山时,曾编制了黄河流域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七十二候》,故后人称此山为历山。二是《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历山在翼城县东南七十里,相传舜耕于此,上有舜王坪。”至今在垣曲县的舜王庙每年还有大型庙会,届时和舜相关的人文活动较多。

历山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0.9%,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主要景观景点有:舜王坪、皇姑曼、云蒙山、猕猴源、白云洞、下川等。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大历山

大历山简称历山,国家3旅游景区,位于安徽池州东至县,主峰海拔仙人掌海拔372米。传说此山为舜帝耕作之地,是东至文化之源,历史之根,与尧帝乘船顺水至大历山访舜而得名的尧渡河合称“尧舜文化景区”。

大历山历史文物遗迹多为唐以后所建,史载和考古发现为唐贞宗二年在大历山北麓始建草规庵、隐龙庵、真人观,明建尧舜词,今存法藏寺、尧池、舜井、尧舜望江台、尧憩石、舜耕地等文化遗址及历史纪念地。大历山现存六大名洞:伏虎洞、堆云洞、 八公洞、白龙洞、燕子洞皆为溶洞,洞内钟乳悬挂,造型奇异。

浙江省永康历山

历山位于浙江中部永康市与缙云县交界处,属栖霞岭山系余脉,主峰高854.8米。

在全国众多历山中,永康历山的山上有田,有井,有潭,有人家,最具耕作条件;而且至今还发现了舜耕遗迹诸如:马蹄印、石棋砰、石兽、石犁,最富圣迹传说;有箬帽顶、白云韶峰、大橱山、坛瓶岩,最合舜帝经历。尤其是在永康历山上有一巨峰,状如覆釜,与传说中的舜帝故地之一潘城(今北京延庆一带)附近“形如覆釜”的厉山相类似,故在各种史册典籍中,均称永康历山为釜历山。不仅如此,在历山下还要一村为历山村,而且永康前两大姓氏胡和陈均称自己为舜的后裔。

山东鄄城历山

历山,位于鄄城县东南四十里闫什镇历山庙村,鄄城县境内有姚墟,为帝舜之故里。《史记正义》曰:“濮州雷泽县有历山、舜井,又有姚墟,云舜生处也。”鄄城境内现有境内现存有尧王墓、舜耕历山等古迹遗址,历山舜庙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自汉以后,历代官吏为其修庙朝拜,元张须著《舜祠记》并刻碑立于舜庙,碑文曰:“须来游于鄄,知帝庙在雷泽之北,瓠河所经是为姚墟,亟往拜焉。”今舜耕历山遗址位置与历代史籍的记载完全相符。据传,今鄄城县闫什镇姚刘庄有姚墟,为尧帝出生地。两相对应,曰历山为舜耕历山。

五处历山简单介绍完了,那么你对哪一个才是舜耕之地有了答案了吗?史学家、考古专家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我也找不出答案。哪么为什么这么多历山都说自己是舜耕地呢?其实主要原因是舜帝是被后人称颂的贤帝,故后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意把舜曾经走过或者住过的地方命名为和舜有关的名字,或者修建庙宇祠堂加以祭拜,是华夏文化的传统。其次,舜的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其后裔为感念祖上恩德,所到之处建祠立庙,追号历山,这是全国有众多历山的原因。当然无法考究还是因为哪个年代没有太多文字记载,从而无处寻根究底了。

不知道读者朋友们还知道哪个历山和舜有关,请在讨论区留言,感谢您提供信息让大家分享!

舜耕于历山,这五个历山都说和舜帝相关,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呢?

舜为上古五帝之一有虞氏。据史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指黄河),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后来舜继尧之位成为上古五帝之一。对于历山,如今我国有多处,而每处都有舜耕的传说抑或和舜相关的历史遗迹,那么到底哪个历山才是舜耕的历山呢?下面小编把了解的历山给大家解读一遍,让我们看看舜帝是在哪儿躬耕的。

济南历山(千佛山)

千佛山,古称历山,为泰山余脉,海拔285米,是济南市三大名胜之一,因隋开皇年间佛教兴起,而改名千佛山,至今济南有历下区(行政区)、历山路、舜耕路等和舜有关的地名,而在济南市区还有舜井等。可见在济南千佛山和舜帝相关度非常高。《皇览》曰:“太甲有冢在历山上。”在千佛山以南济南仲宫有太甲山。

千佛山位于济南市区,是国家4旅游景区,现正申报5A旅游景区,济南新八景之一历山揽胜即指千佛山(老八景为佛山赏菊)。千佛山主要景点有:兴国禅寺、千佛崖、万佛洞(为现代修建)、龙泉洞等。

在千佛山之巅可以俯瞰济南市区全貌,半山腰有一彩绘牌坊,即\"齐烟九点\"坊,古时,登临此处北望可以看到济南的卧牛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药山九座孤立的山头。

山西沁水历山

沁水历山是国家4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南部垣曲县、翼城县、阳城县、沁水县交界处,为中条山脉东段,面积248平方公里,主峰舜王坪海拔2321.8米,为山西南部第一高峰。

关于舜的传说主要有:一是相传舜王当年耕治此山时,曾编制了黄河流域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七十二候》,故后人称此山为历山。二是《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历山在翼城县东南七十里,相传舜耕于此,上有舜王坪。”至今在垣曲县的舜王庙每年还有大型庙会,届时和舜相关的人文活动较多。

历山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0.9%,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主要景观景点有:舜王坪、皇姑曼、云蒙山、猕猴源、白云洞、下川等。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大历山

大历山简称历山,国家3旅游景区,位于安徽池州东至县,主峰海拔仙人掌海拔372米。传说此山为舜帝耕作之地,是东至文化之源,历史之根,与尧帝乘船顺水至大历山访舜而得名的尧渡河合称“尧舜文化景区”。

大历山历史文物遗迹多为唐以后所建,史载和考古发现为唐贞宗二年在大历山北麓始建草规庵、隐龙庵、真人观,明建尧舜词,今存法藏寺、尧池、舜井、尧舜望江台、尧憩石、舜耕地等文化遗址及历史纪念地。大历山现存六大名洞:伏虎洞、堆云洞、 八公洞、白龙洞、燕子洞皆为溶洞,洞内钟乳悬挂,造型奇异。

浙江省永康历山

历山位于浙江中部永康市与缙云县交界处,属栖霞岭山系余脉,主峰高854.8米。

在全国众多历山中,永康历山的山上有田,有井,有潭,有人家,最具耕作条件;而且至今还发现了舜耕遗迹诸如:马蹄印、石棋砰、石兽、石犁,最富圣迹传说;有箬帽顶、白云韶峰、大橱山、坛瓶岩,最合舜帝经历。尤其是在永康历山上有一巨峰,状如覆釜,与传说中的舜帝故地之一潘城(今北京延庆一带)附近“形如覆釜”的厉山相类似,故在各种史册典籍中,均称永康历山为釜历山。不仅如此,在历山下还要一村为历山村,而且永康前两大姓氏胡和陈均称自己为舜的后裔。

山东鄄城历山

历山,位于鄄城县东南四十里闫什镇历山庙村,鄄城县境内有姚墟,为帝舜之故里。《史记正义》曰:“濮州雷泽县有历山、舜井,又有姚墟,云舜生处也。”鄄城境内现有境内现存有尧王墓、舜耕历山等古迹遗址,历山舜庙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自汉以后,历代官吏为其修庙朝拜,元张须著《舜祠记》并刻碑立于舜庙,碑文曰:“须来游于鄄,知帝庙在雷泽之北,瓠河所经是为姚墟,亟往拜焉。”今舜耕历山遗址位置与历代史籍的记载完全相符。据传,今鄄城县闫什镇姚刘庄有姚墟,为尧帝出生地。两相对应,曰历山为舜耕历山。

五处历山简单介绍完了,那么你对哪一个才是舜耕之地有了答案了吗?史学家、考古专家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我也找不出答案。哪么为什么这么多历山都说自己是舜耕地呢?其实主要原因是舜帝是被后人称颂的贤帝,故后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意把舜曾经走过或者住过的地方命名为和舜有关的名字,或者修建庙宇祠堂加以祭拜,是华夏文化的传统。其次,舜的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其后裔为感念祖上恩德,所到之处建祠立庙,追号历山,这是全国有众多历山的原因。当然无法考究还是因为哪个年代没有太多文字记载,从而无处寻根究底了。

不知道读者朋友们还知道哪个历山和舜有关,请在讨论区留言,感谢您提供信息让大家分享!

舜耕历山中的“历山”在山西还是山东?

舜即上古五帝之一有虞氏。《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今山东菏泽境内),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相传舜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从以上记载中,历山似乎应该是山东境内,但是关于其的真正出处,仍有多种说法。

1、山西历山说

现在史学界非常认可的事情就是舜帝的出生地应该在山西省运城市和临汾市之间,这个说法是有考古发现支撑的,而且,研究气候的专家也指出当时这片地区适合人类居住。

当地多有舜帝的传说,民间风俗里也有一些祭祀,纪念舜帝的内容。清代诗人张尔墉游历山时,曾留下美好的诗篇《登历山》:\"古帝躬耕处,千秋迹已迷。举头高山近,极目乱峰低。花开闻幽径,泉声过远溪。

而且历山有华北\"绿肺\"之称。相传舜王当年耕治此山时,曾编制了黄河流域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七十二候》,故后人称此山为历山。《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历山在翼城县东南七十里,相传舜耕于此,上有舜王坪。西北属翼城县,西南属绛州垣曲县,东属泽州府阳城、沁水二县,为四县之交。\"

2、山东历山说

济南有“舜田门遗址”,是个比较完整的文物,考古价值高,而山西历山附近的文物,比较间接。《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舜帝就是在山东济南厉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市区)耕种。

关于舜耕历山的记载,最早见于《墨子·尚贤下》:\"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bin),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据此可知,这个传说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了,其起源是很早的。至于历山在何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这种观点认为,舜帝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并且他是道德楷模,他的后代,以及我国的许多后来人,为纪念他,在全国各地为山峰起名为历山,纪念舜帝。

传说中舜的时代耕地时用的不是牛、也不是马,而竟然是象!

有关舜的神话的记叙,从《书经》到唐代的燮文,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一直不断的在演变着和丰富着。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这一神话的中心内容也就以舜的“行孝”为主,给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而最早的舜的神话,却绝不应当以行孝为主。舜称虞舜,虞字的涵义,当然是《易 屯》“即鹿无虞,唯入于林中”的“虞”。是猎夫的意思,而非一般人所谓的朝代或者地名。舜的弟弟象也只是动物象,而非名叫象的人,虞舜这个生长在草莽中的勇敢的猎人,在和野象的斗争中,由于野象的凶悍和狡诈,几番险遭他 的毒手。后来靠了天女的帮助,才终于战胜和驯服了野象,使他在农业上为人类服务。而舜也在人们的拥戴下成了人们的领袖。

根据一些舜的神话的片段推想,古神话的本貌或许就是这样,但当然,也只是推想罢了,要想恢复其原状,还是又很大的困难的。由于材料的不足,一下所录各节,虽然尽可能以舜和象的都正好作为故事的中心,但是象已经历史化为人了,成为舜的弟弟象而不是山林里的野象了。

舜耕山林的事情,文字的记述大都不叫平实。虽然也有得玉历,梦眉与发等叙写,但是看得出来,是封建糟粕,不属于神话范围,倒是近代坊间所处的《二十四孝图》,首绘历山大舜耕田图,确实饶有兴趣,很引人注目。

因为耕田使用的牲畜,既不是牛,也不是马,而是长鼻大耳的巨象,我想着绝不是画家想入非非,肯定是有古代传说的依据,他使我们对于舜原是猎人、驯服野象的推想又得到一个有力的佐证,感谢这位民间艺术家,在这本宣扬封建道德的小册子上,竟然用它朴实的艺术笔触,来弥补了关于舜神话文字记录的一个重要的空白——这才是真正的舜耕历山的景象啊!

丁再献骨刻文题诗《舜耕历山》赏析

【责编:一方】

著名学者、国家一级书法家丁再献先生,是东夷骨刻文字的系统破译者,又是骨刻文书法艺术的始创者,丁老先生与其家兄丁再斌破译出了900个比甲骨文早1300多年的东夷骨刻文,并集字创作成格律诗词楹联,再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了集破译、诗词和骨刻文书法艺术于一体的独特风格。

据悉,近日丁再献先生迁居济南历山名郡。小区内树木茂盛,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园区文化以虞舜故事为主题,传统文化气氛浓郁。进入东大门就是文化广场,右侧是社区文化宣传栏,左边是座《记历山铭》碑刻横卧,碑文出自辞赋名家赵华民先生。

园中各种雕塑随处可见,健身设施齐全。

这新环境、新气象,勾起了丁老先生的诗情书意,遂集骨刻文字成诗题《舜耕历山》一首:

仁德文明时与进,

舜耕故事更传神。

真君教化广交友,

天下归心服众人。

丁再献先生骨刻文诗书墨迹

今日推出,供读者赏析。

附:赵华民先生《记历山铭》

千禧年初,济柴乔迁,置一方宝地,建一座名园,谓历山名郡。

夫历山者,亦作千佛。北踞黄河,南倚泰山,集空灵之造化,承日月之辉煌。古贤虞舜,耕于历山,敏己克难,受命于天。尊璇现王衡,齐五典七政。民去岩穴,各有室家,歌舞升平,盛世华年。

历山名郡,依山而作,钟灵毓秀,曲水流觞,松竹梅荷,高台楼榭。仰观佛宇梵华,俯察齐烟九点。望明湖罨秀,听趵突轮空,惠风和畅,云径虚涵。

古往舜耕历山,名成天下,今朝英贤汇聚,伟业千秋。

时共和国六十年华诞

贰零壹零元旦泥土书

《记历山铭》碑刻

《墨子》原文 译文(三)

墨子名翟,鲁国人。生卒年具体不详。但从历史文献来看,我们可以断定,墨家的产生当在儒家之后。《墨子》在先秦哲理散文中以质朴无文著称,这一特点极为显著。《墨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

九 尚贤中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1)。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2),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3),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官府实则万民富。上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不敬也;蓄禄不厚,不信也;政令不断,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诗》曰:“告女忧恤,诲女予爵,孰能执热,鲜不用濯?”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譬之犹执热之有濯也,将休其手焉。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般爵以贵之(4),裂地以封之,终身不厌。贤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终身不倦。若有美善则归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宁乐在君,忧戚在臣。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若此。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贤使能为政,高予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而无禄,民不信也,曰:“此非中实爱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夫假藉之,民将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禄则不分,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苟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此不肖者在左右也。不肖者在左右,则其所誉不当贤,而所罚不当暴。王公大人尊此(5),以为政乎国家,则赏亦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当暴。若苟赏不当贤而罚不当暴,则是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沮矣。是以入则不慈孝父母,出则不长弟乡里(6)。居处无节,出入无度,男女无别。使治官府则,守城则背叛,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使断狱则不中,分财则不均。与谋事不得,举事不成,入守不固,出诛不强。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措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何则?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

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杀也,必藉良宰。故当若之二物者,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7)。夫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岂必智且有慧哉?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

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

且夫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其心不察其知,而与其爱。是故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此其故何也?曰:处若官者,爵高而禄厚,故爱其色而使之焉!夫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则此官什倍也。夫治之法将日至者也,日以治之,日不什修,知以治之,知不什益。而予官什倍,则此治一而弃其九矣。虽日夜相接,以治若官,官犹若不治。此其故何也?则王公大人不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也。故以尚贤使能为政而治者,夫若言之谓也;以下贤为政而乱者,若吾言之谓也;以下贤为政而乱者,若吾言之谓也。今王公大人中实将欲治其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

且以尚贤为政之本者,亦岂独子墨子之言哉?此圣王之道,先王之书,距年之言也。传曰:“求圣君哲人,以裨辅而身。”《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则此言圣之不失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故古者圣王唯能审以尚贤使能为政,无异物杂焉,天下皆得其利。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陽,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伊挚,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己相,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傅说被褐带索,庸筑乎傅岩(8)。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此何故始贱卒而贵,始贫卒而富?则王公大人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是以民无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者。

故古圣王以审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虽天亦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然则富贵为贤以得其赏者谁也?曰:若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所以得其赏何也?曰:其为政乎天下也,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又率天下之万民,以尚尊天事鬼,爱利万民。是故天、鬼赏之,立为天子,以为民父母。万民从而誉之“圣王”,至今不已。则此富贵为贤以得其赏者也。

然则富贵为暴以得其罚者谁也?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是也。何以知其然也?曰:其为政乎天下也,兼而憎之,从而贼之,又率天下之民以诟天侮鬼,贼傲万民。是故天、鬼罚之,使身死而为刑戮,子孙离散,室家丧灭,绝无后世。万民从而非之曰“暴王”,至今不已。则此富贵为暴而以得其罚者也。

然则亲而不善以得其罚者谁也?曰:若昔者伯鲧,帝之元子,废帝之德庸,既乃刑之于羽之郊,乃热照无有及也,帝亦不爱。则此亲而不善以得其罚者也。

然则天之所使能者谁也?曰:若昔者禹、稷、皋陶是也。何以知其然也?先王之书《吕刑》道之,曰:“皇帝清问下民,有辞有苗。曰:‘群后之肆在下,明明不常,鳏寡不盖(9)。德威维威,德明维明’。乃名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维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隆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维假于民(10)。”则此言三圣人者,谨其言,慎其行,精其思虑;索天下之隐事遗利,以上事天,则天乡其德(11);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故先王之言曰:“此道也,大用之天下则不窕,小用则不困,修用之则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

《周颂》道之曰:“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下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则

此言圣人之德章明博大,埴固以修久也。故圣人之德,盖总乎天地者也。

今王公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夫无德义,将何以哉?其说将必挟震威强。今王公大人将焉取挟震威强哉?倾者民之死也!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屡至。自古及今,未有尝能有以此王天下、正诸侯者也。今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将欲使意得乎天下,名成乎后世,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12)?此圣人之厚行也。

[注释]

(1)嬖(bì):宠爱。(2)蚤:通“早”。(3)莫:通“暮”。(4)般:“颁”之假借字。(5)尊:通“遵”。(6)长弟:即“长悌”。(7)佼:通“姣”。(8)庸:通“佣”。(9)盖:“葢”之隶变,假借为“害”。(10)假:通“嘏”,受福之意。(11)乡:通“享”。(12)故:与“胡”同。

[译文]

墨子说:现在王公大人统治人民,主持社稷,治理国家,希望永久保持而不失,却怎么看不到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呢!从何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呢?答道:由高贵而聪明的人去治理愚蠢而低贱的人,那么,国家便能治理好;由愚蠢而低贱的人去治理高贵而聪明的人,那么,国家就会混乱。因此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

所以古时的圣王很尊崇贤人而任用能人,不偏党父兄,不偏护富贵,不爱宠美色。凡是贤人便选拔上来使其处于高位,给他富贵,让他做官长;凡是不肖之人便免去职位,使之贫贱,让他做奴仆。于是人民相互劝赏而畏罚,争相做贤人,所以贤人多而不肖的人少,这便叫进贤。之后圣人听贤人的言语,考察他的行为,察看他的能力而谨慎地给他官职,这便叫事能。因此,可以让他治国的,就让他治国;可以让他居官的,就让他居官;可以让他治县的,就让他治县。凡是派去治理国家、官府、邑里的,都是国家的贤人。

贤人治理国家,早上朝而晚退朝,审听刑狱,处理政务,所以国家有治而刑法严正;贤人长官,晚寝早起,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税利,以充实官家府库,所以国库充实而财用不散;贤人治理都邑,早出晚归,翻耕种植,多聚豆粟,所以粮食多而人民食用充足,因此国家有治而刑法严正,官府充实而万民富足。上能洁治酒食,去祭祀上帝鬼神,外能制造皮币,与四邻诸侯交往,内可以使饥者得食,劳者得息,外可以招徕天下的贤人。所以上则天帝鬼神给他赐福,外则诸侯与他结交,内则万民亲附,外则贤人归顺。因此谋事有得,做事能成,自守坚固,出征强大。所以从前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用以统一天下,出长诸侯的法则,即在于此。

既然有这样的法则,但如果不知道用以推行这一法则的方法,那么事情仍然没有办成。所以要立下三项根本(措施)。什么叫三个根本呢?答道:爵位不高,人民不尊敬他;俸禄不厚,人民不信服他;权力不大,人民不惧怕他。所以古代圣王给他高的爵位,厚的俸禄,实际的任务,决断的权力。这难道是给臣下以赏赐吗?为的是要把事情办成呀6诗经》说:“告诉你忧人之忧,教给你安排爵位,谁能拿了火热的东西,而不用冷水洗手呢?”这是说古代的国君诸侯不可不亲善那些继承人和辅佐大臣,就如同拿了热的东西后要用冷水洗濯一样,以使自己的手得到休息。古时的圣王得到贤人而使用他,颁赐爵位使他显贵,分割土地作他封邑,终身都不厌弃。至于贤人得事奉明君,也必竭尽全力来担任国君的工作,终身不倦。如果有了美好的功德,就归之国君。所以功德归上而怨恨诽谤归于臣下;安宁喜乐归于国君,

而忧愁归于臣下。古代圣王为政大概如此。

现在王公大人也想效法古人为政,尊敬贤者,任用能者,给他们高的爵位,但俸禄却不随着增加。爵位高而没有相应的俸禄,人民不会相信的,说:“这不是真正的爱我,不过是假借虚名来使用我罢了。”象这样既然被假借利用,人民怎能亲附君上呢?所以先王说:“贪于权位的,不能把政事分给别人;重视财货的,不能把俸禄分给别人。”政事既不让人参与,俸禄又不分给别人,请问天底下的贤人,怎么会到王公大人的旁边来呢?如果贤人不来到王公大人的旁边,那就有不肖的人在左右了。不肖的人在左右,则他们所称赞的不会是真贤,所惩罚的也不会是真暴。王公大人遵从这些人以治理国家,那么所赏的也一定不会是真贤,所罚的也一定不会是真暴。如果所赏非贤,所罚非暴,那么做贤人的得不到勉励,而作恶的人也得不到阻止了。所以在家不知道孝顺父母,出外不懂得敬重乡里。居处没有节制,出入没有限度,男女没有区别,使他治理官府就会偷窃,使他守城就会背叛,君上有难不肯献身,出亡不肯追随。使他判案则不当,分财则不均,和他谋事不得当,让他办事无所成,让他防守不坚固,让他征伐不坚强。所以象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等所以损失其国家,倾覆其社稷,就是这个原故。为什么呢?他们都只明了小事而不明了大事。

现在的王公大人,有一件衣裳不能制作,必定要借助好的工匠,有一只牛羊不能宰杀,必定要借助好的屠夫,所以遇着上面这两种事情,王公大人也未尝不知道以尚贤使能为重,而一到国家丧乱,社稷倾危,就不知道尚贤使能以治理它。凡是亲戚就任用他,凡是无缘无故得到富贵的,面目生得美丽的就任用他。那些无缘无故得到富贵的,面目生得美丽的就任用,难道这些人都很有智慧吗?如果使他们治理国家,那是使不聪明的人治理国家呀!国家的混乱也就可以知道的了。

再说王公大人因爱一个人的美貌而任用他,心中并不察知他的智慧而给他以宠爱,所以不能治理百人的,竟让他做一千个人的官;不能治理千人的,竟让他做一万个人的官。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做这种官的人,爵位高而俸禄厚,只因爱其美色而给他这个职位。不能治理一百人的,让他做一千人的官;不能治理一千人的,让他做一万人的官,这是授予的官职超过其能力的十倍了。治理国家的原则是,每天都必须去治理。一天的时间不能延长十倍,而其治事的智能也不能增加十倍,那么,这样一来,他就只能治理其中的一份而放弃其他九份了。即使日夜不停地治理官事,官事仍然治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王公大人不明白尚贤使能的缘故呀!所以,因尚贤使能为政而大治的,所说的就是上面这样的话。因下贤不使能为政而混乱的,就像我所说的一样。现在的王公大人,心中真正想治理国家,为什么不去体察尚贤为政这些根本呢?

再说以尚贤使能作为政治的根本,又岂止是墨子这样说的呢?这原是圣王的道理,先王的书,老年人的话。传记说:“求圣君和哲人,以辅助你身。”《汤誓》说:“求到大圣,和他戮力同心,以治天下。”这些都说明圣人不放弃以尚贤使能治理国家。

所以古时圣王只因能以尚贤使能治理政事,没有其他事情掺杂在内,因此天下都得其好处。古时舜在历山耕地,在河滨制陶器,在雷泽捕鱼,尧帝在服泽之陽找到他,选拔他作天子,让他掌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伊尹本是有莘氏的陪嫁私臣,身为厨子,汤得到他,任用他为宰相,让他掌

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傅说身穿粗布衣,围着绳索,在傅岩受佣筑墙,武丁得到他,任用他为三公,让他掌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他们为什么始贱终贵,始贫终富呢?是因为王公大人懂得以尚贤使能治理国政。所以人民没有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乱不得治的。

所以古时的圣王能审慎地以尚贤使能治理国政,而取法于天。只有天不分贫富贵贱,远近亲疏,凡贤人就选拔而重用他,不肖的人就抑制而废弃他。既然这样,那么,那些富贵而行仁政的人,又有哪些人得到上天的赏赐呢?回答说:象从前的圣王尧、舜、禹、汤、文、武等都是。他们又怎样得到赏赐呢?回答说:他们治理天下,能够相爱互利,又率领天下万民崇尚尊天事鬼,爱利人民。所以天地鬼神赏赐他们,立他们为天子,做人民的父母,人民从而称赞他们为“圣王”,至今不息。这就是富贵事贤而得到赏赐的。

那么富贵行暴而得到惩罚的又有哪些人呢?回答说:象从前三代的暴君桀、纣、幽、厉就是。怎么知道呢?回答说:他们统治天下,互相仇恨和残害,又率领天下的人民咒骂上天,侮辱鬼神,残害万民。所以上天鬼神给他们惩罚,使他们本身被刑戮,子孙离散,家室毁灭,没有后代,万民从而毁骂他们为“暴王”,至今不息。这就是富贵行暴得到惩罚的。

那么,亲近的人行为不善,而得到惩罚的又有谁呢?回答说:象从前的伯鳏,是帝颛顼的长子,败坏了帝的功德,不久就被诛杀于羽郊,那是日月所照不及之处,帝也不爱他。这就是亲近的人行为不善而得到惩罚的。

那么,天所使用贤能的有谁呢?回答说:象从前禹、稷、皋陶就是。怎么知道这样呢?先王之书《吕刑》说过:“尧帝询问人民所患,人民都回答有苗为害。帝尧说:‘各位君主以及在下执事之人,凡是有德之人即可显用,鳏寡之人也没有关系。出于崇高品德的威严才是真正的威严,出于崇高品德的明察才是真正的明察。’于是命令伯夷、禹、稷三君,忧虑勤劳民事:伯益制定典礼,使人民效法哲人;禹平治水土,制定山川的名称;稷教民播种,让人民努力耕种粮食。这三君的成功,使人民大受其福。”这说的是三位圣人,谨言慎行,精心考虑,去求索天下没有被发现的事物和被遗忘的利益。以此上奉于天,天即享用其德;以此下施于万民,万民即蒙受其利,终身不止。所以先王的话说:“这种道,用到治天下这大处来说就不会缺损;用到小处来说,也不会困塞。长久用它,则万民受其利,终身不止。”《周颂》曾说过:“圣人的德行,象天一样高,象地一样广,光照于天下;象日一样光明,象月一样明朗,象天地一样长久。”这说的是圣人的德行彰明博大,坚牢而长久。所以圣人之德,总合天地之美德。

现在的王公大人要统治天下,为诸侯之长,没有德义,那依靠什么呢?他们说必用威力和强权。现在王公大人将会从使用威力强权中得到什么呢?它必然把人民引上倾毁死亡之路。人民对生都十分爱惜,对死都十分憎恨。他们得不到自己所希求的,而常常得到所厌恶的。从古到今,绝对没有以这种方式统一天下、称霸诸侯的。现在王公大人想统一天下,称霸诸侯,将要使自己得志于天下,成名于后世,为什么不看到尚贤这一为政之根本呢?这是圣人崇高的品行所在。

喜欢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08/1697203573356592.html
上一篇:红发晶(红发晶的功效与作用寓意)
下一篇:水地比卦(水地比卦详解)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