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表妹,堂姑知道后逢人便说:这个小无赖,只有他娘当宝
清朝末年,位于浙江省奉化与嵊县接界处,有一个四山环抱的盆谷小村,名为葛竹村。在葛竹村附近,有一座小尼姑庵,香火虽然尚未断绝,但也已罕有人至,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稍微热闹几日。此庵中并无尼姑,只有一名20岁出头的带发修行的女人在庵中独居,一个人打理着庵的田地和房产。
光绪十一年(1885年),小尼姑庵里罕见地来了一位外乡男子,声称路过此地要讨一口水喝。在尼姑庵中独居的王采玉,一向乐于助人,闻言并未拒绝,当即将该男子请至屋内落座,自己则到内院取水去了。
不一会儿,王采玉将一碗水端给了那名男子,没想到的是,那名男子在接过水后并未立即饮用,眼睛反而一直盯着王采玉看。王采玉虽然当时只有22岁,但已经有过婚姻经历,而且生活一向独立自主,不是软弱之人。
见陌生男子如此无礼地盯着自己看,王采玉以为该男子动了歪念头,又羞又怒,当即就要下逐客令。就在此时,这名男子竟然又口吐狂言:“你未来必生贵子!”王采玉虽然是带发修行,但也算是半个出家人,男子对她说这样的话,实在有些欺人太甚。王采玉闻言,怒不可遏,立即就拿起扫把要打人。
那名男子见状,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言语不妥,已经触怒女子,一边道歉一边解释,自己是一个相士,精通相术,见王采玉有“福相”,所以才有所失态。虽然男子道歉的态度很诚恳,但他的说法太过荒谬,王采玉恐惹麻烦,没有继续搭言,而是转身进入厨房,再不出来了。
男子见王采玉转身走入厨房,不仅没有恼怒,反而惊喜地叹道:“真是福相,未来必生贵子。”因为担心王采玉误会,他一边感叹一边向门外走去,走出屋子后,还不忘回头对王采玉高喊:“你年纪轻轻,还是听我劝告,早些择人而嫁吧!”言罢,也不再纠缠,转身便离开了尼姑庵。
对于这名陌生男子的话,王采玉是又怒又疑。她怒的是,自己3年前刚刚有过一段婚姻,生活也算幸福美满,并生有一子。遗憾的是,孩子3个月就夭折了,丈夫也在不久后的瘟疫中病死。从此以后,落下个“克夫克子”的恶名,精神上万念俱灰、生活上走投无路之下,这才在机缘巧合下进入尼姑庵带发修行,这名男子竟然说自己是“福相”,明显是一个江湖骗子。
但王采玉同时又心中有疑惑,毕竟陌生男子的话是“美言”,万一他说得话是真的呢?笔者以为,王采玉当时有这样的心境,与她所处的情况有很大的关系。
其一,王采玉当初到尼姑庵出家的时候,本意是削发为尼,但她的母亲不同意,坚持让她带发修行。所谓的带发修行,其实就是为自己日后还俗留了后路,方便在遇到合适人选的时候再嫁。
带发修行的女人剧照,非本文所描述之人
王采玉自然也明白母亲的想法,但最终并未反对,说明在她内心深处,并未决心断绝尘缘,仍然保留了再嫁之心。当然,有这样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她进尼姑庵时也就20岁出头;
其二,彼时的村庄里封建思想尚浓,对于相士的话总有几分相信。尤其是相士所说的是吉祥话,作为当事人自然希望美事成真。王采玉身为清末时期的女子,最大的心愿便是嫁得好、生得好,如果未来真能再嫁,生下一个“贵子”,又何尝不是王采玉心中所愿呢?所以,她虽然表现得很愤怒,也知道相士的话未必可信,但仍然希望相士所言可以成真。
本来这件事不算什么大事,虽然令王采玉的内心掀起了一些波澜,但很快就被王采玉抛之脑后,继续过起了掘笋养竹、种菜植瓜的田园生活。
巧合的是,此事过去没有多久,王采玉的堂兄王贤东,返乡途中经过尼姑庵,便进庵探望王采玉。兄妹二人叙过家常后,王贤东再次提及王采玉的婚事。
王贤东对王采玉说:“彩玉,你如今年纪尚轻,未来岁月悠长,想在此地独居终老,恐非易事。”王贤东语气诚恳,触动了王采玉的苦处,加上前不久那位陌生男子的话,一时间让王采玉沉默了。
带发修行的女人剧照,非本文所描述之人
见王采玉不说话,王贤东觉得事情有转机,便将自己的东家蒋肇聪的情况,给王采玉介绍起来。王采玉听王贤东开口介绍蒋肇聪,也没有阻止,一直听他把话说完。
蒋肇聪是奉化溪口蒋家第二十八代子孙,其父名为蒋斯千,曾经靠经营一家盐铺,积累下不少的家资。太平天国义军进入江浙期间,蒋斯千停止经营盐铺,开始过上衣食无忧、吃斋念佛的休闲日子。
蒋肇聪成人后,继承了父亲的经商基因,在经商方面极具头脑。父亲蒋斯看出了蒋肇聪在经商方面的天赋,命他重操自己的旧业,将停业多年的盐铺重新开张。蒋肇聪果然不负众望,玉泰盐铺在他的掌管下,日进斗金。
随着玉泰盐铺的生意规模不断扩大,盐铺内的员工也随之增加,王采玉的堂兄王贤东,就是在此时进入了玉泰盐铺,由于工作严谨、正直可信,很快就得到了蒋肇聪的信任,让他掌管店务兼司账务。
蒋肇聪为人精明,无论谁与他做生意,都很难占到他半点便宜。久而久之,蒋肇聪被溪口人称之为“埠头黄鳝”。在他的悉心经营下,无论是生意还是家庭,都十分美满。
蒋肇聪的原配妻子徐氏,是附近白岩村人,嫁给蒋肇聪以后,给他生了一子一女。男孩名为瑞生,女孩名为瑞春,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蒋肇聪虽然机关算尽,聚敛财富,经营家庭,最终却还是算不过命运。
光绪八年(1882年),徐氏因病去世。蒋肇聪当时已经42岁,膝下一双子女年纪尚幼,中年丧妻之后,他的家庭生活一团乱麻。蒋肇聪在生意场上虽然得意,但对于照顾孩子却束手无策,经常长吁短叹,极为愁烦。
为了解决子女照看的问题,蒋肇聪萌生了迎娶一个继室的想法。店内学徒孙琴凰得知东家的想法后,立即表示可以将自己的姐姐介绍给他,经孙琴凰撮合,她的姐姐正式嫁给蒋肇聪。蒋肇聪娶了继室以后,家里的大小事务就不用再分心,生活重新回到正轨。
遗憾的是,这样的日子仍然没有长久,仅仅过了两年左右,他的继室就在一场瘟疫中死去。蒋肇聪中年连续丧妻,令他备受打击,精神萎靡,家中大小事务以及照顾孩子的事情,再次让他终日忧烦。
王贤东此时已经跟随蒋肇聪多年,是蒋肇聪信任的老伙计,见东家蒋肇聪如此痛苦,有心为其分忧。他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自己的堂妹王采玉。只不过他与王采玉多年未见,且听闻她如今在尼姑庵出家修行,无法确定王采玉是否愿意还俗改嫁。为了试探王采玉的想法,王贤东这才谎称返乡,向蒋肇聪告假,直奔王采玉所在的尼姑庵而去。
所以,王贤东称自己是返乡路过,其实所言不实。但王贤东并无恶意,他极力撮合堂妹王采玉与东家蒋肇聪的婚事,也是出于善意。
从堂兄王贤东介绍完东家的情况以后,王采玉心中原本被陌生男子所激起的涟漪,此刻在王贤东的刺激下,再次掀起波澜。王贤东问王采玉的想法时,王采玉并未直接作答,而是对王贤东说:“此事还得跟母亲商量后再说。”
带发修行的女人剧照,非本文所描述之人
从表面来看,王采玉此话的意思是母亲尚在,婚姻大事需由母亲做主。但她的话中其实也表达了另外一层内在含义,她已经同意了婚事,只要王贤东说服她的母亲,此事就算成了。王贤东久经社会,颇有见识,自然对这种女孩子的心思了解。王贤东兴奋之余,当即决定动身前往葛竹村,找王采玉的母亲姚氏商谈此事。
王贤东拜见姚氏,并将此行的目的开门见山地向姚氏摊牌。姚氏得知王贤东已经试探过女儿王采玉的心意,当即大喜,答应下这桩婚事。
蒋肇聪虽然家资颇丰,且为人精明能干,但他当时毕竟已是中年人,比王采玉要整整大了22岁。姚氏为何听了王贤东的话以后,果断同意了这桩婚事呢?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当年王采玉要出家的时候,姚氏就极力坚持,让她带发修行,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王采玉有机会还俗嫁人;
其二,蒋肇聪虽然年龄比王采玉大22岁,但蒋肇聪的婚姻经历与王采玉相似,都是丧偶。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蒋肇聪才不会嫌弃王采玉“克夫克子”的凶名,愿意迎娶王采玉填房。
基于这两点,姚氏对于女儿可以再嫁非常高兴,毕竟她年纪轻轻,独居尼姑庵始终让她担心。嫁给蒋肇聪以后,不仅衣食无忧,还可以得到庇护,自然令姚氏开心不已。
王贤东与姚氏分开后,姚氏找到王采玉,商量嫁给蒋肇聪的婚事问题,以便做出最终决定。王贤东则匆忙返回玉泰盐铺,向东家蒋肇聪道喜。在两人的极力撮合之下,蒋肇聪与王采玉的婚事很快就促成。
光绪十二年六月,王采玉还俗,嫁给大自己22岁的蒋肇聪,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当时,蒋肇聪45岁,王采玉23岁。婚后,老夫少妻十分恩爱,王采玉也从尼姑庵里的修行者,摇身一变成为了玉泰盐铺的老板娘。
王采玉嫁入蒋家以后,可谓是如鱼得水,对于此前家道中落,嫁人后丧夫丧子的命运,似乎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由于王采玉有过带发修行的经历,加上她信佛教很虔诚,很快就与同样信仰佛教的蒋斯千拉近了关系。此时的蒋斯千虽然年过古稀,每日诵经念佛,不理其他事情,但在蒋家还是很有话语权的。得到公公蒋斯千的支持,王采玉在蒋家的主妇地位十分稳固。
另一方面,王采玉心地善良,对于蒋肇聪前妻所生的男孩瑞生和女孩瑞春十分宠爱,视如己出。瑞生和瑞春也对王采玉十分依赖,非常愿意接受王采玉的照顾,使蒋肇聪可以安心经商,不必再为家中事务愁烦,深得蒋肇聪的喜悦。
最重要的是,王采玉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女性,将家务打理妥当的同时,还能帮忙打理玉泰盐铺内的一些琐事,与店里的上上下下都相处得十分融洽。蒋肇聪得此贤内助,如虎添翼,事业更上一层楼,人生春风得意。次年秋天,王采玉妊娠。
一日,蒋肇聪外出办事时,留王采玉在店里照看。因为王采玉怀有身孕,公公蒋斯千不放心,便来到店里读经,防止店内伙计们遇事不决。
王采玉在后屋休息时,突然听到有客人进入玉泰盐铺,说话的声音极为耳熟。王采玉连忙端茶送入客厅招待。见到那位客人的面孔后,这才知道为什么会觉得他声音耳熟,原来,此人正是当年在尼姑庵内劝她嫁人并声称她未来“必生贵子”的陌生男子。
王采玉与他上次见面时还是带发修行之人,如今却已嫁做人妇并怀有身孕,当即觉得有些难为情,便在奉上茶水后,说了一句:“客人请宽坐”,就匆忙返回后屋去了。
王采玉回避男客人并无不妥,公公蒋斯千未觉有异,又正好读完一篇经文,便合上经书,主动上前招待起这位客人。那名会看相的男子对蒋斯千并不避讳,直言相告,自己此次前来乃是找老板娘王采玉的。
蒋斯千又惊又怒,哪有男子登门要找老板娘的呢?此举实属无理。但那名男子并不着急,随后说出了王采玉有福相,未来“必生贵子”的看法。
听闻蒋家后人会出贵子,蒋斯千的态度缓和了不少,随着两人交谈渐深,蒋斯千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最后,那名男子离开时,蒋斯千拿出一封红包塞进他的手中,那名男子也不推辞,也不道谢,拿了红包便转身离去了。
封建思想在蒋斯千的脑海中早已根深蒂固,听闻陌生男子的解释后,对他口中的“王采玉必生贵子”的说法深信不疑。从此以后,王采玉在蒋家的地位更好,待遇更好,蒋斯千对她是处处呵护,生怕伤了她腹中的胎儿。
1887年10月31日,王采玉在玉泰盐铺的后楼分娩,蒋肇聪连忙派伙计去找接生婆,蒋斯千则早就在玉泰盐铺的店堂里等候消息了。此时的蒋斯千很激动,同时也很紧张,毕竟王采玉会生贵子的说法,只有真正实现了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而实现“生贵子”的目的,首先生出的孩子得是男孩才行。
王采玉当天分娩很顺利,接生婆抵达玉泰盐铺后楼的时候,王采玉已经快生出来了。接生婆很顺利地接生了孩子以后,为孩子熟练地进行了一番清洗。等到确定了孩子的性别以后,立刻高声大喊:“恭喜恭喜!添了一位小老板了。”
只因为这一句话传出来,王采玉因为母凭子贵而高兴,蒋肇聪因为蒋家添丁而高兴,蒋斯千则因为王采玉会“生贵子”的说法没有被打破而高兴。孩子出生在蒋家的一片欢腾之中,如众星捧月般争相探视。
蒋斯千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很快就稳住了情绪,默思片刻后,开口说了一句:“这孩子就取名叫瑞元吧。”瑞元,也就是。
瑞元出生以后,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蒋斯千和王采玉,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个孩子到底未来能不能成贵子?那个陌生男子的相术到底是否准确?尤其是蒋斯千,最想提前预知到结果,因为以他的年纪,已经无法等到孩子长大,亲眼去见证最后的结果了。
最终,蒋斯千与王采玉决定,找一个算命先生替瑞元算下八字,看看未来的命运是否富贵。通过一个算命先生,去印证另一个相士的结论,这种办法虽然没有半点科学性可言,但蒋斯千与王采玉对此却深信不疑。
两人找来一个算命先生,将瑞元的生辰八字给了他,算命先生经过一番推算以后,告诉二人,“八字格局特别,生克相济,日后会大富大贵。”虽然算命先生的不经之谈没有什么可信性,如果瑞元日后没有大富大贵,他们也不会对此负责,但这样的说法却极其符合蒋斯千和王采玉的心愿,令二人对此深信不疑。
清朝末年的算命先生,非本文所描述之人
蒋斯千和王采玉,将未来带领家族飞黄腾达的愿景,全部寄托到瑞元的身上。此后,瑞元在蒋家一直备受宠爱,已经达到了“溺爱”的程度。“惯子如杀子”的说法绝非危言耸听,在溺爱中成长的瑞元,逐渐成为一个“顽童”。
瑞元四岁那年的除夕夜,蒋家的年夜饭就快准备好时,提前在家中大八仙桌上摆好了碗筷。彼时的家规甚严,蒋家也是如此,一般都要等长辈入座后,其他晚辈才能陆续入座。但瑞元却自幼受到蒋斯千娇惯,很多规矩都与他无关。
四岁的瑞元见到桌子上已经摆好碗筷,知道马上就要开饭,也不管长辈们是否入座,便独自提前坐到了一张椅子上,等待上菜。蒋家人对此也早已习以为常,没有人对他进行呵斥,各自忙各自手中的事情。
直到年夜饭的饭菜备齐以后,蒋家人开始陆续上菜的时候,这才惊讶地发现,瑞元靠在一张椅子上,已经不省人事了。蒋斯千心急如焚,立即派人去请大夫,等大夫来了以后,才发现瑞元竟然将一根筷子了喉管,导致昏迷。
筷子取出后,瑞元口吐鲜血,奄奄一息,索性后来疗养得法,这才保住了性命。事后,王采玉问瑞元,为何要将筷子捅入喉中?瑞元答道:“我想测量一下从口到胃的长度。”他的回答,令王采玉哭笑不得,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因为疏于对瑞元的管教,才导致了这次危险的发生。
由于筷子入喉时对嗓子造成了伤害,蒋斯千十分担心瑞元因此无法说话。他趁瑞元睡觉的时候,问守在床边的王采玉:“瑞元能否正常说话?”王采玉还未答话,睡醒的瑞元大声对蒋斯千说道:“我会说话,我没变哑巴。”蒋斯千闻言,开怀大笑。此后,王采玉在瑞元的培养上下了很大功夫,也得到了蒋斯千的极力支持。
瑞元十四岁时,很喜欢与他一起读书的表妹,有意长大后娶她为妻。此事被堂姑知道后,非常不高兴,逢人便说:“瑞元这个小无赖,他娘还当宝贝一样,未来一定不成器,我女儿怎么可能嫁给他?”
这话传入王采玉耳中时,对她的刺激很大,因为她一直认为自己的儿子是“贵子”,所以想找个比瑞元表妹更好的儿媳,证明他的不平凡。最终,王采玉托人与货店老板毛鼎和说媒,为瑞元娶了他家的女儿毛福梅为妻。
毛家是岩头一带的望族,瑞元又是当地有名的“无赖”,王采玉能给瑞元娶到这样的儿媳妇,是一件令她觉得十分光彩的事情。可惜,瑞元自幼被宠溺坏了,性情顽劣,且不听长辈教诲。
在结婚当天,由于违反当地婚俗,去抢拾爆竹蒂头,气得王采玉嚎啕大哭。当天夜里,瑞元竟然离开婚房,到母亲的房间里去睡觉了,抛下毛福梅一个人在婚房里哭到天亮。王采玉虽然生气,竟然无可奈何,只能由着瑞元的性子胡闹。
按照奉化的风俗,成婚以后,新女婿要在正月初二到岳父家拜岁。蒋毛两家对这件事非常重视,王采玉和毛福梅提前准备了丰厚的礼物,送瑞元离家时,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不要失了礼数。
毛鼎和则提前准备了宴席,并邀请了各方亲朋好友,就等着新女婿瑞元上门了。结果,左等右等,瑞元却始终没来。一直等到太阳偏西了,入席的亲朋好友陆续开始离开,毛鼎和虽然焦急万分,却也无可奈何,只得继续派人去寻找瑞元。
最终,毛鼎和的大儿子毛武宝,在毛家祠堂里找到了他,原来他一直在那里“串花灯”呢!毛鼎和闻言,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等见到瑞元以后,对他大声斥骂道:
“你,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还有脸上门来出丑?蒋毛两家的门风都给你败光了!”
瑞元却不以为意,反而对岳父的行为非常不满,竟然没有认错也没有道歉,直接转身回家去了。
无论瑞元做出多么荒唐的事情,王采玉都会全力支持他。即便是在瑞元后来反袁时被通缉,她也始终对儿子提供支持。
1921年,王采玉58岁,已经年近花甲。彼时的瑞元虽在粤军任职,却处境堪忧,得以在家中陪伴老母。只是,王采玉的病情愈发沉重,已经到了药石无灵的地步,于6月14日溘然辞世。
王采玉半生坎坷,历尽艰难,为了一句“必生贵子”,费心尽力培养瑞元,多次被瑞元气得落泪,却始终没有放弃顽劣的瑞元。可惜,“必生贵子”的愿望,她始终也没能亲眼见到。
后来,为了其他女人,坚决要与毛福梅离婚。这个曾经让蒋家“骄傲”的女人,照顾多年的女人,就这样在他的逼迫下,无奈的同意了离婚。如果王采玉泉下有知,不知对此作何感想?
【永昌民俗】传统婚嫁礼俗之婚姻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婚姻多属“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实际上,一夫一妻制只是针对一般民众而言。家庭富有者一夫多妻,纳妾娶小的现象普遍存在。婚姻讲究近亲不婚(指兄妹、翁媳、母子,即使名义上的关系,也不能通婚),同姓不婚(指同宗),仇不婚,恶疾(指遗传病)不婚。与母亲一方血缘关系的禁限则不严格,存在姑舅表亲、两姨表亲的现象。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普通人皆重视婚礼程序的完整进行。
明清以来,基本沿用宋代“朱礼”婚俗,直至时期,没有大的改变。男女15岁左右,开始 议婚订婚,17、18岁即可结婚。有订“娃娃亲”的,也有取“童养媳”的习俗。由于妇女受封建社会的束缚,夫死不能再嫁,在时期,寡妇改嫁受到多方面的责难,由于婆家重索彩礼等,出现了“抢寡妇”的恶习,十八年(1929年)以后,寡妇改嫁,逐渐得到社会的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寡妇再嫁也视为喜事。同时,彻底废弃了“童养媳”、“娃娃亲”的习俗。
传统婚嫁一般有以下几个程序:
纳采 在传统的婚嫁礼俗中,“纳采”是传统婚娉程序“六礼”中的第一礼,是“纳其采择之礼”的意思。即男家请人向女家说明缔结婚姻的请示。相当于现在的所谓“提亲”、“说媒”。旧中国时期盛行包办婚姻,青年男女没有自主权。到当婚、当嫁的时候,男家家长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人家提亲。
通行的婚聘条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门当户对”。门当户对除了家庭社会地位以外,还有经济条件、家庭世系、职业等等,结婚当事人本身的条件也给予考虑。
尽管是婚聘的第一个步骤,纳采也要携带礼品的。这些礼品是有象征意义的。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夫妻合好的,还有代表妇女柔顺的,也有代表一般情性的物品。
问名 纳采既准,也就是女家收下了礼物,接下来就是婚仪的第二步——问名,这就是请媒人持帖去问女方的姓名及其年庚八字,以便回去占卜吉凶,相当于“请八字”。旧时人们的阴阳信奉观念极重,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又有属相结合相冲之忌,一事不合,婚事便没有成功的希望。问名除了问清上述的命相等,还包括问请女子为谁氏所生,是亲生还是收养,是正宗还是继室所生。
问名时也要携带礼物。有的地方问名之后,男女家双方要交换“草帖子”,也就是互相通告各自的情况。
这种“八字”是写在一张红纸上的,纸宽约一寸,长约八寸,上面写的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其格式如下:
男××乾造○○年○○月○○日○时建生
女××坤造○○年○○月○○日○时瑞生
上面所写“八字”数,习惯上必须是偶数才行。假如出现奇数的话,就随便增减一个无关紧要的字凑成偶数。男女两家收到这种八字以后,就赶紧烧香供在正厅神佛祖先之前放3天。假如在这三天期间,家里发生吵架、失窃、摔坏东西及其它意想不到的突变事故,就都被认为是不吉之兆,那这门亲事就泡汤了。反之,就认为是出于神佛和祖宗的保右,乃是大吉之兆,这门亲事就可以继续谈下去。这时男女双方都要请算命先生来批“八字”,看看男女当事人的相性如何,如果相性好,婚事就继续进行,不好就免谈。假如一切都很顺利,这门婚事才能进入正题,也就是开始谈论聘金和嫁妆,以及男女双方各种其它问题。
纳吉 问名之后的第三个步骤是纳吉。在问名和纳吉之间,有一个内容并不算简单的“地下工作”,即合婚,这也可以看作是纳吉的一部分内容。传统的婚姻不仅以“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为依据,而且也把“天神之光”作为依据。问名之后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考察双方缔结婚姻的可能性。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合婚,称批“八字”。婚姻能否成立,这是最为要紧的一天。倘若其它方面的条件都比较相符,“八字”不合,也只好就此拉倒,无法再进行下去。
所谓“八字”,和我国传统的历法密切相关。我国古代以干支纪年、纪时,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组成的60组名目及其顺序分别指代着一定的年、月、日、时。每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由四组干支指代,共有八个字,这就是“生辰八字”。此外,古人为了便于记忆,又用12种动物来配十二支,形成了人的十二属相(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由生辰八字,一望可知其人的属相,由两人属相的合与不合就可以判定婚姻是否相宜。关于这方面的合与不合,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如“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长久,蛇兔必定富”……不合的如“白马怕青牛,羊鼠一定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如此等等。不过如果把此类俗谚收集到一起,就会发现其矛盾百出,由此也不难看出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可言的。
批八字涉及属相之外,还涉及阴阳五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每一个人的命相,又可以根据生辰八字推算出来,从而也可以判断婚姻的吉凶。
纳吉之后,“婚姻之事于是定”,双方交换的帖子类似于后世的结婚证书。此后,男女双方都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婚姻的终止再不是随便的事情,而要经过双方的协商或外人的调解。同时,男方逢年过节都要给女方家送礼,并且还要供给女方四季衣物。正是因为纳吉的这种特殊意义,人们才对其象征性代表---贴子格外重视,称其为“龙凤帖”。
纳征 纳征即男女双方缔婚之后,男家送聘礼给女家,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下彩礼、过礼。只有此项仪式完成后男家才可娶女方。
纳征是婚姻习俗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环。因此,传统的婚姻被称作“买卖婚姻”。
旧时的纳征相当于现在的聘礼。送礼时间,一般定于新婚过门前一个月。
纳征,是传统婚姻习俗中最重要、也是有特色的一环。当男家去女家送聘礼时,必须选择偶数的吉日,由媒人和男方父母家亲戚等,携带聘礼去相亲。把“生庚”二字用金线缝在红布上,所带礼物包括簪、镯、戒指、猪羊肉、酒、绸子、布、蜡烛、礼香、耳饰、合久(馍)、钱等。聘礼都陈列在由两个人抬的大食合里,然后送到女家。有的人家还要雇用吹鼓手,沿街吹吹打打。
聘礼的目录表,是用红纸摺成十二折,如果是男家送给女家的,上面就写“端肃”二字,内容是摘《礼记》中吉祥的句子。
所谓“婚书”,就等于今天的结婚证书,男家送女家的叫“乾书”,女家送男家的叫“坤书”。
接过聘礼的女家,取出其中一部分聘礼,送还男方作为答礼,也叫回礼。然后男家才接受女家的酒筵款待。
这时男家和女家已经结成之好。男家要把婚书供在神佛与祖先神位之前,报告已经和×家结成亲戚。
假若女家预计将来结婚时要陪巨额的嫁妆,那女家就可不必客气地收下男方的全部聘礼,只取出一小部分作为男方的回礼;反之,如果预计以后不能陪送丰盛嫁妆时,就很客气的收下男方的小部分礼物,绝大部分都以谢礼的名义璧还男方。所以比较有经验的人,从女方所收聘礼的多少,就可推知将来嫁妆的多少。
请期纳征之事完结后,婚姻基本缔结,接下来就该迎娶过门了,而此前的准备工作就是请期。请期就是男家占卜择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让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也就是所说的“择日子”、“送日子”、“探话”等。古礼请期用各色礼品。请期仪式过程中,进行婚仪的第二次占卜活动,大体与问名后的占卜相同,主要是选择适当的迎娶吉日,合婚良辰,以及合适的迎亲、送亲之人。占卜的选择中心仍然是八字与属相。首先是选择吉日良辰,民间一般选双月双日,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八月十六等。不过嫁娶月份一定不能犯男女双方的属相忌讳,否则“犯月”;合适的月份诸如“正七迎鸡兔” 等,则为“行嫁月”,可以嫁娶。迎亲、送亲的也不能犯属相的忌讳。古时候的请期似乎是口头进行的,后世则口头、书面皆有,尤其是世族大家或小康的耕读之家,大多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也就是所谓的下婚书。
迎亲俗称娶媳妇。在男女双方商定好的吉日良辰,男方前往女方家迎亲。新郎、新娘在婚礼举行前的清晨,在各自的家中都要“上头”,即挑选有福气(好命人、父母兄弟姐妹俱全的人)的老人为其梳头。新娘还要挽面(绞脸)。按照旧时风俗习惯,妇女除非结婚,绝对不可以剃掉脸上的汗毛,唯独在结婚的前夕,也就是在上“头髻”之前,才能开始人生第一次的“挽面”。方法是由一名具有“挽面”经验的妇女,手拿一根坚韧的细线,用两手使线呈两角交叉状,紧帖在出嫁女子的脸部,然后用手一张一弛,就可以拔掉脸上的茸毛,使脸部光彩明净。迎亲时,富有之家准备新娘乘坐的四人抬花轿一顶,一般人家用母畜(骒马或草驴,不用骡子)迎娶。迎亲的人数必须是单数,而送亲的人数必须是双数。迎娶之日,由新郎、媒人、男女傧相携带四色彩礼、请柬、妆奁等,前往女家。在女方祖先香案前上香、献供品、奠酒、跪拜。并向女方贵亲行礼。然后接受女方家筵请。随后,新娘着“朱衣”、戴盖头、佩红花,由喜相男子抱上轿(或马、驴),至亲好友送往男家,俗称送亲。旧时迎亲时,要请一班“吹响”奏乐,营造喜庆气氛,同时,女方派人将新娘嫁妆箱、柜等送往男家。也有男方派专人将新娘嫁妆箱、柜等接往男家的。在嫁妆箱内要放上压箱钱和开箱钱,到男家后要赏压箱的和开箱的人。迎亲时,还要带上伴女钱若干,用红纸包裹。到女家后,由女家散发伴女钱。轿夫起轿时,男女双方都要赏轿夫礼品(多为钱币),名曰起轿钱。新娘离家的时候要哭,意在“赶煞”,亦是不忍离别之意。迎亲路上若遇其他迎亲队伍,则互换手绢之类小礼品,以防相冲。迎亲的路线除中间大路外,尽量不走重路。新娘到男家门口,脚不履地,或用毡毯铺地,新郎将新娘抱至洞房,洞房门口设一大火盆,抱“轿”者必须踏越其上再由两个福命双全的伴娘陪伴新娘。女方送亲者由专人迎接,先至庭房上香,行礼,再待以茶点筵席。新娘娶来后,择吉时结发拜堂。拜堂前,先为新娘梳妆“上头”(即将发辫改换成高髻),俗叫破面。先由新郎挑去新娘的盖头,“上头”者 打开发辫 ,新郎先梳三遍,蓖三遍,后由“上头”着蓖,挽成高髻。破脸后,拜堂。礼毕后喜娘领新夫妇入洞房,安排新娘喝交杯酒、吃交桌饭。至此,婚姻过程结束,“六礼”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