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话真傲娇!简单的一个“破”字,这些用法只有潮汕人才懂
潮汕人,即过去所说的潮州人,即潮州民系、潮汕民系。根据基因、人类学和史学调查研究,除占比较少的、肇始于“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外,潮汕人的先民基本来自中国北方,是历代从中原南下福建而后迁入粤东地区的早期汉人后裔。
由于很好地保存了自己的地区文化,潮汕人被戏称为中国的第57个少数民族。
当然啦,这是玩笑性质的话。不过,这句话也反映出了潮汕文化的独特性以及潮汕人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保护。
对于文化的传承,语言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可不是嘛,一口熟悉亲切的潮汕话不仅是潮汕人对自身文化的坚守,亦是潮汕游子在外辨认“胶几人”的“暗号”。
哈哈,是哒,我们的“潮汕方言小课堂”又开课了,今天,要讲的这个字是什么呢?
这······
这个字有什么好说的,“破”的意思还不简单吗?
作为全国通用的“破”字大概有下面这些用法~~
不过,作为潮语的“破”字,它的意思,可能就只有潮汕人才懂了。
“破家”
潮语“破家”中的“破”是“破亡、衰败”之意。
“破家”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经常出现,如:《韩非子。显学》:“儒者破家而葬,服丧三年,大毁扶杖,世主以为孝而礼之。”意即“儒家主张倾家荡产地大办葬礼,守丧需经三年,要悲痛到身体受损伤、扶杖而行的程度,当今君主认为这是尽孝,很尊崇他们。”
至于潮汕人口中所说的“破家仔”,就是“败家子”的意思。若是家中有人肆意挥霍钱财或者烂赌成性以致败家,就会被长辈大骂其为“破家仔”。
“破嘴”
“破嘴”这个词语并不是说一个人的嘴巴破了、受伤,在潮语中,“破嘴”比喻人胡乱说话、乱嚼舌根。
想一想,嘴巴“破”了,才会装不住话,口无遮拦,这个比喻还真是生动形象呢~~
“破相”
“破相”这个词语同样是潮汕独有的。这个词语有两个意思:一是身体缺陷或生病体弱;二是相貌受损。
究其源,其实古已有之。
《广雅》释:破,坏也。
而“相”代指身体。身体坏,即生病,可以说直观准确。
“破日”和“破月”
以上所说的“破”的含义,几乎全都是含贬义或不祥之意。要说到不吉利,这两个词语更能体现,这就是同样是潮汕人才有的“破日”和“破月”。
“破日”是指不吉利的日子;而“破月” 是指某一属相在某月受难,谁在该属相年生于该月就属破月。
由于一些老辈人十分忌讳“破月”出生的人,也导致了一些男女被迫无法结合的问题 ,这大概属于迷信问题,这里不赘述。
“呾破”
“呾破”就是“说破”的意思。
“呾破无酒食”是潮人常用的口头禅,也是一句潮汕俗语。“破”是“明白、剖析”之意。其本义是指“事物说穿,就再也没有酒可以喝了”
民间传说中,“呾破无酒食”有几个不同说法的典故,这里讲讲其中一个。
宋朝年间,有一位老板在澄海程洋冈开瓷窑,聘请江西省景德镇一位技艺高超的烧窑师傅,此师傅嗜酒如命,又贪女色。师傅对于烧窑的技艺,虽多有传授,但对如何掌握火候,却秘而不宣。他自己说:“呾破无酒食”。老板有一位小姨太,长得颇有姿色,烧窑师傅平常喜欢对她献殷勤,甚至动脚动手。小姨太对老板说,她要让师傅掌握火候的奥秘暴露出来。
有一天,小姨太陪烧窑师傅喝酒,师傅满心高兴喝得醉醺醺,窑工催他看火候,他一拖再拖,小姨太故意再三劝酒,窑工再次催他时,他不耐烦地说:“你们自己去看,烟囱的烟直了,火候也就够了。”
师傅观火候的奥秘露馅了,自知不但“无酒食”,连饭碗也弄丢了。从此,“呾破无酒食”这句俗语也就流传开来。
哈哈,这位师傅难道不是因为太过好色才没酒喝吗?
“看破”
“看破”的意思就是“看透”,这个比较好理解,这里也说一个和这个词语相关的故事吧。
从前,有一个穷汉子,经常有上顿没下顿。这天下午,大半天没有一粒米下肚的他饿的眼冒金星、天旋地转,突然喜从天降——一只半大的鸡觅食误进他家,他把鸡藏了起来,准备“风波”一过就把它宰了吃!
他刚把鸡藏好,门外就传来邻居老婶的叫骂声:“刮千刀的贼,把我一只五、六斤重的鸡偷走了!”直闹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乡亲们七嘴八舌议论着:五、六斤重的鸡要养多久啊,吃掉了多少粮食?!这贼不得好死!汉子越听越不是滋味,越听越生气。于是,抓着那只不大的鸡走到老婶面前说:“这鸡一斤都不上,哪里有五、六斤?看破阿老婶你支嘴!”老婶虽找回小鸡,节操却碎了一地!(来源:潮汕生活)
潮汕习俗:在潮汕一有事,潮汕人就会这样做
在潮汕民间谁家有什么喜事、大事、白事,总是不喜欢关起门来处理,要亲戚朋友们地一起安排。于是潮人习惯称参加筵席为“食桌”,办理筵席则称“做桌”,它既最隆重,又最讲究,乃是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
小时候,听到“食桌”这两个字,潮汕的孩子就禁不住心花怒放、口水直流,这意味着又有“旁派”可以吃啦!
“做桌”“食桌”以庆贺或吊慰之,而且不同人生礼俗的“桌”又各有各自的菜式、进食程序和饮食礼仪,从而形成了一套别具地方特色的饮食习俗。,也就是请大家吃饭。过去同村的都是同种族的族人,要让同种族的人都潮人习惯称参加筵席为“食桌”,办理筵席则称“做桌”,它既最隆重,又最讲究,乃是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
在潮汕地区,举凡庆典、乔迁、婚娶、寿诞、丧葬等红、白喜事,人们都会聘请厨师“做桌请人”,其中尤其是诞生礼、成人礼、婚礼、做寿、葬礼等潮汕人生礼俗更是离不开“做桌”“食桌”以庆贺或吊慰之,而且不同人生礼俗的“桌”又各有各自的菜式、进食程序和饮食礼仪,从而形成了一套别具地方特色的饮食习俗。一开始像是“内部的汇报演出”,后来请的人范围不断扩大,就不仅仅是种族内的人,也包括朋友了,有些“公演”的味道!“做桌”和“食桌”不仅仅是起到沟通友谊的作用,同时关系到脸面。
潮汕人“做桌”时,必须由本人或亲属提前告知客人。客人要去“食桌”时,必须衣着整齐,帽屐整洁。正如《礼记•曲礼》中所说的:“毋流,毋咤食,毋啮骨”。即是喝汤时,切忌汤水流出嘴巴,吃菜时,舌头不要在口中嚼嚼作响,吃肉时不要把骨头啃出响声。
“食桌”时以上十二道菜为标准,多者不限,但一定要是双数。潮汕人用“旁派”这个词来形容菜式的丰盛,民间还有句俗语叫“食十二菜桌过旁派”(吃十二道菜很是热闹)!潮汕宴标配的十二上菜的次序也是要按照规矩来,还讲究“逐一上菜,边上边做”,头道甜点上完之后,要按照先冷后热、先浓后淡、先肉后菜的顺序上菜。上菜时头道菜为甜食,尾道菜为“炒青菜”。这也意味着菜已上完,酒也差不多要收掉,开始要用饭了,工夫茶则饭后才喝。不过,现在流行“甜头甜尾”,即第一道菜和最后一道菜都是甜食,且工夫茶可以第六道菜起穿插其间等。
潮人宴席继承了中国古代"饮和食德"的思想,食桌时注重主客幼尊,而这种讲究在食桌的座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原地区在明代流行八仙桌后就已开始特别强调座位的大小之分。潮人正式的食桌都采用我国传统的红漆的『八仙桌』,即大四方桌。
筵席座位次序一般以长幼、尊卑、亲疏等排列入座。只设一桌的,以厅堂后主壁为向,桌上方左位为主位,称“东一位”,俗称“大位”,桌上方右位为第二位,桌下方左位列第三位,桌下方右位列第四位,桌左方上位列第五位,桌右方上位列第六位,桌左方下位列第七位,桌右方下位列第八位。两桌左右并排的,左桌为主桌,大位略有变更,左桌上方右位为大位,右桌上方左位为第二位,余座位依此交替排列类推。设一桌的排第八位的,二桌并排排第十五位和十六位的,俗称“酒瓶位”,负责斟酒接菜。开席时,坐大位者先动箸,余才可动箸,吃毕坐大位者起身宣布宴席礼成,余者方可散席。宴席座位排列各地有所不同,谁坐大位也因不同宴席而异。
这就是我们潮汕地区一有事,人们就喜欢做的事——做桌和食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