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悦有了新工作》:死亡能教会我们什么?
前不久,B站新出的殡葬题材自制剧《三悦有了新工作》火了,B站评分9.6分,豆瓣评分8.4分,这个分数在国产剧里,算是现象级的了。
因为一直对这类型题材的影视剧蛮感兴趣的,再加上同事一直强烈安利,我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把这部短剧看完了。
看完后的第一感受是:虽然它的硬伤很明显,但总体不失为一部好剧。
不同于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的电影《入殓师》中日本文化特有的肃穆庄重,也不同于今年暑期国内上映的《人生大事》中体现的家庭温情,《三悦有了新工作》充满了闹腾腾的烟火气,带点诙谐的喜剧气息,在凝聚了社会百态的点滴日常中,将讳莫如深的死亡与丧葬话题变得轻盈。
遗体化妆师赵三悦的成长之路
《三悦有了新工作》采取的是单元剧形式,主要通过“95后”女主赵三悦,阴差阳错下进入殡葬行业,成为遗体化妆师逐渐展开。
虽然只有13集,但这部剧却一次性将年轻人求职问题、亲密关系问题、原生家庭问题、女性职场状况、中年困境、死亡尊严等话题全部铺张开。
最终在殡仪馆的这个小环境之中,构成了一个现代年轻人的成长图谱。
故事从女主角赵三悦大学毕业后的生活说起,赵三悦原本是舞美设计科班出身,毕业后找工作连连碰壁,于是整天躺床上刷手机“摆烂”。
她的人生格言是“为什么不能让想卷的人卷,想佛的人佛,喜欢工作的工作,喜欢躺平的躺平”,放到这里的时候,我看到弹幕上很多人打出了“世另我”、“我的互联网嘴替”等评论。
但其实,对于我这个从来没有过叛逆期、从小以“乖乖女”形象长大的人来说,三悦这种丧且宅的摆烂状态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就根本没想过。
因为宅在家“啃老”,三悦每天都被自己的亲妈嫌弃,母女两人经常爆发争吵。一天,三悦和亲妈吵架被赶出家门,坐在天桥上,原本想着“身子一歪,万事皆空”,结果被开寿衣店的大姨劝住,大姨为她找了一份殡仪馆遗体化妆师的工作。
一开始三悦很排斥这份工作,但想到亲妈是开婚纱店的,自己干这份工作肯定能让她生气,“一身反骨”的三悦硬着头皮走进了殡仪馆。
刚开始干这份工作,她很不适应。入职第一天晚上值班,就被躺在尸柜里体验生活的导演秦伟吓晕了过去;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尸体,控制不住地生理性反胃;有一次还挂反了两具遗体的名牌,差点酿成大祸,受到了师父严厉的批评……
之后,三悦在殡仪馆见到了各色人物面对亲人生离死别的人间百态,深受震撼,再加上身边的同事亲切暖心,耐心开导她遇到的难题,治愈她受伤的心灵,这让体会到牵绊和爱的三悦逐渐找到了工作与生活的意义。
期间三悦还和医生罗大淼因为错拿手机的乌龙而相识,相互陪伴,彼此治愈,最终走到了一起,三悦勇敢而又直球式的表白更是看得人神清气爽。
鉴于之前有太多国产剧披着行业剧、职场剧的外衣,上演着狗血烂俗爱情剧,一开始看到女主有感情戏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会不会谈恋爱又变成剧集的“主业”。结果发现感情线只是点缀,好感度直接拉升。
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死亡?
这几年,生死教育成为热门话题,怎样从正视死亡的事实中反思生命,继而活出更丰富的人生,相关书籍、影视剧都有很多。
一直以来死亡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都是可怕的、禁忌的,因为未知,人们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连带着对殡葬这个行业都充满了异样的眼光。
剧里也时刻体现着这类的“歧视”:
三悦去婚礼现场找妈妈,新人无意间听到三悦的工作大呼晦气;三悦入职殡仪馆后找住的地方,却因为工作被无数房东拒绝;化妆科师姐娅男,多次相亲,对方一听到自己的工作就跑了,最终“内部消化”和法医陈枫结了婚……
在生活中我常常听到一些老人对死亡似乎看得很开,他们总是把“自己已经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挂在嘴边,但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
今年国庆回家的时候,我94岁高龄的外公腿疼得厉害,走路都成问题,连续打了五天的吊针才有所缓解。这两年外公身体每况愈下,虽然不想面对,但妈妈还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打针的时候,妈妈原本想问问外公有没有自己准备好东西(我们那边习俗是,有许多东西人一咽气立马就要用到,比如9斤9两的钱纸),结果她看到外公一边打吊针一边在偷偷抹眼泪,怕他伤心生气,就没敢问。
“别看这么大年纪了,自己心里还是舍不得的。”妈妈感叹了一句。我当时听了心里五味杂陈。死亡就像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刀,每个人最终都要面对刀落下的命运,而在这个终将到来的结局面前,我们太渺小了,无能为力。
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死亡?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常常思考这些问题,近年来许多殡葬题材的影视剧也在试图给我们答案。
在电影《人生大事》里,死亡是“人化作了天上的星星”;在日本电影《入殓师》中,死亡被比作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阶段;在台剧《出境事务所》里,死亡被比作“离境”,而殡仪馆就成为了“出境事务所”,都挺贴切的。
《三悦有了新工作》里,编剧通过三悦的视角极力向观众阐述着死亡。比如,三悦会给予奔赴死亡的人以最温暖的陪伴,告诉他们死亡其实没那么可怕。
在剧中,有一位得了绝症的小男孩,已经时日不多。为了满足男孩的心愿,三悦假扮成宇航员的模样,给小男孩庆生。在游乐场的摩天轮上,男孩问三悦死是什么?三悦之后的解释我觉得非常好,她说:
“我们买好票坐进摩天轮,从最底下慢慢升上来,升到最高,看到最漂亮的风景之后,又要慢慢降下去,和风景告别,和一起看过风景的人告别,等到降到最底下的时候,我们就把摩天轮里的位置,让给其他人,这就是死。”
给冰冷的死亡注入一丝柔软,这就是“摆渡人”的工作,就像三悦的大姨说的那样,“死亡就是从这条又暗又黑的路独自向前走,没有回头路,而我能做的就是为他们点一盏灯”。
为往生者燃起一束光,这就是三悦工作的意义。最后三悦从一个什么都不想做的人,成长为一个哪怕能多做一点也要拼尽全力去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蛮横到不讲一点道理的死亡,身为普通人的我们,究竟应该要做点什么,才能抵抗面对死亡时的那份巨大的虚空呢?”
而观众通过三悦的成长与蜕变,也会不断思考自己的人生,当时看完这部剧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总是蹦出“遗憾”“珍惜”“和解”等词语,频繁想起过往生命中那些为数不多的遗憾时刻。
死亡背后的人间百态
在各大社交媒体上,观众评价《三悦有了新工作》的高频词常常是“好哭”,我在弹幕上也时常见到相关的评论。
的确,剧中呈现了许多让人极易共情的个案,每一具遗体背后都聚焦着复杂的世态人情,让人看完直呼“人间真实”:
正在修理手机的年轻店主突然倒地身亡,家乡务农的父母老远拎来最好的棉花,弹一床厚厚的被褥,送儿子最后一程;
独居老人将房产证绑在身上咽气,几个不孝子翻箱倒柜遍寻不获,却无人想到,给亡父换身衣服、擦擦身体;
男子无法接受中年丧妻的打击,整日通过酗酒麻痹自己,还借口是为了“瞒着女儿”,直到自残入院,他才被现实惊醒;
丈夫出轨被情人砍得面目全非而死,妻子尽管悲痛还是拼尽全力创造童话式葬礼,为儿女留下与父亲在人间最后的、也是最好的一次见面……
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年轻男孩魏宁凯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因为服药产生幻觉而出了车祸身亡。生前的他,一直都在隐藏真实的自己,把自己活成父母希望的样子。
6岁生日那年,父母问魏宁凯想要什么生日礼物,他明明想要游戏机却因为母亲的一个眼神说自己要一本《唐诗三百首》;高考完,因为父母希望他填一个好找工作的志愿,他放弃了心爱的园林专业;工作后明明每天不开心,但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样子,连得重病也不敢告诉父母……
最后,魏宁凯的父母在儿子的日记里,看到了令人心疼的一段话:
“如果这一次,我想为自己而活,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注定无法成为你们眼中优秀的儿子,你们还会一样爱我吗?”
父母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的期待成为了压在儿子头上的一块重石。故事的尾声更是“杀人诛心”,魏宁凯的手机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说他经过三轮面试已经成功应聘上园艺师岗位,让他明天就去公司报到。电话挂断,这位失独的母亲泣不成声。
看到这里,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非常难过。魏宁凯这个角色让我想起方方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来自大山里的涂自强是家乡头一个考上大学的贫寒农家子弟,带着村民们盼他“当大官”光宗耀祖的殷切期望,带着乡亲们用零钱帮助凑上的部分学费,他一路徒步打工来到武汉读书。
正在他拼命苦读想要考研时候,父亲去世了,涂自强只得放弃考研将母亲接到武汉同住,面对毕业即失业的窘境,他四处奔走谋职,艰难度日,过着典型的“蚁族”生活。由于母亲无法适应城市生活,谋生又历尽艰辛,涂自强积劳成疾,在安顿好母亲之后默默死去。
对于大部分出身贫寒的农村孩子来说,他们的人生从来都很难做到只为自己而活,他们必须“优秀”才能对得起家人的牺牲与付出,个人的需求只能排在最后。不敢让自己的人生出现一毫一厘的差错,因为没有人可以给自己兜底。
而这样下去往往容易产生两种极端,一种是像魏宁凯、涂自强这样在巨大的压力下走向灭亡,另一种就是比三悦开头的状态还要丧、完全破罐破摔地过自己的人生。
总之在这里,殡仪馆就像一个万花筒,将人世间的光怪陆离照得清清楚楚,极易让人产生共鸣。不过,这部剧被人诟病的点也正是在这里,有许多情节都给人一种“为了感动而感动”的感觉,强行煽情比较明显。
但整体而言,这部剧以殡葬作为切入口,让观众从一件件死亡事件中体味人间百态,从而照见自己的生活,就已经算是成功的了。
农村俗语“坟塌后人发”,为什么坟墓垮塌了,会变成好事呢?
#夏日生活打卡季#我国人的传统习惯,人死后一般情况下都是土葬,以“入土为安”为主要丧葬形式,但排除一些少数的民族,不是实行土葬,而是实行天.葬、水葬、崖葬、火葬等形式的丧葬方法。
因此,过去人们都是以土葬为主要丧葬形式,所以,葬坟是一个非常被大众所关注的一件大事情。
在土葬过程中,死者绝大多数都是放在优质木材打造的棺椁里,再下葬,下葬的穴位非常讲究,一般情况下都是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地下水位必须低于墓地,并且要选择坐北朝南,或坐东北向西南,或坐西北向东南等等讲究。
在古代社会里,把死去的人,当作活人一样来看待,认为土葬是一种离别人世间,去另一个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已,因此,死者下葬后,认为死者已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生活去了,一般情况下都习惯尊从“厚葬原则”,所以,把死者下葬的一个过程,看作是一种告别人世间的离别、送别的一个过程。
人一旦死后,放在木材做的棺椁内,这棺椁在土里,必然会逐渐吸水,在大量微生物的腐蚀后,一般经过几十年,逐渐腐烂分解后,变成腐烂的非常容易破粹的,不能抵抗重力的下压的朽木了。
所以,这些装放死者尸体的棺椁,天长日久便在土壤里腐烂成一层腐殖土,这个时候,死者下葬的坟墓就自然而然地塌陷下去。
这个时候,古代的人们认为,死者现在已经真正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已经真正融入了另一个世界,成为另外一个世界的一员。
那么,死者的后代,看到坟墓一年比一年地塌陷,因此,每年在祭奠的时候,都要扫墓培土,古人不叫培土,而是叫作“添财”。
古代人认为,坟墓塌陷非常严重,就需要添更多的土,才能保持原来的坟冢的高度,添土越多。意味着后代就要添多少的“财”,所以,古代人认为,“坟塌后人发”,坟墓塌陷就是后代人要“添财”的表现。
另外说明古代人,非常尊重死者,崇尚死者,用“添财”、“发财”来告诉子孙后代,每年要给祖坟扫墓添土,保护好祖辈的坟墓,既是一种孝敬祖辈,尊敬祖辈的一种美德,又教育后代不忘祖辈,不忘历史,学习祖辈,传承祖辈的优良传统美德和精神。
从客观上来说,死者下葬以后,棺椁和尸体的缓慢腐化是一种自然变化的过程,并没有像古代人所认为的那样,并没有那样特殊的意义存在。
为什么农村俗语要说,“坟塌后人发”?是古代人用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和崇尚,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并且把这样对死者的尊敬和对子孙后代美好祖未来的寄托,就用这种给坟上添土,就叫作添财,从而表达了死者的后代,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总而言之,农村俗语“坟塌后人发”,是传承古人要经常扫墓添土的习惯,是祭拜祖先,不忘历史,追求美好的未来生活,和向往美好未来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北京:寿衣店入驻小区底商,业主极力反对
今年6月20号,北京昌平区旺龙花园小区底商,入驻了一家丧葬用品店。这个消息迅速在社区居民微信群中发酵。
这家丧葬用品店地下一层,地上两层,面积超过50平米,楼上就是居民住宅,门店的后窗户就开在小区里面,居民上下楼都要从窗户经过。
小区居民刘先生说,自从丧葬用品店进驻小区,一到夜晚,老人小孩都十分害怕,不敢从这条路上经过。
不光是小区居民觉得犯了忌讳,周边商户都反映丧葬用品店影响了生意。
一个售卖丧葬用品的店铺,为什么要开在一个居民区的底商呢?居民刘先生说:旺龙花园小区地处繁华地段,紧邻地铁站和医院,人流量大,底商是正规门面房,自然成为了商户选择的热门地段。
小区居民曾自发组织与丧葬用品店张老板进行了沟通。张老板出示了自己的工商营业执照和房屋租赁合同,说自己是合法经营,而且投入成本巨大,不会轻易搬走。
在街道和物业的斡旋下,双方开了多次协调会,但是并未达成一致意见。
小区居民刘先生还说,丧葬用品店张老板还提出了一笔经济补偿的要求。对此,记者联系了张老板进行求证。
门店半年租金23万5、中介费3万、灯箱两万、装修12万加上加盟费50万,如果再加上误工费,张老板说自己的损失可能会超过百万。
如果换一个地方开店,又是几十万的投入,这笔损失谁来承担。
另外,居民们担心张老板开的寿衣店还有入殓业务,对此张老板回应说绝对不会有这种业务,并保证如果有此类业务,将赔偿小区居民每户五十万元。
张老板说,为了缓和与居民的关系,自己已经把与楼道相连的后窗户进行了遮挡封闭。张老板承诺:自己会严格按照工商执照的经营范围合法经营。如果居民们强行要求自己搬离,也请居民们考虑自己的实际损失,予以补偿。
经过多次沟通,双方充分理解了对方的难处。截止到记者发稿时,丧葬用品店依然没有开业。
记者:郭擎浩 摄像:李昂
编辑:王梓旭 责编:水母
来源: 法治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