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节(粽子节是什么节)

粽子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大家都知道,这一天我们要吃粽子,赛龙舟,但你知道这些习俗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吗?

关于吃粽子,传说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为国家而投江殉国,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咬食屈原的尸体,就把粽子扔进江里,让鱼虾吃粽子而不是屈原的遗体。从此以后,人们开始在端午节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至于赛龙舟,也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他投江殉国后,当地的渔民们为了找到他的尸体,就划着龙舟在江里寻找。为了让屈原的遗体下落不明的传统不再重演,后来人们就开始在端午节赛龙舟,以示纪念。

另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地方的特色活动,比如在浙江温州,他们会用菖蒲叶制作香包,里面有“清明上河图”、“马踏飞燕”等图案。在江苏扬州,他们会举行荷花灯会,让荷花在夜晚变得格外美丽。

无论是吃粽子、赛龙舟,还是特色活动,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情。如果你有机会去各地旅游,一定要去感受一下这些节日的氛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好了,以上就是我给大家分享的一些关于端午节的有趣事情。希望能够让大家对这个传统节日有更深入的了解。

粽子的前世今生

说到端午,必定离不开粽子,各地端午节虽然有各种不同的风俗,但粽子却是大家共有的吃食。关于粽子的来源,普遍的说法是吃粽子纪念屈原。但其实最早的粽子源于上古的祭祀习俗,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进化史。

战国时被赋予道德含义

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装黏米,以草木灰汁煮熟,色、香、味别具特色,且能清热降火,调理胃肠,是一种时令食品。粽子的出现,标志着岁序转入夏季,是一年生活转折点的信号,最初并无特殊纪念意义。

到了春秋时期,逐渐改用菰(茭白)叶包黏米成牛角状,用于祭拜祖先和神灵,称“角黍”。之所以把粽子包成牛角状,是因为古代先民在祭祀时喜用带角的动物来作祭品,认为动物的角,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灵物,以求五谷丰登,仓满廪实。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爱国忧民,后被佞臣所害,传说于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罗江。人伤其死,于是开始把屈原之死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投“角黍”于江中,避免鱼鳖虾蟹破坏屈原遗体,用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从此端午节也被赋予成有道德含义的节日。

晋代正式成为节日主角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魏晋后期,筒粽逐渐消失,而包裹黍米的叶片发展为芭蕉叶、荷叶等,后来大多用箬叶和芦苇叶。与此同时,粽子的内馅材料也在逐渐变化,咸粽开始出现。南北朝的时候,人们开始在米中掺入各种肉类,包裹成“杂粽”,作为往来馈赠的礼品。

唐代走进寻常百姓家

隋唐时,端午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而粽子作为端午节的标配自然也出现了很多新品种。最著名的“九子粽”,就是用彩线将九个粽子系在一起,寓意多子多孙,唐玄宗曾用它来大宴群臣,其《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有言:“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而锥粽、菱粽、秤锤棕等也都是当时出现的以形命名的新型粽。

粽子的内里也早已不止是小米或大米,开始增加了糯米,而且其中还加入了枣、糖、松子、栗子、胡桃、姜桂、麝香之类的多样食材,甚至还出现了杨梅粽、蜜饯粽,以及内含香料,佐以红色蜂蜜的“绯含香粽子”。

宋代成为社会新时尚

宋代保留着夏至食粽的古俗。其时粽子已经基本都用糯米,以箬叶或艾叶包裹,内馅又增加了柿干、银杏、赤豆等,用艾灰淋汁煮熟,其色如金。吴自牧《梦粱录》里就有“裹蒸粽子、栗粽、金挺裹蒸菱粽、糖蜜韵果巧粽”的描写。南宋时,粽子还被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来招揽生意,如《西湖老人繁胜录·端午节》中就写道:“角黍,天下唯有都城将粽揍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开铺货卖,多作劝酒,各为巧粽。”如此吸引眼球的设计也说明宋代时粽子已经发展得极为成熟,吃粽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明清考生的吉祥食物

明清时期粽子的品种更加繁多,从宫廷到民间,从南方到北方,各有千秋。造型、用料已经极为丰富的粽子再次被赋予新的意义。明朝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粽子就从这方面做文章,以红枣作馅,称为枣粽,谐音“早中”,将粽子做成笔的形状,寓意“必中”,参加科考的学子们都会在考前吃上几个这样的粽子,讨个吉利。时至今日,这一手段仍然兴盛不衰,每逢重要考试,家长们还是要做枣粽给孩子吃。

而发展到今时今日,粽子的花样变得更加的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承载着家国情怀、融入了真情实感,从历史长河中走出来的粽子,至今依然受到人们青睐。它们的种类愈加繁多,已成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食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

环球网评:传统文化让端午粽香更醇厚

来源:环球网

“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挂香囊;门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粽香四溢时,又到了一年中的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等,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于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数千年的岁月砥砺中,端午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习俗。总的来看,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这些端午习俗清晰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其历经岁月淘洗传承至今也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澎湃生机和强劲活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总书记说过:“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千百年来,端午习俗就在岁月洗礼中代代相传。比如,端午食粽之习俗就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民俗文化展演、创意龙舟比赛、现场制作香囊……端午节期间传统民俗活动展演红红火火,凸显了中华儿女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弘扬。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比如,端午节期间,一些关于端午文化的H5就已经刷爆了人们的微信朋友圈。一些地方开发的端午文创产品,更是引来了游客强烈的关注目光。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在增强民生获得感的同时,也使得传统文化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久久流传。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有关端午节来历说法很多,但流传最广的还是纪念屈原之说。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不堪忍受国破家亡的惨象,在汨罗江岸抱着一块石头投入万顷碧波。千百年来,屈原爱国忧民的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从端午文化中挖掘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将为破浪前行汇聚起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书写更精彩的未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以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载体,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4亿多中华儿女将在每一滴奋斗的汗水中、每一步前进的足迹里创造新成绩。(贾庄)

端午康乐节

题图为旧时天津小孩穿的“五毒衣”

三节两寿、二十四节气为民生平添美妙,勾画色彩,让朴素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五月端午,莫不如此,这在讲究“应时到节”的天津风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且充满意趣。

期盼健康平安乃人心所向。早在清康熙《天津卫志》中就有“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的记载,而民间俗话“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道理也通俗易懂。老天津人过端午节一般会在屋里屋外插些艾草,或用艾草蘸药酒淋洒在屋角、床下、窗口。有的家庭还在门上贴一张有印符的黄纸条,再挂几个葫芦,且在屋里象征性地摆把剪刀、贴幅雄鸡图等。再有,孩童茁壮成长最是长辈的心愿,人们按老规矩要在小孩额头、耳朵、肚脐等处抹点儿雄黄,同时给他们戴上五颜六色的老虎耷拉,或穿上花花绿绿的“五毒袄”。另外,此时天气还不太热,闲居的人往往大搞卫生,擦家具、擦门窗,屋里屋外干净透亮。种种应时民情,其意从药理和心理方面无外乎解毒抗菌、驱避毒虫,祈愿安稳度夏。如此看来,端午何不似“卫生防疫节”呢。

端午之际也是津人赛龙舟的好日子,故事由来已久。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次恰逢端午过津城,却感觉节日气氛不浓,以至龙颜不悦。第二年,一些津沽船家、水运商人在地方官的组织下轰轰烈烈大搞赛龙舟活动,从此一发不可收而延续下来。道光二十三年(1843)五月,学者官员完颜麟庆进京途中过天津,他看到了三岔口赛龙舟的热闹场面,随后在《鸿雪因缘图记》中描述:“望海楼九楹,正对三岔河口,癸卯五月初四日,余过楼下,见龙舟旗帜翱翔,游舫笙歌来往,虽稍逊吴楚之风华,而亦饶存竞渡遗意。”又赋诗云:“龙舟齐趁午时开,喜见扬髻棹尾来。望海楼前争夺锦,是谁真个解怜才。”他还让随行的画师绘制了一幅《津门竞渡》图记录盛况。

那时每逢端午,三岔河口鼓声震天,参赛船只百余艘,两岸观者如潮。河面上除了参赛的龙舟,还有不少达官显贵特意租来的游船画舫,他们在船上一边听曲儿一边看比赛,甚是惬意。1900年庚子事变后,天津市井凋零,人心不古,过端午赛龙舟的事少有人提起了。1918年三岔口河道裁弯改造,水面变窄,赛龙舟基本停止。

赛龙舟、吃粽子节俗形影相随,昔日民谣唱“粽叶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老天津人习惯用苇叶包粽子,爱吃传统的江米小枣粽子、江米豆馅粽子,亲朋邻里间还互送粽子,其乐融融,彰显和睦,这在《天津卫志》中早有明确记载(时称角黍)。端午日主妇们梳洗一新,为神明、祖先供上粽子,还会在佛前净瓶里插上一丛艾叶。

1929年端午节是6月11日,此前数天,天津各茶食店、小商小贩都已开始为包售粽子忙碌,如知名的一品香、祥德斋、广隆泰、冠生园等大量批发零售粽子、绿豆糕等,大为获利。顾客们争先恐后购买节令食品,有的小门小户甚至被挤坏了店门。当时有新闻报道说,到了6月5日那天数家茶食店的粽子已售罄,这也恰给了店外小贩兜售冒牌粽子的机会。除了红枣粽子、豆沙粽子,天津人也喜欢吃果脯粽子、什锦粽子、五谷粽子,独特津味炉粽子(面点)也脍炙人口。不仅如此,像冠生园等南味老店还卖咸味的火腿粽、蛋黄粽、肉粽,甜味的莲蓉粽、玫瑰粽等,为北方食客带来了新鲜口味。

再看市井烟火气。天津东浮桥菜市、官银号菜市以及租界内的英国菜市、法国菜市等分外红火,鲜鱼水菜、瓜果梨桃在黎明时分从四处进津,样样畅销。比如当季的樱桃、桑葚很抢眼,鲙鱼、黄花鱼、海虾等随行就市,价格略有上涨,但购买者络绎不绝。至于鲜肉,据1933年的媒体记者观察称,由于节前准备过多,而导致价格平平,反倒实惠了市民。“卫嘴子”重吃喝,端午节几天的饭食自然比较丰盛。条件稍可以的人家午饭常以打卤捞面为主,晚饭吃米饭、熬鱼,尤其以红烧鲽鱼(比目鱼)上档次。男人喝雄黄酒、艾叶酒,后来津产玫瑰露、五加皮药酒流行开来,取代了前者。

除了重防疫、赛龙舟、吃粽子,端午前后也是天津民众特别是青年人消闲娱乐的佳期。1929年端午,天津青年会为助节兴而成立了端阳泛舟会,活动票价每人5角(大洋),同时欢迎带家属朋友共乐。6月11日是正日子,泛舟会如期举办,当天下午2点30分众人在青年会集合,然后登船行至西沽武库,再登岸到北洋大学,校中准备了演说、游戏、音乐、唱歌等活动,晚间还有野餐欢聚。

另有《益世报》记者深入天津闹市观察,见虽然辛亥革命后提倡废旧立新,端午节已非官方假日,但难违,民俗根深,许多单位、商号、学校还是心照不宣地放了假。有的机关单位还悄悄特准预支了半月薪金,以免节日消费捉襟见肘,大家无不喜形于色。一些青年男女纷纷到商场、电影院、跳舞场消遣,中老年男子则喜欢进戏院,另有守旧的善男信女逛庙烧香。如此这般,大街小巷行人熙攘,各消费场所满坑满谷。也有细节,比如几家电影院因忙节所致片源不尽如人意,所以放映旧影片,记者言此有“敷衍”之嫌,但观众不问好坏,往往只图进影院一乐最快活。据报载,到1933年端午前后,天津各大娱乐场所依旧人满为患,有的电影院特意提前选来好片,有的戏院极尽能事,花高价聘名角演出,既飨观众节趣,又显歌舞升平之气。

来源: 天津日报

手抄报模板网:含内容端午节手抄报模板,端午节手抄报作业不用愁

欢迎点赞关注评论!

每幅作品都有相应的无水印涂色线稿原图,可打印A4,A3纸张后自由涂色完成作品。

1.开心过端午手抄报

2.端午佳节手抄报

3.忆屈原过端午手抄报

4.端午节手抄报

第一幅效果图

第二幅效果图

第三幅效果图

文字资料参考: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由上古时代的吴越部族先民以扒龙舟形式举行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比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早得多。端午习俗甚多,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这些节俗都有着祈福、消灾等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节古诗 精选

已酉端午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日 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和端午 宋代: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端午 唐代: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我们可以在画面下方绘制一条龙舟,再绘制几个划船的粽子,用山川来作为文字框,用白云和柳叶来装饰,这样的手抄报是不是简单又好看呢?

我们可以给龙舟涂上艳丽的红、橙、黄色,给粽子涂上清新的绿色,这样的配色明快又好看。

我们用两个可爱的粽子形象作为手抄报的边框,用粽叶来装饰,这样画出来的手抄报简单又好看,大家快来试试吧!

涂色时萌妹老师选用蓝色和绿色为主色调,用黄色和粉色来点缀,这样的配色清新又好看!

三个正在奋力赛龙舟的粽子是不是很可爱呢?他们其中一个在前面敲鼓,以鼓舞士气,后面两个在划船。大家喜欢这样的小粽子吗?

在涂色时,我们可以给粽子涂上浅绿色,给船涂上深绿色,通过深浅变化来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

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有很多习俗,我国古代,夏季除害灭病的主要消毒药剂,雄黄酒便是其中之一。经常将它喷洒在床下、墙角等阴暗地方,以避毒虫危害。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给粽子涂上漂亮的颜色哦!

欢迎大家点赞、收藏、评论,大家的肯定是我更新的动力哦!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09/1697200428352477.html
上一篇:床尾放什么吉利(衣柜的最吉利摆放图片)
下一篇:梦见大枣(梦见大枣树结满了大枣什么征兆)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