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赵姓:百家姓中的第一个姓氏
赵姓是百家姓中的第一个姓氏。百家姓是一篇有关中文姓氏的文献,最早成于北宋初年,共收录了411个姓氏,后又增加了168个,共计568个。这些姓氏按一定的排列方式排列,并使用四言体,每句都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明显的逻辑顺序,但在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知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它能够流传千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为“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百家姓中的前四个姓氏是因为它产生于宋朝的吴越地区,而吴越国的国王赵氏、钱氏、孙氏和南唐国主李氏都姓“赵”,因此成为了百家姓的前四位。百家姓的出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对中国人的姓氏文化传承、宗脉认同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收录的姓氏,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
百家姓在历史的演变中,帮助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或缺的文化文献,也是中国人的重要文化遗产。2009年,百家姓被收录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书,并被世界纪录协会认定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书。
百家姓始祖“上古八大姓”,延续至今五千年,看看你是谁家后人?
中国自古有百家姓的说法,最早的姓氏起源于原始社会,距今5000多年的三皇五帝时期。
自伏羲氏开始,我国的先人们开始有了姓氏。当时,姓氏来自于部落,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作用是区别各个部落的后代,便于通婚。
姓氏标志着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将同一祖先的人称为宗族。
百家姓的始祖是上古八大姓,如今百家姓里面的各种姓氏,也都是这八大姓演变而来,看看这些姓氏的渊源和历史,你是谁的后人呢?
上古八大姓为: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它们有个明显的规律,字里面全都带有“女”字,这是因为我国原始时期是母系社会,因此字里面必须包含女字。
后来社会制度渐渐发生了变化,有些部落拿图腾来作为姓氏。到了周朝,周天子号令天下,分封诸侯,这些贵族又以封地的名字作姓,又衍生出了更多不同的姓氏,但后来衍生的这些新姓氏的根源,仍然是上古八大姓。
1、姬氏姬,是黄帝的姓氏,有说法称黄帝原来姓公孙,或者巳姓,后来才改姓姬。
姬姓的说法得到大多数认可,因为周朝的天子皆是姬姓,就是因为姬姓的传承。周文王姬昌的祖父檀公是上古周氏族的领袖,根据推算,他是黄帝的第17世孙。
周朝分封的各诸侯吴、郑、鲁、燕、卫、晋、魏、韩、秦等等,都成为了现在常见的姓氏。由姬氏衍生出来的百家姓有411个,这411个又衍生了更多的形式。
2、姜氏姜姓出自于炎帝神龙氏,炎帝是姜姓部落的首领,因此大家便以此为姓。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建立周朝后,分封于齐地。
战国时,田氏代齐,姜姓子孙分散,有的用齐国的国名为姓,有的延续姜姓,衍生出102个姜姓的分支。如吕、谢、许等单姓,还有东郭、淳于等复姓。
姜姓不仅在中国有,朝鲜、韩国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广泛分布。
3、姒氏姒姓,在现代少见,但它却有4000多年历史,来源于帝禹。
帝禹是夏朝的奠基者,姒为夏的国姓。姒姓演化的旁支姓氏第一个,就是以国名为姓的夏,然后还有曾、廖、相、鲍等等。
现在要找姒姓的人,得到绍兴的禹陵村,只有世代为帝禹守陵的人,依然坚持这个姓氏。
4、嬴氏提起赢氏,最先想到的是秦国的君王,赢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国姓,它的祖先皋陶生活在公元前2220到前2113年,是华夏族的一个部落首领。
赢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有秦、赵、马、江、徐、廉、葛等等。如今赢姓的人遍布各省,非常分散,但总人数也不多。
5、妘氏妘姓更少见,来自火神祝融氏的后代。周朝时,妘姓就少,只有几个不太知名的小国有。如鄅国、夷国、偪阳国,妘姓是他们的国姓。
但它后来衍生的姓氏却在现代很常见,比如董、彭、曹、鄢等等。还有一些罕见,现在极少用的姓氏,比如芈、斟、秃、己等等。
祝融的后代,被周天子封在罗地,到了春秋时期,罗国被楚国灭掉,赶到鄢地去,这些人南迁之后,就以罗和鄢作为姓氏。
6、妫氏妫姓,是以妫水地名为姓,妫水河在现今的北京延庆,据说帝舜姓妫,也可能姓姚。帝舜建立了有虞国,后禅位于帝禹。
妫姓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分布在陈国、齐国、遂国,因此衍生出陈、田、齐、王、薛等现代的大姓氏。
现代几乎没人保留妫姓,只用其衍生的姓氏。
7、姚氏姚姓,来自帝舜,到现在仍是百家姓中的大姓,比较集中在江浙地区,安徽以及广东。
姚姓的来历有个说法是,帝舜的妻子名叫癸,由于那时候是母系社会,因此,用他妻子的名作姓氏,加上女字,写为姚字。因此说帝舜姓妫或姓姚都没有错。
8、姞氏姞是黄帝所赐的十二个姓氏之一,这十二个姓氏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
由于是黄帝亲赐,得这些姓氏的人自称为,黄帝的后裔,也将这十二个姓称为上古十二姓。
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后,人们去掉了姞的女字旁,写为吉,从此延续下来。
姞姓后来衍生的姓氏有燕、雍、阚、鄂、杨、孔、尹、鲁、蔡等等,其中好多都是现在常用的大姓。
综上可以看出,上古八大姓均是来源于上古时期,各华夏族的部落首领,经历5000年的发展,华夏族逐渐壮大,虽衍生出各种姓氏,但究其根源,还是一家。
中国四百姓氏图腾及汉字演变,第1~10位:王李张刘陈杨黄吴赵周
#文化历史解析#
中国四百大姓排名第1-10名分别是:1、王 2、李 3、张 4、刘 5、陈 6、杨 7、黄 8、吴 9、赵 10、周
下面先列出1~10名姓氏的原始图腾:
1、王氏图腾
汉字「王」字形演变、字源演变如下:
王氏图腾释义:
王,“天下所归望也”。王,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一种斧状的兵器形状,这种兵器称“钺”,古代帝王和诸侯用它来指挥军队,掠地攻城,是权 力的象征。【起源】东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谏被 废为庶人,其子宗敬在东周任司徒,被时 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东周 国都洛邑(今洛阳)。出自姬姓之王还有 两支:一是周文王姬昌第15子毕公高的后 裔,因系王族,故以王为氏;一是战国时 魏国公子无忌之孙卑子,当魏国被秦灭掉 后逃往泰山,以王为氏。出自子姓之王形 成较早,是比干的后代。
得姓始祖:太子晋、比干王子。
始 祖 地:河南洛阳、卫辉。
郡望堂号:太原、琅琊;三槐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位/约952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8位。
现存家谱:2690部。
2、李氏图腾
汉字「李」字形演变、字源演变如下:
李氏图腾释义:
古文中李、理通用。理,古时 法官的名称,主征伐刑戮之事。李,也 是一种树名。【起源】古代东夷族首领皋陶(yáo),在 帝尧时任大理(司法长官),其后裔历 舜、夏、商三代,世袭此职,于是以官 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氏裔孙理 征,因直言规劝殷纣王而遭杀害,其子 利贞随母契和氏逃至豫西的“伊侯之 墟”隐藏起来,靠采食木子(木本植物 的果实,即树上结的果)充饥,因而保 全了母子性命。后到苦(gǔ)县(今河 南鹿邑)安家。为了感激“木子”保 命,又躲避殷纣王追缉,因理、李同音 通用,改理氏为李氏。
得姓始祖:李利贞、李耳。
始 祖 地:河南鹿邑。
郡望堂号:陇西、赵郡;陇西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位/约934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4位。
现存家谱:2300部。
3、张氏图腾
汉字「张」字形演变、字源演变:
张氏图腾释义:
张,在金文中是一副箭在弦上的 形状。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 意义。【 起源 】黄 帝之 孙挥 ,夜 观弧 星 (即 弧 矢 星, 共9颗 ,在 天 狼星 东南 ,其 中 8星 如 满弓 ,一 星像 矢, 在大 犬、 船 尾两 星 座 内, 很像 上弦 的弓 箭) ,受 到 启发 , 创 制弓 箭, 对刚 进入 父系 氏族 制 社会 做 出 了很 大贡 献, 因此 在都 城帝 丘 (今 河 南 濮阳 )被 颛顼 任命 为弓 正( 监管 制 造 弓箭的官),并赐为张姓。
得姓始祖:张挥。
始 祖 地:河南濮阳。
郡望堂号:清河、范阳、太原;百忍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位/约896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4位。
现存家谱:2700部。
4、刘氏图腾
汉字「鐂」字形演变 字源演变:
鎦文字出处:《經典文字辨證書 · 金部》,「鎦」另兼正字:
刘氏图腾释义:
刘的本 义是兵 器。铭 文上的刘字,像一个武士手执两刀做解剖的形状。
【 起 源 】 远古陶唐氏部落领袖尧( 祁姓 )的后裔中,有个人出生时 手 纹 象“刘 累” 二 字, 于是 便取 名刘 累。 刘累为夏朝第 13帝孔甲驯养两 雄两雌4条龙,被赐 姓御 龙 氏; 后因 饲养 不善 ,死 了一条雌 龙, 怕 孔甲 治罪 ,便 携带 家眷 自住地( 今河 南 偃师 )南 逃到 今河 南鲁 山县躲了 起来 。 其子 孙以 其名 字中 的“ 刘”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得姓始祖:刘累。
始 祖 地:河南鲁山。
郡望堂号:彭城、沛郡;彭城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4位/约677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52位。
现存家谱:2200部。
5、陈氏图腾
陈氏图腾释义:
陈,本义是陈列。陈字,由阜和东组成。阜为土山、土丘。东是日在木中。【起源】商朝末年,舜的33代孙遏父投附周国任陶正,因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姬昌、姬发父子欢心。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妫满死后,谥号胡公,故又称胡公满。陈国历588年,公元前479年被楚国所灭。原陈国子孙,以国为姓。
得姓始祖:胡公满。
始 祖 地:河南淮阳。
郡望堂号:颍川、广陵;三恪堂、德星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5位/约613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0位。
现存家谱:3100部。
6、杨氏图腾
楊氏图腾释义:
楊,太阳之意。杨字从木、从昜(yang)。木称扶桑树,特指神木,据说扶桑树专门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也称阳谷。“昜”就是“日升汤谷”之意。【起源】出自姬姓,来源有二:西周宣王 姬静的小儿子尚父,于周幽王时被封于楊 (今山西洪洞)建立杨国,春秋时为晋国 所兼并,楊侯子孙以国为氏。再是晋武公 (姬姓)之孙突食邑于羊舌,称羊舌大 夫,其后代以邑为氏,即羊舌氏。晋灭楊后,将楊国旧地封给羊舌肸。羊舌肸是突的孙子,字叔向,在晋国任大夫,是著名 的贤臣,其后代以新的封邑为氏。
得姓始祖:楊伯侨、楊柕。
始 祖 地:山西洪洞。
郡望堂号:弘农、天水、河内;关西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6位/约427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6位。
现存家谱:1300部。
7、黄氏图腾
黄氏图腾释义:
黄,是大地之色,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色之一。轩辕黄帝的族称为黄。黄即佩玉,为黄金、金印之代字。也是帝王的简称,代表最高的权贵和无上的荣誉。【起源】伯益后裔黄夷,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故称黄子国。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
得姓始祖:伯益、陆终。
始 祖 地:河南潢川(古光州)。
郡望堂号:江夏、会稽、巴东;宽和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7位/约326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96位。
现存家谱:1800部。
8、呉吳吴氏图腾
呉吳吴氏图腾释义:
呉的本义是大声说话。《说文》:“呉,是姓,也作地名”。甲骨文中的呉字,是一个歪着大脑袋的人,正手舞足蹈地大声说话的状态。
有一个神奇的字也被阿域发现了,那就是刻一把古代吴国吴季子子逞剑上的“图腾”吴字,神奇之处在于这个写法就是甲骨文的天字里面加了个主字,另有把那个口字向下移了,是否表示什么?
【起源】姬姓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太伯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吴越地区,建立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公元前585年,仲雍的19代孙寿梦正式称王,后逐渐强盛;传至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打败,于公元前473年亡国。吴国王族子孙避难四散,为不忘故国,以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最早的呉氏是古帝颛顼之臣呉权的后代,出自今河南濮阳。
呉氏得姓始祖:古帝颛顼之臣呉权的后代。
吴国吴氏得姓始祖:太伯、仲雍。
始祖地:江苏苏州、河南濮阳。
郡望堂号:濮阳、陈留;延陵堂、渤海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8位/约2680万。
9、赵氏图腾
赵氏图腾释义:
【释义】赵,疾行、超腾之义。
【起源】赵姓最早的一支是夏桀(都斟寻,在今河南巩义西南)臣赵梁的后代。东夷部落首领伯益,被舜赐姓嬴氏。他的9世孙造父,在桃林(今河南灵宝)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驯好以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一次西行,远至昆仑丘。在这时,听到徐国(在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镐京,及时发兵打败徐偃王。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将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他,此后,造父族称为赵氏。
得姓始祖:造父。
始 祖 地:山西洪洞、河南巩义。
郡望堂号:天水、颍川;天水堂、半部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9位/约267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位。
现存家谱:590部。
10、周氏图腾
周氏图腾释义:
周,密也。古文周字从用、从口。其原义为环绕、沟通,字像水井和水渠,相互连流,形成流水的通道。
【起源】帝喾之子后稷封于邰,其裔孙古公亶父(周太王)为狄所逼,率族人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称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称西周。西周至周平王时,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称东周。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封于汝南,传至第18世孙邕,以周为氏。平王后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以赧王为首的王族,迁至惮狐(今汝州),以周为氏。
得姓始祖:周赧王姬延、后稷。
始 祖 地:陕西岐山周原、河南汝南、汝州。
郡望堂号:汝南、陈留;爱莲堂、细柳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0位/约252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5位。
现存家谱:1300部。
【预告】其他390名大姓名单(未完待续):
徐孙马朱胡林郭何高罗郑梁谢宋唐许邓冯韩曹曾彭萧蔡潘田董袁于余叶蒋杜苏魏程吕丁沈任姚声傅钟姜崔谭廖范汪陆金石戴贾韦夏邱方侯邹熊孟秦白江阎薛尹段雷黎史龙陶贺顾毛郝龚邵万钱严赖覃洪武莫孔汤向常温康施文牛樊葛邢安齐易乔伍庞颜倪庄聂童鲁岳翟殷詹申欧耿关兰焦俞左柳甘祝包宁尚符舒阮柯纪梅童凌毕堕季裴霍涂成苗谷盛曲翁冉骆蓝路游辛靳欧阳管柴蒙鲍华喻祁蒲房滕屈饶解牟艾尤阳时穆农司直古吉缪简车项连芦麦褚娄窦戚岑景党宫费卜冷晏席卫米柏宗瞿桂全佟应臧闵苟邬边卞姬师和仇栾隋商刁沙荣巫寇桑郎甄丛仲虞敖巩明佘池查麻苑迟邝官封谈匡鞠惠荆乐冀郁胥南班储原栗燕楚鄢劳谌奚皮粟冼蔺楼盘满闻位厉伊仝区郜海阚花权强帅屠豆朴盖练廉禹井祖漆巴丰支卿国狄平计索官晋相初门云容敬来扈晁芮都普阙浦戈伏鹿薄邸雍辜羊阿乌母裘亓修邰赫杭况那宿鲜印逯隆茹诸战慕危玉银亢嵇公哈湛宾戎勾茅利於呼居揭干但尉冶斯元柬檀衣信展阴昝智幸奉植衡富尧闭由
屈原还是芈平?古人的姓、氏、名、字有多烧脑
网上看过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是《离骚》的作者姓名是什么?回答“屈原”是错误的。《史记·屈原列传》开头就说了嘛,“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史记·楚世家》也说了,楚国是芈姓的后人。那屈原自然也是芈姓了。那为什么我们要管屈原叫“屈原”,却不叫“芈平”呢?这就涉及古人的姓、氏、名、字四个概念了。
屈原为什么与楚王同姓不同氏?
我们仍然从屈原说起。屈原与楚国王室是同姓,屈原又是屈氏,那么楚国王室也是屈氏吗?答案是错误的。根据传世文献来看,楚国王室是熊氏,在《楚世家》里,就记录了商周之际的楚人先祖鬻熊,他的后代就都以熊为氏。不过根据新出土战国文献的记录,楚国王室的氏应该是“酓”。“酓”可读“yǎn”,是酒味苦的意思;也可读“yǐn”,同“饮酒”的“饮”,也与酒有关。楚人有为王室进贡苞茅的义务,苞茅就是用来滤酒的植物,大概因此也就有了“酓”的氏。
“酓”为何被传为“熊”呢?宋代出土了一块战国秦国《诅楚文》石刻,上面的楚王叫“熊相”,所以过去一般认为,“熊”是秦人对楚人的蔑称,到秦大一统后就把“酓”彻底抹去了。但根据新出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楚人先祖季连为祝融幼子,祝融派人找他大概想传位。季连却躲在山洞不肯接受。使者放火焚烧相逼,季连大喊:“熊在里面呢!”意思是,季连不在这儿,您找错了!使者回报,祝融感叹“是穴之熊也”,就把季连取名穴熊。季连的后人就以熊为氏。
这样看来,从“酓”到“熊”或许并非秦人的蔑称,而是战国就有的文字通假,到秦代统一了这种书写。毕竟黄帝也号称“有熊氏”,说“熊”是蔑称并不可靠。其实,文字在流传中传抄讹误是正常的,像楚国王室其实最早也不是姓“芈“。“芈”同“咩“,是羊叫的意思,所以也有人望文生义,说楚人以羊为图腾。但根据新出土战国文献的记录,我们可以得知楚国王室的姓实际上是“嬭(妳)”,商代甲骨文有“爾(尔)”这个地名,这大概才是“嬭”姓的来源。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楚国王室是嬭(芈)姓和酓(熊)氏。那么,姓和氏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从今天来看,姓就是氏,某人的姓就是某人的氏,也可以说是某人的姓氏。但在周代,这是存在一定区别的。以屈原为例,他的屈氏是怎么来的呢?一般认为,屈氏的来源是春秋前期的楚国人莫敖(官职)屈瑕,有种说法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虽然未必可靠,但应该是王族;还有一种说法,屈氏的来源是西周前期的楚国人屈紃,可能是楚君熊绎的弟弟。
这样看来,氏可以理解为姓的分支。《春秋左传研究》说:“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意思就是姓是大宗,即使后世相传百代,姓也不会改变;而姓下面的各家族,则可各自立不同的氏。也就是说,屈原与楚国王室的祖宗都是嬭(芈)姓,但酓(熊)氏只属于王室这支大宗;屈氏这种分支小宗也属于嬭(芈)姓,但不属于酓(熊)氏,而是自己的屈氏。
屈原为什么不能叫做芈平?
那么,屈原到底能不能叫“芈平”呢?其实,屈原叫屈平是可以的,在《屈原列传》里就这样叫。但屈原叫“芈平”却是绝对不可以的。这涉及周代姓和氏的不同用法。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原姓》称:“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说的是男子以氏相称,女子以姓相称。所以屈原就不能叫芈原、芈平。同样,孔子的“孔”也是氏而不是姓,孔子是商朝王室之后,他的姓应该是“子”;但孔子的“子”不是姓,和孟子的“子”一样是尊称。
至于女子一般以姓相称。在《诗经》中就多次提到“孟姜”,这并非人名,而是姜姓长女的意思。孟(或伯)表示排行老大,仲表示老二,季表示老幺,叔表示排行居中。这是一种称呼结构。也有一种结构是谥号加姓,比如春秋齐国公主庄姜、文姜,庄姜嫁给卫庄公为正妻,故可从夫谥为“庄”;文姜嫁给鲁桓公,但鲁国夫人享有独立谥号,故谥为“文”;还有的女子也称氏,一般出嫁前从父氏,出嫁后从夫氏,比如齐国公主也可以统称为“齐姜”。
不过,“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称呼结构主要盛行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姓氏就开始混同,到秦汉时期就基本合二为一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称:“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是说姓是为了区分婚姻的;而氏是为了区分贵贱的。也就是说,姓表示的是血缘集团,因为周代盛行“同姓不婚”制度,所以女子在结婚时和嫁入后,都容易辨别出身;而氏表示的是社会集团,男子需要参与各家族政治活动,也容易辨别出身。
周代因为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社会主体是大家族,也就是所谓的“氏”;战国秦汉时期因为铁犁和牛耕技术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家庭成为社会主体。传统的宗法制度瓦解,姓与氏的区分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现代具体的氏,不少都是来自周代的“氏”,比如熊、屈;像秦、齐、楚、赵、韩、燕、魏,这些姓氏都是战国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氏”。而现代的姓氏一般也不再变化,这种属性又是来自周代的“姓”,但具体的姓,在今天姓氏中比重不大了。
周代氏的由来一般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以封地或居住地为氏,这种最为常见,“战国七雄”国名至今都是氏,还有一些小地名如东门、南郭、西门、北宫等也是氏;一种是以职官为氏,比如司徒、司马、司空都是周代官职,司马迁祖上程伯休父,因官居司马而立司马氏;还有一种是以祖先名号为氏,比如孔子氏“孔”来源于其先祖孔父嘉(字孔父),孟子氏“孟”就是来源于其先祖孟穆伯(字孟或行孟),而庄子氏“庄”则可能是因为他的某位祖上谥号是庄。
姓是不是来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周代姓相对氏来说则要少得多。网上流传所谓“上古八大姓”的说法,但这种说法没有依据。文献中只有“祝融八姓”的说法,指祝融之后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嬭)八姓。周代比较重要的古姓,还有风(太昊之后)、姜(炎帝之后)、偃(皋陶之后)、祁(帝尧之后)、姚或妫(帝舜之后)、姒(夏王室)、子(商王室)、姬(周王室)、嬴(秦王室)等等。我们注意到,其中不少姓都带了个女字旁,这又是为什么呢?
根据战国时期《国语·晋语》的说法,少典娶妻有蟜(jiǎo)氏,生黄帝、炎帝。黄帝因为姬水而姓姬,炎帝因为姜水而姓姜。如此说来,姓、氏在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了。近代学者根据西方人类学理论,认为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这样也能解释不少姓从女字旁。不过,这种说法有严重缺陷。一方面,根据现代人类学研究,母系社会并非父系社会必经阶段,也就说中国上古不存在普遍的母系社会;另一方面则是甲骨文字的诘难。
经过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商代并不存在明显的姓、氏区分,很可能也就没有姓、氏概念。比如商王武丁王后有妇好(子)、妇妌(井)等, “好”“妌”表示她们出身的家族子方、井方,并非像周代一样表示姓,但同时又可以表示她们的名。女字旁可有可无,只是表示她们的性别,并非所谓“上古母系氏族”。至于商王族确实多称“子”,但这个子不是姓,只是王族身份的一个称谓;商王族成年时有“子子”程序,由自然的“子”变为社会的“子”。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理解姓、氏、名、字的区别实际上是源于周代了。商人没有分封制度,氏族活动范围稳定,故不需要姓、氏之分。周人将子弟分封各地,这才需要姓、氏之别。周人见到商人称呼多“子”,所以就把商人称为子姓。至于其他的姓也是周人改造的,比如周王室的姬姓,“姬”在商代甲骨文中是一种女性人祭或神灵,很可能来源于商人俘虏周人女子,将其作为人祭的命名。周人的文字继承于商人,所以也化用了一些商朝就有的称谓。
周人的另一创举,是从商人的“子子”中发明了名和字的区别。在周代以至近代,名是出生的名字,为自然化属性,多用于谦称;而字是成年的名字,为社会化属性,多用于敬称。名和字之间一般有联系,或相近或相反。周代至后世不少人的字都是“子某”,这正是沿用商人的习惯,比如孟子字子舆;同时周人又创造了男子字称“某父”、女子字称“某母”的结构,比如孔子字仲尼(父)。而周代的字又可以立氏,这也正是商代姓、氏、名、字不分的遗存。
文/林屋公子(历史专栏作家) 【编辑:李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