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的?
《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黄元琪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版。
过年,是人们定义岁月轮回的节点,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最具有意义的节日。它既包含了对昨日的慎重告别,又承载着对未来的殷切期盼。在当今社会,无论出门求学、打工的游子平日多么繁忙,临近过年时,总要收拾行囊,回家与亲人团聚过节。这份浓情俨然成了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一抹底色。
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的?
脑海中回忆起孟浩然的诗:“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一句道出了古人通过观测天象来推断时序的轮回—当北斗星的斗柄东指时,天下皆春,今天过年了。诗中的最后一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透露了农民朴实的新年愿望。一整年的风调雨顺带来的庄稼丰收是农耕社会中人们最朴实的愿望,无论新年那日天气如何,大家总要聚在一起互相鼓劲,断言明年是个丰收年。
剪纸(《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内页插图)
将一年的起点定为农历正月初一并沿用至今的人是汉武帝。汉初沿用旧历,时节的长度划分与计算会因时光流转而产生误差且越来越大。
当官方的物候时序与实际气候不符合时,农民会得到错误的务农信息,比如在大冬天开始播种谷子,夏日便收割庄稼,导致农事失序,五谷歉收,饥荒和时有发生。汉武帝怕动摇社稷,进行历法改革。新的历法于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又称《太初历》。这部历法对中国人意义重大,它明确认定农历一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末的规律,将二十四节气纳入中国历法的体系中。它的问世为中华民族之后的节令时序提供了明确的指引,从此春种、夏忙、秋收、冬闲成了千年来的农耕惯例。
翻开历史斑驳、厚重的长卷,农历正月初一曾经被称为元旦,这一习惯性的称谓直到20世纪才被打破。辛亥革命后,现代意义上的“元旦”告别了两千多年来农历岁首的意义,被定格在公历1月1日。之后的十几年里,为了民众的实际生活需要,公历与农历并行,并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是一个中西、新旧激烈碰撞的时代,随着大量西方思想、风俗、物品的涌入,许多人被乱花迷眼,迷茫地将“与世界接轨”等同于极度西方化或抛弃一切传统留下的东西。于是政府下令“废除旧历,普用国历”,逼迫中国人放弃延用了几千年农历新年的习俗。
古代的压岁红包(《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内页插图)
传统力量的动人之处是它始终在默默地坚守,这份坚守逐渐变为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信仰。传承千年的四时节令与习俗像上了发条的闹钟,总会按时响起。就算官方在公历1月1日张灯结彩地增添新年气氛,民间依然在悄悄地过农历新年—供祀、贴春联、守岁等习惯不曾变化。
门神(《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内页插图)
当时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季羡林先生面对这种畸形、荒唐的现象,在日记中写道:“明天是旧历年初一,今天晚上就是除夕。我觉得我还有一脑袋封建观念。对于过年,我始终拥护,尤其是旧历年,因为这使我回忆起童年时美丽、有诗意的过年的生活。我现在正写着《回忆》,我觉得回忆是粉红色的网,从里面筛出来的东西,都带色香气。没有回忆,人便不能活下去,对年的回忆尤其美丽。”
在农历新年不被官方认可的那些年,民间庆贺春节一切如故。南京国民政府意识到无法摧毁那份深入人心的年俗,便停止了强行废除旧历的法令,恢复旧历。新中国也延续了公历元旦和农历春节并立的传统,并延续至今。
本文节选自《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黄元琪
摘编/安也
编辑/何安安
导语校对/王心
中国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中国俗称“过年”。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即是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家家户户外出人员都赶回家团团圆圆。
2、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3、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5、七夕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现今又被叫做中国情人节。
6、中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所以被称为中秋。在这一天,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7、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8、冬至节
冬至节是按节气来定,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英语课】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1. 春节:Spring Festival
2.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
3. 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
4.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
5. 七夕节:Chinese Saint Valentine's Day/Qixi Festival
6. 中秋节:Mid-Autumn (Moon)Festival
7. 重阳节:Double-ninth Day
8. 除夕:New Year's Eve
对话练习(conversations)
A:What's your favorite traditional festival?
B:My favorite festival is the Spring Festival.
A:What do you usually do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B:I usually visit my relatives and watch dragon dance.
洹畔文艺|春节 我们的节日
春节 我们的节日
□ 孙瑞兰
春节,海内外华人最重视的节日,在正月十六后,翩然而去。年夜饭、春晚、饺子、电影、甚至炮仗、烟花,留下的浓香,让人回味。
春节,对人们意义非凡。最重要的一点,它具备让人愉悦的特质,更具备让所有人向往的家的氛围。
我们今天聊聊的话题,就从岳飞的满江红开始。也是今年春节期间,家人朋友同学间,聊天的内容。
满江红,看后,让中原子嗣体会深藏于心底的家国情怀。
自己都没有想到,到了2022年底,这么盼望2023春节。在这个春节 ,和大家一样,似乎忘了自己的年龄,收获了久违的快乐,是真的期盼中的春节。更是学习了很多。
孩子两年多未回家过春节了。
今年一月份,传统的春节回来了,女儿拉着行李箱也回来了,烟火回来了,小摊小店贩回来了,人流重新回来了。
爷爷奶奶给孩子发了压岁钱,我们每个人也收到了孩子精心挑选的过年礼物。收到了我的姊妹们从老家寄来的礼物。
大年初三早上,孩子带我们去看春节档电影满江红。她很快在手机上买了票,我们一起出门就往电影院去,让我们春节团聚的快乐,由于这场电影更加得让人满足。心情似一帆风船,愉快满满的。
更由于满江红这部电影里,主题涉及的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乡,就在我们安阳汤阴县,而更加倾心。
2023年春节,我重新学习了知足。三年疫情,生活秩序似乎都乱了,回家的回不了了家,学习的去不了课堂,经商的开不了店铺,邮寄了收不到快递。天天到处消毒。
春节来了,逐步都恢复了正常。正是这个正常,告诉我要学会满足。生活的一切都来之不易。
2023年春节,似乎重新学习了生死别离这个词。其实这个冬天,身边和远方,有一些认识的人,或者不认识的人,由于疫情,告别了这个世界。人间值得,但生命脆弱。
我们赞叹电影《满江红》的选题和拍摄,主要讲述了南宋时期,令人憎恨的秦桧,与金国会谈时出现的谜案。谜案背后,是一场义士铲奸的畅快淋漓的迷局。
故事情节看过也许就忘了,让我们重新燃起的是对于岳飞的缅怀。电影院里,电影刚完,有青年大声背诵满江红,众人齐诵。人们不会笑他,因为岳飞的名字,值得我们赞颂。
很久前,有人曾问岳飞:“天下何时太平?”岳飞回答:“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命,则太平矣。”
何等的气概!何等的气节!
我是从小看岳飞连环画长大的。老父亲在我们很小的时候 就给我们讲岳飞的故事。岳飞,字鹏举,出生于河南省安阳汤阴县。宋孝宗时,平反昭雪,葬于杭州西湖畔栖霞岭,封鄂王。
岳飞的文才同样卓越,其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 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怒发冲冠。。。空悲切!”激起了多少仁人志士的共鸣。其时,岳飞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岳飞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愤惋泣下:“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
然而在朝廷高压之下,岳飞不得不下令班师。百姓闻讯拦在岳飞的马前,哭诉说担心受金兵报复。岳飞无奈,含泪取诏书出示众人,说:“吾不得擅留。”于是哭声震野。
岳飞最终决定留军五日,以掩护当地百姓迁移襄汉。
时光飞逝,岳飞的故事被一代代流传下来。
全国有不少岳王庙。汤阴有岳飞庙,杭州等地有岳王庙。都成为人们旅游、研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几年前,我有机会再拜杭州岳王庙。西子湖畔,风景如画。参天大树,静静庇护。众人仰慕,泽被后世。
年轻的导游边走边解说道:岳飞被害后,有个叫隗顺的人,帮了大忙。
我上网查了一下隗顺,记载不多。隗顺是个狱卒,但正是他冒着天大的风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之后,隗顺的孩子告知宋廷其父安葬岳飞之前情,宋廷乃将岳飞以礼改葬在西湖栖霞岭,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令人感慨万千。
所以,安阳汤阴是岳飞出生之地,杭州是他的长眠之所。
从古至今,过春节,是祖先们留下文化遗产,世人认可的风俗。在这个海内外举家欢庆春节的时候,我们不会忘了岳飞的故事。
草长莺飞时节,当你来到安阳汤阴县,岳飞的故乡,你会看到很长的队伍,拜谒岳飞庙前。人们在背诵满江红,不仅是为了免门票。
我能听出老人、孩子们铿锵的诵读声,他们对这首词如此熟悉。那是岳飞故土中原宝地的人们,那些祖祖辈辈饱经苦难却生死不屈的炎黄子孙,骨子里对满门忠烈的英雄,对精忠报国四个字,深深的敬拜。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世上再无岳飞,处处是岳飞。
中秋固定为节日始于唐代,四大传统节日中确立最晚
海报制作:冯娟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9月21日将迎来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民俗专家表示,在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这四大传统节日中,中秋确立的时间最晚,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并延续至今。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中秋”一词,约出现在西周时期,古人以农历的七、八、九三个月为“秋月”或“三秋”,而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所以叫“中秋”。
海报制作:冯娟
把中秋作为节日,源于对月亮的崇拜。古人认为太阳代表苍天,月亮代表大地。八月是收获的季节,要感谢大地的恩赐,这就有了“秋祀”,“秋祀”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祭月。每逢中秋,不同的地方都会举行不同的祭月仪式,清代更是把中秋祭月纳入国家大典。
中秋恰值黄河流域秋高气爽、丹桂飘香,银月光满,玉露初凉。到了魏晋时期,登楼临轩,酌酒赏月,逐渐成为习俗。然而直至唐代初年,中秋才开始成为约定俗成的重要传统节日。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中秋之夜,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太液池旁赏月,不知不觉玉兔西沉,唐玄宗怅惘至极,于是下令在池旁修建百尺高的“赏月台”,作为来年之用。
宋代时,中秋已经成为全民性节日,皇宫中建有“赏月桥”,皇帝在中秋夜晚泛舟赏月,用水晶器皿饮酒,欣赏丝竹之乐。肆间水果上市,螯蟹新出,米酒初酿,商铺营业通宵达旦,人们争相去酒楼赏月,儿童在里巷彻夜玩耍,浓郁的节日氛围不亚于今日。
此后,每当半秋悬月,彩船泛舟、赏月吟诗、钱塘观潮、妇女拜月、儿童争购兔儿爷等兔形玩偶、亲友相互馈赠“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月饼、阖家吃大型的团圆月饼等习俗,广为流传。
海报制作:冯娟
罗澍伟表示,中国幅员广阔,由于地理、历史和气候上的差别,各地中秋风俗不尽相同,其间不乏兴替变化,但千百年来中秋佳节寄托了人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团圆幸福、花好月圆的美好向往。
“2008年国务院将中秋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让人们有更多时间了解中秋,感受中秋,品味中秋,让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罗澍伟说。(记者周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