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上的斗和簸箕决定人的命运吗?
(医患家特约作者:协和阿伟)
从小,就跟姥姥学会了看手指上的斗和簸箕,我是八个斗,二个簸箕,这时姥姥就会哼着顺口溜,“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五斗六斗开当铺,七斗八斗坐着走(就是坐轿子,当官),九斗十斗享清福。”我听了乐得屁颠屁颠的,长大可以当官了。
所谓的斗和簸箕其实就是我们手指末节的指纹,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就是你的斗和其他人的斗虽然表面上看差别不大,但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完全一样的,这也是指纹可以作为个人标志的一个重要原因。
斗和簸箕的多少是否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个人认为影响不大,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其和健康有关联。有的人只有一个斗,相反过的却非常富裕,非常健康;而有的人有十个斗,却每天靠捡破烂维生,早早得了一身病。
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斗和簸箕,我们支付可以用指纹,开机可以用指纹,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为什么叫才高八斗,不是七斗或者九斗?
我们平时形容别人有才的时候,都喜欢用才高八斗这个成语。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偏偏是八斗,不是七斗、九斗呢?才高八斗这个词,最早是形容谁的呢?
事实上,才高八斗这个词,最早是形容曹植的。
曹植的文学水平,在三国时期首屈一指,在整个中华史上也是非常突出的。不论是《七步诗》还是《洛神赋》,都是脍炙人口,《白马篇》、《铜雀台赋》也都是文学爱好者景仰的作品。
这样优美的词章,自然会吸粉无数。
一直到了南北朝,还有人特别崇拜他,那就是南朝宋国文学家谢灵运。
一听到南北朝和姓谢,想必很多历史爱好者就明白了,这八成是江南大族谢家子弟。没错,谢灵运就是淝水之战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
谢灵运的文采也是非常高的,唐朝许多诗人如李白、王维等,在作诗时都曾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谢灵运的笔法。
有这么好的才华,谢灵运本人也是很沾沾自喜的,觉得全天下的人文采都和自己没法比,只有百年前的曹植能超过自己。
有一次喝酒之后,谢灵运就说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这意思很简单:古代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谢灵运表示,如果天下的才华有一石那么重,曹植一个人就能占八斗,我占一斗,古往今来其他所有人加一起分剩下那一斗。
可以说,这句话不仅将曹植捧上了天,也给自己好好吹了一把。
当然,毕竟谢灵运的才华的确是很高的,所以才有资格说这话。如果没有足够的才华,那就要遭人耻笑了。
生活中常用来夸赞人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真的是褒义词吗?
人们夸赞某某某学问很高,知识渊博,往往会用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两句成语,所谓“才高八斗”即:如果天下有才之士用一石(量米的器具,一石为十斗,一斗12.5斤)来表示的话,那么某某某便就占到了了八斗;而“学富五车”则是:某某某读书破万卷,他看过的书得用五辆车来拉。
那么,为什么要用八斗,五车来表示一个人的学问高,学识渊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又真的是用来夸赞人的褒义词吗?
下面有两个典故,看完便知:
一,才高八斗:才高八斗,其实说的是曹操的三儿子曹植.......那个被其兄曹丕七步逼作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写下《洛神赋》等千古名篇的曹子建.......而说这句话的人,正是东晋刘宋时期的大臣佛学家、旅行家、山水诗派鼻祖,秘术郎谢瑍之子谢灵运.......
公元432年秋日的一天,宋文帝刘义隆邀请谢灵运来宫中喝酒,酒过三巡之后,文帝忽然指了指墙角边当作艺术品摆放的一只楠木做成的斗,笑着问谢灵运:
“谢爱卿可知这是何物?”
整日只知游山玩水、五谷不分、不稼不穑的谢灵运又哪会认得此物,当即便摇摇头:
“臣不曾见过——”
文帝站起身来,缓缓走到斗前,轻轻地拍了拍光滑的斗沿后,道:
“此乃仿升斗也!斗,老百姓用来量米的器具,十斗为一石........之所以要将名贵的楠木做成普通的斗,朕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百姓乃立国之本,斗乃百姓生存之本也!”
“原来如此,陛下圣明啊.......”
谢灵运恍然大悟地说道。
“朕若将古今天下才者皆比作斗,以一石为限,让爱卿编排一下分量,爱卿又该做何编排?”
文帝忽然饶有兴致地问道。
此时已微微有些醉意的谢灵运,思忖良久后,慨然说道:
“天下才若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文帝闻言后肺都气炸了:本来让你好好夸夸朕的(据史书记载宋文帝学识渊博,饱谙经史,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不想你却把那已死好久的曹植给捧上了天......
只不过,宋文帝并没有当面发火,而是强忍着点点头,又重新踱回到酒桌旁,笑嘻嘻地夸赞谢灵运道:
“爱卿编排的好,编排的妙,编排的呱呱叫!”
谢灵运还以为皇帝真的夸奖他,当即便将一壶酒一饮而尽,而后痛哭流涕地对文帝说道:
“隆啊,看来只有你了解我,懂我啊.......”
........
公元433年秋日的一天,宋文帝以“背叛罪”(一心想着曹子建,一心想着前朝......背叛了本朝)诛杀了谢灵运,可怜一代才子,大文豪死时才四十九岁........
只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谢灵运虽然与世长辞了,但他的绝世狂言“才高八斗”却流传了下来,且一直流传至今.......
二,学富五车“学富五车”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
战国中期的宋国(今河南商丘)有一个叫惠施的人,读了很多书,自以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国家大事的他到处学人做学问,开讲座........更夸张的是:惠施还喜欢装B,凡是出行都要驾着五辆装满竹简书的马车,以显示自己的博学.......
这一天,惠施一行照旧驾着五辆马车在路上行驶,就在这时,对面来了甘德(战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地理学家),甘德一看是大学问家惠施,便立刻上前询问道:
“惠公,德又一事不明,可不吝赐教否?”
惠施也不客气,当即便停下了马车,朗声道:
“问吧——”
“有人说天很高,地很低,站在地上只能仰望苍穹,遥不可及也......那么,天与地究竟谁高,谁低?”
甘德皱眉问道。
惠施略一思忖后,解答道:
“天与地一样低.......”
甘德有些不解地反问道:
“为什么?”
惠施淡然说道:
“愚者看待天地靠眼,智人则靠心.......闭上眼睛,天地自在心中.......故天与地一样低也!”
“那么山与泽呢?”
甘德继续问道。
惠施有些得意的快速答道:
“世人皆曰山高阻泽水,泽低沉山洼.......然吾以为:泽影山,山依泽,闭上眼睛,山泽皆纳心中.........故山与泽一样平也!”
甘德闻言,心里立刻泛起了嘀咕:这TM不是唯心主义吗.......
然而,甘德却并没有说出来,而是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惠公果真是学负五车也(学的东西太多,太杂,背负的错误观念即使五辆马车也拉不下——简称“学负五车”)”
惠施狐疑地问道:
“学富五车是什么意思?”
甘德干咳了两声,笑曰:
“所谓学富五车,是说:惠公您学问太丰富了,看过的书太多了,多到恐怕连五辆马车也拉不下——简称:学富五车!”
惠施闻言哈哈大笑:
“孺子可教也!”
...........
讨论:一,曹植真的“才高八斗”吗?
并不见得,曹操当年就说陈琳的才华远在曹植之上,更何况还有那英年早逝的曹冲呢......
谢灵运为什么会不吝言辞地猛夸曹植,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A,曹植有着与自己相同的遭遇:怀才不遇。
B,谢灵运是想借曹植的“才高八斗”,来抬高自己.......或许在那个年头大家都认为曹植很厉害,乃文学界宗师级别的存在.......能与他合张影都觉得倍有面子(开玩笑).......更不要说:谢灵运自认为的1/8曹植了.......相当于现在的:苏州刘德华、昆山吴彦祖、无锡肖战等等之类的疯狂自恋者.......当时的谢灵运也是相同的想法,一样的目的......
二,惠施真的“学富五车”吗?
对,是看了不少书,但却把自己看傻了,脑子看秀逗了.......
总结:我觉得“才高八斗”也好,“学富五车”也罢,都不是让你去争所谓的“八斗”与“五车”的虚名,而是“学以致用”,就像现在一部分所谓的大学生,自以为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不愿意进工厂,下农村,从底层慢慢干起.......他们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就应该干科研,搞开发,再不济也得坐坐办公室,至于苦活脏活累活,没有技术含量的愚活,都与自己无关.......
殊不知:才高八斗,当虚心用之;学富五车,应择优取之.......
谢谢观赏!
每日成语典故·才占八斗
【成语】: 才占八斗
【解释】: 才:文才,才华。形容人学问高,文才好。
【成语故事】:
曹植,字子建,曾受封为陈王,死后谥名谥思,所以又称陈思王。他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兄弟。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是文学家,而且在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汉末建安时代出现的所谓“建安文学”,其主要代表人物,便是曹氏父子。而曹植的文才似乎更见突出。
曹植从小就很聪明,才思敏捷,文词富丽,曹操很喜欢他。曹操在世的时候,他的生活是很安定和优游的,那时他写的文章和诗歌,比较华美;但当29岁那年,曹操去世,他哥哥曹丕即位以后,他就不断受到打击;到他侄儿曹睿(魏明帝)即位后,受到的打击就更加多了。由于他政治上受迫害,精神上被压抑,生活相当苦闷,因此,这一时期他写的诗歌,能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矛盾,能表现他对统治者的愤恨和要求自由的思想,也能由此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所以曹植后一时期的创作,从现实意义来说,比早期的要好一此。
曹植的创作,包括赋颂诗铭和论文,留下的虽然不多,但是旧时作家对他都有很高评价。例如南朝梁代的诗评家钟嵘,在他的《诗品》中写道: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南朝宋代的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虽然似乎不太满意曹植前期的作品,说它是“但美遨游,不及世事,”但是总的说来,他对曹植还是十分钦佩的,请看他给曹植下了怎样的评语:
“天下文才共一石,而子建独得八斗!”(一石等于十斗)——这真是个有趣的评语。
称誉作者的学问高,文才好,后来就叫做“才占八斗”、“八斗之才”,简称“八斗才”。唐代诗人李商隐有“用尽陈王八斗才”之句。也有人把“八斗之才”和“七步之才”两句成语合并起来,称为“七步八斗”,以形容诗才的敏捷和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