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炎(何炎坤)

「中国梦·践行者」“船舶设计大师”何炎平:16年研发“大国重器”打破国外垄断

大洋网讯 一小时能把一个足球场增高一米,通过近些年建造的基建工程项目,很多人见识了大型挖泥船在“疏浚造岛”方面所展示出来的威力。不过,也许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就在2000年之前,中国的大型挖泥船还是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整船设计、关键设备及相关核心技术更是被牢牢掌握在国外的两、三家企业手里。而现在,仅仅是十余年后,中国目前不仅可以造出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天鲲号”,而且整个中国的疏浚装备正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这个转变来自数位中国船舶工程师不懈的努力,何炎平就是其中的一位。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何炎平被授予了“船舶设计大师”荣誉称号,至今共设计了56艘绞吸挖泥船、并有数项设计为国内首次开发的他也成为全国高校中首位获此殊荣的学者。

“船舶设计大师”荣誉称号主要是表彰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船舶设计专家,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2008年起每两年评选一次。

从小练就强大的自学能力

何炎平何以能成为全国高校中首位获此殊荣的学者?梳理他的科研生涯不难发现,在过去的10余年里,生于1971年的他不仅深度参与了系列大型挖泥船的自主研发,更见证了中国疏浚装备的崛起。

何炎平出生在湖北的一个农村,自己家里曾经先后有过好几艘木船,学生时代的他一有时间还会和家人一起划着桨去撒网捕鱼,渔船不仅是儿时美好的回忆,也是他对船的最初印象,它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工具,对于常年在船上的人来说,船可能还是他们的家。

因此,当高考放榜何炎平取得所在高中理科第一名的好成绩的时候,他并没有听从父亲希望他留在武汉读书的建议,而是坚持要去上海,于是填报了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船舶工程专业。何炎平笑称,自己当时对何谓船舶工程几乎没有什么了解,选择这个专业仅仅是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让他对船不是那么感觉陌生而已。

很快,枯燥和复杂的船体制图让很多同学心生畏惧,而何炎平却依靠自己强大的学习能力在大学期间依然保持了不错的成绩。对于这种学习能力的养成,何炎平归根于从小就没有很好的教育资源和求学环境,“我印象中即使到了后面的高中阶段,老师还在经常换,有的老师可能是刚刚毕业就来教我们,所以,基本上学校里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都是自学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到了大学后,却因为这个学习习惯而受益匪浅,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能去思考和自学来完成。”

而显然,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强大的自学和钻研能力,才让后面的故事有了可能。

大国重器打破国际垄断

1993年,本科毕业后,何炎平选择了继续在本院攻读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三年后留校任教,并在1997年开始攻读博士研究生。

而就在1998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经国务院批准实施。这是一个关系到上海经济发展,关系到长江沿岸城市的进一步开放,关系到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腾飞的国家战略。资料记载,上游的泥沙在长江入海口形成了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格局及60公里的泥沙沉积区,这里被称作“拦门沙”,曾一度仅能维持7米水深,令许多大型船舶望而却步,死死掐住了长江航运的咽喉。“治理长江口,打通拦门沙”,发挥长江的水运优势,早在1918年,在《建国方略》就曾发出这样的呼声。

要打通长江口深水航道就需要大型挖泥船,大型绞吸挖泥船是疏浚行业的最重要船型之一,是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的特种工程船。当时,中国的大型挖泥船都是依靠进口,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而且国外相关公司的生产能力也较为有限,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基础建设的需求。2002年,为满足长江口工程建设需要,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航道局率先开始了海上大型绞吸挖泥船的研制,此前已经参与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的何炎平负责的是挖泥船的总体设计和专业疏浚设备技术协调工作。

此前国内尚无大型绞吸挖泥船的建造先例,所以,第一次“吃螃蟹”的过程并不轻松,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何炎平感慨不已,“我们从2002年开始商讨设计方案,实地调研了国内所有的船型,最早的方案是不装绞刀,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设计和使用绞刀的经验,另一方面是觉得长江口的沉积物多为细粉砂,应该可以通过吸泥船来解决。”

何炎平所在的上海交大船舶设计研究所团队在疏浚船舶设计与疏浚技术研究为我国疏浚行业快速进入世界疏浚大国和强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完全实现了绞吸挖泥船设计制造国产化和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疏浚技术发展和远海开发战略提供更大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2010年建成的“天鲸号”。

自主研发国产大型绞吸挖泥船

可是,在随后的实验中却发现,采用吸泥船的效率非常低,吸泥船很难将板结的细粉砂沉积物吸上来,在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的情况下,设计团队对挖泥船最初的方案做了一次颠覆性的修改,改为增加机械破土装置——绞刀。这样一改之后,又带来了一个更大的问题,绞刀需要动力,就需要给挖泥船增加动力设备,于是,又对方案做了一次颠覆性的修改。

由于国内当时不仅大型挖泥船全靠进口,而且在生产配套方面也是较为缺乏,比如新增的绞刀,国内当时却连一家生产绞刀的专业厂都没有,无奈之下,团队只好自己来设计绞刀和绞刀的驱动轴系等,无形之中也加大了设计团队的工作量。

“上海航道局在外滩,那段时间每个星期我至少要跑两趟他们那里,和他们反复交流,后来就住在船厂了,在江苏南通,碰到问题都要现场解决”,何炎平笑称,虽然那时自己只是一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但从1997年开始,自己陆续设计了10多艘软体排铺设船,主要做海上地基处理,以及自己在本科阶段曾经辅修过机械制造和设备第二专业,这些知识和经验最后都融会贯通在整个设计方案当中。

边设计、边建造、边修改,2004年,国内首艘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大型绞吸挖泥船“航绞2001”建成,它的成功建成和投产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大型先进绞吸船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揭开了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序幕。

至今共设计了56艘绞吸挖泥船

2006年,由何炎平带领团队设计的“天狮号”大型绞吸式挖泥船完工交付,是同期国内建造的最先进大型绞吸挖泥船,一举打破了国外制造总功率在1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绞吸式挖泥船的垄断地位,且造价仅为国外的1/2,引领了国内大型绞吸式挖泥船新潮流。何炎平告诉记者,“天狮号”采用了钢桩台车定位系统,可以浅水机械操作倒桩。

还有2010年交船的“天鲸号”自航绞吸挖泥船,装机功率、疏浚能力均居当时的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三艘自航绞吸挖泥船之一,技术先进性和结构复杂程度在世界同类船舶中位居前列。何炎平为设计负责人之一。

而在大型绞吸挖泥船船型开发的过程中,何炎平带领团队持续引入和使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不断突破和创新,先后引入了电轴、变频、双电机驱动和超长轴驱动等技术,自2002年至今共设计了56艘绞吸挖泥船,使得上海交大占据了70%以上的绞吸挖泥船国内设计份额。何炎平本人主持或参加了近百艘船舶或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负责船舶总体设计、特殊作业装备开发和作业机理研究,十余型船舶或海洋平台为国内首次开发。

从2000年以前的大型挖泥船都要全靠进口,到如今,中国年疏浚量已超16亿立方米,已经成为少数几个能够自主开展大规模吹填造陆和航道疏浚工程的国家之一。

作为见证者之一的何炎平却淡然地说:“对我们来讲好像有点理所当然,其实不仅仅是疏浚装备行业,在很多其他行业也都有这样的表现,从大环境而言,国家非常重视知识和人才培养,重视综合国力的增加,而需求更是最大的动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工业制造水平自然实现飞跃,当然,大家也是恰逢其时的尽了自己的努力。”

对于中国疏浚装备行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在哪里?何炎平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疏浚行业提供了很多技术装备,短时间内,这些装备可以满足需求,而随着“一带一路”更加往外扩展,产业的升级是必须的,但不会像以前那么迫切,国家和行业既要注重对工业价值的创建,也要注重对科研的积累,提高技术水平,“不宜盲目追求大型,要由需求来牵引,适度超前。”何炎平说。

绘出家乡“高颜值”!山东小伙回乡在墙上涂鸦画画,已免费为村里画了半条街

戴着一顶鸭舌帽,在35摄氏度高温天穿着长裤和长褂,不时在梯子上爬上爬下......90后小伙何炎斌拿着刷子在一面墙上刷颜色,他脚步轻盈欢快,不时还哼着一阵小曲。

不远处是他上周以及上上周画的墙画,有哆啦A梦、超能小魔女,还有蝴蝶和向日葵村庄的山水等等。

这里是山东省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一个不太被外人熟悉的村庄,因为何炎斌的墙画瞬间火了起来。线上,他的绘画被网友点赞近千万次,线下,不少青年男女自驾去和他的墙画合影,“我们村来了这么多年轻人,真热闹咧。”村民笑着说。

免费画了半条街

入伏天,室外温度达到了37摄氏度,在东滕城村一面灰色砖墙边,勾线、调色、绘图……何炎斌正拿着刷子在墙上作画,一旁的几个铁桶里放着不同颜色的颜料,一边画画一边拿着毛巾擦拭额头的汗珠。

“这一次是给俺叔家的墙画画,他喜欢山水,我就画一幅山水画吧。”一开口就是地地道道的滕州口语,这幅山水画已经画了一天时间,已经到收尾阶段,白云、蓝天、山川……各类颜色聚集在一面墙上,布局合理,画面生动,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别有一番韵味。

从去年开始,何炎斌以墙为画纸,已经免费为村民画画20多幅,已经有半条街的量。“现在每天都有村民让我去他家画画,有的小朋友喜欢哆啦A梦,我就画卡通人物,他们喜欢什么我画什么,画之前我都和他们说一声,他们都很喜欢。”何炎斌的老家就在东滕城村,这里有他的亲人也有他认识的长辈,给家乡画画他觉得有一种成就感。

村庄之前单调的墙面在他的笔下,变得有趣,富有生机和活力。

每一幅画的绘画过程也被拍摄记录到了视频平台,很快在网络上热传,他的视频受到了网友们的欢迎,最多播放量达到729万,收获了近6万粉丝。

因为热爱,自学绘画

墙绘,不就是在墙上画画嘛,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一件力气活。往往绘画几天下来,何炎斌的手上、身上会沾满颜料,要好几天才能洗掉。“再苦再累,只要一看到乡亲们的笑脸,疲惫就会一扫而空,因为内心充满了价值感和成就感。”何炎斌说。

1990年出生的何炎斌学校毕业后便外出打工,他学习的是化工专业,但是却没有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他做过销售干过餐饮,2012年选择回乡画墙画,2016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说到绘画他还是初中时自学的素描,从没有和专业的老师学习过,他总结为绘画是一种天赋,也是熟能生巧,更多的是热爱。

练习研究绘画也是一件辛苦事儿,一开始画画,从画面的颜色到布局,何炎斌都不太熟悉需要提前几天研究琢磨,“每天光画线条和几何这些基础,都练到手软。但是熟能生巧,我就不停地画,现在给我一面墙,我已经大体可以知道哪里该画什么了。”

两只古灵精怪的灰兔,在远处的白云映衬下,举着“吉祥”“如意”的横幅绘于墙面之上,超有立体感。何炎斌比较喜欢画卡通人物,也喜欢画人物如国风类的动漫人物,他觉得人物可以体现生活,可以融入村里的风景,显得画面更加生动。

何炎斌的墙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时候一只小猫、一只小兔子都与周围的风景相映成趣。“每一幅中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

吸引众多外地人去村庄打卡

如今走在东滕城村,街边不时就会出现一幅墙绘,栩栩如生的样子以及艳丽的色彩引人注目。

”这是俺叔家的墙,咧起来!”如此接地气的方言,加上独特的设计,让每幅画在他的想法下有了特殊的意义。就这样他边画边拍,在网上讲述着绘画的故事,展示着变美的村庄,让更多人认识了他、认识了他的家乡。“我们是附近的,在网上看到了他,专程赶来看他画画的,画得真好,把村子打扮得这么漂亮。”两位来打卡的游客告诉新黄河记者。

何炎斌说,画画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热爱,他还要画更多的画,点亮自己的家乡。“让更多人知道我,我还准备画创意画,画荧光画,制作一些有趣的手工。”何炎斌告诉记者,今后自己要用手中的画笔将家乡的村子打扮得更加漂亮,让过往的路人看到都有好心情,大家都能来我们村里打卡。

“乡村振兴有五大振兴,其中文化振兴也是一部分。他的绘画村民都十分喜欢,也得到了大家的赞扬,在村里形成了一种很好的氛围。”东滕城村工作人员表示。

新黄河记者:李焜染

编辑:王乐涛 校对:冬平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15/1697195572345200.html
上一篇:白羊座今日(白羊座今日运势女)
下一篇:商铺名字(商铺名字测试吉凶免费)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