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铜铃铛
#头条创作挑战赛#
读天下奇文 看世间百态除夕的夜晚,沸腾的小山村里像一锅爆米花,鞭炮声震耳欲聋。瞬间,便静了下来,静得像一潭水。人们都钻进那个温暖、甜蜜的小窝里,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唯独刘二婶无神地坐在电视前,歪巴着脑袋,闭着眼睛,一曲曲动听的歌声、一场场笑掉牙的小品,啥也没有听,啥也没有看。一股心思地盼等着她的栓子,一个杀人犯的儿子。她想,栓子已经逃到外边十个月了,会在今儿个欢度年节的时刻悄悄回来的,回来看望她。
果然,不出刘二婶的所料,天黑的时候栓子已经来到了村口。他没敢进村,爬到一棵泡桐树上,一直等到路无行人、村无鞭炮的响声、人们都沉醉在晚会的高潮之时,他才溜进村里。来到家里的小院外边,一纵身子,嗖,飞上墙头,跃身一跳,如一片树叶飘落在院里。轻步走到堂屋门口,伸手就要推开房门,透过玻璃门窗,一眼看到妈妈正坐在电视前,匆忙又把手缩了回来。他想,妈在这些日子里眼泪一定流成了河,终日为他揪心地伤痛。该让妈开开心了,让妈把这场晚会看完。于是,他袖起两手,不顾腊月天的寒冷,身子缩成一团,蹲在房门外边。
辞旧迎新的钟声响了,村人们几乎同时点燃了鞭炮,火光闪闪,响声一片,整个村庄又火红地燃烧起来。
啊,又一年了。刘二婶仿佛从梦中醒来。忽然听到房门响了一声,回头一瞧,发愣了。
“妈!”栓子出现在门口,疾步地奔过去,“扑嗵”跪在地上,一头扎进刘二婶的怀里,“呜呜” 地哭了。
刘二婶一阵心酸,哗地眼泪涌了出来,抽泣地说:“回来就好。”
栓子眼望着妈妈那憔悴苍老的面孔,霜白的头发:“妈,儿子叫您受折磨了,儿子对不起您。”伸手给妈擦了擦眼泪。接着,从腰里解下一条用布缝制成的宽大腰带,从带子里掏出好多个彩色的纸盒盒,说妈有腿疼病,那是藏药,可神哩。又从带子里拿出一捆大额钞票,说“妈,这是五千元……”
刘二婶吃了一惊,惶恐的两眼盯着栓子:“你⋯⋯你,又在外边祸害人了?”
“不,”栓子说:“这是俺卖力气挣来的。”
说着扯起衣领,伸长着黑油光亮的脖子让妈瞧。刘二婶明白了,栓子是在外边下井挖煤了。她放了心,闭起眼睛,深思了片刻,对栓子说:“妈的小名叫香妮,半百多的人了,让你把妈闹成个臭虫。妈百年之后不能叫人家踩着坟头再骂娘呀!”
“妈,放心吧,栓子会好哩。”
刘二婶两眼望着栓子,恳求地说:“听妈话,去投案吧。”
“投案?”栓子惊恐的目光直射着妈的面孔,厉声地说:“你、你这不是让我去送死吗!”
刘二婶深深叹了口气:“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去吧,去了还会宽大你哩。”
“不!”栓子摇了摇头,惊慌地说:“妈,这不是久留之地,我要走了,有机会重回来看您。”说吧就要动身。
刘二婶慌了神,伸手紧紧拉住栓子。
“你……”栓子显得惊恐。
刘二婶抑制住心里的慌乱,平心静气地说:“孩子,多陪妈一会儿吧。让妈做些你爱吃的年糕带上,中不,妈求你了。”
栓子点了下头,无奈地只好答应了。
刘二婶稳住了栓子,不慌不忙地走进南套间的仓房内,在那粮屯靠墙壁的地方,摸到那根细白纯净的尼龙丝绳子,拉了又拉。接着在瓦缸里掏了一瓢米面,走出来,开始给栓子做起年糕,不停声地跟栓子叨叨着,好好干呀,别惹事呀……
刘二婶在仓房间拉的那根白色的尼龙绳子,是她匠心设计的“铜铃铛”。就是栓子失恋的那天,跑到隔墙李大娘家里寻巧巧,只听到一声惨叫,当刘二婶赶到的时候,巧巧已经倒到了血泊里。刘二婶跪在李大娘的跟前,泣不成声地说:“大嫂,血还得用血来还。巧巧被害了,俺还给你个儿子。”回到家里,用一根钢钎,就在她那间与李大娘共用的房头墙上,锉呀,锉呀,挖了个指头粗的小洞,串上一根绳子,系上一串儿铜铃铛,那铃铛正好悬挂在李大娘的床头上。刘二婶说,只要栓子踩进家门,俺就拉绳子,听到铃铛响,您就去报案。
鲜甜的年糕快要蒸熟的时候,机警的栓子,突然站起身子,惊恐地叫道:“有人!”说着就要冲出房门,被刘二婶扑上前去,竭力地拉住了,忙说:“走不的了,别怕。”把栓子推进北套间房里,推进一个老式的大立柜里,匆匆关上柜门,啪一声上了锁。
栓子像关进笼子里的兔子,余惊未消,但倒也觉得那里是个安全的藏身处。
刘二婶走出房门,片刻又回到房内,打开蒸笼,把那热腾腾的年糕,一块块装进一个袋子里,转身用颤抖的双手打开木箱,掂出一包衣服放在桌上。咳了一声,霎时,年轻的公安持枪冲进房里。刘二婶气喘嘘嘘地走过去打开柜门,栓子拼命地向外冲闯,被两个公安伸手摁翻在地,啪,铐上了。
刘二婶满脸泪流的,一手提着年糕,一手掂着包裹,哭着说:“妈给你做的年糕,带上。这包衣裳,一件棉袄、四件衬衫、一件棉裤、两件套裤,共八件。这是你离家以后,妈用手一针一针给你缝成的,到时候换上它吧。”
栓子心里很明白,这是亡人穿的衣服套数,“上五下三,一路平安”。这时的栓子显得分外痛苦,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妈—”
刘二婶踉踉跄跄,倒伏在房门上,“哇”地一声,终于第一次放声地哭了。
温馨寄语:
男人最珍贵的品质是什么?无论多少功业,也终归于大气和坚韧;女人最珍贵的品质是什么?纵然花容月貌,也抵不过善良和温情。所以,男人心要宽,女人心要善。
清代铜铃鉴定,有时候用生活常识就可以鉴定铜器
我之前说过,有时候鉴定一件藏品的真假,靠生活常识就足够了,用不着那些专业的知识。我们今天就用常识来鉴定一下铜器。
清代铜铃一组
这是一组清代的铜铃铛,上面印了四个字,马到成功。另外里面的铃舌都是原配的,像这种传世的铃铛它里面的铃舌多数都不见了,很容易就甩掉了,然后里面一般会挂个螺丝帽或者小铁柱来代替。这几个能够保存得如此完整,实属不易,如今听来声音也依然清脆。
局部的马字
好,接下来咱们进入鉴定环节,刚才我说了,声音依然清脆,那声音是怎么来的?是由于碰撞发出来的,哪里的碰撞,是铃舌和铃铛之间的碰撞。那既然是碰撞,必定会产生磨损,首先来看这个小铜柱,这里有一圈明显的下凹,而且被磨得比较黄亮,另外这个铃铛的内口边沿,这一圈也被磨得发亮,当我们把这个铃舌自然垂放,它的下凹部位正好贴合这个铃铛的口沿。而且可以看出,这种磨损是非常自然的,没有规律可循的,不是人为打磨的那种刻意,所以答案很明显。而我们只是动了下脑筋,运用了一点常识,就已经得到了答案。所以有时候不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试着从生活的角度去分析一件藏品,或许也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铃舌与口沿
对了再跟大家说个常识,一件铜器,它凸起的部分和经常触碰到的部位一定是最容易磨损的,就像以前的按键手机,它的按键一定是磨损最严重的部分,如果你看到的藏品不是这样一种现象,反而是下凹的部分出现了磨损,那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按键手机
一农妇捡到个铜铃铛,找文物站要奖励,专家鉴定后,农妇羞红了脸
1990年,一农妇去地里挖药材时,刨出两个铜铃铛,准备拿回家,让丈夫系在自家驴脖子上,丈夫一看:“这是手炮”!吓得请来武装部,
农妇名叫李惠敏,是云南昆明人,家里种植着一些药材,这年种植的三七刚开花,她想着赶紧去挖些来卖。
就在她弯下身挖捡拾三七丢进筐子里时,看到被自己挖过的地方有个黄闪闪的东西。
出于好奇,她放下手中药材,径直走了过去,走到跟前后,用脚尖试探性地踢了踢,果然那东西越发明显,她急忙用手刨了起来。
刨开周围的泥土,只见像是一对铃铛,一个黄色的,一个灰黑色的,而装铃铛木制盒子已经被风化成了渣渣。
李慧敏以为是金子的,激动地手舞足蹈,看了看四周没人,就装进兜里。心里美滋滋的,想着这会可发财了。
她一边挖着药材,一边想着怎么将其卖掉,激动的心情掩盖不住她好奇的双手,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可她转念一想,另外一个不像是金的。
李惠敏听别人说过,金子质地很软,用牙齿咬一咬,能留下牙印就可以确认是金的,于是她简单清理了表面的泥土,塞进嘴巴咬了咬,却没有出现牙印。
这让李惠敏激动的心瞬间凉了半截,她认为,充其量就是铜铃铛,另外一个可能还是铁的,便将其丢进药材筐里,准备拿回家,让丈夫寄在驴脖子上。
傍晚回到家的时候,顺手放在院门口,却把刨出铜铃铛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第二天,李惠敏和往常一样,早早去地里采药,睡得日上三竿的丈夫这次懒洋洋地起来收集李惠敏捡拾来的药材,去交给药材收购站。
丈夫在药材收购站整理时,感觉筐子里有东西,抓起来一看吓得惊呼道:“妈呀!手炮”!顾不上其它的,急忙丢了出去,听到叫喊声,周围的人都纷纷围观过来,丈夫:“躲远点会炸”!
这时收购站负责人跑过来询问,丈夫说是自己的筐子里有个手榴弹,跟电影上的很像。收购站负责人觉得事关重大。
赶紧报了警,没一会儿,县武装部排雷队的就来了,封锁了现场后,经过查看后,排雷人员经过确认,根本就不是什么手炮,表面看确实像,仔细观察像是铜铃铛,可又没法确认。
这时,李惠敏才想起铜铃铛还在筐子里,生怕粗心的丈夫给弄丢了,才风尘仆仆地赶来收购站,看到眼前的一幕,知道自己闯祸了,这才告诉丈夫是自己从地里挖出来的。
武装部的人知道后,怀疑可能是文物,于是,通知了文物站,文物站详细询问李惠敏后,说是要带走做进一步鉴定,李惠敏:“我挖出来两个,还有一个了”!
丈夫急忙捂住妻子的嘴,但还是被文物站的人听到了,于是从筐子里又搜出一个,丈夫气的大眼瞪小眼,小声嘀咕道:“哪怕留下一个卖铜,也能卖点钱,现在文物站拿走了,别想再要回来”。
李惠敏也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被拿走。邻居纷纷前来询问,挖到的那是个啥文物?被奖励了多少钱?李惠敏:“奖励什么钱呀,到现在音讯全无”。
过了几天,等的不耐烦的李惠敏找到文物站,看能不能申领奖金,文物站工作人员:“是不是文物没确定!如果是文物,肯定会给你奖励的,你还是先回去吧”!
李惠敏还是不放心地问道:“那不是文物是啥?是铜的还是金的”?工作人员:“你这个人真是麻烦,你还是不知道的为好”!
这让李惠敏更加好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不让我知道,你们是不是想私吞,我可交给文物站了,可别进了私人腰包!
工作人员眼看不告诉她不行,告诉了她吧,又觉得尴尬,李惠敏也看出了工作人员难为之情,说道:“我也是见过世面的,你说吧,到底是个啥玩意”!
工作人员:“经过鉴定,所谓的铜铃既不是手榴弹,也不是驴铃铛,而是古代人行房事的辅助用品,名字叫做“缅铃”。李惠敏一听脱口而出一句:“流氓”,工作人员:“你怎么骂人了”!李惠敏:“我没骂你,我骂的是做这个东西的人”!
这时担心妻子吃亏的丈夫也来到文物站,听起了工作人员的讲解,“缅铃”为何物,工作人员告诉夫妻俩“缅铃”是明朝万历年间从缅甸传来的一种贵重房事用品,在当时,一时间成为了群众注意的新事物。
“缅铃”外观是小铜珠状,有大有小,有的更小,状如蚕豆。内部空心,装有水银或其它可滚动物品。
在小说《金瓶梅》中第十六回中西门庆曾提此物,作者也特别重视“缅铃”,第十六回有一首临江仙词赋咏这件东西:“原是番兵出产,逢人荐转在京。身躯瘦小内玲珑,得人轻借力,展转作蝉鸣。
解使佳人心颤,惯能助肾威风。号称金面勇先锋,战降功第一,扬名缅子铃。”至于这件东西的功效,《金瓶梅》作者也有说明:“妇人问道:是什么东西,怎么把人半边胳膊都麻了?”
西门庆解答道:“这东西名叫“缅铃”,南方缅甸国出来的。好的也值四五十两银子。先把它放入炉内,然后行事,妙不可言。”
李惠敏夫妻俩终于明白了,自己千辛万苦就捡到这么个流氓破烂玩意,还想着领什么奖励,这要是被别人知道可丢死个人了。这时李惠敏突然干呕了起来,丈夫:“怎么了你这是?至于吗!太夸张了吧你”!
李惠敏:“你知道个锤子”!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