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天,成功骑行“最高海拔公路” 2528公里,扬州勇士中秋终“圆梦”
一位硬汉,一辆单车,历时27天,全程2528公里,扬州仪征男子杨凯挑战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新藏公路。从新疆叶城219国道0公里处出发,穿戈壁、攀达坂、爬垭口、过无人区,战胜高反,克服孤独,一路风餐露宿,坚强骑行,9月29日抵达拉萨。中秋团圆之日,杨凯“圆”了自己梦想。10月1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杨凯,了解到他的逐梦故事。
沿途风景
挑战自我,一天内从海拔2950米爬升到4969米
9月29日下午3时20分,杨凯抵达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以特别的方式庆祝中秋、国庆双节,他也将自己的喜悦分享给仪征市自行车运动协会。“骑行新藏线,就是一个达坂接着一个达坂地攀越,一个垭口连着一个垭口地攀爬。”杨凯说,达坂和垭口是新藏线上常见的地名,它们的意思基本一致,都是形容高大山峰与山峰之间鞍状坳口,是人们翻越山岭最经济的路径。
杨凯介绍,沿途的达坂、垭口短的几公里,长的几十公里,上坡时只能慢慢地蹬,累得气喘吁吁。有的坡特别陡,比如查藏拉山垭口坡道全长20公里,前17公里是缓坡,后3公里是陡坡,坡度最大达百分之十一。“最难忘的是骑行第三天。”杨凯说,从库地到赛力压克达坂,一天之内要从海拔2950米爬升到海拔4969米,也就是说短短的57公里,海拔陡升2019米,中途又遭遇了下雨、冰雹和逆风,只能在涵洞里躲避。因为海拔上升太快,导致高反严重,呼吸困难。就是在翻越一个又一个达坂、垭口的过程中,新藏公路的海拔从叶城出发时的1480米上升到最高时的5380米。
挑战成功
沿途遭遇危险,频频遇见热心人收获感动
“骑行219新藏线要有吃苦准备。”杨凯说,首先要注意防晒。骑行的第5天,自己的鼻尖就被强烈的紫外线晒脱了皮,只能把头巾剪个洞罩在脸上。第10天鼻子和嘴唇都晒破了,吃饭和说话的时候非常痛。其次要注意安全。骑行第二天,杨凯从海拔3150米的库地达坂顶端往下是一个连续23公里的下坡,各种坑和来往的货车,骑行中必须小心又小心。此外还有想象不到的意外,有一天早晨从赛图拉镇刚出发不久,杨凯就被野狗跟着后面追,拽咬杨凯的尾包不松口,杨凯没控住车,摔了一跤。
“骑行的路上每天都有感动。”杨凯回忆,在三十里营房到红柳滩中间有个康西瓦烈士陵园,长眠着112名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烈士,他们给了自己前行的力量。杨凯说,与成熟的骑行线路318川藏线不一样,骑行219新藏线全程吃、住、行都需要自己规划,路上的商业配套稀缺,前1000公里中有400多公里的无人区,在这里连续几个小时看不到一辆车。
杨凯告诉记者,离界山达坂还有4公里时,下了大雪,连续下来三辆自驾车,车主都说过界山达坂要小心,有狼出现,“当时真的害怕,一个人骑车,不知道是一只狼还是一群狼,于是考虑搭车。两位开着皮卡去西藏的新疆大哥带了我15公里,不收任何费用,我很感动。后来,真的看到一只独狼拦在路中间晃悠,想想都后怕。”
“进入无人区后,两位解放军战士开车停下,说可以帮我把驼包装备带到前面的509工区,让我轻装前行。分手时候还给了我两瓶红牛和两瓶矿泉水。还有一位王警官非常热情,人特别好,我会记住他一辈子。”杨凯说,在马攸桥边境检查站,王警官和同事不仅为他提供温暖整洁的房间、被褥,还有洗漱的冷热水,他们还自费为过路的单车人准备了高反药、感冒药、氧气罐、餐巾纸等高原旅行必备品。
“在叶城郊外,看到许多学生背着书包站在路边等校车,那里的小学生和内地的小学生一样,都有校车接送上学。我感到边疆的发展与内地是同步的。”杨凯骑行过程中,感受到边疆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住宿巴嘎乡塔尔钦村,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热西曲珍能自己洗在学校盖的小被子,并用普通话和杨凯交流。入住拉藏乡溪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图书阅览室里,书很多,阅读环境很棒。
自豪展示
每天再辛苦,也会分享沿途美景旅行见闻
记者了解到,杨凯是仪征市交通运输局职工,今年44岁,热爱骑行,在扬州单车圈创造了多个纪录:单人单骑环游江苏,24小时不间断骑行600公里,单人单骑318川藏线。一连串的纪录,展示着杨凯超人的耐力,彰显着他对单车骑行的追求。
此次为什么要骑行新藏线?原来,2019年,杨凯从四川成都出发,经国道318线一路骑往西藏拉萨,当时就定下了计划,5年之内一定要骑行219新藏线。为此,他经常进行200公里和300公里长距离拉练。今年年初,杨凯决定在孩子中考结束后骑行219新藏线,这大半年基本上都在为骑行计划做准备,还特地买了一辆全新的山地车。
由于线路不成熟,沿途环境险恶,本次骑行219新藏线,杨凯打算在网络上召集同行者,结果好几个打算与他结伴而行的骑友看了他朋友圈里的训练数据后都退却了,因为杨凯的速度太快,别人怕跟不上。
虽然骑行非常辛苦,但杨凯每天都会在仪征自行车协会微信群里直播,每天都会用美篇记录当日行程,与骑友们分享沿途美景、旅行见闻、骑行感受,让一个人的骑行变成一群人的骑行,一个人的快乐变成一群人的快乐。
坚定骑行
“这次杨凯单人单车挑战219新藏线成功,很让人振奋。无论是杨凯所在的交通运输局还是市自行车运动协会,大家都支持他挑战梦想,为他的成功感到高兴。”仪征市自行车运动协会会长邹霞说,工作和生活中平凡踏实,追求诗和远方时坚定执著,杨凯的性格是所有单车人的性格。
杨凯说,自己下一个计划,是用公路车骑行京杭大运河全线。
通讯员 马国霖 赵磊 久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盛媛媛
难吗?难!干吗?干!一个超级工程背后的河南……
人类逐水而居
城市依水而立
这是人类数千年的执念
也是千百年来的定律
南阳市淅川县境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景色(2019年12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1952年
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提出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如果有可能
借点来是可以的
数据来源:水利部
梦想变成现实
中间隔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论证
一项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
在国人面前揭开面纱
焦作温县境内拍摄的南水北调穿黄隧洞出口北岸明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这项工程
人称“南水北调”
其工程规模之大
涉及面积之广
覆盖人口之多
均堪称史无前例
0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河北段。卫星资料来源:高分二号
在宏伟设想提出62年后
也就是2014年12月12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
一渠丹江水
出淅川陶岔渠首后
一路过哑口、飞渡槽、钻暗涵
向北跋涉
奔流至华北平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与终点。来源:天地图
1432公里总干渠
流经豫冀京津4个省市
连通长淮黄海4大流域
从高空向下俯瞰
中线工程好似巨龙衔着宝珠
这宝珠就是丹江口水库
2020年8月25日傍晚在南阳市淅川县境内拍摄的丹江口水库库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库区有多大呢
水域面积约1050平方公里
相当于香港面积那么大
几乎与三峡库区水面面积相当
而龙身就是总干渠
一江澄碧纵贯中华腹地
从南到北、从高到低蜿蜒前行
南阳市淅川县境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景色(2017年12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当南来之水涌入北方大地
历史注定铭记这一高光时刻
从此
千家万户水甜饭香
连泡的茶都更加甘醇
可是这尝得到的“甜”背后
又藏着怎样“酸”的故事呢
02
南水通过颍河退水闸实施生态补水(资料图片)。 来源:河南日报
以中线工程的河南部分为例
要让南水自流进京
丹江口大坝要从162米
加高到176.6米
与北京形成约百米落差
才能实现
而代价就是
淅川县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
涉及11个乡镇、1276个村民小组
主要淹没指标居库区鄂豫六县区之首
与湖北省库区五县市总和大体相当
2011年5月5日,淅川县大石桥乡西岭村第一批693名移民登上了开往邓州市腰店乡四龙安置地移民新村客车。本报记者史长来 摄
这也意味着
搬迁人口将达到16.54万人
占到淅川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
这个数字对国内有些地方而言
可能就是整整一个县的全部人口
你问淅川难吗
难,确实难
但淅川退了吗
河南退了吗
没有
故乡的老房(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张远 摄
四年任务、两年完成
移民扒掉自家房子
锯倒院子里的老树
卖掉一手养大的牛羊
2011年5月5日,河南省淅川县大石桥乡西岭村一位移民与亲人告别。来源:河南日报
蹲在残垣断壁前吃下最后的故乡饭
清晨在祖宗的坟前长跪不起、泣不成声
但最终拉着小儿、搀着老娘
带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踏上搬迁之路
2011年5月5日,河南省淅川县大石桥乡西岭村一对移民母子准备登车前往新家园。来源:河南日报
他们告别的
不只是祖宅和耕地
而是他们最熟悉的乡亲
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
以及他们刻入骨血的乡土记忆
5个月大的小移民寇惠岚在父亲的怀抱中来到新家园(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史长来 摄
其实
移民搬迁也不是第一次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
开建丹江口水库以来
淅川百姓历经大大小小七次移民
前后40多万人搬离故土
淅川因此成为全国水利移民大县
再见,我的家乡(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史长来 摄
渠道所经之处
同样需要迁移
河南干线征迁搬迁安置4.73万人
更有13位基层干部
倒在移民搬迁一线
03
说完“酸”
还有“苦”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总投资高达2528亿元
超过三峡工程
这又一超级工程
建起来又谈何容易
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停浇不停工(资料图片)。来源:陶德斌/视觉中国
2003年12月30日
中线工程开工
建设难度从源头便开始显现
丹江口大坝虽只加高14.6米
也就是五层楼的高度
但水压会增加四成
在服役近40年的老坝上建新坝
难度不亚于甚至超过新修一座大坝
工人切割出一道道键槽
植入一根根钢筋
施工最高峰时3000人奋战在一线
加高壮举历时近8年终于完成
无人机拍摄的位于南阳市淅川县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而在邓州
湍河上的湍河渡槽
无论内径、单跨跨度
还是流量都是世界首例
也是目前世界上
规模最大的U型输水渡槽
鲁山县境内的沙河渡槽,槽身空间受力复杂,架设难度极大。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摄
在鲁山
沙河渡槽总长9050米
排名世界第一
最大过流量380m³每秒
排名世界第四
并行输水槽数4槽
排名世界第一
下输水断面总面积219.4㎡
排名世界第一
这是2020年5月26日在郑州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供图)
在郑州
两条长达4250米的穿黄隧洞
让长江黄河就此“握手”
黄河河底地质条件复杂特殊
控制工程里就属它施工难度最高
国内最深的调水竖井
国内穿越大江大河直径最大的输水隧洞
国内水利工程最深的盾构始发
……
科技创新成果一一诞生
造就人类历史上
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作品
图片来源:水利
部在北京
西四环暗涵工程
很难想象五棵松地铁站下
两条内径4米的输水涵道穿行而过
创下暗涵与站台距离仅3.67米
而地铁结构最大沉降值不超3毫米
挑战了极限
同样创下世界之最
中线北京段西四环暗涵工程。图片来源: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官网
这里还有一组数字
中线工程沿途
穿越大小河流686条
与31条水渠、51条铁路
和1238条公路
相互交错
渠首、渡槽、暗渠、隧洞、泵站等
输水建筑物共2385座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焦作城区段大部分不是挖出来的,而是垒出来的河道,被称作“人造悬河”。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这一路
攻坚工程不胜枚举
十几年建设
百余项专利
数十万建设者
埋头苦干、奋战一线
最终
“中国智慧”
筑起世界最大调水工程
0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淅川走出绿色发展路。图为淅川县老城镇杏李种植基地(2019年12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为保证一渠清水永续北上
库区传统网箱养鱼产业忍痛取缔
南阳累计关闭重污染企业800多家
关停并转污染企业460多家
使丹江口水库水质95%达到Ⅰ类水
为构筑调水源头的“生态屏障”、呵护一库清水北送,淅川县积极创新造林机制,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与企业和造林大户签订造林合同,按成活率兑付资金,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据统计,该县每年生态林造林绿化面积以10万亩速度推进,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造林合格面积连续10年位居河南省县级第一。朱佩娴 杨振辉 摄
也就是说
库区打上来的水可直接饮用
而沿线上千家化工企业关停
让干线水质连续多年优于Ⅱ类标准
无人机拍摄的南阳市淅川县境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景色(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截至今年5月10日
通水六年多来
2343个日夜
累计输水超363.3亿立方米
什么概念
相当于运送约2600个西湖
受水区24座大中城市
127多个县(市区)用上了南水北调水
直接受益人口超过7900万人
郑州城区自来水9成以上为丹江水
河南40个受水县市得到南水浸润
北京一杯自来水中有七成来自丹江口
天津14个区的居民全部饮上丹江水
……
南阳市淅川县,工作人员从丹江口水库中取水,供游客品尝(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调的是水
又远不止水
六年来
中线工程向受水区47条河流
生态补水49.6亿立方米
河湖湿地面积显著扩大
密云水库、瀑河水库蓄水量大增
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重现生机
华北之肾白洋淀饮足南水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
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部分地区止跌回升
无人机拍摄的淅川县境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景色。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南来之水水清且情长
甘甜的丹江水让很多人
告别高氟水、苦咸水
也为干渴的华北大地
带来了些许喘息
可以说
南水北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荒
但水资源分布不均
北缺南丰的现象仍将长期存在
滴滴南水来之不易
饮水思源
方知惠泽之深、贡献之巨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通过退水闸向长葛段双洎河进行生态补水。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这水
且用且珍惜
如此
这长途奔涌而来的南水
才可永续润泽北方大地
05
加高后的丹江口大坝,丹江口水库位于淅川县与湖北省丹江口市交界处。来源: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宣传中心
一个超级工程
东中西三条线路
不得不说
它确实是一个奇迹
是一个
曾经充满种种争议
却依然实现的奇迹
也是一个
由无数默默无名的人
共同创造出来的奇迹
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来源: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官网
现如今
东线北延工程首次向津冀供水
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只等令下
西线工程准备工作紧锣密鼓
这个地表最强调水工程
仍在不舍昼夜续写传奇
……
来源:河南日报
二战军饷篇3:日本士兵一个月可以拿多少钱?
之前谈了德国和美国士兵在二战时期的津贴,那么今天来聊聊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士兵在二战时期的军饷,二战时期,日军的津贴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最低的二等兵一个月才6日元。
当时的10日元日本银行券
另外大家都听闻的“陆军吃草、海军吃肉”的梗似乎在津贴中也有出现,海军的津贴比陆军的津贴要稍微高一点,而且海军在伙食方面远高于陆军,怪不得陆军要吃草;另外日军还有一个“在勤加俸”的补贴,相当于在基础工资上根据级别提高一些补贴,军官的话基本在基础月薪上有50%的加成,不过大头兵就算了,只会少量增加一点点。
看到图就知道他想说什么
古今计算老规矩,先来个古今换算吧,以1941年为例,大概1美元可以兑换4.2日元,而1941年的1美元=2022年19.30美元(通过通货膨胀率计算)=2022年122.97人民币;可以计算得知,1941年1日元=2022年29.28人民币,为了方便我们后面的计算,我们约定1941年1日元=2022年29人民币进行计算。
二战时期五日元
二战时期的五日元
物价水平要知道,看数据不能只看表面,也要结合当时的物价水平,数字后面零越多,不代表能购买很多物品,也可能通货膨胀太高,后面零少,不代表钱少,也可能购买力很强。
当时的街头
注:100钱=1日元
1940年日本物价(网上数据比较难找,只能找相差一两年的物价水平)
面包600克:20钱
牛肉罐头:48钱
鲑鱼罐头:25钱
天妇罗盖饭:50钱
咖喱饭:30钱
切菜刀:1日元60钱
自行车:90日元80钱
汽车票(东京—青森):7日元25钱
上述物价中最贵的就是自行车了,一辆自行车需要将近91日元,相当于陆军一名曹长的基础月薪。
今天的天妇罗盖饭
陆海军基础月薪(1943年)陆海军二等兵:6日元/月(约RMB174元/月)
陆军一等兵:9日元/月(约RMB261元/月);海军一等兵:11日元(约RMB319元/月)
陆军上等兵:10日元/月(约RMB290元/月);海军上等兵:13日元(约RMB377元/月)
陆军兵长:13日元/月(约RMB377元/月);海军兵长:16日元(约RMB464元/月)
陆军伍长:20日元/月(约RMB580元/月);海军二等兵曹:23日元(约RMB667元/月)
陆军军曹:30日元/月(约RMB870元/月);海军一等兵曹:28日元(约RMB812元/月)
陆军曹长:75日元/月(约RMB2175元/月);海军上等兵曹:55日元(约RMB1595元/月)
陆军准尉:110日元/月(约RMB3190元/月);陆海军兵曹长:101日元(约RMB2929元/月)
陆海军少尉:70日元/月(约RMB2030元/月)
陆海军中尉:94日元/月(约RMB2726元/月)
陆军大尉:155日元/月(约RMB4495元/月);海军大尉:158日元(约RMB4582元/月)
陆军少佐:220日元/月(约RMB6380元/月);海军少佐:194日元(约RMB5626元/月)
陆军中佐:310日元/月(约RMB8990元/月);海军中佐:268日元(约RMB7569元/月)
陆军大佐:370日元/月(约RMB10730元/月);海军大佐:345日元(约RMB10005元/月)
陆海军少将:416日元/月(约RMB12046元/月)
陆海军中将:483日元/月(约RMB14007元/月)
陆海军大将:550日元/月(约RMB15950元/月)
做饭的日本海军
在勤加俸以上列举的只是二战时期日军的基础月薪,在基础月薪上,普遍都有加成,就是所谓的“在勤加俸”,所谓在勤加俸就是类似于一个在职的补助,包括驻外补助和普通军阶的补助,在少尉以上的军官中普遍能有基础工资的40%-50%,而一般的士兵则有基础的固定加俸,具体如下:
少尉:35日元/月(约RMB1015元/月)
中尉:40日元/月(约RMB1160元/月)
大尉(三等):49日元/月(约RMB1421元/月)
大尉(二等):55日元/月(约RMB1595元/月)
大尉(三等):63日元/月(约RMB1827元/月)
少佐:77日元/月(约RMB2233元/月)
中佐:107日元/月(约RMB3103元/月)
大佐:138日元/月(约RMB4002元/月)
少将:166日元/月(约RMB4814元/月)
中将:193日元/月(约RMB5597元/月)
中将(军司令官以及师团长):200日元/月(约RMB5800元/月)
大将:220日元/月(约RMB6380元/月)
普通士官在勤加俸相对于中高级将官,普通士官以及士兵的在勤加俸可以说少得可怜,差距很大,一等兵们加的津贴只够吃两次天妇罗盖饭。
当时的日本街头
一等兵/二等兵:99钱/月(约RMB28.71元/月)
上等兵:1日元20钱/月(约RMB34.8元/月)
伍长勤务上等兵:1日元38钱/月(约RMB40.02元/月)
二等伍长:2日元34钱/月(约RMB67.86元/月)
一等伍长:2日元85钱/月(约RMB82.65元/月)
四等军曹:3日元90钱/月(约RMB113.1元/月)
三等军曹:4日元50钱/月(约RMB130.5元/月)
二等军曹:5日元40钱/月(约RMB156.6元/月)
一等军曹:6日元45钱/月(约RMB187.05元/月)
三等曹长:7日元50钱/月(约RMB217.5元/月)
二等曹长:8日元55钱/月(约RMB247.95元/月)
一等曹长:9日元90钱/月(约RMB287.1元/月)
其他补贴除了其他的津贴补贴以外,一些学校的学生,军乐生、工科生等等都会有一定的补贴,其中依托学生相信很多人都一脸懵逼,不知道是什么,其补贴居然堪比一个中级小军官,其实依托学生可以理解为当时军部资助的学生,毕业后直接成为军官,因而补贴方面会很高。
军乐队学生
士官学校预科/工科学校户山学/军校乐生徒:4日元/月(约RMB116元/月)
士官候补生:6.5日元/月(约RMB188.5元/月)
见习军官:16日元/月(约RMB464元/月)
依托学生:45日元/月(约RMB1305元/月)
测量部修技所生徒:34日元/月(约RMB986元/月)
当时的街头女性
丧葬费日军在战场上挂了之后,还有一些丧葬费进行补贴,比如一个大头兵,丧葬费30日元,士官们大概37.5日元左右,按照儒家传统,去世后家乡得办葬礼,那么这些费用估计也就是请全村人吃一顿饭的钱,其他下葬的费用只能自己出了。当然如果死在外边,很多人都乐意为他们“收尸”的。
美军在帮日军“收尸”
总结总体来说,二战士兵的津贴远不如美国和日本,数据可以对比一下,比如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作为海军大将基础月薪550日元+在勤加俸220日元=770日元约等于RMB22330/月,相当于德国的一名上尉水平(22803RMB/月)以及美国少校水平(25750RMB/月)。
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
尤其是下层士兵们来说,更加艰难(怪不得鬼子喜欢吃鸡),在伙食方面也是远不如德国和美国的,并且海陆军内部分化极大,陆军马鹿们都快穷的吃草了,海军马鹿们的补给各种酒品,甚至都可以搞西餐换换口味。
大概率今晚改善伙食了
至于民众们的工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日本的电视剧《阿信》,阿信年底拿回去50日元,她的家人就觉得有好多钱了,大体上日本民众一年的薪水差不多也就是50日元这个数。
电视剧《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