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5月30日是什么日子?)

5月30日

来源:光明网

重要论述

1938年5月30日

在《解放》第四十期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文章针对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内和党外都有许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而只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特别是军队的作战的情况,阐述了游击战争的重要地位。文章指出:抗日战争中,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这一点,我们已经正确地解决了。为什么提起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呢?是由于中国这个大而弱的国家被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由于中国有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抗日游击战争主要地不是在内线近距离地直接地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这样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虽然仍处于辅助地位的抗日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观点上加以考察。游击战就有了它特殊的战略地位。文章为抗日游击战争规定了六项方针: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和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文章还具体讲述了如何贯彻这六项方针的方法和途径,最后指出: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对统一和提高全党全军对抗日游击战争战略地位的认识,促进抗日游击战争的迅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篇文章收入《选集》第二卷。

1939年5月30日

在西北青年救国会举行的模范青年授奖大会上讲话。讲话指出:二十年前,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的青年,是真正的模范青年,因为他们反对政府,在五四运动中流了血,参加了那样的斗争。那时候的革命青年,后来有不少成为员。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我们是继承这个传统的,现在传下来了,以后更要继续传下去。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这是最主要的一条,没有这一条,什么都是空的。奋斗到什么程度呢?我们说:永久奋斗,就是要奋斗到死。这个永久奋斗是非常要紧的,如要讲道德就应该讲这一条道德。模范青年就要在这一条上做模范。当然在政治上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光有这个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不够的。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后,还要坚定,就是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不可动摇的,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来坚持这个方向。这样的青年,才是真正的模范青年。这样的道德,才算是真正的政治道德。今天在座的模范青年,要跟分子作斗争,反对妥协投降,反对。模范青年们,你们要切记这一点——“永久奋斗”。

1945年5月30日

朱德在七大上作关于军事问题报告的结论。关于的军事思想,他指出:军事思想经过内战、抗战两个阶段,这种思想是完成了,成熟了。的军事思想,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人民需要武装斗争,中国农民多,武装就是农民武装。关于土地革命的思想也可以说大部分是的思想产生出来的。

1947年5月30日

新华社发表写的关于目前时局的评论。评论指出:和全民为敌的政府,现在已经发现它自己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无论是在军事战线上,或者是在政治战线上,政府都打了败仗,都已被它所宣布为敌人的力量所包围,并且想不出逃脱的方法。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和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的口号是要饭吃,要和平,要自由,亦即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是整个人动的一部分。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动的高涨。过去五四运动时期和一二九运动时期的历史经验,已经表明了这一点。军事镇压和政治欺骗,是维持自己统治的两个主要工具,现在人们已经看到这些工具的迅速破产。的军队,无论在哪个战场,都打了败仗。从去年七月到现在共计十一个月中,仅就其正规军来说,即已被歼灭约九十个旅。军队在前线打败仗的消息传到后方的日益增多,被政府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广大人民群众,就日益感觉自己的出头翻身有了希望。恰在这时,的一切政治欺骗,由于的迅速扮演而迅速破产。一切事变都证明我们估计的正确。我们曾经不断地向人们指出,政府不是别的,仅仅是一个内战的政府。这个政府欲以内战的手段,削平和一切力量,达到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和维持自己统治的目的。这个政府因为采取了这些政策,它就在政治上变得毫无威信,毫无力量。政府的强大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它实际上是一个外强中干的政府。它的进攻是能够打败的,不论是在什么地方和在什么战线上。它的前途必然是众叛亲离,全军覆灭。一切事变,都已经证明并且将继续证明这些估计的正确性。中国事变的发展,比人们预料的要快些。一方面是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一方面是蒋管区人民斗争的前进,其速度都是很快的。为了建立一个和平的、的、独立的新中国,中国人民应当迅速地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这篇评论以《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为题,收入《选集》第四卷。

2014年5月30日

在参加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时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他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在全国人民中培育和弘扬,特别要注重从少年儿童抓起。

他指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少先队要坚持开展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活动,把广大少年儿童团结好、教育好、带领好。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

党史回眸

1925年

5月30日上海学生及其他群众代表举行反帝游行、讲演,租界巡捕开枪镇压,死13人,伤数十人,酿成“五卅惨案”。当晚,中央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组织行动委员会,建立各阶级的统一战线,发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抗议帝国主义者中国人民。

2014年

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第一次全面督查。此后,国务院每年开展大督查。2019年4月22日,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2016年

5月30日—6月3日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强调,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2018年

5月30日 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通知》。

资料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更多阅读:《党史上的今天》专栏

十二星座星盘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什么是星盘?

  星盘是通过计算一个人的出生时间、出生地点和出生日期,而得出的命盘、天象图。星盘显示了出生时刻天空的精确图像,反映了天体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关系。它可以揭示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潜在特质和性格。

  星盘概览:

  每个人的星盘都不尽相同,而每个星座也有着独特的性格特质。以下是十二星座星盘的基本介绍:

  白羊座:火星是白羊座的守护行星,这表明这个星座注定是一个积极行动、好斗、不耐烦、而且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人。

  金牛座:金星是金牛座的守护行星,这表明他们非常注重美感、享受和美食,并喜欢稳定的生活。

  双子座:水星是双子座的守护星,这表明他们可以口若悬河,有良好的交流技巧,而且最好用他们的知识去达成他们的目标。

  巨蟹座:月亮是巨蟹座的守护星,这表明它们非常善于照顾别人,而且往往非常敏感。

  狮子座:太阳是狮子座的守护星,这表明他们是典型的领导者,而且喜欢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座:水星是座的守护星,这表明他们具有本质领悟力,也容易变得过于完美主义。

  天秤座:金星也是天秤座的守护行星,所以他们喜欢享受美丽和平衡,并具有很高的社交技能。

  天蝎座:冥王星是天蝎座的守护行星,这表明他们通常是冷静而高效,但不喜欢透露自己的信息。

  射手座:木星是射手座的守护行星,这表明他们总是在寻找未知,总是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摩羯座:土星是这个星座的守护行星,通常意味着摩羯座是充满决心而且勤劳的,但有时会变得冷漠而且疲惫。

  水瓶座:天王星是水瓶座的守护行星,这表明他们追求创新和非传统的思考,具有灵活而又乐观的特点。

  双鱼座:海王星是双鱼座的守护行星,这表明他们具有想象力和直觉,经常与他人产生共鸣。

时政新闻眼丨第10个烈士纪念日,这场隆重仪式昭示了什么?

9月30日,是我国第10个烈士纪念日。当天上午,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连续第10年在这一天隆重举行。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今天的中国,已经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之后首次举行的这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昭示了什么?《时政新闻眼》为你解读。

01 以国之名 举行隆重仪式

9月30日上午,临近10时,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广场,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敬献花篮仪式现场。

在9月30日举办这一隆重仪式,今年是第10个年头。

在2014年之前,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仪式,一般都在国庆当天举行。2014年8月31日,我国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举行纪念烈士活动。当年,总书记首次在烈士纪念日这一天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人民英雄纪念碑。(总台央视记拍摄)

在今年仪式现场,《时政新闻眼》发现了不同以往的细节变化。

首先,今年采用了新版《烈士纪念日号角》。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室主任娜拉介绍,新版号角采用渐变的音乐层次和情绪,从最初的深切缅怀到最后的坚定自信,能够带领大家感悟新中国的沧桑巨变,展现大格局、大情怀。

其次,今年出席仪式的人员方阵也有细微变化。

近几年仪式现场的群众方阵,都会根据当年的重大主题活动和事件,邀请相应代表出席。过去三年,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全国脱贫攻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得表彰的个人或集体代表分别出席。今年则有参与了抗洪抢险救灾和应急救援任务的基层代表出席。

△群众方阵中的抗洪救灾、应急救援代表。(总台央视记者卢心雨拍摄)

另外,广场“祝福祖国”巨型花篮也有所变化,首次在篮内装上了“五谷”,即水稻、小麦、小米、黄米、大豆,寓意“五谷丰登”。

△“祝福祖国”巨型花篮。(总台央视记者曹亚星拍摄)

9月29日,农历中秋节,万家团圆。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深情缅怀。10月1日,共和国华诞,举国欢庆。

今年金秋,这三个日子紧紧相连,也息息相关:若无国家富强,何来家庭幸福?若无牺牲奉献,哪来岁月静好?

在《时政新闻眼》看来,今年的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在多个层面承载丰富内涵、昭示重要意义。

△仪式现场,老战士代表身上佩戴多枚纪念章。(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02 昭示之一:铭记英烈

今年烈士纪念日前两天,9月28日,总书记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8名在读英烈子女回信。信中说,“你们的父辈勇于担当作为,甘于牺牲奉献,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铭记和发扬。”

新中国成立至今,全国公安机关共有1.7万余名民警因公牺牲,其中3700余人被评为烈士。对于这个和平年代牺牲最多的群体之一,总书记念念不忘。

△仪式现场,向烈士默哀环节。

巍巍丰碑,烈烈英魂。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我国有约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

2014年10月31日,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对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不然谁愿意为国家和人民牺牲呢?”

这一反问,直叩心灵。

△仪式现场,少年神情肃穆。(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2019年5月,总书记在江西于都考察时说:“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变好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

去年10月,总书记在河南安阳红旗渠考察时说,“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

△仪式现场,红旗猎猎。(总台央视记者程铖拍摄)

历揽古今英雄事,长向先烈借火薪。

每年在烈士纪念日这一天以隆重仪式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总书记连续十年在这一天出席仪式,一个重要昭示就是我们要永远铭记英雄烈士的奉献与牺牲。

△仪式现场的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总台央视记者李增仁拍摄)

03 昭示之二:崇尚英雄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2015年9月2日,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总书记既鲜明宣示,又率先垂范。

△仪式现场的军乐团。(总台央视记者李增仁拍摄)

国之英雄,当以国士待之。总书记在强调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等工作,以崇高礼遇褒奖功勋人物,以实际行动关爱英雄模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

△仪式现场的三军仪仗兵。(总台央视记者李辉、王子杭拍摄)

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动情地说,过去这一年发生的地震、洪水、干旱、山火等自然灾害和一些安全事故,让人揪心,令人难过,但一幕幕舍生取义、守望相助的场景感人至深,英雄的事迹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每当辞旧迎新,总会念及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倍增前行信心。”

△仪式现场共有18个由白菊等鲜花组成的花环。(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每年的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现场,都有英雄模范的身影。以隆重仪式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邀请具有代表性的英雄模范出席活动,一个重要昭示就是我们要弘扬英雄精神,礼赞英雄、崇尚英雄、争做英雄。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今天,迈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华大地又见遍地英雄。

△仪式现场共有9个大型花篮。(总台央视记者周倜拍摄)

04 昭示之三:不懈奋斗

2022年3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总书记说了这样一段话:

“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370多万,无名烈士更是不计其数,他们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对民族和人民的英勇担当。同革命先烈相比,我们的担当和斗争无非是多做一些工作,多解决一些棘手问题,多得罪几个人。把这些想开了,我们还有什么可畏难的,有什么不敢担当的?!”

这一反问,振聋发聩。

△礼兵抬起花篮,缓步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总台央视记者蒋硕、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2019年3月期间,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

这一宣示,语重心长。

△当天,为这个花篮整理了缎带。(总台央视记者刘琦拍摄)

以隆重仪式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还有一个重要昭示,就是我们要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首都各界代表依次走到纪念碑碑前,献上手中鲜花。(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鄂介甫拍摄)

烈士纪念日前两天,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招待会上发出号召:“我们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奋斗,继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惟有不懈奋斗,我们方可告慰革命先烈:“这盛世中国,正如您所愿!”

△广场,花团锦簇。(总台央视记者韩锐拍摄)

监制丨申勇

主笔丨龚雪辉 郁振一

记者丨覃思 卢心雨 贾林 赵化 赵婷

视觉丨陈括 张晶

编辑丨王尊

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来源:党建网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9月9日,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党的以来,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今天,党建网梳理了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起学习领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国广大教师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0年9月9日,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

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2023年9月9日,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

——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2021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员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央党校历史上的名师大家之所以被人铭记怀念,不仅是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学术修养,也在于他们具备崇高的师德师风。在广大学员的心里,他们就代表着人的典型形象。

——202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让同学们都得到倾心关爱和真诚帮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2014年5月3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2023年5月29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和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年9月9日,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

厚植科学土壤 夯实创新之基——写在第20届全国科普日活动到来之际

高精尖的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异彩纷呈的科普嘉年华火热开展……9月17日,我国将迎来第20届全国科普日活动。

让科学文化软实力强起来!自2004年我国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以来,尊重创造、崇尚科学的理念深入人心。最新数据显示,现代科技馆体系服务线下公众突破10亿人次,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2.93%。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工作,引领科普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科技强国夯实根基。

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 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2.93%

“自古以来,仰望星空,人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宇宙是什么?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9月2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首场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带领公众体验了一次宇宙探索之旅。

20余年开展科普活动2000余场次,“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成为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总书记7月20日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

当前,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普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创造能力。

观众在安徽合肥举办的以“走向世界的中国航天”为主题的展览上参观嫦娥五号返回器等实物展品(2023年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访火……党的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

公民科学素质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今日之中国,科学普及已成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2016年5月30日,“科技三会”吹响了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小朋友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国家会议中心展馆体验京张高铁动车组模拟驾驶台(2022年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站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厚植创新沃土,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构建社会化科普发展新格局……以同志为核心的统揽全局、系统谋划,对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出台新时代加强科普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相继印发,修订科学技术普及法,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组织实施体系,为科普事业发展提供有力引导和坚强支撑。

在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举行的春季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上,临安区科学技术协会“三服务”小分队的党员志愿者将科普书籍赠送给当地群众(2023年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全国科普日累计举办40余万场次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持续开展,健康科普等行业科普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形成科普工作创新升级的生动局面。

“实验组的拟南芥开花了……期待我们的‘小南’能和空间站上的‘小南’一起,早日完成‘从种子到种子’的实验!”

2022年10月12日这一天,来自云南省大理州实验小学的白族学生梅子言,通过“天宫课堂”与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航天员老师交流起天地同步种植的拟南芥的生长情况。

在位于中国科技馆的地面主课堂,学生在“天宫课堂”第二课上听讲(2022年3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芳 摄

从太空授课北京地面主课堂到广西、四川、西藏等分课堂“同上一堂课”,身临其境的科普体验,让孩子们的太空梦不再遥远。

科研人员被誉为科普的“第一发球员”。一批具有专业性和可信度的科普“网红”集体走红,印证着科普热的不断升温——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的“深海园林”展上介绍深海知识(2022年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八旬院士汪品先视频“连载”海洋知识被网友弹幕催更,退休教授吴於人靠科普短视频成为几百万网友的“科学姥姥”,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的化学实验吸粉无数……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越发浓厚。

第十二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2.93%,比2010年提高了9.66个百分点。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持续快速提升,为我国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在西藏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上海市徐汇区牙病防治所的医生苏红如向小朋友科普牙齿保健知识(2023年7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点燃科学热情 推动高质量科普惠及全民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越来越依赖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一个国家的科普水平日益影响着国家的创造力和软实力。

近距离观看月壤、嫦娥五号返回舱等珍贵实物,沉浸式体验驾驶京张高铁的“追风时速”,与人工智能大模型比拼“吟诗作画”……今年的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落地北京首钢园,重工业遗址焕发出别样的“硬核”科技感。

“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总书记为做好科普工作指明方向。

“科技战疫”“科技冬奥”等结合社会热点和重大成果的主题活动打造高质量科普盛宴,“中国天眼”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基地开放参观……不断优化的科普供给,推动前沿科技、重大成果更加可知、可感、可触,点燃公众科学热情。

人们在贵州省平塘县参观“中国天眼”模型(2023年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既要高精尖,也要接地气。实现优质科普资源下沉基层,努力推动科普“一个不掉队”。

9月的帕米尔高原,群山映衬着蓝天。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乡寄宿制小学操场上,回荡着孩子们的惊呼声、欢笑声。

一辆辆科普大篷车拉来了数十件科普展品,同学们有的围挤在互动展品前争相体验,有的在移动球幕影院里仰着脖子目不转睛。科学的种子,在这一刻悄然生根发芽。

把科普展览和课堂搬到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学校社区、工厂村庄,流动的科普跨越山水,步履不停——

流动科技馆巡展5909站,把优质科学教育资源送达全国29个省份1888个县级行政区;1764辆科普大篷车行驶里程近5500万公里,形成覆盖乡村的科普服务网络……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有力促进科普普惠。

在湖南长沙华夏实验学校举办“科技大篷车”进校园活动上,学生们在和机器狗互动(2022年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浙江、湖南组织院士专家进校园与县域学子“面对面”,山西、内蒙古把多彩的科教活动送到乡村青少年身边,河南、陕西的科技志愿服务队“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科普服务的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成为弥合科教资源鸿沟的“连心桥”、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

先进的科技成果只有通过科学普及,才能为公众理解和接受,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们生活。科学普及的深入开展,也能让科学精神、创新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面对数字化浪潮,新时代科普传播怎么干?《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线上科普。

让公众在交流体验中认识科学、爱上科学。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普中国平台,已发布原创科普视频2.96万个、科普图文23.22万篇,逐步成为我国权威科学传播品牌和重要的科普资源库。

以高质量科学普及助推科技创新事业!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度全国科普经费超189亿元,各类机构组织线下科普(技)讲座、展览、竞赛近120万次,吸引43亿人次参加;截至目前,现代科技馆体系服务线下公众超10亿人次。

构建科普新生态 释放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国加快树立大科普理念,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构建社会化协同的新时代科普生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指引新时代科普工作由“知识补课”向“价值引领”转变。

激发科学兴趣从娃娃抓起,让更多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

2016年12月,北京市八一学校孩子们研发的科普小卫星发射升空、准确入轨。发射之前,他们按照约定给总书记写信,报告小卫星即将发射的消息。

总书记回信叮嘱他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实践”。

科普小卫星仿佛是激发科学梦想的“启明星”。近年来,八一学校一批学子走出校门,在科研之路上坚定前行;学校牵头成立航天科技教育联盟,辐射带动全国的中小学校发展航天科技教育事业。

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只有形成青少年科学素质全面提升这个“高原”,才能成就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珠峰”。

中国科协等多部门深入推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推进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加大科学教师培训力度,让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拔节成长。

强化第一资源支撑,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学校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是留守儿童,科学课如何为山里娃打开“科学之窗”?河南固始县张广庙镇第一小学教师张建涛的新奇实验课,用垃圾桶做无人机、矿泉水瓶做“水火箭”,带火了这所大别山里的乡村小学。

面对一双双满是好奇、热切求知的双眼,张建涛主动从数学老师转岗为专职科学老师,他还带领同学们制作小发明、参加科创比赛,拿下了50多个奖状奖杯。

扎根乡村的科普老师,百万粉丝的科普网红,深入一线开展科技科普活动的科技特派员、科技志愿者……180多万名科普专兼职人员用科学点亮广袤中国。

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志愿者在向参观者普及超导知识(2023年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为让更多人投身科普事业,我国加快探索完善科普人才培养机制,开展科普职称评审试点、开设科学教育相关专业、设立科普奖……一系列政策举措正加快落地。

从知识普及转向价值引领,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我1958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跟着钱学森学造火箭。”开学首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德良为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开启“开学第一课”,带他们走近钱学森不平凡的一生。

筑牢阵地,287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已覆盖31个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融合共建,科学家纪念邮票持续发行,科学家精神电影、话剧等文艺作品广受好评;丰富手段,各地通过组织科学家进校园等特色活动,以精神力量涵养创新生态。

在广西兴业县石南镇凤山村的稻田里,科技特派员(右)在查看晚稻品质(2022年1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厚植科学土壤,夯实创新之基。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2035年达到25%。

中国科协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围绕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等人群,加快促进科普服务的公平化、精准化;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在服务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普事业发展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促进科学热情和创新智慧充分涌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磅礴力量。

来源:新华社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15/1697198705349952.html
上一篇:今天冲什么属相(老黄历今天冲什么属相)
下一篇:火旺是什么意思(阴虚火旺是什么意思)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