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评弹名曲欣赏)

时政Vlog丨这首超火的评弹BGM,我在苏州点到了Live版

视频加载中...

7月6日上午,在江苏省考察的总书记来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同当地居民和游客一起观看苏州评弹表演。

2006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项目名录。评弹传承了四百多年,有二十多种流派。弹词中嵌入唐诗宋词,时而嗲嗲地,时而又铿锵地展现人情世态、家国情怀。

在平江路,有二十几家馆子可以听评弹。ToSun记者团现场点唱了一首社交平台上超火的评弹“神曲”,上了一堂生动的苏州评弹普及课,被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里的无价之宝深深圈粉。

监制丨申勇

策划丨沈忱 诸华

记者丨沈忱 杨新禹

制作丨何新桐

统筹丨张晓鹏 马亚阳 闫岭 刘建昌 闫伸

海报丨陈括

运营丨夏彤

责任编辑:张景

任何年代的人,到老了,都会喜欢评弹

和我小时候相比,现在的盛夏,白天更舒服了,空调无处不在,而盛夏的夜,却多少有些无聊。读高中的儿子不是在上网课,就是在网课作业中,我和他爸,我们有书和手机。

我们小时候不这样,晚饭就在天井里小桌板上磨磨叽叽吃完,竹榻搬出来,蒲扇摇起来,井里的西瓜升起来,整条街都敞着乘凉的人。当然,有时候不包括我。爸妈是初代虎爸虎妈,我和儿子的区别只在于——他上网课,我练琵琶。练习曲太过枯燥,我爸躺竹榻上教我唱弹词开篇,兴之所至,蒲扇当成了指挥棒,在每一个幽深曲折的转弯处突然地往下一砸,又在某一个低点冉冉升起,我在这样的夏夜,学会了《杜十娘》《莺莺操琴》《方卿见娘》……这些入门的评弹唱段,大部分都是蒋调、薛调,对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并不难。《莺莺操琴》是那时最熟悉的。夏夜,崔莺莺到花园里弹琴解闷,红娘给她打开了绿纱窗,瑶琴摘了琴囊,莺莺从《湘妃怨》,弹到《凤求凰》,最后《思归引》,边抚琴边暗自神伤,慨叹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开句是这样的——“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碧莲香……”这么美的词,很难想象,最初我是靠死记硬背记下来的。对一个不认识字的孩子,除了一个好记性,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不仅不知道自己唱的词,连它在讲什么也完全不明白,一个孩子,怎么能理解养在深闺中的妙龄女子那份寂寞寥落之情呢?很多童子功,在练习的时候都是机械重复,当重复到某一天,忽然的,你和你的坚持有了共鸣。很可惜,在停止练习的很多年以后,我才注意到了这首经典弹词开篇的所有唱词,它的结尾是这样的——“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果然夏景不寻常。”一首一尾,是巧妙的回文和呼应,曲词也有出处,取自清代才女吴绛雪的回文诗《四时山水诗》的《夏景诗》。夏夜,有徐徐的凉风吹来,把池水吹动了,吹动的岂止是池水,是少女的心啊。在读到词的一刹那,泪水几乎要掉下来,是重逢的喜极而泣吧,像是找到消失多时的儿时伙伴。在评弹里,有的是四季流转,美的不只有夏,还有春、秋和冬。评话《乾隆下江南》是三伯的保留书目,他说起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乾隆十九年,二次南巡,到杭州西湖,春意盎然,桃红柳绿。皇帝轻装简从,和干儿周日清、礼部尚书舒赫德、小太监安宁4人游西湖,即兴吟回文诗一首:“融融日暖乍晴天,骏马雕鞍绣辔联。风细落花红衬地,雨微垂柳绿拖烟。茸铺草色春江曲,雪剪花梢玉砌前。同恨此时良罕会,空飞巧燕舞翩翩。”倒过来念,又是好诗一首。但这回书比较深奥,曲高和寡,一般小书场他不大说。如果不看词,光坐着听,确实很难理解此中妙处。倒不如《杨八姐游春》里唱的——“若不是今朝瞒了高堂母,私出天波帅府门,我们双双郊外共游春,岂不辜负东风一段情”来得飒爽干脆。最早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开篇《秋思》把弹词的这份典雅推向了极致,据说整首曲词嵌用了唐诗十四首十七句,每一句都有来历。“银烛秋光冷画屏,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开头短短四句,就用了杜牧的《秋夕》和温庭筠《瑶瑟怨》。这首曲子选用祁调,由周云瑞在上世纪60年代谱写,非常难唱,在我看来,没有一些阅历风霜,很难把握住那种独特的一唱三叹的风情。相比之下,男女对唱的《赏中秋》,赏的是景,表的是许仙白素贞夫妻恩爱之情,在情绪表达上要直白得多。选调上,许仙用蒋调,白素贞用俞调,蒋调因为曲调中正,总让人想起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俞调通常是女性专用,以委婉柔美见长。刚柔并济,正是夫妻琴瑟之道。到了冬季,自然是一派肃杀,同样的寒意,又有参差。《宝玉夜探》里——“隆冬寒露结成冰,月色迷蒙欲断魂。一阵阵朔风透入骨,乌洞洞的大观园里冷清清。”用的是最为平静、波澜不兴的蒋调,克制里却带着彻骨的冷和绝望。《林冲踏雪》用的是苍劲的陈调,就完全是“茫茫大地何处去,天寒岁暮路途穷”这样大开大合的悲凉了。我爸常说评弹这样的艺术,虽然日渐小众,却不会消亡,你去书场看,无论是什么年代,都有一帮老听客在听,这个“老”指的只是年纪,也就是说任何年代的人,到老了,都会喜欢评弹。我的理解,他这话的意思,也许是指,评弹这样的艺术,就像陈年酿的酒,放上几年再喝才能觉知到她的醇厚。到了一定的年龄,无论是学识还是人生经历,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我们才愿意,才能够慢下脚步,缓缓端起这杯等了我们多年的陈酒,细细品尝。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庞小漪

4个月拍视频获得13万赞 头条号上有个“评弹小刘”

“大家好,我是小刘…...”这几乎是评弹小刘每条视频的开场白,作为一名青年评弹演员,他从去年12月18日开始,利用工作之余拍摄短视频,短短4个月累计拍了340多条短视频,吸引1.3万粉丝关注,将吴语和评弹相关知识作为主要分享内容,受到广大网友的欢迎。

340条视频记录生活 收获1.3万粉丝点赞

打开“评弹小刘”的今日头条账号,可以注意到他的简介是“记录戏曲评弹演员的生活历程,让更多人了解评弹,关注青年评弹演员”,这正是小刘开始拍摄视频的初衷。

“我很早就注意到视频传播的渠道,作为年轻演员,只想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去发现评弹的魅力。”自去年12月18日小刘发布第一条视频以来,短短4个月他已收获13万赞和1.3万粉丝。

一年12个月,连续24场外地演出,每天都要练习、拍摄、剪辑、学习,这对于从未接触过视频的小刘来说,一切都不容易。“一开始不会拍、不会剪、不会添字幕,甚至审核不通过。”在一场演出之后,小刘终于将闲置2年的头条账号重新启用,发布了第一条评弹视频,分享评弹演员在外的演出生活,赢得了强烈反响。

这成为小刘之后不断更新视频的动力,“虽然每天剪辑视频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但能看到有人被我发布的内容影响,就觉得自己做的是值得的。”小刘说,不少外地乃至海外网友被他的视频吸引,特意前来苏州欣赏评弹、学习评弹,甚至有华侨粉丝帮自己创建了外网传播平台,让这些评弹普及性视频走向世界。

迄今为止,小刘已经发布了342条视频,平均每天至少2条。当被问及如何寻找题材,他回复,评弹艺术中有非常多的素材,《玉蜻蜓》《双珠凤》《珍珠塔》等长篇经典话本都可以作为视频素材,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应该通过由我们年轻人传承。

正式开始学习评弹 文学长处得以发挥

对评弹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对小刘来说,外公外婆就是他的人生启蒙导师,二人是老评弹演员,他从小与两位老人生活在一起,不知觉中接受评弹熏染。小刘说,那会儿对这种咿咿呀呀的唱腔并没有兴趣,真正爱上评弹艺术,是在15岁进入评弹学校学习以后。

“我从小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学生时代也没少让家人操心。”小刘笑着说,当时自己偏科严重,独爱语文、历史,能进入评弹学校学习也是非常偶然。他回忆,当时中考结束,就面临着未来发展的问题,一边是继续面对不擅长的理化科目巨大的学习压力,一边是进入中专开启另一条学习道路。这时,家人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进入苏州评弹学校学习评弹。

“评弹对文学素养的要求极高,而这正是我擅长的。”小刘表示,开始了系统学习以后,逐渐沉迷进评弹的经典话本中,这些话本的文学价值并不亚于四大名著。对评弹演员来说,把话本一字不差的背下来,是必要的素养,评弹的曲目往往很长,非常考验演员默记台本的功底。“日常的练习也是不可或缺的,疫情期间,我和爱人在家平均每天练习2小时。”小刘透露,平时在外地演出,半个月每天节目不重样,这要求我们对自己说唱的内容牢记于心。

在评弹学校5年的学习才得以出师,“学校对评弹演员要求极高,每年70名学生中,一般培养出来的专业演员只有5-6个,毕业后能进入曲艺团从事评弹演出工作。”小刘说,这也是因为评弹艺术非常复杂,融合说、唱、弹一体,缺一不可,又对演员的文学素养要求严格,因此筛选更加严苛。“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学生没有出路,只是在一批学生中优中选精,今后走专业的道路。”

借助“网课”突破桎梏 从普及教育到传承

“评弹演员出去为什么要带两套乐器?”“小刘教你吴语绕口令《洞庭山》,轻松掌握铜中韵”“苏州养育巷历经沧桑,从默默无闻到羊肉一条街”等,这些都是小刘视频中涉及的内容,包括评弹演员的日常生活、如何讲苏州话、苏州风土人情。很容易发现,小刘在大量的视频中广泛运用苏州方言娓娓道来,这是因为,苏州话是评弹的基础。

“吴侬软语说的就是苏州方言,这也是评弹的魅力所在。”小刘解释道,自己在视频中大量使用方言,也是为了培养外地网友的听觉习惯,配合字幕让更多人能够听懂看懂逐渐接受评弹。

评弹艺术一代一代传袭至今,衍生出一种新的教学渠道——网课。小刘说,目前不少评弹老师开网课,也是为了让一些热爱评弹的人更容易接触到这门艺术。通过网络,小刘也开始了评弹教学,他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不少网友看见我的视频,萌生了学习评弹的想法,很多人私信我希望我开班教学。”小刘说,学好评弹,一定要有好老师,遇到资质好的学生,10个老师盯着都不多,所以一对一教学是我的底线。

疫情期间,小刘与爱人不需要外出演出,在家中进行评弹授课。“我这边的学员年龄范围很广,从7岁到78岁不等,也有上海的网友特意前来上课。”小刘说,只要有人愿意学,自己就愿意教,只要有时间就会给学生上课。谈及原因,他告诉记者,自己出自评弹学校传承班,老师就一直对像自己这样的年轻人传承发扬评弹艺术寄予厚望,另外作为年轻一代的评弹传承者,更应该做好传统艺术的普及传承工作。(苏报融媒记者 罗雯 文/摄)

责编:王浩

这些京剧演奏乐器 你叫得出名字吗?

京剧的乐器

【堂鼓】【钹】【三弦】【琵琶】【二胡】【京胡】【月琴】【笛】【笙】【唢呐】

【板】又叫“檀板”、“拍板”。打击乐器。由三块宽约六公分、长约二十余公分的红木或黄杨木板制成。分二组,前组二块木板,用弦缚紧,后组一块木板,二者以绳联接。京剧等剧种用以辅助单皮鼓指挥其他乐器,主要用于歌唱时按节拍。由司鼓兼管。奏时左手架板,以底板下面的棱碰击中板,发音以清脆为佳。习惯上常与单皮鼓合称为“鼓板”。

檀板

【单皮】打击乐器。也叫“板鼓”、“小鼓”、“单皮鼓”。戏曲乐队打击乐和管弦乐的指挥者,演员歌唱时辅助板按节拍。鼓框由坚硬的厚木合成。形扁,面圆而略呈弧形,直径约二十五厘米。中央开孔,直径约五到七厘米,称“鼓心”。亦有在鼓心旁再开一小孔者,称“边心”。鼓面全部蒙以猪皮或牛皮。用于伴奏或合奏。是戏曲及民间吹打乐中的重要乐器。演奏时,架于三折式鼓架上,用两根细竹签(通称鼓签或鼓箭子)击打而发声。声音以清脆、均匀、刚柔相济为好。打法分有声的底鼓(如单签、双签、轮奏、打板等)和无声的手势(如指、边、扔、撇、按、划、撤、领、分、抄、扬等)两种形式。因系单面蒙皮,与一般鼓两面蒙皮不同,故而得名。习惯上常与板合称“鼓板”。司鼓板者称“鼓师”。

单皮鼓

【堂鼓】也叫“同鼓”。打击乐器。以木为框,形似腰鼓,两面蒙以牛皮。奏时置于木架上,用木槌敲击。形制大小不一。戏曲中一般用来渲染战争、升帐、升堂、刑场等场面的气氛。亦用于民间器乐合奏或秧歌等。

堂鼓

【大锣】打击乐器。锣的一种。铜制,圆形扁平,直径约30公分,有锣门(即锣心,直径约10公分的圆平面)、锣边(与锣心相连的外圈斜面)两部分。奏时左手持锣绳,使锣面垂直,右手拿击槌,以槌头(用布裹成)击打锣门或锣边而发音。音高亢。常用于戏曲伴奏及民间吹打乐。京剧中所用者形体较小,有“京锣”之称。戏曲中一般多用于武将或袍带人物的上下场或战争及突变情节的气氛渲染。打法有重击、轻击、闷音、掩音、揣锣、打边等。

【小锣】打击乐器。锣的一种。铜制,圆形,中部稍突起,直径约20余公分。奏时左手食指、拇指掐锣边,右手拿锣板(长约17公分的竹片),以锣板下端侧面斜棱击打锣门或锣边而发音,发音清朗。常用于戏曲及民间鼓吹乐。戏中一般用于文人、女性或诙谐人物的上下场和配合各种表演上的小动作。打法有重击、轻击、闷音、掩锣、揣锣、打边等。

【钹】古称“铜钹”、“铜盘”。打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状,其径约全径的二分之一,正中有孔,穿系绸条或布条。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初出印度,后传至中国,唐时十部乐中有七部用钹。今广泛用于戏曲、民乐合奏中,并形成大小不同的多种形制。其大者谓之铙,俗统称为“铙钹”。

【齐钹】打击乐器。钹的一种形制。

【水镲】也叫“普钹”、“宫钹”、“水钹”、“齐钹”、“荷叶”。打击乐器。在京剧场面上,南方称“铙钹”;北方称“水镲”。是京剧伴奏乐器中的主要打击乐器。铜制。中间隆起部分径约与其外圈相仿。两片为一副,互相撞击以发声。京剧中用以按节拍。民间吹打乐及曲艺中亦常用之。俗称“乓乓器”。

【大铙】打击乐器。又称“大钹”。铜制。径约尺半有余。较水镲薄。中间隆起部分极小。以两片为一副,互相撞击以发声。其音响而壮。戏曲中用以渲染气氛。京剧中或用以状巨浪声,如《泗州城》、《雁荡山》等水战时用之;或用以状风声。

【云锣】也叫“十面锣”、“九音锣”。打击乐器。由十个固定音高的小铜锣组合而成,并按照音阶的高低编成一组,放置在特制的木架上。用于伴奏和合奏。京剧中专用于合奏的曲牌里。

【三弦】拔弦乐器。又称“弦子”。由秦代的“弦鼗”发展而来。近世常用者筒为木制,形长方而四角弧形,两面蒙蟒皮,柄长而无品,张三根弦,上设三轸,左二,右一。琴颈长约三尺三寸。以指甲或“拔子”拔弄发声。按四、五度关系定弦。分大小两种:大三弦又名“大鼓三弦”、“京三弦”,原盛行于北方,用以伴奏大鼓等曲艺;小三弦又名“曲弦”、“南三弦”,原盛行于江南,用以伴奏昆曲、京剧、弹词及江南丝竹合奏。

【琵琶】拔弦乐器。秦汉时称“批把”、“弦鼗”。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以后有断改进,发展为阮咸、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圆形直颈,宋以前均称琵琶。南北朝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隋唐年间盛极一时,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其共同特点为半梨形曲项,当时统称为胡琴。唐宋以来,在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形制:音箱呈半梨形,面平背圆,以桐木板蒙面,琴项向后弯曲,颈与面板上设“相”和“品”,张四根琴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演奏方法改原横抱为竖抱,改原用拔子弹奏为五手指弹奏,成为独奏、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曲艺曲种都用为伴奏乐器。近代通行的琵琶为四相十三品,后经改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四)品,能奏所有半音。

【胡琴】拉弦乐器。唐宋时,凡来自北方和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拔弦乐器,如琵琶、忽雷等,统称“胡琴”。作为拉弦乐器,最早记载见于宋沈括《梦溪笔谈》:“马尾胡琴随汉车”。元代用于宴乐,《元史•礼乐史》:“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今用者,琴筒以蛇皮或桐木板蒙面,筒上装琴杆,杆上端设木轸二或四,从木轸到筒底张弦,琴筒面置琴码架弦,以弓张马尾纳二弦间,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马尾擦弦而发音,按五度关系定弦,凭弦的松紧定音高。奏时用弓的中段或稍近右端,则发音能圆足饱满。有二胡、板胡、京胡、四胡等不同形制。

【二胡】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琴筒木制或竹制,直径约八、九厘米,一端蒙以蟒皮或蛇皮,琴杆上有二轸,张弦二根,按五度关系定弦。用于独奏、伴奏和合奏。目前京剧青衣唱腔的伴奏乐器中,大多增添了二胡,系梅兰芳所创始。民族乐队所有南胡(也叫二胡)与京胡有所不同。另有高胡、中胡、大胡、低胡等多种形制。声音低沉柔和,表现力强,演奏悲壮的曲调,尤为感人。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曲艺曲种都用为伴奏乐器。

【京胡】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形似二胡而较小,琴筒用竹子做成,直径约5厘米,一端蒙以蛇皮(现亦有蒙化学纤维织品者),张弦二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奏时使马尾弓擦弦而发音,其音劲嘹亮。主要用于京剧的伴奏。

【月琴】拔弦乐器。有圆形而扁平的木制共鸣箱,两面均蒙以桐木板,形似阮咸,但琴颈较短。清番部改其制为八角形。颈与面板上均高十品或十二品,张四根琴弦,分为两组,每组调成同音,按五度关系定弦。现经改革,品位增至二十三或二十四品,张三根或四根弦,不再分组调成同音弦。以拔子弹奏,发音清脆明亮,用于独奏、伴奏和合奏。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曲艺曲种都用为伴奏乐器。

【笛】横吹管乐器。现今的笛是由古时称之为“横吹”的管乐器发展而来,俗称笛子、横笛。历代所流传的笛子种类很多,如竹笛、铁笛、铜笛、玉笛、芦笛等,后四种都不普遍。竹笛有吹孔一,指孔六,近吹孔另有一膜孔,蒙以芦膜或竹膜。尾部常有两个定音孔(起调音作用)和两个放音孔。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的重要民族乐器。其形制大小不一,最常用者,有“梆笛”、“曲笛”两种。“梆笛”因常用于梆子戏的伴奏而得名;“曲笛”常用于昆曲和京剧。梆笛型体小,音色清脆;曲笛型体大,音色醇厚。一般梆笛比曲笛的音高四度,以小工调(即“D”调)为基准。一支曲笛经吹奏时指法的变换可以转出七种调门。目前另有一种特制定调门的笛子,吹奏时不需变换指法。

【笙】簧管乐器。殷周时已流行。由“”“笙管”、“斗子”三部分组合而成。古时用竹制,后改用响铜,施于笙管内下端。笙管为长短不一的竹管,十三至十九根不等,近上端处开音窗,近下端处开按孔,并插入锅形用瓠、木或铜制成的斗子内。斗子连有吹口。吹奏时手按指孔,吹吸振动而发音。能奏和音,音颤而柔和。为民间器乐合奏中的主要乐器,昆曲用以配合笛伴奏。现经改革,有二十四簧笙、三十六簧键钮笙等,转调便捷,表现力更为丰富。用于伴奏、合奏或独奏。

【唢呐】簧管乐器。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金元时传入中国。由“侵子”、“木管”、“碗子”三部分组合而成。吹奏时侵子上按一芦哨以发音。侵子形似葫芦;木管形似竹节,上细下粗,开有八个音孔(正面七孔,背面一孔);碗子即铜制扩音喇叭,套在木管下端,可以上下移动。根据尺寸大小来区别种类,如喇叭、大吹、海笛、小青等,均以小工调(“D”调)为基调。可以转奏七种调门。六寸以下的称为“海笛”,又名小唢呐。发音尖而响亮,是民间吹打乐器中的主要乐器,亦可用于独奏。戏曲中常用来烘托渲染发兵、饮宴、庆典等场面的气氛,以及群吹曲牌时作伴奏。海笛常用于武戏中伴唱昆曲。

【挑子】吹管乐器。由两节长喇叭筒组成,上节比下节细,形似大号。发音极简单,仅低音6、1两个音阶。京剧舞台上,用以增强气氛。大将起霸时、罪犯行刑时均常使用。有时也用以表现马嘶声,称为“马唤”,如京剧《霸王别姬》中乌锥马的咆哮。演出开始前,紧接“吹台”之后吹奏挑子,则表示散场,戏曲界称之为“挑子起”和“挑子落”。

苏州评弹经典曲目西湖十景

弹词开篇《西湖十景》

一出门来二条桥,三人背纤四人摇。五小姐独坐中舱内,六个书生在岸上跑。七相公拍手哈哈笑,八个丫鬟在后梢。九连灯高挂枝头上,十景西湖乐逍遥,一枝杨柳间枝桃。

老俞调《一出门来二条桥》除采取数字歌谣体写法之外,他并不具体地讲十景介绍,俞调别有一番风味来听哦

[呲牙]

西湖十景介绍

“西湖十景”这一称呼最早起源于南宋,后随朝代的更迭,景点的名称、位置、数量等也有所更换,到清朝时则增加到十八景,甚至是二十四景,但其中仍以南宋所传的十景最为著名。

[呲牙]

南屏晚钟

在每个清晨或傍晚,悠扬绵长的钟声

西湖古称“钱塘湖”又名“西子胡”。湖水总面积5.593平方公里;,总容积1.1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97 米。西湖有36处景点,最著名的当属西湖十景。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15/1697202777355504.html
上一篇:王昱程(王昱程这个名字怎么样)
下一篇:红包金额寓意大全(祝福红包金额寓意大全)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