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高句丽怎么读)

什么是高丽王朝,高丽和高句丽到底有什么区别

提到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历史,有两个名称相近的值得注意,一个是高丽王朝,一个是朝鲜半岛“后三国时代”的高句丽。那么,什么是高丽王朝?高丽王朝和高句丽到底有哪些区别呢?

什么是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又称为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地区建立的古代国家。918年,朝鲜半岛的小国泰封国国王弓裔的部下发动军事,拥戴将领王建登基,王氏高丽建国。

936年,王氏高丽合并新罗。

公元936年,王氏高丽出兵消灭后百济(后百济和百济是两个,百济已经被唐朝所灭。),统一了朝鲜半岛的中部和南部地区。高丽王朝建国后,先后向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辽朝、金朝、元朝和明朝等国家称臣,和中国的边疆和中原王朝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纳贡关系。

高丽王朝有34位国王,到了1392年,李成桂废掉高丽末代国王,建立朝鲜王朝。

上图_ 高丽五道两界图

高句丽和高丽有哪些不同?

第一,建立高句丽和高丽王朝的民族是完全不同的。

高句丽为西汉建昭2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建立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的边疆,其领土横跨中国东北的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

而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新罗人和百济人为主体组成的高丽人在朝鲜半岛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法统来自于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

根据当代我国学者对高句丽的研究,高句丽人融合了多个民族的血统。高句丽的王室是扶余人,高句丽国内分成5个部落: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均由扶余人吞并附近濊貊人聚居地而形成的新部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这5个部落的民众和附近濊貊人聚居地的濊貊民众长期共存,互相通婚,逐渐形成了历史概念中的高句丽族主体,再加上部分沃沮民族血统的融入,高句丽的民族来源就更加复杂。当然,说的简单点,高句丽人就是扶余人、濊貊人和一部分沃沮民族的结合。

上图_ 南北朝时高句丽与朝鲜南部诸国

高句丽人是扶余人、濊貊人和一部分沃沮民族的结合,而王氏高丽的民族高丽人,其民族来源就比高句丽人的来源相对复杂了。一般认为,王建建立王氏高丽后,居住在朝鲜半岛的部分高句丽人、百济人和新罗人逐渐形成了朝鲜半岛上相对统一的民族——高丽族,但在高丽族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少部分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回回人和畏兀尔人也来到高丽居住,最后或多或少的融入高丽民族当中。

高丽蒙古战争结束后,高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清晰起来,而这个融入部分高句丽人、大部分百济人和新罗人,以及少部分少部分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回回人和畏兀尔人血统的高丽人,就是现代朝鲜族的最早直接前身。

上图_ 高丽蒙古战争高丽蒙古战争发生于1231年至1273年,元朝(蒙古)先后九次征伐高丽,最终高丽投降,成为元朝的征东行省

总而言之,虽然有部分高句丽人在王氏高丽建立后融入了高丽民族,但高句丽人和高丽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高句丽人的血统全部为中国东北地区古代少数民族的血统,而高丽人的血统主体为长期在朝鲜半岛上的百济人和新罗人,高句丽血统占了一部分,而回回人、畏兀尔人等来自西域的民族,以及蒙古人、女真人等游牧民族的血统,占了一小部分。

相比较而言,高丽人的血统更加复杂,比高句丽人更加“朝鲜半岛化”。毕竟高丽人的主体是百济人和新罗人。

上图_ 高丽王室

第二,区域不同。

高句丽是横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而王氏高丽是建立在朝鲜半岛的。

高句丽建立在我国东北黑龙江支流浑江附近地区的平原上,后来扩展到鸭绿江东部和南部地区,并向图们江地区扩展领土。高句丽的首都,刚开始在今天的辽宁省桓仁县、后来迁到吉林省吉安县,最后搬迁到今天的朝鲜首都平壤。在面积最为辽阔的时候,高句丽领土东到日本海,西边到辽河地区,北边在吉林省珲春市,南边到北汉江附近。其领土囊括了今天的朝鲜和中国东北辽宁省、吉林省的部分地区。

上图_ 高丽向着鸭绿江的北扩

王氏高丽起家在朝鲜半岛中部和南部,直至14世纪后期占领整个朝鲜半岛。

虽然王氏高丽和高句丽都曾拥有平壤这座城市,但由于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这两个国家的民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历史学界普遍认为:王氏高丽在法统上并非高句丽的继承,王氏高丽和高句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两国都曾拥有平壤并不能作为两国在历史上的先后继承关系的证据。

上图_ 唐征高句丽百济之战

第三,两国建立的时间,最后的发展也不相同。

高句丽建立的时间较早,为公元前37年,高句丽建国后和中国中原王朝之间的联系始终没有中断。到了隋唐时期,隋朝皇帝和唐朝的李世民、李治两位皇帝出于收复故土,维护统一的考虑,不断的出兵进攻高句丽,高句丽于公元668年被唐新联军灭亡。高句丽灭亡后,东亚地区再也没有出现继承高句丽法统地位的国家。

王氏高丽建立的时间较晚,为公元918年由王建建国。王氏高丽建国后,其先后兼并新罗和百济,成为朝鲜半岛上领土面积较大的统一国家。

上图_ 李成桂(1335年-1408年),李朝开国之君

到了公元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发动,废掉了高丽末代国王建立李氏朝鲜王朝。这样一来,李氏朝鲜王朝在法统上就形成对王氏高丽的继承关系。

到了1905年,李氏朝鲜末代国王和日本当局签订合约,日本当局正式吞并朝鲜半岛,到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终,美军和苏军沿着三八线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进而在朝鲜半岛上扶持了现在的朝鲜和韩国。由于今天的朝鲜和韩国都来自于朝鲜半岛由朝鲜族(祖先为高丽人)建立的国家,从相对统一的法统角度看,朝鲜和韩国都属于驱赶日本殖民者后在朝鲜半岛建立的继承王氏高丽和李氏朝鲜法统的,由朝鲜族建立的独立国家。

上图_ 朝鲜王朝(1392年—1910年),又称李氏朝鲜,简称李朝

第四,两国国王不同。

高句丽的国王姓氏为高,是来自于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而王氏高丽的国王姓氏为王,根据我国学者的考证,王氏高丽的国王为西汉时期乐浪郡汉人的后代,因为王氏是乐浪郡汉人中的名门望族,是一个大姓氏,人口众多。王建自己在《十训要》一书中也承认,自己和高句丽高氏皇族没有关系,自己出身于平民。

作者:军事帅哥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2】《高丽史史籍概要》 黄纯艳 甘肃人民出版社

【3】《高句丽历史编年》 姜维东 科学出版社

【4】《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演变》 杨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什么是高丽王朝,高丽和高句丽到底有什么区别

提到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历史,有两个名称相近的值得注意,一个是高丽王朝,一个是朝鲜半岛“后三国时代”的高句丽。那么,什么是高丽王朝?高丽王朝和高句丽到底有哪些区别呢?

什么是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又称为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地区建立的古代国家。918年,朝鲜半岛的小国泰封国国王弓裔的部下发动军事,拥戴将领王建登基,王氏高丽建国。

936年,王氏高丽合并新罗。

公元936年,王氏高丽出兵消灭后百济(后百济和百济是两个,百济已经被唐朝所灭。),统一了朝鲜半岛的中部和南部地区。高丽王朝建国后,先后向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辽朝、金朝、元朝和明朝等国家称臣,和中国的边疆和中原王朝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纳贡关系。

高丽王朝有34位国王,到了1392年,李成桂废掉高丽末代国王,建立朝鲜王朝。

上图_ 高丽五道两界图

高句丽和高丽有哪些不同?

第一,建立高句丽和高丽王朝的民族是完全不同的。

高句丽为西汉建昭2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建立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的边疆,其领土横跨中国东北的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

而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新罗人和百济人为主体组成的高丽人在朝鲜半岛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法统来自于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

根据当代我国学者对高句丽的研究,高句丽人融合了多个民族的血统。高句丽的王室是扶余人,高句丽国内分成5个部落: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均由扶余人吞并附近濊貊人聚居地而形成的新部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这5个部落的民众和附近濊貊人聚居地的濊貊民众长期共存,互相通婚,逐渐形成了历史概念中的高句丽族主体,再加上部分沃沮民族血统的融入,高句丽的民族来源就更加复杂。当然,说的简单点,高句丽人就是扶余人、濊貊人和一部分沃沮民族的结合。

上图_ 南北朝时高句丽与朝鲜南部诸国

高句丽人是扶余人、濊貊人和一部分沃沮民族的结合,而王氏高丽的民族高丽人,其民族来源就比高句丽人的来源相对复杂了。一般认为,王建建立王氏高丽后,居住在朝鲜半岛的部分高句丽人、百济人和新罗人逐渐形成了朝鲜半岛上相对统一的民族——高丽族,但在高丽族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少部分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回回人和畏兀尔人也来到高丽居住,最后或多或少的融入高丽民族当中。

高丽蒙古战争结束后,高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清晰起来,而这个融入部分高句丽人、大部分百济人和新罗人,以及少部分少部分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回回人和畏兀尔人血统的高丽人,就是现代朝鲜族的最早直接前身。

上图_ 高丽蒙古战争高丽蒙古战争发生于1231年至1273年,元朝(蒙古)先后九次征伐高丽,最终高丽投降,成为元朝的征东行省

总而言之,虽然有部分高句丽人在王氏高丽建立后融入了高丽民族,但高句丽人和高丽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高句丽人的血统全部为中国东北地区古代少数民族的血统,而高丽人的血统主体为长期在朝鲜半岛上的百济人和新罗人,高句丽血统占了一部分,而回回人、畏兀尔人等来自西域的民族,以及蒙古人、女真人等游牧民族的血统,占了一小部分。

相比较而言,高丽人的血统更加复杂,比高句丽人更加“朝鲜半岛化”。毕竟高丽人的主体是百济人和新罗人。

上图_ 高丽王室

第二,区域不同。

高句丽是横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而王氏高丽是建立在朝鲜半岛的。

高句丽建立在我国东北黑龙江支流浑江附近地区的平原上,后来扩展到鸭绿江东部和南部地区,并向图们江地区扩展领土。高句丽的首都,刚开始在今天的辽宁省桓仁县、后来迁到吉林省吉安县,最后搬迁到今天的朝鲜首都平壤。在面积最为辽阔的时候,高句丽领土东到日本海,西边到辽河地区,北边在吉林省珲春市,南边到北汉江附近。其领土囊括了今天的朝鲜和中国东北辽宁省、吉林省的部分地区。

上图_ 高丽向着鸭绿江的北扩

王氏高丽起家在朝鲜半岛中部和南部,直至14世纪后期占领整个朝鲜半岛。

虽然王氏高丽和高句丽都曾拥有平壤这座城市,但由于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这两个国家的民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历史学界普遍认为:王氏高丽在法统上并非高句丽的继承,王氏高丽和高句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两国都曾拥有平壤并不能作为两国在历史上的先后继承关系的证据。

上图_ 唐征高句丽百济之战

第三,两国建立的时间,最后的发展也不相同。

高句丽建立的时间较早,为公元前37年,高句丽建国后和中国中原王朝之间的联系始终没有中断。到了隋唐时期,隋朝皇帝和唐朝的李世民、李治两位皇帝出于收复故土,维护统一的考虑,不断的出兵进攻高句丽,高句丽于公元668年被唐新联军灭亡。高句丽灭亡后,东亚地区再也没有出现继承高句丽法统地位的国家。

王氏高丽建立的时间较晚,为公元918年由王建建国。王氏高丽建国后,其先后兼并新罗和百济,成为朝鲜半岛上领土面积较大的统一国家。

上图_ 李成桂(1335年-1408年),李朝开国之君

到了公元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发动,废掉了高丽末代国王建立李氏朝鲜王朝。这样一来,李氏朝鲜王朝在法统上就形成对王氏高丽的继承关系。

到了1905年,李氏朝鲜末代国王和日本当局签订合约,日本当局正式吞并朝鲜半岛,到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终,美军和苏军沿着三八线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进而在朝鲜半岛上扶持了现在的朝鲜和韩国。由于今天的朝鲜和韩国都来自于朝鲜半岛由朝鲜族(祖先为高丽人)建立的国家,从相对统一的法统角度看,朝鲜和韩国都属于驱赶日本殖民者后在朝鲜半岛建立的继承王氏高丽和李氏朝鲜法统的,由朝鲜族建立的独立国家。

上图_ 朝鲜王朝(1392年—1910年),又称李氏朝鲜,简称李朝

第四,两国国王不同。

高句丽的国王姓氏为高,是来自于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而王氏高丽的国王姓氏为王,根据我国学者的考证,王氏高丽的国王为西汉时期乐浪郡汉人的后代,因为王氏是乐浪郡汉人中的名门望族,是一个大姓氏,人口众多。王建自己在《十训要》一书中也承认,自己和高句丽高氏皇族没有关系,自己出身于平民。

作者:军事帅哥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2】《高丽史史籍概要》 黄纯艳 甘肃人民出版社

【3】《高句丽历史编年》 姜维东 科学出版社

【4】《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演变》 杨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高句丽,这三个字你能读对吗?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一代名将薛仁贵“神勇收辽东”,唐朝时候的这次远征让名将之所以为名将更加名副其实。而最后征战高句丽的时候,薛仁贵更是用本部两千人大败敌军数万,取得了灭高句丽战役的重要胜利。那么,高句丽究竟是个什么样地方呢?(本篇摄影/周剑生)

图为高句丽王城遗址及陵墓。从读音上来讲,高句(gou)丽,应该会有很大一部分人读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方民族,存在于中原汉代到唐初的七百年间(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居民中有大量的汉人、新罗人、百济人、扶余人等其他民族,统称高句丽人。

公元前37年,朱蒙在纥升骨城建立了高句丽。《帝王韵记》中指出:朱蒙“以高句骊县名立国”,说明这个是在西汉高句丽县的基础上建立的。当时高句丽正处于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制时代。

因为高句丽的社会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保留有许多原始文化的因素,在他们看来,战争是最高的荣誉,是男子的天职,因而强悍骁勇,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高句丽曾数次迁都,先后在三个地方共建有五个都城,前三城——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国内城)、丸都城(今吉林集安丸都山城)遗址皆在今中国境内;除王城遗址外,还有大量的王陵及贵族墓葬

从大量的遗迹和史料看来,高句丽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而是普遍使用汉字,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等书体并举。

2004年,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群是对消失的高句丽文明的最好见证。

寻访神秘古国高句丽

吕晨

【编者按】对于历史迷来说,打卡世界遗产是一件不能错过的乐趣。而相较于泉州、鼓浪屿、武夷山等热门旅游地,有一些世界遗产的地理位置相对冷门,但其文化和艺术价值仍然丰富多彩,值得关注。

出于对隋唐时期亚洲地缘政治的兴趣,吕晨在暑假期间选择前往东北地区及中朝边境,寻找传奇的高句丽王朝的遗迹。2004年,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王城、古墓、战争、传说...... 这座古代王朝遗址有着怎样的故事,跟着作者脚步,一起去瞧瞧吧。

高句丽古代东北亚少数民族建立的,自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国祚共705年,时代从西汉横跨盛唐,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王国。它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今天东北地区到朝鲜半岛北部,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

高句丽的建立者是夫余人朱蒙,因治所位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故将国命名为“高句丽”。其都城三治两迁,初期都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公元3年迁至今吉林省集安,公元427年迁至今朝鲜平壤。

这次旅程,我便是沿着高句丽在我国境内两座故都从沈阳出发,一路向东,抵达中朝边境小城集安为终点。

此行第一个目的地是桓仁的五女山城。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7年,夫余国庶王子朱蒙为躲避兄弟迫害逃离到今桓仁县附近的“纥升骨城”建立了王国。据专家考证“纥升骨城”应为桓仁县附近的下古城遗址,五女山城则为其山城。

五女山城 资料图

所谓山城,是高句丽人在筑城时采用的一种独特的双城模式,即在平原筑城的同时,通常也会在附近的山上修建一座山城。人们在和平时期住在平原的城中,战争爆发时就退居山城自卫。高句丽的山城散布于今中国东北的辽宁省、吉林省和朝鲜境内,其中很多在隋唐时仍在使用。

五女山海拔高度在800米左右,从售票处进去后有一座小型的博物馆,主要展示近些年从山城遗址发掘出的文物。从博物馆出来,有短驳车可以直接抵达半山腰。往年辽东地区最高温度在31摄氏度左右,可偏偏去的那几天每天都是35摄氏度的高温,再加上999级上山台阶和一路盘旋在耳畔的蚊虫,体感真是非常糟糕,好在登顶后的风景不枉此行。

从山城遗址发掘出的文物。 本文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作者吕晨 图

山脚下流淌的浑河穿过桓仁镇形成了一幅太极八卦的图案,见证了高句丽由地方迈向东北亚霸主的历程。据说如今住在这里的大部分居民是清末来此闯关东的后人。

沿着山脊陆续有一些发掘遗址。其中有一处淡水蓄水池遗址,利用天然的岩坑打造,四周砌石作池壁,在池子的北端还设有过滤设施,早在两千年前古代先民就已经想到淡水净化,其智慧可见一斑。

山脚下流淌的浑河穿过桓仁镇。

淡水蓄水池遗址。

高句丽的山城城墙及房屋基址全部由石块垒成,这些石块经过打磨分成两种类型——外墙体用楔形石,内墙体用梭形石。两种石块相互咬合,砌垒在一起,是高句丽筑城的特点。

五女山城的建造主要用于军事防御。从目前发掘出的遗址判断,驻守士兵人数在40人左右,与现在一个“加强排”相当。

两种石块相互咬合,是高句丽筑城的特点。

一处兵营遗址,在图中的西北角有烟道遗存痕迹,像这样的兵营可以容纳3-4名士兵。

早期高句丽的主要对手是来自北方的夫余,他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威逼高句丽臣服。公元前6年,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当政,夫余王发兵五万攻打高句丽,然而时值隆冬又遇大雪,非战斗性减员十分严重,这次征伐最后不了了之。尽管高句丽逃过一劫,但意识到两国实力相差悬殊,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策略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在公元3年琉璃明王将都城迁移至国内城。

国内城是高句丽的第二座都城,其城址位于今吉林省集安市区西部,北距禹山1公里,南距鸭绿江500米,西面60米处是通沟河,东部为通沟平原。到达集安后,我首先探访的便是高句丽王陵及贵族墓葬群。

墓葬是高句丽最常见的遗存,考古学家在集安地区发现了高句丽古墓群71处,总计一万多座古墓。从墓葬形制上,可以大致分为积石墓和封土墓两大类。在建造时间上,积石墓年代早,封土墓年代晚。

将军坟

将军坟位于集安市区东北龙山脚下,这里地势较高,可以俯瞰整个通沟平原。它是典型的方坛阶梯石室墓,内部为石室,外部为方坛阶梯。将军坟的墓主为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他生活的时代是高句丽的全盛时期,在位时间长达78年,并且以97岁的高龄才去世,谥后获封长寿王。据说他和清朝康熙帝一样,也喜欢喝独参汤,或许这就是他长寿的秘诀。

之所以他的陵墓被命名为“将军坟”,是因为高句丽王历代有被中原王朝册封的传统。长寿王在位时曾分别被南朝封为骠骑大将军、被北朝封为车骑大将军,对南北两方的都极力讨好,连年入贡。这种稳定的地缘政治关系,既有利于高句丽进一步向朝鲜半岛扩张势力,也有利于南北两朝将攻伐重心能集中在中原地带。

每侧都以3块巨石倚护。

墓葬通体以千余块精琢细磨的花岗石条砌筑,每侧以3块巨石倚护。和垒砌的巨石相比,这些倚护石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甚至中间那块巨石的堆放位置和大小,都是由古代工匠精确计算出来的,其结构类似西方古典建筑中的拱券,通过对两边施压起到稳固的作用。

在两块花岗石叠压的细节中可以发现,为了加强稳定的效果,工匠在下方石块上开凿凸棱,方便上方石块在安置时直接嵌入。但在没有起重工具的情况下,古代高句丽人究竟是怎么将这些石头一块块垒上去的呢?有一种推测是,当时的工匠利用冬天在地上浇水成冰减少摩擦力的方式将石块垒起来的,但由于缺少史料佐证,古高句丽人到底如何完成这样宏大的王陵至今仍是一个谜。

工匠在下方石块上开凿凸棱,方便上方石块在安置时直接嵌入。

现今我们了解到的高句丽的历史,大部分都出自《汉书》、《北史》、《史记》等中原典籍。时至今日,考古学家们仍未发掘出高句丽本国所撰写的任何文字材料,所以那些在高句丽故土上留存下的碑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好太王碑是这些碑记题刻里最重要的一个,它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长寿王为纪念其父广开土王(亦称国冈上广开土地好太王)于公元414年竖立的一座纪功碑。碑身材质为角砾凝灰岩,是一块不甚规整的巨型方柱形巨石,碑文四面环刻,为阴刻隶书,共计1775字。碑文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高句丽的创始传说和前三代王的关系,简述了好太王本人的行状;第二部分记述了好太王一生的攻伐战绩,主要对手是倭和百济,联合对象是新罗;第三部分记述了好太王陵守墓人烟户的来源和数目。

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碑上汉字有隶书,也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是中国书法由隶入楷的重要例证之一。此外在研究高句丽社会性质、历史地理与中原王朝及北方民族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中国碑刻艺术里的珍品。

好太王碑上共出现13个倭字,三次提到好太王抗倭的战争。“倭”是我国七世纪以前古文记载中对日本列岛出现的国家的称呼。四世纪上半叶,倭与朝鲜半岛的百济、新罗、高句丽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这些在好太王碑中记载得非常详细。通过抗倭斗争,高句丽确立了自己在朝鲜半岛的政治地位。

好太王碑上的“倭”字。

此行最后的一个目的地,是位于集安市内丸都山上的丸都山城遗址。丸都山城于公元198年开始修筑,原是作为平原城——国内城的军事卫城,在公元209年开始作为都城使用,是高句丽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丸都山城,又名尉那岩城(有学者认为尉那岩城是为都之前的名字,丸都城是为都之后的名称)。有意思的是在东北俚语里,形容一个人没出息会用“完犊子”一词,和丸都城的读音十分相近,那意味着这是一座“没出息”的都城吗?显然不是,“丸”只是取了尉的同音首字母,“都”是都城之意。

丸都山城遗址

山城南面的城门遗址

沿着山城南面的城门遗址向上走,是南门的瞭望台,登台南望可以俯瞰整个河谷地区。丸都山城建成后几经战乱,其中在与前燕慕容氏争夺辽东的战争中,高句丽惨败于对手。

《资治通鉴》记载,“发钊(故国原王)父乙弗利(美川王)墓,载其尸,收其库存累世之宝,虏男女五万余口,烧其宫室,毁丸都城而还”,后来,考古学家在遗址清理发掘中,发现了残垣断瓦和有烧毁痕迹的柱础,映证了这段历史。

丸都山城的城墙同样采用了楔形石和梭形石的垒砌方式,缝隙间以碎石填充加固。抹角的弧形石块是晚期高句丽山城城墙的特征之一。

瞭望台遗址

暸望台下,是一处大型宫殿遗址,顺山势上高下低,进深作三级台阶,全部用石条叠砌。在第二层台阶上有两个八角形基址的建筑,在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个认为是作为谷仓使用,第二个认为是作为祭祀使用。

大型宫殿遗址

高句丽民族是一个重视丧葬文化的民族。他们把结婚视为人生的转折点,因此一结婚就开始筹备带往来生的寿葬之物。《三国志·高句丽传》中甚至有记载:“男女有嫁娶,便稍作送终之衣。厚葬,金银财币尽于送死,积石为封,列种松柏”。

然而高句丽的积石墓,相比中原地区的竖穴墓或封土墓,更容易被盗墓贼“光顾”,因此从目前考古发掘的结果来看,高句丽墓葬基本是十室十空,除了墓穴形制和墓室壁画外,几乎留不下其他文物。

高句丽墓葬群遗址

公元688年,高句丽为唐帝国和新罗联军所灭,随后唐朝在平壤城设置安东都护府,管理辽东及朝鲜半岛。为了彻底消灭残余势力,唐朝将三十万高句丽遗民迁往中原,并有可能销毁了高句丽自己书写的历史典籍。这些遗民在中原长期生活,最终融入了各民族之中。至此,有着七百余年灿烂文化的高句丽堙灭于历史尘埃里。

时光流逝,直到19世纪末好太王碑的发现,让我们有幸再次与这段辉煌的历史相逢。相信在未来,一定也会有新的考古发现,带领我们解读这个神秘的古国。

责任编辑:王昱

校对:施鋆

曹魏为何要征服高句丽,之后为何又让其死灰复燃了

我们都知道,高句丽是我国古代东北部一个重要的地方,存在了数百年时间,隋唐四代帝王一起努力才将其灭掉。然而高句丽曾经就让曹魏灭过,但是却并没有消灭干净,以至于后来又让其“重整河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上图_ 高句丽王国遗迹

公孙家的灭亡让高句丽开始作死

高句丽在西汉后期于辽东北部地区建立,在东汉时期作为汉朝的附庸存在。到了东汉后期天下大乱时,高句丽趁机向辽东地区扩张,多次劫掠乐浪和带方郡,不过被玄菟太守耿临胖揍一通,投降汉廷,老实了很长一段时间。

到了公孙家统治辽东时,幽州的公孙瓒势力击溃了北边的乌桓部落,其残部逃到了高句丽境内并被收留。公孙家意识到这股胡人如果和高句丽合流,对边境是巨大威胁,于是不顾之前和高句丽的和睦关系,于197年出兵征讨高句丽,把它揍个半死。公孙家三代统治辽东四十年,让高句丽不敢轻举妄动。

上图_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等到238年,高句丽的机会来了。一直臣服于曹魏的公孙渊扯旗叛魏,自立为燕王。魏明帝曹睿派司马懿率4万军队征讨,高句丽马上派军跟随魏军一起作战。之前被诸葛亮打得畏蜀如虎的司马懿此刻变身曼施坦因搞起闪电战,水陆并进直抵襄平城。公孙渊力战不敌,在逃跑的路上被捕杀,首级被送往洛阳。

司马懿平定辽东后,做了一件很有隐患的事情,将辽东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徙到中原,导致辽东人口空虚。高句丽东川王见压制自己这么多年的公孙家倒了,辽东人口又被搬走那么多,这不是扩张的机会又来了吗?于是又开始侵犯辽东和玄菟、带方等郡。大臣沛者得来以绝食死谏的方式劝国王不要作死惹大哥,东川王说我被公孙家压了这么多年终于舒坦了,此时不干更待何时?

曹魏见这个老实多年的小弟突然就跳梁了,非常生气。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毌丘俭受命带领步骑兵一万人出发征讨高句丽。

上图_ 毌丘俭(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诗人)

魏军追亡逐北,一战灭国

这个毌丘俭在司马懿出兵前曾与公孙渊作战过,因寡不敌众而退军了,但是积累了对辽东地区环境的了解。此次魏军1万对高句丽军2万,依旧是以寡击众。但是毌丘俭知道高句丽人的战斗力比公孙家差很多,所以大胆地发动攻击。双方在沸流水(今浑河支流富尔江)以及梁口(位于今太子河上游)交战,东川王的军队被毌丘俭杀了个七七八八,被迫逃往首都丸都城。

毌丘俭趁胜追击到丸都城,东川王被吓破了胆,不敢亲自守城,继续向东逃到附属部落东沃沮。丸都城地处高山,易守难攻,路途行动不便。但是毌丘俭铁了心要攻下此城,采用"束马县车"(包裹马蹄,悬挂战车)的方式艰难行军,把辎重人马送上了丸都山,四面围城攻打。小小的丸都城哪里经得起魏军的攻城器械猛揍?很快就被攻破。

上图_ 高句丽丸都城的位置所在

拿下此城后,毌丘俭展开了屠城的报复行动,可以说是曹魏老传统了,不过他善待了劝阻东川王的大臣沛者得来的家眷。考虑到沃沮地区偏远且民情复杂,自己带的人马并不多,不宜继续进击,于是收兵还朝。东川王见魏军退去,又重新回到了丸都城。

魏国见高句丽又夺回了丸都城,又派毌丘俭做总指挥,组织两路讨伐大军。北路由玄菟太守王颀率领,直指东川王本部和沃沮地区。南路则由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率领,攻击目标为朝鲜半岛上的东濊部落。此战就是为了彻底扫平高句丽及周边帮助它的部族。

上图_ 曹魏将领毌丘俭领导的远征高句丽“记功碑”遗迹

东川王得知魏军又来,马上弃城逃往东沃沮的奔买沟(今朝鲜咸北会宁),毌丘俭轻易地就拿下了丸都城,在丸都城刻石记功,并派王颀进兵东沃沮。王颀在竹林打败东川王本部,并横扫了东沃沮人的地盘,斩杀了三千多人,这对本就人口稀少的东北部落来说几乎是毁灭性打击。

东川王想要南奔东濊,但是刘茂和弓遵已经先行拿下东濊,截断了东川王南逃之路,也来了一次刻石记功,给他安排地明明白白。东川王无奈,只能向北奔往另一个附属北沃沮部落。王颀的魏军一路北追,差点追上东川王。幸亏东川王的卫队给力,拼死保护东川王得以藏匿。

上图_ 丸都城出土的筒瓦

王颀率军一直追击到北沃沮与肃慎部落交界的地方,这里已经是今天黑龙江省境内,白山黑水地带,之前中原王朝还没有打到过这里。肃慎部落是渔猎民族,女真人的祖先,民风彪悍,配合高句丽残部一起抵抗魏军。王颀孤军深入,担心被对方围歼,于是放弃了继续追击的目标,返回玄菟郡。

虽然魏军撤兵,东川王因连遭打击一病不起,土崩瓦解。刘茂和弓遵在征服了东濊后,又攻灭了朝鲜半岛南部“三韩”之一的辰韩。经过这次东征,曹魏几乎打服了东北地区的所有部落,将高句丽打成了沙子状态。

上图_ 八王之乱

趁中原大乱趁机复国

东川王死后,中川和西川王带领高句丽余部试图回到旧地,但是害怕引来中原王朝的再次讨伐,只能选择窝在北边猥琐发育。到了西晋统一全国后,烽上王趁着“八王之乱”爆发,朝廷自顾不暇之机,重建丸都城恢复。而鲜卑族首领慕容廆在此时占领辽东地区建立前燕,和高句丽展开对峙。

慕容廆的前燕一度对高句丽是分优势,效仿曹魏攻破丸都城。但是高句丽在前燕灭亡后,对后燕取得了优势,趁慕容家族衰败而夺取了辽东地区。随后又北进沃沮,南征新罗、百济,达到了高句丽史上的国力巅峰。

上图_ 唐征高句丽百济之战

古语云“斩草除根”,曹魏虽然毁灭了高句丽,但并没能彻底消灭高句丽余党,使得其之后还有机会复兴,成为了把强大的隋朝活生生耗死的存在。唐朝消灭高句丽后,将高句丽部族大批迁往中原,新罗和渤海趁机进占高句丽故地,这才彻底把高句丽复国的苗头掐灭了。

作者:铁骑如风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东北通史》 李治亭

〔2〕《从高句骊县到安东都护府:高句骊和历代王朝关系述论》 李大龙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高句丽”和“高丽”究竟是不是同一个国家?

这几天总有人说“高句丽”和“高丽”不是一回事。这么说非常不严谨。

“高句丽”就是“高丽”,“高句丽”又不是“高丽”。夫余人建立的高氏高句丽在南北朝时期改称为“高丽”,后来这个改称为“高丽”的高句丽于唐高宗总章元年灭亡了。唐后期新罗王氏建立的“高丽”又绝不是之前夫余人建立的高句丽,更不是南北朝时期,从原来的“高句丽”改称“高丽”的高氏高丽。

何况这中间还有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前一波夫余高氏高句丽的遗民有一部分被渤海国吸收了。所以渤海国后来不仅仅是传统靺鞨人,而是多族群混合成的新群体,应该称为渤海人。倒不如说是渤海人对之前的“高句丽”继承更多一点。王氏是新罗建立的,冒称“高丽”。

高句丽古国建国于公元前37年,就是西汉元帝建昭二年。最初的建国地点在纥升骨城,就是今天的辽宁桓仁五女山城。高句丽是汉朝的臣属藩国,受玄菟郡节制。后来高句丽以王险城为都城,就是今天的平壤。高句丽占据了辽东以及朝鲜半岛北部,是汉朝境内的国中之国。

吉林通化集安古墓出土了文物: “好太王碑”。石碑上的文字提到了“高句丽”的始祖,碑文说,始祖“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传说天帝的儿子叫解慕漱,他乘坐五龙车来往于天地大海之间。解慕漱看到河伯女儿柳花就把她抢来做妻子。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叫“朱蒙”,这就是高句丽的建国者。朱蒙原本是夫余人。既然天帝的儿子叫解慕漱,朱蒙是他的儿子,就应该是“解”姓,但高句丽强调朱蒙姓“高”。“解”是夫余王室的姓。作为夫余后裔的百济以“解”为大姓。但是后来夫余衰落了,并被高句丽所灭,高句丽在好太王时期开始自陈是帝高阳之苗裔,说自己是上古五帝之一帝颛顼的后裔。颛顼是高阳氏,所以高句丽从此以“高”为姓。

从“解”姓到“高”姓是自我提高身份的攀附。从“高句丽”到“高丽”是与中原王朝关系的体现。

“高句丽”在南北朝时期又改国名为“高丽”。在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对南朝和北朝都肯纳贡称臣、接受册封,确定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北魏、东魏一直册封为“高句丽王”,北齐文宣帝高洋的时候册封当时的国王高成,为北齐的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丽王。到国王高成之后他的世子高汤继任,北周武帝宇文邕也册封他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辽东王(高丽王)。从现有记载来看,南朝将“高句丽”称为“高丽”要比北朝早八十多年。宋孝武帝刘骏时,就有册封征东大将军高丽王高琏进号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高琏是高云的爷爷。南齐的册封也都是“高丽王”,外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征东将军之类。只有梁武帝时曾经一度恢复高云为“高句骊王”,把“丽”改成了“骊”,后来没几年高云就又成了“高丽王”。陈朝又一度成了“高句骊”。直到隋唐,“高丽”完全取代了“高句丽”的称呼。《隋书》、两唐书都记载为“高丽”。

基本上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对南朝和北朝都谨守臣礼,恭敬入贡,南朝和北朝承认它的国王地位以及在辽东的地位,但同时又享有军事镇抚权,并希望收复。

作者:沅汰,文化学者,历史作家,《沅汰博物馆指南》主编

主要作品:《龙凤传奇》、《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高澄传》、《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国古代《古国迷踪》系列,《博物馆青铜器名称汉字解读》系列、《汉字》字形释义、《青铜铭文里的西周史》、《晋国霸业》、《梦回春秋》、《春秋人物故事》等。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16/1697181272324624.html
上一篇:基数(基数词和序数词)
下一篇:最好听的英文名(最好听的英文名字男孩)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