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道教女仙之—泰山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全称是“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或“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民间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等。“泰”字在《易经泰卦》内表示“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意。人们认为岱居木位,其色惟碧,而东方主生,一本乎坤元之资元万物”,就是说这位女仙滋生万物,主生,所以民间又把“泰山娘娘”视为“送子娘娘”。明人崔文奎以“坤道成女”之说,谓“岱岳毓钟,上通乾象,降灵下土,故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是道教所奉女仙尊神之一,尤其是北方民众心目中的一位尊贵女仙,“碧霞元君”乃其封号。“碧霞”即碧云、青霞之意,多见于宋元诗词。
碧霞元君的身世,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
其一,碧霞元君为东岳泰山女。东岳即泰山,东岳大帝即泰山男性神衹。据顾颉刚等调查,京津地区的民间盛行此说。泰山有女之说,亦见于《太平御览》所引张华《博物志》卷三百九十七引文曰:“太公为灌坛令,于时文王梦见妇人哭于道,因问其故,答曰:吾是太岳之女,嫁为西海之妇。吾行往来,必以暴风疾雨。今灌坛令当吾众道,吾不敢以暴风疾雨过也。梦觉,遂召太公。”这小里所说的太岳就是泰山东岳。《太平御览》在其他卷次又多处引用这段文字,但略有出入。如“我东山女,嫁为西海妇”;”吾泰山之神,嫁为西海妇”;“吾是太岳之女,嫁为西海之妇”;
于是宋真宗命人重塑了玉女像,并造石龛加以供奉。只是当时并未称玉女为泰山之女,也未赐以封号。但因泰山有女的传说早已流传民间,而此玉女像及祠又恰在泰山顶,人们很自然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指认玉女就是东岳泰山之女。
其二,黄帝所遣之玉女或黄帝之女,凭灵泰岱。《岱史》卷九“碧霞灵应宫”条曰:“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按《玉女考》、李谔《瑶池记》曰:黄帝尝建岱岳观,遣女七,云冠羽衣,焚修以迓西崑真人。玉女盖七女中之一,其修而得道者。《玉女传》还说:“国朝成化(1465-1487)间拓建,改为宫,弘治(1488-1505)间更多灵应,嘉靖(1522-1566)再更碧霞,碧霞宫之名始此。”
除了以上说法外,其他有关碧霞元君身世的民间传说还很多,如太真夫人说、黄飞虎妹妹说、石敢当三姑娘说等。比较众说,当以东岳大帝之女说最为流行。
传说古时候,石敢当住在老家徂徕山,一辈子为人正直,家里很贫穷,靠种地过日子。但他很讲义气, 常帮乡亲做点好事,颇有城信。他一辈子没儿子,只生了三个女儿,如今只剩三姑娘还未出嫁。三姑娘从小勤快,心地善良。两个姐姐出嫁后,家里日子难过,为了帮父母过日子,三姑娘整天到徂徕山里砍柴到山阳集上卖,好买粮食。一天,她正在山里砍柴,遇上暴风,昏天黑地,雨下得很急,她在山里也找不到避雨的地方,雨下了很长时间,一直到天黑。三姑娘在山里迷了路,出不来山,回不了家。她很着急,越急越找不到路。正在她为难的时候,发现远处有一点灯火,她就朝灯火走去。走近一看,原来是从山洞里传出的亮光。三姑娘虽然害怕,但为了避雨,找个藏身之处,还是壮了壮胆子,向山洞走去。走进山洞一看,是个老嬷嬷围着一堆火在烤火。三姑娘见是个老嬷嬷,心里很激动,上前给老嬷嬤跪下,说明情况,请老嬷嬷收留她住一晚。老嬤嬤也很高兴地留三姑娘住了一晚。
第二天一早,三姑娘砍了柴就回家了。从那以后,每逢三姑娘到山里砍柴,必定要到这山洞里来看看这个老嬷嬤,有时砍点柴禾给她,有时上山沟里给她提点水或打扫山洞等,就这样,过了几年的时间,她和老嬷嬷的感情越来越深。有一天,老嬷嬷对三姑娘说:“你不是个凡人,是个仙女下凡,造化大,你在徂徕山住不了呢,徂徕山已让你压得落下去三尺了。”现在徂徕山的山势和泰山不一样,是平顶,最高峰叫太平顶。为什么峰顶没尖是平顶呢?就是让三姑娘你给压平的。
老嬷嬷说:“你不能再在徂徕山呆了!”三姑娘说:“可我能上哪里去呢?家里有父母。”老嬷嬷告诉她:“从这里,往西北走,约走五十里路,那里还有个大山,叫泰山。你到泰山去住吧!泰山现在还没个当家人,你去吧!去了以后,在某天,那里会有各路神仙去集会选泰山主。去了以后,在半山腰的某个地方,有棵大松树,你在树底下挖上三尺,你就会发现一个木鱼子,拿出来,搁边。再往下挖三尺,然后把你穿的绣花鞋脱下一只埋第下去,再埋上木鱼子,这样就行了。等封泰山主的时候,你再到场。”三姑娘听了以后,就找到了那棵树,挖了三尺,真挖出了个木鱼子,她就把这木鱼子搁在一当边,又挖了三尺把她的绣鞋埋了。
到了老嬷嬤说的这一天,玉皇大帝召集各路神仙都到泰山集会。集会的目的,就是说天下各个名山都有了山主了,泰山还没有,看看谁坐泰山最合适。照各路神仙的意思,还众得按老规矩,谁到泰山来得早,谁就是当然的泰山神。玉帝采纳了这个意见,就问:“到底谁到泰山来得早啊?”这时,柴王站出来说:“我来得最早,我应该当泰山主。”玉帝问:“你来泰山早,有什么凭据?”柴王很自信的回答:“我在大松树底下埋着念经用的木鱼子呢,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众神仙一听,有凭据啊,看看去吧!正在这时,三姑娘也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说:“我来得最早!”“你来得最早?有什么凭据呢?”“我是在一棵树底下埋了绣花鞋。”众神仙一听,有了分歧了,各有各的理,那就去看看吧!众人赶到树下挖地三尺以后,果然挖出个木鱼子,说明柴王来得早。这时,三姑娘不慌不忙,还叫往下挖,一挖挖出一只绣花鞋,这就断定是三姑娘来得更早,因为她的鞋是在底下啊。这样,泰山的当家人理所当然是三姑娘了。于是玉皇大帝就封三姑娘为泰山君主,封号是“碧霞元君”。
柴王为这件事很生气,一怒之下,就把山顶上所有的松树都拔了,还用一个挑子,一头一捆挑走,为的是晒死三姑娘。柴王挑着松树走到南天门,觉着累得慌,寻思:“这事办得有点太过分了,树我已经给她拔了,还挑走干什么?有什么用?不能办这种傻事。”就把挑子放下来,“叫它们滚下去算了!”他用脚把前边这一捆蹬下去,蹬到前边山坡上,就是现在对松山的片松,长得挺旺;后边的一捆,蹬到现在后石坞那里,也长了一片很好的松林,然而山顶上却没有松树了。三姑娘很苦闷,常常想家落泪,所以现在山顶上有些小树叫“哭泣树”,就是三姑娘的眼泪变的。那个老嬷嬷,实际上是观音菩萨来度脱她的。每当夏天,泰山顶上往往有云彩遮掩,就是观音让云给三姑娘遮遮太阳哩!
本文源自《八大女仙的风采》一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必删。
形神兼备写仙姿——梁晓如作品《碧霞元君像》解析
碧霞元君又称泰山玉女、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在泰山神祇信仰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以碧霞元君为题材的绘画,是泰山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碧霞元君造像始于宋,现存较早元君画像为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慈圣太后绘造《天妃圣母碧霞元君像》,像为设色绢本(今藏首都博物馆)。图左上方有“大明万历己酉年,慈圣皇太后绘造”双行款识,并骑钤有“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恭喜皇太后宝”。图有八位人物,除四位头戴幞头侍者外,尚有四位女神。最前排的两位女神即天妃与碧霞元君。她们头戴通天冠,身着霞帔,手持圭璋,容貌秀美,其一回眸欲语。身后有二女官,持笏板垂目而立。四位侍者则分别以双手捧印玺、掌羽扇、执如意、端香炉,侍立其后。此图画面右上榜题为“天妃圣母碧霞元君众”。此图为宫廷画工奉慈圣皇太后懿旨所造,绘画工致,笔触细腻,诚属艺术珍品。另外在岱庙典藏的神仙画轴和神仙画片中也有多幅碧霞元君像,为今人所珍视。遥参亭旧还有碧霞元君壁画。清金珄《题遥参亭》诗:“升阶寻壁画,炫彩特华缛。诞隆洎成真,不知何代录。”可知壁画所绘系元君自诞生至成仙之经历。可惜今已不存。北京白云观所藏近代《娘娘分身图》二十一幅,则为碧霞元君绘画中之名作,广泛刊布于各种神仙画集中。古人创作的各种碧霞元君绘画,为当代画家的丹青重塑提供了诸多素材与借鉴。
泰山年轻女画家梁晓如在充分研究历代女神绘画和泰山文化史料的基础上,有机融合了古代神仙画的表现手法,以一种迁想妙得,意会通神的创作方法,描绘出了一幅形神兼备,人性、神性具足的理想化的碧霞元君形象。一方面,画家以高超的工笔绘画表现技巧定格了泰山女神的合乎大众审美标准的理想化形象,另一方面画家也赋予了这一理想形象浓烈的情感色彩,使神像具有了宗教和世俗的双重的艺术感染力。人物画不仅要注意人物外在形体特征的准确刻画,更为重要的是要巧妙地表达出人物内在的神韵,这是非常难得,需要画家具有高超的以形写神的艺术能力,恰恰年轻女画家梁晓如是具备这种能力的。虽然碧霞元君是道教神仙,是宗教人物,但是宗教人物一旦以一种视觉形象呈现出来,实质是和现实中的人物形象表现要求是一样的,需要表现出人物内在的神韵气质,但是对宗教人物的表现要求似乎更高,因为现实人物的内在的神韵更多体现在一种个性特质的表现上,而宗教人物更多地要表现出一种共性品格,并让这种具有共性品格的视觉绘画形象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受,是一种大众心目同的理想化形象,要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才行,因此,对这种宗教人物的绘画要求是极高的,好在是年轻女画家梁晓如做到了这一点。
梁晓如《碧霞元君像》无疑是一种多元融合创作而成的理想神像,正是这种多元融合的特点,才能形成一种带有共性和普遍性的理想形象,才能超脱世俗所好,才能摆脱宗教束缚,才能以一种以形写神的方法,以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一种真、善、美集于一身的神仙形象。这正如顾恺之说:“美丽之形,尺寸之制,阴阳之数,纤庙之迹,世所并贵,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者,悬赏则不待喻。”此句的意思是画家不应该把重点放在画面上的形态、比列、明暗、细节等这些方面,迎合世俗的喜好,而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手段,描绘对象的神,让所描绘的对象的神情仪态通过外在的观察存活在画家自己的心中,然后得心应手的画出来,这样的作品,才能妙赏。梁晓如的《碧霞元君像》正是践行了这一绘画理念,广采众长,通过精致的构图、严谨的设色、入微的细节等方面,形与心和,心与意和,意会神通,从外到内,以形写神,从而达到了一种形神兼备的审美境地。我们不难看出梁晓如的《碧霞元君像》充分吸收了明清时期泰山道教神轴画、泰山历代老奶奶造像形式和佛教美术中的观音造型特征,并融合了自己的创作理念而最终形成了神性和人性具足的理想形象。
《碧霞元君像》的人物造型是采取的正面端坐造像的方式,画面严格采取居中左右对称的形式,人物造型、服饰搭配及神座描绘都是左右匀称有致,一丝不苟。这一方面是一种传统神道秩序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宗教绘画中常见的程式化形式所致。这种构图的方式有力地突出了人物的神性端庄和威严,加强人物宗教神仙身份的塑造,另外从实用的目的方面来看,这种构图更有利于画像在庙堂及居室中的悬挂,供信众瞻仰祭祀。为了突出人物的神性特质,画像与明代《泰山奶奶像》神轴画相比较,有意识把画像的背景处理成空白,减少了世俗生活化的场景描绘,衬托出人物的非现实性,人物的头晕光环,神座下方的祥云涌动,人物头冠和佩戴的璎珞装饰等都有力地突出人物的神性光芒。神像的造型一改泰山神轴画中泰山奶奶的瓜子脸,而是吸收了佛教观音菩萨面方饱满的造型,形体丰满,神像细长眉、丹凤眼、通天鼻、樱桃口、额中白毫、大耳垂肩等等特征无疑从佛教造像中融化而来的,而画像中宝座、服装、人物的坐姿和手持的青圭笏板无疑又极具道教属性和世俗色彩。这种佛道神像造型的结合是一种有机的融化,一方面更加强调造像的神性气质,同时也扩充了神像的文化内涵。
而《碧霞元君像》在整体所散发的神性威严的光芒下,也透露出一种慈祥、温和和安定的人物气质,这种气质则更多是一种人性和母性的流露,而这种人性和母性的气质更是暗合了泰山奶奶济世救苦,解信众危难的世俗心理,这是画像能引起民众审美崇仰认同的情感心理基础。迁想妙得的构思,以形写神的表现手法,也离不开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中国古代散点透视法则的娴熟运用,使人物外在的形态表现精致入微,严谨的笔法,一丝不苟的线条,是画家宗教信仰情感的体现,更是画家艺术精神力量的审美结晶。大量长曲线条的运用,如春蚕吐丝,细挺婉转,笔迹干净,起伏有致,收放自如,穿插得当,绝没有一条废乱线条,把人物所穿大袍的宽松感和飘然的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画家没有对线条高超的驾驭能力和出色的表现能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而,游刃有余的线条运用是构成这幅作品的艺术特点之一。而淡雅和谐的色彩运用无疑也是《碧霞元君像》最为成功的方面。正是色彩和谐的表现力,使画像在一种虽不浓烈的色调中更具有了一种艺术的悠长回味性,淡而庄重,雅而不俗,和而不同,谐而有致。古人亦云:“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彩色相合,和则神气生动,否则形迹宛然,画无生气”。
《碧霞元君像》采用了大色块的和谐运用,从而使画面显得整体而不因细节的繁杂而琐碎,淡紫色和淡红色谐和一致、淡黄色和土红色的对比,白色的穿插运用,色调的过度自然,所有的色彩都沉稳不跳跃;都淡雅而不俗艳;都明媚而不夺目,色彩丰富,自然平和,古雅而又和谐,既突出了宗教人物的神秘和脱俗的色彩,而又具有了一定的色彩亲和力和生动性,从而避免了人物画像因正襟危坐的构图而陷入一种缺乏生气的僵化和呆板。佛道艺术造型的融合,线与色的融合,神性与人性的融合、再现与表现的融合、宗教情感和世俗心理的融合,使女画家梁晓如的《碧霞元君像》造就了泰山奶奶在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化形象。“仙姿玉骨丹青写,雾鬓风鬟锦绣幪。染得笔头生五色,急将描取入诗筒。”宋人杨万里这几句诗,恰可为晓如画作的传神写照。谨撷此语,以结小文。
周郢 刘静逸 2018年5月20日夜
泰山碧霞元君应该长啥样?标准像发布啦
泰山晚报记者:毕凤玲
12月6日,泰山碧霞元君标准像文化工程新闻发布会暨泰山碧霞元君标准像泰山玉造像捐赠仪式举行。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此次发布的泰山碧霞元君标准像为泰山玉造像,像体内涵释义为“慈光普佑,妙相具足。福注圆转,神目如电。金凤宝冠、安宇青圭。朱袍绶带,碧天玉座。”此次发布的碧霞元君标准像,在创作时使用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借鉴了水陆画中的碧霞元君形象及明万历年间的碧霞元君画像等作为一系列的参照。标准像以明代服饰造像为基准,服饰着装与凤冠结合了道教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延续使用三凤冠的形象。其中脑后的光圈为“慈光”,“妙像具足”指的是面相五官,“青圭”则是碧霞元君手中的玉圭,“玉座”是碧霞元君坐下的宝座。
发布会上发布的碧霞元君标准像,从上下左右等方向看去,与碧霞元君始终是对视的状态。
泰山碧霞元君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碧霞元君信仰肇始于宋代(源于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发现的玉女石像),兴起于元明之际,到明代中叶形成民间信仰的高潮。调查显示,民间约有100万户供奉着碧霞元君,作为泰山神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碧霞元君文化传承一直有着独特的地位。多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碧霞元君文化研究多聚焦于民间传说、出处考证,而碧霞元君图像、造像资料的归纳整理成果极少。相关领域的专家也纷纷表示,由于碧霞元君肖像一直没有统一,许多香客常常不会自我分辨所摆神像的真实名号,有时候还会出现拿一个其他神像下面写上碧霞元君的名字而不自知的情况,设计碧霞元君肖像则是弘扬平安文化、碧霞元君文化,对发展泰安旅游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保护和传承泰山文化,发扬泰山特色文化,形成泰山关于碧霞元君文化领域范畴的保护与创新,更好的规范泰山“平安”文化主题,打造泰山“平安祈福”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去年泰山景区启动了泰山碧霞元君标准像文化工程,对碧霞元君肖像进行统一规范,这项工程也是泰山平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泰山景区还启动了“泰山景区祈福旅游促销暨碧霞元君标准像搜寻整理”活动及“平安文化中国行”活动,历时一年多,赴德州、河北迁西、北京等地,走访了60余处碧霞元君道场,对碧霞元君塑像、民间传说等进行了搜寻整理活动。并聘请了以山东大学教授为班底的专业团队进行挖掘整理,邀请专家对碧霞元君像进行专业化设计,先后三次召开专家论证会,最终确认了泰山碧霞元君的标准形象。
“泰山碧霞元君标准像的发布意义重大,将进一步推动泰山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高泰山特色文化在社会公众中的认知度。”泰山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大做强泰山旅游,努力打造全国山岳景区第一名片,推动泰山旅游持续升温。
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一般称呼为泰山老母。是道教中的一位神仙,其道场是在中国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得名也因为道场在泰山。在道教神系,她属于一位俗神,也可算是以为山神。虽然说山神可能有点掉份儿,但北京市市长和县级市市长,都是市长却天差地别。
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民间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因其平易近人,乐善好施也被人们叫泰山娘娘,泰山奶奶。祂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素有“北元君,南妈祖”之说。
关于碧霞元君的身世来历,说法不一,民间传说多时如此,但主流说法有三种。
第一种:黄帝建岱岳观时,曾派遣七位仙女往依西昆仑真人管理宫观,其中一位仙女跟随真人刻苦学道,最后修成仙品,成了天仙玉女,此仙女即碧霞元君。
第二种: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与妻金氏所生之女,名玉叶。其女相貌端庄,为人聪颖。三岁懂得人伦,七岁即学道法,曾参拜西王母。十四岁时入泰山黄花洞修炼。后来得道成仙,成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
第三种:泰山之神东岳大帝的是泰山山神的女儿。
还有说是华山玉女修成的碧霞元君。
传说泰山神女在汉代已经开始流行,当时为泰山神女还雕刻了塑像,并且在泰山之巅修建了玉女池,对泰山神女奉祀朝拜。
中间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断层,一直到宋真宗时,宋真宗到泰山封禅,忙碌完之后,发现自己的手脏了,就去附近的玉女池中洗手,得见于岱顶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随即命人造神龛供奉其中,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创建昭真祠,每年都会在四月二十八圣诞之时遣使致祭。
祠于金代改为昭真观,明朝的时候,皇家信奉道教,将泰山的昭真祠改名为“灵佑宫”,之后陆续扩建,增大规模,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碧霞宫,名称也是近代才被称为“碧霞祠”。
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赐碧霞元君封号,正式统一了名称,沿用至今。不过民间还是依照自己的习俗称她为泰山老母,一时习惯,二是听着亲切,老母老母的叫着,跟自家的亲人似的,一是显得虔诚,二是这样叫神仙更乐意帮忙,更加灵验。
明万历二十一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
可以看出碧霞元君神通广大,治病救人,护佑一切农耕、商贾、旅行和婚姻等事。民间传说,碧霞元君还阴佑妇女儿童健康平安,能让无孕得孕,有孕顺产。古代但凡保佑送子的神仙一般都香火极盛,毕竟古代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
碧霞元君作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让劳苦大众倍觉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一跃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每年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来此祭拜以示庆贺。
“求子求学”百灵的“泰山圣母”碧霞元君的前世今生,归功姜子牙
大家好,我是水墨文山,您的点赞和关注是我源源不断创作之动力,在此谢过了书接上篇,姜子牙封神完毕来到泰山修行,广施仁义。授徒石敢当,保护百姓免受水灾之苦。玉皇大帝的女儿将要嫁给东海龙王敖广的儿子。
神仙出行定与凡人有异,乘云驾雾所行必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又是嫁娶喜事场面自然比平时过之而不及。玉皇大帝拆雷公电母左右伴行。姜子牙夜观天象,得知第二日将有大雨倾盆。当下正值六月,雨水本来就多,水患长发,遇此大雨岂不更是雪上加霜,民不聊生。
必须阻止或者延迟这次风雨,话毕口中振振有词“急急如律令,太公在此,雷公电母速速来”。一眨眼功夫雷公电母撇下六公主就到了姜子牙身边。如此这般说予姜子牙。姜子牙听罢随吩咐雷公电母让公主暂停泰山金顶休息,待水患势头停缓再行离去。
雷公电母也是姜子牙封的,尤其这雷震子更是尊敬他。他们照着吩咐将六公主玉霞引来便抽身离去。六公主本来菩萨心肠,心怀乐善好施,达济天下之胸怀,听姜子牙一说,回道“玉霞个人事小,我可修书一封交给风灵子转交龙王说明缘由”。
话说东海龙王收到来信以后大为不悦,婚期已定新娘却来不了,岂不是让我贻笑大方,姜太公威名在外,虽为凡人但众神皆拜服。如今之事只恐怕是太公发泄心中不满,以报张友仁蓄意谋取玉皇大帝神位之恨。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罢了,罢了,谁也惹不起,我儿无福与天庭结缘啊。于是回信说“不急,不急,吾儿整好借此机会到极地修行”。
玉霞收到来信也就安心暂停于此。正值水灾多发,姜子牙跟石敢当,日日不在泰山。一天回来取法器,正碰到百无聊赖的玉霞。玉霞便说“太公,可允我同您一起下山,我也有些修行,可帮你救民于水火。”姜子牙甚是欢喜,欣然接受。
玉霞下山以后触景生情,只见百姓家园被淹,流离失所,携老掣幼奔走呼号。心中甚是着急。在天庭时掌管花草树木,颇懂些移花接木、授粉育果之术,于是便施些法术尤其能使妇女安全生子,儿童无恙。太公和石敢当见此情景佩服异常,心想整好弥补了他们身为男神的不便之处。
玉霞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更是让劳苦大众倍觉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一跃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所到之处百姓欢声如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后来凡是家中有孕产的皆设灵堂供奉圣母以求平安降世。还有的村镇直接建起了“娘娘庙”供奉他。民间传说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
后代经史典籍对她均有记载,明朝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道藏》上说元君乃天仙降世,神功莫测,证位天仙,统岳府之神兵,察人间之善恶,罪福照报,感应速彰。
很快多雨季节就过去了,转眼到了9月份。玉霞的归期一拖再拖,一是太公的挽留和需要,二是百姓更不忍让她离去。她思虑再三于是决定9月初9这天收拾行囊,出发东去。9日一大早,早已听说消息的百姓午夜就开始登泰山来送行。
整个泰山从山脚到山顶人山人海,人们带着酒肉点心、梨桃瓜果负重爬山来比送行。尤其那些受过恩惠的人更是匍匐在地三拜九叩,玉霞心中渐有不舍之意。正在此时人群中有些许骚动,玉霞定睛一看,大事不好有孕妇将要临盆。然而时下虽然初秋泰山之巅已接近零度,再加上孕妇长久爬山力气不足,胎儿恐有危险。
于是玉霞施了法术,母子平安。此行更是引起了排山倒海的欢呼声,“圣母不要走,留在泰山保我们平安”的声音渐渐响起来,以至于后来万民拜服于地,齐声请愿。玉霞随下定决心,安居泰山,保一方黎民百姓平安。
百姓欢声雷动,以后每年9月初9都登高拜祭,以求圣母长留此地,保家平安。天上一天,人间一年。过了几个时辰,玉皇大帝听闻姜子牙把玉霞扣留泰山,心中震怒,于是遣天兵天将来找子牙要人,如若不还,铲平泰山,水淹黎民。
篇幅较长,未完待续。玉皇大帝天兵天将怎会善罢甘休?姜子牙如何修炼得道羽化成仙?又如何封为东岳大帝?玉霞如何封为碧霞元君?
别走开,更多更好听的名人轶事将会接踵而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老奶奶,她有着哪些来历?
在我国民间信仰的神仙中,有“北元君,南妈祖”之说,说的就是碧霞元君和妈祖娘娘。
她们两位神仙,虽然在地域方面是一南一北,同时又有山神和海神的区别,但她们却都是我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神灵之一,同时他们也分别成为了北方和南方的保护女神。
说到妈祖娘娘,自然并不陌生,那“碧霞元君”又是哪位神仙呢?
先来看下“碧霞元君”四字的意思。
“碧霞元君”中的“碧霞”二字,所指的是东方日光之霞,“元君”二字则是在道教中有着重要的道教色彩,在道教中,“元君”是对道教女神的尊称。
“碧霞元君”,又称泰山奶奶、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泰山圣母碧霞元君、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
她的道场是在东岳泰山,受玉帝之令,带领泰山岳府中的神将神兵,纠察人间善恶生死。
“碧霞元君”的诞辰是农历“四月十八”,由于她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形象,同时又乐善好施、护民救民,所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崇和敬奉。
而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历来却说法不同。
一,
根据《玉女考》和《瑶池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在上古时期,华夏人文始祖黄帝曾建岱岳观,并预先派了七位女子前往泰山迎西昆真人,
在七位女子中,有一位玉女,是修仙得道的,她的圣诞就是农历的四月十八日。
也就是说,这个说法是:碧霞元君是黄帝所派遣的玉女。
二,
碧霞元君是汉朝的民女石玉叶修炼得道。
在《玉女卷》中,有这样的记载,在汉明帝时期,有一个叫石守道的,他的妻子金氏,在中元七年四月十八日生下一女,取名为玉叶。
玉叶出生后,三岁知人伦,七岁通闻法,并常礼敬西王母。十四岁后入山修道,她在天空山黄花洞修习。山顶有一池,名为玉女池,旁边有一尊玉女石像。
后由于历史的变迁,这尊玉女石像,便落于玉女池中。
直到北宋时期,
在宋真宗东封泰山时,玉女池中浮出一尊石人,也就是玉女。
宋真宗便下令疏浚玉女池,并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同时又下令建祠,更名为“昭真祠”,玉女则尊号为“圣帝之女”,尊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到了明朝时期,昭真祠改名为“灵应宫”,其后,灵应宫又扩大规模,名为碧霞宫,并赐号为“碧霞元君”。
当然,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泰山玉女之说。
除此之外,由于碧霞元君的形象是和蔼可亲、慈祥善良、平易近人,同时在人们心中,她又是一位神通广大的女神,所以让人们感到非常亲切,她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尊崇和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