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回族伊斯兰教节日:传承与庆典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回族是众多少数民族之一,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作为回族文化的核心,赋予了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回族每年庆祝一系列重要的伊斯兰教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本文将深入探讨回族主要的三个伊斯兰教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文化庆典。
一、开斋节:洗净灵魂的日子开斋节是回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标志着斋戒月的结束。斋戒月,即伊斯兰教历的九月,对于回族来说,是一段虔诚的信仰生活。在斋戒期间,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都要封斋,即白天不进食,直至日落。
开斋节的到来意味着洗净灵魂的时刻。从拂晓开始,回族人民洗净身体,穿上新衣服,然后前往清真寺参加特殊的礼拜。这一天的礼拜是一种对真主的感恩和祈祷,也是回族信仰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敬虔地跪拜,表达对信仰的虔诚。
古尔邦节,又称古尔邦(Kurban),通常在开斋节后的70天举行。在这个节日来临之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卫生大扫除,炸油香、制作馓子和花花等各种美食。在古尔邦节的清晨,回族人民会进行沐浴和身体的净化,然后点燃香火,换上整洁的新衣服前往清真寺,参加特殊的宗教仪式。仪式的核心是宰牲典礼,回族家庭会宰杀一只牲畜,将肉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赠送给亲友邻居,一份用来济贫施舍,这象征着回族的社会责任和慈善精神。
二、圣纪节:纪念与敬仰圣纪节是回族的另一个重要节日,用以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根据伊斯兰教历,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都在每年的3月12日,因此这一天被称为圣纪,俗称圣会。圣纪节旨在通过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等仪式来教育回族群众不忘至圣的教诲,成为真正的穆斯林。
圣纪节的庆祝仪式通常包括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参加特殊的礼拜,阿訇会讲述穆罕默德的事迹,强调教义和信仰的重要性。在仪式结束后,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宴会,共同庆祝这一特殊的日子。
此外,圣纪节还包括讨白(忏悔)的仪式,这是回族人民在节日期间进行的一项宗教活动,旨在净化心灵,获得真主的宽恕。
三、其他重要节日和文化庆典除了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外,回族还庆祝其他一些重要的节日和文化庆典,这些庆典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
法图麦节:纪念穆罕默德的女儿
法图麦节,又称为“女圣纪”、妈妈会或姑太节,是一个纪念穆罕默德的女儿的节日,通常在每年的斋月十四举行。这个节日由妇女们亲自组织,她们收敛钱粮,煮豆粥,制作油香或炸油香,然后邀请阿訇前来念经祈祷,赞颂圣女的事迹。之后,人们一起享用美食,共同庆祝这一特殊的日子,强调了家庭和社区的团结。
阿术拉日:神圣的日子
阿术拉日,源自希伯来文的词汇,意为“第十天”,一般指伊斯兰教历的1月10日。这一天被认为是神圣的,因为相传安拉在这一天创造了人类、天堂和火狱等。对于什叶派穆斯林来说,阿术拉日还是侯赛因之死的纪念日,他是伊玛目侯赛因,于公元680年在这一天被倭马亚王朝所杀。
在阿术拉日这一天,回族人民吃各种豆类制成的粥,被称为阿术拉饭或忆苦思甜饭。这是一种传统的庆祝方式,象征着对真主的虔诚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
登霄节:穆罕默德登霄的意义
登霄节是回族的另一个重要宗教节日,源自阿拉伯语“米尔拉吉”的意译,原意为“阶梯”。在登霄节的晚上,回族人民会聚集到清真寺,进行礼拜、祈祷和阿訇的宣讲。仪式的重点是讲述穆罕默德登霄的故事,强调真主对穆罕默德的特别恩赐。这个节日是对信仰和教义的庆祝,同时也是回族文化的传承。
亡人节:纪念被杀害的同胞
亡人节是回族纪念清咸丰和同治年间被清军杀害的回民的节日,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十举行。在亡人节,回族穆斯林会举行各种活动,包括集会、阿訇的讲经布道,以及扫墓仪式。这个节日强调了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纪念,也是回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结论回族的伊斯兰教节日和文化庆典是他们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节日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反映了回族人民对传统价值观、社会责任和慈善的承诺。通过庆祝这些节日,回族人民不仅弘扬了伊斯兰教的精神,还传承了自己的文化遗产,强化了社区的凝聚力。这些节日和庆典丰富多彩,体现了回族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也为中国的多民族文化繁荣贡献了独特的一笔。我们应当珍惜和尊重不同文化背后的传统和价值观,以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交流。
这些艺术家告诉你:如何用画笔“讲好生态文明故事”?
#讲好中国文化#
《中国美术报》第326期 美术聚焦
2023年是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诞生50周年。50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浪潮下,中国艺术家秉持着自古以来对自然生态的人文关怀,创作了大量生态文明题材的美术作品。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众多艺术家从艺术的视角呼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美丽中国的建设。
关山月 绿色长城 纸本设色 1974年
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中国始终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忠实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早在1956年,就向全国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绿化热潮。1973年8月5日,国务院召开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正是在这一年,艺术家关山月回到地处南粤海滨的家乡广东省阳江市,看到因地处风沙带而很难生长植物的阳江在“绿化祖国”的号召下遍地植满木麻黄树时,画家触景生情,创作了经典美术作品《绿色长城》。作品中迎风而立的木麻黄林在海边构筑了一道“绿色屏障”,迂回的“之”字形构图表现出林带的绵延不断和海岸的磅礴气势,一群海鸟在林带上空飞翔,更远处烟波浩渺、船帆点点,是阳江渔民们不再被风沙困扰、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或许不是一次有意识的“环保题材”创作,却成为中国环境保护法制化开端的美丽见证。
徐匡 大江之源 木刻版画 1979年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3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同样是这一年,规划期限长达73年,范围延绵435.8万平方公里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被正式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中国人民开启了一场改善生态环境的伟大壮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老一辈版画家们在20世纪70—90年代创作了一系列极具地域特色的自然生态题材作品,如力群的《天山之夏》《鹿原》《林间》,晁楣的《鹤乡》《松谷》《北国之春》,徐匡的《大江之源》《草地诗篇》等,体现了艺术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晁楣 鹤乡 版画 1979年
力群 林间 版画 1980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在快速的都市化进程中感受到人与环境的剧烈冲突。世纪之交,中国艺术家开始主动关注生态环境问题。1998年,曾赴南极、罗布泊写生的中国艺术家陈雅丹举办了她的第一个环保主题画展——“98 陈雅丹穿越时空之旅”,展厅里巨大的装置作品《2098·蓝天》以及表现美丽的南极风光和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罗布泊的作品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画展上的《罗布泊“湖心”》《不朽的胡杨》《楼兰》等作品不久又在“关于黄河严重缺水及防治北方荒漠化会议”上进行了展示。2000年,艺术家何韵兰策划了由200多名女美术家和儿童画家参与,持续三个多月的系列环保艺术活动,最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共圆绿色梦”的大型展览。何韵兰在其《水语》系列和《绿殇》系列作品中以一种愁绪和感伤的情调来表现水资源的枯竭和“绿”的珍贵,表达了她对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所感到的忧虑。
何韵兰 绿殇——沙暴中的绿宝石 彩墨 2009年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开始聚焦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创作,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艺术家姚璐的《新山水》系列作品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04年开始,很多建筑工地上到处覆盖着绿色防尘网的土堆引起了姚璐的兴趣,其颜色和形象让姚璐联想到中国古代的青山绿水。于是,姚璐拍摄了很多这种土堆的影像素材,利用大家熟悉的经典山水画构图,将它们拼成一张张绘画作品。宋代山水超脱和空灵的美感与当下的实景土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讽,姚璐希望以这种方式唤起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姚璐 行春古渡图 数字艺术 2006年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到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画卷正徐徐展开。
田黎明 家园 中国画 2020年
2010年,“生态与家园”成为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主题,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自然生态主题的艺术双年展。该届双年展总策划吴长江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需要我们共同应对,用艺术的形式呼吁人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和建设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是当代艺术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徐
匡的版画《小黑马》、王克举的油画《随风起舞的棉花地》、徐牧原的综合材料作品《山蚀图》、徐唯辛的油画《酸雨》、刁云波的雕塑《消失的家园 》等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多样的艺术语言,展现了艺术家对全球化的环境问题和现代文明对人类家园产生的综合效应所作出的观察与思考。除了作品展示本身,这次双年展还召开了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理论家围绕“艺术与当代生态环境的关系”这一命题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商亚东 最美太湖水 油画 2019年
此后,自然生态主题的艺术展览在中国呈现出雨后春笋之势。较为大型的展览包括2017年的“27 度角——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2019 年的“风景的褶子:中国当代生态艺术邀请展”、2020 年的“2020重庆艺术与生态展览季 ”、2021年的“百分百——2021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成都双年展——生态共度板块”“不负青山——中国美术馆藏建设美丽中国题材作品展”、2022年的“观此青绿——山东美术馆馆藏生态文明主题绘画作品展”,以及2023年的“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书画展”“美丽中国·广东生态文明艺术双年展”“江山·人民——新时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等。在这些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家正表现出强烈的环保意识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理念。
基于对2017年与2021年两届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的研究,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在《艺术的生态转向》一文中指出:“在艺术界,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艺术展览开始和生态发生着密切的关联。艺术在今天,愈来愈重视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艺术由图像逐渐开始向生态转向。”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主打绿色环保低碳,更强调变废为宝、材料再生,透过雕塑作品的再生材料之变,生态环保意识不仅得到了普及,更得以觉醒。
比如葛平伟的《家园》,完全用生活垃圾、矿泉水瓶、可口可乐瓶、雪碧瓶和废弃时尚饮品包装盒组成,人们的日常行为、日常经验在此经艺术家的组合拼装,使观众获得了一种陌生化的视觉经验。胡泉纯的《消失的房子》采用金属焊接的方式,将缠绕老房子的藤枝轮廓剥离出来,引起观者对已逝房屋的无尽回忆,进而引导人们反思快速的都市化进程对地球的生态造成的严重破坏。
赵培智 八步沙治沙人 油画 2021年
2020 年重庆艺术与生态展览季中,四川美术学院教师焦兴涛的作品《绿箭》以被团成球状的绿箭口香糖包装纸为表现对象,在创作中进行放大处理和艺术加工,以雕塑的方式呈现出来,呼吁人们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对环境的影响。江城的《子非鱼·共存》以河流里的漂浮塑料为媒介,高温塑造鱼虾等形象载体,以“拟态”的方式呈现了人类捕捞和塑料产品对海底世界的巨大影响。张宝天和马俊的作品《退潮》聚焦工业垃圾,以彩条布、棉布手套、安全帽为主体构成,通过表现工业浪潮退去后的垃圾浪潮引起观者的共鸣,呼吁人们重视和妥善处理工业垃圾。
康雷 黄河新生态 版画 2021年
2021年成都双年展的“生态共度”板块中,靳立鹏的作品“种子计划”以公众参与的形式对现代工业农业造成的种子多样性危机进行探讨。作品通过国际急救组织的绿十字标识,担架上的自留种水稻、玉米等符号营造出拯救种子的氛围。作品结合工坊形式,邀请来自生态农业、自留种保育相关领域的导师对留种、保种和生态种植的知识进行分享,而后参与者将种子带回家进行生态种植,并将种植过程的照片和影像上传记录,使得作品通过线上传播在社会场域中不断生长。这件作品旨在通过普通公众的参与实现对种子在民间的活态保护,以在地微观的建构行动回应了生态危机。相比以往艺术作品仅仅“提出生态问题”,艺术家正将生态保护的理念付诸行动。
谭智群 美丽的塞罕坝 油画 2022年
此外,近年来包括“长河大道——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美丽的事业·中国国家画院扶贫主题美术作品展”等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的相关展览中也涌现出一大批表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美术作品。如田黎明的《家园》、赵培智的《八步沙治沙人》、罗贵荣的《沙漠之子·王有德》、商亚东的《最美太湖水》、康雷的《黄河新生态》、谭智群的《美丽的塞罕坝》、周宗凯的《三江源礼赞》、王超的《秀美家园 悠悠乡思》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以全国画院、美术院校为代表的美术创作研究单位积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描绘美丽中国锦绣河山,讴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现“绿水青山”美丽图景,表现新时代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当代中国社会的盎然生机。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环境异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核污染等全球生态危机仍然是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纵观近年来的大型国际艺术展览,生态环境问题都是艺术家最为关切的话题之一。无论是对生态破坏的批判和警示,还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歌颂与赞美,中国艺术家正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审美语言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编辑 | 贺 玮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王密林
二审 | 马子雷
三审 | 冯知军
黄柏雄为救助理双双坠亡,导致剧组全面停工,死亡细节曝光引众怒
阅读此文前,点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导语:
2023年3月12日,娱乐圈遭遇了一场不可挽回的悲剧,由于一系列突发事件,台湾电视剧《初拥》剧组的拍摄现场发生了两起致命坠亡事故。这一惨痛事件的爆发使整个娱乐界笼罩在沉重的阴影之下,不仅引发了全面停拍的决定,还引发了广泛的安全讨论和行业反思。然而,在深入了解事情的全貌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事件的详细经过。
故事开始:
故事的开始并不出奇,一个普通的拍摄日子,太阳悬挂在台湾南庄乡神仙谷的蓝天下。《初拥》电视剧的剧组成员,包括摄影师黄柏雄和助理王某,正投入拍摄的忙碌中。然而,一根看似无害的摄影脚架却成了悲剧的导火索。
黄柏雄试图调整脚架的位置,以获得理想的拍摄角度,但不幸的是,这一小动作彻底改变了他和王某的命运。脚架在不经意间松动,失去平衡,结果导致了34岁的摄影助理失足,坠入溪谷。
黄柏雄本能地伸手试图救助王某,然而,他自己也被卷入了水流之中。
水流迅速将他们冲向深潭,高度达到惊人的20公尺。在场的工作人员和剧组成员立刻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们拨打了紧急电话,唤来了当地的救援人员。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开始了,但在水流湍急的情况下,这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
最终,救援人员们齐心协力,将黄柏雄和王某成功救上了岸。然而,令人心碎的是,在抵达医院之前,他们的心肺功能已经停止,不再跳动。
这一悲剧不仅让剧组成员们陷入无尽的悲痛,也引发了整个娱乐界的震惊和悲伤。
神仙谷,本来以电影《赛德克.巴莱》而闻名,却因这次惨痛事件而得了一个可怕的绰号——“死亡谷”。在这个美丽的景点,生命却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黄柏雄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摄影师,他曾执导过《湄公河行动》、《怒火》、《红海行动》、《长津湖》等一系列经典影片。他的离世让整个娱乐圈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创作人才。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悲剧,剧组监制柯宜勤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自己的震惊和悲痛之情。他表示正在全力协助家属与警方共同调查事故的详情,希望能够为逝者和家人伸张正义。
与此同时,剧组也宣布了全面停拍的决定。这是他们作为负责任制片方的必要之举,以尊重逝者的生命,也为了确保剩余的剧组成员和演员的安全。
主演炎亚纶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感言,他深情怀念逝者,并强调了对安全问题的担忧。
他敦促相关单位要严肃对待此事件,明确立场。他强调,如果制作方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和正确的态度,他将终止与其合作。这一坚定立场表明了演员们对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也为安全问题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演员姚爱寗也在随后发声,她表示尽管以生命为代价提醒了大家,但希望这次警示能真正带来积极的变革。她呼吁所有人都应该认真看待拍片安全问题,并改善所有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她的言辞充分彰显了演员们对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逝者的怀念和对整个行业的担忧。
这起《初拥》剧组两名工作人员的不幸离世事件引发了全体剧组成员的集体呼吁。娱乐圈众多从业者也纷纷要求在工作中应有更严格的安全保障,坚决拒绝再次发生过度工作的情况。这一悲
剧事件成为了一个警示,一个关于娱乐圈工作安全的声音,这声音不仅在台湾传播,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共鸣。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纷纷表达对遇难者的哀思,并加入了对更严格的安全标准的呼声。
这起悲剧的发生,也让大家开始审视剧组的安全措施和拍摄现场的工作环境。
有人提出,是否应该加强安全培训,确保每位工作人员都了解如何应对潜在的危险情况。还有人呼吁剧组在选址时更加谨慎,确保拍摄地点的安全性。
同时,事件也引发了对于剧组压力和工作强度的关注。娱乐圈一直以来都以紧张的工作节奏著称,但这次悲剧让人们开始反思是否需要改变。演员、导演、摄影师等各个职业的从业者都提出了对于工作时长和休息时间的更合理要求,以避免过度疲劳和危险的发生。
娱乐圈是一个竞争激烈、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行业,但安全永远都应该是首要关注的问题。这起悲剧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安全负起责任,不仅是剧组成员,也包括制片方、监制、演员和工作人员。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娱乐产业的繁荣,同时也保护每一位从业者的生命安全。
总之,2023年3月12日将永远被铭记为娱乐圈的一个黑暗日子。在这场悲剧中,我们失去了两位优秀的工作人员,也让整个行业反思并采取行动,以确保再也不会发生类似的悲剧。
对越还击50军219人被俘,3名副军遭处分,和撤编有多大关联?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79年3月12日,对50军而言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就在这一天,50军遭遇了不堪回首的“黑色一日”。6年后战功赫赫的50军在百万大裁军中裁撤番号,此次失利是原因之一。
这一天,50军150师448团在撤军途中遭遇越军伏击。
【448团回撤时,有500余人失踪,交换战俘回来203人,其余300余人失踪。广西龙州烈士陵园和50军老兵共同建起了烈士英名墙,让英烈魂归故里】
最终,包括448团2营和前来接应的1连、8连在内,共有542人失散,其中219人被俘,包括448团副政委、2营营长、5连连长。其余323人或牺牲、或失踪。
最令人扼腕的,是448团1连指导员和连长面对十倍之敌,丧失了“亮剑”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带领战士放弃抵抗,这也成为50军上上下下引以为耻的事件。
1979年3月6日上午,广西宁明县群众欢送150师出国作战时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东西两线虽有曲折,但基本顺利,达成作战目标后,各部队在撤退过程中,也没有太大的困难。偏偏50军150师的1个团遇到了麻烦。
我军当时已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为何448团会在撤退中溃败?
448团有5个连溃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448团遇袭,50军、150师和448团哪一级的责任最大?此战失利,对50军后来番号被裁撤产生多大的影响?
曾泽生将军率部起义
提到50军,就不能不提滇军60军和开国中将曾泽生。
这支充满铁血精神的英雄部队,先后经历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多次战争的洗礼,可谓身经百战。1969年还融入了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52师(改称149师),堪称是我军“外战内行”的优秀代表。
滇军60军组建于徐州会战期间,在邳县阻击日军的板垣、矶谷两大王牌师团一战成名;此后转战于武汉、长沙、赣北、滇南等地,抗战胜利后还在越南接受了日军一部的投降。
辽沈战役期间,曾泽生和60军顺天应时在长春起义,被改编为四野50军。在健全了政工干部后,50军又补充了大量知识青年和翻身农民,面貌焕然一新。
四野南下后,50军配属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解放四川一部并歼敌2.5万余人,受到刘邓首长的赞扬。而后,50军就地参与了剿匪和湖北荆江防洪大堤的修筑工作。
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50军全歼英军王牌皇家重坦克营,攻克汉城。第四次战役,50军和“万岁军”担负汉江两岸阻击重任,展现了志愿军攻守俱佳的特质。
曾泽生任50军军长达24年,是这支军队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60年代中期,50军从沈阳划归成都军区。1969年,52师和149师互换番号,原18军52师调入50军,改称149师,给50军这支雄师劲旅补充了新鲜血液。
开国中将曾泽生
无论从历史底蕴、血脉传承来看,50军都是一流的。
参战时军政主官的配置,和其他8个军相比也毫不逊色。
50军军长张志礼,江苏启东人,19岁参加新四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一个战士成长为优秀的营长,而且是华东军区和三野的一级战斗英雄、全国战斗英雄。
1955年9月,张志礼被授予中校军衔,对越作战时58岁。
政委张立勋,也是参加了各个阶段战争的老革命,有着丰富的经验。抗美援朝时,他是50军150师450团政委,参加了汉江阻击战、大和岛登陆作战等硬仗。
50军副军长关豁明,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在平型关大捷影响下参加了八路军。抗战时期到了山东,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一直在东野1纵(38军),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50军副政委侯培聚,是抗战后期成长起来的老八路,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另一位副军长刘忠和,则出自藏字419部队。
反击战打响后,关豁明、侯培聚、刘忠和3位副军级干部,被派到150师工作组。而150师448团遇袭事件,就和工作组的决策有很大关系。
张志礼将军
50军150师448团遭遇伏击,和撤退路线的选择有关。
150师配属41军在高平以西清剿残敌、收容失散人员。3月10日,准备撤回国内。先行撤退的41军121师曾经在天丰岭吃过亏,建议150师紧跟121师,乘汽车从公路班师回国,不要走地势复杂的天丰岭小路。
150师师长刘同声等人持同样看法,建议部队见好就收,随121师从公路回撤,避免节外生枝。但是,50军驻15师工作组不同意走大路。
工作组认为,进攻阶段150师的收获不大,回撤时应该走越军活动频繁的天丰岭一带,一边清剿一边回撤。这样一来,既能给部队更多的实战机会,还可以扩大战果。
448团回撤路线
然而,工作组“搂草打兔子”的想法很快被现实击得粉碎:
前锋448团2营遭遇越军突袭,被压制在山沟里,副团长胡庆忠牺牲,副政委龙德昶失联,部队失去掌控。团长李绍文、政委李兆碧带领的团主力也遭到越军袭扰,遇到麻烦。
工作组否决了刘同声立即救援的请求,150师只派了一名副参谋长率1连、8连驰援,结果这种“添灯油”的战术又白白送了2个连,最终导致多达542人失散。
448团遇袭,50军、150师和448团谁的责任最大?
由于50军的3个师配属东线、西线的13军、41军等兄弟部队,军长张志礼、政委张立勋手底下能指挥的只有20军的58师,所以,448团的失利,50军前指并没有直接的指挥责任。
150师师长刘同声,在此战前后的处置意见是走大路回国、紧急救援,都是恰当的,所以在448团遇袭事件中也不应负主要责任。448团团本级的临机处置,也没有太多指责之处。
事后,副总长杨勇亲临50军,对工作组做了如下处理:一名副军长被撤职,后来又降为师级;副政委被警告,而另一名副军长先是被降职,随后调离了50军。
工作组的决策失误,主要集中在四点:
一是盲目乐观,选择地形险要的小路回撤;二是遇袭后麻痹大意,拒绝立即支援;三是压制刘同声向上级汇报;导致事态扩大;四是瞒报军情,隐瞒人员大量失散的实情。
此战失利,也暴露出一线部队诸多短板,比如缺乏实战训练,遇到危机反应迟钝,个别部队战斗意志较差,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缺少坚强有力的军政主官,等等。
钢铁战士肖家喜
50军150师448团虽然遇袭,但部队很顽强,涌现出了一批英雄人物。
和448团1连放弃抵抗截然相反,8连副连长王新枪毙了劝降的叛徒,带领一个排坚持战斗,身负重伤后拉响集束手榴弹,和越军同归于尽,战后被50军追记一等功。
8连战士肖家喜,和战友失散后拖着一条伤腿和越军斗智斗勇,白天藏在山洞草丛里,晚上朝着北极星的方向走,饿了吃野菜,渴了喝山水,爬了9天终于回到祖国,被授予“钢铁战士”荣誉称号。
我方被俘人员
有人认为,448团遇袭失利,直接导致了50军6年后被裁撤。客观地说,这只能说是影响因素之一,浩浩军改大势才是主因。铁血滇军50军成了“永不磨灭的番号”,150师和448团也从我军序列中消失。
当然,50军的光荣血脉并没有完全消失,部分部队和指战员分流到了其他部队,延续着50军的基因。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缅怀我的民兵战友 岳恒俊广宁
那坡“民兵烈士英名墙” 落成有感
2019.9.26
祭奠1979年对越还击战民兵烈士
发生在1979年那场对越还击战,转眼40年过去了,历经两代人。年轻人,如数家珍地说出10个艺人、10个球星的姓和名,却不记得共和国最近那场战争中英雄姓和名。静好岁月中的人们,渐渐淡忘了陵园中保家卫国的烈士、渐渐淡忘了忠骸散落异国他乡的烈士,更不知道,还有民兵烈士,还有至今未归的民兵忠魂。
苍天漏了,女娲去补,洪水泛滥,李冰去疏,虽人寡,敢替天行道。勿忘初衷、勿忘英烈,有担道义者,奔呼于朝野,于2019年3月12日在龙州烈士陵园,为对越还击战中332位未归军人建立“烈士英名墙”,英魂归来,感天动地。
万众祭奠
今天,2019年9月26曰,在陈松老兵及多方努力下,位于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烈士陵园,镌刻着308位民兵烈士的“民兵烈士英名墙”落成并揭幕祭奠。父祭子、子祭父、妻祭夫、弟祭兄,老兵祭战友,人头攒动。40年的怀念、40年的泪水、40年的压抑,奔泻而出,撼动十万大山。 奠基共和国的淮海战役,10万将士、10万民工。共和国元帅陈毅说过,淮海战役是民兵用小车推出来的。战争中,民兵是保障、民兵是战士、民兵是亲人。
40年前的对越还击战,支前民兵,随大军出境作战。41军121师执行战役穿插,民兵肩扛背负粮弹、辎重同行,战斗中,伤员、烈士由民兵担架随队前行。越境穿插,敌情就在身边,随时随地发生战斗,民兵战友的负担很重、自卫能力很弱,险象环生。 出境第一天,121师基指传来防化学武器口令,指战员们紧急戴上防毒面具,不远处的民兵战友,只有少数人在口鼻部蒙上毛巾。虽是一场虚惊,却发现民兵战友没有装备防毒面具。民兵队伍组建仓促,没防刺鞋、没剃光头、没验血型,这些要命的防护措施均没有,便匆匆与大军一起踏上了危机四伏的穿插之路,勇敢的人们,除敬佩,更为你们捏一把汗。
家乡姐妹们来了
夜暗,越人特工队混入我穿插队伍,杀害毫无防备的民兵战友,将“田阳担架队”胸牌取下,戴在自己胸前,制造混乱,杀害伤员。越人与我广西民兵外貌极为相似,难分楚汉,为甄别敌我,被信任的民兵去辨认自己伙伴。无奈,这是一支刚组建的队伍,彼此不熟悉,且方言多出,难于沟通。军情紧急,穿插不等人,战场处置,难免冤假错案。
2月19日上午,121师基指翻越险地天丰岭,路经昨夜激战之地。那晚,步兵团穿插此地,越军借助夜暗及地形熟悉,拿出看家本事,与我军、阻击。混战中,我军、民均有死伤。民房下、小路边,横卧多具遗体,映入121师基指官兵眼帘,惨烈至极。有着民服者,其中定有我民兵战友,无奈,生者难辨敌我,况乎逝者,穿插队伍匆匆向前开拔。我的民兵战友,没有经历军事训练,更没有战场经验,枪林弹雨中,不懂得规避,多有死伤。倒在异国他乡的民兵战友,没有明显标识,与越国民军难分,遗体无法掩埋。可谓青山处处遗忠骨,难得马革裹尸还。
找到亲人
三天战役、三天干粮,生死28天,穿插全军断粮。民兵战友的境况更差,仍然忍饥挨饿,瘦弱的身躯,肩负重担,抬着伤员,过封锁线,攀越深沟大壑,用生命护卫伤员,与担架上的战友,结下生死之交。 班师回国,正当春播季节。田阳的父老乡亲来队,哭诉耕地无丁,部队无言以对。大地作证,民兵战友付出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更多、更多……在艰难的穿插路上,民兵战友流尽了汗水,甚至付出了生命,为部队完成穿插、为还击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你们的英勇、你们的付出,与军人一样,彪炳史册。
祭奠现场
改革开放,你们走上战场,是支前民兵工,来到城市,是打工仔。你们生活在社会底层,成分最红,吃苦最多,贡献最多,收获却不是最多,有时候,还要靠维权讨取工钱。但你们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共和国发展建设,付出了生命、付出了汗水,同样是共和国最可爱的人。 农耕国度,农民是先祖,你们站在黄土地上,头顶青天,是民族、是共和国顶天立地、大写的人。 今天,在那坡烈士陵园,立下“民兵烈士英名墙”,在共和国的大地上,镌刻上你们的英名,与烈士同在。虽然,308位民兵英雄的忠骸,仍在异国他乡的荒野里,但你们的英名,永远与青山、江河同在,永远记在家人、战友和人民的心中。民兵烈士,永垂不朽。 解放军121师参战官兵向田阳人民致敬、向田阳民兵致敬。
入场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