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风 朋克男孩3522
揪心!一笔8亿贷款6年有借无还,竟牵出千亿信贷大风波!这家银行沦为\"接盘侠\"?工行平安光大都中招
一笔8亿多的银行贷款,逾期多年不还,借款法人及实控人被司法列入“老赖”名单,放款方——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将“老赖”公司及个人告上了法庭。6月2日下午,杭州银行公布了该案一审判决结果,“老赖”被要求十日内偿还本息合计近12亿元。
“老赖”公司和背后的实控人究竟是何许人也?券商中国记者深入调查发现,除了欠杭州银行的近12亿元,该公司法人还欠工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巨款。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笔借款还牵扯出一段几年前上海银行业与钢贸企业间曾发生过的信贷危机。
记者发现,叶罗彬等人在2014年10月23日向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借的这笔8.37亿元贷款,产生于上海钢贸市场信贷危机集中爆发之后。法院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就在其向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借款的同一天,叶罗彬因与农业银行宁德东侨支行的借款纠纷被法院立案,涉及的数额约1225万元,显示已逾期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将这笔8.37亿元贷款发放给叶罗彬的公司璟合实业之前,叶罗彬另一公司运天钢铁向杭州银行上海分行的借款已经逾期三个月。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当时贷款审批的流程不得而知。
杭州银行2014年年报显示,2014年末,杭州银行资产总额为4185.41亿元,贷款余额为1966.56亿元,其中上海地区贷款余额为127.32亿元,这笔8.37亿的贷款占当年上海地区贷款的6.57%。
由于杭州银行并未公布该笔贷款的具体到期时间,记者翻阅2014-2016年财报数据后发现,2016年末杭州银行不良贷款数额突然猛增至40.04亿,一年间增加了10.67亿元,不良率比上年增加0.26个百分点。若假设该笔8.37亿元贷款为一年期,且逾期后开始计入不良,则分别占杭州银行2015年不良贷款总额的28.5%,2016年不良贷款总额的20.9%。
判决下来后,这笔本息近12亿的贷款究竟能收回多少,目前仍是个未知数。
借款8.37亿六年未还
公告显示,该借款发生于2014年,到期后不还引发纠纷。2019年12月,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因与上海璟合实业有限公司(简称“璟合实业”)上海祝源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祝源”)、叶罗彬等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向上海金融法院提起诉讼。
杭州银行发布公告称,被告璟合实业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杭州银行上海分行支付借款本金8.37亿元、利息及罚息就超过3.41亿元,加上案件受理后产生的利息,被告要偿还的债务总计近12亿元。此外,三位被告还要共同负担律师费90万元,案件受理费593.1万、保全费5000元。
据了解,这笔借款产生于2014年10月23日,杭州银行上海分行与璟合实业签订《借款合同》和《抵押合同》,约定璟合实业向公司上海分行借款人民币约8.37亿元,还款方式为分期还款,璟合实业以其拥有的位于上海市黄浦区鲁班路的若干房产等物业向公司提供抵押担保。
同日,上海祝源与杭州银行上海分行签订《保证合同》,叶罗彬向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出具《融资担保书》,均为璟合实业在上述《借款合同》项下的付款义务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记者在天眼查上看到,璟合实业公司自身风险信息高达265条,担保人上海祝源的风险信息更是达到了390条,二者均被最高人民法院公示为失信公司。
被告璟合实业借款距今已近6年,本金及利息至今仍未偿还。这家公司缘何欠此巨款?背后的实控人为何还欠多家银行贷款?
起底“老赖”企业家
据天眼查资料,上海璟合实业成立于2011年3月,其法定代表人为叶罗彬,目前仍担任3家公司的法人代表,而且他还是16家公司的股东。
公开报道称,叶罗彬出生于1980年,福建宁德人,自1998年起在上海从事钢铁行业,旗下有上海运天钢铁有限公司。2006年后,叶罗彬将其商业版图扩大到上海地区的房地产业,2009年至2011年间,这位“80后”商人曾先后花重金入股上海依云湾花园、新江湾城的地产项目。
2012年9月,叶罗彬斥资5亿元参与国资企业城投控股设立的房地产投资基金公司。璟合实业公司成立以后,更是耗巨资投资了位于上海黄浦区汇暻生活广场商业地产项目,资料显示,该地产占地面积3.5万平米,若按某营销公司对该地产商铺每平米5.8万元的定价,目前商铺价值就可能超过了20亿元。
此外,记者发现,璟合实业的母公司正是杭州银行这笔贷款的担保人上海祝源发展公司,该公司的法人代表叶俊筹也是福建宁德人,持有璟合实业的100%股份。
国际金融报此前报道,就在几年前,这家公司还曾在不良资产行业中下海捞金。2013年10月和12月,上海祝源曾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公司上海分公司签署转债协议,以3折约4680万元的价格,拿下了华融的某资产包。
巧合的是,这个资产包中有19家是与钢材贸易有关的债务企业,债权资产包的总价是1.5亿元,而叶罗彬正好也曾做过钢铁生意,他旗下上海运天钢铁公司,成立于2003年,目前仍在存续状态。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几年前投资不良资产的叶罗彬等人,其公司的借款也成为了银行眼中的不良资产。近年来,璟合实业多次卷入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包括公司自身欠银行的贷款,或作为其他公司的借款担保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法律文书显示,其涉及工商银行天津技术开发区分行约3.67亿元的欠款,光大银行上海浦东支行约6.69亿元贷款的本息,以及涉及的平安银行上海分行的一系列还款责任。
大量借款未还,让叶罗彬成为了法院黑名单上的“老赖”。记者查阅全国法院执行信息公开网发现,其失信记录多达32条。早在2014年10月,他就被法院列为“老赖”,时间跨度从2014年到2019年不等,失信记录大部分显示为欠款未还。
有意思的是,这么一位法院黑名单上的“老赖”现在仍拥有不少光鲜的头衔。上海市宁德商会的公众号显示,叶罗彬目前担任该商会的名誉会长兼执行会长、周宁县上海商会常务副会长。翻阅该商会公众号历史文章,他以执行会长的身份活跃在上海宁德商会的各个正式场合中,其中还包括最近与宁德有关政界、商界人士的会面。
银行风控之殇
导致杭州银行与叶罗彬这一系列贷款出问题的关键,正是五六年前一度闹得轰轰烈烈的上海钢贸风波。
据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上海浦东新区法院2013年全年受理钢贸类贷款纠纷2500件,2014年一季度就达到了1051件,纠纷主体也不再限于上市银行,许多小银行也卷入其中。当时,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大行“损失惨重”,不良贷款剧增。
民生银行2014年年报显示,2014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17%,同比上升0.32个百分点。2013年上半年,中信银行逾期贷款合计306.85亿元,比年初增长42.82%;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00.27亿元,占总额61.26%,不良贷款率2.22%,较2012年末大幅增加。
据理财周报2014年的报道,当时中信上海分行为抓住钢贸企业客户,做了大量的小企业联保。当时中信银行上海分行成为中信钢贸坏账最严重的分行,彼时中信银行上海分行钢贸规模100亿元,风险敞口却达60亿。2014年,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透露,新增的不良资产主要就是2011-2013年间形成的。
类似的情况也曾在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出现过。券商中国记者以“杭州银行上海分行”、“钢铁”、“宁德”等关键词在裁判文书网上搜索,结果显示,除了叶罗彬等人的借款外,还有多家企业因贷款纠纷被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告上法庭,借款时间在2011年至2013年之间。
然而,记者发现,叶罗彬等人在2014年10月23日向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借的这笔8.37亿元贷款,产生于上海钢贸市场信贷危机集中爆发之后。法院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就在其向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借款的同一天,叶罗彬因与农业银行宁德东侨支行的借款纠纷被法院立案,涉及的数额约1225万元,显示已逾期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将这笔8.37亿元贷款发放给叶罗彬的公司璟合实业之前,叶罗彬另一公司运天钢铁向杭州银行上海分行的借款已经逾期三个月。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当时贷款审批的流程不得而知。
据新华社2016年8月的报道,早在2011年,先期预警指标显示,上海钢材贸易行业存在严重的重复质押、负债过度情况。在风险暴露前,原上海银监局就针对钢贸信贷风险向银行发出预警,并打击了相关违规操作。
原上海银监局发现,大量钢贸商将存放在仓库里的同一批钢材重复抵押给多家贷款机构;贸易商之间互相担保以增加借款;通过“一女多嫁”甚至伪造虚假仓单,钢贸商套取银行贷款用于投资房地产或其他投机领域,而银行为追求业绩,审贷也出现尽职调查不足。
原上海银监局还委托第三方进行调查,以当时上海整个钢贸体量,贷款只需1300亿至1400亿元,但实际的钢贸贷款却达到了2400亿元,足足多了千亿元。
对于这场危机的化解,原上海银监局及时出台了监管条例,严控假仓单、骗贷、挪用。据人民日报此前报道,截止到2016年,钢贸融资回收成效明显,钢贸表内外授信余额已经缩减到目前的正常贷款214亿元,成功重组、回收信贷资产1500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钢材贸易贷款1.89万亿,同期全国贷款总额54万亿元。钢材贸易贷款在整个银行贷款中的比例高达3.5%。其中,上海钢贸行业向银行融资达1600亿元。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所所长陆岷峰在其论文《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征与对策研究》中强调,在信贷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风险防控能力直接决定着其资产质量水平。无论是从客户准入、贷前调查、贷款审批,还是放款审核、贷后管理各个流程都要注重风险防控。
他认为,在客户准入审核时,若尽职调查不充分,对资本金来源真实性核实不准,就使得潜在的信贷风险点深藏其中,埋下隐患;在贷后管理上,若对贷款资金流向、押品状况等监控不到位,就使得风险难以有效缓释,担保措施名存实亡。总之,不良贷款的飙升与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水平、风控把控能力密切相关。
叶罗彬及其公司璟合实业所欠杭州银行上海分行的这笔本息近12亿的贷款,恐怕是“打了水漂”。公告显示,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可以依法与被告璟合实业协议,以抵押物折价或者申请以拍卖、变卖所得价款优先受偿。
可是,另一法律文书显示,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决叶罗彬公司璟合实业旗下位于上海的商业地产,在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产生的租金等应收账款3.25亿元,应优先偿付给工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分行。
杭州银行近日的公告称,对于此次诉讼涉及的贷款,杭州银行此前已将本次诉讼所涉贷款纳入不良。但目前该判决尚处于上诉期内,且被告偿债能力及抵押物的变现时间仍存在不确定性,杭州银行已对本次诉讼所涉贷款计提相应贷款损失准备。
杭州银行公告强调,“预计本次诉讼事项不会对公司的本期利润或期后利润造成重大影响”。
上海“周宁商帮”钢贸往事
周宁县位于福建宁德,是一个人口二十多万山区县。为了谋生,上世纪90年代起,周宁人大规模涌入上海,彼时大量周宁人通过亲戚和老乡的推荐来到上海从事钢贸行业,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其中曾有8万人在上海从事钢铁贸易。
据证券时报2012年报道的数据,当时周宁人把持了上海40多家大型钢材市场,建筑钢材交易额达上千亿,约占上海建筑钢材市场总批发额的70%、零售额的80%。
周宁县的众多同乡在沪打拼逐渐形成了抱团发展的态势,也有了互相扶持的需求。资料显示,1995年7月,周宁在沪的企业家肖志成、周伦滔、郑克用等20多位老乡自发组织成立了“周宁在沪企业互助会”。1996年2月,由周宁县相关政府部门的牵头下,周宁企业家在此互助会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周宁在沪企业家组成的周宁县上海商会,此后会员企业达到1000多家,主要从事钢材、木材、房地产开发等行业。
2000年之后,中国的钢铁行业快速发展,到2013年中国粗钢产量达7.79亿吨,占全球48.5%。钢铁生意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变得炙手可热,当时,有不少在上海从事钢贸生意的周宁人赚得盆满钵满。
由于钢贸生意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因此也就需要银行信贷的支持。但钢铁贸易商所需的资金量大,又没有足够的抵押物,于是宁德在沪的企业家开始推行联保贷款的模式。
上海大学吴军在其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的机制设计之惑》中提到,上海的钢铁贸易企业,通常以3-4个借款人成立联保小组,并以连带担保责任为特征进行联保贷款。到2011年,上海地区钢贸贷款余额为1600亿元,其中将近一半以上的贷款对象都采用联保贷款融资模式。
叶罗彬及其老乡在当时也采用了这种融资模式。除了2014年10月杭州银行上海分行与叶罗彬的这笔8.37亿贷款纠纷,券商中国记者在裁判文书网上获取的与叶罗彬有关的一系列法律文书显示,杭州银行上海分行此前曾允许前者通过联保贷款模式融得大笔资金。
2013年7月17日,叶罗彬所有的上海运天钢铁有限公司,与上海闽桂钢铁有限公司、上海荣隆钢铁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互相为对方担保,向杭州银行上海分行总共获取4.26亿元的贷款资金,其中叶罗彬的公司就融得8000万元。
这种联保贷款机制原本被上海当地的银行广泛接受,但宏观经济的系统风险却被人们所忽视。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传导到国内后,钢铁消费需求下降,2012年后钢铁产能过剩进一步凸显,大量钢贸企业面临危机。
记者翻阅法律文书发现,2011年至2013年间,采用联保贷款模式,叶罗彬等人还向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兴业银行上海虹桥支行、华夏银行上海分行等银行融得了多笔信贷资金。
但是,随着2011年开始的银根紧缩政策,银行业贷款开始收紧。2011年底至2012年上半年,银监会及上海银监局多次发文警示钢贸企业的授信风险。2011年底开始,一些银行对钢贸企业贷款更加严格,而且要收缩此类贷款的总量。在宏观政策收缩的环境下,钢贸行业贷款的违约风险在2012年开始陆续爆发。
叶罗彬等人此前向杭州银行、平安银行等各类银行所借的巨额款项也陆续爆发违约。在周宁人同乡之间互相担保贷款的模式之下,一损俱损,因借银行贷款逾期,叶罗彬等人在2014年至2019年间,先后被农业银行宁德东侨支行、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平安银行上海分行等十几家银行告上法庭。
据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仅杭州银行上海分行2013年7月通过联保模式借给叶罗彬等人的4.26亿元产生的利息及逾期罚息就超过了2290万元。
除此之外,大量当时在上海从事钢贸生意的福建人企业破产,陷入银行债务危机。有媒体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起钢贸行业因债务问题有超过10人自杀、300多人入狱、700多人被通缉,导致的坏账规模近100亿美元。
在上海周宁商帮钢贸生意的鼎盛时期,周宁上海商会前会长周培建曾扬言,“我们周宁人在银行那里,没有一分钱坏账”。钢贸行业的信贷泡沫破裂后,在银行业流传着上海及江浙一带的银行纷纷“”宁德人的传言。
宁德地区的“3522”开头身份证在大部分银行都不允许办理信用贷款和信用卡,更严重的时候,甚至只要是福建“350”开头身份证的人士都无法在长三角地区贷款。
2012年周宁上海商会发布《致商业银行的一封公开信》,请求银行对周宁钢贸企业的贷款还款时间宽限,并希望提供续贷支持。不过,在钢贸企业和银行业之间的银企协调会中,始终未有实质性的成果。
时任上海钢铁服务业协会会长的宁德企业家周华瑞曾向媒体表示:“银行的态度没有改变。追着钢材市场要债,还要把散户的债也背过来。”
还不起钱的上海宁德钢贸商人名下的股权、地产等资产纷纷遭到查封或强制拍卖。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叶罗彬的璟合实业与光大银行浦东支行的纠纷中,涉及的借款本金约6.69亿元,已被法院强制变卖该公司位于上海的多处房产共计1062万元进行偿还。
震惊!10倍杠杆+180%年化利率,这家期货营业部深陷配资大案,9名员工全被判刑!控股股东还是这券商
美股太疯狂!特朗普: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复苏!纳指盘中创下新高,道指也仅一步之遥,巴菲特错了?
突发!安信信托实控人被刑拘,涉嫌违法发放贷款罪!重组关键期再添变数,前总裁此前也遭终身禁业
加速破冰!科创板又一重磅文件落地,红筹企业回归再迎利好,四大难题全部破解,科创龙头\"回家\"不愁
票据又现惊天大案!为偿清个人,80后支行副行长刻公章做假账,\"套走\"银行40余亿
刘强东\"牵手\"黄光裕,大场面要来?京东拟认购国美7亿可转债,618零售帝国战火重燃,宿敌苏宁如何应战?
光威复材投资价值分析:军民两用碳纤维龙头,进口替代成长可期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www.vzkoo。
一、 高速增长的碳纤维龙头1.1 三十年发展成就民营碳纤维龙头
成立于 1992 年威海光威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公司”或“光威复材”),隶属于威海光威集团(前身 1987 年成立),是致力于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和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碳 纤维、碳纤维织物、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碳纤维制品等。公司以高端装备设计制造技术为支撑,形成 了从原丝开始的碳纤维、织物、树脂、高性能预浸材料、复合材料制品的完整产业链布局,是目前 国内碳纤维行业生产品种最全、生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的龙头企业之一。2017年 9月,光 威复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是国内碳纤维行业第一家 A 股上市公司。
公司大股东为威海光威集团,实际控制人为王言卿和陈亮(一致行动人),二人通过光威集团控制公 司 37.33%的股份,另外北京中信投资控制 11.9%的股份。公司下设威海拓展(碳纤维及其织物)、 威海光威精密机械(碳纤维相关精密机械)、光威能源新材料(碳梁业务)、光威香港(进出口业务) 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开发)5 家全资子公司,同时子公司光威能源新材料与集团公司 合资成立内蒙古光威碳纤有限公司(未来将成为公司大丝束产品生产基地)。
公司的营收和盈利主要来自威海拓展的碳纤维及织物业务以及光威能源新材料的碳梁业务,2019年 公司碳纤维及织物业务占公司总营收的 47%,碳梁业务占公司总营收的 39%;同期碳纤维及织物业 务贡献了公司 77%的利润,碳梁业务贡献了公司 18%的业务,其余板块例如预浸料和制品等占比相 对较小。
1.2 高成长性、高盈利能力
公司近些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12 年-2019 年,公司营收从 4亿元增长到 17.2 亿元,年均复 合增长率为 22%,同期公司盈利从0.83 亿元增长到 5.2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 30%。根据近期 发布的 2020年度中报,2020年上半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公司的营收仍保持了 20%以上的同 比增长,利润保持了 13%以上的同比增长,展示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优秀深厚的“内功”。
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能力近年来整体呈上行趋势并保持高位,公司的平均毛利率达到 50%以 上,净利率达到 30%以上,加权 ROE 保持 10%以上。尤其是 2015 年之后,公司突破了高效低成 本碳纤维原丝产业化制备技术,启动了“碳纤维产业园”建设项目,叠加税收方面的优惠,公司的 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二、 碳纤维: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的轻量化材料之王2.1 碳纤维从民用逐渐转向军事和工业领域
碳纤维是由有机纤维在 1000℃以上裂解碳化形成的含碳量高于 90%的无机纤维,碳纤维呈黑色,其 质轻、强度高,同时具有易于成型、耐腐蚀、耐高温等多种优良性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军工、航 空航天、体育用品、汽车工业等诸多领域。碳纤维按照力学性能和丝束大小进行分类,例如高模量 型、中模量型和标准模量型;大丝束和小丝束型。
碳纤维可以通过使聚丙烯腈纤维、沥青纤维、粘胶纤维或酚醛纤维碳化而制成。最常用的碳纤维主 要是聚丙烯腈碳纤维和沥青碳纤维。高性能的碳纤维基本都由聚丙烯腈纤维生产。聚丙烯腈基碳纤 维的生产主要包括两个过程:生丝生产和生丝碳化。生丝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聚合、脱气、计量、 纺丝、拉伸、洗涤、上油、干燥、接收的过程。碳化过程主要包括送丝、预氧化、低温碳化、高温 碳化、表面处理、上浆和干燥以及缠绕和缠绕等过程。
全球碳纤维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上世纪 70年代到上世纪 80年代前叶,该时期碳纤维工业化刚刚起步,只能在体育 休闲等低端领域进行使用,后期在航空领域作为次承力结构进行少量使用;
第二阶段为上世纪 80年代后期和 90年代前期,这时碳纤维的使用领域得到了扩展,开始在飞 机的主承力结构上进行使用;
进入 90 年代中后期,碳纤维开始进入压力容器、机械、船舶和建筑等工业领域;
本世纪随着航空工业的复苏、风电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汽车工业引入碳纤维车身,碳纤维的应 用领域进一步扩展,尤其是近 5 年,全球碳纤维的需求量几乎实现了翻倍。
2.2 长期看行业需求仍将保持稳定高速增长
全球碳纤维需求在过去 10 多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据统计 2019 年全球需求为 103.7 千吨, 2009-2019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1.3%,2014-201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4.2%。预计未来几年年 均增长率仍能保持 10%-20%的水平。
全球碳纤维行业经历了 50-60年的努力,在 2019年把碳纤维的需求第一次做到 10万吨以上。随着 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尤其是下游的航空航天、风电和汽车等碳纤维主要应用场景的发展,同时伴 随着碳纤维成本的降低和性价比的提升,预计 2025 年行业的总需求将达到 20 万吨左右,而 2030 年有望达到 40万吨以上。
中国碳纤维的需求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2019 年国内需求量为 3.78 万吨。并且随着中国飞行 器制造、休闲用品市场和风电行业的发展,中国碳纤维行业需求增速也位居全球前列。目前我国的 碳纤维市场仍然是供不应求的状态,由于需求高速增长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原因,我国的碳纤维大量 依赖进口。
全球的碳纤维需求从规格上看,标准模量(拉伸模量为 230-265GPA)仍然是市场主流,占据市场 份额的 80%以上;中等模量(270-315GPA)占到 18%,高模量碳纤维(拉伸模量超过 315GPA) 占到 1%。标模产品中,小丝束和大丝束大约各占一半。2019 年的碳纤维市场跟 2017 年的相比, 各规格的产品比例相对比较稳定。
2.3 细分市场:新能源和航空航天引领行业需求
全球的碳纤维主要应用在风电、航空航天、体育休闲和汽车等细分行业,具体来看 2019年风电和航 空航天是碳纤维最大的应用领域,分别占总需求的 25%和 23%,其次是体育休闲占到 15%的市场份 额,汽车位列第四占据 11%的市场份额。
但从金额上来看,航空航天占据碳纤维市场的一半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所致,飞机 和航空器制造对于碳纤维的强度、寿命和稳定性等性能指标要求极为严格,因此航空航天级别的碳 纤维价格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所需要的碳纤维。
未来驱动碳纤维增长的子行业主要是风电、压力容器和航空航天,未来六年的增长率预计分别为 22.3%、15.3%和 11.7%。风电市场主要受到 VESTAS 等风电巨头的产量增长拉动,压力容器主要 受到各国发展氢能源汽车,高强储氢罐有望迎来高速增长,航空航天主要受到波音 787 及空客 350 的产能的变化。
碳纤维复合材料依然是航空航天优选材料,其中,波音、空客与美国的军用航空航天占据绝大部分 市场。这是个典型的高投入、高技术、高门槛、长周期、高收益的细分市场。长期开看我们预计并 期望中国的航空、航天、兵工、核工、海工能吸纳巨量的碳纤维消费量,但这一定是一个长期的发 展过程。
风电行业受到欧洲和中国风电行业高速发展的影响,成为这些年成长性最好的碳纤维下游子行业, 尽管碳纤维的用量已经超过航空航天市场,但是,复材的收入却比航空航天低很多,跟体育产业的 收入相差无几。因为风电碳纤维主要采用低成本大丝束,成型采用最经济的拉挤工艺与单向织物层 灌注工艺。
随着各国推出氢能发展计划,碳纤维作为氢能储氢瓶核心材料之一进入人们的视野,但该领域的技 术被日本、美国垄断,为了扩大制造和销售装载氢燃料的车载用碳纤维强化高压储氢罐,日本三井 物产、东丽株式会社以及美国 Hexagon Lincoln 三家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开展车载用碳纤维强化 高压储氢罐的制造和销售业务,该细分行业目前所消费的碳纤维相对比例不高,但未来增速预计非 常可观。
受子行业需求的影响,预计到 2025年,风电行业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重(以吨而非金额为基准计算) 从目前的 25%增长到 41%,航空航天的消费占比从目前的 23%降低到 20%,体育休闲从目前的 23% 降低到 8.5%,汽车纤维从目前的 16%降低到 8%,压力容器从目前的6%增长到 7.2%。
2.4 政策助力碳纤维行业发展
当前碳纤维的现状:一方面是军工和民用领域对其有巨大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我国的碳纤维行业跟 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仍有大量的产品需要进口,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保证碳纤维技术的 独立和供给的自给自足是非常重要的。为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突破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的技术瓶 颈,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多项举措积极推进中国碳纤维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碳纤维的产 业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包括《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发展行动计划》 和《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等。
三、 碳纤维:日本东丽是行业领头羊,中国企业发展迅速3.1 国内外差距依然较大,日本东丽是行业领导者
由于碳纤维高的技术壁垒,其行业格局短时间内往往变化较小。世界碳纤维主要玩家在 2019年仍然 没有太大的变化,日本东丽收购卓泰克之后,以接近 5万吨的总产能占据行业老大的位子。技术上, 仍然是日本和美国占据行业顶端。
国内技术整体弱于日本和美国,同规格的碳纤维产品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我国的碳纤维需要大量 依赖进口,2008年中国碳纤维的进口依赖度为 98%,而到了 2019年该比例降至 68%,随着国产技 术的不断突破我们预计该比例仍将继续下降,预计到 2025 年有望达到 56%。
2019 年中国碳纤维需求为 37841 吨,其中 32%来自国产碳纤维,其余的分别进口自日本(20%)、 中国台湾(15%)、美国(7%)和其他国家。如图所示中国在量上占到 32%但是金额上只占到 25%。 两相比较可以计算出中国国产碳纤维的平均单价只有 1.8 万美元/吨,远远落后于日本、美国,侧面 反映了各国产品品质的差异。
日本东丽在全球碳纤维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研发水平超前,东丽成立于 1926年,当时主要生产粘胶 人造丝。1970 年 1 月 1 日,正式更名为东丽株式会社。日本政府于 1985 年 9 月签署《广场协议》 后,日元汇率一路飙升,日本东丽借助纤维纺织行业以及整个日本工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对各项事 业进行重组并优化公司结构,扩大海外生产基地。
经历九十年的发展,日本东丽完善了从上游原丝制备到下游复合材料制品设计制造的整个产业链, 在全球 2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目前主要从事纤维和织物、树脂和化学成品、IT相关产品、碳纤 维复合材料、环境和工程等业务。
东丽碳纤维复合材料事业具有以下几大优势:(1)遍布全球的运营网络,生产基地遍布日本、美国 及欧洲;(2)预浸材料、中间材料、复合材料及碳纤维垂直开发;(3)品质一流的碳纤维系列产品; (4)拥有先进技术,因而造就质量稳定的预浸产品;(5)在飞机应用领域拥有牢固坚实的基础。
日本东丽于 2014年已开发出 TORAYCA®T1100G 高拉伸强度和高弹性模量碳纤维,而我国只有光 威复材等少数碳纤维企业能大批量生产 T700 级碳纤维。由于日本东丽现今的研发理念、大规模化 的生产模式,使得其在同级别碳纤维生产方面具有低成本优势,在国内外碳纤维市场具有较强的竞 争力。
3.2 国内技术从无到有,跟日美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
我国碳纤维工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 1962年,总体上与日本碳纤维的研发同步进行;2005年,我国 碳纤维行业仅有 10 家企业,产能之和占全球总产能的 1%;2008 年,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大量工业 企业涌入碳纤维行业,但大多数企业在一些关键技术上无法突破,生产线运行及产品质量极不稳定, 导致"有产能,无产量"的现象出现;2010 年,国内碳纤维生产能力仅占世界高性能碳纤维总产量的 0.4%左右,碳纤维需求严重依赖进口。
目前我国从事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研制、生产以及设备制造的厂家约有百余家。其中,大多是生产 体育休闲用品,从事航空航天等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制和生产的单位有 10余家,从事纤维缠绕和 拉挤成型工艺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企业 40余家。我国碳纤维目前正处于健康快速发展时期,碳纤 维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之中。
在产品分类方面,我国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光威复材 T300级和 T700 级碳纤维已经达到国 外同类产品的水平,目前实现千吨级产业化;T800级碳纤维百吨级线建成并已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 而光威复材高强高模型碳纤维 M50J和 M55J的生产技术已经有所突破。可以说正式由于光威复材、 中复神鹰和中简科技等国内碳纤维公司的刻苦攻关,才使得我国的碳纤维技术水平不断缩小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
四、 新产品、新技术和新项目确保公司长期成长4.1 军民两用,产品线齐全,销量快速增长
公司坚持高强、高模、低成本的“两高一低”碳纤维业务发展战略,形成系列化、多元化碳纤维产 品,逐步打造“货架式”碳纤维产品供应能力。
目前,主要产品包括 GQ3522(T300 级,湿法工艺)、GQ4522(T700 级,湿法工艺/干湿法工艺)、 QZ5526(T800 级,湿法工艺/干湿法工艺)、QZ6026(T1000 级,湿法工艺)、QM4035(M40J 级,湿法工艺)、QM4050(M55J 级,湿法工艺)等系列化的碳纤维、经编织物和机织物等。
在公司 T300和 T700 系列产品实现低成本稳定生产后,公司的销售量实现快速增长,2014-2019年 公司碳纤维销量年均复合增速为 48%,碳纤维预浸料为 25%,碳纤维织物为 14%;2016年公司首 次实现大批量碳梁销售以来,公司碳梁销售量近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速高达 150%。
4.2 军工订单和风电业务促进公司高速成长
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代替钢或者铝,减重效率可达到 20%-40%,因此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青睐。 飞机结构材料约占起飞总重量的 30%左右,减轻结构材料的重量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对军用飞机而 言,减重在节省燃油的同时扩大了作战半径,提高了战场生存力和战斗力;对于客机而言,减重节 省了燃油、提高了航程和净载能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因此航空器制造领域一直是碳纤维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公司的产品供应军工行业有十多年的历史, 2007 年,公司 T300系列产品通过了验证,经过总装备部的批准立项后,正式进入军品供应链体系。 军工领域对材料的各项性能要求严格,所需要的验证非常复杂和漫长,进入壁垒较高(因此产品的 毛利率也较民用产品高)。发达国家的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的使用比例达到 20%-25%,而我国不到 3%,国内的碳纤维替代空间巨大。公司作为较早进入国内军工供应体系的企业,随着我国武器装备 的不断进步和投入(目前我国的军费开支约占 GDP 的 1.8%-2.0%),有望继续在该领域保持领先地 位,享受行业发展带来的益处。2019 年底公司向中航直升机研究所交付了首架 500 直升机,未 来无人机也会成为公司增长点之一。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目前国际上民用航空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复合材料,其刚度和强度性能相当于或 超过铝合金,而质量很轻,具有较高的比强度、比模量、较好的延展性、卓越的抗腐蚀性等特点。 C919 大型客机在雷达罩、机翼前后缘、活动翼面、翼梢小翼、翼身整流罩、后机身、尾翼等主承力 和次承力结构上使用了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结构占全机结构总重的比例达到 11.5%,包括环氧树脂 基/酚醛树脂基为基体、碳纤维/玻璃纤维为增强体的树脂基复合材料以及芳纶蜂窝材料,实现了 T800 级高强碳纤维增韧复合材料的应用。作为国内碳纤维龙头,公司长期来看有望受益于国产大飞机 C919 的量产,当然业绩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公司的产品的开发和漫长的认证,也取决于大飞机的量 产进度和生产量。
风电叶片是风力发电装置的重要部件,碳梁作为叶片主承力结构部件。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风机叶 片的制造材料具有以下优势:提升叶片整体刚度,减轻叶片质量;提高叶片的抗疲劳性能;使风机 输出更平稳均衡,提高效率;具有振动阻尼特性等。受风电快速发展的影响,碳梁是公司销售增长 最快的产品。
公司碳梁销量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跟维斯塔斯的合作,2014年,光威复材成立技术攻关团队,依 托“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启风电碳梁工艺摸索试验,2015年通过维斯塔斯英国 实验室的认证,2016 年装机实验成功并开始批量供货。2017 年,光威复材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 批量供货,成为维斯塔斯碳梁最主要供应商,并荣膺维斯塔斯最佳供应商。
目前在不同功率段风电机组装机排名中,维斯塔斯以 4440 MW 的全球装机量在 2.5 MW-3.599 MW 功率段占 33%的市场份额。风电机组大功率化已是大势所趋,而中国在大功率化这条道路上还稍稍滞后于欧美国家一些,不过随着分散式风电的增长,大功率机型凭借其占地面积小、单机发电量高 等优势将会随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公司的碳梁业务从 2016 开始供货,当年的销售量为 400 多千米,随后步入高速增长的阶段,2019 年碳梁的销售量已达到 6000多千米,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 150%。据公司公告,预计到 2022年光 威碳梁的意向采购需求量折算成碳纤维消耗量为 2.5 万吨(不完全统计)。
中国和全球风电装机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公司碳梁业务的发展,短期来看我们认为风电抢装对公司的 业务形成较强的利好,抢装后市场会出现一定的增速放缓现象,但长期来看,公司风电业务的成长 性仍然较强,尤其是碳纤维占优势的海上风电领域。
4.3 技术实力雄厚,研发投入全行业领先
公司科研实力突出,新产品的不断开发是公司持续成长的动力。A 股 300 多家化工上市公司中,光 威复材的研发投入占比是全行业第二,碳纤维行业第一。公司承担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 863 计划 专项在内的各类项目 70多项,共申请专利 47项,其中发明专利占一半以上,曾荣获国家级和省部 级科技奖项多个。
公司目前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 重点引智示范单位、山东省碳纤维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碳纤维制备技术企业重点实验 室、中俄(威海)新材料合作研发中心、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研发平台,并 作为国家碳纤维标准的制定者,主持起草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国家标准(2012年颁布实施)以 及《碳纤维预浸料》国家标准(2013 年颁布实施)。
4.4 大丝束项目提供持续成长动力
2019 年 7 月份公司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拓展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民用领域的产品开发和应用, 结合碳纤维的生产特点以及包头当地的产业发展资源优势和配套优势,公司与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 人民政府和内蒙古包头九原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维斯塔斯风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 《万吨级碳纤维产业园项目入园协议》。拟在包头市九原工业园区内投资建设万吨碳纤维产业化项目。
项目产品级别根据高强型大丝束碳纤维 24K 及以上的丝束进行设计,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分类, 通过强度、模量、密度等指标分为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出售。
项目拟总投资 20亿元,分三期建设:一期总投资约 5亿元,建设 2000吨/年碳纤维生产线 1条(包 括原丝、碳化车间及相关配套车间、装置),建设期为 2-3年;根据一期建设、投产情况及产能消化, 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二、三期建设,最终实现 10000 吨/年碳纤维的能力。
包头项目的主要产品是大丝束碳纤维,而当前中国的大丝束碳纤维主要依赖进口,主要来源是中国 台湾和土耳其等,供应存在一定的风险,国产化大丝束项目对我国的碳纤维供应安全至关重要。
除了战略意义,从经济角度看,我们认为包头项目的优势主要有地方政府的配套支持和低电价带来 的成本优势。
地方政府支持:1)协议申明当地政府将协调包头市人民政府落实维斯塔斯参与风场资源投标, 力争协调给维斯塔斯优先配置风场资源及/或优先采购丙方的风机订单,且使用项目公司所生产 的碳纤维;2)当地政府协助项目公司以优惠利率申请不超过一定规模的专项贷款用于建设项 目设备采购,专款专用;3)对项目公司缴纳的相关税收,当地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和年限给予 适当纳税奖励;4)当地政府负责提供给水、排水、蒸汽、暖气、通信、用电、天然气等相关 配套设施接入至厂区红线内指定位置;5)当地政府为项目公司提供固定资产投资同期贷款基 准利率贴息,贴息时间不超过 3 年。
成本优势:碳纤维的生产成本结构中,电力等能源的消耗约占整体成本的 30%,包头项目 1万 吨碳纤维每年消耗的电量大约是 2.2亿千瓦时,当地的电价不到 0.3元/度,还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每年光电费的节省就达到 6600 万元到 1.1 亿元左右,成本优势明显,基本接近日本东 丽碳纤维的用电成本。
五、 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详见报告原文)目前行业的平均 PE 是 88倍,考虑到各个公司的业务结构、增长速度和行业环境,我们给与公司 85 倍的 PE,以此计算 2020-2022年的预测市值分别是 536亿、678 和 870亿,对比当前 394亿的市 值分别有 36%、72%和 121%的成长空间。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平安证券)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www.vzkoo。
立即登录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