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你知道过年除夕的由来吗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较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她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可是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她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寿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手更带穗,这风俗流传至今,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
#讲传统节日文化#春节,又称为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中国人团聚的日子,更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盛宴。探寻春节的由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佳节的内涵和价值。
春节源于古代岁首祈年祭祀,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据历史记载,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当时,人们在新年之际,以最珍贵的食品和最隆重的仪式,向天地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春节庆祝活动,成为一种习俗。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春节的地位逐渐确立。自汉始,春节成为了国家祭祀的重要节日。到了唐代,春节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盛大庆典。在这个时期,春节庆祝活动丰富多彩,有舞龙舞狮、燃放烟花、贴春联、吃团圆饭等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的庆祝方式不断演变,但它的传统意义和价值却始终不变。
春节期间,民间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年”的故事。相传,“年”是一种凶猛的野兽,每逢除夕之夜就会来到人间寻找食物。为了驱赶“年”,人们会在门前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示驱邪避凶。这个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新年的祈愿和对平安的追求。
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融合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化精髓,彰显了家庭团聚、尊老爱幼、祈福纳祥等传统价值。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共同欢度佳节。这种团圆氛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的重视和关爱。此外,春节期间还有许多传统习俗,如拜年、压岁钱、舞龙舞狮等,这些活动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在现代社会,春节的意义更加丰富和深远。它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一个展示中华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时刻。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可以共同体验和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更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加强亲情和友情的联系,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总之,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一种习俗和庆祝活动,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春节的由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佳节的内涵和价值。在这个充满欢乐和祥和的节日里,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网络中国节·春节」春节的来历
来源:光明网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当今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规模最大,传统文化精华最为汇聚,持续时间最长,节日内容、形式最多的民俗大节。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的岁首对于农耕社会的炎黄子孙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旧布新,祈福辟邪,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伴随着新春佳节的来临,光明网“网络中国节”团队特别推出《年俗日记》专栏,邀请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每日为网友讲解春节的节日习俗及文化内涵。
春节的来历
历史上,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春节的有趣传说,春节有元日、元旦、无证、元辰、岁旦等很多名称,但老百姓更习惯于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关于“年”的由来就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一种就是相传在古时候,有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于海底,每到腊月三十就爬到岸上,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人们和年争斗了多年,每到“年”来的时候,各个村寨的人们便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它。有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乞讨老人,大家都忙着收拾东西逃上山,但是一位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一起上山躲避年兽。老人笑了笑,说他有办法帮助村民把年兽赶走,只不过需要村里人帮忙准备一些东西。大家半信半疑,村中有几个胆大的年轻人留了下来,准备看看老人是如何赶走年兽的。
到了半夜,年兽像之前一样闯进村庄,它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老婆婆家中灯火通明,门口贴着大红纸。年兽看到后浑身一抖,吓得怪叫了一声。等它走近,老婆婆家院子里突然传出“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原来是人们将竹节扔进了火堆里,发出的爆裂声。年兽吓的浑身战栗,不敢向前。这时,身着红袍的老人打开院门,哈哈大笑起来。年兽一见,大惊失色,只好灰溜溜的逃走了。原来,年兽最怕火光、炸响和红色。
从此,人们都知道了对付年兽的方法,竞相效仿。每到腊月三十,家家户户燃要放鞭炮,贴红纸,守更待岁。到了第二天,人们还要早早出门,走亲串友,互相道喜问好。从此,“过年”贴红纸对联、燃放鞭炮、拜年,敲锣打鼓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汉字“年”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
当然,前面我们说的只是一个关于春节的历史传说,今天我们考古发现的甲骨文的“年”字,上半部分像禾苗,下半部分像人形。金文、小篆中的“年”字也都是由“禾”字与“人”字组成。从祖先的这些象形文字就能看出,年和古时人们的劳作以及庄稼生长的周期是分不开的。
在古代,禾是各类谷物的通称,就像我们今天把各种粮食蔬菜叫做“农作物”或者“庄稼”一样。小篆中的“年”字,将“人”字写作“千”,变成了“秊”。其字形如同一个人顶着成熟的谷物,甚至形象的展现出被沉重的谷物压弯了腰,以示年成和收成之意。古人通过对谷物生长周期以及对天体星辰的观察,产生了时间周期循环往复的概念,随着人们种植的农作物的播种、成熟和收获,“年”也便有了一个完整时间周期的含义,称为了中国农历纪年的一个单位。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自上古时代,人们在旧的农事结束,新的农事开始之时前,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祈求未来的风调雨顺,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他们报祭天地众神、感念祖先的恩德,他们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以至于今天,我们依旧能从我们“过年”的种种风俗仪式上,体会到我们祖先对于用勤劳付出换来的丰收喜悦,感受到我们的先人敬畏大自然,又敢于面对和驯服大自然的豪迈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情的期盼和向往。
“春节”是一个从古至今,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完善与普及的过程。今天,我们中国人的春节泛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到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灶祭,到三十除夕的守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的节庆活动为最高潮。
春节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节”这个历史悠久,在当今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固定了我们祖先的很多风俗习惯及文化精神。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日过程展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北宋的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爆竹声中,人们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这时终于可以歇下来,品尝着美酒,享受难得的惬意时光。
百节“年”为首,我们的祖先用各种方式来辞旧迎新。春节的热闹和欢乐既是人们对于一年里事业成就的庆祝,也是对辛勤劳作的彻底放松,更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梦想。我们老百姓如今过年中的各种习俗不仅吉祥、喜庆、热闹、有趣,还饱含着我们华夏儿女自古至今对美好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
讲述人:王杰,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制作:李方舟、张悦鑫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