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的“绿色手帐”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记者李德欣、田晨旭、李春宇)初夏清晨,阳光洒向被绿意点缀的二十里长山,也照亮了山脚下的东华山村。在村里溜达了一圈以后,东华山村党支部书记刘志和回到村委会,一笔一画地将见闻记在了自己的工作本上。
二十里长山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镇,因长约20里而得名,历史上是北京重要的石料矿产地,山体也曾因此留下了巨大矿坑和大片裸露石壁。然而走进今天的东华山村,矿坑已然“隐身”,石壁间铺满了绿意,放眼望去尽是俨然的屋舍和充满生机的树林。这个“由灰到绿”的故事,印刻在刘志和的脑海里,也记录于他的工作本中。
受到乡亲们的召唤,刘志和于2017年回到东华山村,并被选举为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彼时,当地的水泥企业已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全部退出,但矿坑、裸露石壁等生态问题依然存在。如何改变“山头光秃秃,村里灰扑扑”的村容村貌?刘志和的工作本上记录着答案:“植树造林”。
2017年,顺义区启动二十里长山生态景观带建设。2018年起,北京市开展了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政策的东风吹到了东华山村,刘志和带领着乡亲们行动起来。村两委干部带头,和村民们一起把村里的破坑塘、各家的私搭乱建和到期的养殖地进行清理和腾退,并将老百姓堆在山坡脚下的杂物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根据相关法规与政策,我们对一部分腾退土地进行复耕,守住耕地红线。另一部分则转化为绿化用地,为林业部门的植树工作做好了准备。”刘志和说。
从二十里长山上俯瞰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镇东华山村(5月12日摄)。新华社发
“2017年拆除门前屋后私搭乱建,腾退到期养殖地,共腾退土地16.5亩,2018年完成16.5亩平原造林工作”“2021年6月份启动浅山区调研勘察、进行矿山修复”“2022年12月5日,村委会东南侧植树3.5亩,湖东南侧植树2亩,新增山区生态林面积99亩”……村里每多一处变化,刘志和便在工作本里添上一笔。字数越来越多,村里也越来越漂亮。
刘志和与乡亲们见证了山体旧貌换新颜。据大孙各庄镇公布的数据,2022年,该镇持续推进山体绿化,新增造林2733.7亩,二十里长山生态景观带初具规模。此外,还完成重点区域平原造林650亩,辖区林木覆盖率达到49.67%。
村里这些变化对刘志和而言还不足够,在他看来,美丽乡村应包括更多场景。完成“煤改电”工程、腾退门前屋后的柴火堆;升级改造村内的污水处理站、翻新污水管网,实现村中污水全收集;“撤桶并站”实施垃圾分类,大力培养村民垃圾分类良好习惯,荣获“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经过五年的努力,东华山村逐步被打造成一座属于村民的宜居乐园。在吸引附近村庄的村民前来游玩的同时,更让一些年轻人回到了这片土地。
28岁的徐栢年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东华山村人。上学这几年,他亲眼见证着村里一点点变得绿意盎然,也在和乡亲们聊天时感受到了他们日益增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去年大学毕业后,徐栢年毅然选择了回到老家。
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镇东华山村中的人工湖(5月12日摄)。新华社发
“我选择回来,不仅是因为我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可以在这里发挥作用,更是响应国家鼓励年轻人回归家乡、建设乡村的政策,为乡村振兴注入我们的青春力量。”徐栢年说。
除了“生态账”,刘志和的工作本还记录着一笔“经济账”。刘志和介绍,根据市区相关政策,在完成相关植树造林任务,并做好相应的养护工作后,村里每年可收到一笔平原造林补偿款和山区生态林补贴。
“比如2022年11月份,我们就收到了当年山区生态林补贴4158元,收到平原造林补偿款482400元。植树造林带来的不仅是眼里看到的‘生态效益’,更成为了大家手头真金白银的经济收益。”刘志和说。
初夏傍晚,站在二十里长山的步道上远眺,崭新的东华山村被一片绿意所包围。微风轻拂过山间,吹向村头,与树木共同奏出沙沙的响声。
“接下来我们想邀请专业设计人员,把各处细节做得更科学、更精致些,让东华山村成为一个更美丽、更宜居的乡村。”刘志和介绍了他对于东华山村的下一步设想,而这也将成为他“绿色手帐”里新的篇章。(参与采写:孝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