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包揽男女组冠军!深圳国际象棋大学生个人赛举办
3月18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学生活动中心,2022年“中国体育彩票杯”第五届全国智力运动会深圳国际象棋大学生个人赛在此举行。最终,男子组和女子组冠军均由深圳大学包揽。
当天,来自深圳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高校的学子因国际象棋相聚一堂,为冠军而战。
男子组方面,深圳大学逄韬、张胤哲包揽冠亚军,前者4胜1和,后者4胜1负。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白旭辉同样是3胜2和,但中间分落后张胤哲0.5分屈居季军。深圳技术大学徐乙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黄梓隽、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彭紫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张天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陈奕胜分列第4至第8名。
女子组方面,深圳大学霸榜前三,周欣仪4胜1负夺冠,高涵雪3胜1和1负获亚军,徐瑜泽获季军。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王以柔、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陈怡婷分列第4、5名。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Chermoshentsev Nikolai获最佳国外棋手。
比赛采用瑞士制编排,共5轮。用时方面,每局每方基础用时15分钟,每步棋加10秒。赛事最终成绩将作为代表深圳参加第五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国际象棋大学生组的选拔依据之一。
从参赛名单上看,多名棋手有过征战职业联赛的经历,如来自深圳大学的国际象棋国际大师逄韬曾代表青岛队征战甲级联赛,徐乙铭、徐瑜泽等棋手拥有乙级联赛参赛经验。
五轮战罢,中国国际象棋国家队女队教练余少腾现身赛场,与多名棋手展开车轮战。
作为东道主,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参赛棋手超过五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教师赵雪介绍,深北莫棋手中多数是大学后才开始接触国际象棋,通过国际象棋选修课、社团进行学习、训练、备战,在基本功上与成熟棋手有较大差距。
“但他们的参赛热情、整体表现让我较为满意,但也有我寄予厚望的棋手发挥一般。但这就是正式比赛,高强度的对战会带来潮水般的压力,胜负都要学会接受。”赵雪表示,希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棋手在赛场上可以更加具备拼杀精神,全力争胜。
“代表深圳大学生出战第五届全国智力运动会是一项殊荣,希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棋手可以向着这个目标继续前进。”赵雪说道。
【记者】郭悦
【作者】 郭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身为陕西人,你可能没有这个一百年前的德国建筑师了解这些古塔
1906—1909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恩斯特·伯施曼跨越14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宝塔等建筑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后来,伯施曼以此为基础陆续出版了三卷本“中国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丛书:《普陀山》《中国祠堂》《中国宝塔》,以及《中国建筑与风景》《中国建筑》等著作,为后世留下众多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
《中国宝塔》是西方最早系统研究中国宝塔的著作,初版于1931年,收录了520张插图和照片、27万余字考察报告。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书中的很多宝塔已经不复存在,使得本书成为后人无法超越的里程碑。
下面编者摘录文中收录的部分陕西宝塔地图文资料,以飨读者。
大雁塔
方形的大雁塔虽然并非中国最古老的宝塔,但这座位于古都长安,现今西安府的级塔却是中国最著名的宝塔。
该宝塔位于现今西安市区以南8里(约4.5公里,清朝光绪时期,1里为576米。——译者注)处,而耸立在不远处的是另一座方形天宁佛塔——小雁塔。在大雁塔的北部,是西安府的城墙以及挺立在起伏的旷野中的壮丽城楼,与北京的城墙相比,其巍峨雄伟丝毫也不逊色。周围林立的圆形坟丘或大或小,或独立或成群,一直延伸到远方平原的天际线,中途只是偶尔被稀疏的树木所打断。向南瞭望,这一景致与南部山脉所勾勒的轮廓一直蔓延至东部,神圣的西岳华山便在这芬芳中脱颖而出。通往平原的山谷遍布着著名的寺院和庙宇,一些村庄也散落其中,隐约可见。雄伟的大雁塔便耸立在村庄旁边,与古老的寺院比邻。
■ 陕西西安府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共七层,高60米,建于公元705年。参见63页,图39 | 伯施曼拍摄于1906年
今天的佛塔坐落于寺院的主轴线上,巍然耸立在寺院山丘的最高点,方形塔基高5米,边长42米。这一边长也正巧符合了当初玄奘对这座塔的预想,与他规划的宝塔尺寸相对应。这也表明了当前扩宽的平座很可能与早期宝塔的最底层基本相同。方形塔楼本身的底层边长为25.5米,塔基以上的高度约为55米,塔高60米,更为确切的尺寸尚未找到。
■ 西安府大雁塔的主轴线。碑文位于砖龛中 | 伯施曼拍摄
■ 西安府大雁塔底层的平面图。比例尺为1∶300,伯施曼根据《中国佛教史迹》绘制。
就高度而言,除一层塔身较为高大外,其余各层层高大体一致。底层中央的方形塔室的边长约为6.8米,四面被厚厚的墙基所包围,每一面各有一条1.8米宽的走廊与外部相连。其他各层也有与之相似的内部空间,随着层数的增加,中心塔室会逐渐变小。另外塔室内部均铺有木制地板,设有可供登塔的木制阶梯。每层都有一个简单的祭坛,塔身四面均开一扇拱券门,光可以从这里透过,券门下部设有护栏。
■ 西安府大雁塔西面配有两个入口和两座放置石碑的砖龛。见于《中国佛教史迹》。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的造型和结构极为出色,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塔身砖块的排列非常整齐有序,是砖结构建筑艺术史上一件重要的作品。坚固的塔檐将塔身每级层次分明的分隔开。宝塔的各层外立面以细长、平整的立柱划分,底部两层均为十柱九间,上面的两层为八柱七间,顶部的三层则为六柱五间。
倚柱由砖砌成,工艺精良,各承栌斗一朵,其上方为叠涩出檐,层层出檐,且出檐宽度相同,叠涩的横截面整体呈现出微微的弧形,上方覆盖着斜砌的顺砖。从各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正面还是在拐角处,都得益于壁柱结构的精致感,展现出浑然一体的效果,清晰而生动。宝塔上方冠有攒尖顶,屋脊微微弯曲,顶端是结构精美的三重宝珠,代表着佛教三宝。
■ 西安府的大雁塔 | 喜仁龙拍摄于1922年
■ 南山映衬下的西安府大雁塔 | 伯施曼绘制
小雁塔
在陕西省西安府的南部,南门西南两里处大荐福寺内耸立着小雁塔。这座方形的天宁塔与它东南方四里处的大雁塔为一对姊妹塔,俯瞰着南部山脉和城市北部的风光。西安府向北便是向东流淌的渭河。唐朝时的都城与现在的西安府相比,要向南部延伸一些,所以寺院和宝塔的位置相对于当时的都城也与现在有所不同。地方志中记载,北侧有荐福寺,建于公元684年;南侧的浮图院与其相隔一条街,与后来修建的宝塔相连。
■ 陕西西安府的小雁塔。共十二叠层,高40米,建于公元710年,平面图参见127页,图109 | 伯施曼拍摄
■ 陕西西安府大荐福寺内的小雁塔。参见124页,图105;图108、图109 | 伯施曼拍摄
这座宝塔似乎延续自百年前的嵩山法王寺宝塔。法王寺宝塔如今几乎是直接拔地而起,而这座宝塔还屹立在庄严稳重的方形基座上,基座边长为20.3米,高为2米。宝塔底层底部边长为12.5米,上面另有十二层塔身,层高明显降低,并配有十三层巨大的塔檐,整体呈现完美的收分。根据现今宝塔的底面边长推测其高度约为40米。塔顶已经消失不见,塔层仅在北面和南面配有狭窄的拱券门,作为通往内部的开口。如今宝塔只在一层有两个入口,南侧的入口要先通过一条斜坡和一座牌楼才可到达,北侧入口前方则建有门廊和护墙。入口最终通向一间4平方米大的塔心室。在当时建筑工具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这座纪念性建筑其雄伟的塔身、巨大的塔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工匠们精湛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表现力。
■ 西安府的小雁塔。塔壁垂直 | 伯施曼绘制
■ 小雁塔的平面图。比例尺为1∶300,伯施曼绘制,见于《中国佛教史迹》。
■ 陕西西安府的小雁塔。建于公元710年,初步估算重修于宋代 | 喜仁龙拍摄
香积寺塔
在最为古老的方形级塔中,有一座6米高的小塔位于西安以南24公里处的香积寺。香积寺应建于公元681年或706年,其寺院除两座宝塔外,几乎已不复存在。现存的两座宝塔,一大一小,都属于天宁形式,这种形式将在下一节中进行讨论。两座砖塔应该都是在公元700年左右与寺院同时建造的。
较小的塔是一座舍利塔,一层很高,上面两层则较矮。这表明,现在底层被砖块封住的开口,以前其实是门和窗。曾经立于佛塔入口的两座门神塑像也已被移走。上面一层,塔身上的壁画则暗示此处曾经存有佛舍利。略微突出的单层檐将光滑的塔壁加以分隔,塔顶处立有塔刹。
■ 西安府香积寺的宝塔。共三层,高6米,约建于公元700年。
较大的塔和小雁塔一样,一层塔身都特别高大,上面的塔身则较为低矮;塔檐造型也十分相似,均由砖砌筑而成,十分坚固。在两张照片中底层塔身墙壁呈倾斜状,这是拍摄角度问题,实际上墙壁应该是垂直的。但与小雁塔不同的是,香积寺塔底层之上有十层,共有十一重塔檐,每层各面都有开口。值得注意的是塔身墙体的制式呼应了西安府大雁塔第二次重建后的样子。塔身几乎没有弧度,接近直角锥形。它的高度如果根据底层的平面图和照片对比推测,宝塔的高度可能为30米,但实际上它应当更加雄伟高大,因为拍摄的角度会使宝塔看起来更低矮。它的雄伟和秀丽并不输小雁塔,但在灵动优雅上似乎有所不足,小雁塔的塔角轮廓圆润,它的塔角轮廓则显得更为方直。宝塔内部是空心的,从所有开口望去都能看到天空。
■ 陕西西安府香积寺的宝塔。共十叠层,高约35米,约建于公元700年,平面图参见128页,图111 | 喜仁龙拍摄
■ 陕西西安府香积寺宝塔的平面图。见于《中国佛教史迹》。
花塔
陕西西安府花塔所在的寺院被民间称为花塔寺。寺院最初名为宝庆寺,始建于隋朝仁寿年间。根据喜仁龙的记载,宝塔初建于唐代,完全由砖和赤陶土建成,塔中和寺院内大部分的雕塑也建于此时,但可能在明朝或清朝初期进行过全面重建,特别是一层腰檐和塔身上精美的雕饰。塔身七层,结构清晰,呈锥状,塔身修长。塔檐随着塔身增高而变窄,类似于兖州府和山东淄川的两座塔,它们都显示了宝塔的早期形态。喜仁龙在这方面提供了更多的细节。一、二重塔檐下设有一斗三升八拱,共有正间八朵,塔身上饰有明显的花纹和巨大的腰檐,并设八座嵌有石造像的砖龛和带有边框的石制塔门。
第四层同样设有八座佛龛,顶层也加建了一座佛龛,使得塔的整体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徐家汇博物院的宝塔模型中,有一座兴平宝塔,该宝塔起源于明朝,据说高137尺。它看起来就像是上文中所描述的西安府的花塔,只不过它的结构看起来比照片中更加敦实。根据图片来看,它的平面为六边形,应该就是花塔。
■ 陕西西安府的六角花塔。共七层,高25米。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清代 | 喜仁龙拍摄
■ 陕西西安府花塔底部的三层 | 喜仁龙拍摄
兴教寺塔
在西安以南约25公里,接近秦岭山脉的地方有一座宝塔。不论是在形式、修建时间上,还是在建造风格上,它都与大雁塔密切相关。玄奘作为中国佛学创始人,于公元652年亲自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在五十年后,兴教寺塔被以类似的形式修建,并作为玄奘的长眠之地。玄奘在公元664年去世时,其灵骨先是被安葬在其他地方,后迁于现在的位置。
该塔是一座五层正方形级塔,底层边长为5.35米,塔高20米。层高逐级递减,并由非常坚固、带有简洁纹路的塔檐隔开,层层叠涩出檐(有两种形式),造型与大雁塔十分相似。不同的是,此塔只有上方四层的塔身各面通过四根倚柱划分为三个区域,底层则是平整的砖墙。倚柱的基本形状为八边形,棱角处尤为坚固,没有柱头。额枋和斗拱皆为砖质结构。正如关野贞和喜仁龙所指出的那样,这一结构应是模仿唐朝时期的木结构宝塔而建,扁平的三臂斗拱更加印证了这一点,只不过整体结构由砖块叠砌而成。多边形壁柱与斗拱的连接处十分清晰,这可能融合了由西方传入的建筑元素,但也有可能是从中国本土建筑造型发展而来,这也让我们在级塔中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水平和设计理念的融合。建筑美学在建筑本身的价值上,为其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令人遗憾的是,这座宝塔损坏严重,塔顶部已经完全消失,它原本应该由一个垂脊略带弧度的攒尖塔顶和塔刹组成。
■ 陕西西安府兴教寺的宝塔,即玄奘的舍利墓塔。共五层,高20米,建于公元700—800年 | 喜仁龙拍摄
白塔寺塔
在级塔的另一类重要形式中,宝塔的层高略有降低,但层数有所增加,宽大的出檐依然存在。宝塔仍然保留了层层相叠的特征,但塔身更为纤细。陕西有两座宝塔也属于此种形式,它们均位于西安附近。其中一座位于西安南面25公里,距兴教寺不远的白塔寺内。寺院位于终南山北麓,周围有大量三阶教的僧人墓葬,隋朝著名的三阶教创始人——信行也葬于此地。大量的僧人墓葬及寺塔遗迹也使得该寺院被称为百塔寺。塔高五层,塔面平整,正面设有塔门,两层飞檐,攒尖式塔顶上配有铜制塔刹。根据关野贞的著作,塔高60尺,而喜仁龙则将底边长度标记为27尺。他们两人的数据相互矛盾,日本人所测量的底边长度大致为5米,这似乎更为合理。另一方面,就建造时间而言,喜仁龙根据史书将其定为大历八年(公元773年),这一数据可能比常盘大定和关野贞所猜测的宋代和元代更为准确。
■ 西安府南部白塔寺的宝塔。共五层,高20米,建于公元773年 | 喜仁龙拍摄
兴平县北塔
另一座是位于西安府西侧的兴平县宝塔,书中只能展示它的模型照片。它与白塔寺宝塔十分相近,建于明代,塔高115尺,约38米,共七层,底层配有双檐,上面六层均为单檐。毫无疑问它是按照白塔寺宝塔而建。如果模型合理可靠,我们可以根据塔层和塔檐的特点,将其建造时间确定为明代。
■ 西安府兴平县的宝塔。共七层,高38米,建于明代。模型来自徐家汇博物院。
其他
■ 陕西西安府南部山脉中的双子塔。临摹自府志。
■ 陕西西安府北部三原的阶梯状柱式墓塔。一座高约8米,一座高约4米,建于1800年左右 | 伯施曼绘制
■ 陕西扶风县的宝塔。共十三层,高约55米,建于唐代。模型来自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
■ 陕西泾阳县的宝塔。塔身共十三层,高76米,建于明代。图中为徐家汇博物院的宝塔模型。
■ 陕西北杜村的铁塔。基座由砖块砌成,共九层,高22米,建于明代 | 伯施曼拍摄
■ 陕西潼关的宝塔。由砖砌成,高8米 | 伯施曼绘制
■ 陕西铁佛寺的石塔。位于秦岭山脉中,建造于1900年左右,高4.5米。| 伯施曼拍摄
■ 陕西勉县的镇江楼。位于汉江沿岸的平原上,平面为正方形,高约14米 | 伯施曼拍摄
■ 陕西勉县的魁星楼。高5米 | 伯施曼拍摄
《西洋镜21:中国宝塔I》(全二册)
Ø 中国宝塔研究开山扛鼎之作
Ø 520张插图和照片+27余万字考察报告
作者简介
赵省伟:“西洋镜”“东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丛书主编。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自2011年起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国主题的法国、德国报纸和书籍。
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国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柏林工业大学前身)教授,中国建筑摄影鼻祖,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人。1906—1909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伯施曼跨越14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1932年,伯施曼受邀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通讯研究员。1933—1935年,被特聘为中国传统建筑遗产顾问。出版有《中国建筑与景观》《中国建筑》《普陀山》《中国祠堂》《中国建筑陶艺》《中国宝塔I》《中国宝塔II》等作品。
张胤哲: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曾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保持》杂志(Halten)发表论文多篇,译有《女性腰臀腿训练宝典》。
李学敏:德国图宾根大学德语文学专业硕士,长期为国内高校翻译德语学术论文,曾参与德国远东节的翻译工作。研究方向为德语近代早期文学、跨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西方最早系统研究中国宝塔的著作,初版于1931年,收录了520张插图和照片、27万余字考察报告。全书共分三章,第一章梳理了宝塔的定义、历史,简要介绍了自然风光、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宝塔范例。第二、三章按照宝塔的体积、材质、结构、用途等将宝塔细分为十二类:第二章呈述了“大型宝塔”的“主要形式”,包括级塔、天宁方塔、叠层塔、层塔、外廊层塔、琉璃塔、石塔、群塔;第三章讨论的是宝塔的“演变形式”,包括铁铜塔、墓塔、香塔、内塔。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书中的很多宝塔已经不复存在,使得《中国宝塔Ⅰ》成为后人无法超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