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夫妻张晓菊康谊的故事
【一线抗疫群英谱】
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南阳转往省医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都是我跟他直接交接。”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晓菊口中的“他”,就是丈夫康谊,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她转诊来的患者,都入住在康谊所管理的该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大楼内。重症患者的转诊,夫妻俩做到了无缝对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河南省人民医院成为省级定点医院。康谊与张晓菊一个在隔离病区负责患者救治,一个奔走在全省尤其是南阳等重点区域防控一线,已经一个月未见。他们每天有限的联系,也全是在商讨患者救治。唯一的放松时刻,就是每隔几天,由8岁儿子组织的“深夜三人视频会”。
疫情来临 携手冲向一线
作为曾经参加过抗击SARS的呼吸科专家,当看到武汉出现多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新闻后,张晓菊就每天密切关注着相关消息。
除了自己的专业跟肺炎密切相关外,张晓菊对武汉也有着深厚的感情。那是一个她求学、工作、生活了11年的地方。她与丈夫康谊均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她还在武汉协和医院工作了8年。
1月20日,武汉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激增。夫妻俩电话联系武汉的老师同学,询问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病情发展、救治方法、转归等。这些准备工作在后来的救治中发挥了作用。
疫情来临,康谊负责的科室和公共卫生医学中心被设置为隔离病区,成为疾病救治的最前线。张晓菊负责的科室,一批批医护精英被抽调参与南阳重症病人救治、组成医疗队驰援武汉……
张晓菊、康谊都是河南省人民医院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副组长,张晓菊还是河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会诊、培训、协调……众多防控细节需要安排部署。夫妻俩每天都各自忙到深夜,做好“开战”准备。
火线救治 “持久战”里有温情
2月14日上午,河南省人民医院联防联控-发热患者远程会诊中心,康谊正跟同事对一位危重新冠肺炎患者连线会诊。
患者方某58岁,2月5日转入感染科ICU,精神状态、睡眠、饮食较差,病情危重。救治他对专家团队而言是艰巨的挑战。连续72小时的抢救过程惊心动魄。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与高流量吸氧、V-VECMO等先进的抢救手段也用上了。
连日来,经常到深夜一两点还在抢救危重患者,这令一向身体健康的康谊也感到有点吃不消。
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栋8层的楼房,设置有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留观病房、重症病房等区域。
医院先后组织3批医护梯队志愿者,定期轮换。第一梯队的医护人员早已换班休息了,首批进驻的康谊却没歇过一天。
来了多少人,收住在哪些病区……每天一大早,他都要先梳理一遍前一天接诊的发热患者,并把信息上报院防控小组。接着,跟两个治疗组开早会,掌握患者的治疗情况和病情进展。之后到病房查房,重点关注危重症患者。随后,开展远程多学科会诊。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各地定点医院没有救治条件的患者被有序转诊至省级定点医院。医院感染ICU收治的患者明显增加。
疫情伊始,张晓菊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精心布局、调配科室人员,一些进入隔离病区,一些坚守门诊、病房,一些支援湖北。
2月3日,张晓菊接到任务,赴南阳深度指导当地危重症患者救治。南阳重症患者较多,重任在前,她心里也有几分忐忑。为不给当地增加负担,她自备防护装备。2月4日一大早,她开始全面摸底南阳所有危重患者情况。
两天内,通过远程会诊,张晓菊和其他专家共同会诊了8位危重症患者和10位重症患者。其中不乏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和孕期感染的患者。“危重患者随时可能有意外情况发生,每天都像在打仗,心经常提到嗓子眼。”张晓菊说,这边刚平稳,那边又现危象,应接不暇。
“每天说很多话,多到现在不想说话。”张晓菊说。每到一家基层医院,她要和当地一线、二线医护人员及其他对接专家交流患者病情、沟通治疗意见、商讨下一步治疗方案等。
“武汉的好几个同学都感染了,最亲密的朋友都在抗疫一线。”张晓菊说,连月来,她跟丈夫说的最温情的话,就是叮嘱他一定要做好防护,其他都是在探讨新冠肺炎的专业问题。有时甚至会发生争吵,争论何时用激素,何时采用有创的呼吸治疗等难题,但彼此之间的牵挂却一点都不少。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3日 04版)
来源:光明网
夫妻战“疫”:携手火线有大爱——记河南省人民医院抗击新冠肺炎专家张晓菊、康谊
“南阳往省医转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几乎都是我跟他直接交接。”河南省人民医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晓菊说。
此刻,她身在南阳,几乎是通宵达旦地指导诊治当地的危重患者。这几天有6名重症患者先后被转到河南省人民医院。
她口中的“他”,指的是丈夫康谊,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她转诊来的患者,都入住在丈夫所管理的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大楼内。重症患者的转诊,要做好严密的病情交接和感染控制,夫妇俩做到了无缝对接。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河南省人民医院成为河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省级定点医院。康谊与张晓菊一个在隔离病区负责患者救治,一个奔走在全省尤其是南阳等重点区域防控一线。夫妻俩已经将近一月未见面,每天有限的联系,全是在商讨患者救治。唯一的放松时刻,是每隔几天,8岁儿子组织的“深夜三人视频会”。
疫情来临,心无旁骛冲向一线
早在2019年12月份,当看到媒体报道,说武汉出现多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后,作为曾经参加过抗击SARS的呼吸科专家,张晓菊就隐约有一种担心,每天都密切关注各方的相关消息。
除了自身从事的专业跟肺炎密切相关外,张晓菊对武汉也有着深厚的感情。那是一个她求学、工作、生活了11年的地方。她在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读完硕士、博士,又在武汉协和医院呼吸科工作几年,2009年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
11年的青葱岁月,武汉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很快,她从武汉的同学群中发现,“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呈增多之势。她感觉到了疫情潜在的风险,这时就开始从同学群、之前的同事群中,了解当时尚未命名的新冠肺炎的各种临床表现和治疗转归,并在呼吸科门诊提高预警,高度关注是否有聚集性病例。
与妻子心意相通的康谊,有着同样的担心。他也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完成5年的硕博连读后,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
武汉,是夫妻俩共同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他们共同的师友。
1月20日,武汉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激增。张晓菊和康谊的担心成为了现实。夫妻俩感觉到,一场严峻的考验即将到来。
他们通过电话联系武汉的老师同学,每天看同学群里信息,询问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病情发展规律、救治方法、转归等,未雨绸缪。事实证明,这些准备工作在后来的救治中发挥了有效作用。
2009年,康谊从消化内科专业转到感染性疾病科。之后,张晓菊曾跟他商量过一个问题:“我们从事的专业都跟传染病密切相关,一旦有大型传染病出现时,咱们俩肯定都得往前冲,到时孩子怎么办呢?”康谊没有回答她。
而眼下,这个问题似乎已不容回避:“我们这个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很可能会封楼。”康谊告诉妻子。
就在他说完的第二天,1月27日,作为医院实行“区域分设、双向引流、专楼专用、精准防控”策略的一部分,公共卫生医学中心由平时的日常管理进入“战时状态”,专楼专用,整体封闭管理。
虽然提前有了心理准备,疫情真正到来时,依然令人感到狂风骤雨般的突然。河南省人民医院是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的省级定点医院,医院第一时间全面应急响应,指挥调度关口前移,建立完善机制,集中整合专家、设备、病床等优质医疗资源,全力救治患者。
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感染性疾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当仁不让的主力担当。康谊担任主任的感染性疾病科、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首当其冲,被设置为隔离病区,是疾病救治的最前线。张晓菊担任主任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抽调一批批医护精英,分别入驻河南省公共卫生医学中心,作为省卫生健康委抽调专家奔赴全省各地指导、参与南阳重症病人救治、组成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支援。
张晓菊、康谊都是河南省人民医院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副组长,张晓菊还是河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会诊、培训、协调……众多防控细节需要安排部署。夫妻俩每天都各自忙到深夜,根据医院整体安排调配资源,展开培训,做好“开战”的准备。
这时,他们8岁的儿子康云翔,早已在农历腊月二十七被送到了朋友家托管。一家人早早计划好的春节度假化为泡影——按计划,一家三口大年三十回洛阳看望爷爷奶奶后,一家五口赴泰国旅行。
多年来,夫妻俩极少计划这样的度假,儿子康云翔已期待许久。可如今,他只能由姑姑陪伴,连电话也只能几天打一个。
火线救治,分别奔赴最危险的地方
2月14日上午,河南省人民医院联防联控-发热患者远程会诊中心,康谊正跟同事通过大屏幕,对一位危重新冠肺炎患者连线会诊。屏幕的另一端是河南省人民医院互联智慧分级诊疗医学中心。
患者方某 58岁,病情危重,2月5日转入感染科ICU。患者精神状态、睡眠、饮食都明显较差,病情危重。他的救治对专家团队而言也是艰巨的挑战。连续72小时抢救,整个过程惊心动魄,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与高流量吸氧、床旁CRRT、V-V ECMO等先进的抢救手段都用上了。
连日来,康谊经常到凌晨一两点还在参与危重患者抢救,这令一向身体健康的他也感到有点吃不消。
由他担任主任的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栋8层的楼房,1楼是发热门诊,2楼是实验室、3楼为隔离病房,4至6楼为留观病房,7楼为医务人员工作及生活区,8楼为重症病房。
第一批进驻的医护人员就达到107人。医院先后组织3批医护队伍梯队志愿者,定期轮换。第一梯队的医护人员早已换班休息了,然而,首批进驻的康谊却始终没歇过一天。
每天一大早,他要先把头一天接诊的发热患者梳理一遍,来了多少人,都收住在了哪些病区,把信息上报给院里的防控小组。紧接着,就要跟两个治疗组开早会,掌握患者的治疗情况和病情进展。之后,他就要换上层层隔离服,到病房看一下患者情况,重点关注危重症患者,并在随后展开远程多学科会诊。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变化,省卫生健康委要求切实加强全省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救治力度,最大限度降低危重症患者死亡率,各地定点医院没有救治条件的有序转诊至省级定点医院。省医感染ICU收治的患者明显增加。
到了下午,康谊要组织对危重患者进行专门会诊,并判断患者的病情转归,调整相应治疗方案。
晚上7点半,康谊还要组织医生、护士长通报当天工作,商讨改进诊疗流程。等这一切忙完,已经是9点半后了。
医护人员的忙碌,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健康保障。截至2月20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已有24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妻子张晓菊,也在另一个战场与新冠肺炎苦战。
疫情伊始,张晓菊就做好了从长计议的准备,在科室人员调配上精心布局,确保队伍的战斗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一部分进入隔离病区,一部分坚守在门诊、病房,还有一部分支援湖北。
2月3日中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下发《关于紧急抽调专家组支援基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作为河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张晓菊2月3日接到任务,当天晚上就赶到南阳指导救治。她跟队友的主要任务是发挥专业优势,深度指导当地危重症患者救治,千方百计避免患者死亡。
因为南阳重症患者较多,重任在前,张晓菊心里有几分忐忑不安。为了不给南阳增加负担,医院为她准备好了防护装备。2月4日一大早,她就开始全面摸底南阳所有危重患者情况。
两天内,在南阳市中心医院、南阳医专附属医院,通过远程会诊,张晓菊和同组专家、当地医疗救治组成员,共同会诊了8位患者。8位患者的病情都比较复杂,有的是孕期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和家属都很焦虑,深知病情危险的张晓菊,更是时时在心里捏了一把汗。
“危重患者随时都有意外情况发生,每天都像在打仗,心经常提到嗓子眼。这边刚平稳,那边又出现危象,应接不暇。” 张晓菊说。
为了弄清楚一个患者的病情,他们经常一讨论就是半天时间,感觉口干舌燥。而为了会诊更多的病人,中午又是匆匆忙忙扒拉几口饭,就又投入到另一位患者的会诊中。
最终,8位高危的患者,7位都转危为安,平稳恢复。这其中,还包括一位98岁的高龄患者!
98岁的朱某2月3日被收入南阳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超高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出现,引起了省、市专家组的高度重视。张晓菊主任带领的专家组随即投入“战斗”,组织会诊,制订治疗方案。该患者年龄高,基础疾病多,且存在重度营养不良、不配合治疗等困难。历经反复发热、呼吸困难加重、心力衰竭、胸腔积液等多种险情。
2月8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气喘、呼吸困难逐渐改善。2月12日、13日两次核酸复检阴性,14日复查肺部CT下肺感染明显吸收。2月14日晚,经省市专家组会诊后,确定患者新冠肺炎已治愈,符合解除隔离标准。
这是目前全国治愈的最高龄的新冠肺炎患者。疫情防控紧要关头,张晓菊带领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下沉到南阳市各个辖区,深入指导当地危重症患者救治,协助当地专家组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期间,36周孕产妇母子二人治愈,合并乳腺癌放疗术后、合并骨髓异常增殖综合征的这些高难度新冠肺炎患者逐渐康复好转出院,提升了南阳地区新冠肺炎患者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
伉俪情深,共克时艰比翼飞
“每天说很多话,多到自己现在不想说话。”张晓菊说。作为专家组组长,每到一家基层医院,她要面对当地一线、二线医护人员还有其他对接专家,交流患者病情、沟通治疗意见、商讨下一步治疗方案等。事情一件接着一件,说话几乎没停过。
除了救治,她还跟队友发明了物理消毒法,用γ干扰素喷鼻口,用75%浓度的医用酒精喷全身、双手,让症状好转的核酸检测持续阳性患者尽快转阴。
晚上回到住地,她还要跟科室的骨干汪铮、张群成探讨科研课题,目前已有3篇新冠肺炎相关科研课题基本完成。
康谊与张晓菊微信对话
连月来,她跟丈夫说的最温情的话,就是叮嘱他一定要做好防护。其他的交流,不管是清晨初醒,还是夜深人静,都是在探讨新冠肺炎的专业问题。有时甚至还会发生争吵,争论什么时候该用激素,什么时候该采用有创的呼吸治疗等难题。
但在内心里,彼此之间的牵挂却尽在不言中。
“我的好几个同学都感染了,我最亲密的朋友都到抗疫一线了。”张晓菊说。武汉疫情的严重,让她心情悲痛,尤其是看到普通家庭成员相继去世的消息,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内心也会担心爱人,担心自己,担心孩子。
但另一方面,同学群里大家积极的情绪,又鼓舞着她:“即使有危险,吓不死人。大家都在积极想办法,没有人气馁,没有人退缩。我们都受过正规的科研培训,一旦从表象到本质上认清楚病毒的规律后,一定能找到方法去阻断它。”
早在河南医科大学(现在的郑州大学医学院)读本科期间,张晓菊与康谊就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情侣。他们,都深深地热爱医学。
张晓菊出生于医学世家。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就是当地一方名医,家里现在还存有新中国成立前小楷字体的竖版医书。虽然她是个女孩子,但从小奶奶就鼓励她长大学医,成为像爷爷那样的医生。
她顺理成章地学医,并在求学期间遇到自己的另一半,两人毕业第二年就喜结连理。
毕业后,两人在洛阳从医,分别从事呼吸内科和消化内科。很快,好学上进的张晓菊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硕士;第二年,康谊也随后考上。就这样,夫妻俩在武汉完成了博士学位的攻读,又先后来到河南省人民医院,伉俪情深。
2009~2010年,夫妻俩又先后到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访问学者,进一步开阔视野,提升深造,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成为佼佼者。
随后,儿子康云翔出生。除了孩子总是缺少父母的陪伴,有些遗憾外,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这次父母撇下自己奔赴抗疫一线,儿子内心虽然失落,但同样充满了自豪。得知妈妈要去南阳指导救治,他就在视频聊天里跟同学们说起了这件事儿。同学们羡慕地说,能不能让你妈妈给录点东西,教教大家怎样自我保护。对儿子这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张晓菊一直拖了两天,才有时间录制一段1分多钟的短视频,给孩子们讲讲怎样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和儿子有限的通话时间,往往固定在晚上9点半以后。这是儿子自己“揣摩”出来的时间点儿,因为白天即使再想爸爸妈妈,打了也没用,爸爸妈妈实在没有时间和他聊。
为了能同时在视频中见到爸妈,小家伙要求一家三口同时视频,这也成了一家人之间的默契。
2月19日,张晓菊和儿子发出视频邀请后,迟迟得不到康谊的响应。怕儿子失望,张晓菊准备安慰几句,还没开口,儿子却主动说:“没事,爸爸在忙着抢救病人呢!”
这是一条含“娃”量极高的推送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中号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
主角自然是
可爱的“军娃”们
可他们的儿童节
不是每次都有爸爸妈妈的陪伴
6岁的军娃雯雯说
从我出生到现在
爸爸一次都没陪我过过“六一”儿童节
但是妈妈和我说
爸爸是军人
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就是保卫国家和人民
(赵奥、柴崇辉、王良)
军娃崔晨阳
则把对爸爸的思念
绘成画册
(王梦缘)
虽然不能时时刻刻陪伴军娃们成长
但军爸军妈的爱永远不会缺席
因为守着祖国
就是守着你们
(姬泽众、李真、李玉)
第20批赴黎维和医疗分队
护士长张瑛
就将远隔万里之外的思念
写给了儿子和女儿
亲爱的宝贝们:
节日快乐!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妈妈陪着你们刚过完六一,就整装出发踏上维和征程,一转眼一年时间弹指一挥间,你们又长大了一岁,妈妈想你们哟。
宝贝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过6.1国际儿童节么?那是为了悼念在战火中逝去的儿童,保护儿童权利。你们在国旗朝阳下茁壮成长,在安全没有战争的环境中快乐生活,有书读有梦想,但是妈妈今天要告诉你们还有一群孩子,他们的另一种童年生活。妈妈在维和的地区,看见了战争;看见了因为战争失去家园背井离乡的孩子;看见了缺医少药双眼迷茫求助的孩子。这些孩子挥着瘦弱的双臂站在路边,或者被父母牵着沿街乞讨,他们的生活就是想尽办法解决温饱。妈妈所在的医疗队一直在努力帮助他们,给予人道主义救援,开展义诊合作,当妈妈牵着他们的小手时,就会想,这么可爱的孩子,没有战争该多好。
孩子们,等你们长大以后就会慢慢明白,和平的意义,更会理解妈妈和叔叔阿姨们的奉献和坚守,保家卫国,众安道泰,是每一个中人的信念,也是妈妈远离你们奔赴异国他乡的原因。千里寄相思,妈妈在黎巴嫩遥祝宝贝们节日快乐哦,爱你们。
军娃洋洋和林林。沈妍摄
(龙跃、胡杰、孔康谊 、杨新辉)
祖国这边
北部战区海军某护卫舰支队
驻守在海岛的官兵
也把思念写进字句
用朴实的方式
寄予对孩子的期望
这位爸爸叫袁卫国
已经从军15年了
信中写道
有一群像爸爸一样的军人
坚定守护着祖国的黄海前哨
这里有成群的海鸥、翻腾的海浪
也有烈日骄阳、战备巡防
这里是我们的祖国
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大”家
爸爸离你很远
却又很近
因为心中常常牵挂
梦里总是能见到
未来的日子里
希望你能潜心学习
锤炼品德,懂得感恩
(王洋、高源鸿、程科涵)
虽然军娃们成长的某些时刻
他们无法陪伴见证
但作为军人
他们用“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奉献
筑起了国家的安全屏障
呵护着每一朵“祖国的花朵”
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向他们致敬!
(解放军报微信·中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