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季康(杨季康为什么叫杨绛)

缅怀杨绛:离世七周年,她为何令人怀念?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记者 上官云)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离开了人世。彼时消息一出,许多人在微博发文悼念,表达悲痛之情。

在文学成就上,杨绛是令人景仰的大家;在生活中,她是一位可爱的老人,关心晚辈、朋友,为人谦虚而低调,晚年深居简出,依旧笔耕不辍。

时光匆匆流逝,但未带走大家对她的思念。

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杨绛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本名杨季康。她从小就喜欢读书,中英文书都拿来看。1932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后,杨绛与钱锺书相识,不久结为夫妇,育有一女钱瑗。

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在杨先生“唐诗日课”的习字桌前合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她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

钱锺书拙于生活琐事,杨绛便包揽了一应杂事。二人留学回国后,她全力支持丈夫写作《围城》,自己也尝试写了一部四幕剧《称心如意》,备受赞誉,“杨绛”笔名从此传开。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段旁白每每出现在电视剧《围城》的片头,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据说也出自杨绛之手。

后来,杨绛自学西班牙语,并着手翻译原文《堂吉诃德》。1978年,她翻译的《堂吉诃德》终获出版,至今被公认为翻译佳作。

晚年,杨绛依然笔耕不辍。出版随笔集《我们仨》,写尽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价值和灵魂去向,被评论家赞为“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在钱锺书去世后,杨绛开始了另一项庞大而繁重的工作:誊清、粘贴、整理钱锺书生前留下的大量手稿和读书笔记,交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

“我只是一滴清水”

尽管声名远播,但杨绛一直低调谦虚,多年来总是“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在一篇《自序》中,她对自己有过这样的定位,“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

资料图:此前,无锡钱钟书故居中,来自各地的民众缅怀杨绛先生,寄托哀思。孙权 摄

有人要为她写传记,她往往会好言相劝“不要写”。理由很简单,“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不值得你们写传记,我干脆劝你们放弃这项工作。”

晚年的杨绛几乎从未出席公开场合的活动,即便是2014年最新的9卷本《杨绛文集》出版首发时也是如此。

据说,在回绝出版社举办研讨会的建议时,她风趣地说,“没必要嘛,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杨绛去世后,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发布讣告称:钱锺书、杨绛先生家中所藏存珍贵文物字画,已于生前全部无偿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籍、手稿以及其他财产等,亦均作了安排交待,捐赠国家有关单位,并指定了遗嘱执行人。

安静地离开

《我们仨》中提到的“我们家”,位于北京三里河一个宿舍小区,是一所没有封闭阳台、也没什么室内装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杨绛就再没离开过。

她的邻居曾告诉记者,对杨绛最大的印象就是“生活很简朴”,“别人家都装修得很好,她家这么多年还是水泥地板,也不装修。”

资料图:2016年5月25日,105岁高龄的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逝世。清华园内图书馆前,不少学子送来鲜花和近千只白色纸鹤寄托哀思。 金硕 摄

家里陈设虽然简单,但生活十分温馨。“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钱瑗和钱锺书去世后,对杨绛来说,这里变成了旅途上的客栈。“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对于死亡,她态度淡然超脱,将这个人生必然的归宿称为“回家”,并留有遗嘱:自己去世后,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著名评论家白烨曾透露,“她确实有遗言,说自己希望安静地走,不希望被外界打扰。”

曾有人评价杨绛“行文平静克制但蕴含着强大的力量,时光流逝,她的才华与人格魅力依然闪光”。或许,这也是很多人依然怀念她的原因。(完)

缅怀杨绛:离世七周年,她为何令人怀念?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记者 上官云)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离开了人世。彼时消息一出,许多人在微博发文悼念,表达悲痛之情。

在文学成就上,杨绛是令人景仰的大家;在生活中,她是一位可爱的老人,关心晚辈、朋友,为人谦虚而低调,晚年深居简出,依旧笔耕不辍。

时光匆匆流逝,但未带走大家对她的思念。

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杨绛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本名杨季康。她从小就喜欢读书,中英文书都拿来看。1932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后,杨绛与钱锺书相识,不久结为夫妇,育有一女钱瑗。

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在杨先生“唐诗日课”的习字桌前合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她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

钱锺书拙于生活琐事,杨绛便包揽了一应杂事。二人留学回国后,她全力支持丈夫写作《围城》,自己也尝试写了一部四幕剧《称心如意》,备受赞誉,“杨绛”笔名从此传开。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段旁白每每出现在电视剧《围城》的片头,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据说也出自杨绛之手。

后来,杨绛自学西班牙语,并着手翻译原文《堂吉诃德》。1978年,她翻译的《堂吉诃德》终获出版,至今被公认为翻译佳作。

晚年,杨绛依然笔耕不辍。出版随笔集《我们仨》,写尽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价值和灵魂去向,被评论家赞为“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在钱锺书去世后,杨绛开始了另一项庞大而繁重的工作:誊清、粘贴、整理钱锺书生前留下的大量手稿和读书笔记,交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

“我只是一滴清水”

尽管声名远播,但杨绛一直低调谦虚,多年来总是“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在一篇《自序》中,她对自己有过这样的定位,“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

资料图:此前,无锡钱钟书故居中,来自各地的民众缅怀杨绛先生,寄托哀思。孙权 摄

有人要为她写传记,她往往会好言相劝“不要写”。理由很简单,“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不值得你们写传记,我干脆劝你们放弃这项工作。”

晚年的杨绛几乎从未出席公开场合的活动,即便是2014年最新的9卷本《杨绛文集》出版首发时也是如此。

据说,在回绝出版社举办研讨会的建议时,她风趣地说,“没必要嘛,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杨绛去世后,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发布讣告称:钱锺书、杨绛先生家中所藏存珍贵文物字画,已于生前全部无偿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籍、手稿以及其他财产等,亦均作了安排交待,捐赠国家有关单位,并指定了遗嘱执行人。

安静地离开

《我们仨》中提到的“我们家”,位于北京三里河一个宿舍小区,是一所没有封闭阳台、也没什么室内装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杨绛就再没离开过。

她的邻居曾告诉记者,对杨绛最大的印象就是“生活很简朴”,“别人家都装修得很好,她家这么多年还是水泥地板,也不装修。”

资料图:2016年5月25日,105岁高龄的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逝世。清华园内图书馆前,不少学子送来鲜花和近千只白色纸鹤寄托哀思。 金硕 摄

家里陈设虽然简单,但生活十分温馨。“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钱瑗和钱锺书去世后,对杨绛来说,这里变成了旅途上的客栈。“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对于死亡,她态度淡然超脱,将这个人生必然的归宿称为“回家”,并留有遗嘱:自己去世后,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著名评论家白烨曾透露,“她确实有遗言,说自己希望安静地走,不希望被外界打扰。”

曾有人评价杨绛“行文平静克制但蕴含着强大的力量,时光流逝,她的才华与人格魅力依然闪光”。或许,这也是很多人依然怀念她的原因。(完)

缅怀杨绛:离世七周年,她为何令人怀念?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记者 上官云)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离开了人世。彼时消息一出,许多人在微博发文悼念,表达悲痛之情。

在文学成就上,杨绛是令人景仰的大家;在生活中,她是一位可爱的老人,关心晚辈、朋友,为人谦虚而低调,晚年深居简出,依旧笔耕不辍。

时光匆匆流逝,但未带走大家对她的思念。

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杨绛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本名杨季康。她从小就喜欢读书,中英文书都拿来看。1932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后,杨绛与钱锺书相识,不久结为夫妇,育有一女钱瑗。

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在杨先生“唐诗日课”的习字桌前合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她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

钱锺书拙于生活琐事,杨绛便包揽了一应杂事。二人留学回国后,她全力支持丈夫写作《围城》,自己也尝试写了一部四幕剧《称心如意》,备受赞誉,“杨绛”笔名从此传开。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段旁白每每出现在电视剧《围城》的片头,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据说也出自杨绛之手。

后来,杨绛自学西班牙语,并着手翻译原文《堂吉诃德》。1978年,她翻译的《堂吉诃德》终获出版,至今被公认为翻译佳作。

晚年,杨绛依然笔耕不辍。出版随笔集《我们仨》,写尽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价值和灵魂去向,被评论家赞为“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在钱锺书去世后,杨绛开始了另一项庞大而繁重的工作:誊清、粘贴、整理钱锺书生前留下的大量手稿和读书笔记,交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

“我只是一滴清水”

尽管声名远播,但杨绛一直低调谦虚,多年来总是“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在一篇《自序》中,她对自己有过这样的定位,“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

资料图:此前,无锡钱钟书故居中,来自各地的民众缅怀杨绛先生,寄托哀思。孙权 摄

有人要为她写传记,她往往会好言相劝“不要写”。理由很简单,“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不值得你们写传记,我干脆劝你们放弃这项工作。”

晚年的杨绛几乎从未出席公开场合的活动,即便是2014年最新的9卷本《杨绛文集》出版首发时也是如此。

据说,在回绝出版社举办研讨会的建议时,她风趣地说,“没必要嘛,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杨绛去世后,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发布讣告称:钱锺书、杨绛先生家中所藏存珍贵文物字画,已于生前全部无偿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籍、手稿以及其他财产等,亦均作了安排交待,捐赠国家有关单位,并指定了遗嘱执行人。

安静地离开

《我们仨》中提到的“我们家”,位于北京三里河一个宿舍小区,是一所没有封闭阳台、也没什么室内装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杨绛就再没离开过。

她的邻居曾告诉记者,对杨绛最大的印象就是“生活很简朴”,“别人家都装修得很好,她家这么多年还是水泥地板,也不装修。”

资料图:2016年5月25日,105岁高龄的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逝世。清华园内图书馆前,不少学子送来鲜花和近千只白色纸鹤寄托哀思。 金硕 摄

家里陈设虽然简单,但生活十分温馨。“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钱瑗和钱锺书去世后,对杨绛来说,这里变成了旅途上的客栈。“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对于死亡,她态度淡然超脱,将这个人生必然的归宿称为“回家”,并留有遗嘱:自己去世后,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著名评论家白烨曾透露,“她确实有遗言,说自己希望安静地走,不希望被外界打扰。”

曾有人评价杨绛“行文平静克制但蕴含着强大的力量,时光流逝,她的才华与人格魅力依然闪光”。或许,这也是很多人依然怀念她的原因。(完)

6年前杨绛去世,寿至105岁,独生女走在她前面,财产全部捐献

2016年5月25日凌晨,105岁高龄的杨绛在医院安静离世。

杨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还享有“才女”的称号,她的丈夫来头更大,是写出《管锥编》、《围城》的大作家钱钟书。

以钱钟书的地位,但凡杨绛名气稍低一点,都会经常被人冠以“钱钟书夫人”的名号出现。

然而实际上,无论生前还是死后,在世人口中,杨绛都是独立的存在,“钱钟书夫人”这一名号反而成了陪衬。

由此可见,杨绛本人的成就纵然比不上丈夫钱钟书,也是大多数人望尘莫及的了。

杨绛的婚姻很美满,她跟钱钟书的“伉俪情深”是出了名的。

再加上她生于富贵之家,一辈子衣食无忧,还能著作等身、名声在外,并且寿至105岁,此等人生,足可用圆满来形容。

不过这圆满的背后,却有一个小小的遗憾:那就是她和钱钟书的独生女儿走在了前面,并且没有留下后代。

杨绛离世后,社科院发了通告,宣称她的所有财产均已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或者其他有关单位,这些财产包括夫妇二人多年来收藏的珍贵字画以及书籍、手稿等。

捐赠财产是杨绛生前的决定,其中的大多数也早在她活着的时候就已交割完毕。

捐赠行为固然是高尚的,却也透露出一丝无奈和悲哀。因为杨绛离世的时候,没有一个直系子孙活在世上,即便想找人继承,也没有候选。

1911年7月17日,杨绛出生。她本来的名字叫杨季康,“杨绛”是后来取的笔名。

杨绛的老家在无锡,后因父亲工作变动,举家迁往苏州生活。

杨家是书香世家,杨绛的曾祖和祖父都是文化人,父亲杨荫杭是著名进步学者兼法学家,亲姑姑杨荫榆是教育家,我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没错,就是鲁迅《纪念刘和珍君》里提到的那位女校长杨荫榆。

在鲁迅的文章里,杨荫榆的形象是负面的,但抗战爆发后,她却因保护妇女同胞而命丧日军之手。

单凭这一点,杨荫榆的历史形象就不应该全是负面,至少也该褒贬不一。

杨绛和钱钟书结缘于清华大学,当时她刚刚考入这座高等学府,比她大1岁的钱钟书则已在此就读3年。

钱钟书也是无锡人,同样出自书香世家,父亲钱基博在教育界享有名望。

大学期间,钱钟书是清华的大名人,因为他有两大奇怪之处:数学成绩奇差;语文和英语成绩奇好。

如此偏科的学霸,在今天恐怕很难考上清华大学了,但在当时却是可以的。

学校里有这么一位传奇人士,还是无锡老乡,杨绛当然想认识认识,却不曾想,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就擦出了爱情火花。

见面时,钱钟书首先对杨绛说:“我没有订婚。”

杨绛回他一句:“我也没有男朋友。”

初次见面的两个人怎么会有如此奇怪的开场白?

原来早在见面之前,杨绛就听说钱钟书很受女孩子欢迎,而且已经有婚约在身;钱钟书则听说杨绛是清华大学的校花,身边追求者不少。

所以见面后,两人就争先恐后地为自己辟谣,这才有了那段经典的开场对白。

年轻时的钱钟书风度翩翩,长相帅气,像他这样既好看,又有才,出身又好的男孩,肯定不愁找不到对象。

杨绛也同理,年轻时的她容颜出众,属于校花级别,只要她愿意,也能分分钟脱单。

但自从那次见面后,钱钟书就只对杨绛一个人有好感,而杨绛的心也只归属于他。

1933年,钱钟书从清华大学毕业,他和杨绛的恋情也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钱杨两家门当户对,这桩婚姻自然能得到双方长辈的认同,而他们又属于自由恋爱,在那个保守的年代,真可以用“双赢”来形容了。

1935年夏天,杨绛和钱钟书在苏州举办了婚礼,由于气温太高,婚礼上穿着西服的钱钟书热得大汗淋漓,拍的照片也是窘态百出,成为日后夫妻间的笑谈。

结婚后没多久,钱钟书就带着杨绛去英国留学,尔后又转到法国留学。

1937年5月,在英国留学的杨绛生下了女儿钱瑗,这是她唯一的孩子。

那个年代没有计划生育,想生多少就生多少,杨绛和钱钟书也不缺钱,不用担心育儿费用的问题,可他们却只生一个,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杨绛本来是打算给钱瑗再添一个弟弟妹妹的,可钱钟书却认为:如果再生一个小孩,万一这个孩子比阿圆(钱瑗小名)优秀,父母就会更喜欢他,那样就会让阿圆伤心了。

不生孩子的理由有很多,但不管怎样,恐怕也没几个人会像钱钟书那样,因为担心未来的孩子更优秀而拒绝生育吧。

正因如此,杨绛用“痴”来形容丈夫,她没想到钱钟书不仅对她用情专一,而且还对女儿“用情专一”。

其实抛开“痴”不谈,钱钟书的这种想法,即使放到今天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要知道,杨绛头胎生的可是女儿,中国人重视传宗接代,钱钟书却主动放弃继续生育,足见他思想之开明,跟当下许多“想尽各种办法也要生儿子”的年轻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从事后来看,钱钟书的“痴”,也直接导致了杨绛晚年的孤独,并给她的人生带来一丝遗憾。

受父母的熏陶,钱瑗从小成绩优异,后来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于1986年晋升为教授。

事业上的钱瑗很成功,然而她的第一段婚姻,却可以用悲剧来形容。

1968年,31岁的钱瑗嫁给了同龄人王德一,两人不仅是同学,还是同事,钱瑗在北京师范教英语,王德一教历史。

对于女儿的这桩婚姻,杨绛和钱钟书都很满意,可惜几年后,王德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因为不堪受辱而自尽身亡。

跟父母一样,钱瑗和王德一也是自由恋爱,感情很深,可惜王德一走得突然,没来得及生下孩子。

王德一去世后,钱瑗心灰意冷,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愿意和其他男性接触,婚姻自然就更加没有着落。

直到1974年,37岁的她才跟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组建了家庭。

杨伟成也是二婚,跟前妻育有两名子女,所以结婚后,从来没有生育过的钱瑗当上了母亲,成了两个孩子的后妈。

钱瑗二婚时未满40,还有生育能力,可是她却没有选择生孩子,而是把杨伟成的子女当成亲生的抚养。

对此杨伟成很感激,继子继女也很感动,许多年以后,杨伟成的儿子回忆继母钱瑗,还称赞她是一个好妈妈。

但是对于杨绛和钱钟书来说,杨伟成的子女再好,也不是他们的亲外孙,再加上钱瑗和杨伟成结婚时两个孩子都已十几岁,就更难培养出正常的祖孙之情了。

一生未育的钱瑗,寿命也远远比不上父母。

1997年3月4日,钱瑗因晚期脊椎癌去世,年仅60岁。

那一年钱钟书87岁,杨绛86岁,两位耄耋老人亲眼看着自己唯一的女儿走在了他们的前面。

1998年12月19日,88岁的钱钟书也因病离世,他这一走,原本幸福的一家三口,就只剩下87岁的杨绛了。

从那时起,杨绛便开始了长达18年的独居生活,直到105岁去世。

钱钟书和杨绛都是书香子弟,祖上人才辈出,凭他们的基因和育儿条件,倘若能多生孩子,成材的概率必然远远高于普通人。

可惜他们只有钱瑗一个女儿,更可惜的是,钱瑗连一个孩子都没有生。

也许人生从来都不会圆满。

杨绛生于富贵之家,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和婚姻,是名满天下的大作家,还能活到105岁,命运对她已经太偏爱了,倘若再让她子孙满堂,岂不更遭人嫉妒?

长寿是福,多子也是福,对于杨绛来说,这种福气就像“鱼和熊掌”一样不可兼得,而她则选择了前者。

现代著名学者和作家钱钟书先生夫人:杨绛先生介绍及杨绛代表作品

#娱评大赏#

杨绛(1911年3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她精通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她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代表作品:《干校六记》、《我们仨》、《将饮茶》、《杂忆与杂写》、《走到人生边上》、《洗澡》、《软红尘里外》。

杨绛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深刻的人生洞察力,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以下对其代表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干校六记》:记录作者在“”期间在干校的生活见闻。该作品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和普通人们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我们仨》:是一部回忆录,记录了作者与丈夫钱钟书以及女儿钱媛的生活经历。通过对三人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生活点滴的回忆,展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真挚可贵。《将饮茶》:收录了杨绛的散文作品,包括对茶文化的探讨、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回忆等。该作品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其文学风格的重要代表。《杂忆与杂写》:是杨绛的一本杂文选集,收录了她不同时期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涉及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亲友的纪念、对人生的感悟等,展现了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思考。《走到人生边上》:是一部探讨人生哲理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在百岁之龄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死、道德等问题的独特见解。该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流畅的文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洗澡》:是杨绛的一部小说作品,描写了知识分子在“”中的精神磨难和挣扎。该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和细腻的笔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软红尘里外》:是杨绛的一本剧作选集,收录了她不同时期的剧作作品。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展现了作者在戏剧创作上的才华和成就。

杨绛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她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人生百态,以深刻的思想探索人性与社会的本质。她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在她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对人生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杨绛生平简介与语录分享

杨绛生平简介与语录分享

杨绛,原名杨季康icon,是一位杰出的作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化名人。她于1911年出生于天津,是中国知名学者、文学家钱钟书icon的夫人。

杨绛擅长古文和英语,她曾经翻译过《茶花女》、《红与黑icon》等经典文学作品,也曾与丈夫杨振宁一起合著了《谈美》一书。此外,她还创作了许多自己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了以自身亲身经历为主题的自传体小说《我们仨icon》,该书曾经获得过众多文学奖项。

杨绛还是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士,曾经在多所高校担任教职,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此外,她还是文化事业的积极支持者,曾经多次捐赠个人藏书和艺术品物品。

虽然杨绛在2016年去世,但她一生所做的贡献和成就都为我们所铭记。她的文学作品和文化事业的持续推动,都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分享一些杨绛的语录,希望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给大家一些启示:

1.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2. 见义勇为,是因为品格中天生就有勇气的基础。

3. 知识分子应该学会“回头看”,看看走过的路,看看落下的东西。

4. 科学研究的最大的贡献是解决了一个谜,但这个谜解开以后,又会出现新的谜,这是科学的魅力所在。

5. 数学似乎以冷酷闻名,但这是因为数学过于深奥,如果你深入其中,就会发现数学也是一门「感性」的学科。与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感受不同,感性基于的是对某些事物或者事理的深刻洞察。

6. 有真理的地方就有真相,有真相的地方就有人氏的形象。真理不是简略的,真相不是泛泛的,人类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

7. 身边的人教会我们了如何爱,爱则在其中。

以上是我收集整理的部分杨绛语录,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18/1697197416348080.html
上一篇:梦见和前任复合(梦见和前任复合是什么征兆)
下一篇:郭雯(郭雯雯)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