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腊月二十八生日是什么星座)

今天腊月二十八,赏析宋代冯时行的《腊月二十八日》

晷景余三日,忧愁尽一年。

酒侵新岁熟,花待故枝妍。

邻里多遗馈,庖厨有盛烟。

拥炉风雪顺,春意欲相先。

腊月二十八日,为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之一。这一天人们主要是做这三件事:打糕、蒸馍、贴花花。

晷表之投影,只馀下三天了;回首这一年,尽是无尽的忧愁。这是写“辞旧之忧愁”。幸好“辞旧迎新”,可以去除一年的晦气与忧愁,迎接来年的好运与祝福。每个人都会在岁末总结这一年过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遗憾,今后要注意哪些,明年争取改进,做得更比今年好。

饮腊酒一杯庆祝却酒气上脸,新的年岁已经近在眼前了;花儿依旧在等待,等待在旧枝上绽放新妍。这是写“时序之更迭”。此联对仗工稳,“酒侵”对“花待”,“新岁”对“故枝”,“熟”对“妍”。新岁来临,花儿将开,都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

“酒侵”二字,与宋代欧阳修“酒侵花脸娇波慢”说的是一个意思,即饮酒后上脸。

左邻右舍,多有食物相馈赠;厨房里面,多有热气腾腾的蒸雾。这是写“节日之习俗”,即打糕、蒸馍、贴花花。蒸出热乎乎的馒头、包子、米饼、团糕之类的,定会送一些给左邻右舍尝尝,顺便比拼一下厨艺。厨房里,自然是一笼一笼的包子,热气腾腾,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充满了过年的年味。

拥着火炉,外面的风吹着瑞雪,想着明年一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春天的气象,想要争先恐后地呈现出来。这是写“瑞雪迎春”。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深深的祝福,对于未来无限憧憬,以及对于新春来到的无比喜悦之情。“拥炉”是诗意的,“春意”是醉人的,一扫开头“忧愁”的情绪,可见“辞旧迎新”确实会带走不好的过往,留下美好的期待。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祝愿大家都能准备好一切,打糕、蒸馍、贴花花,欢欢喜喜过大年。

文:严勇。

农历腊月二十八,今日年俗知多少?

#天南地北大拜年#今天是2023年的1月19日,星期四。壬寅年(虎年)腊月二十八,春节期间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这一天,民谣中有唱到:“二十八,把面发”。正如民谣里唱到的那样,按照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

那么,民间为什么会选择在腊月二十八开始发面、做馍呢?下面,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资料,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当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好了过年要吃的肉类以后,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

但是由于过去的条件比较落后,发酵粉也还没有出现,普通的面若是提前几天做好就很容易坏,只有发面不易坏。

于是人们就选择在二十八这天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腊月二十八把面发的年俗,且一直延续。

不过,由于地域上的不同和文化间的差异,各地在腊月二十八除了发面、做馍以外,还有着其他不同的年俗。

比如:在山西省太原市,人们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到了河北,人们则是用“蒸枣花”作为除夕祭礼祖宗的供品;河南省,人们在“二十八,蒸馍炸疙瘩。”而在北京,人们在这天只是“把面发”,需等到二十九才开始“蒸馒头”。

似乎,正当人们都在为新年的到来做着准备时,在安徽省宿松与太湖交界之处的地方,有许多姓的人家在腊月二十八就已经开始过年了。

相传,之所以会选择在这一天过年是因当地人的祖辈是老地主。他们雇佣的仆人由于要赶在大年三十之前回自己的家过年,而老地主家在三十夜就没有仆人伺候了。

于是地主就趁仆人没回家之前的腊月二十八过年,先让仆人伺候着吃完年饭,然后在天亮后发放工资和物品,让仆人回家过年。

现在看来,虽然没有了地主和仆人一说,但为了图个喜庆,当地人仍然保留着腊月二十八过年的传统。当然了,他们在腊月三十也还是要过年的。

除了这些以外,腊月二十八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从今天开始,家家户户屋门上、墙壁上将会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好了,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腊月二十八的一些年俗。你的家乡还有着哪些年俗呢?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

在我国农村有一种传统风俗,每逢重大节日,新婚夫妇在三年内要给娘家送节。不同的地方对重大节日定义有所不同,要求送节的节日也不尽相同。通常来说,农村普遍认可,需要女婿送节的有三个重要节日,即春节、端午、中秋,这三个节日中又以春节最为讲究,最被农村人看重。

1、送节是一种什么样的风俗?

送节,又称送年节、送节礼。著名民俗学家胡朴安编撰的《中华全国风俗志·广东·广州之中秋节》中说:“节前人亦多买之送亲友,名曰送节。”

送节风俗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人送节的范围不仅限于新婚夫妇,亲戚朋友之间也有送节的习惯。比如,《JPM词话》第四二回:“他家既先来与咱家孩子送节,咱少不得也买礼过去,与他家长姐送节。”这里说的就是过节的时候,大人给孩子送节礼,你给我家的孩子送了节礼,我也要给你家的孩子送节礼。

事实上,这种送节的风俗,在我国民间依然有一些地方有这样的讲究。比如,有一些地方过节时,有晚辈给长辈送节礼的风俗,也有长辈给晚辈送礼节的风俗,还有亲友之间相互送节礼的风俗。本文要探讨的是新婚夫妇过春节时,在腊月送节的风俗,其他方面这里就不再赘言了。

在农村,刚结婚的夫妇为“新人”,女的在男方家被称为“新嫁娘”,在有的地方的娘家则被称“新姑娘”。被称为“新嫁娘”,也就是亲嫁到男方家不久。被称为“新姑娘”,主要是一些地方把外嫁女都被称为姑娘,由此,这些地方有“新姑娘”和“老姑娘”之称,“新姑娘”过了三年“新人”期后,其名称就变成了“老姑娘”;男的在岳父家被称为“新郎客”,三年“新人”期过后,被称为“娇客”。从这些名称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称谓都出自于明清时期,是民间一种古老的称呼。

结婚后的夫妇,被称为“新人”,不同的地方,说法有些不同,有的为一年,有的是三年,而时间是三年的,在农村较为普遍。也就是说,有的地方“新人”期是一年,有的地方“新人”期是三年。“新人”期是一年的,给岳父家送节就是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前要送节,新人期是三年的,结婚后连续三年的重要节日前,要给岳父家送节,包括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其中又以春节最为讲究,也是最隆重的。

2、腊月送节的时间哪个时候最好?

在农村,新婚夫妇腊月送节,在时间上没有特殊的要求,但也有一些习惯性的讲究,既不能太早,也不宜太晚。有的地方过了腊八后,就可以送节了,有的地方则认为在腊月十五到二十八这段时间是最适合的,又以腊月二十到二十六为最佳时间,但必须在春节前要把节礼送到。

事实上,很多农村,新婚夫妇送节与宰年猪和做年糕(打糍粑)有很大关系。送节的年礼,猪肉和年糕(糍粑)是少不了的主要礼品之一。比如,过去湖南农村,新婚夫妇送节通常是在家里宰年猪和年糕(打糍粑)后的一两天。农村宰年猪和年糕(打糍粑)的时间,通常在腊月立春以前(指腊月有立春的年份)。因此,新婚夫妇送节,也要赶在在腊月立春以前。

现在农村的情况有所变化,很多农村家庭没有喂养猪,也就没有年猪可宰,而做年糕(打糍粑)又比较麻烦,不愿意做了,都是到市场上去买。现在市场上什么样的年货都能买到,就没有人想操这种心了。因此,送节礼也就不再受到宰年猪和年糕(打糍粑)的制约,可以自主安排时间,但多数人还是安排在临近年前这段时间,也就是腊月十五到二十八这段时间。

到岳父家送节的年礼,以女婿为主,携带妻子前往,一般情况下是夫妻双双去送节。如果妻子有了身孕,行动不便,或者生了小孩子正坐月子,那就只能是女婿单独前往。遇到这种特殊情况,娘家不但不恼怒,反而感到很高兴。

3、腊月送节在年礼有哪些讲究?

在农村,腊月送节的年礼,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的不断丰富,年礼也根据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与时俱进,会不断地发生变化。

以我家乡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女婿送的年礼,数量上要成双,比如猪肉两块(也有只有一块,但重量的尾数要成双),糖果两包,糍粑(总数为双),酒两瓶。另外两包糖果上放钱若干(尾数要成双)。因为那个时候农村生活水平不太高,交通不发达(种类太多,担子就很重,挑不动),年礼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被称为“老四样”,寓意为四季发财和四季平安。

后来,随着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送节的年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认为过去的“老四样”过于小气。于是,人们在年礼的品种数量上有所增加,由“老四样”逐步变成了“新八样”,寓意新春大发。“新八样”除了酒和肉不可少外,糖果换成了现在市场上常见的糖类大礼包,糍粑多用精致饼干或者点心代替,增加了鸡、鱼、水果、补品四种,原来放在糖果包上的钱则换成红包装好。鸡,寓意大吉大利,鱼,寓意年年有余,水果通常为苹果,寓意家人平安,补品则寓意老人健康长寿或添福增寿。

新女婿送节要送给哪些人呢?在农村,通常来说,新女婿送节的对象,主要以岳父的家族为主,又以家族中五服内的同辈及以上亲戚为主,即孩子或即将出生孩子舅舅、堂舅舅及外祖父、堂外祖父以及辈分更高的长辈等。不过也有一些人家,把与岳父家平时关系很好,非五服内的家族人家或者邻居纳入送节范围。哪些人该送,哪些人不能送,通常按照岳父母的意思办。送节时以户为单位,没有分家的在一个锅里吃饭的人家,只算是一户,一户送一份年礼。这也就是过去农村交通不便时,为什么只有“老四样”的原因之一,如果家族比较大,女婿还真没这么大的力气来挑这些年礼。

除此以外,在农村,有认干父母、义父母和恩父母(即寄名父母)的习俗,因此,妻子的干父母、义父母和恩父母,如果平时经常来往(特别是妻子出嫁时来参加了嫁女宴的),也要给他们送节。

4、腊月送了年礼后,拜年还要再带礼品吗?

在农村,新结婚的夫妇回娘拜年,俗称为拜新年。第一年回娘家拜年的时候,娘家人要派兄弟上门来接。男方家和家族要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送夫妇出门(一般要送到村口),俗称送“送新嫁娘”。而娘家也要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俗称为“接新郎客”(不同地方称呼有别)。

在农村,按理说,婚礼的结束通常以新娘回门为标志,但是,新婚夫妇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往往被视为是婚礼习俗的一种延续。结婚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虽然没有结婚后第一年这种隆重的接送场面,但是,在很多农村,夫妇回娘家拜年,依然被视为是“拜新年”。这也是很多农村人,为什么新婚前三年要送节的原因。

由于女婿在腊月给娘家及亲戚送了年礼,因此,夫妇回娘家拜新年的时候,除了随便给岳父带点礼品(农村有正月不空手进父母门的说法)外,其他亲戚就不用再带礼品,也就是说,腊月送节的年礼就是拜年的礼品。

不过,现在农村的年轻人,不再讲究老一套的做法,他们去娘家拜年时,依然会给年前送年礼的人家带一些小礼品,新年新岁不想空着手登亲戚家的门。

5、腊月送节的年礼怎么回礼呢?

过去农村规矩,女婿拜新年,凡是在腊月送过年礼的亲戚,都要请女婿夫妇吃饭,并请来家族中的长辈和兄弟,以及回娘家拜年其他女婿、外甥等的作陪,酒席十分隆重。有一些农村还有正月“逗新郎客”或“戏新郎客”的风俗,使场面的气氛更加热闹和欢快。正月对过去的农村来说,是难得的农闲日子,家家户户都要请拜新年的女婿吃饭。如果家族亲戚多,得商量安排或者抓阄的方式排定,哪天到哪家吃,事先就定下来,有的地方请吃一餐饭,有的地方则要请吃一天的饭。通常要到正月十五以后,有的甚至要到正月底,拜新年的女婿才可以回家。

现在农村年轻人都在外面务工、做生意,时间非常紧,回家都是来去匆匆,拜新年更是匆忙,也就是按传统礼节,需要履行这道程序。因此,他们在腊月里送过年礼的亲戚,不一定要到他们家去吃饭,拜年的时间也缩短很多,大多住上两三天就要走了。而农村亲戚对这种现象也习惯了,只好由他们去,既不见怪,也不气恼。能够上门来的人还是讲规矩的年轻人,有的人送了年礼后,连踪影都看不到了。

女婿拜完新年回家时,按照农村传统规矩,要举行隆重的送客仪式,民间俗称“送新郎客”。女婿夫妇回家的那天,凡是腊月送过年礼的亲戚都要来送行,而且要对腊月送的年礼进行回礼。

农村是怎么回礼呢?地方不同,各地的讲究也不尽相同。这里仍然以我的家乡为例来说明。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村给拜新年的女婿回礼,通常的做法是,把女婿夫妇腊月送来的酒、肉、糖果、都收下,糍粑要换成自己家的(农村忌讳把拜年的礼品原物退回),送给女婿夫妇能够缝制一身衣服的布料。女婿夫妇送的礼金不但不能收,还要在原来的数额上添加一些,比如女婿夫妇送的礼金是四十元(当时农村这种数额算比较高的),回给他们的礼金在四十元的基础上要加十元到二十元,变成了五十元或六十元。

现在我们家乡在给拜新年的女婿夫妇的回礼,又有了很大变化,已经彻底简化了。据老人讲,过去用布料给拜新年的女婿夫妇的回礼,是从古代就传下来的风俗,由于那时农村物资匮乏,布料被视为一种比较贵重的馈赠礼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始,布料不再是珍贵的东西,农村手工缝制衣服行业逐步被工业现代化所淘汰。因此,还用布料作为送给拜新年的女婿夫妇的回礼,显然不合时宜了。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观念中走出来,不送布料,就把布料算成钱来作为回礼。到后来,拜新年的女婿夫妇腊月送的是红包,人们把所有的回礼之情都浓缩在装有钱的红包内,用红包回礼成为农村最时尚的方式,也成了最简单的回礼方式,只是在回礼时比拜新年的女婿夫妇的送的红包要厚实些,寄托了他们的一片亲情。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18/1697201278353580.html
上一篇:猪配猪(猪配猪合不合)
下一篇:马云星座(马云星座是什么座)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