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慧(雯慧唱的萨瓦迪卡)

“我变好了,你会更爱我吗?”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故事,看完非常不是滋味。

女生妮可在健身房认识的前任,对方主动加了她微信,但不常聊天。

一次,妮可在朋友圈发布了自己的照片,定位在某985高校——

其实是成人自考,但对方并不知道。

自那以后,男生变得热情起来,一松一紧的追求攻势,让她很是着迷;

情感空白的妮可,很吃对方推拉的那套,很快便一头扎进爱河,答应和他在一起。

图源:Pexels

但是妮可自认为是很普通的女孩,经常想不通对方为什么要和自己在一起;

思来想去,如果一定要有原因,那大概是学历。

在之后的相处中,妮可发现对方对学历的重视远超过自己想象;

她心里一直隐隐担忧,怕自己“自考”的事实暴露,却不知道如何开口说这件事。

图源:Pexels

直到,一年后的一天,男生在帮她搬家时,看见了她的毕业证书,脸上的表情一下子凝固了。

只见他坐在床头,拿着那张毕业证书,淡淡问了一句:“你这是自考本科?”

说完点了根烟,去阳台站了很久。

事后,妮可非常愧疚,她以为是自己的隐瞒让男友伤心;

于是一遍一遍道歉,主动给对方写保证书。

可无论她多么卑微,对方表现都很冷漠。

直到一天,男生约和妮可谈谈,当面提出了“分手,并终于抖出了实话——

当初决定追妮可,冲的就是这个“985大学毕业生”的标签。

这个标签意味着更多的资源、优质的人脉。

图源:Pexels

而如今大梦破碎,他觉得妮可已无任何值得留恋的地方。

妮可崩溃大哭,觉得自己所有的价值感情,都比不上一纸学历......

当时看完这个故事,我心头一紧。

因为,从小到大有太多人告诉我们“只要变得优秀,自有人来爱你”。

可是这种优秀吸引来的,有可能不是爱,而是需要和利用......

这不禁让我思考:

拥有更高的学历、更漂亮的外表、更体面的工作、更出色的能力,真的能让我们更容易被爱吗?

吸引不等于被爱

还有另一个故事——

在分手三个月后,雯慧听说前男友有了新女友,据他们的共同好友描述,对方学历和颜值都很普通。

她一边是感到惊讶,另一边是隐隐心酸。

雯慧不太相信,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会替代自己的位置。

实在无法克制内心的好奇,她想尽办法找到对方的微博,从上到下翻了一遍。

发现对方幽默又有趣,很会抖机灵;

在券商工作,薪资丰厚;

还经常分享自己摄影的图片、画的插画,俨然一位“生活家”。

于是,她把自己“不被爱”这件事,归咎于不够优秀、不够多才多艺。

“也许我会得更多一些,更有趣一点,对方就会选择我了。”

图源:Pexels

带着这样得想法,她报了很多班——

去学游泳、跳舞,提升自己的外在;

研究烘焙、插画、摄影,让自己更“好嫁”;

甚至考虑继续深造,只为让学历在择偶市场上更拿得出手.....

她列出了密密麻麻的表格,将自己与历任约会对象的条件一一对比;

试图分析出自己“不被爱”的原因,看看有没有可以“优化”的部分。

渐渐的,她身边的追求者确实变多了,大家都被她的漂亮和有趣吸引,愿意与她进一步接触。

她尽力预演每一场约会,构思着如何自然地提及自己的优势与特长;

在朋友圈有意无意晒出烘焙的西点、新学的课程......

图源:Pexels

一切本该松弛的美好背后,是费尽心思的精雕细琢。

“坚持住,让优秀变成我的习惯”,她这么想着。

可是结果不如所愿,兜兜转转一圈下来,挑剔着也被挑剔着,雯慧还是被心仪的对象拒绝了,对方给出的理由是——

“你很优秀,可我好像无从靠近。”

雯慧一下子乱了阵脚,游泳、插画、摄影一下子都失去了吸引力,整个人泄了气,对什么都没有兴趣。

图源:Pexels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雯慧似乎陷入一场彻底的自我物化:

她忽略了自己的人格、精神、主观性的需求,努力变得优秀,不是为内心的满足,只考虑能否为自己带来收益。

她把自己当作永远更新迭代的商品——

好比一台电饭锅,预约、煮粥、煲汤....各种功能都有;

等到版本老了,迭代不动了,甚至还要降价来吸引人们购买。

这样的她,是失去灵魂的。

人与商品不同,不能被简单标价,人就像艺术馆里的藏品,缺憾与脆弱都是特点,一万个人看出一万种风景。

不可否认,我们喜欢优秀的人;

但若一心只展示优秀,就会像一座线条优美的雕塑,即使近在咫尺,也无法感受到温度。

过于强调优秀、完美,反而太刻意、缺少了人味。

优秀也是陷阱

在某社交软件看到一个问题,叫“是什么让你决定和对方在一起”,最高赞的回答很微妙——

是自在的氛围。

答主分享道,自己曾和一个互有好感的优秀男生聊天,却怎么聊怎么别扭。

和他说姨妈痛想去泡红糖水,对方接:“红糖水里铁含量很低,其实没什么用。”

告诉他今天加班很累只想瘫着,对方随即发来一身照,配文“你不行哦”。

图源:Pexels

后来见了面,她越发确认了自己的别扭——那位男生全身上下充满了logo。

不是奢牌logo,而是他的母校——某国内top5的校徽。

只见他穿了一件当中印了校徽的卫衣,一只写有校训的保温杯,连手机壳也是。

“举止言谈中感觉,对方总是很‘对’。

永远展示积极、阳光、博学、乐观,在他身边我是不敢松弛的。

他的‘优秀’是过分外显的,时刻提醒着我,让我觉得自己漏洞百出,很不自在......”

图源:Pexels

爱不是“优秀”,爱是“允许”,是松弛自在的的氛围,是可以大大方方说“我不了解诶”也不用担心被嫌弃。

可以耐心听你聊股票行情、量子纠缠,也能接受你在我面前害羞地打出一个饱嗝、摸摸肚腩。

过去总是常说“优秀才会被喜欢”,我真的很难认同,私以为,优秀只是容易被欣赏,有“破绽”才更容易收获不功利的爱。

偶尔的破绽,就像放开拉紧的弹簧的手,给紧绷的关系注入松弛,让人和人的距离变得更近。

亲密关系中,习惯性地展示优秀就像是一种防御,是一层硬邦邦的壳,将伴侣与真实的自己隔绝开来。

看似坚不可摧,其实非常脆弱,习惯性展示优秀的人,是很怕真实的自己不被爱的。

功利化的熏陶中,在成绩至上的教育氛围下,我们从小习惯了被打分、被评判,用排名来衡量自身价值。

一旦脱离这个评价体系,很容易在人生的坐标中迷失,难以衡量自身价值。

图源:Pexels

因为是否秀来获得或给予爱,是我们“熟悉的味道”,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

小时候父母控制我们,说:“你考得好我们就爱你,考的不好一边去”

长大了我们控制别人,说“我变得优秀了,你怎么能不爱我”

或者是,“我变得优秀了,你和我一样才配得上我”

最近很流行一句话,叫做“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很多“被斩”的男生女生倾向于自我反省,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够优秀,才得不到对方的爱。

而我觉得,就算得到了,可能也不是爱,而是需要,是一种功利化的产物。

是对方“有一个体面男/女朋友”的需要,对方“有人陪”的需要;

图源:Pexels

这种“爱”更像是一种投射——

我曾经欣赏你、想成为你,把你当作偶像,当你不再完美,就在我心里“塌房”了,我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怀揣着“优秀才配被爱“这样的想法,用伪装的强大去回避内心的羞耻与不安,不敢面对自己的缺陷,从而也无法忍受他人的瑕疵。

这样的人,是不配被爱的。

小王子喜欢玫瑰,不是因为它比别的花好看,而是因为她更娇矜更爱自己,才显得独一无二。

我们会因为优秀而被选择,却很难只因为优秀而被爱。

可爱才会被爱

被爱的前提是优秀吗?

如果放在前几年,我还会很坚定地说“是”。

因为对自己的接纳度不太足够,总是忍不住将对自己的期待投射到他人身上,巴不得对方是六边形战士。

而现在,我更欣赏这样一种人:

Ta可以五音不全,但丝毫不掩饰对歌唱的享受;

Ta可以不够聪明,但不会用假装的精明作为掩饰;

Ta可以笨手笨脚,但并不削减对生活的热爱,更不会自怨自艾......

这种人有着更高的自我认同感,不光爱优秀的自己,也会把缺点看作是特点,不卑不亢。

图源:Pexels

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中提出,大多数男性和女性在选择伴侣时,对容貌、收入水平等外在条件的要求在60分;

在达到合理预期后,会更注重软性的品质,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希望长期伴侣有这样的特质——

热情忠诚、值得信赖、亲切友善、给予支持,善解人意。

而这些,才是比变得优秀更本质的东西。

一个人能对他人抱有善意、热情和友善之前,必然要以同样的态度对自己。

更加爱自己、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也许才是被爱的前提。

图源:Pexels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的意思,也许不是说,你要优秀才有人来爱你;

而是你只需要呆在那里,坚定而舒展地汲取养分,等待盛开;

保持内心的丰盈,总会有那只蝴蝶会因你而来。

作者:清筠

图源:网络

首发:壹点灵心理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现实版“药神”徐伟:我只想跟老天爷抢夺我的儿子

他被网友称为现实版“药神”、男人楷模。为拯救罹患罕见病的儿子,只有高中学历的他自制药物,自学干细胞疗法、基因编辑。面对网友的赞誉,他自豪而又无奈地表示:我只想跟老天爷抢夺我的儿子。

▶ 儿子罹患发病率十万分之一的罕见疾病,且全世界尚无上市药品和成熟治疗方法

1991年出生的徐伟家住云南。2009年6月6日,随着儿子灏洋的出生,徐伟实现了儿女双全的梦想。这激励着他更加努力地工作,期望自己的电商事业更上一层楼。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灏洋8个月大时,罹患门克氏病。门克氏病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铜代谢异常疾病,患者系由基因突变导致铜转运蛋白失常,大脑、心脏、肝脏等器官因为铜缺乏将逐渐退化,引起肌体发育和功能障碍。现有产前诊断手段很难筛查出来,新生儿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甚至更低。

患儿出生时一切正常,多在2至4个月逐步出现症状:头发卷曲、生理功能退化、精神发育迟缓,平均寿命仅为19个月。更要命的是,针对该病症,迄今全世界尚无上市药品和成熟的治疗方法。

灏洋的基因检测报告出来那天,医生查了半天资料,一边摇头一边把病历递给徐伟:“没法治。”

徐伟和妻子难以置信,随即赶往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复查,再次得到确诊。他们决定住院治疗。

一家三口在北京住院治疗一个多月,灏洋的体重一天天下降,瘦得只见两只铜铃大的眼睛。更让人崩溃的是最后的检测结果,灏洋体内铜含量只提升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一点点,没准儿还是误差。夫妻俩很失望,决定回家。

徐伟在北京期间就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进了一个门克氏病友群。他了解到,门克氏病目前在国内尚无治疗药物,只在美国、中国台湾有两家医院推出了医院制剂组氨酸铜,能延续患者生命。这两家医院也对外地患者提供服务,但组氨酸铜无法邮寄,需患者到医院自取。有门路的患者家属联系上医院后,病友们轮流派代表去买药,但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断了买药渠道。

徐伟从一位患者家长那里得到一支20毫升的组氨酸铜,给儿子输入0.5毫升的剂量,儿子体内的铜元素便明显增加,精神好多了。但按照每天0.5毫升的用量,20毫升只够用一个多月,孩子很快就会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

▶ 我要跟老天爷抢夺我的儿子——从租借共享实验室制药到自己购买设备、配置药品,他用不懈的努力创造了生命奇迹

徐伟联系了好多家制药厂,希望药厂能生产组氨酸铜,但药厂的答复几乎相同:患者群体过小,不值得投产。只有上海一家药厂同意商讨,提出总费用至少需要80万元,但要3-6个月才可能有结果,这让徐伟难以接受。

在去上海的医药公司谈合作时,徐伟偶然得知医药公司所在的工业园区内有个共享实验室,一天的租借费是1.4万元。徐伟决定租借实验室自己配制组氨酸铜溶液。

为此,他研究了大量的有关组氨酸铜的论文,有的论文是外文版的,用软件翻译后他还是看不太懂,就采取关键词搜索的办法,对内容进行交叉验证,来确定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出圈》

最终,他把经过“自我验证”的论文资料数据交给共享实验室,由对方配制组氨酸铜溶液。共享实验室收到数据后,只用了两天时间就配制出了第一批组氨酸铜溶液。

晶莹透亮的“救命药”让徐伟感到无比神奇,他先在两只小白兔身上试用,因剂量超标,两只兔子死了。他又买了三只十几斤重的大兔子,把其中两只刷上红、蓝色,分别输入不同的剂量。

兔子安然无事后,他又偷偷地给自己注射了一定剂量,观察了3天没有异常,才尝试给儿子注射。两周后去医院检查,灏洋的肝、胆、肾功能皆恢复正常,徐伟长舒了一口气。

更让徐伟兴奋的是,配制组氨酸铜溶液的过程并不复杂——在共享实验室,他全程跟踪,记录了配制过程,如果有设备,他认为自己也能独立配制出来。

徐伟核算了成本,租借实验室,加上往返上海的费用,要2万元起;组氨酸铜只有56天的保质期,意味着每两个月就要跑一趟上海,一年下来要花费十几万。如果自己配制,能大幅降低成本。和时间赛跑,不容他细想,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从网上搜寻共享实验室的制药仪器,包括分析天平、磁力搅拌仪,还有储存药物的低温运输箱等,所需全部设备仪器的购置费加起来不过两三万元。

但徐伟只有高中学历,他要自建实验室、配制药品的想法遭到家人集体反对。父亲说:“专家都不做的事,你能做好?做药品要试验,紧急关头,绝对不能再把大人搭进去!”父亲劝徐伟不如好好地陪护小灏洋生命的最后阶段。更有亲友让他放弃——趁年轻,再生一个。

小灏洋长期躺卧,注意力比一般小孩更加集中,一对大眼睛滴溜溜地转。但在爸爸怀里,他尤其安静,不时露出笑容。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出圈》

“儿子,我一定努力让你好好地活下去。”徐伟始终不能忘记自己9岁那年,跟着父母跑运输,因车速过快导致翻车,他全身多处骨折。休学卧床躺了一年多,父母忙于生意,只有爷爷奶奶照看他。那种被遗弃的孤独感深入骨髓,之后他就变得内向沉默了。

那次车祸导致徐伟的右腿肌肉萎缩到只剩一张皮包裹着骨头,医生断言他那条腿要废。徐爸爸不信邪,含泪让儿子挺住,每天在家给他掰直、扭转、弯曲,徐伟痛得惨叫。经过徐爸爸半年多粗暴“治疗”,徐伟神奇地站了起来。

徐伟对妻子说:“儿子的眼神告诉我,‘爸爸,我要活下来,你不能放弃我’,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不能放弃。”

徐伟告诉爸爸:“你在我身上创造了奇迹,我希望在我儿子身上也创造一个奇迹。”

老人没再多说什么,任由徐伟在阳台的一角搭建起一间玻璃实验房。

徐伟重新学习中学化学,在网上学习有机化学的本科基础课程,借助翻译器一个词一个词地啃读外文资料,每天只睡4个小时。

在一片质疑声中,徐伟成功解决了儿子的供铜问题,小灏洋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随着探索的深入,徐伟发现国外有研究者提出,对门克氏病患者来说,伊利司莫铜能有效阻止脑神经退化。

在病友群中一位医生的大力支持下,大家集资从国外买到了相关的助溶剂,徐伟开始了伊利司莫铜的研究。这一次难度更大,成本更高,前前后后在实验室投入40多万元。但在徐伟看来,有路可选总好过坐以待毙。他在自己身上做试验,确定无排斥反应后才给儿子注射。

用了三个月徐伟自制的伊利司莫铜后,灏洋的脑电图恢复了正常……

攀过了一座又一座险峰,徐伟再回头看,组氨酸铜和伊利司莫铜的制作如同小学生做实验。自制化合物时,他想到更好的研究室去探索,深入研究门克氏病。为此,他报名参加成人高考,制药的同时一科科拿下学历积分。

为给儿子治病,用完自己和父母的积蓄后,徐伟又贷款20万元。但他没有卖掉汽车,这是为了确保儿子万一有情况他能第一时间赶往医院。

徐伟带着儿子和父母一起住在昆明,一旦儿子有紧急情况,可以及时赶往大医院。妻子带着女儿住在老家建水。一家人周末才能团聚,妻子推着推车上的儿子,徐伟抱着五岁的女儿,一家四口走在一起,那情景温暖而隆重。

有时,女儿会冷不丁冒出一句:“爸爸你偏心。”转身又对弟弟说:“弟弟一定会好起来,爸爸是科学家。”

诚然,尽管年近两岁半的小灏洋依然只能像小猫一样趴在大人的肩膀上,但医生仍然对徐伟说:“你已经创造了奇迹。”

▶ 徐伟的努力为罕见病患者打开了一扇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徐伟的脚步没有停下来。他了解到国外有干细胞、基因编辑等疗法对门克氏病有重大治疗突破时,计划也尝试一下。试验时,他右手给左臂打针。试验通过后,他才后怕地说:“好怕有败血症,万一有事,谁来救治我儿子?”

到这一步,徐伟无法再孤军奋战,为了更好地做试验,2021年10月,他购入生物安全柜和高温灭菌柜,父亲帮忙请了吊车,从阳台吊入他们家。

越深入研究,投入成本越高。目前,徐伟急需5只试验用食蟹猴,每只售价22万元。不仅价格高,而且因为疫情,食蟹猴货源也是个大难题。

徐伟的努力给罕见病患者打开了一扇门,让大家看到了生的希望。很多罕见病患者和家属看了有关徐伟给儿子治病的相关报道后,在微博给他留言,请求加他微信,向他咨询各种问题。

为了解答大家的问题,徐伟建了一个“罕见病希望群”,每天都会抽时间与病友互动。也有人想研究罕见病,尝试看过论文后对徐伟感慨:“你太伟大了,这么难,你咋能看懂呢?”更有医学院学生微博给他留言:“谢谢你让我看见学医的意义。”

徐伟总是鼓励病友深入探究疾病,勇敢迈出自救的第一步。因为没有药厂会去研究某一种罕见病,但前期有研究数据再去找制药公司,推进药品研发的进度会快很多。

最近,徐伟想在昆明市内寻找一个免费的场所做共享实验室,他想把一些实验设备捐出来,给罕见病人及家属做研究使用。他说:“哪怕最终没有制备出药物,生命也会更有意义。即便某一天灏洋突然死了,他也没有白来世上这一趟,至少他让社会了解了门克氏病。”

随着媒体关注越来越多,各方资源找到徐伟希望为他提供支持,包括三家基因公司、一家细胞公司和一家医院。如果进展顺利,灏洋将很快进行基因替代临床试验,成为全国首个接受基因治疗的门克氏病患者。

徐伟竭尽全力救治儿子的壮举,被很多网友点赞,有的网友赞他是“男人楷模”“现实版药神”,并通过各种途径支持他。

徐伟却谦虚地表示:“我并不像大家说的那么伟大。是因为国家营造了这么好的环境,才让我有机会和老天爷抢夺我的儿子。我很感恩这大好盛世。”

接受采访时徐伟说,他想筹备成立一个罕见病患基金,将收到的援助留给更困窘的病友。徐伟的妈妈偷偷告诉笔者:“别看他貌似老成,你不知道他多少次因为孩子的并发症,因为制药的难,自己偷偷躲在车里哭。”

END

作者:雯慧

编辑:壮青青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

第一时间联系删除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18/1697203401356347.html
上一篇:五月十三(五月十三日是什么日子)
下一篇:吉利汽车多少钱(吉利汽车多少钱一台新车)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