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背后的女人究竟有多厉害
明成祖朱棣的仁孝皇后——徐氏,是中山王徐达和妻子谢夫人的长女。徐达可谓是朱元璋的开国第一功臣,有着如此优秀的基因,徐氏也是天资聪颖,幼年时其他女孩还在踢着毽子,丢着沙包时,徐氏便已经手不释卷,她不是只读《女诫》的大家闺秀,受父亲的影响,徐氏自幼接受了综合素质教育,对于《尉缭子》等兵法之书一类的课程外教材也是了解颇多,堪称女中儒生,在女子文盲率极高的明代,众人皆称徐氏为\"女诸生\"。
朱元璋听说徐氏贤达淑美,先找来司天监的术士看了一下两人的生辰八字,发现挺合适,便将徐达召来,两人一边下着棋,一边闲唠家长里短,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儿女的婚嫁之事上,朱元璋诚恳的对徐达说道:\"朕与你是布衣之交,自古以来,君臣凡是相互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亲。你有这么好的女儿,朕想将儿子朱棣与她相配。你也知道朱棣这个孩子,年纪轻轻就南征北战,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除了太子朱标,朱棣是我最为倚重的儿子。你的嫡长女嫁给朱棣是不会吃苦的。\"徐达非常感动,本以为朋友变成君臣之后,感情就会淡下去,但是他没想到昔日的兄弟,今日的皇帝居然会说出如此推心置腹的话,于是他马上叩头拜谢。
长辈定下婚约之后,这对年轻男女就只待良辰吉日了。洪武九年,朱棣用八抬大轿风风光光地娶回了中山王家的嫡小姐,徐氏被册封为燕王妃。
徐氏在父亲徐达和母亲谢夫人的教导下,家教甚好,她待人处事,体贴谨慎,深受公公婆婆的赞赏,也就是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喜爱。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后来,徐氏跟随燕王朱棣前往藩地,远离了京师,远离了父母族人,身在异乡的她依然保持着善良、坚强和聪明。孝慈高皇后驾崩后,徐氏为其守丧三年,即便远离京师,无人监视,也按照礼制,每日素食淡饭。高皇后留下的遗言,徐氏能背得一字不差,而且身体力行。徐氏给朱棣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世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而这三个儿子在母亲的教导之下,也确实是朱棣最优秀的三个儿子。
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帝步步紧逼,先收拾了朱棣的胞弟,朱棣不想坐以待毙,就起兵造反。靖难兵起后,朱棣率军前去袭击大宁,李景隆则率五十万大军乘机进围朱棣老巢——北平。当时,朱高炽以世子的身份留守北平,朱高炽虽然仁德,但是并不擅长兵法,于是修过兵法的母亲就帮了儿子一个大忙。凡是部署防御之事,朱高炽大多受命于徐氏。李景隆兵力充足,猛烈攻城,而城中兵力缺乏,徐氏便使起了空城计,她激励将军、士兵、百姓的妻子,发给她们铠甲,让她们都登城拒守,而且李景隆是个不长脑子的人,他都没算一下,朱棣一共有多少人马,而此时留在北平的又有多少人马,于是就这样,因为愚蠢的李景隆遇上了聪明的徐氏,所以北平城得以保全。
男人在前方打仗,女人在后方守着大本营,徐氏当真是朱棣的贤内助。建文四年的七月,朱棣登基为帝,他将一些朝政大事处理完之后,十一月就封王妃徐氏为皇后。
徐皇后心存仁善,她对朱棣说:\"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士兵和百姓们都已经疲惫不堪,现在应当效仿汉朝初立时的‘无为’政策,让他们休养生息。当今的贤才都是高皇帝所留,为了拉拢人心,陛下不应当拿新人来疏远旧人。\"因为徐皇后博古通今,提建议的时候总是可以列举出大量的例证,就像写议论文用排例的手法更能让人信服一样,而且徐皇后还是燕王妃的时候就给了朱棣很多助力,所以朱棣总是会采纳自己这位贤妻的建议。
当初,徐皇后的弟弟——徐增寿,为了保护姐姐,常常将情报送到燕地,因此被朱允炆所杀,现在朱棣想追赠爵位给他,徐皇后极力表示不能这样做,在徐皇后看来,这样做就是在表彰那些通风报信的人,容易形成不好的风气,即便这个人是自己的亲弟弟,可是逝者已逝,现在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的安危是她最渴望保全的。于是徐皇后只能在每年的祭日里偷偷设坛祭拜自己的弟弟,垂泪哭泣,朱棣看到后,心疼妻子,最终还是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又命其子徐景昌继承爵位,然后才告诉徐皇后。
徐皇后曾说汉王与赵王品性不良,应当选择廷臣兼任其官属僚臣,不得不说徐皇后是一个优秀的女政治家,即便汉王与赵王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她也能撇开亲情,擦亮双眼,顾全大局。
除了直接为自己的丈夫提出政治上的建议,徐皇后作为第一夫人,也从来不摆谱,她经常和百官的夫人们一起喝个下午茶,打个叶子牌来拉拢感情,又赐给这些官员夫人们许多珍宝,一面施着恩惠,一面也不忘对这些贵妇们耳提面命:“妻子侍奉丈夫,不只是为他准备饭菜和衣服而已,应该还有别的帮助。朋友的话,可以依从,也可以违背,而夫妇之间的话,则委婉顺耳,容易听进去。我朝夕侍奉皇上,惟以百姓生计为念,你们也要鼓励你们的丈夫,处处为百姓着想。”而且徐皇后还和这些贵妇人们一起上课,一起背《女诫》等必修书,期间,徐皇后还出了一本书,名为《劝善书》。这些命妇在徐皇后的恩威并使之下,一个个哪里敢懈怠。
永乐五年,七月流火之际,徐皇后病重,她仍不忘劝告朱棣爱惜百姓,广求贤才,对宗室要以恩礼相待,不要骄养外戚。徐皇后去世时年仅四十六岁。朱棣十分悲痛,后来再未立过皇后。
刘伯温与朱元璋的恩怨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关于刘伯温的传说实在太多,无论是在民间普通百姓百姓还是在政治天才朱元璋心目中,刘都是一个神乎其神的存在。
朱元璋
朱元璋初识刘伯温,对其还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为了考验一下这位民间传说的学识,朱元璋请刘伯温下棋,这就是朱元璋三试刘伯温:
一试:
朱:听闻先生读书过目不忘,看一遍倒背如流可有此事!
刘:确有此事!
朱元璋抽出一本《史记》,刘伯温看了一下书名,张口就背一字不差,据说没读过几天书的朱元璋当场掉了下巴!
二试:
朱指着挂在墙上的一副《采樵图》问:我这一联:此木为柴山山出。
刘不假思索:因火成烟夕夕多。
朱又指着一副《千里江山图》: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
刘脱口而出:日月成明,明德明义明贤君。
朱看看棋盘,又出一联: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能下?
刘马上应对:地作琵琶,路作弦,那个敢弹?
朱元璋已经听到这样的赞誉,已是心花怒放。刘伯温起身方便,朱咬了一口烧饼,放在碗上,上面盖了一张布。见刘回来就问:“先生可知此为何物?”
刘掐指一算:圆圆日圆圆月,金龙咬一缺!
二问之后,朱元璋已经不是服气而是惊奇了。
三试:
朱:据传姜子牙可以算出周朝百八年天下,先生能否算算我大明的气数!
刘略微沉思:八百嫌多,三百嫌少。
朱元璋不解。
所谓天机不可泄露,民心而不是算命先生决定了朝代的兴衰。
后来明朝帝国传了276年,民间认为,刘伯温早就算出大明的气数了。
影视图片
朱元璋坐上皇帝宝座后 陪同朱元璋打天下的徐达李善长李文忠等一众功臣都封公封侯,渐渐成为朱元璋的眼中钉肉中刺,外加一个超级BUG刘伯温,卸磨杀驴不可避免。
朱元璋下令修建了庆功楼,所有功臣都被邀请去吃酒。刘伯温夜观天象发现了朱元璋的阴谋,故意摔下马背受伤,从而逃过一劫,当晚一把大火把众功臣变成了烧烤。据说徐达听从了刘伯温给他的八字箴言“尽忠为国,紧跟万岁”而大难不死,成为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刘伯温连夜逃出南京,从此杳无音讯!
神一般的刘伯温人间蒸发,朱元璋曾派人秘密查找,却毫无结果。千古第一谋臣的结局不禁令人唏嘘,但他从朱元璋的魔爪下逃脱,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朱元璋和徐达的真正关系:没有杀过牛,也没有赐过鹅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濠梁,南征北战,统一四海。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大一统帝王,也是从唐朝末年,燕云十六州丢失以来,第一位收复燕云地区的汉人帝王。朱元璋的功绩,可以用“彪炳千古”来形容。这样的功绩,很明显不是朱元璋一个人所能完成的,他手下武将文臣辈出,其绩最大的,当属徐达和常遇春。特别是徐达,有人拿他和汉朝卫青、唐朝李靖相提并论,这并不为过。朱元璋和徐达,一头牛和一只鹅的“谎言”,如何拆穿?
一头牛的故事民间关于徐达有许多传说,其中说徐达小时候和朱元璋是童年玩伴,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家放牛,想吃牛肉,就把牛偷出去杀了,而和朱元璋一起杀牛吃肉的人,是徐达。知名作家吴晗先生写了一部长篇著作《朱元璋传》,在开篇的第一节就写朱元璋和徐达杀牛的故事,而且,合伙杀牛的人变得更多了,不仅有徐达,还有汤和、周德兴等人。
关于朱元璋和徐达合伙杀一头牛的故事,到底从何而来呢,明朝写的《明太祖实录》和清朝编纂的《明史》都没有相关记载。最早记载此事的文献资料,来自明朝嘉靖年间的文人王文禄,他写了一本《龙兴慈记》。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家放牛,有一次却偷偷把牛杀了吃肉。并没有提到还有其他“同伙”的参与,而且《龙兴慈记》是一本极度美化开国太祖朱元璋的书籍,可信度极低。如何拆穿“这头牛”
关于明朝开国将领的记载,非常有讲究,《明太祖实录》记载:
汤和,濠人,与太祖同里闬。
这里的“同里闬”,指的是同一个村里,用东北话说,朱元璋和汤和,那是一个屯长大的。但从来没有史书描述徐达和朱元璋“同里闬”。而在《明史·徐达传》中说: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
这里记载徐达从小有大志,朱元璋和徐达一见如故,朱元璋南下定远的时候,带了24个人,徐达排名第一位。但注意,这里有一句话“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也就是说,徐达22岁的时候,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和他非常投缘,“一见语合”,指第一次见面,就非常对脾气。朱元璋在给徐达的御制碑文中也有:岁癸巳,朕集义旅,王来麾下。这里的“王”,指的是徐达死后被最封为中山王。也就是说,徐达是朱元璋募兵的时候,才来到朱元璋的麾下的。这里的“岁癸巳”,指的是癸巳年,也就是1353年,这一年,朱元璋26岁,徐达22岁。对此,《明史·太祖本纪》中也有记载:
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
可以得出结论:
第一,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时候,徐达还没加入义军;
第二,徐达和朱元璋一样,都是濠州(古凤阳县)人,但小时候不认识;
第三,郭子兴让朱元璋去募兵,才把徐达招募过来的;
第四,当时徐达22岁,两者第一次见面,一见如故;
因此,朱元璋和徐达小时候都不认识,不可能一起杀牛吃肉,朱元璋和徐达一起杀牛的故事,因此被拆穿。
一只鹅的故事如果说“一头牛”的故事只能说朱元璋和徐达从小志趣相投,那“一只鹅”的故事,就有点让人接受不了。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说:徐达病重,背上长了个比较大的疽疮,这种病最忌讳吃鹅。朱元璋知道后,特地赐了一只蒸鹅给徐达,徐达看到蒸鹅后,明白朱元璋的“用意”,为了保全家平安,含泪吃下蒸鹅,因此疮发而死。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和朱元璋诛杀功臣等事情联系起来,让人深信不疑。
这件事情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两点出处,第一个是明朝弘治年间的《剪胜野闻》,记载徐达患病期间,朱元璋特地“赐食”,但赐的是什么食,并没有交代。然后清朝著名的大诗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通过加工,记载徐达“疽最忌鹅,赐以蒸鹅”。赵翼本来的意思是说这件事是个传闻,不可信。但却被人断章取义,把传闻说成真的了。如何拆穿“这只鹅”
关于赐蒸鹅的事情,《明太祖实录》和关于明朝的正史都没有记载。《明史·徐达传》对徐达的死亡是这样描述的:
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徐达在北京的时候患了背疽,后来稍微好了一点。朱元璋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带着诏书前去犒劳,接着就回来了。第二年二月,徐达病重而死,朱元璋为他辍朝,非常伤心。
这里需要说明四点:
首先,徐达患病的时间,是洪武十七年,当时太子朱标还在活着,朱元璋还没有诛杀功臣,如果说徐达被赐死,不符合逻辑。
其次,徐达远在北京,朱元璋只是让徐辉祖送去诏书,并没有送去食物,更别提蒸鹅,即使要送,也不会让徐达的儿子去送,而且,从南京送到北京,至少要十多天,蒸鹅还能吃吗?
再次,真要吃了蒸鹅,因为“疽最忌鹅”,徐达也不会活到第二年二月才死,而且还在吃蒸鹅后“寻召还”。
最后,根据著名历史学者易中天的说法,他做过调研,在医学上没有“疽最忌鹅”的说法,也就是说,即使得了背疽,吃鹅也不会致死。
所以,徐达吃鹅而死的谎言,就这样被拆穿了。
总结分析徐达作为朱元璋最信任的功臣,他战功卓绝,但为人低调。徐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功劳最大的功臣,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徐达的待遇都比其他人高出一截。徐达死后被封为王,他的两个儿子都被封为公爵,一门二公,能看出朱元璋对徐达的态度。
朱元璋出身草莽,性格刚猛,他开创洪武之治,但晚年又滥杀功臣,他的民间传说非常多。徐达作为朱元璋的第一功臣,这些“传说”中自然少不了徐达的角色。徐达,一个功勋卓著的人,一个忠义肝胆的人。徐达死后,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是: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
徐达功劳最大,朱元璋为何不杀他,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里透着玄妙
徐达算得上是朱元璋功臣里面,功劳最大的。虽然徐达在朱元璋第一次封“公”的六个人中,排在李善长之后,位居第二。但是死后被追封为“王”的六个人中,徐达则排在“六王”之首。
徐达功劳这么大,但是他在朱元璋的手下,最终竟然能得到善终,这实在是让人不理解的。
(徐达剧照)
关于徐达的死,明代王文禄的史料笔记《龙兴慈记》中说,徐达生了背疽,不能吃蒸鹅。因为蒸鹅是“发物”,吃了这种东西,就会背疽迸发而死。但是,朱元璋偏偏要送蒸鹅给徐达吃。徐达知道朱元璋要自己死,因此含泪吃下蒸鹅,最终果然背疽发作去世。
不过,这种说法,显然是漏洞百出的,是对朱元璋的一种“有罪推断”。因为朱元璋杀过功臣,就感觉他会杀一切功臣。而徐达是功臣劳最大的,朱元璋要是不杀他,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可是,要知道,朱元璋虽然杀功臣,但是,他绝对不会轻易动手,必须要找出这个功臣足够多的犯罪证据,他才会那样做。比如处罚蓝玉,朱元璋为此专门搞了一本叫做《逆臣录》的书,里面全都是关于蓝玉等人的罪状。由此可见,朱元璋是非常害怕别人说他滥杀无辜。尽管这些所谓的“犯罪证据”,很多都是捏造的,但是捏造也要像模像样地捏造一下,他绝对不会轻易杀人。
徐达生了背疽,这一点,朱元璋知道,满朝文武也都知道。生了背疽的人,不能吃蒸鹅,这一点,朱元璋知道,满朝文武也都知道。既然如此,朱元璋为什么还要给徐达吃蒸鹅呢?这不明摆着想杀徐达吗?再说了,就算是吃蒸鹅,也未必就死。万一徐达没死,朱元璋不就白得了一个滥杀无辜的恶名吗?朱元璋会这么笨吗?
很显然,《龙兴慈记》里的说法,是非常不靠谱的。
而且,实际上,朱元璋不但没有杀徐达,反而还对徐达赞赏有加。从追封徐达为“王”,而且让他排位第一,就可以看出对他的赞赏。
(朱元璋剧照)
再说了,实际上朱元璋不可能把所有的功臣杀完,杀完了所有的功臣,谁来帮他打仗?谁来治理国家?朱元璋正确的做法,就是要在功臣中树立一个榜样,树立一根标杆,让大家跟着他学。这才是一个当权者正确的做法。
实际上,朱元璋就把徐达树立成了百官的标杆,徐达死后,他对徐达的追封,就可以看出他的想法。
朱元璋不但对徐达进行了追封,而且对徐达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我们来看看朱元璋是怎么高度评价徐达的:“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这一段话,非常玄妙。读懂了这段话,也就明白朱元璋为什么不杀徐达,以及朱元璋要求大臣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意思是说徐达接受命令就出去打仗,打完仗后就回来。这句话有点像废话,但其实并不是。朱元璋所要表达的,就是徐达很听话,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而且,徐达不贪慕兵权。一旦把仗打完了,他就会立刻回来,把兵权交出来。
(胡惟庸剧照)
“不矜不伐”,意思是说他不居功自傲,不觉得自己打了胜仗,就有好大的功劳。也就是说,你是功臣,你不要把自己当“功臣”看,你只能把自己当“臣”看,这样才是功臣正确的举动。
“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说的是不要有贪欲,不能。朱元璋对是最在乎的,大臣不能碰这根弦。
“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这意思有两点:一是“中正”,就是不结党,不要像胡惟庸那样拉帮结派。二是“昭明”,就是对皇帝心地要透明,要无私坦白。不要像李善长那样,暗中与胡惟庸勾勾搭搭,对皇帝藏着掖着。
大家看明白了吧?以上就是朱元璋对大臣们的要求,就是朱元璋给大臣们订立的一个标准。如果大臣们都能做到以上那些,那么,他就可以像对徐达那样,无论生前死后,都会给予极大的优待和赞赏。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