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一生被魔咒困扰,不能与自己的儿子见面,若敢见面定必死无疑
明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是朝野公认的皇储,却没有当过一天的太子。他有皇储之实,却没有皇储之名。当然,名声只是次要的,有实权才是真的。但是,我们不明白为何他的父皇不愿意给他这个名分?甚至,直到他登基的前一天,还是挂着亲王的头衔。这个皇储就是后来的隆庆皇帝:朱载垕。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尴尬的局面呢?
原来,是他的父皇嘉靖皇帝心中有一个让他害怕的魔咒——二龙不相见。
那么,什么是“二龙不相见”呢?
这个词语的发明人,是明朝有名的方士陶仲文。他的本名叫曲真,是邵元节的朋友,而邵元节则是嘉靖皇帝最信任的义士。有一次,皇帝要去给父皇的陵墓上香,召邵元节一同前往。邵元节有事走不开,于是,推荐了陶仲文。由此,陶仲文就有机会面见圣上了。
陶仲文陪同嘉靖皇帝前去上香,这期间,他做出了一个预测:今天必然有火光之灾。当时嘉靖皇帝还是半信半疑,没有完全认可这个说法,可是,当晚在宫里就发生了火灾。陶仲文仿佛有预测未来的能力,提前说出了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嘉靖皇帝非常佩服他,于是,给他封了一个“寻封神霄保国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的称号。后来,陶仲文还进宫当差,做了礼部尚书。
嘉靖皇帝这么赏赐陶仲文,陶仲文也尽力回报他,陶仲文卖力的帮他算前程、算朝廷的命运。嘉靖十三年,皇长子朱载基出生了。可是,仅仅过去两个月,这个婴儿就病逝了。身为父亲的嘉靖皇帝自然伤心欲绝。这时,陶仲文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那一句:“二龙不相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嘉靖皇帝是真龙,而太子是潜龙,这两条龙最好不要见面,否则双方都会受到影响。
其实,皇帝当的再好,在嘉靖心里仍然有一个痛点,那就是:他做了足足十年皇帝,后宫妃子这么多,竟然没有生下一男半女,这是十分不正常的现象。在古代社会,男女大多早婚,十四五岁就生育后代,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嘉靖帝到了25岁,都还没有让一个女人怀孕,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子女宫(子女宫,相学术语,表示子女之有无、多少、良否)”不好。
学过八字、紫微斗数的人都知道,像嘉靖帝这种情况,子女宫肯定是比较差的,因为,他有那么多的女人,结果十多年了才生下一个儿子,那当然是子女宫存在煞星、化忌等等与刑克有关的组合。解决这种刑克的方法,就是让他与子女分开,而且最好让他的子女认其他人为父亲、母亲。只不过,你让皇帝的儿子拜其他人为父亲,这是不行的,这简直是对皇帝的侮辱。
陶仲文也是算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跟嘉靖皇帝说了“二龙不相见”这样的话。
嘉靖皇帝听到方士陶仲文的这个研究成果感到非常惊讶,也顿时害怕了起来。嘉靖皇帝本来就非常迷信,从十五岁开始,他的身边就围绕着一堆的半仙、真人,他们和嘉靖皇帝一起幻想着祥瑞景象,讨论仙丹的炼制方法。这样迷信的皇帝自然不会质疑方士的推论,又过了两年,嘉靖皇帝相继有了朱载壑、朱载垕、朱载圳等皇子,他非常高兴,可是想到方士陶仲文的那句话,一时又变得消沉了。
嘉靖十三年的时候,长子朱载基确实是因为见面之后才夭折的,他不愿意见到这几个孩子又有什么意外,于是,选择不去见他们。这种行为确实非常冷酷,孩子从小就缺乏父爱,他们又怎么能够快乐成长呢?可是,嘉靖皇帝深信那个推论,又不得不遵守。朝堂之上,大臣们并不知道皇帝的顾虑,于是,纷纷请求嘉靖皇帝尽早确认太子人选,以保国家安定。嘉靖皇帝不愿理会这些奏请,只当做耳边风。
但是,时间一久,他也扛不住了。大臣们的奏折堆到他的文案上,已经堆了很高一摞了。没办法,他只能封较年长的儿子朱载壑为太子。但是,他还是没有过多去关心他们,也很少去见他们。随着太子朱载壑的长大,他到了读书的年纪了。可是,嘉靖皇帝却没有批准让太子进入学堂,一直拖着这个事情。大臣们也为此事奏请了很多次,就是没有一个结果。
如果,按照这个剧情发展,那么,将来的皇帝肯定是一个文盲皇帝,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个时候,嘉靖皇帝的母亲出面了,她找嘉靖皇帝谈了好多次,这才说服嘉靖皇帝,让太子出阁讲学。而这一年,太子朱载壑已经十四岁了。太子出阁讲学,作为父皇的嘉靖皇帝是必须出面,参加这个出阁讲学的仪式的。皇帝参加,必然会见到自己的孩子,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事实。
之前之所以不愿意批准太子出阁讲学,就是怕“二龙相见”!现在没办法,也只能相见了。可是,就在仪式结束后,太子就病倒了,没多久就过世了,这次,魔咒又应验了!嘉靖皇帝非常痛苦,现在他想通了,无论如何都不会再见自己的皇子,严格遵守“二龙不相见”的规定,对皇子的事也绝不关心。皇子们上学、结婚等大事,他都不再理会,能拖就拖。
不但如此,就算皇子们想见父皇也是见不到的,就算见到了嘉靖皇帝也不愿意跟他们多说话,直接将头转向另一边,这样的父亲在孩子心里的留下多大的阴影呀。嘉靖皇帝死守着这个魔咒,没有告诉任何人,并将这个魔咒带进了黄土。1566年,嘉靖皇帝驾崩了,此时的朱载垕还是亲王,因为是所有皇子中最年长,所以,他是第一继承人。
这一年的十二月,朱载垕登基了,也为“二龙不相见”这个魔咒画上了句号。
参考资料:
【张廷玉《明史》本纪第十七至十八:《世宗本纪》、《明实录·世宗肃皇帝实录》】
地处佳境,风景秀丽,嘉靖皇帝出生发迹处,湖北省钟祥市兴王宫
兴王宫,又称兴王府,位于湖北省钟祥市王府大道南端东侧,即今钟祥二中所在地。始建于弘治之年(1488年),后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皇帝南巡承天府,对殿宫进行了扩建。兴王府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兴献王的藩府,也是嘉靖皇帝出生发迹处。1992年12月,兴王府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王宫。坐北向南,地处佳境,风景秀丽。四周环以红色围墙,院内旧有卿云宫、龙飞殿、隆庆殿,均已毁。现留有嘉靖皇帝出生的后宫凤翔宫一座,单檐硬山顶,面阔6间(22.4米)、进深3间(12.4米),为砖木结构。宫前有一圆形荷花池,池上有一石孔桥,长13.6米,宽2.3米,池壁周围有出水石雕龙头6个。此外,还存云龙丹墀2块,故宫后宰门石门框1座。
龙飞殿,即旧承运殿,七间,歇山转角,吻兽则系以镀金铜索,檐钉则贯以镀金铜帽。下则白玉石须弥宝座,龙柱雕栏,柱下皆为小龙头,四隅各为大龙头。前为丹陛,陛级皆以白玉石为之。中则金龙五彩,燕尾天花,碾玉点金。枋梁斗科,青碧橼桷,丹漆柱栋。壁以黄泥,铺以方甓,外则朱漆。菱花大隔五间,小隔二间。钉环梭叶皆龙凤镀金,周回檐拱蒙以铜罘罳。陛中为白玉石升降龙文御道。殿内陈设:金雕九龙宝座一座,朱红五彩祥云贴金金梁一根,系以黄织金云龙纶丝绿边绒呢,朱红油竹龙帘一扇,沉香色书案一座,沉香色宝案一座,各墩褥毯袱之盛以及阁宝卓(桌)、册宝卓、冠服卓、锦墩卓等诸器。殿后为穿殿五间,制视龙飞殿,稍简,其金龙藻彩雕画装饰并同。殿前为左右廊房各二间,又东西转角回廊各三十间。是为外朝之制。
殿南为龙飞门五间,即旧承运门。朱扉金钉,阶以白石。门外左为东顺门三间,右为西顺门三间,房各六间。又南为丽正门五间,即旧端礼门,门外左为鼓楼,右为钟楼,旁各廊三间。又南为重明门,即旧棂星门,左右门房各三间。二门制视龙飞门,稍简。以上俱属外朝。
龙飞殿之北为卿云宫,即旧前寝宫,五间。宫前为卿云门三间,左右直房各三间,门内东为曰升门,西为月恒门,各五间。宫后为穿殿七间。穿之北为凤翔宫,即旧后寝宫。宫前周回廊房共三十有六间。宫后为凤翔门三间,左右廊房共二十有四间。两宫制俱视凤翔宫龙飞殿,是为内宫之制。由凤翔门而北,东为关雎门,西为麟趾门。又北为弘载门,即旧广智门。其曰升、月恒之内为东两两夹道,内为六所,所各前厅三间,后厅五间,左右厢共六间。六所之外连房三座,各九间。浆糨房六间,净房三间。以上俱属内宫。
隆庆殿,即旧家庙,在龙飞殿之东北。正殿五间,左右厢各三间。炉一座,门三间。
神厨一所,即旧典膳所,正厨三间,穿堂三间,后厨五间,左右厢共六间,门二重。宰牲亭二座,各三间,左右厢共六间。
纯一殿,即旧书堂,在龙飞殿之东,乃献皇帝朱佑杬斋居之所。前后各五间,左右厢共十有二间,门三间。献皇帝别号纯一道人,岁时祷祀必致斋于此,诚敬纯一,遂以为名。
中正斋,在卿云门之西,为嘉靖帝作圣之居。正殿五间,左右厢各三间,门三间。
旧邸红墙周回计五百五十丈有二尺,四面各有直宿更铺。邸之四门,东曰春晖门,南曰丽正门,西曰秋朗门,北曰弘载门。邸之外其南曰重明门,前为御沟一道,中为御桥一座,三道白玉石龙凤雕栏,左右各平桥一座。桥南为三楼五脊坊一座,其上金书横匾,中之前曰时乘御天,北曰龙潜旧邸,南之左曰云行,右曰雨施;北之右曰圣作、左曰物睹。坊前碑亭二座,左为恩诏文碑,右为圣谕文碑。坊后东西各为坊一座,左曰从岵街,右曰阳春街。
山川坛、社稷坛俱在邸内之西南。山川坛,南向正堂三间,左右厢共六间,燎炉一座,门一座;社稷坛,北向正堂三间,左右厢共六间,坛一座,饼房六间,门一座。邸内环宫殿之侧,建有銮驾库、御马房、广充库、守备公署、典宝所、典膳所、典服所。銮驾库正房三间,左右厢共六间,门三间;御马房正房三间,后房五间,左右厢十四间;承奉司正堂五间,左右厢各三间,门三间,东西各住宅二所;典宝、典膳、典服所各正堂三间,后堂五间,左右厢门间,广充仓厅三间、仓房三连共二十有七间,门三间,广充库库房二座,每座五间,门二座。
重明门,兴王府南门,应即万历会典弘治八年王府文字中的“前门”,图中为五开间单檐歇山建筑,两边有“八字墙”。门前有由牌坊和墙围合的小广场。
丽正门,即王府规制中的端礼门,兴王府中轴线第二道门,图中为五开间单檐歇山建筑,两侧连墙,在《旧邸新图》中门东西侧有钟鼓楼,《兴府旧图》中无,钟鼓楼之制似也未见于其他明代王府,应是嘉靖时期增建。
守备府,《兴府旧图》标为“承奉司”,门三间,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后为东西并列的承奉歇房二所,每所正房、后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同万历会典弘治八年王府所记载的基本一致。
偏西一组标为“銮驾库”, 《兴府旧图》标为“仪仗库”,正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同万历会典弘治八年王府之记载。偏东处建筑可能是府志里所载的“御马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