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搬点东西算搬家么?什么是搬家,浅谈解析
搬家的定义这个问题想必绝大多数普通人都是答不上来的,我们常见的搬家都是一次搬完,那么每天搬点东西算搬家么?不同的人肯定能给出不同的答案,那到底谁有道理下文来浅谈解析一下。
搬家完成的标准是什么
先来看几个本人收集到最多的两个答案:1.东西搬完人住进去就算是搬家;2.在搬家风俗上完成就算搬家。同意观点1的朋友一定是务实主义,并不会讲究那么多,但是在中华大地搬家是一定要和风水起关系的一件事情,就拿最简单的搬家吉日来说,这一天不仅要考虑属相相冲,也要考虑方位相冲,最后也要考虑搬家吉时。其中的各种禁忌注意是非常多的。所以就本人而言是倾向后者的。
那每天搬点东西算搬家么
接下来本人主要从搬家风水上来进行一个分析,在搬家风俗上搬家是只要六件物品入宅了就算完成搬家了,就像是一个句号,打上了就算完了。你问哪六样?
1.米,将米倒入米桶,注意不能装满介于七分到九分之间,然后在米中藏入一个红包,需要注意的是红包里面一般放老式的铜钱,如果没有的可以用硬币进行代替。
2.水,一桶水,需要注意的是和第一点相同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并且水一定要是搬出地的水。
3.餐具,一般情况下是家里每个成员配一副,但是不能为单数。
4.床上用品,这个说法其实是比较广泛的,在以前一般就是枕头,内衣,内裤,以及枕头。现在宽松来讲床上用品即可,每人一套。
5.风扇,这里和水桶是相对应的,风生水起。
6.扫帚,这个没说的寓意的话就是除旧迎新。
但是这六样物品的入宅是非常有讲究的。首先就是对搬家吉时的选择,搬家吉时是精确到了一天的小时。
小结一下
就是在搬家的过程中不管你怎么搬,只要这六样东西没有搬入都不算完成搬家,所以就本文标题的这个问题而言,每天搬点东西算搬家么?其实你只要找到合适的搬家吉日,在搬家吉日将这六样物品搬入新居那就算完成了搬家。
搬重物有个“最佳姿势”!终于明白为什么腰疼的总是我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弯腰捡东西、俯身搬重物、拉拽行李箱后,腰部忽然酸痛难忍,甚至不敢扭动。
遇到这些情况,多半是你搬拿物品的姿势不对。《生命时报》邀请权威专家,告诉你搬、捡、拉重物的正确姿势。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 丁立祥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研究员 丁丽玲
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临床导师 苏俊龙
搬重物,紧贴胸;捡东西,先屈膝闪腰,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
如果腰椎骨骼受外来压力过大,如搬拿物品姿势不对,极易增加“闪腰”风险。搬拿东西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可搬运过重物体,切忌用力过猛。
搬重物如果要搬重物,建议拿起后让物体紧贴胸部,因为越近越省力,且不易摔倒。
捡东西如果地上有东西,直接弯腰拿起是很多人下意识的动作,然而弯腰时,力量的支点在薄弱的腰部,骨头脆弱的人就易闪腰。
捡东西最好采用双腿下蹲降低重心、背部挺直的取物方式,不仅可减少腰部压力,还能利用腿部力量,更安全省力。
拉行李很多人拉行李箱时,手臂离躯干很远。这样会增加上肢负荷,易造成肌肉劳损。手臂过度后伸,拉紧肱二头肌,长时间可致肌肉及筋腱发炎。
拉行李箱应手臂尽量紧贴身体,减少肱二头肌的负荷;手柄高度要合适,以手臂垂直后,刚好能紧握手柄为佳;平稳起步,以免拉伤肌肉。
经常闪腰,练3个动作在古代导引术中,保健腰脊的方法多与模仿动物有关。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爬行动物的生理优势,来弥补直立行走带来的缺憾。
狼距是形容狼蹲坐时的样子。南北朝医药家陶弘景编撰的《养性延命录》中记载“狼距鸱顾”,即在跪卧的状态下,增加了转头摆尾的动作。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研究员丁丽玲表示,狼距早晚都可以做。早晨练习时幅度宜小些,为了让腰椎有个适应过程;晚上练习时幅度可以大一些,目的是充分锻炼腰椎。
狼距的做法主要有3个动作:
弓腰塌腰
两腿屈膝跪在床上,双手支撑,躯干与床面平行;低头含胸,腰背像拱桥一样拱起,同时缓缓吸气;抬头翘臀,塌腰塌背,此时躯干如吊桥,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状态,同时徐徐呼气。转头摆臀
头和臀相向运动,也就是头向左后方转时,臀部向左前方摆,有头尾相接的感觉;顺势塌腰撅臀,让脊柱形成侧弓形,眼睛看臀部的上方。做完左侧后身体转正,再做右侧。头和臀侧摆时要配合缓缓呼气,以加大转动的幅度,待身体转正时徐徐吸气。向后蹬伸
身体恢复跪撑状态,腰背放松。向斜后上方蹬伸左腿,脚尖绷直,然后收回,连续做3次;再换右腿,蹬伸3次。做完后,左右微微晃动臀部,然后起身。练习时,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牵拉,都要让身体尽量拉伸到极限,然后略停2秒钟。做躯干的牵拉时,要注意配合呼吸,才能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比如,身体拉伸到极限时尽量呼气,身体恢复到正常时配合吸气;向后蹬伸腿部时,锻炼的是腰部的竖脊肌,这是人体最长的一条肌肉。
由于肌肉越长越不容易锻炼,因此要尽量蹬伸到后上方最大限度,随着练习,逐渐增加蹬伸的次数。
本报实习记者张宇编辑整理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