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至3点是什么时辰(凌晨1点至3点是什么时辰属什么生肖)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可究竟什么是梦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约有1/10至1/8的时间在做梦。人人都会做梦,但是有5‰的人一生中从未做过梦,所以他们要问什么是梦。

究竟什么是梦?从有关资料来看,人们意见不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这样一些观点:

(1)梦是睡眠中的一种感觉。

(2)梦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继续。

(3)梦是睡眠时局部大脑物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表象活动。

(4)梦是入睡后脑中出现的一种物理现象。

(5)梦是入睡后脑中出现的表象活动。梦是现实的反映,预见的来源,祛病的灵性感觉。

(6)梦是受躯体内外刺激引起的发生在睡眠中而又不易为自我控制的一种心神与灵感活动。

……

多数人认为,梦是人在睡眠时,由于局部大脑组织(大脑皮层)尚未完全停止兴奋活动,从而引起的一种头脑中的表象活动。一个人梦境中的内容,和他在清醒时候的意识中留存的生活印象有关。但是到了梦中,生活印象常常变得错乱不清。所以,梦的内容一般总是呈现着混乱和虚幻的状态,以想象或虚幻的形式表现出来。

梦的奥秘无穷,探索梦的奥秘是当代生命科学前沿阵地研究领域之一。时代的进步与科学的研究为今天的人们解释梦境打开了一扇天窗,原来梦是高级动物与中级动物们大脑的潜意识的表露,更是人类情感意象、欲求渴望等内心活动的特殊表现形式。遵循中医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心理学规律,运用新医学的科学原理,我们就可以轻松简明地找到梦境与梦象的成因与规律,解梦、释梦、调梦、治病就可以找到关键的依据。

现代医学认为,梦是在大脑普遍抑制的背景上所出现的兴奋活动。梦是生理与心理的综合反映,是大脑部分高级神经活动在睡眠状态下的持续,梦的产生显示大脑的某些细胞还在工作。

中医对梦机制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认为梦境的形成与脏腑的阴阳偏盛及脏气的盛衰有关,如《素问·方盛衰论》指出产生梦的机理皆因“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灵枢·淫邪发梦》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焫,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并认为梦与魂魄的安舍有一定关系。正常时,魂是依附于神的,如《灵枢·本神》说:“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论述了魂魄与神的关系,如神不守舍,则魂魄飞扬。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因此,梦与心、肝、肺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此外,与胆也有关联,因胆主决断,胆虚不能决断致魂魄不定而成梦。

梦与喜、怒、悲、思、恐五志亦有一定的关系。因心志喜、肺志悲、肝志怒、肾志恐、脾志思,所以《灵枢·淫邪发梦》说:“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表明了梦与五脏的关系。总之,梦与五脏,尤其与心、肝、胆的关系比较密切,这是因为梦的主要原因是神不守舍、魂魄离位之故。此外,梦与心肾不交密切相关,梦为心肾不交的四大症状之一。正常时,心肾水火既济、坎离交泰,如心肾阴阳失调,可导致心肾失交、水火不济,则易出现多梦。另外,脾主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与脾也有关联。

对异常梦的产生机制,《黄帝内经》除强调脏腑的虚实盛衰等内源性因素外,还重视外邪所致的因素。如《灵枢·淫邪发梦》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灵枢·淫邪发梦》也说:“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肠,则梦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窌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节拜起。客于膀胱,则梦溲便。”提出了梦的发生不仅与内脏的虚实密切相关,而且与外邪的客入也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因为人体脏气内虚,则外邪易入,使魂魄不舍而发梦之故。中医最早的病机专论《诸病源候论》也指出病理性梦的产生是在脏腑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外邪客入所致。

对梦的产生机制,现代医学认为: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过程。睡眠究竟是皮质抑制过程的扩散,还是特定的神经结构引起?巴甫洛夫氏提出睡眠是内抑制在全大脑皮质的扩散,并波及皮质下中枢的结果。现在有人认为,内抑制是通过皮质-网状结构系统抑制了网状结构的功能。近年来实验证明,异相睡眠是由于蓝斑核的活动而出现的,说明异相睡眠与脑桥背部,特别是蓝斑部分的神经化学因素有关。异相睡眠的缺乏,可导致某些化学因素的堆积。目前认为中枢内存在着产生睡眠的中枢,在脑干尾端存在能引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

正常人的睡眠分为正相睡眠和异相睡眠两期,正相睡眠时期历时80~120分钟,异相睡眠时期20~30分钟,每晚交替4~5次。梦产生于催眠相时期,和异相睡眠有关。睡眠的时相分为慢波睡眠及异相睡眠,慢波睡眠对促进生长、促进体力恢复是有利的。异相睡眠期间,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对促进精力的恢复有利。

梦是大脑部分高级神经活动在睡眠状态下的持续,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两大类。生理性梦包括幻想梦、再现梦及灵感梦,为昼日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的痕迹重现,也包括心理的感传或受了外界的刺激所致,一般为良性梦,可起到心理平衡、心理疏泄及心理预测等作用。病理性梦的产生则多为内源性,往往来源于体内潜伏性病灶产生的信息,多为噩梦。因此,梦具有反映疾病的物质基础。

现代医学认为,异常梦的发生机制是机体潜隐性病灶的病理信息在睡眠状态下对大脑反映的持续。睡眠状态下病灶发出的病理信息,比在觉醒状态下容易引起大脑的敏觉。为什么梦能对疾病进行预报?有人认为因为入眠以后,机体基本处于休息状态,传到大脑的兴奋信息大大减少,大脑的兴奋波也基本平息。因此,对疾病早期的微弱刺激始能敏锐感觉,大脑皮层处理完白昼的繁多信息后,方能对这静中的细小反应产生应激,这就是梦能预报潜病的道理。21世纪邓恩所著的《时间试验》一书中提出了一种理论,认为时间有相互垂直的多维分支,任何人的知觉不仅可以接触到现在,也可以同样方便地接触过去和未来,因此产生预言性的梦是可以信赖的。可见,异常梦境是有预兆疾病的可能性的。

梦在人们的睡眠中占据了大约1/8的时间。假若享年为70岁的话,做梦的时间至少要有3年之久。这么长的做梦时间,看似是一个时间上的浪费,事实上做梦是健康人体的生理需要,能起到不少的积极作用。

1.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和加强。几乎所有的人在熟睡时都会有梦境出现。做梦能使脑的内部产生极为活跃的化学反应,使脑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和更新达到高峰,而迅速流过的血液则带来氧气和养料,并把废物运走,为来日投入新的活动打下基础。可见,梦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和加强。

2.能给人带来愉快的回忆。脑中的一部分细胞在醒时不起作用,但当入睡时,这些细胞反而活跃,于是形成了梦。梦能给人带来愉快的回忆,锻炼脑的功能,适当做梦还可延年益寿。做甜蜜的美梦,常给人带来愉快、舒适和轻松等美好的感受,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活动增加,这有助于消化和身心健康。对稳定人们的情绪、促进和提高人的智慧活动能力、萌发灵感和创造性思维等都有所助益。

3.能传递疾病的早期信号。有些疾病在没发生之前,常常预先以做梦的形式表现出来,尤其是做噩梦。噩梦能使人不愉快,还会干扰睡眠,影响大脑的功能活动,也往往是癌症和其他一些疾病的早期信号。尤其是经常反复地做一些内容大致相同的噩梦,则可能是明显的疾病迹象。

4.有梦睡眠可延长寿命。近代研究表明,婴幼儿在每天长时间的睡眠中,有50%左右的时间是在做梦。这些梦的内容是什么,至今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老年人的有梦睡眠却大大减少,每晚不过1小时左右。若能设法增加有梦睡眠时间,便可延长寿命。

5.有助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弗洛伊德说:“梦境不仅具有复制的功能,而且具有创新的功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睡梦中清楚地看到了元素周期表,使各种元素得以按最佳方式排列。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冥思苦想苯的结构,有一天在梦中想到了,从而为芳香族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科学研究表明,有梦的快动眼睡眠有益于记忆,能阻止大脑对新知识的遗忘,有助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6.有助于稳定人们的精神状态。有人做过剥夺有梦睡眠试验,在有梦睡眠时把受试者唤醒,然后再让他睡;于是,他又经过无梦睡眠阶段进而转入有梦阶段;此时再将他唤醒,这样就又剥夺了他的有梦睡眠。这样长久下去,他就会出现精神失常,甚至神经错乱。可见,有梦睡眠有助于稳定人们的精神状态。

7.有预感作用。经常听到有人说,夜里做了个好梦,今天有好事。也有人说做了个不好的梦,今天要特别注意,事先心中有数。有的梦还真兑现了。

梦是在睡觉时发生的。但是,人们往往把没有梦的睡眠当成是好的睡眠,认为做梦会搅乱睡眠的质量。其实恰恰相反,做梦有时候可以起到“保护”睡眠的作用。

总纲领

天体运转神秘宫,银河奥秘在其中。

北斗指挥定律程,日月同辉太空明。

地有三宝水火风,天有氤氲育生灵。

人是宇宙一分子,梦想原由生物钟。

养护三宝气血灵,顺应时钟长寿星。

大自然奥秘无穷,神奇无限。天体中日月星辰有定律的运转,非常和谐,从未紊乱,因为北斗星掌控着天体群星运转的枢纽。

月亮绕地球转一圈是30天,称朔月和望月,朔望月分为四个期(上弦、下弦、朔、望)。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称为太阳年,太阳年分为12个月,精确时长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地球自身转一圈为1天,1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1个时辰为2小时。地球自身有十二道地脉,总枢纽是昆仑山。古代医学家把人体脏象分为十二官,主管着十二条经脉,总主管是心脏,中医学称“心者君主之官”。人体大脑支配十二对神经。人体十二经脉与十二对神经一源二歧,也可以比喻为兄弟单位,它们的任务是调解与畅通气、血、精、津液的运行。还有我们常说的银河星球十二星座……此外,太阳系有代表性的五大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个方位东西南北中,人体脏象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也都可以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代指。由此可见,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故有“天地人一体同春”之说。

最有意思的是“日”字和“月”字,放在一起是个“明”字。这是让学习中医学的人能明白人与日、月,与大自然规律的关系;明白人体发病的病因(三因)和病机十九条;明白诊病要重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明白人体的器官为什么大都带“月”字,如脏、腑、脉、骨、脾、胃、肺、肝、肾、膀胱、髓、脑、胳、腿、肘、腕、肢、胫、腰、背、腺……明白为什么月经,也称月水、月信等。这些都说明人的生物钟与日、月的磁场密切相关,这也是“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

如果一个人能明白天、地、人之间的关系,顺应大自然,有梦想,有正念,才能开发正能量,拥有不可想象的超常创新力。医务界与功夫界人士,如果梦想当一名“明”医生,必须明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在临床应用时,诊断疾病要想到病人发病的季节、月份、日期、时辰,其次要审察病人体质、体型、年龄、病因、病机,通过明确审证后再合理合法地实施理法方药。我对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当名医要做明医”,明天文,懂地理,明确人体脏腑,气血和谐,以法统方,以方守法。“相体裁衣才是明医生治病的真谛。”

关于“生物钟”,这是属于人与自然关系范畴的一个新名词。生物钟学对现代人学习医学知识有帮助,可以更好地理解记忆。对于爱好养生的人员也是如此。很多心理病、精神病、躯体病、生理病等多是生物钟紊乱所致,特别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心脑血管系统紊乱,可引发罕见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无名病。

比如说,自己感觉有病,全身各系统各部位时常难受、感觉不适、痛苦难耐,或头、身、肢体、腰、腿痛,或心悸、头晕、失眠、多梦、梦游,或做的梦全是不高兴的梦等。但是去医院体检,根本找不到病因,医生束手无策。病人自己悲伤难受,家人也受累。这类病就是无名病,或叫罕见病,也叫隐私病,只有病人知道自己的病痛。严重者都不想活下去了,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受。去医院看,医生也只能说,可能是自闭症、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症、精神紊乱症、抑郁症、顽固性失眠、心理障碍性并发症等。即使用药,也仅限于镇静止痛安眠等药物,治标而已。

实际上,这类病都是生物钟在作怪。此类病未病之前就有梦先兆,也就是未发生病理症状之前,已有梦幻连连的梦先兆信号传递出来。如果能明白做梦的原理,追踪隐病与潜病的病因、病根,提前调理,是有办法治愈的。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未病先防”“有备无患”“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防控工作。

地球约在45亿年前形成,约7亿年后首次出现了生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已经有能力从分子水平上去解读生命现象的规律和生物体内部信号传递的机理,并对各类活动规律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与时间打交道。就生物个体的感受而言,所谓时间是指生物从降临到这个大千世界开始一直到死亡为止,即从生到死、绝不间断、也绝不可能逆流、按一定的方式不断进行的流程。

从单细胞生物的单纯活动到人类复杂的生命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有以秒为单位的高频节律,也有以年为单位的低频节律。

生物体内的各类节律,就是“生物时钟”,即“生物钟”,它们一旦出现紊乱或失调,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把紊乱了的时钟重新调整回来。由此可见,生物体内的时钟,对机体正常机能的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已有许多证据证明,生物体内具有产生和控制生物节律的机制,能感知、测定和“预知”时间,产生节律振荡信号,从而调节机体各种生物功能和周期性活动,使之按一定时间程序有节律性地进行。这种机制的作用类似于时钟,因而又称为生物钟,围绕生物钟的机制及其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和阐述的学说,则称为生物钟学说,或时间生物学。

生物钟学说认为,生物钟的核心,是一组能自律地产生振荡信号的结构。它主要在脑内,亦称为振荡器。其中具有主导作用的是起搏点。生物钟学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研究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展。

生物钟也叫生物节律、生物韵律,指的是生物体随时间作用发生周期性变化,包括生理、行为及形态结构等现象。生物的生命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又是奇妙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演奏着迷人的“生物节律交响乐”。科学家发现,生物钟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从单细胞生物到哺乳动物的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人体而言,已发现一百多种。比如饥饿感,常人经常每天都体验到一两次。即使没有手表等计时工具,你的肚子也能告知你现在的大致时间。这种“腹部时钟”也是生物钟的一类,因为它会通知你从前次进食后的经过时间。与“饥饿感”类似,睡眠每天都要有。而且,人们在早上某个时间就觉醒。

人体内受各类生物钟调控的生命现象比比皆是,可以说整个人类都是按一定的周期进行作息。其他我们感觉不到的或很少能感受到的生理指标,如体温、血压、脉搏;人的体力、情绪、智力和妇女的月经周期;体内的信号,如脑电波、心电波、经络电位、体电磁场的变化等,都会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周期性变化。

一切生物体的节律都与地球和它的卫星——月亮的节律密切联系。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产生了海水的落潮和涨潮。地球的自转使我们有了白天和黑夜、光明和黑暗。

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的公转使我们有了春、夏、秋、冬四季。人们已经根据地球运动,为植物、动物和人类的节律命名,一切生物都是依地球的运动来安排它们的生物钟的。

1.昼夜节律,以大约24小时为一周期的节律,也称日周节律。人类的睡眠、觉醒、体温、血压、脉搏等生理现象的周期也都属于这种昼夜节律,它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生物钟。

2.次昼夜节律,是在一段时间里的节律。它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的睡眠中,周期90分钟左右,也存在于白天人们的情绪或精力的变化中。

3.月节律,以大约一个月为一周期的节律。妇女的月经周期是其典型代表,与繁育子孙后代息息相关。

昼夜节律是机体内部固有的自发地摆动所产生的内因性节律。它能够被呈周期性变化的环境因素同步化,在维持生物体机能恒定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具备昼夜节律的摆动、环境周期的同步化和生物体机能的节律传递这三种机能于一体的装备称为生物钟,也就是构成生物钟的三要素。

钟摆系统是产生机体自发性摆动的内固性节律的关键因素。

人力系统是利用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线、食物刺激,对内部钟摆系统实施调节作用。

出力系统是生物钟调控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在行为、各种生理机能等方面。

人体生物钟能传递季节变化信息。测试证明,冬天早晨人体内会大量分泌加深睡眠的褪黑激素。这说明,生物钟本身周期并不变,但在不同的季节,它能使人们有不同的行动规律。

由于生物钟与日光照射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人们推测生物钟与大脑和视神经有关。大量的研究发现,尽管因动物的种类不同,其生物钟的位置会有所差异,然而生物钟的中心基本上位于脑内。

哺乳动物的主要生物钟位于脑内视床下部的一个直径仅有1~2毫米、称为视交叉上核(SCN)的神经细胞核团中,即我们身体的“总时钟”所在地。破坏或切除这一部分,机体的生物钟就会完全消失。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钟遍布于全身的神经网络和器官组织。还发现人的膝后也有“生物钟”,如果用强光照射膝盖后方部位,就能影响人体的作息规律,调整时差反应。

研究人员让人按平时的作息时间起床或比平时早2小时起床,然后24小时测定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变化规律。糖皮质激素是肾上腺所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在血中浓度一般是在起床前1小时开始上升。实验结果显示,得到提前2小时起床指令的人,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也会非常奇妙地相应提前2小时开始上升,这或许与“明天我要早起”的意志有关。这种睡眠意志在睡眠期间发挥作用,再加上使用自己的生物钟,开始推测“现在何时”,并为早起做好准备。

生物钟的英语表示为Circadian Clock。Circadian这个词源自拉丁文,字根circa是大约、大略的意思,dian则代表一天。人在完全排除外部影响的环境下生活时,不论年龄大小,生物钟的日周期非常接近24小时,而且个体间的差异也就在30分钟以内。

人体内部固有的生物钟并非以24小时为一个运转周期,而是略大于24小时。因此,就产生了内部生物钟与外部的24小时日周期(外部时钟)不一致的现象。如果没有因素能将其调整到与外部时钟同步,生物也就无法适应环境而遭到淘汰。在各种环境调节因素中,光线对生物钟周期的影响是最大的。

光线对生物钟的调节是使其前移还是后退呢?这主要取决于接受光照的时间(时刻)。如果在从早晨(或后半夜)到上午的时间段内接受光照就具有使生物钟的相位(时针)前移的效果。体内生物钟的前移能够产生与使外部时钟变慢的同样的效果。假设当生物钟与外部时钟处于完全一致时,譬如,生物钟早晨7时,外部时钟早晨7时,接受10分钟的强光(太阳光)照射,就能使生物钟前进1个小时,即生物钟的指针指向8时10分,而此时外部时钟仅走了10分钟,即7时10分。对于生物钟来说,这意味着仅仅10分钟就起到了1小时10分钟的作用,这也许是我们起床后很快就能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所在。

但是,如果在从傍晚到前半夜这一时间段内接受光照,与前述相反,光照使得生物钟的相位(时针)发生后退。如由于上午光照的1小时调速作用,当外部时钟还处于傍晚5时时,生物钟就已走到6时。这时,若给予1小时的光照,生物钟就会走慢30分钟,即生物钟的时间是6时30分,而此时外部时钟不折不扣走了1小时到了6时。就这样,生物钟与外部时钟的相位渐渐趋向同步。

由上可见,生物钟在上午走得快,下午走得慢。这或许与大家的实际体验(饥饿感)比较吻合。如你早上7时左右吃早饭,到11~12时的时候,胃就会变空,告知该吃午饭了,期间仅经过4~5个小时。

此后,到傍晚6~7时吃晚饭的时候,虽然已经经过了漫长的7~8小时,期间也不会有特别的饥饿感。与此类似的是,大家会感到上午的时间过得快,一眨眼就到了中午;而下午则过得较慢,等啊等啊还不到下班或放学的时候。

按照时间生物类型,可以把人的生物钟大致分为三类:昼型、夜型、中间型。

昼型表现为凌晨和清晨体力充沛,精神焕发,记忆力、理解力最为出色。如数学家陈景润、作家姚雪垠都习惯在凌晨两三点钟投入工作,效率很高。

夜型是一到夜晚脑细胞就特别兴奋,精力高度集中。如法国作家福楼拜就习惯整夜写作,久而久之,他家彻夜不熄的灯光竟成为塞纳河上船工的航标灯了。

中间型介于前两者之间,清晨和上午学习工作效果特别好。如诗人艾青,在这两个时段,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在测定各个类型的生理指标如体温的昼夜节律时,发现他们的体温变化与行为比较一致,即昼型人比夜型人提前出现生理指标的高峰值。生物类型不同,在时差的适应能力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有一些健康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终日劳作,没有什么病。但是有一天,儿女孝顺,让他休息“享清福”,结果不是周身不舒服,就是一病不起。有的刚退休的老人,身体状况反而不如上班的时候。有调查显示,在一家老人保健康复中心里,好几个九旬老人在家的时候身体状况、精神状态都很正常,儿女送他们到康复中心是想让他们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但结果,这几个老人都是不到半月就“无疾”而终。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年轻人或白领阶层中。如长假“恶补”睡眠反而会觉得越睡越累。以上这些影响健康的现象,其实都是与身体的生物钟突然改变有关。

人的生命过程既复杂又奇妙,其大部分重要的生命现象都是受到自身生物钟的调节。科学家发现,保证生物钟的“准点”是健康的根本条件,生物钟“错点”,则是易疲、易病和早衰的总根源。有的人生物钟几十年都是相对稳定的,他的健康状况是良好的,而生物钟表一旦被打破,或较长时间处于紊乱状态,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适或疾病,有的甚至危及生命。最近有医学家预言:一种被称作生活方式疾病的新病因,将成为导致人们死亡的头号杀手。

生物钟紊乱最直接的就是导致睡眠紊乱,这个很好理解,所以要顺应生物钟。如果我们每天准时起床,定时去迎接每天早晨的阳光,那么生物钟就会准时运转。研究表明,影响生物钟运行的因素之一是体温。人的体温波动对生物钟的节律有非常大的影响。人的体温下降就容易引起睡意,这是利用体温调整生物钟的有效方法。如果体温调整失控,就会引起睡眠生物钟发生紊乱。

顺应生物钟,获得良好的睡眠,可以有以下好处:

1.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2.保护大脑,恢复精力。

3.增强免疫力,康复机体。

4.促进生长发育。

5.延缓衰老,促进长寿。

6.保护人的心理健康。

7.有利于皮肤美容。

正常人的血压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即血压白昼升高,夜间下降。超过机体的调节范围时,就会出现高血压症状。人们一直以为,高血压是老年人的“专利”病,而近些年高血压发病率在中年甚至青年或儿童中开始呈现强劲增势。造成高血压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因素。但是,现代人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节律的破坏,生物钟的紊乱,是导致高血压发病率上升,特别是在中青年人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成为现代生活习惯病之一。

1.心脏病最容易在清晨发作的原因,是清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激素的分泌昼夜节律),使得血压上升(血压的昼夜节律),心率较快,心脏工作负担加重。劳力型心绞痛及其他缺血性心脏病发病,多在醒后4小时内。

2.脑卒中是老年人的高发疾病,而且致残率比较高,发病后容易造成偏瘫、失语,生活不能自理。更为遗憾的是,老年人一旦到了这种状态,现代医学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能够让患者恢复原状。因此,对于这种疾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很好地预防。脑卒中绝大部分是脑梗死引起的。脑梗死的发病有时间的规律性,是已经被科学所证实的,其发病的诱因是受到生物钟控制的。患脑梗死的病人,一般发病是在下半夜。

3.胃溃疡病人,一般在半夜容易胃痛,这与胃酸的分泌周期有关。

4.冠心病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一般都在下午和午夜。

5.过敏性鼻炎的症状,起床时比中午重。

6.哮喘在睡眠时发作的危险,比白天活动时大100倍。

7.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晨间醒来时最为严重。

8.骨关节炎的症状,从中午到下午较为显著。

9.偏头痛发作或加剧,常见于晨间醒来时。

总之,长期的生物钟紊乱,是诱发各类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保持好的身材或许是每个人特别是女性的一大愿望。难道这也与生物钟有关吗?最近研究人员发现,人不沐浴早上的阳光便容易发胖。养成早上晒太阳的习惯,调整自己生物钟的“钟点”,有助于保持苗条的身材。另外,晚上吃夜宵会促使“BMA-LI”蛋白质增加,容易使身体发胖。

在不同的时间,身体对同一种药物的吸收、发生效应及排泄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种现象,称为时间药理学。

生物钟效应在医学上得到广泛应用。在人体生物节律被得到广泛认识的今天,利用生物钟规律提高医疗效果的例证很多。

一位医生头脑里有了生物钟学,会发现同样一剂降低高血压的药,在晚上6点服和半夜服,要远比其他时间有效。同样,对癌症病人做化疗与放射疗法,也有最佳时间与最差时间的区别。从对一些患了白血病(血癌的一个类型)的老鼠身上试验得知,在采用同一种化学药物的条件下,它们是被治愈或者致死,关键在于给药时间。同样一剂药,在早上2点给药,96%的老鼠死去;在早上8点或者下午5点给药,仅有4%的老鼠死去。对用化学疗法或放射疗法的癌症病人来说,掌握了特定时间,就可能意味着疗效得到改善。研究人员发现,对宫颈癌患者在午夜与凌晨之间给予三种细胞毒抗癌药,结果疗效是一般疗效的2~3倍,2/3的病人肿瘤比原来缩小了一半,而按常规方法给药,只有1/4的人能获得同样的结果。

总结上述,我们认为老年人要对几十年形成的生物钟保养好,不要轻易改变它,免得引起生物钟紊乱而影响身心健康。孝顺的儿女们,也不要轻易让老人迁就你们的“孝心”。

认识生物钟、掌握生物钟、顺应生物钟,对维护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帮助的。所谓顺应生物钟,即人的一切活动要与生物钟的运转“合拍”和“同步”。

众所周知,大脑皮质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最高调节器官,它的基本活动方式便是条件反射。人们长期定时地从事某项活动,便会建立良性的条件反射,生理学上称为“动力定型”。它一旦形成,便会使身体各组织器官都高度规律化和自动化,在生活中便有预见性和适应性。这对保证健康和提高活动效率十分重要。

例如,按时工作、按时起居习惯的养成,可保证全天精力充沛,不易生病。定时进餐的习惯,使消化腺到时候便会自动分泌。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学习和钻研某一内容,日子久了,效率特别高,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高潮期”或“记忆高潮期”。甚至每天定时洗漱、洗澡等,都可形成“动力定型”,从而使生物钟“准点”。

然而,身处都市的人们,内容丰富的夜生活使人经常很晚睡觉,甚至通宵达旦而致生物钟紊乱,疲惫不堪。都市独有的各种室内外光线,亦破坏了人们正常睡眠所需的昏暗环境。生物钟的长期紊乱,容易引起多种疾病。现代都市人们更应充分认识到生物钟对自身保健的重要性,按生物钟规律办事。

生物体生活在不断变化着的外部环境中,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作用。这些外部环境的刺激因素(即信息或信号)有物理的,如光、声、电、热;有化学的,如酸、碱、盐及各种各样的大小化合物分子;有生物的,如细菌、病毒;有社会心理性的,如情绪波动、社会变革等。

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反应,是生物体生存和延续的必要本能。因此,生物体必须具有信息传递的本领,即从外界环境接受信息,并对接受的信息做出分析判断,最终给出相应的反应。

生命的最小功能单位是细胞。生命的维系及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根本条件,是细胞间以各种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机体的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排泄等生理功能,必须不断地进行着调节,以纠正内环境的过分变动。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是信息集成处理器,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分布全身,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所以周围神经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桥梁。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的构造是很特别的,由细胞体和从细胞体延伸出的长、短不等的突起组成。

2.神经冲动的传递

一个神经元有两个主要功能:将动作单位(神经冲动,即信号)沿着其轴索进行运送,以及将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至一个效应细胞并引发出相应的反应。效应细胞包括骨髓肌细胞、心肌细胞,以及由神经系统调节的各种外分泌与内分泌细胞。

1.内分泌系统概述

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松果体和胸腺。散布于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比较广泛,如消化道黏膜、心、肾、肺、皮肤、胎盘等部位,均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内分泌细胞。此外,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特别是在下丘脑存在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由内分泌或散在内分泌细胞分泌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此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随着内分泌研究的发展,关于激素传递方式的认识逐步深入。大多数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这种方式称为内分泌。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称为旁分泌。如果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而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称为自分泌。另外,下丘脑有许多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这类细胞既能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合成和释放激素,故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它们产生的激素称为神经激素。神经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借轴浆流动运送至末梢而释放,称为神经分泌。

激素的种类繁多,来源复杂,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两大类。含氮激素包括肽类和蛋白质激素,如下丘脑调节肽、神经垂体激素、腺垂体激素、胰岛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胃肠激素等,以及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此类激素一般为水溶性激素。而类固醇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分泌的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醇、雌激素、孕激素及雄激素等,此类激素一般为脂溶性激素。

2.激素的信息传递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一样,是机体的生物信息传递系统,但两者的信息传递形式不同。神经信息在神经纤维上传输时,以电信号为信息的携带者,在突触或神经的效应器接头外,电信号要转变为化学信号。而内分泌系统的信息,只是把化学的形式即依靠激素在细胞与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不论是哪种激素,它只能对靶细胞的生化过程起加强或减弱的作用,调节其功能性活动。例如,生长素促进生长发育,甲状腺激素增强代谢过程,胰岛素降低血糖等。

生物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传递生物信息以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下丘脑有许多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这类细胞在连接两个系统的功能发挥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下丘脑的一些神经元既能分泌激素(神经激素),具有内分泌细胞的作用,又保持典型神经细胞的功能。下丘脑与垂体一起组成下丘脑的垂体功能单位。现已发现下丘脑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等九类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达到腺垂体,调节腺垂体的内分泌活动。

甲状腺激素不但影响中枢系统的发育,对已分化成熟的神经系统活动也有作用。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敏疑虑,多愁善感,喜怒失常,烦躁不安,睡眠不好且多梦,肌肉震颤等。相反,甲状腺功能低下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出现记忆力减退,说话和行动迟缓,淡漠与终日思睡状态。

生物体通过如此复杂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相互协调,以维持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脱离不了气候环境的影响。气候环境包括很多要素作用于人体,这些气象因素可以通过下丘脑对人体的代谢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小结】

人生病多是生物钟在作怪,特别是上千种罕见病多与生物钟紊乱有关。许多人性急,精神紧张,或期望值过高,感觉时间在飞速流逝,因而更加着急。从外界钟表上看到的时间所产生的感觉,会引起内部“时钟”——生物钟的快走、增速,或慢走、减速。其引起的生物钟运转不正常,可导致心理疾病、躯体疾病、高血压、免疫功能衰退等。

对于感染和癌症敏感期,亦称“亚健康”期,体内发生报警信号,此信号就是病先兆,病先兆前期的信号又称“梦先兆”,也称“梦病兆”。

多久记录一次血糖?3个关键时间点告诉你!

作为一名长期糖尿病患者,准确地掌握自己的血糖水平对于疾病管理至关重要。在我的经验中,血糖记录是帮助我监测血糖控制的关键。

关于记录血糖,许多人可能会问:多久记录一次血糖才够准确呢?事实上,血糖波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记录血糖的频率应根据个人情况来定。根据我的经验,我发现记录血糖的3个关键时间点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信息。

餐前测量:在进餐前测量血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空腹血糖水平。这是测量血糖的重要时间点,因为血糖水平受到患者的饮食和药物影响较小。记录餐前血糖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的胰岛素分泌情况和胰岛素的需求量。如果餐前血糖偏高,可能需要调整饮食或是增加胰岛素剂量。餐后测量:在进餐后的1至2小时,测量血糖可以了解餐后血糖水平。这个时间点是血糖波动最大的时候,因为食物消化后会产生葡萄糖。记录餐后血糖可以帮助我们评估饮食选择的合理性,并发现可能引起血糖过高或过低的食物。如果餐后血糖控制不佳,可能需要调整饮食成分或分食更多次以维持血糖稳定。夜间测量:在睡前测量血糖,可以了解睡前和清晨的血糖水平。夜间血糖水平的控制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因为低血糖或高血糖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和次日的身体状况。记录夜间血糖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晚餐的饮食选择是否适宜,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晚上的胰岛素用量。

除了这三个关键时间点,还有其他特殊情况下也需要记录血糖。例如,当我们感到身体不适时,出现明显的疲劳或者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症状时,应该立即测量血糖并记录下来。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避免进一步的糖尿病并发症。

另外,我想在这里提醒大家一个好消息!最近,先锋鸟商城推出了一项免费领取无糖食品的活动!无糖食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如果我们选择无糖食品,减少糖分摄入,可以降低糖尿病风险。

在血糖记录的过程中,借助现代科技也能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我安装了一款血糖管理应用,方便记录和分析我的血糖数据,并生成趋势图表,帮助我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血糖变化。这样一来,我可以更好地与医生交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多久记录一次血糖,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饮食和药物使用,有利于糖尿病的管理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抓住先锋鸟商城免费领取无糖食品的机会,合理选择食品,调整饮食结构,共同抵抗糖尿病。记录血糖,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糖尿病,过上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

每日记录血糖血压数值就用先锋鸟控糖app!

早饭几点吃最好?最晚不超过这个时间,很多人没达到

早餐啥子时候吃才算早餐?

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

有的人天还没亮就吃过了

有的人早饭就像午饭的前菜

可能很多人觉得

只要早上吃了就好

不管几点吃都无所谓

然而并非如此

今年就有人发现了吃早饭的黄金时间

快来看哈你有没有做到

专家些真的研究过了,答案是早上8点以前。

实在起不来,宽容点那也就到8点过,要是再晚就有点对不起你的身体了。

之所以是这个时间,肯定是有道理的:

今年6月份,刊发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篇针对10余万人的调查显示,早上8点前吃早饭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要比9点后吃早饭的人低59%。

这在生物学上也是能说通的,太晚吃早饭,空腹时间太长容易影响人体对血糖、血脂的正常调节,胰岛素反应变差,更易患上糖尿病。

另外,这项研究还发现晚饭时间也和糖尿病相关,太迟吃晚饭也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所以,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这项研究建议的两个吃饭时间:早饭在8点之前,晚饭在7点之前。

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尝试每天少食多餐,这项研究还发现,在保证全日总热量摄入不变的情况下,每日用餐次数与糖尿病发生率呈负相关。

可能引起消化系统疾病

大家应该都有切身体会,吃完一顿饭,最多五六个小时就饿了,这是因为食物在胃里最多6个小时就会被消化排空进入肠道。

而经过一晚上的消化,早上这种空腹的状态其实已经持续很久了,如果不吃早饭,胃酸和各种消化酶就会“抗议”,给胃粘膜造成压力,长此以往会影响胃肠道的分泌功能,造成胃溃疡等疾病。

有很多人出现反酸、消化不良,可能也跟早饭不规律有关系。

会增加患上口臭的风险

早上一起来,嘴巴通常都有股特别酸爽的味道,虽说刷牙可以帮助大家进行适当清理,但还是缺乏了很重要的一环——唾液。

口臭的出现跟挥发性硫化物有关系,这些硫化物来自各种嘴里的细菌和微生物,唾液能够针对它们起到很好的清洁作用。

而吃早饭能促进唾液分泌,可以减轻口臭的症状。

可能影响肾功能

蛋白尿是反映肾脏健康的重要指标,如果出现蛋白尿,可能说明你的肾功能出了问题。

对慢性肾病患者来说,蛋白尿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评定病情的依据。

而有一项随访调查显示,不吃早饭和晚饭吃太晚的人,出现蛋白尿的概率明显增高。

容易长胖

为啥子不吃早饭还容易长胖?因为这一顿不吃,并不会让你的体重有所减轻,但人体在经过长时间的饥饿之后,反而会增加中午的进食欲望,更容易吃得更多,暴饮暴食。

这些多吃的部分,才更容易让人长胖。

现在很多人为了保持体重,都非常抵触含碳水食物,但实际上,早饭还是吃一些碳水更好。

碳水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早饭中含有适量碳水,可以维持大脑思维能力及肌肉活动能力,让你白天工作学习更有精力。

另外,饿了一晚上之后,身体急需补充能量,而摄入碳水是补充能量最容易、最快速的方式。

所以早餐碳水该吃的还得吃,当然,其他营养物质一样不能少。

吃早饭可以尽量选择优质碳水和蛋白,碳水可以选择燕麦、玉米、全麦面包等,蛋白质当然是鸡蛋、牛奶为首选。

吃早饭并不难

只需要挤出一点点时间

稍微吃个便餐

就能让你一天都充满电

还能减少各类疾病的患病概率

何乐而不为呢?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吃早饭

来源:华西医生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20/1697186714331871.html
上一篇:专家解释娘家不能同房(娘家夫妻为什么不能同房)
下一篇:龙和马的生肖婚姻配吗(龙和马的生肖婚姻配吗 好吗)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