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红楼梦》:“蘅芜苑”中的香草文化浅析
我之所以喜欢蘅芜苑,是因为喜欢屈原的作品,喜欢屈原是从熟悉《九歌》开始的,其中尤熟且能背出的是《山鬼》一篇。
因此,当读至《红楼梦》第十七回,描写蘅芜苑的外部环境和景致的时候,我便能一眼看到出处。原文说:
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飖,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有的说是薜荔藤萝。贾政道:“薜荔藤萝不得如此异香。”宝玉道:“果然不是。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茝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䔲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清芷。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做什么藿蒳姜荨的,也有叫做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像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薜荔藤萝”、“杜若蘅芜”,这些都曾在《山鬼》中出现。即“被薜荔兮带女罗”、“被石兰兮带杜衡”、“山中人兮芳杜若”等。
薜荔、藤萝都是有异香的蔓生植物。而“杜若蘅芜”则至少包含三种植物,即“杜若”、“杜衡”和“芜菁”,都是些地上的匍匐状且具有香气的草本植物。
杜若
据有人统计,屈原在他的作品中所引用的植物达44种之多,对此我没有仔细验证过,估计恐怕还不止。因为单看曹雪芹模仿古人的手法在此段落中使用的植物已不下20几种了。
多个版本此处都有脂砚斋的夹批,曰:
茝、葛、芸、芷,皆不必注,见者太多……
我想,对于古人或许如此。而今人,尤其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这些奇异的香草,可就未必都见过,甚至听过了。
茝,即白芷
先说“茝兰”(茝,读音:[chǎi]),我先前只以为是一种兰草。后来查仔细了才发现并不是。“茝”,《广雅》记载:“山茝,藁本也。”其实就是今天的“白芷”。“兰”才是兰草的泛称。两种都是有异香的草。如《九歌·湘夫人》中有:
沅有茝兮,澧有兰。
再看“清葛”,也有的版本是“金葛”,反正就是“葛”。字典上说葛为蔷薇目豆科,是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它的根,可制淀粉,亦可入药。
葛
“金䔲草”到不十分确定是什么,此处庚辰本有双行夹批:
金簦草,见《字汇》。
《字汇》是明代梅膺祚创作的字书,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版本,我对此未做考证。
但是,金簦草在有些《红楼梦》的版本中却是“金嗗草”。网上查“金嗗草”就是“筋骨草”,而“筋骨草”就是“京黄芩”,为黄芩属植物。岂非就是我们熟悉的中药“黄芩”?也未可知。
金䔲草即黄芩
“玉蕗藤”,庚辰本脂砚斋有双行夹批,如下:
玉蕗,见《楚辞》“菎蕗杂于黀蒸”。
可见这里重点说的是“蕗”。我查了《康熙字典》,蕗为甘草的别名,如此便不陌生了。
玉蕗藤即甘草
接下来的“紫芸”、“清芷”。前者为一种芸香属的植物,《说文解字》:“芸草也,似目宿。”“清芷”则同前文说过的“白芷”。芷前加“清”是为修饰,意为清美的香草。
紫芸
再后面的“藿蒳姜荨(荨,读音:[qián])”、“纶组紫绛”、“石帆”、“水松”、“扶留”,则又有些复杂。此处庚辰等版本均有脂砚斋的夹批:
左太冲《吴都赋》。
左太冲即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吴都赋》也是其作品《三都赋》中的一篇。《晋书·文苑·左思传》有载:因人们争相传抄《三都赋》以至纸张一时供不应求,造成“洛阳纸贵”。《吴都赋》原文有:
草则藿蒳豆蔻,姜汇非一。
“藿”在《广雅·释草》中的解释是:“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左思或许用作此意。“蒳”则是一种叶如棕榈的香草。
藿香
但曹雪芹这里说的“霍纳”,如果蘅芜苑中也有的话,我想应该不同于左思。因为此处的“藿”,还可以是藿香的简称。“藿蒳”应当泛指藿香属的植物。
而“姜荨”就是《吴都赋》中的“姜汇”,其实就是荨蔴的一种,也叫“蜇人草”。我小时候去草丛或森林里面耍,经常被它蜇到手。
荨蔴
不过,在周汝昌编著的《红楼梦辞典》中,“藿蒳姜荨”却被解释为四种植物。其中“藿蒳”如我前文所述,即二字分开做解。但“姜荨”二字他也拆解为“姜”和“荨”。并且他认为“姜”即我们熟悉的生姜;“荨”他采用的是《尔雅》中荨字的训诂义,即“莐籓”,也就是“知母”。
但我认为这是不对的。第一,有脂批表明“藿蒳姜荨”出自《吴都赋》,所以,“姜荨”所对应的就是左思文章中提到的“姜汇”,而姜汇就是荨麻,前文已有说明。第二,原文已经交代,所引用的植物皆为有奇香的异草。而生姜和知母,恐非香草吧。
后面的“纶组紫绛”则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吴都赋》引用的是海草。查《尔雅》训诂可知:“纶”就是海藻;“组”就是海带。而“紫绛”也就是紫草、紫菜类海生植物。
当然了,仔细阅读原文便可知道,这些植物不一定都是蘅芜苑中所真有的。而是因为众人不认识它们,或有叫错名字的,所以宝玉才引用《离骚》、《文选》等书中出现过的异草加以说明。
石帆
接下来这句“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与上文皆为引自《吴都赋》的同一段落。因此也多为水生植物。《吴都赋》原文如下:
江蓠之属,海苔之类。纶组紫绛,食葛香茅。石帆水松,东风扶留。
“石帆”其实就是珊瑚;“水松”则是松藻科植物,中药里比较常见。但最后一样“扶留”便又有些奇怪了。因为根据《异物志》、《吴录·地理志》等典籍记录,它是一种藤类植物,海南多有,说其果实似桑椹。所以我也认为此处应该存疑,有待以后再做考证。
紧接其后出现的绿荑、丹椒、蘼芜、风连。脂砚斋批注引自《蜀都赋》(同属《三都赋》)。
其中“绿荑”,就是绿色茅草的嫩芽。如《诗经·卫风·硕人》中有“手如柔荑”;张九龄有“已惊玄发换,空度绿荑柔”的诗句。
丹椒
“丹椒”即花椒,丹为红色,指花椒的颜色;“蘼芜”则又是香草的一种了。《本草纲目·草部三》:“蘼芜,其茎叶靡弱而繁芜,故以名之。”古乐府有“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之句。
蘼芜
至于后面的“风连”二字,确实未查到是什么。《蜀都赋》原文:
麋芜布濩于中阿,风连莚蔓于兰皋。
很有可能“风连”即“风莲”。这句难道是说池塘里的莲花蔓延到长着兰草的涯岸?我不十分确定。
原文中的举例,宝玉主要强调的是“像形夺名”这四个字。就是说蘅芜苑的异草中不确定是否真有这些植物,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因为众人不太认得,所以才比拟其形状,而讹易了本名的。
但很明显,曹雪芹模仿诗经的比兴手法,以及屈原的“香草美人”引类譬谕模式。无非是在借物喻人。为日后请进蘅芜苑的主人薛宝钗做好铺垫。
蘅芜苑之名是元妃省亲后赐予的,根据为宝玉所取“蘅芷清芬”四字。清芬是什么?清香芬芳,比喻高洁的品格;“清”字与“浊”相对,同时又有寂静冷清之意。薛宝钗的气质便是“冷香”。
此段落总共不足300字,却涵盖并引申出如此广阔的内容。《红楼梦》真是一部无所不涉的百科全书!
此处虽为作者借用,而却妙在自然天成,不落痕迹。且非无用之笔墨。因为透过这些细节,我们足见作者对薛宝钗这一人物的厚爱。当然也有人说曹公故意为之,是为明褒暗贬。
真不知道他们下此定论的证据何在!所以我想,宝钗的品格绝不至于为一部分人所想的那样不堪。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并非本文讨论重点,观者若有兴趣,可移步本人往期文章。
冷香飞上红楼 | 读懂薛宝钗就读懂了《红楼梦》
秦可卿的秘密,透漏出薛宝钗与林黛玉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二美合一
参考书目: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蒙古王府本石头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
《红楼撷英》 邸瑞平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丛书红楼梦 精装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红楼梦花鸟园艺文化解析》 东南大学出版社
《新编红楼梦辞典》 商务印书馆
刘姥姥一眼看出宝钗是鬼,蘅芜苑外的残荷与荇菜,点明黛玉之死
刘姥姥在《红楼梦》里是个奇妙的角色,她虽然是乡野村妇但是见多识广,人情练达,甘愿为太太、小姐们取乐,遇到尴尬的场面也会巧妙解决,情商点满,让所到之处皆是欢乐。姥姥回去时,还得到大观园众人的礼,得到了一满车的收获。
同时,刘姥姥又是大智若愚,身上有些灵通。刘姥姥回去前,给王熙凤的女儿取名巧姐,这一名字确实为巧姐消灾解难,后来姥姥千里迢迢去瓜州赎回了巧姐,巧姐和板儿结婚,巧姐也算是大观园中结局较好的姑娘了。
刘姥姥讲故事含隐喻刘姥姥来到贾府,给太太、小姐们解闷,她说了乡下发生的新鲜事,其中雪中抽柴的故事暗含隐喻。
那本是刘姥姥说,他们乡下的的人每日就是锄地种菜什么的,平日里得空都能坐着谈天说地,这样下来,村子里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什么玄幻事都能知晓得一清二楚。
然后接着说,就像前一年的冬日,一连下了好几天的雪,雪花洋洋洒洒,在地上积压了厚厚的一层,人也难以行走。
碰巧,那天刘姥姥灵醒,听到外头窸窸窣窣的响声,她猜测那可能是有人来偷柴草,但是她爬上窗台一看,却不是村里的人。
那竟然是看起来刚出阁嫁人的女子,年纪尚轻,大概十七岁,长得还是很漂亮的。头发油光可鉴,身上穿了一件大红袄,下边搭了一条白绫裙子。
这时,刘姥姥的话却被打断了,贾府东南角马棚突然间生了一场大火,众人连忙出了门,可是宝玉却还想知道 这个故事的缘由、过程、结局。
宝玉问刘姥姥:“那个女孩为什么在大雪地里抽柴啊,把她冻坏了怎么是好”,但是贾母因为着火一事心有余悸,认为可能是这个故事冲撞了火神,不准宝玉再问,宝玉只得郁郁闭嘴。
等众人都走了,宝玉还是不死心,拉着姥姥问那个女孩是谁。刘姥姥只好信口开河,编了一个故事哄了他。说是,从前有一户人家,老爷、太太、小姐。
这家人非常疼爱自己的掌上明珠,这位小姐也没辜负,她天资聪颖,读书写字样样拿得出手,但是确是命薄,年纪轻轻就死了,还是17岁这样花样的年华。
小姐去世后,她的父亲母亲忧思难忘,经常想念她,于是便盖了一座祠堂,塑了泥身,似乎这样做就能留住小姐,让她不是真正的死,可以依托这泥塑活着。
只是,这个庙盖得有些年头了,香火也断,庙也快塌了,但是那个泥塑还像是真人一样栩栩如生,让人看见了非常害怕。村里的人常说,看到这位小姐来到村里走动。
长年累月,非常骇人,村里的人都想把那泥塑去了,把祠堂铲平,盖个新的庙宇什么的,能够不吓到人。之后宝玉发了善心,想修庙塑神,想问问这座祠堂在哪,刘姥姥便瞎编了一个告知了。
宝玉听了,第二天就立马让小厮茗烟去找那个祠堂,却发现,那个庙中的泥胎就像真的一样,活灵活现。但是并没有女孩儿,里面竟是一位铁青脸色、一头红发的瘟神。
实则,姥姥这个故事就是暗喻薛宝钗。薛即雪,钗即柴,那个雪中抽柴的姑娘不就正是薛宝钗。而那位茗玉小姐,不就正是名为玉的林黛玉小姐。
黛玉同茗玉一样,知书达理,双亲非常疼爱,同样是17岁去世,生前又是久病缠身,所以茗玉就是黛玉。在原文中,有明确的句子写宝钗穿大红袄儿,袭人穿白绫裙子。
袭为钗副,所以写袭人的命运的同时也是写宝钗的命运,所以此处的雪里抽柴的姑娘就是宝钗。根据这些推断这个故事极有可能是说,黛玉死后的鬼魂成了宝钗。
所以说,在刘姥姥眼中,薛宝钗是鬼。而且,还是个瘟神。
刘姥姥看破蘅芜苑玄机贾母领着众人在大观园中逛,撑船来到了宝钗的蘅芜苑下,眼前的景象竟然让人怀疑是不是走错了,根本就不像住人的房子,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
众人进了蘅芜苑,一阵异香扑鼻,院子中种的都是些冷冷清清的植物,草、藤虽然长势好,苍翠欲滴,但是根本不像个年轻小姑娘住的地方,反倒是像寡居的妇人住的地方。
房间里更是冷清寒凉,像是雪洞,什么陈设也没有,没有一点缤纷的色彩,案上仅有一个瓶子插着几支菊花,书籍和茶具。床帐和被褥也非常素净,让贾母不住地摇头。
贾母看到宝钗的住所竟然这样,非常不赞同。一是于礼不合,亲戚看见借住的小姐竟然住在这样荒芜、冷清,没有陈设的院子里,恐怕会觉得贾府待客不周,有违礼数。
二是,年轻的姑娘的房间不应该像这样,这种素净的房子大多都是给寡妇住的,宝钗还没嫁人,这样是很忌讳的。况且,贾、薛家都不是穷人家,这样显得很落魄,不吉利。
贾母自从看见了蘅芜苑开始,就说起了宝钗的住所地不合规指,甚至用离了格儿这样的说法,可见宝钗的住所确有蹊跷。让一位博古通今、见多识广的贵妇夫人都不赞同。
结合薛姨妈的话,宝钗在家时也是这样,越发看出她的本性也是这样冷清。甚至可以说是冷血无情,从她对金钏跳井枉死却说是死不足惜一事上也能看出她的凉薄本性。
这宝钗住所一事,让贾母的心情变得不像之前游园子那么欢乐,本来应该缓和场面、时常用自黑活跃气氛的刘姥姥却全程一言不发,也让人感到非常奇怪。
我们结合前面刘姥姥所讲的故事,两相映证,只觉得,宝钗是鬼这个猜想越发真了。
因为姥姥本身是积古、出生时就比别人见识多的,恐怕,她对这些事情早有了心中的想法的和猜测。她在讲故事时就看出来宝钗是鬼,之后在蘅芜苑更是佐证了自己的猜测。
但是对于这种不吉利的事情,也不便明说,而且说出来还会得罪薛姨妈、薛宝钗并王夫人,说出来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宁愿安安静静地待着也不愿意说些什么,不说话就不会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