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晕(太极晕图片)

练习太极拳产生副作用的原因

 核心提示: 太极拳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拳派或一些体育项目而广受人们的喜爱,除了具有丰富的哲理、人文性质和技术特性外,更由于它在强身健体、...

太极拳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拳派或一些体育项目而广受人们的喜爱,除了具有丰富的哲理、人文性质和技术特性外,更由于它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方面富有特殊功效。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提出质疑,也确有事实存在——有些人练太极拳并未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相反却出现了一些副作用?比如最常见的膝关节疼痛、气色不足,甚至未到老年就比常人显出了步履蹒跚等衰态。这除了与个人的体质与遗传因素有关外,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大体由四方面的原因。

伤力

所谓伤力,是指运动过量、过猛,或不均衡等状态所产生的伤害或引起的疾病。如依惯例,练拳之前须先热身,进行一些必要的单式操练或功法练习,使肢体筋骨活动开,这样就可避免在练拳时因动作高低快慢变化而造成肌肉筋骨拉伤或挫伤。另外,运动量的大小和强度要量力而行,不可勉强。如年轻时运动量可大些,可练低架(大架),兼及中架(中平架)和小架(高架);中年时运动量小些,以中架为主,低架适量;上年纪时运动量则再减,以小架为主,保持中架,低架少练或不练。练习时间的长短,低架或快架一趟下来以6分钟之内为宜,宜稍歇后再练;中架一趟20多分钟,以连续两遍到四遍为宜;小架慢架一趟30分钟以上为宜,少则一遍,多则两遍。一个练习单元(如一个上午)以2~4小时为宜,视年龄大小或专业与业余而区别对待。总之,运动量的大小,要视年龄和体质的状态而定。年轻体质好时,以长功夫体悟为主;年长时,运动量适当减少,以心悟为主。这实际上也是太极拳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修炼的发展过程,不可逆其所为。

伤气

伤气主要有两种现象:一是心态不宁,运动量过大、过猛、过急,练完后气喘不止,气色不佳;二是用意太过,过分注重呼吸,式式要与呼吸配合,甚至要让“气”将动作“催”起来,结果导致呼吸不畅,发生气滞、胸闷、头晕等现象。这些也是练拳过程中的误区,容易引发伤害和疾病。太极拳的演练要求,完全是松灵自然,快与慢之间也随劲势气息而动,其功夫也是建立在柔韧的、日积月累的慢功夫上,不是赶出来的;呼吸更是一任自然,以意领势,以势导气,气势相随,互为有益。我以为,气之所用,存于松,松至仅存于筋,似以一线牵连,此线即为气。将用气之意换至如何去放松,从肌筋血脉如何畅通的角度去理解,方可受益。

伤骨

伤骨是因为姿势不正确或动作不慎带来的损伤。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腿部受伤,特别是膝关节。一方面,因腿部力量和运动机能本来就是人体较早退化的部分;另一方面,加上长期半蹲式的运动负荷,或过份追求姿势高低变化的难度和强度,以达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来提高成绩,如竞技太极拳旋体后单腿落地等,都会对运动员腿部带来极大的损伤,甚至不得不打封闭针参加比赛,这样就更容易造成腿部机能较早的退化、骨伤或后遗症疾病。对太极拳要领掌握不准,在运动中如膝过脚尖、左右转脚膝部用力、进退步实腿膝部过低(或跪腿)等等现象,也都容易形成明显或慢性的骨骼损伤。这些都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对太极拳运动的性质和内涵应给予深刻的思考、研究,并回归和赋予太极拳本来的真实面貌,使之朝着健康的道路承传、创新和发展。

认识不足

对太极拳运动的本质认识不足。人的长寿健康秘诀,是因时循序,合乎自然的四季生息劳作;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应符合人性和**的生发和平息,既不是放纵,也不是压抑。其身体的锻炼,也应与人的生长规律相适应,超负荷的锻炼,逆势而为强求奇效,虽能一时得到体能极限的闪光点,但同时也将给身体带来重创和戕害生命;还要不断完善个人心态修养,不以功成而懈怠、不以名就而骄奢,保持生活锻炼之常规,则疾病可远离,衰老可延缓。太极拳的运动机理,正是因循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大自然规律,融汇了太极阴阳动静互养的生机,成为内外兼修,养生与技击融为一体的科学运动方式。事实上,只要我们真正按照太极拳的运动原理去体悟去实践,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有规律地修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不难走出误区,从而避免因运动不当所带来的损伤和疾病。这样,我们锻炼的初衷——技击、锻炼、养生、健康、益寿,最终方可兼而得之。

独自习太极拳第59天·头有点儿晕

2023年8月30日 星期三,晴30度,重庆

第一次在大城市的口袋公园里打太极,还是晚上,结果打了3遍感觉就不大好了。

第一遍的时候是手上痒痒的,也没有听到蚊子的声音呀, 忍着打完一套后,旁边的灯泡不亮了,就换了一块地打,这一个地方面对着马路了,不光能听见车流的噪音,还能看见车流的灯光,还有一轮巨大的明月,弄的自己总是分身,最后一次还直接忘记了动作,还有点头晕。。。

是方位问题还是突然的喧嚣,亦或是灰暗的环境让自己让自己不适?总之吧,今天就打了3遍,仅仅是让自己没断掉太极,收获是没啥了。

来到了城市里,住在18楼都能听见外面的喧嚣,小孩子玩耍的叫声,汽车的穿梭声,吃饭人们的嘈杂声,想要安静下来是很难咯,安静下来的地在城市里就是稀缺品,在山里不觉得,失去了才想起来安静的好。。。

明天找个大的公园,找个不离着路边近的地方打太极看看感受。

揭秘太极拳之一:太极拳的核心是什么?

看了几篇在天涯的太极拳帖子,表面大张旗鼓,讲太极拳如何技击如何真传,如何大架如何小架,如何老架如何新架,让同练太极拳的我感觉情何以堪?这些哥们对一些自己对太极拳模棱两可云里雾里的“领悟”洋洋得意,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啊。

其实真不怪他们,整个中国对太极拳的理解,要么有失偏颇,极端鄙视,要么就是极端神化。这两个看法,前一种是主流,后者出现在90年代。90年代末至进入21世纪后,由于各种现代搏击在中国的繁荣,太极拳的信仰在普通人心目中崩盘了。只在太极拳爱好者、习练者的心目中,太极拳仍有极端重要的地位。我就以上几种人的想法先回应一下当作本贴的热身阶段:

第一个看法,太极拳是神功,神到可以练了就成仙——我告诉你这纯属扯淡,不解释,脑残的才相信练太极拳能成仙。太极拳练习者确实比普通人的精气神都要足,身体要好,在不受大的伤害和良好的营养条件下,可以比一般人寿命要长一些,不能抵抗癌症,会比一半人有抵抗力,但不能完全抵抗各种传染病,极少感冒,但也会感冒,怎么就至于能成仙呢。

第二个看法,太极拳比第七套广播体操都不如——21世纪,我们看惯了各种神棍,神医,学聪明了,学理性了。但现在对待太极拳的态度,就是理性的态度吗?如果说太极拳真这么烂,那么你是说杨露禅、孙禄堂等武林前辈的事迹都在作假?你敢说时各种国术馆都是杂耍馆?你要是真敢说,那么证明你比聪明。都被这些武林前辈涮了,去专门给他们开个官方的国术馆,你看出来这些武林前辈是假把式,哄人玩的,那您真厉害,请看别的帖子去,我下面讲的对您来说都是废话。

承认太极拳是我国的国术之一,是高级的技击术的朋友,请看下去,但千万别高兴得太早。我这帖子,不仅仅要给太极拳申冤,还要伤你们这些太极爱好者的心。

因为,你们都练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所以你们打不赢练泰拳的,练散打的,哪怕一个常常在街上打架的小混混,你们也打不过。

不服气就看下去。

下面,我通过几个问题来逐层揭开太极拳的层层面纱和各种教拳名家的欲盖弥彰的欺瞒之术。

一、太极拳的核心是什么?

没学过的打个问号,学过的,都问问自己,太极拳到底练的是什么?哦,你照着光盘,比划一下手脚,加上你自己的yy,你练的就是太极拳了?当然不是,有朋友也许还会嗤笑一声,说那是太极操。好吧,你练的不是太极操,你有名家指点,神马四大xx,八大xx是你师爷或者师父,你的动作经过他们纠正过,你练的就是太极拳?我只能说很遗憾,你比划的,还是太极操。那么,你练过神马浑圆桩,神马压腿踢腿,你师父教的,练完再比划太极套路,你练的是太极拳?对不起,我只能说,你练的,还是太极操。

迷茫有木有?恼怒有木有?不急,听我说,我很讲理的。因为你们练套路,练得太早太早了。套路,严格的定义,是前辈在实战中得出的经验和总结,体现了前辈的实战技击思想。套路不是没用,你功夫好了,套路上的每一招每一式都非常有用。但对没功夫的你,一点用处没有。甚至还有坏处,有些动作,因为你的筋骨不够强悍,你做了,不是扭着腰就是扭着脚,偶尔就会出现很悲催的状况。打个比方,没有功夫,打套路就好比建空中楼阁。那么什么时候你练套路有好处?我告诉你你要能真有余力去体会套路里的技击思想,普通人得将近10年的太极基本功,才可能习练套路有所心得。这还得是正确的套路,不是为了教拳挣钱改过的,让大家一上手都能打的神马简化太极拳,神马42、85,我告诉你都是浮云!

但注意了,这不是说要打套路打10年才有用。光打套路打100年都不顶屁用,哪怕你动作再正确。为啥米呢?因为“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拳,指的就是套路。

那么功呢,什么是功?功就是功夫啊。具体点,就是六合劲。

太极拳的核心,就是六合劲!

太极拳家,内家高手,苦苦追求一生的,都是六合劲!

有了六合劲,你打的套路才叫太极拳,你才能追求什么拾叁势,神马推手(张三丰祖师原版推手,不是电视上名为推手,实为摔跤的推手),神马散手、内家技击。

六合是哪六合?我想只要是修习过形意拳的朋友,都能倒背如流了: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前三个为外三合,后三个为内三合。

你也许会说,太极拳不需要六合。所以说你练错了,当然需要!所有的内家拳都需要六合。这不仅仅是太极拳的核心,也是所有内家拳的核心。写到这里我发现要去和别人争辩太极拳是否需要练六合劲是很费劲的,就先当我下个定理吧,即六合劲就是内家功夫,内家功夫就是六合劲。

我觉得在论坛上讲神马外三合,内三合,太抽象了,和你教拳的老师忽悠你一样,我来点具体的,请看第二个问题:

二、六合劲是神马样子滴?

我这里有一个测试你有没六合劲的简单方法,你在家里肯定有墙,你狠命推它一下——对的,推墙——你的反应一定是这两个:一、墙不动,你也不动,你的手很痛(是不是骂我坑爹?);二、墙不动,你动了,向后倒退个一步两步,而且是一个脚一个脚地腿。这就是你没有六合劲的表现。有六合劲的人同样向你一样去推墙,会有神马反应呢?他会不由自主的双腿同时离地,向后跳一大段距离,六合劲越大,跳得越远,我自己大概量过自己跳的距离,足足两米远!注意,是不由自主地,你要是自己往后蹦,故意演戏,我也没办法。不过你能演戏向后蹦个两米我也服你了。

你是不是以为我在吹牛?不慌,听我讲讲原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反应过程,我单拿上面说到的外三合中的手与足合讲,不全面,但应该可以以点带面。手与足合,机械点解释就是你脚下发力,手上立刻能有劲;反过来,手上受力,脚上立刻能有反应。普通人没有这种能力,因此,推墙的时候,墙给手的反作用力,首先手臂上的关节消化了一部分,跟着脊椎消化掉了大部分,到了脚,那几乎没剩下什么了。也就是基本上墙的反作用力,全部被你身体消化掉了,推一下猛的你就会觉得腰骨有点不适,肘关节肩关节都不舒服,甚至荡让你全身都不舒服。哈哈,可以说,你受了点小小的内伤了。而身上有六合劲的人,他的人体对外力的反应有点像个刚体,墙的反作用力点在他手上,但他几乎不用什么时间就能反映在脚上,他各处关节可不像普通人那样会不舒服。他爽得很,如果他觉得好玩,他甚至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推着玩,直到累趴下,除了累他也不会觉得哪里不舒服。

把墙换成人,如果人去推这个带六合劲的人,他也一样会有这个反应,从前面推,他就会不由自主往后面蹦,从左边推,他就不由自主往右边蹦,从右边推,他就不由自主往左边蹦,蹦完也许会为了消解动能走好几步,但第一下出去的情形是一定会这样的。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能推得动他。

这个现象很重要,也很有趣,会提升我们的眼界。因为它可以判断,推手的人有没功夫,有没六合劲。请大家去搜搜网上所有的推手视频。我们一起来判断。

判断放人的有没功夫很难,因为他们基本处于不动的状态,我们用以判断被放出去的人,也就是他们的徒弟有没功夫,是一拿一个准。别管他名家还是洒家,用以下标准来判断:第一,徒弟有没有蹦出去,第二,落地时,是否还能站着。以上两条,有一条对不上,你给我马上下判断:这人没有功夫!绝对错不了。被一推就倒地的,尤其是四脚朝天的,不单只没六合劲,下盘还不稳;两替,一步一步出去的,连上盘功夫都没有。徒弟如此,师父也没有功夫。为什么?因为真正的太极拳你只要肯每天花两小时去练,半年就可以出这种六合劲,一个又一个没功夫的徒弟你放到视频上来,找宣传还是找丢人?

什么是六合劲。

六合劲,三个字。其实我也感觉太难理解,那么就先看看杨班侯论劲好了。

以下为杨班侯论劲全文:

谚语:力大如牛,力猛如虎,何以牛虎受制于人,以其力呆而滞不能灵活运用,故易受制。劲则不然,劲如弹簧,强弩,体积虽小,伸屈变化自如,重按即弹重,轻按则弹轻,此劲与力不同者也。

力大如牛车之大轮,运转迟缓,上下不随。劲如起重之杠杆,轻巧灵活,左右自如。力为有形,壮硕筋肉凸起;劲为无形,温文儒雅,筋骨温润如处子;力乃直来直往迟而涩,劲乃随屈就伸速而聚;力散而钝,劲锐而捷;力为局部所发,劲为整体而生;力如崩山倒角,一发难收(公尺劲即力之所为,一公尺前即发力冲撞,即至标的,人已变,而己不即变,故曰一发难收),劲似雷雨闪电,随发随止(寸劲也,未触敌身前,劲未发,故变化无穷,一发如扁钻强弩,一簇即至)。此乃劲与力之互异也。

劲者轻灵而捷,不见其形。全身皆可随意发出,浑身是手手非手即此意。手到劲到,未到之先无劲,既到之后,捷如闪电,一发便收(内家讲究,劲不虚发,发则必中,何能如此?寸劲也,寸化寸发,触身劲始钻也)。其发也犹如大风过处,百草俱偃(敌已摧毁或发跌);其收也,万里碧空,神气自若,毫不费力(旁观者彷佛未见其动,挨者却如招大铁锤锥击,此即如棉裹铁棒棉里针)。此乃拳中发劲之内家上乘功夫。

太极拳之推手,为运劲之技巧,使之成熟,随意发放,劲道千变万化,名称互相不同,手法招式各有优异。如能懂劲,无异进入宝山,奇珍异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发掘愈深,得宝愈多。如不懂劲,学拳三十载,终是自欺欺人而已。

故太极拳之技巧,蕴藏无限学问。习拳者,与读书人、修道人无异,无限深度也。希学者详细品味,多加玩索,始不负前贤公开太极拳劲之期望也。

文章这么长,而且还是古文,有兴趣的朋友多读读,没兴趣的朋友也没必要读。我只要你断章取义注意这一句:力为局部所发,劲为整体而生。整体劲,就是六合劲。

好吧,我承认,我越讲越玄乎了,所以我很讨厌写帖子用引用,起楼用的题目是口语嘛。那么我们就口语一点。劲是我们中国老祖宗通过一些不用力的方法锻炼出来的“力”,但与普通人的力有很大很大的区别,上文论劲,基本把这种区别罗列了出来,所以,我们的武术老祖宗,就给它另起了个名字,叫“劲”。

说到这要和我们前面推墙的实践联系起来,研究一下练有六合劲的人在受力的时候有什么表现,以深度阐明“劲”的本质。我身边有很多练有六合劲的人,他们的功夫从高到低,处在不同的阶段。我观察他们的受力表现,结合我自己的感受,受力反应细节就是:当手上受力时,肘关节首先会变形——尾椎会有拉扯感——膝、踝关节变形——蹦出去。这个过程是很快的,除了练的时间短的人,肘关节变形明显,会迟滞一下再出去;练的时间长的人,功夫越好,这个过程越快,几乎在同一瞬间。打个比方,就好像从手到脚安装了左右两个弹簧,一受外力,立刻自己有个反弹的反应。普通人,绝对不会有这个反应。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这里面的医学解剖原理,我也十分期望有个医学达人可以帮忙解释其中的道理。按武学家的说法,这是人体全部主要关节的筋都拉松拉长后的表现。但我总觉得这种解释不完美。不过,它确实发生了。我把自己练成一个弹簧了,我晕。

但是太极拳、内家拳,你想真正练它们,确实你首先就要变成一个人体弹簧。具体来说,从上到下:你的肘关节要练到如同“安装”了一个弹簧,你的肩关节要练到如同“安装”了一个弹簧,你的脊椎每一节之间,脊椎和盆骨之间,盆骨和大腿骨之间,膝关节,踝关节,都要练到如同“安装”了弹簧一样。而且,他们必须是同时的,少了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行。当手上一受力,所有的“弹簧”都会给出传力的反应和反弹力。说到这里,我们去对照一下张三丰的太极拳经,就十分容易理解:“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这就是所谓的“贯串”,有很多人把这篇拳经解释成气功,抓住“气宜鼓荡”四字不放,多荒谬啊!

练内家拳的人,一辈子的事情就是,把这些弹簧练得更有弹性,更坚韧,更和谐。一开始可能是塑料弹簧,那就坚决把它们练成钢铁做的弹簧!

这也就是为什么练的时间越久、功夫越好的人弹得越远的原理,因为他们的筋比后学者要粗,要强,弹性要好,因此他们关节变形就越小,受力弹出去的距离也越远。

三、六合劲有什么用?

在这个小节里,我们不再假设练有六合劲的人如何受力,我们要发力了。

如果你认真看了我的前文,哪怕你再不相信太极拳可以练出来一个人肉弹簧,也请你假设一下,假设是有人把自己练成了一个人肉弹簧,而且这个弹簧要是很聪明,不挨你打,而且想用拳头打你,他会怎么做?如果是我这个人肉弹簧,我会蹬一下地。

你们看武侠电影电视,看拳经,都会接触到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力从地起”。我觉得,精确点说,是劲从地起。但普通人无论怎么大力蹬地,表现在拳头上的东西,根本没变化。但对于一个人肉弹簧,力从地起,那绝对是必然的。只要他蹬地,蹬地的时间和作用力大小,直接就可以反映在他的拳头上。

这种劲有什么好处?第一,只要你的弹簧练得够强,关节之间传力损失够小,这种“发力”会非常迅速、干脆,第二,你可以发得很短促,并且可以在任何一个点,无须回收蓄力,直接发完再发,看前文杨班侯所说的“劲似雷雨闪电,随发随止”,随发随止,你就不至于一拳打空,自己一个踉跄。第三,这种方式发的“力”,由于蹬地时发力者一般都有“拳架子”,小腿和地面是有角度的,因此蹬会造成人体躯干的位移,加上“弹簧”的“弹性作用”,这就使发出来的“力”有很强的穿透性。这种穿透性,一般表现为被击中的人有一种被打前胸,却痛到后背的感觉。同样是击中一个人,外家拳和现代搏击者的力,和内家的劲,对这个人造成的感受和伤害区别就在穿透性。至于两者力量的大小,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外家和现代搏击的力量一般都大于内家,而且通常是远远大于。

以上三点,在技击中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这表明,你进步也可以发力打人,这不稀奇;但你退步也可以发力打人,而且和你进步时的打击效果没有两样。这就稀奇了。我相信,有学过散打的朋友都知道,在退后当中打击对手,是多大的一个难题。

在此补充一下,我所讲的所有发力的根源,讲的都是“蹬”,不是“跺”,太极拳套路中有跺地的动作,但那是踩人脚面的阴招,和整体劲来源不一样。

然而,如果一个练出六合劲的人只能这么用,蹬一下地,打一拳人,那也未免太浪费了。我上面讲的,都是直线性思维去理解六合劲。但这是下面所讲的一切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是否可以在技击中做更多的事情呢?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告诉我们这些后人,我们可以加上旋转!旋转哪些部位?旋转我们大脑所能控制的部位:转脚,转腰,转手臂。

学陈氏太极拳的人喜欢讲“缠丝劲”,但就我接触过的练习陈拳的“大师”“小徒”,没一个能用出来的。陈拳的缠丝劲,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脊,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缠丝劲分为顺缠逆缠两种。上肢顺缠是掌心由内往外翻,其中多含(扌朋)劲;上肢逆缠是掌心由外往内翻,其中多含捋劲。下肢顺缠指“膝盖由裆内侧往前转外向下斜缠,或由档外侧往后转内向上斜缠”;下肢逆缠指“膝盖由裆外侧往前转内向上斜缠,或由裆内侧往后转外向下斜缠”。

讲那么长那么复杂,一言蔽之就是在具有六合劲的基础上的各种旋转。加了旋转的六合劲,也叫螺旋劲,我不知道杨氏太极拳是不是这么叫的,反正我们家是这么叫的。为什么叫螺旋劲,也涉及到前面所说的蹬腿造成的躯干位移,位移当中的旋转——假如你只转手,最明显的,拳头上任何一点的轨迹就是螺旋线。注意了,我还是要强调一下,什么螺旋劲、缠丝劲,都要在六合的基础上才会有真正的螺旋劲、缠丝劲,你没有六合,根本没法把地上的反作用力传上来,东施效颦,越旋转,越傻得冒烟。另外,我还要提醒你别转过头了,小心扭了脚、闪了腰。

很晚了,明天我再继续说各种劲在实战中的应用。其实我没多少心情讲下去了,太极拳博大精深,我怕我hold不住。但开了个头,就不想太监。十分感谢本贴的鼓励者,也小小感谢一下谩骂者,至少你们帮我顶贴了。这是我个人练太极拳的一些理解和感悟,写出来,也是对我这些年苦练的一些总结和归纳、提升,其实发现写一写,能令我思考并想明白很多深层的东西。本贴发在天涯这里,希望觅得知音,也希望能与同样热爱太极拳的同道共勉交流。和平年代练武,知音难觅啊。

六合劲和缠丝劲,两者其实没有本质的不同,其实高明的武术家,一般都不会只有直线型的六合劲,都是带旋转的。我在某个场合里说,形意、太极、八卦,甚至所有内家拳,他们的劲都是一样的,都是六合劲,结果被众多练陈氏太极的喷了一脸口水。他们说形意才讲六合劲,太极没有六合劲,太极只有缠丝劲。由此可见,哪怕练太极拳的人,都对这个存在有误解,更何况众多对内家功夫完全没有概念的人?

以上就是内家发劲大概的过程。那么它的杀伤力如何呢?讨论这个问题,我首先要把六合劲换个更直观一点的说法:整体劲。能不能这么说呢?我的理由是,对比普通人的挥拳——纯粹以肩关节和肘关节的屈直作为发力根源,内家的劲是全身主要关节都在发力,所以可以称之为整体劲。事实上,这不是我发明的,很多武术家都是这么称呼的,我在这里仅仅是沿用了他们对六合劲的称呼。所以你可以看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武术中其实名堂五花八门,以标榜自己的东西与别家不同,更因此而打嘴仗,武人相轻。但实际上东西都是那一样。这是很令人惊讶的一个现象,因为古来只有文人相轻,武人是不敢小看同样学武的人的,因为一旦小看了别人,别人可是为了门派名誉,要和你拼命的。

我们言归正传。受一位我很敬仰的武术家的在视频中的说法的启迪,我探讨性地提出一个看起来比较死板的公式来说明整体劲的杀伤力:

F*s=0.5*(m*v^2+J1*w1^2+J2*w2^2+J3*w3^2)*k

F=内家出手的杀伤力

s=受打击部位的总变形

m=内家发劲人的质量

v=蹬腿速度

J1、J2、J3=转腰、转手臂、转脚对应人体转动轴的转动惯量

w1、w2、w3=转腰、转手臂、转脚对应的转动角速度

k=内家发劲人六合(整体)水平系数,该系数包含各关节的传力水平,也就是内家发劲人有多“合”,多“整”,决定了以上各分部产生的动能的叠加水平。

我是学工科出身的,现在也在从事工科类的科学研究。提出这种方程一部分是我的“职业病”,另外一部分只是为了说明在我的理解当中,内家这部分的所谓秘密是可以用物理形式近似地解释出来的。练内家的,你不必吹嘘什么“气”,将内家拳的杀伤力说得玄之又玄,更不必把这种杀伤力搞得纷繁复杂,名堂多多,我敢肯定的说,对于内家本人所能造成的杀伤力,它大概就是我上面所提的动能方程。

当然在内家实际技击的过程当中,动能方程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第一,对手会动,内家一般都追求在对手运动中打击对方,这必须在方程右侧加上对手运动方向与内家本人打击方向的夹角的余弦动能。这是对打击力很大的一个修正,也就是内家常常讲的“借力”。方程修正为:

F*s=(0.5m*v^2+0.5*J1*w1^2+0.5*J2*w2^2+0.5*J3*w3^2)*k+E*cosA

E=对手的动能

A=打击方向和受打击者运动方向的夹角

第二,其他各种摩阻损失。这部分相对来说比较轻微,某些还具有偶然性,基本可以不去管他。

第三,一些我所没想到的损失或者增益。比如,或许筋的伸缩运动可能会产生一定量的动能增益。

以上方程本身会令人产生很多质疑,我试着自己提几个可能的:

1、很明显,m越大,F就越大,那是不是说明,一个人体重越重,杀伤力越大?有句老话叫身大力不亏,一定范围内,这个想法是正确的,普通人都会同意我这个观点;但修炼内家的人,可能会提出不同意见。但请看和杀伤力有关的,不仅仅是质量,此其一;第二,我的理解是,体重越重的人,负担也重,因此他转腰,蹬腿,一般都没体重轻的人灵活,两种速度一般都会相对较慢。

2、内家在方程右侧有那么多的增益,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内家的杀伤力肯定比外家拳、现代搏击杀伤力大?我认为非内家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去计算杀伤力。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请认真看散打、泰拳、拳击等现代搏击运动,仔细观察运动员在打击对方的时候,有没有蹬腿动作,绝大多数都是没有的,因此,如果应用内家的动能方程,第一项动能基本为0,转腰动作用有没有?一般有的。它对杀伤力的增益必须乘以一个六合系数,但个人认为,除了拳击,其余的搏击运动这个系数都比较低。除此之外,还必须加上一项上臂挥动的动能,质量大概可以取整个上臂用于打击的有效质量,这个质量的值取决于上臂肌肉的强度,甚至有可能胸腹的肌肉都可能对这个质量有所增益,速度取拳速。那么方程变为

Fs=0.5m'*v'^2+0.5*J1*w1^2*k

补充说明:m'=上臂有效质量v'=拳速

当然,这方面的研究,现代搏击有专门的理论,由于我没有特地找过来看,所以我承认也许我这个提法有致命的漏洞,我很虚心地请各位朋友提出来,也让我好好学习学习。

内家讲究不动手,“动手非太极”,一般上臂都是小动,微动,甚至不动,只靠蹬腿转腰达到使拳头运动起来,打击对手。当然,这里要说明一下,内家还有鞭子劲一说,这种特殊的打法必须另外讨论。所以,内家的挥臂动能忽略不计。

从以上讨论我们大概可以得出,只要现代搏击的上臂有效质量够高,拳速够快,而内家各个方面数值也都足够高,内家和现代搏击谁也说不上谁在杀伤力上有优势。

当然,这只是假设,实际来讲,内家拳通过各种传统训练方法提高k值,虽然可以一直提高,甚而可以无限地提高(但最大值应该不会超过1,只能无限接近),但那是一个非常漫长和艰苦的过程,“太极十年不出门”,“功夫就是时间”,这些拳谚和名家名言,都是这个过程的真实写照。现代搏击训练强度高,出效果快,练三年现代搏击的和练三年内家的对擂,光比杀伤力,基本是内家完败,我认为差距不仅仅在训练强度上,而且在于,两者本质上的不同,两者走的道路不同。

而现代搏击追求的肌肉强度、拳速都是有极限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都会逐渐松弛,运动员的杀伤力水平随之降低。

相反地,你可以看到,在内家的动能方程中,没有任何一个数值会和肌肉强度有关系,k值的数值却一直在增加。人只会越练,全身关节越和谐。只要k值提高到一定程度,杀伤力这一方面的对比,完全可以反超现代搏击。所以我师父常常说,只有最强的人,没有最强的功夫。

当然,一切反超的可能,都是建立在你拥有传统内家的正确训练方法上,或者说你训练六合劲、缠丝劲、螺旋劲的方法要正确。可偏偏当代的中国内家拳,尤其是太极拳,在传承过程中,都把技术、正确的训练方法秘密起来,秘密来秘密去,大多数人都把秘密带进了棺材里。多数传人学习了师父的表,却没学到师父的里,或者没学到师父的全部里。可以说,现在太极拳,内家拳,正确训练k值的方法,成系统的,凤毛麟角。中国人发明内家拳,至少至少得有一千年了吧,研究了这么久的东西,怎么可能会不自成系统?这个系统又怎么可能不具有既庞大、又精简的精品性?我们练内家的都认真思考一下,站个桩、打个套路,就是系统了?你活步打套路,跑步打套路,这就是系统了?你压腿、拉筋,那就是系统了?

打住。这些都应该是本贴的后话。今晚到此为止吧。杀伤力我提出了自己的物理模型。这部分算讲完了我想讲的。但杀伤力只是太极拳追求的一个部分,明晚我想写写运用杀伤力,我想,这才是太极拳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内家拳区别于现代搏击的最重要的地方之一。

太极拳的技击思想

太极拳的技击思想博大精深,一说到这个话题我是战战兢兢,唯恐说错。但帖子写到这里,这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所以我就斗胆妄言几句。

太极拳的技击理论和实践,惯称打法,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脱离不了一个基础,就是六合劲。打法,就是六合劲(缠丝劲、螺旋劲)在实战中的运用。各门各派对各种打法细节理论的名字纷繁复杂,五花八门。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同样的东西改一个名字,就宣称是自己在武术上的发展和创造。这就跟现在大学研究生的论文一样,全是抄的,偏偏还署上自己的名字,恬不知耻地对世人说这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实际上,科学每天都在缓慢地进步,但真要带来技术上革命性的创新,非出一些百年、千年难遇的天才不可。武术发展同样离不开这种规律,多少年才能出一个爱因斯坦?多少年才能出一个张三丰?所以,太极拳、内家拳,越完整传承老祖宗的东西,对练习内家、使用内家,就越高级。

况且,中国传统武术是在倒退的。因为保守,教啥我都留一手,因为故做神秘,徒弟一问,外行一问,阴阳!八卦!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这都还说错了,还带上手、下手!上脚、下脚!师父这么弄,将来徒弟变成了师父,本来就不明白师父在说什么,强加自己的理解,更加不知所云。一代传一代,导致现在中国传统武术传下来的东西,是越传越少。我每次读到前贤著述中谈到的某些功法,想起现今已无处可寻,都倍感痛心。

扯远了,回到太极拳的技击思想上来。

1、太极拳的技击对象

先贴半个在网页上找到的故事:永年的武氏,在京城里担任官职,因此是北京某富豪张家的贵宾。武氏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将同乡人杨露禅推荐给张姓富豪认识。张氏因贩卖煤炭而致富。每至夜晚,张氏的家就成了官僚豪绅们寻欢作乐的场所,并雇有武术教师多人。此外,还有一些想考上武术科举、为光宗耀祖的子弟们,在这里练习武艺,准备应试。为了给一班学艺的子弟们辅导,武氏在一场宴会中介绍了杨露禅。

张家原已雇有多名武术教师都是彪形大汉身强力壮,与杨露禅那瘦少身材无法相比,张姓富豪对杨原有轻视之意。因此,在宴会上杨露禅被安排在武师们的卑位。席间,主人对杨露禅说:

“先生不知是精于长拳还是少林拳”

杨露禅说:“我的拳法既不是长拳也不是少林拳,而是绵拳”

主人张氏又问:“那么你的绵拳能否的打人?”

杨露禅答说:“我的绵拳不是用来打人的,但打起来要胜于铁拳,除了钢铁外,凡是父母生的、血肉之体都能打。”

下面的故事就不贴了,免得占篇幅。请注意琢磨杨露禅的最后一句话。他这句话明明白白地讲到了太极拳的技击对象:是人,是血肉之躯。当然,你功夫好,你也可以打各种人以外的动物。但是,不踢树木、不打死物,砖头啊什么的。为什么?因为打这些木石死物的,是笨蛋,除了能打疼打伤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而打人,打血肉之躯,并不需要无限追求杀伤力、打击力,杀伤力大到能解决对手就可以了。所以,一些劈砖头、踢树木、心口碎大石的把戏,其实是很可笑的。你以为这样就能表示自己功夫高吗?再者说,就算你练到了很高的杀伤力,你的对手——人或者老虎等食肉动物,他(它)是会动的,会躲的,会还击的,谁会像木头一样杵在那里给你打呢?再再者说,就算很小的力气,打正了要害,那对手也就完了。所以,内家不练抗击打能力。我不相信有谁练得到铁裆功的,谁练了过来让我踢一脚试试。内家技击的原则,就是绝不能给对方攻击到自己身上,这也是内家终身要追求的一个目标。

2、太极拳的技击距离。

再贴个故事:杨露禅教了吴存佑功夫,是为吴家太极之始。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吴存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起,总之你记著,‘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

对于这个圈,后人有各种说法。有人讲这个圈是套路里的圈,有人讲,这是盆骨发力范围的圈,不一而足。第一种是我想是扯淡,第二种太难理解,常人无法想象盆骨如何发力。其他说法不罗列了。因为我也不想否认他们的说法,那需要太多的证据和论述。我讲我的理解:这个圈,讲的是太极拳技击距离的事情。

很多人谈内家打法,不提距离的控制。只讲对手怎么来,我怎么化,我用什么招化,或者我用什么招连消带打。现代搏击则对距离的控制则有自己的讲究。很多人就认为,内家没有技击中与对手的距离的讲究,总之别管你在什么距离,我都能打残你、打飞你。现代搏击也以此来轻蔑内家拳——你连与打架的对手距离多远时该做什么事都不讲究,那不是吹牛专家是什么?

如果内家人真不讲究,那不是内家真没讲究,而是这个内家人没得真传。恰恰相反,内家对距离的控制,对空间的控制,要求近乎苛刻。一个对空间没有掌控感的太极人,基本可以判断他学的是假太极。

我们说的这个“圈”,其实很简单,你把手伸长,原地转一圈,你画的这个圈就是太极技击中所谓的“圈”;手可以高可以低,我们不断变化手掌的高度,不断画圈,手掌所有的轨迹,各种圈,将组成一个不完整的类似球形的形状。这个球体,就是我们的圈内,而这个球体之外,就是圈外。家师给我讲打法时,反复叮嘱,对手躯干只要进了这个范围,就是决胜负的时刻,因为双方都处于攻击距离之类,一伸手,一抬脚,立刻就可以造成杀伤。你要想尽一切办法打击他,就算你不会内家拳,也不会现代搏击,你就只会乱打,也要打击他,战胜他,否则他可以随时伤到你。特别是与高手对阵,这个距离就是生死距离。所以,要么你立刻撤退拉开距离,保持让你的对手在你的圈外,要么你就是抵死进攻,没有他法。这就是所谓的圈内打人。而圈外推人,很简单,对手正朝你杀过来时,假如你感觉自己位置处于劣势,或者节奏感不好,总之是没把握解决他的时候,伸长你的手,把他推走,拉开距离,再做下一步行动。

总结起来,所谓“圈内打人,圈外推人”,其实就是,放他进来,揍扁他;不放他进来,推开他。其实这个推人,说了恐怕大家要说我吹牛,应该讲,把他推飞!

这里补充两点,第一,这个圈要比我们前面说到的要小,因为内家打人,手臂从来不伸直;第二,低位的圈的范围,以在脚踢得到的最大距离为准,顺便说一下,脚也从来不伸直。

所以你看,伟人、前辈说的话,其实并没有故作神秘,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们“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为什么非要把它神秘化、复杂化,给予它严重的曲解?我认为,这都是小人搬弄坏的。

太极拳对距离的讲究远远不只这点,这只是告诉我们这些后辈,在什么距离,做什么事情。还有很多距离的问题、空间的问题没解决。比如,正面交锋,一开始双方对面一站,对方选择站在你的什么距离之外,一下子就可以判断出对方的技击水平如何,近了不对,远了也不对。最傻的就是站在对手的攻击范围之内,在你等待战斗开始时那个思想的时间盲点上,他马上就可以打倒你。这意思就是说,如果一开始就站错了,离对手近了,非常容易被偷袭。如果站远了,你自己两三步之内都打不到他,他就可以不甩你,甚至可以做鬼脸鄙视你。

内家对这个距离的要求,和现代搏击是不一样的。你可以经常看到现代搏击擂台上的两个人,可以一直站在对方的攻击距离之内对峙,并无动作。而内家一般是不会允许出现这种情况的,当然,初学者除外。初学者的打法还没成熟,按中国人的老话讲,就是没学到家。

那么这个距离究竟是多少才合适?这涉及到内家最基本的两种步法的步幅,涉及到了内家的机密。我在这里就不谈太仔细了。

内家技击,距离掌控得好,可以就用这个掌控力玩弄对手于鼓掌之间。比方说,以迅捷的步法,进步立刻退步,引诱对方出手后,立刻又进步打击对手,再退步打(防)反击。哈哈,说这个没意思了,会被人认为纸上谈兵。

以上讲了杨露禅提到的圈,讲了正面交锋初始站位距离,轻轻带了一下距离的运用,这都是内家对空间、距离研究的冰山一角。希望能给有悟性的朋友一点有用的东西吧。(本文完)

阴宅风水(精华版)

第一节 阳落有窝

真龙落脉,必须起星体。开面展肩,挺胸突背,有大势降下,如妇人生产,努力向前推送,但对面正看,不见其形,左右睨视,方见其势,此阴体阳落。阳落之穴,其形象仰掌,略生窝托,界水分明,金鱼牛角,微茫抱穴,中央现出穴晕,尖圆方正,光彩润泽,这叫为阳落有窝之真结,下之则可大富大贵矣。

阳落结穴体必是窝钳二格,此二种穴形,也必开口,开口者如人口之开闭,开则属阳,闭则为阴,但有真假,凡分合明显,金鱼牛角,微茫抱穴,此为真穴。否则为假穴,惟识得些种真机者,究有几人,真穴难寻啊。

第二节 阴落有脊

龙之结穴,大体分来只有两种,一为阴来阳落,一为阳来阴落。

阴落之穴,其形如剑脊,如覆掌,化成乳突二穴,肥圆尖秀,穴星分明,易于识别。

阴落之穴,也有开同葱尾,垂乳结穴,此种穴体,穴晕本是很明显。只求龙虎齐长抱穴。

使不受风吹就是真,若是龙虎护不过穴,则为漏胎,乃假穴,虽是穴晕分明,但多不开头面,苟无真知灼见,势难下手。

第三节 阳来阴受

地理之道,莫非阴阳,独阳不长,孤阴不生,万物必须配合阴阳,阳以向阴,阴以含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刚生于柔,柔生于刚,阴德弘济,阳德顺昌,阳生阴,阴育阳,阴用阳朝,阳用阴朝,阴阳相见,福禄永昌,阴阳相乘,祸咎无门,天之所临,地之所感,形止气蓄,万物化生,气感而应,祸福及人,是故龙之结穴,亦有阳来阴受。阴来阳受,乃成穴。然阳来之龙,其形如同仰掌,迨至结穴,必变成覆掌之形,以阳体化为阴体,得其阴阳之妙,乃为合格,方可言福。

阳来阴受之穴,来龙多为水木二星,水星葬泡,木星葬节,凡龙阳体如同仰掌,平夷而来,结穴处必变出乳突,或节或泡,或如覆杯,乃成阴阳,再得形止气蓄,停风聚气,山水交会,及穴晕太极分明,蟹眼虾须,交于小明堂内蝉翼牛角,微茫抱穴。此为正穴真结,切忽狐疑,果断下穴。这样福主有德,福会立至。

第四节 阴来阳受

山地属阴,平地属阳,此大纲也,高起为阴,平坦为阳,此法则也,纲即以定,阴阳自然容易明白了,星以剥换为贵,龙以变化为美,阴变阳,阳变阴,阴阳相交,万物化生。故覆掌之阴龙,必化成仰掌之阳脉结穴,此为阴来阳受,阴极阳生,阴脉来龙,到头结穴,必开阳窝,形如马迹,阴脉就象蛛丝,阳穴就象马迹。盖以蛛丝马迹突起为阴,马迹平夷为阳,阳以向阴,阳生于阴,阴本于阳,此乃雌雄变度,而阴极阳生之理,自在其中。

第五节 上有三分

龙至结穴,必冲起尖圆方正穴星,束气清真,中间隐隐一脉降下,个字中抽,个字顶头,微微有真水分开,是为第一分水,在穴晕突起之上,也有真水分开,是为第二次分水,在葬口上端,又有一重真水分开,是为第三分水,有分有合,在分合之间,葬口自见,穴晕明显。一般分水者大节也,葬口者大目也,节目即明,则随施随应,这个要记住,分水之定,有自下至上者,自下至上的则定下分为第一分水,中分为第二分水,(中分两者都为第二分水),上分为第三分水,殊途同归,理则一也,此论即到上至下者,自下到上者,大家看到上面的可知下面的二分三分了,慢慢领悟吧。

第六节 下有三合

真龙结穴,水界龙止,真水界割,有分有合,合者曲抱,会于明堂前,所谓虾须,蟹眼,金鱼水即是,水之交合处,微茫水处,局长有微微两般真砂,直夹过堂前,方为气止水交,若无此砂,则水泄气散,非真穴也,盖上之每一分水,曲抱过堂前,是为第一合水,上之第二分水,曲抱过堂前,是为第二合水,上之每三分水,曲抱过堂前是为第每三合水,一分一合,二分二合,三分三合,上分下合,理固自然也。

第七节 个字有三叉

龙之入首一节,如人之头部,三叉在两目之上,两眉为叉字之两撇,头下之额突为叉字之点,以其形象叉字,故曰穴晕之上必有三叉。又两眉突下中垂一线脉迹。名为个字,此亦是以眉为个字之两撇,山根到鼻准头,为个字之一直,两颧乃喻龙虎,盖真龙结穴,必有两砂如颧之护鼻,如穴有三叉及龙虎砂,这是真穴,若无三叉龙虎,便是假穴。形势虽美也不发也。凡真龙入首,必冲起穴星,束气以后,微微一脉中垂,形如个字,但脉之下垂,要有起伏,切忽直硬,而在起伏之中,看其正斜,正来顺受,斜来侧受,左来左受,右来右受,三宝经曰:(两片三叉穴自然,杖随斜侧枕尖圆,迎接顺逆分强弱,个字之中玄又玄)。盖亦说明穴星之正斜。当番其来势。顺逆迎接,以定其穴。

第八节 大小八字

节泡穴晕也,硬块化生脑也,葬口上端之硬块处为化生脑,在化生脑傍之微茫分水,为小八字,小八字堂内合,化生脑上端之微茫分水,为大八字,大八字堂前合,八字当合成一个似毬形之太极晕,不可偏长。若是扁长,则为杀气,非生气。圆而净者为气,长而动者为杀,穴晕为气之凝聚处,若是圆似球珠,分合明白,则是生气己凝聚于此土内,便可安葬,且必葬之立可获福,倘若扁长真硬,分合模糊,则是龙脉未化,生气未聚,仍为杀气,虽有形穴,葬之也会有祸,所为大富大贵之地,必定八字足短,圆净气聚,一葬即发,故须足短莫教长,盖恐有杀气侵穴,而生祸咎是也。

第九节 金鱼蝉翼

硬块化生脑略下数尺,左右两傍为明肩,微茫湾抱交于小明堂内,在穴晕略前左右两傍,称为暗翼,此砂统称为金鱼砂,蝉翼则在暗翼外,轻薄贴身,微茫茫湾抱,二者均是微茫湾抱贴之真砂,因其微茫,辨识困难,若无真知灼见,模糊混看,不知蝉翼之有无,故难发也,穴晕乳突之旁,龙虎砂内,微茫湾抱,护穴真砂,为蝉翼砂,以其如蝉,硬翼之下,又有软翼,故名蝉翼。硬翼为龙虎,软翼为真砂,真砂轻薄贴体,微茫难明,故说其中软翼大家能明白不?

第十节 雌雄牝牡

龙从缺口认真踪,土缩罗纹穴一同。

砂有暗明先后水,细分牝牡别雌雄。

缺口者,葬口也。土缩者,穴星口唇下略生这堆也,罗纹者,葬口之土脉,似人指面之罗纹,故说罗纹也,雌雄者,阴阳也,牝牡者,阴阳相见也。龙之结穴与否,可从葬口之穴晕,认期真假。真穴必是阴极阳生,开口开窝,或阳极阴生,生堆生突,穴土五色,土中脉络。如人指面之罗。而有太极。如同有雌必有雄砂之明者为牝,暗者为牡,水之先者牝,后者为牡。阴来阳受,阳来阴受,就是雌呼雄应,牝行牡随,故说(细分牝牡别雌雄)。

第十一节 正求架折

正求架折气行流,正出星辰是正求。

侧出星辰为架折,但从入首看来由。

正者整也,整肃其身体,收敛其心忐也,求者度也,度审其大之止,追求其止之真,架者加也,加棺于木,故名曰架也,折者裁也,以金断木,故名曰折。凡窝穴之葬,必用正求架折之法,因窝有深窝、浅窝、大窝、小窝之别,故作法也有正求架折之分。窝小用正,窝大用求,窝深用架,窝浅用折。深浅大小,四大穴象也,正求架折,四大作法也。求似天穴。折似地穴,正架,似人穴,统同论之。似天非天,似地非地,似人非人,辨异也。大抵天地人,大节也,正求架折,大纲目,节目即审,则随施随应,方可言葬。若星辰正出,则用正求顺迎之法,星辰侧出,则用架折逆接之法,正也侧出,穴情也,顺逆迎接为方法,情法能明,则作法(正求架折)可施,且必归于中正之天,刚柔相济,止于中正之地,阴阳巧合。此无别法。惟从入首处看其来由,察其性情。

图片来自网络

第十二节 拂耳拂顶

气从何入不须猜,自是正求拂顶来。

架折由来为拂耳,须分顺逆莫违乖。

顶者头顶也,气从穴星顶上不偏不斜,而正直下垂以受穴,谓之拂顶之穴,若气从穴后左角或右角侧来受穴,谓之拂耳入穴,气脉正来,则正迎之,不可有失中正之理,气脉若系则来,则宜逆其来势以接之。正则求正,侧则架折,为合葬义,大抵拂耳拂顶,大节也,正求架折,大目也,节目即明,则随施随应,顺逆巧合,自无违逆乖戾之病也。

第十三节 前亲迎送

前对合襟是接迎,合襟前对曰前亲。

必端必正无偏倚,些法由来世罕明。

合襟者,分水之交合也,以其如衣襟之巧合而无丝毫之偏倚,故说是合襟,安葬之法,惟以前对合水之合襟,不偏不倚,必端必正,只此一法,别无二门。此为前亲迎接之法。世人罕明,故安葬失真,福未至祸先临,殊堪心痛,今披示蕴奥,泄尽天机,则葬法从此得真,趋吉避凶,当有把柄矣。大抵合襟,大经也,前亲接迎,大法也,经法既明,自然得手应心,而无[毫厘千里,一指万册]之虑也。

第十四节 后倚放送

后枕毬簷(球檐)放送如,毡唇后倚自安舒。

毬簷(球檐)者,化生脑之边唇,以化生脑圆似毬,其旁似,故名毬簷(球檐),化生脑在穴晕后面之硬块是也。安葬之法,不仅要前亲合水交合处,且须紧靠化生脑之毬簷(球檐),而能在毬簷(球檐)之前,合襟之后,紧靠毬簷(球檐),针对合襟,定穴于中,则自如人坐椅中,安平而舒适也。

不偏不倚堆端正,葬法其斯之谓欢。

定穴之法,只有后倚毬簷(球檐),前对合襟,在穴晕圆动处,不偏不倚,必端必正,前亲后倚,开进放棺,用合葬。大抵毬簷(球檐),大纲也,后倚放送,大领也,纲领既得,葬法可言,吞吐沉浮沉,是从此出,富贵荣华,何求不应。知道前亲后倚之法,为人葬亲,方能言福,而无祸咎之患矣。

第十五节 临头合脚

临头合脚地方真,上下由来真气凝。

话说龙真穴不的,葬后受孤穷;

龙真穴且正,葬后自兴隆。

真龙结穴,至入首处,阴秘化阳,阳必化阴,所谓阴极阳生,阳极阴生,复冲起尖圆方正之穴星,上有三分下有三合,三分下之硬块为化生脑,有化生脑者为临头。分水有合,谓之合脚,若是上无化生脑之硬块,则生气不能凝聚,倘若下无合水如襟之合脚,则生气飘散,真龙所指,生气止处,则必有硬块,下有合水,故曰(临头合脚地方真)。

上枕毬簷(球檐)端且正,合襟下对自分明。

此承上言,既有真龙真穴,生气凝聚,有分有合,则必葬之合法,然葬法多端,难以尽拘,最上之法,乃是上枕毬簷(球檐),不脱气,不离脉,不偏不倚,必端,必正,迎气,接脉,则合襟自对,而无丝毫之差也,但术士为人安葬,大都不能遵守此法则,因此贻祸不浅,今将葬法公世,庶免一误再误也。

第十六节 淋头割脚

无毬(球)披水是淋头,无合名为割脚流。

淋,湿透也,割,切断也,穴后若无化生脑硬块之毬(球),则水必灌穴,致使骸骨受水气浸湿而腐化,故曰淋头,化生脑块硬顶上之分水,若是不能交合于穴晕之前,或在穴晕左右两侧便反向外流,割断真砂而去,乃是真水割脚,必定风吹气散,前无收藏,后无化解,前无收藏是气不住,龙无水界气不止是也,后无化解,则必孤阴孤阳,不能阳极阳生,阳极阴生是也,凡龙无水界便无,无则失度矣。

或有上来无下合,这般假地不须求。

龙要有送有迎。枝脚呵护,穴要有分有合,砂水湾抱,龙若有送而无迎,或枝脚不顾,则为散漫而不足矣,穴如有分面无合,或砂水不抱,则是龙未止,而气不聚也,是以龙要有送有迎方为贵,穴要有分有合方为真,此一定之理也。龙至结穴,若仅有分而无合,其分炎情意向外,则砂飞水走,全无真结,中有乳突,就不须求也。

第十七节 眠干就湿

上枕毬簷(球檐)正放棺,水分左右曰眠干。

干指穴中燥暖有气之谓,穴晕上化生脑之硬块,干燥有气,宜迁就之。惟有枕靠硬块之毬簷(球檐)边为适宜,若是葬上有坏龙脉,有伤元神,伤元神则气不足,坏其脉体,则体不完整,若是脉离硬块而葬则为脱气,骨骸必腐损,或入水入泥,或生白蚁,无气则不能化生万物,且必祸咎踵门,是故安葬要上枕毬簷(球檐),正放棺木而眠干,不可过上而坏体,或太下面脱气也。

放棺下就合襟水,就湿之名理亦安。

毬簷(球檐)合襟是定穴之标识,识得此诀,穴位可定而得真,不识此法,虽然大地当前,目述五色,未有能识其真也。先哲识破此法,以化生脑硬块为毬簷(球檐),真水合处为合襟,并再三叮咛告戒后之学者,开井放棺,务必上枕毬簷(球檐),下就合襟,无毫厘之差,则安全无误也,就湿之理,既说明开井放棺,务必要在真水之内,针对合襟而葬,绝不可葬在真水之外,否则恐脱气失穴,使骨骸受冷湿之气而损坏,故点穴之法,端择山之吉者趋而向之。其凶者,避而背之。卜氏曰:趋吉避凶,移湿就燥,即谓此也。

第十八节 毬簷(球檐)

到穴星辰硬块全,毬簷(球檐)相似自天然。

肥圆融结宜端正,葬口生来在面前。

此中言上文未尽之意,真龙所指,生气凝聚,必阳极阴生,阴极阳生,穴星分合之内,生出硬块,如人之额顶,形似毬簷(球檐),肥圆端正,土色润泽,乃为真穴证佐。若是花形假穴,则无阴阳化解,有分而无合,更无硬块,致使淋头割脚。心穴星生有硬块,则葬口自然生在硬块之前,安葬当于硬块前开井放棺。后靠硬块之边。此先贤唯恐世人不识,再三叮咛,告诫后之学者,当遵其法点葬,方能为人造福,违此法则,便失葬义,不是伤脉,便是脱气,因此虽葬得大地,但仍受祸,而不能获福也。

第十九节 葬口

毬簷(球檐)之下略生窝,葬口原来正是他(拖古读)。

此是天然真正穴,就中倒杖岂差讹。

倒杖者葬法之准绳,接脉乘气之要法也,杖法有十二:顺杖、逆杖、缩杖、缀杖、开杖、穿杖、离杖、没杖、对杖、截杖、顿杖、犯杖、顺兼逆、逆兼顺、逆兼穿者是也。葬口者,真龙止处,生气所由,出入如人之鼻窍,气之所出入,司人之生命枢机者是也。安葬开井放棺于其口以乘生气,故名葬口,葬口在化生脑硬块之毬簷(球檐)下,略开窝处,天生自然,气化形生,灵气钟藏,阴阳,雌雄牝牡,化育万物,葬乘其气,以阴其骨,气感而应,祸福及人。但葬必中正,乃乘得生气,不可偏左偏右,顺其来势,接迎其气,则生气自难逃矣。如此安葬,岂有差讹乎?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十节 罗纹

结穴星辰似履锅,履锅开口或生窝。

莫非阴极阳生处,所以纹如指面罗。

罗纹者,真穴土中有纺迹似人指面之罗纹,故名曰罗纹或曰罗纹土。阴脉来龙,到结穴处,必阴极阳生,开面化气,形如履锅,开口或生窝压,所谓阴来阳受也。阴来阳受之穴,其穴晕葬口之土,必化成太极,形如指面罗纹,色泽光润,坚硬似石,所谓以土色证穴,亦即谓此也,盖天之所临,地之所感,形止气蓄,化生万物,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处气行形,内气内行,其星辰似履锅,外气也,其土如指面罗纹,内气也,真龙正穴,必形全及气全也。

第二十一节 土缩

结穴星辰有开口,口开唇下咯生堆。

亦唯阳极阴生处,土缩中生若履杯。

土缩者窝中之突也。阳脉来龙,入首星辰开口或平垣,其龙之止处,真气凝结之所,则必气化形生,另起堆突,方成阴阳变化,乃为雌雄而灵气中藏。此种堆突,亦必尖圆秀丽,形似覆,方为正格,此乃阳来阴受。阳来阴受之穴,土缩中生,穴星明白,易于寻觅,但亦有真假二穴,不可不知也,真穴必有分有合,蝉翼砂,虾须水,湾抱呵护,穴晕不高不矮,不臃不用肿,不歪不斜,肥圆端正,阴阳妙合,岂偶然哉。假穴反是,或穴晕暴露,风吹气散,或渺小不成穴体,阳胜阴差,或歪斜不成星体,嵯峨不吉,或臃肿不化,无分无合,雌雄失度,不可葬也。绝不可谓有堆突而葬之。致贻祸非浅,慎之哉!

第二十二节 倒杖放棺

道先于葬口安,即将直杖倒其间。

球檐之下合襟上,枕对无偏即放棺。

倒杖者葬法之真诀也。用杖之法,先于入首星辰,察其脉络自然之来势,以定内气,顺适其情,不远其理,使前后左右合乎天然情势,枕圆就尖,不逾界穴微茫之水,知生气之所铺,而放棺以乘之也。内气既定,随即转身看杖所指,以察其外气,然后将杖后枕圆前对尖到一直杖,再将杖穿对左右微茫护穴之纱倒一横杖,以安葬口中十字,即天心十道,其十字用石灰画定,以做前后左右准则,又将杖竖在十道中心,复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察其来脉,相其情形,脉不缓不急,则定穴于中,急则从横杖面前一二尺,缓则从横杖退后一二尺。脉斜来推左,从直杖挨左一二尺,脉斜来推右,从直杖挨右一二尺,斟酌以定金井,自无毫厘之差,至于尺数多寡,在人意会,要在球檐之下,合襟之上,枕对无偏,对出太极晕二圈之外也。此外仍宜注意,正脉取斜,斜脉取正,横脉取直,直脉取曲,急脉取缓,缓脉取闭,双脉取短,单脉取实,散脉取聚,伤脉取饶,硬脉取软,软脉取硬,脉正取中,脉斜取侧,脉不离棺,棺不离脉,高不露风,低不脱脉,阴来阳受,阳来阴受,顺中取逆,逆中取顺,饶龙减虎,饶虎减龙,盖粘倚撞,斩截弔坠正求架折,挨併斜插,吞吐浮沉,强弱十二杖法,依法裁截,此概论杖法也。三宝经曰:(两片三叉穴自然,杖随斜侧枕尖圆,接迎顺逆分强弱,个字之中玄又玄)。此亦杖法谓也。茲为使读者彻底了解杖法之底蕴起见,列图于后,以供深求,再融会惯通焉。

第二十三节 急则用饶

势如雄急是阴来,雄急来龙缓处裁。

抛出球檐五七寸,免教白烂骨如灰。

山地之龙,皆多阴脉,行度雄急,起伏顿跌,星峰磊落,山势奔腾,如猛虎出林,活龙奔海,力强势。此等穴形,必必待其气势平缓,方可点穴,急来缓葬,并用饶减之法,始不致当脉闭气也。当脉则坏其脉体,闭气则伤其元神,坏其体脉,当必受煞,伤其元神,则气前曳。受煞曳气之穴,骨骸必损,多是枯白腐烂而成灰土,因此祸咎踵斗,可不畏乎?所以遇此等形势之地,必须以法赞之,抛出球檐脉缓之处开井放棺,则必纳福而悠久也。

第二十四节 缓则用急

阳来坦缓势逶迤,龙缓卷于急处宜。

凑如球檐五七寸,免教黑烂骨如泥。

阳脉来龙,行度逶迤,坦缓力弱。真气弥漫不聚,至入首结穴处,乃嫌龙势坦缓。龙势坦缓,则生气飘散,元神不足,骨阳脉来龙,结穴处必生出堆突,则为阳极阴生,雌雄 牡,方是真结,但此类形穴,必须凑入球檐五七寸处,开井放棺,方可接迎生气,否则,恐离脉脱气。离脉脱气,冷气侵骸,故有黑烂入泥之患也。此正谓葬法要视缓急而定穴,乃能施福与人,否则犹同弃尸,反招凶祸,葬法之重要,关系祸福尤切,古之贤哲,诲之淳淳,实有奥理存焉,勉之哉,慎之哉!

第二十五节 藏风脱脉

穴之高低,不必拘泥。

有高在山顶,有低在深谷,不过高要藏风,四山环拱。如同云中仙座,祥云捧日,不受风吹,虽高不忌。低要不出界水之外。若在界水之中。虽低在深谷,也不为害,点穴之法,有天生自然之佐证,四山高,穴居高为吉。四山低,穴以低为宜。四势和平。穴宜居中,水若朝左穴在左。水若朝右穴在右。龙若急时穴在前,龙若缓时穴在后,阴脉来龙,穴居阳,阳脉来龙穴居阴。这是一定之理,如太极,罗纹,土缩,分合,暗翼明肩,天心十道。毡唇,合禁,大小八字。蝉翼,牛角,虾须,蟹眼,均为定穴之惟一证佐。真机自得,人神入化,随人意会,或高或低。不用拘泥。

第二十六节 弃死挨生

来龙强弱认分眀,入穴仍推厚薄情。

砂有暗眀水宽紧,挨生弃死穴方真。

生者生气也,死者死气也。阴龙急来势强,弱处为生,强处为死,阳龙缓来势弱,强处为生,弱处为死,穴中厚薄,亦有生死之殊,左厚右为生,左薄右为死,右厚左为生,右薄左为死,死者以其阴阳未化,生者以有脱化也。砂之明暗,水之寛紧,皆有生死之分,砂以明媚秀丽为生,暗粗 为死,水近以宽为生,以紧为死,水远以紧为生,以宽为死,生死者气,煞也,生之为气,宜 而向之,死之为煞,宜避而背之,点穴安葬,妙在弃死挨生,趋吉避凶,并无他法。大抵强弱厚薄明暗寛紧,其大经也,弃死挨生,其大法也,经法既明,则得手应心,慎之哉!

第二十七节 深浅

深浅由来不等闲,须分平地与高山。

高山止于明堂并,平地还深一尺安。

山地属阴,湿气较重,脉络明显,弃死雄强,生气上浮,死气下沉,故宜浅葬,不可太低,太低则不能乘生气,恐犯死气也,平地属阳,湿气较少,脉络微茫,气势平缓,生气下藏,死气上行。故宜深葬,不可太高,太高则不得乘生气,恐风吹散而犯死气也。深浅者作法也,浅似天穴,深似地穴,统同也,似天非天,似地非地。辨异也,大抵深浅,大纲也,平地高山,大领也,纲领既审,则万目斯举,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则在读者之自悟也。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20/1697193279341881.html
上一篇:名笔画(名笔画顺序)
下一篇:查询八字(查询八字命格)

网友推荐